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一心十法界淺說
一心十法界淺說
後學 : 王政二
一、前言:
達摩大師:
心是萬法之根本,
一切諸法唯心所生,
若能了心,
則萬法俱備。
達摩西來一字無
心
,全憑心意用功夫
為何能成佛?為何下地獄?原因
無他,完全取決於『心』,「
是心作佛,是心作魔。」所以
說『現在的心境,就是未來的
歸宿』。因此恩師特別強調
「修道修心」。
二、十法界簡介:
(一) 地獄法界
強梁無知,違上欺下,
暴逆亂理,地獄之心。
地獄可分為根本地獄,近
邊地獄,孤獨地獄。
墜落地獄的因素很多,最主
要的原因是瞋恨心重,像江湖
兄弟,「拼地盤、賭生命、講
氣魄、論英雄、刀光劍影、冤
冤相報」到最後還不是拼到地
獄去。
▲ 瞋恨心重的人,當以慈悲
對治化戾氣為和祥,地獄的
災難就可遠離。
▲
所以說能常助人解決困
難,讓人好過,感得的果報,
一定會讓自己〝 好過 〞;
心存惡念害人,終究害己,
最〝 難 過 〞 的將是自己。
《楞嚴經》: 受完地獄果報之
後,還不能馬上投 生人道,而
是先到鬼道;之後還得到畜生
道償還債務,才能回到人道。
由此可知,「人身難得」,絕
非虛語。
(二)餓鬼法界
慳貪妄取,不義自盜,
福消氣盡,餓鬼之心。
鬼可分為多財鬼、少財鬼以及無
。
財鬼
(三)畜生法界
愚癡不道,無禮敬業,
橫行強作,畜生之心。
故事:鄧小姐
(四) 阿修羅法界
戒善同天,心高意忌,
忌妒鬪諍,修羅之心。
修道 人可要 謹 慎 ,別只知
修福報
,不修內德;若疑慢
心,未能去除,當心到阿修羅道
去了。
(五)人道法界
五戒堅持,全則富貴,
缺則貧賤,人道之心。
﹙1﹚不殺生…「殺生」就是斷眾
生命。
﹙2﹚不偷盜… 有一句偈說: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
欺心無實報,披毛帶角還。」
﹙3﹚不邪淫…《四十二章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
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
使兩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
者矣。」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
行,必有燒手之患。
﹙4﹚不妄語… 分小、大妄語。
妄語死後墜三惡道。
﹙5﹚不飲酒…「酒」屬遮戒,
遮是止的意思。佛陀制戒,本
來沒制酒戒,但因有位出家人
飲酒後昏亂而犯了大戒,因
此佛陀才制不可飲酒這條戒。
(六)天道法界
五戒十善,慈心修德,
護國佑民,天道之心。
天道又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
無色界天。
《懺悔偈》云:「往昔所造諸惡
業,皆由無始貪瞋癡。由身語意
之所造,一切我今皆懺悔。」
偈中所說「無始貪、瞋、癡」
是阿賴耶識無始劫以來所藏種
子。因此遇緣才能起現行,而
表現在身口意三業的造作。
「身」有三惡:殺、盜、淫;
「口」有四惡:惡口、兩舌、
妄語、绮語; 「意」有三惡:
貪、瞋、癡。能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
妄語、不绮語、不慳貪、不瞋
恚、不愚癡,就是十善業。
▲ 十惡業中口就佔了四項,可
見
口德的重要。口能立言修功德,
也能妄語造罪業。因此修道當從
口業修起,多說一些有益世人的
話,多說一些讓人溫馨、發憤向
上的好話;傷風敗俗, 無意且
有
內院是淨土,超凡入聖者安住
之處,所以兜率天可稱為凡聖
同居土。 能道兜率天內院─彌
勒淨土,必不退轉,帶機緣成
熟,跟隨彌勒祖師降生人間,
聞法、證道、成佛。
所以雖然說我們是在「扶助彌
勒成大道」,一旦彌勒成道時,
也是我們證道成佛的時候,更
是求道的最終目的。
▲一貫道窮本溯源即是中國的天
道,所謂天道是『先天大道』的
簡稱,無極之真理,相當於十法
界的佛道,絕不可誤以為是十法
界或六道輪迴的天道。
(七) 聲聞法界
行四諦道,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羅漢之心。
凡是聽到佛演說四諦法的聲音,
而悟道的人就稱為聲聞。
四諦法又稱為四聖地,又名四真
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
諦是真實的道理,佛所說「苦
、集、滅、道」的道理是真實
不虛的。
「苦」是世間的果,「集」是
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
果,「道」是出世間的因。
一、苦諦
說明人生是苦的真諦,有所謂
的三苦八苦之說。。
二、集諦
「 集」是集起的意思,是世
間的苦因,說明人生痛苦由
來的真理。
「集」包含了「見思惑」,可
分為 見惑 ﹙見解迷惑﹚和
思惑﹙思想迷惑 ﹚。
【見惑 】又可分身見、邊見、戒
禁取見、見取見、邪見。
身見 : 是凡夫執著,誤認著五
蘊幻身,並認此身 是我。因此
一生勞碌,為名為利,一生享受
榮華富貴。如果能以正當方法,
憑著努力,獲得成果 ,不失為
正人君子,所謂:「君子愛財,
取之有 道。」
邊見 :是偏向一邊的錯誤見解
,譬如有人認為人死如滅燈
沒有來世,持這種見解的,
稱「斷見」或「無見」; 也
有人認為人死後,來世仍然
是人,稱「常見」或「有見
」。無論是「常見」或「斷
見」,不合中道,所 以稱為
邊見。
戒禁取見 : 是錯誤的修因。譬
如以為苦行者就能達到升天的目
的,這是錯誤的修因;修行人守
小戒而想成大果,也屬戒禁取見
。
見 取 見 :是錯誤得證果。古代
的印度,宗教很發達,派別多,
其中一較派認為 :
邪
見
:其他所有不正確
的見
解都是邪見。最大的邪見就
是不信因果。
【思惑】又可分為貪、瞋、
癡、慢、疑五類。
貪 : 是貪愛、多求而無厭,世人
的大病。古人說 : 「業不重不生
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因此
想了生死脫輪迴,往生淨土,必
先斷除貪愛心。
貪欲五種:財、色、名、食、睡。
財 ─ 古人說 : 「金也空銀
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田
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
翁。」「萬般帶不去,唯有
業隨身。」
色 ─ 《四十二章經》:「佛
言: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
風而行 ,必有燒手 之患。』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名 ─ 修行不是為名,也不是
為了地位,更不是為了果位,
而是為了自在解脫,還復本
來面目,進而推已及人。
食 ─ 飲食是為了生命的條
件,它是治療飢餓重病的藥
方。貪食的人講求色、香、
味俱全,材料越稀有越珍貴
,事實上對身體卻是大大不
好,正所謂:「病從口入」。
睡 ─ 為了消除疲勞,恢復精
神,睡眠是必要的。但睡眠太
多,卻適得其反。
瞋:「怒目以對」的意思。修行
人若不能驅除瞋毒,道業是
很難成就的。
癡 : 不能判別是非,不明白
事理,不信因果,又起種種邪
念,顛倒行事。
慢 : 是傲慢,仗著自己的財
勢,地位,勝過他人,自以為
無人能在我之上。
疑 : 是懷疑不信,對聖人所
說得真理,因果報應的事實
,抱持懷疑態度,對世間人
,更是難生起信心。
三、滅諦
滅是可證性,就是「滅」去
煩惱,證得涅槃寂「滅 」樂
。這種樂才是真樂。
四、道諦
道是可修性,既然涅槃寂滅
是可以證得 ,應修八正道
。
1、正見 : 正確的知見。白
陽修士在家出家儒家經典,
處處指引如何安身立命處世
的道理。
2正思維:正確的思考。有正
見之後,由知到行,將正見付
諸實踐,必須經過思維。
3、正語 : 正當的言語。修
行人更應培養口德,進而常說
對人有利的話,如聖人講道德
說仁義,佛菩薩弘法利生,「
言滿天下無口過」,正語的最
佳典範。
4、正業: 正當的行為。行為
包括身、口、意三 業清淨,
才稱之為正業。
5、正命: 正當的職業。以正
當的職業或方法,賺取金錢
,來養活生命,才是正命。
6、 正精進 : 正當的努力。
7、正念 : 正確的觀念。以世
間
法來說,積極、感恩、知足、
謙下、服務、、、都是正確
觀念。以出世間法來說,即是
「四念處」:
a)觀身不淨 ─
此身不淨,只要幾天不洗
澡就會難受,如《水懺》「
九孔常流不淨物」。
b )觀受是苦─
人生有諸多苦事。
c)觀心無常─
人心是善變的,面對不同
的情境,就生起不同心念。
修道人應當常存善心,善養
浩然之氣。
d ) 觀法無我─
法包括一切法,不外十八界
─六根、 六塵、六識。在
這一切法中,哪一法是我 ?
所謂「我」,有「自在」「
主宰」的意思,通常把這一
生當作是我,能自在、得了
主嗎?所以這一身不是真我。
這四種觀念就不會生起邪念,
如此就會自在解脫。
8、 正定 :
正確的禪定。一切專注,不向
外奔馳,成就入無漏定,就可
解脫自在。
能修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東
。
四諦法一般是認為是小乘法
,
其時四諦法是大小乘的。
八、緣覺法界
悟十二緣,體念入空,
樂獨善寂,圓覺之心。
如果有佛性住人間,聽佛說十
二因緣道理而悟道,稱緣覺
。
十二因緣就是無名、行、識、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
、有、生、老死。
1、「無明」:有「無始無明」
也稱「根本無明」和「枝末無
明」之分。破無始無明, 即
見法身,而辟支佛尚未見性,
所以十二 因緣之無明指枝末
無明。
2、「行」是造作的意思。
3、「識」是業識。指的是八識
,最初入胎之神識。
4、「色名」明指心識,色指肉
體。
5、「六入」眼、耳、鼻、舌
、
身、意六根
6、「觸」 是接觸。
7、「受」 領受。
8、「愛」 貪愛。
9、「取」 是妄取。
10、「有」 是業。
11、「生」是受生。
12、「老死」這是一期生命的末
了。
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行
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死。」
「緣」是引起的意思,由於「
無明」的緣故才引起做出不
如法的「行」為來,如是乃
至於老死是「染緣起」稱流
轉門。
九、菩薩法界
心存利他,廣修六度,
中道而行,菩薩之心。
已成就的菩薩,行四攝法;
四攝法偏重在利他,當然也能
自利。
未成就的菩薩,則以六度為
主
;六度偏重在自利,但出發點
絕對是為利益眾生,也就是在
因地修行的菩薩,是在利益眾
生完成自利的。
「六度」是菩薩從生死海度
脫,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
界,不僅自覺,又能覺他的
六種方法。
1、佈施:
a .「財施」→ 捨身體各器
官,連生命都 可捨棄(內財
), 捨身外物(外財)。
b .「法施」→ 講經說法,
勸人去惡向善,除煩腦,開
智慧,得離苦。
c .「無畏施」→沒有恐怖心
,菩薩發慈悲心,拔除眾生
苦惱,不惱害眾生,免無恐
懼心,得以安然自在。
2、持戒:
《楞嚴經》:「因戒生定,因
定發慧。」
「戒為無上菩提本」因此佛
在圓寂前,請示佛入涅槃之
後,當以誰為師,佛特別慈
示:「以戒為師」。
「戒」的本質是 → 清涼、自
在、解脫
修學菩薩乘的行者,應持守
的戒律,共三類,稱為「三
聚淨」
3、忍辱 :
「忍」不是強忍,因為「受
」了才需「忍受」─「忍」
心所「受」的。
佛法說得忍是「安忍」,
把心安定在道理上。
4、 精進 :
唯有精進不懈,才能不斷進
步。
《 道德經》:「為學日益,為
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
無為。」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
生惡勿生;未生善令生,以生
善另增長。」
▲精進要從 斷惡修善
開始
5、禪定:
有世間的禪定
和出世間的禪定之分。
6、智慧
修學佛法的主要目的,因為「
般若」是諸佛之母,沒有般若是
不可能成就無上菩提。
「般若」又分:
「文字般若」:凡佛說的經典文字
「觀照般若」:透過觀照,掌
握住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
牽引,而流露出來的智慧。
「實相般若」:實向顯現。
「藏教」以小乘經藏、律藏、
論藏,三藏為依歸,又稱三藏
教(小乘教)。
「通教」通著通前又通後。純
根的人,通前藏教,能見到真
空理性;利根的人,通後別教
、圓教,能見到不空的道理。
「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
無量法,有別於前面藏教、
通教所說,又別於後面的圓
教。
「圓教」是圓滿的教義,是
說理事圓融之中道真相,也
是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
佛一代時教,暢談法華是基本
懷。
《法華經》:「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十、佛法界
法界一心,三覺行圓,
萬德具足,成佛之心。
根據天台宗得判教,化法
四教 ─藏、通、別、圓。
天道《點道詞》說:「末後一著
」,就是傳唯一佛乘。師尊開示:
「真水真火已俱全」恩師又說:「
余今指你一條路」。明師一指當
下,收攝六根,反妄歸真,現前
一念清淨,圓滿具足。
天道弟子 ─ 白陽修士,求
道後,必須依三寶心法勤家修
持,「終日煉神光」,並能立
愿了愿,念念眾生,「但願眾
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如此『福慧雙修』,以期親
證本來面目。
四、結論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良心向天上,惡心向地下,
良心人恭敬,惡心人怨恨。
善心神人喜,惡心鬼畜恨,
善心得善福,惡心受惡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