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材料一

第2讲
图片图表型与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特征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
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
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
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在
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
载体进行命制。图片主要包括历史照片、漫画、邮
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
史遗迹、历史地
1
图等;数据统计表主要包括表格、坐标轴图、柱状
图、曲线图、圆形比例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
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数据比
例统计等。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
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蕴涵的历史观
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例1】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2
图二
图三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候
的什么制度?
(2)分析图一、图二、图三变化的主要原因。
(3)你认为这三种制度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3
解析
第(1)小题,从图一中的“镐”、“齐”、
“鲁”、“宋”等文字信息,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
从图二中的“秦”、“咸阳”、“陇西郡”等文字
信息,可知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图三中的“辽阳行
省”等文字信息,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第(2)
小题,注意从生产力、疆域、民族的发展等角度进
行分析。第(3)小题是开放性问题,持任一看法都
可以,但要对所持的观点有充足的理由。
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反映的
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民族的不断
增多。
4
(3)答案一:分封制。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答案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答案三:行省制度。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
施之一,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行省制度可以有效
地管辖地方,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后世影
响深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方法探究 1】历史地图的判读
单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
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历史现象
5
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历史复习中,要加强对相关
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时,要抓
住地图主题,从时间、地点等基本历史要素方面
进行分析。要把着眼点放在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
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上,并分析其中的
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
企业类型
外商
华商
每天平均纱锭数
(锭)
51 664
23 686
6
材料二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
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
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开厂数简表(单位:家)
省
区
江
苏
直
隶
浙
江
广
东
山
东
福
建
奉
天
湖
北
广
西
甘
肃
其
他
省
数
量
155
45
33
31
20
19
19
3
1
1
0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7
材料四
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
能力发展示意图
材料五
1949年全国私营工商业在全国工商业中的
比例
类别
比例
(%)
工业总产值 棉
纱
63.2
46
棉布
面粉
40
80
卷烟 商品批发 商品
零售
80
76
73.2
8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
济发展中的弱点。
(2)材料四反映出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材料五反映的情况,指出新中国在过渡时
期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哪两大重要政策?
解析
第(1)小题,在阅读材料一、二、三时,要
注意联系教材中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概括。第(2)小题,“变化”可根据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所占比重分析得出。“原因”直接回答教
材中有关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即
可。第(3)小题,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教材内容即可
作答。
9
答案 (1)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
于沿海、沿江地区。
(2)变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
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合理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10
【方法探究 2】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
“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
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
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
“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
11
【例 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18人冒死签订的
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2
图二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图三 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报道
13
图四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
的报道
材料二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年份
14
年份
(年)
国内生产
总值(亿
元)
国家财政收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入(亿元) 恩格尔系 恩格系数
数(%) (%)
1978
3 645
1 132
57.5
67.7
2006
218 071
39 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图一中安徽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为什么要冒
死签下这份合同?
(2)结合材料一,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
进,不断深化的。
15
(3)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
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结合这一时期的
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 解答第(1)问主要从小岗生产队签协议时的背
景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综合四幅图反映的改革进
程,归纳其逐步推进深化的特点。第(3)问联系所学
关于解放思想的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1)“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仍然占据主
导地位;“两个凡是”使人们不敢冲破禁区。
(2)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和推动;从试点到推广;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
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
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16
【方法探究 3】利用三读法解答图表题
(1)读图、表。图、表一般由标题、基本内容、注释
等构成,标题规定着图、表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是展
示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是答题的着眼点。因此,同
学们在读图时应充分挖掘图表蕴涵的信息。
(2)读注释。图、表下的注释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表内容。
(3)读设问,并将从图中提取的信息与设问相链接。
解题对策
根据图表图片型非选择题的特点,其解答步骤一般分
为审设问、判变化、提信息、作答四步。
第一步: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要求。即审清设
问所规定的答题方向。首先,要审清设问中的关键
17
词语,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其次,要审清材
料、设问和课本三者间的关系,明确以设问为中心
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侧重点,进而融会贯通、
迁移知识。
第二步: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通过图
表材料呈现出的数字或曲线的变化,确定材料所要
展示的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判别变化就要
从其变化中明晰其所包含的所有真实信息。一般判
别变化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读:一是判读图表标
题所表达的变化内容,二是判读横向与纵向的变化
关系,三是判读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18
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提纲要点。即结合设
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读分析出的材料信息进行
全面有效的提取。提取有效信息时,一要注意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把感性的直观表象转化
为理性的思维概括;二要根据设问要求,从整体上
把握和提取有效信息;三要变静态观察为动态分析,
并从各种现象的动态变化中探寻出其发展变化的一
些规律性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第四步:精
炼术语文字,准确完整作答。即把提取出的有效信
息合理利用,形成语言准确、内容完整的答案,这
是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体现。作答时要注意:一是
依据设问要求,紧扣材料,高度概括,文字语言运
19
严谨,做到理性化、书面化和有序化;二是瞻前顾后,把要
叙述的内容按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编写,使条理清晰;三是
按照设问要求的知识或术语作答,切勿张冠李戴;四是答案
要有创新性,尤其是在开放性试题中,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
解,使答案具有新颖感;五是在论述性试题中要史论结合,
以论统史,以史证论,使史与论相统一。最后,还要审试题
的分值,多分多答,少分少答,这样既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又能节省考场上的宝贵时间。
总之,在解答图表图片型非选择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
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图片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
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自己解答问题的
能力。
20
混合型材料题非选择题
题型特征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
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
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
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
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21
【例1】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
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马车
慈禧的汽车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
铁路——京张铁路
冯如和他的飞机
22
材料二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
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
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
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
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
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
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
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
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
23
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
胶州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
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咸丰
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
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
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24
(1)据上面图片中的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卡片。
时代
动力
交通工具
农业文明
畜力
马车
工业
文明
第一次工业
革命
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
革命
和
(2)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
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5
解析
本题以交通为切入点,考查交通工具的变迁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1)问结合图片内容完成卡
片;第(2)问从近代以来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交
通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材料
中提取有效信息,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全面。
答案(1)
时代
动力
交通工具
农业文明
畜力
马车
第一次工业
蒸汽机
革命
工业
文明 第二次工业
内燃机
革命
火车机车
汽车和飞机
26
(2)近代交通工具的巨大优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在客观上的促进;政府、开明进步人士的推动;中
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3)变化: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沿海城镇区间贸易
两个系统的联系加强;在两大贸易体系之间形成了
新的集散市场;通商口岸地区贸易迅速发展;运河
城镇区和沿海城镇区逐渐衰落。原因:新的通商口
岸的开辟;新式交通运输业的兴起;运河河道淤塞,
航运受阻。
27
【例2】阅读下列材料:
建立“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的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
梦想和追求。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
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
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
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自《孟子》
28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
民生主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
万不能及的……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
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
者极少,贫者极多。”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
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
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29
材料三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企业
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
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
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
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
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30
材料四
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31
材料五
在1958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当谈及人民公
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
公。人多,地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
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
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
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
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
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可能产品非常丰
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
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
是共产主义。”
32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对
农民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
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的变化有何突出特点,其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建立
人民公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可吸
取什么教训?
(5)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发展生产与改革分配制度两者的关系。
33
解析
第(1)问,抓住孟子的“仁政”主张即可作
答;第(2)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即为“平均地权”;第(3)
问,材料三、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
主义社会的资本社会化;第(4)问,关键是明白人
民公社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第(5)问为
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
主张宽刑薄税。意义: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
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都
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34
(2)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提出平均地权。
效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
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特点:①保护工人的权利,通过立法确立工人
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
众拥有股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
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5
(4)主观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
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就会使发展生产增加
的物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因此,应当将发展生产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
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当将两者割裂。
36
解题对策
解答混合型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步骤是:
(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①挂靠法。读材料的题头、引言、正文、注释和出
处,这些地方往往提供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立场观
点等有效信息,或间接地渗透上述内容,然后根据
时间、空间、人物或观点与课本知识挂钩,一方面
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另
一方面为解答准备所需要的课本知识。
37
②概括法。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要式或归纳式概
括,明确其有效信息的涵义。
③发微法。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试题设问要求进一步揭
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
性东西。
④比较法。多则文字材料和多组图表、图片材料往往要
对它进行比较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图表、图片材料可以
从纵向、横向和纵横综合三个方向去比较。
(3)构思答题,揣摩设问,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
立足材料为主,依托所学知识为辅,注意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为依
托,将有效信息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针对性地作答。
38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39
材料二
图一 昔日的边陲
图二 今天的现代化
小镇——老深圳(1982年)
都市——新深圳
4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
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2)分析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
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深圳在改革开
放30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解析
解答第(1)问先结合图表将不同时期不同工
业部门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指出工业结构变化的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必要性;第(2)问
观察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
来分析深圳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深圳给我们带来
的思想推动作用;
41
答案
(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
升。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应建立完整的工
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
区之一。震撼: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快速发展(或
“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邓小平的南
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
的步伐。
42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
图二 1965年全国粮票公
私合营企业股票
图三 1994年股权证
注:以上三幅图片是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的票据
43
材料二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年
1958 ~ 1962年
1963 ~ 1965年
1966 ~ 1970年
1971 ~ 1975年
1976 ~ 1980年
1981 ~ 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44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图一的股票与图三的
股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
(2)从材料一中图二到图三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
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指出材料二中两次农业总产值下降的时间并分
析其原因。
解析
第(1)小题,根据图一“1956年内蒙古自治
区公私合营企业股票”并结合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此股票的影响,图三
是1994年企业发行的股票,这一时期处于中国改革
开放时期,可知此股票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资金。
第(2)小题,
45
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图三说明中国实行市
场经济。第(3)小题,通过表格可判断出两次农业总产
值下降的时间,再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因。
答案 (1)图一的股票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
公有制的和平过渡,图三的股票为企业的发展筹集了资
金。
(2)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3)1958~1962年,原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1966~
1970年,原因: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
受到严重影响。
46
3.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唐朝对外交通图
47
图三
48
(1)史学家认为:“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
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中的东方中心。”
请结合图一论证这一观点。
(2)唐代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唐代与亚非各
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规模空前。试结合图二举例说明
唐文化对亚洲国家的影响。(请举出两例予以说明)
(3)有人说,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多层次有
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请依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点、线、面的具体
内容。
49
解析
回答第(1)小题时应抓住“汉代的中国……
是世界交通网络中的东方中心”这一论点来分析,
从当时“丝绸之路”把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
这个方面组织答案。第(2)小题较为简单,只要列
举出唐代文化影响周边亚洲国家的两个具体事例即
可。第(3)小题根据图片所反映的我国对外开放的
基本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点、线、面”的具
体所指。
50
答案
(1)汉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突破了
东亚的范围,远及西亚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以后,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几大文明中心之间的陆上
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
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海上丝绸
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
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人喜欢唐诗,
很多人会写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
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
学等。(答出两例即可)
(3)点:经济特区;线:沿海开放城市;面: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内地等。
51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人民群众庆祝人民公社建立的情景。
52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
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
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
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
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
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
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
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
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
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
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
53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
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
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
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
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
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
材料三
下面是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情景。
54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何
时?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危害。
(2)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哪两个
省为试点?
(3)材料三中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最早是在哪
一事件之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哪些重大历史作用?
(4)从人民公社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给
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什么?
55
答案(1)1958年。
危害:实行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对
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连续三年经济
困难的重要原因。
(2)四川省和安徽省。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历史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
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
活水平;使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6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
——《苏联兴亡史》
57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
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制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
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
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
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
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58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
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
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
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
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20世
纪80年代。
——苏联
主义网
59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
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
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画线部分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
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
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
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其后大体上呈现逐年下降
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弊端。
60
(2)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
是总体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所以说“另
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时代的局限性及其个
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是“徘徊在十字路口”。
(3)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保守,政治生活僵化,
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消耗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到20世纪80年代初,
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荣誉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返回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