文本閱讀的教學與評量(張百廷老師)研習資料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文本閱讀的教學與評量(張百廷老師)研習資料

張百廷 北一女中
什麼是歷史閱讀?
 文本閱讀?史料分析?歷史閱讀?
 歷史閱讀與一般閱讀有何不同?
 為什麼要談歷史閱讀?
 為什麼要把閱讀放到歷史教學活動中?
 為什麼要將閱讀放入歷史測驗中?


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s
Sam Wineberg 2011

The 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
◦ 學者專家、高中教師
◦ Lesson Plans : sheg.stanford.edu/rlh
◦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
Document-based Lesson Plans
◦ Establish relevant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ose the
central historical question.
◦ Students read documents, answer guiding questions or
complete a graphic organizer.
◦ Whole-class discussion about a central historical
question.
Benjamin Harrison, October 21, 1892,提出文告要求設
立哥倫布紀念日
 高中生閱讀Benjamin Harrison文告

◦ 利用所曾學過的相關知識,對文件中所提的哥倫布進行批判,認
為文件所呈現的並不是哥倫布的真實樣貌。

歷史學者閱讀Benjamin Harrison文告
◦ Benjamin Harrison文件是1892年提出,當然與1892年的背景
有關,而1892年當時Benjamin Harrison正在參與總統大選
◦ Benjamin Harrison的「哥倫布紀念日」其實選戰策略,為了吸
引天主教選民支持。
1.閱讀Benjamin Harrison文件(先不提供時間、作者),請
學生寫下對於資料的想法,以及他們想問的問題
 2.提供時間、作者,並問學生這些訊息之後的想法
 3.指出1892為大選年,並提供4.2、4.3、4.4、4.5,請
學生分組討論

Historical Literacy?
 Sourcing

◦ 誰寫了這份文件?什麼時候寫的?如Benjamin Harrison文件是
在1892年總統大選期間寫的

Contextualizing
◦ 這份文件的歷史脈絡,1892年是總統大選年,Benjamin
Harrison面對的是前總統,而且上一次選舉Benjamin Harrison
的普選票輸給對手,而1880年至1910年間大約有一千八百萬人
到達美國,其中有相當比例是來自義大利、愛爾蘭的天主教徒
歷史學科中心、北一女中合辦
 北一女中,November 8, 2014




班級人數:高一學生,28人
上課時間:每週星期三15:10—17:00
上課方式:教師選文,學生分組閱讀、討論,提出報告
決戰熱蘭遮 前言
 槍砲病菌鋼鐵 前言
 余英時,重版汪精衛雙照樓詩詞序
 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
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故事?還是討論問題?
 這篇文章總共問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之間有怎樣的順序?
 這篇文章中,作者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 這篇文章與書名的關係是什麼?
 請提出你對這篇文章的疑惑?












耶利是誰?
作者認為耶利與作者比較,哪個人的生活比較幸福?
耶利問了什麼問題?
耶利的問題與決戰熱蘭遮的問題之間有何關聯性?
作者如何重新詮釋耶利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人反對討論這個問題?作者如何面對這些反對意見?
對於耶利的問題,有過那些答案?作者同意這些答案嗎?為什麼?
作者為什麼反對種族主義?作者如何辯駁種族主義者的觀點?
作者為什麼認為新幾內亞人的智力高於西方人?
請從文章中找出最能代表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針對這篇文章,你覺得還可以討論哪些問題?
以考題為例

原有大考試題不包含閱讀嗎?

閱讀=非選?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
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
將攻(曹操根據地)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
步卒五萬,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
冀州戶籍中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
不少。袁紹用兵,必然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
操應屬可信。」上述孫盛所說的內容,在歷史學中稱為:
 (A)敍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

通過率
鑑別度
64
32
A
B
C
D
4
64
1
31
「年輕時,我在譙東蓋了一間房子,想過著讀書、射獵的
生活,待二十年後天下太平再入朝為官,但事與願違。我
應朝廷徵召,擔任典軍校尉一職,希望能討賊立功,死後
墓碑的題字為『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董卓倡亂,
我舉兵征討,也降服三十餘萬黃巾部隊,又討平袁術、袁
紹、劉表等勢力,天下總算太平。我官拜宰相,位極人臣,
超過我的願望。如果國家沒有我,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人稱
帝稱王。」這段資料應當是:
 (A)政治人物對自己的描述
 (B)歷史學者對某人的描繪
 (C)政府追悼死者時的悼文
 (D)後世子孫對祖先的介紹

王曰:「有人說:遼以信佛而衰弱,金以崇儒而亡國,有
這回事嗎?」對曰:「遼國的事我不知道,金國的事我親
身參與。金的宰相中雖有一二位儒臣,其他都是武將貴爵
出身。而儒臣任相很少參與軍國大計。其他以儒術任職的
官員為數不多,只不過經手一些行政事務,國家存亡有其
應該負責的人,與儒術無關。」王聽了很同意。這段君臣
對話中的「王」,應是何人?
 (A)耶律阿保機
 (B)完顏阿骨打
 (C)忽必烈
 (D)努爾哈赤

鴉片戰爭後,清廷和戰不決,英人驅船攻向礮臺,守將關
天培英勇殉職,英艦進攻岸臺,帶領著鴉片船尾隨而至,
一些民間小舟協助販運。粵兵名為迎敵,也同時伺機護
販,藉得好處。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樣的總結性文
字來描述?
 (A)忠勇之軍,撤潰已盡;利之所在,對敵如戲
 (B)忠勇之軍,撤潰已盡;民氣所在,雖敗猶榮
 (C)將領驕惰,不足禦敵;利之所在,對敵如戲
 (D)將領驕惰,不足禦敵;民氣所在,雖敗猶榮


「牽手」是今日台灣男性常用來稱呼妻子的語詞,而此一詞彙的來源
則有過不少的討論,以下是幾則關於「牽手」的歷史資料(經過語譯改
寫),請先仔細閱讀,再回答問題。
資料一 1605年馬尼拉出版《漳州語基督教教義》:「gang lang
kan chiu(給人牽手):幫人主持婚禮」
資料二 1617年馬尼拉出版《漳州語西班牙語語彙》:「can chiu(牽
手):海外華人結婚」
資料三 1717年(康熙56年)《諸羅縣志》〈番俗〉:「男方送女方檳
榔,女方接受後,告知父母,而且與同社人喝酒慶祝,雙方即是結婚,
男性稱妻子為牽手」
資料四 1719年(康熙58年)《鳳山縣志》〈番俗〉:「成為配偶,就
是牽手」
資料五 1873年廈門出版《廈門語英語大辭典》:「kahn chiuh eh:
my wife妻子」
資料六 1883年,印尼地區荷蘭人所編的《廈門語荷蘭語字典》:
「kan tsiu牽手:娶妻,外國用語;kan hoan po 牽番婆:娶外國妻」


請問:
1. 部分學者認為「牽手」一詞是台灣漢人受到原住民影響的結果,這
些學者可能引用哪幾則資料來支持其看法? 4 %(資料三、資料四)
2. 部分學者反對「牽手」一詞來自台灣的原住民,這些學者可能引用
哪幾則資料來支持其看法? 3 % (資料一、資料二、資料六)
3. 綜合上述六則資料,你認為「牽手」一詞的來源應是什麼?並請簡
單說明理由。3 %






以下是資料是兩位英國官員在國會報告的部分內容,轉引自一本討論
工業革命的書。
資料一 1832年英國海關官員在國會的報告
「我們對於進口的毛織品是不收取關稅,棉花收取關稅是2%,棉
布的關稅是20%,至於印度進口的棉布關稅,則希望可以調至1000
%。」
資料二 1835年英國主管印度事務官員在國會的報告
「我們在印度當地的稅收情形如下:英國生產的棉布買賣,收取
2.5%的稅;印度本地生產棉布的買賣,則收取17.5%的稅。」
根據上述兩段資料的內容,請問:
英國政府在英國與印度兩地的稅收方式,其目的是什麼?
請使用這兩段資料,簡單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最早發生於英國?」





資料一:
賣書的人不論經史子集,地方州縣的範文等,都製成小冊子,小到可以放在手
掌中,稱為『夾袋冊』,高價出售,以應付考試之用。
資料二:
《群書會元截江網》是宋代僅存的暢修書之一,雕印的書店強調不必遍讀五經
四史,只要此書在手,經史重點都在其中,更有範文百篇,科場一戰而捷。
資料三:
南方人喜好文章之學,北方人則比較重視經學,所以進士科考試以文章為主時,
自然南方人錄取的就比較多。南方錄取的人數雖然超過三十人,但報考的幾近三
千人;而北方雖錄取不足十人,報名者也不到百人。 (歐陽修)
資料四:
現在進士科改考經書中所蘊含的義理,雖不是北方人所習慣的默書,但考的就
是經學,應該對北方人比較有利吧。所以,科舉考試當然依照成績,擇優錄取。
(王安石)
資料五:
古代選舉官員時,都會注意到各地區的名額分配;現在的科舉卻只看成績高低,
不管地區名額分配,導致有一些地區幾年來都沒有人能考上進士、不能當官,這
公平合理嗎?請依照地區分配進士錄取名額,擇優錄取各地優秀人才。 (司馬光)




請問:
資料一、資料二是兩段關於宋代的文獻,請問:根據這兩段資料的內
容,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宋代的什麼現象? (請以二十字為限)
資料三、四、五都是宋代的文獻,而且依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依據
其內容來看,當時三人發言雖有先後,但有其共同關懷的議題。請問:
三人共同關懷的議題是什麼?
根據資料三、四、五的內容,三人最主要的差異是什麼?




以下兩段資料都與某一事變有關,請仔細閱讀,並回答問題。
資料一:《吳宓日記》,1937年7/14日記,(北京:三聯)
晚飯後陳寅恪散步。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此次事變,
結果必為屈服。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國,屈服
乃上策。保全華南,悉心備戰;將來或可逐漸恢復,至少中國
尚可偏安苟存。一戰則全域覆沒,而中國永亡矣。
資料二:史景遷,《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在延安,因為此一事變的爆發而一片歡欣鼓舞,共產黨人視事
變為中國人民新精神的象徵,開啟了新的時代,年輕的工人、
學生從四面八方湧來,內戰即停,延安精神將於全國發揚光大。

請問兩段資料中的「事變」應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
兩段資料對於此一事變的看法有何不同?

馬雅古城在中美洲叢林裡沉睡了數個世紀,直到19世紀才
被英美兩國的探險家發現,44個古城中找到了無數的建築
與精美藝術。馬雅文明提供了幾個絕佳的理由,讓我們得
以窺視人類社會的崩壞。首先,馬雅仍有文字流傳下來,
雖然不夠完整,解讀困難重重,但還是可以用來重建較詳
盡的歷史,這是我們在復活節島,甚至印加文明,所做不
到的。其次,最近氣候學者與古生態學者,也從古代氣候
和環境變化資料下手,找出馬雅文明崩壞的原因。第三,
目前中美洲還有為數不少的馬雅人住在祖先留下來的故
居,口操馬雅語。儘管古城已成廢墟,古馬雅文化還有不
少流傳至今。最後,最早來到美洲的歐洲人對當時的馬雅
社會留下不少紀錄,這對我們幫助不小。
上文作者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A馬雅社會崩壞的原因
(B)馬雅完整歷史的重建
(C)馬雅古代文字的解讀
(D)馬雅文明精美的藝術
 作者認為人們能較清楚認識馬雅歷史的最重要關鍵是什麼?
(A)文字記錄
(B)古城遺跡
(C)氣候資料
(D)口語流傳



在古老的史詩所收錄的一些篇章中,談到了貴族們一邊搭乘戰
車馳成沙場,一邊拉弓射箭。這些詩歌證明了此地與希臘、中
東一樣,都經歷了貴族車戰的時代。西元前900年左右,鐵開
始傳入,車戰戰術逐漸沒落。鐵使得無力負擔馬匹與戰車的窮
人有能力打造盔甲保護自己,因此抵銷了貴族的優勢。一旦鐵
改變了戰場上的力量均勢,小國也跟著興起,小國的居民也因
能武裝自己而擁有了政治影響力。
鐵對生活還產生另一層重要影響。鐵製農具加速叢林的開發,
特別是當地豐沛的季風雨量使植物繁盛生長,也讓砍伐林地後
的土壤變得異常肥沃而適合耕作,稻米也因此在此地被馴化而
成為作物,可以支撐更稠密的人口。
上文所討論的主題,應是什麼?
(A)鐵器的影響
(B)貴族的沒落
(C)小國的興起
(D)農業的發展
 根據上文內容判斷,上文所討論的應是下列哪一古文明的
發展?
(A)埃及 (B)西亞 (C)印度 (D)中國
 你是根據文中哪些訊息,來判斷上一題的答案?



有人質疑非洲瓜分的動機,我確信我國政策的制定並不是
建立在慈善的動機之上,而是利益與義務並行。我們海外
的擴張,是為了國內大眾的利益。解決國內的經濟匱乏與
社會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向海外擴張,透過擴張為我
國的移民找到新的定居地,增加新的工作機會,促進貿易
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來到非洲,傳播文明與和平,建
立公正的政府,廢除奴隸制度,為非洲提供更多利益。我
們不是強迫原住民戴上外來統治的枷鎖,剝奪他們與生俱
來的自由。我們選擇最適當的官員,通過並依賴原住民進
行統治,永遠是我國殖民政策的關鍵原則,也是這原則讓
我國從緬甸、阿富汗,一直到埃及都深受歡迎。
請問:
 1. 上文中的「我國」應是哪一國家?
 2. 上文中那些論點恰好可以說明「白種人的負擔」此一說
法?


過去我們必須到圖書館翻閱每年出版的《世界年鑑》,才能查出各國
總統或國王的姓名與出生年月,有時遙遠國度的資料未必齊全。事實
曾經很昂貴。1990年,一位英國出版商某天走在大英圖書館裡,突
發奇想地想要建立『英詩全文資料庫』。四年之後,他完成了這個構
想,將前後跨越一千三百年,一千兩百五十位詩人的十六萬五千首詩,
完整地收藏在四片光碟中,一套售價五萬一千美元。這套光碟目前已
經絕版,但所有英詩已經上網,即使不是所有,也相當接近。資訊現
在很便宜。但這未必英語文學的無窮寶藏,狂詩、爛詩、庸俗作品排
山倒海而來,閱讀帶來疲憊與品味下降。新聞資料庫,無窮盡的音樂
播放清單,都只需要一個鍵。但焦慮代替滿足,這是富足的拮据,再
次提醒我們資訊不是知識,知識也不是智慧。因應策略跟著出現,方
法很多,其實只有兩種:過濾與搜尋。過濾者包括部落格和彙集軟體、
網站,但這又出現了信任與品味的問題。對英詩的愛好者而言,他們
真正需要的並不是『英詩全集網』,而是編輯與詩評。搜尋引擎也在
大海裡撈針,但撈到針之後呢?誰來過濾?誰來搜尋?


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A)英詩資料庫的發展
(B)資訊的過濾與搜尋
(C)資訊不是知識,知識也不是智慧
(D)事實曾經很昂貴,資訊現在很便宜
根據上文,資訊由昂貴變便宜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A)部落格
(B)網際網路
(C)搜尋引擎
(D)光碟資料庫


以上述考題為例,試題風格有無變化?
上述考題所要測驗的目標一樣嗎?

秦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山東諸國看作文化落後的國家,事實上秦在文
化方面也有些大的創造。自禹鑄九鼎的傳說開始,國和家的大事,都
在金屬器物上鑄字,秦國發明刻石,比鑄金版、銅鼎、鐵鼎之類要方
便得多。唐初在今陝西鳳翔縣發現十個石鼓,每個石鼓上刻著一篇有
韻的詩。考古學者根據甘肅出土秦公殷上的字體,斷定石鼓是秦器。
造器時間推定在公元前六、七世紀。與造石鼓同時,還有北宋時出土
的秦詛楚文三石。秦始皇出巡,在重要地方刻石凡七次。東漢以下,
石碑盛行,追溯遠源,出於秦國。刻石要有鋼刀,刻石鼓用什麼刀,
也是值得注意的。秦始皇劃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
字的詔書,考古學者馬衡說「這實在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
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又說,秦穆公時的秦公殷,銘文共一百
字,也是用戳子印字在土範之上,「這真是活字的創作了」。在公元
前六、七世紀,秦國已有刻石和活字,說它比山東諸國文化落後,是
不完全合乎事實的。




文中作者不同意秦國文化落後的看法,其主要論證的依據是什
麼?
(A)秦始皇的巡行天下
(B)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C)秦國的刻石與活字
(D)秦國的鑄金板銅鼎
考古學者判定唐初所發現石鼓是秦代器物,主要根據是什麼?
(A)石鼓上的字體
(B)石鼓上的韻詩
(C)石鼓上的活字
(D)刻石鼓的銅刀
作者為什麼會認為秦國石刻是一重要的文化成就?
你認為作者為什麼要討論秦國文化落後是不符合事實的說法?

1920年12月林呈祿在《臺灣青年》所發表的一段文字:「臺
灣總督的委任立法權早晚得廢止,而在臺灣施行帝國議會通過
的法律。如帝國憲法施行於臺灣,將來由臺灣住民選出代表,
出席帝國議會,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但當今帝國的統治方針,
是依據實際上的考慮而制定。因為臺灣三百四十萬漢民族有悠
久的歷史、特殊的民情風俗、固有的思想文化,是否能與內地
的大和民族用同一制度統治,不無疑問。將帝國議會所制定的
法律施行於臺灣,這種忽視殖民地特性的做法,並不是最好的
殖民地統治政策。……簡而言之,六三法問題的歸結,從理論
面來說,廢除特別統治,將帝國法律適用於臺灣,是必然的道
理。但,從實際面考慮,讓臺灣設置特別代議機關,殖民地自
治,才是最好的辦法。」
1a. 這段文字最主要的訴求是什麼?請說明理由。(5分)
 1b. 本文作者是否贊成和日本同化?請說明理由。(5分)


東漢末年之亂,首都洛陽之太學,失其為全國文化學術中心之
地位,雖西晉混一區宇(即統一天下),洛陽太學稍復舊觀,然
為時未久,影響不深,故東漢以後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
中心之首都,而分散於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
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託,中原經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
持不墜者,固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
家門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
門常不可分離也。然此種變遷乃逐漸形成者,在六朝初期所謂
高門,不必以高官為唯一之標準,即寒士有才,亦可目為勝流。
寒女有德亦得配偶名族,非若六朝後期魏孝文之品目門第以官
爵之高下為標準也。此兩種新舊不同之觀念及定義,自然因世
局之推演而漸改變。《陳寅恪先生論文集》,頁590-591。
3a. 根據上文,從東漢末年到六朝初期學術文化的主要變
化為何?請簡要說明。(5分)
 3b. 這段文字的最後一句話,提及兩種不同之「觀念」與
「定義」,指的是什麼?請加以說明。(5分)

資料分析與歷史核心能力
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 文本閱讀


understand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enquiry,
including how evidence is used rigorously to make
historical claims, and discern how and why
contrasting arg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ast have been constructed
西元1215年英格蘭國王約翰 (King John)簽署了著名的歷史文件「大
憲章」(Magna Carta),以下資料是此一文件的部分內容與相關討論
,請仔細閱讀並回答問題。
資料一:大憲章部分條文
①永遠保障英格蘭教會的自由,使她享有充分的權利及自由,
不受任何干涉。
②當貴族領主過世,其繼承者繼承遺產時,所繳交之稅不應超
過一百鎊
③除非經過主教、修道院院長、貴族領主的共同會議同意,國
王不可增加新稅、徵兵。
④除非經過合法審判,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捉拿、拘囚、剝奪產
業、放逐。
⑤商人可以自由地旅行與交易,無須負擔任何額外稅收。
⑥不能依據婦女所提告訴而拘捕、囚禁任何人,除非此婦女所
提告訴是其丈夫被人殺害。
45
資料二:十七世紀的英國歷史書
大憲章讓一些教士與貴族取得了自由、權利,但是對於當時大多數人而言,並無太大
影響。
資料三: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書
大憲章讓國王的權力受到法律的約束,同時也讓當時一般人民的權利受到了保障。
資料四:當代台灣的高中歷史課本
大憲章當時並無重大作用,英國隨即陷入內戰,約翰未久病死。後來,封建貴族曾一
再強迫多位國王重新頒布大憲章,成為日後英國憲法的基礎,它的「有限王權」的精
神已經成為英國憲法的重要部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請問:
資料二、三、四對於大憲章的看法,有何不同? ( 3%)
根據資料一的內容判斷,資料二、三、四對於大憲章的看法,何者比較合理?為什麼
?(請引用資料一的條文做為證據,支持你的論點。) ( 4%)
46
•英國歷史核心能力:資料與證據,歷史解釋
史家的技藝
•史料分析: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文字、圖表、圖像
•歷史文本
文本閱讀
•能力:訊息、論證、修辭
•Sourcing、Contextualizing
史家的閱讀
•史料分析
歷史閱讀只有一種形式嗎?
 歷史閱讀與一般閱讀有何不同?
 歷史文本?Or歷史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