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
Vanessa Wu
如夢似真的超現實主義

將現實、未來、回憶、魔幻、夢想那些表
面上互不相容的時刻和畫面熔合為一起的
理論﹔ 或是一套希望、嘗試將人類潛意識
繪出的藝術理論,始於約1924年 (Andre'
Breton)。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起源於二十年代的法國,
 受到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Freud)的影
響,
 認為人的真正面目,是隱藏在潛意識及夢境
裏的.
 超現實主義畫家相信繪畫不應受理性及傳
統所束縛,於是便嘗試在繪畫中融合現實及
內心世界的景象.

究竟什麼是超現實主義呢?
遠在二十世紀初,科技開始萌芽。 一些思
想界、藝術家們,不願意只是停留於描繪
著這個複雜世界的表象之傳統法則中。
 如 印象派、立体派、未來派 等的新嘗試。
他們不停地去找尋新方法,理論,多方面
去嘗試表現他們未能察覺的世界真像。

Surrealism

1900年、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首
次發表了他的 心理學文章,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除
了是受表面環境及邏輯的影響外,在一定情度上
更是受到我們潛意識所影響。 於是,不少藝術家
們,開始關注及明白到我們理藏於內心深處的對
自身反影及反射﹔人類潛意識 Subconscious 的存
在。 開始理首嘗試向人類心內的潛意識創作。而
二十世紀初詩人 Guillaume Apollinaire 亦寫了一
個的新詞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恐怖怪異幻象作品
一九二四年布雷頓 Andre Breton, 一位受
過心理學紃諫的詩人,一位前達達主義者
(Dadaism)發表了一段關超現實主義的論文
(宣言)。
 認為人類的夢,人類的潛意識才是真正的 '
真' Real , 一個超現實 Surreality。他認為大
家應放棄我們腦內傳統的法則及形貌。超
現實主義才是人類真絕對心意。

早有 '超現實主義' 浮現。
早十五世紀,在法蘭德斯 Dutch畫家 鮑士
的「哥德式幻想」的作品
 十八世紀英國畫家 威廉‧布雷
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 的心靈性內
心繪畫
 西班牙畫家 哥耶,在遭遇到連串戰禍及怪
患病後的恐怖、怪異幻象作品

春天[La Primavera]

畫家:亞晉波德
[Giuseppe
Arcimboldo]
 人物每個部位、
包括衣服都是由
細膩繪製的花朵
和葉子,巧妙組
合而成的!
超現實主義 分為
自然派 automatism
 幻想派 illusionism.

自然派 automatism

Automatism自由畫法是創作者只是將手置
於畫紙上隨意地樣手潛意識跟走。作品亦
是從此等意外中完成。將毫不相關的東西,
不同的靈感,互相組合。從而發出火花。
有時將錯誤的東西安放在錯誤的地方,錯
在誤的時間上。如差利 Charlie Chaplin 亦
運用此類理論於其電影中。
幻想派 illusionism.
倡導畫家有 Giorgio de Chirco 奇里訶、Max Ernst
雅倫斯特、Salvador Dali達利等。
 他們的作品多為運用具象寫實技巧來表現一些荒
謬幻想,深得一些喜愛思索的人仕喜愛。
 而達利和 Luis Bunuel在一九二八年拍的一套超現
實主義電影 Andalusian Dog,其中一幕以刀片與
眼球的特寫影象,筆者多年前看過後,至今依然
感覺震撼。

一九四○年法國結束超現實主義有組織的
運動。
 但其思想響影歷久不衰, 而且在今天,心
理學理倫沸騰的年代,超現實意識不斷地
在這世界中,資訊爆炸的年代裏﹔它著意
地暴露人性荒謬和沒理性的一面。

通過各種不同的媒體,打入我們的潛意識
中。
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的興起,在潛意識
中不斷改變了藝術家們(人類)對這個世
界的看法。


在十九世紀以前,人類心中的對現實思想,
不過是通過他們五官對事一切印象或加上
經驗、數學、邏輯的看法體會。
但二十世初後,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 使
人們的夢幻完全脫離傳統的神話。
 現在,這些幻想都是一些理藏於內心的夢
話、遠遠地脫離現實。
 從前被忽略了的潛意識,現在超現實主義
下,卻能和那些日常生活的面對的事物及
境象一樣,將之加上我們的作品內,釋放
了自己的心靈。

克 利 Paul Klee
1879-1940
Paul Klee 克利,一位,漫步於現代藝術的
瑞士籍畫家和 ‘包浩斯 ’學院的導師。
 作品以水彩、蝕刻為主,手法包含 超現實
主義、抽象、表現主義。
 作品充滿他的柔和、美感、幻夢與智慧,
為二十世紀 現代藝術 的主要貢獻者。

保羅克利 (Paul Klee)




保羅克利 (Paul Klee)1879年生於柏恩,父親是德國音樂
教師,母親為瑞士人。
從小就展露不凡的天賦,繪畫、作詩、拉小提琴是他的專
長,後來到慕尼黑求學成家,遊學巴黎,逐漸在繪畫上發
展為20世紀初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1920年他接受了 Walter Gropius的邀聘,到威瑪當時剛成
立的革命性藝術學校包浩斯執教,幾年後跟著遷到德梢
(Dessau)。
在包浩斯任教的10年,克利不但結識有名的藝術同好如康
丁斯基、費寧格、史連莫等得以互相切磋,他對形色的研
究理論與實驗更影響包浩斯學生至深,他算是包浩斯史上
最有名的老師之一。
可惜好景不常,克利離開包浩斯到杜塞道夫藝術
學院當專任教授第三年,希特勒掌權,由於他的
猶太血統和抽象畫作,被免職歸類為有害人心的
墮落藝術家,1933年底克利舉家被迫遷回瑞士柏
恩,至此克利身心俱傷,遠離他的藝術朋友和環
境使他變得消沈憂鬱,只能寄情柏恩區的山水,
仍然創作不斷。
 不久克利罹患特異的不治之症,1940年6月底逝
世於柏恩。

保羅克利現今是媲美畢卡索、馬蒂斯、米
羅等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 他的4000件完整作品保存在柏恩倖免於戰
火和戰後掠奪,現在得以全面公諸於世,
在一棟創意與他相契合的美術館裡。

風格--傾聽線條,細看音調:

保羅克利出身音樂家庭,父親和太太是音
樂老師,兒子是樂團指揮,他自己則是提
琴好手,熱愛音樂,作畫前必先拉一小時
小提琴滋養心靈再開始,因此他畫中的線
條極富音感和想像力,只要用心觀者可以
從他的畫中讀到聲韻,感受律動。
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31.1 × 24.1 cm.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

Tale à la Hoffmann (1921), Watercolor,

(1934)
Paul Klee, Structural II
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表現風格

超現 實 主 義 是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一
群畫家與詩人面對第一次世界大
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
酷 景 象, 以 及 理 性 社 會 的 虛 偽 與
工 業 社 會 的 無 情, 憤 而 展 開 的 反
叛 美 學。
超現實主意者與其前身
達達主義
同樣反
反覆的
 但 是,
性與重
超現實
不同空
實生活
現 實。

對
情
超
新
主
間
之
戰 爭、 揚 棄 教 條 、 嘲 諷
感、 輕 視 侷 限 的 知 識。
現實主義者更具有批判
建 構 觀 點 的 力 量。
義者以拼貼不同平面與
的 現 實, 來 呈 現 日 常 現
外 的 現 實, 一 種 超 級 的
超 現 實 主 義 思 維 方 式的
三 大 特 性:
非理性批判
重新建構觀看的方式
重新建立語言

非理性批判

利
意
批
或
這
世
混
常
常
以
用 自 由 寫 作 或 夢 境 意 象, 來 解 放 潛
識, 使 想 像 自 由 運 作, 達 到 直 覺 式 的
評, 也 就 是 達 利 所 謂 的 「非 理 性 批 判」
是 「妄 想 症 批 判」。 根 據 達 利 的 看 法,
種非理性批判的方式能夠使人們對
界 採 取 主 控 的 姿 態, 系 統 化 地 處 理
亂。 而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批 判 的 對 象 時
是 中 產 階 級 的 道 德 觀 與 宗 教 觀、 日
生 活 的 習 慣 性 思 維、 理 性 認 知 模 式,
及 人 類 好 戰 的 本 性。
重新建構觀看的方式

超現實主義者強調的不是去辨認
物 品 的 現 實 外 貌, 而 是 要 解 放 物
品 的日 常 功 能 向 度, 思 考 其 象 徵 意
義。
重新建立語言

超
義
人
象
文
新
立
現 實 主 義 者 將 外 表 不 相 干、 意
斷 裂 的 意 象 連 結, 目 的 是 要 使
們以一種新的語言呈現斷裂意
之 間 內 在 的 感 情 聯 繫。 無 論 是
學、 繪 畫, 或 是 電 影, 藝 術 家 重
組 合 不 同 現 實 中 的 意 象, 以 建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無理性的拼貼

以毫無邏輯的偶然方式 拼貼兩個遙遠的現
實, 呈現在對兩者 都不適宜的平面上。 這
兩種現實 表面上毫不相關, 甚至彼此之間
的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但是, 在並置對立
的意象的同時, 一種極度尖銳衝突引 起的
「痙攣性的美感」(convulsive beauty) 會產
生, 內在的情感聯繫 以及意義張力 也會同
時擴張。 這種瘋狂的自由 能夠使心靈得以
自由展現, 潛意識的 慾望得以釋放。
達利的「夢的逼近」 中不成比例的 人
與山重新組合,
德爾沃的 「粉紅色蝴蝶結」 拼貼古典的建築與 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
裸女, 便是以 非邏輯的方式拼湊 不屬於同一空間的物體。 我們在
畫例中 可以看到其他形式的 無理性拼貼。

Rene Magritte,
"Threatening Weather"
(Le Temps menacant)
(1928), 281/8 x 207/8"
Private Collection

馬格利特時常 以嘲諷的方式, 批判人們受 習慣而 限制住了的 視
野。 「具有威脅力的 氣候」("Threatening Weather")這幅畫中,
觀畫者 被迫接受 三件室內物品 與海邊 風景畫的拼貼。 這三件
白色物品— 椅子、 喇叭、 半身女體雕像— 懸浮在 海水上的 藍
天中。 這些屬於不同空間、 不同現實的物體, 在此處以 無邏輯
的方式 強制拼貼在同一平面上, 造成視覺上的 錯愕經驗。

在天空中的應該是流動的空氣, 是變化多端的氣候, 但是, 這
幅畫呈現的 卻是三件 屬於室內的、 沒有生命的、 沒有色彩的 物
品。 因此,威脅我們的 不是天氣的變化, 而是這三件物品的 突
兀存在; 受到威脅的 不是身體冷暖的感受, 而是我們 視覺經驗
的 安定與習慣。
違反基本物理原則而造成的
幽默與荒謬感
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 亦時時以違逆 基本物理
原則 之方式安排畫面物體, 例如堅硬的表
殼 變成柔軟如 布面的質料, 而造成荒謬
或是 黑色幽默的效果, 令人看了忍不住發
笑, 卻又同時有一種 背脊骨涼颼颼的感覺。
Guillermo Meza, "Eyes-Paranoia", 1941

「眼睛妄想症」 ("EyesParanoia") 這幅畫中, 一
個行色匆匆的路人 經過街
角的 一棟屋子, 屋內無
數放大的 眼睛堆擠在窗
口 ,往外張望。 這種區
格 放大臉部的 部份器官,
並重複出現, 是以具像的
方式, 畫出人妄想 被監
視的 心理狀態。 而眼睛
堆擠 在窗口的 荒謬感則
是 超現實主義者 不遵守
現實原則 與 物理原則的
典型作畫方式。
Salvador Dali,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1931) 26.3x36.5 cm, oil on canva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Y

「記憶的執著」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這幅畫中,
鐘錶堅硬的表殼 成為
柔軟的布片, 吊掛在
植於水泥方形體 表面
的枯枝上。 時間與記
憶的 抽象觀念, 此處
以 可摺疊扭曲的布片
具像地呈現。
夢魘般的神秘氣氛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時常流露夢境般的幻
覺效果,具有神秘色
彩, 虛幻而不真實。
 Marc Chagall, "La
Resistance"
(1937-48) oil on
canvas,166x104cm
Collection particuliere

Marc Chagall "La Guerre"
(1964-66) oil on canvas,163x231cm
Kunsthaus Zurich, Zurich

戰爭」(“La Guerre”)
這幅畫中, 一匹白
色的牛面對著火焰戰
亂中的村莊與老百姓,
白色也包圍著逃難的
人群。 這幅畫以情
感的色彩 重新組合
戰爭如夢魘般的可怕
經驗。
不成形狀的人形

在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我們會看到被減
約而不成形狀的人, 沒有頭, 沒有臉, 分
解變形的 肢體骨骸任意地組合, 或是某些
部位 被誇張扭曲, 如腳、性器或體毛。 也
有一些畫作中 把人畫成野獸 或是機器人。
這些不成人形的人物塑造 反映出 超現實畫
家 對戰爭中殘酷人性的批判, 直指人類與
禽獸無分。
Salvador Dali,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
Premonition of Civil War", 1936

「內戰的預示」
("Premonition of
Civil War")這幅畫
中, 以被支解而
誇張的人體架築
出一個因痛苦而
扭曲的臉孔。 戰
爭的殺傷力在此
幅畫中可見一二。
Max Ernst, "Barbarians", 1937

「野蠻人」
("Barbarians")
這幅畫中,
恩斯特不再賦
予人們真人的
形體, 而以
禽獸取代。
Ithell Cloquboun, "Bitter Abyss",
1939

「苦澀的深淵」
("Bitter Abyss")
這幅畫中, 躺
在草地上的人
與枯骨殘骸無
異。
荒原景觀

在超現實畫派中的大地景觀 也是一片荒原
景象, 瘋狂、 無人、 冷漠、 疏離、 陌生,
令人無法親近。荒原、無人、無法辨認、
疏離、冷漠
Andre Masso, "Landscape of
Wonders", 1935

「驚奇的風景」
("Landscape of
Wonders") 這幅
畫中, 不再有真
實的自然風景,
沒有數木河川,
沒有青綠的色彩,
有的只是血紅的
色塊與線條, 變
形的星星、 月亮
與太陽。
達利
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
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卡索、馬蒂斯一
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
家。

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1904
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東北部赫羅納市附
近的菲格拉斯鎮。達利的姐姐安娜﹒瑪麗
曾回憶說,達利自幼機敏活潑,多愁善感,
且很有主見,他出生才幾個小時,就睜開
兩只大眼睛注視周圍的景物”。達利自幼
酷愛繪畫,對山川、田園和都市風光有著
濃厚興趣,6歲時就在一個紙板上畫出了名
為《家鄉風景》的第一件作品。

1914年,年僅10歲的達利進入菲格拉斯中學時,
即表現出超凡的繪畫才能。在校期間,他的繪畫
作品大部是以卡達蓋斯的自然風光、當地農民和
漁民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油畫。這一時期,他的
作品也受到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拉蒙﹒皮霍特的
影響。達利17歲時進入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美
朮學校求學,專修繪畫和雕刻。1922年他來到巴
黎,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畫家和作家行列。這期間
他已在自己創作的《性感的幽靈》、《悲傷的戲
耍》和《持久回憶》等作品中,表現出超現實主
義風格。

1929年,達利在法國結識了一位俄羅斯女青年,
從此,兩人形影不離,最後成了終身伴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利在美國住過幾年,
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以現實主義題材居多。他除了
繪畫,還從事小說、電影、戲劇和芭蕾舞劇創作,
其代表作《薩爾瓦多﹒達利的神秘生活》、《溫
柔的自畫像》、《麵包籃子》和《波爾托﹒伊卡
爾聖母像》等備受贊譽,達利成了當時最著名的
畫家之一。

1948年,達利回到歐洲,長期住在菲格拉斯。他
在自己的“皮爾托﹒伊卡爾”工作室里進行創作。
50至60年代,達利的很多作品以宗教、歷史和科
學為題材,均系大型畫作。到了70年代,達利在
他的家鄉菲格拉斯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
“達利劇院─博物館”。這里陳列了達利各個時
期的代表作品。1983年,西班牙現代藝術博物館
舉辦了“400幅達利繪畫原作精品展”,國王和王
后出席了揭幕儀式。此外,達利還在巴黎的彭畢
杜中心舉辦過類似的大型畫展。
1982年6月10日,相伴50多年的妻子加拉病逝。
這對達利是個極大的打擊。他遷出了同加拉共同
生活多年的“波爾托﹒伊卡爾”寓所,住進了位
于菲格拉斯劇院─博物館附近的普博爾古堡,並
在此度過了晚年的時光。
 1984年3月27日,以加拉─達利命名的基金會正式
成立,同時達利被授予“卡洛斯三世大十字勛
章”,這是西班牙最高榮譽勛章,褒獎其一生對
藝術的傑出貢獻。

加拉─達利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文化遺產,並促
進文化的不斷發展。據估計,薩爾瓦多﹒達利的
全部資產(包括繪畫作品)超過萬億比塞塔,
(約合360億美元)。
 1989年1月23日,達利因心臟病死於菲格拉斯的
一家診所,享年84歲。他的屍體塗以香料防腐,
安葬于達利劇院─博物館地下。該博物館堪稱全
西班牙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僅在1998年
就接待觀眾75萬人次。觀眾可以在這座藝術殿堂
裡,身臨其境地體驗這位藝術天才的創作、思想
和生活歷程。

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
達利年輕時在馬德里和巴賽隆納學習美術,曾兼
收並蓄多種藝術風格,顯示出作為畫家的非凡技
能。但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
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
 一是他發現了佛洛依德的關於性愛對於潛意識意
象的重要著作;
 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實主義者,
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
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實”。

世界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
為從潛意識心靈中產生意象,達利開始用
一種自稱為“偏執狂臨界狀態”的方法,
在自己的身上誘發幻覺境界。達利發現這
一方法後,畫風異常迅速成熟,1929~
1937年間所作的畫使他成為世界最著名的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夢幻中的表現題材

達利的畫常搜集夢幻中的表現題材,有些
畫題直接點題為"夢"。但他的"夢"與其他超
現實主義畫家畫上所展現的"夢"的區別在於,
達利創造了一種真實感,還寄寓某些他所
特別偏愛的內涵。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性愛,
比如1929年他畫的一幅《慾望的順應》
 1935年的《霧狀的頭蓋骨雞姦三角鋼琴》
 1951年《年輕婦女被她自己的貞潔所雞姦》
等。

現代化的宗教題材
他說過:“世上唯一的智者是上帝”,這
在1950~1970年代作得很多,著名的有
1951年的《聖徒約翰殉難》、1955年的
《最後的晚餐》。
 這種集中以性愛和宗教為主題的作品,大
致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戰前雖也
有些表現人類慾望的"夢"畫,但沒有這個時
期來得狂熱。

空間維納斯
銅 95千克
1977年至1984年
長63釐米 寬61釐米 高123釐米

美神維納斯在這裏被一只
軟化的鐘錶,一個雞蛋,
兩隻螞蟻分成兩截。從頸
部垂下的表說明肉體之美
是短暫的、會消失的,而
藝術之美是無限的、永恆
的。螞蟻是人類道德短暫
性的象徵。在維納斯身體
中間的雞蛋,和螞蟻一樣,
具有外硬內軟的性質,代
表了生命和希望。
燃燒中的女人
這尊雕塑的造型來自
於達利在1935年創作
的一幅題為《燃燒中
的長頸鹿》的油畫。
 達利最喜歡的形像:
火和抽屜女人

抽屜人

青銅
長179釐米 寬58釐米 高95釐米
178千克
抽屜人

多年來,達利為這個形像作了多幅畫。值
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版本裏,作品的臉總
是藏在長長的頭髮裏。雖然作品顯然是一
個男人,但實質他不是一個人,因此作品
被冠以人形的標題。抽屜是空的,似乎提
醒我們有一個地方可以儲存想像。而舉起
的手似乎在警示我們除非有足夠的能力接
受超現實,否則不要靠近他。
抽屜的解說
“打開的抽屜”在達利的繪畫與雕塑中曾以
各種不同造型出現,它也成為了打開達利
作品的一把關鍵性的鑰匙。
 抽屜的解說仍然與佛洛依德的理論有關。
佛洛依德認為抽屜代表了女性的情慾,也
代表了人的潛意識。利用打開的抽屜詮釋
潛意識,意味著這是一個可貯藏潛意識的
隱蔽空間,也是體現超現實想像的空間。


但對於抽屜,達利還有一番自己的解釋。
在他看來,對封閉空間的強烈好奇心是驅
使人們打開抽屜的原因,只有打開抽屜才
能滿足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也只有打開
了抽屜,方能消解對未知物可能造成傷害
的恐懼。

《抽屜人》中上下排列著打開了的抽屜,
暗示了隱秘已經公開,無需再擔憂和畏懼
了。達利這件雕塑並非是表現人體,而是
通過擬人的手法傳達作者的意圖,他的超
現實觀念如同打開的抽屜一樣,已經那麼
坦誠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但是,你看抽屜
人舉起了左手,用手掌擋住來者,似乎在
告戒人們,倘若沒有接受超現實的能力,
不可冒然前行!
對繆思的敬意

在《對繆思的敬意》的雕
塑中,達利以兩個舞蹈的
人像來表現兩種不同的意
韻。其中一個極為寫實,
身體表面光滑圓潤,是和
平使者的像徵,她代表了
內心的和諧與穩定;另一
個身體則由平面與直線所
構成,寓意糾纏在現代生
活中的諸多不和諧,以及
人們內心激烈的矛盾與衝
突。


和諧與衝突像是一對
雙胞胎,一個性情平
和寧靜,而另一個則
個性倔強,時時與外
界,甚至與自己產生
衝撞。
頭上插玫瑰的女人

青銅
1981年
長155釐米
寬50釐米
高210釐米
304千克
頭上插玫瑰的女人

這個女人,身體不穩,步
履踉蹌。她的頭部全由花
卉圖案組成,雙手與右手
則被樹杈支撐。在達利生
前,就有學者系統性地研
究了他作品,研究了其中
各種符號所隱藏的含義。
比如,反復出現的樹杈、
拐杖,顯露出達利有一種
對失誤的恐懼和擔憂。
頭上插玫瑰的女人

這是一個年老色衰的
婦人,乾枯的身體已
失去了昔日如玫瑰般
嬌豔的魅力。但達利
認為,“色情總是醜
陋的,美總是神聖的,
而死亡總是美麗的。”
於是,老了,接近於
死亡,也就接近於美
了。
思憶中的女人

混合材料
1933年至1970年
長35釐米 寬10釐米
高54釐米
思憶中的女人
“思憶中的女人”綜合了達利30年代畫中的
多個新主題。
 把人物放在麵包上的靈感來自米勒的“晚
鐘”。《
 晚鐘》裏的農夫,在達利的多個畫中出現,
並下意識地顯露出性壓抑的成分。

思憶中的女人

1963年,達利在他的一本書中寫道,他懷
疑米勒把自己藏在畫中的夫婦前。當人們
問達利為什麼用麵包時,他說:“它是那
麼有用,是營養和食物秘密的符號,我要
把它變得不實用而美感,用麵包來製造超
現實”。
思憶中的女人

當 “思憶中女人”于1933
年在巴黎展出時引起強烈
轟動。不僅是因為它不同
凡響的畫面,而是麵包和
穀子不是青銅而是實物。
據說後來畢卡索的狗把麵
包偷走吃掉了。在畫中臉
上的螞蟻是畫上去的,在
頸上的形像取自一部早期
叫動物圈的動畫機器。
面部幻影和水果盤
《哥倫布之夢》
取材於15世紀末哥倫布親率三艘中世紀後
期的木帆船,頂著驚濤駭浪,經過70天旅
程,終於到達美洲巴哈馬群島的一段史實。
 哥倫布為了感謝上帝,將該島命名為"聖薩
爾瓦多"意即"救世主"。

《哥倫布之夢》構思
達利對於這段歷史作了神奇的構思,畫上
出現許多為古代人的儀仗隊伍所慣用的旗
幡,有十字架、耶穌像和聖母畫像等旗幡。
 可是人物予以現代化(這是他自50年代以
來慣用的手法)。
 表現他們登岸時的情景。
 木帆船在畫上顯得過於小了。像一條小駁
船。

《哥倫布之夢》
旗幡和無盡無休的十
字架則出現在虛幻的
一個環境中。茫茫大
海,有如白皚皚的冰
雪之地。
 一些裸體與半裸體的
人浸泡在水中。

《哥倫布之夢》
遠處的船也正在源源
不斷地隨來,由於風
雪交加,一切似乎是模
糊的,處在霧濛濛的
混沌之中。
 它不是一幅實景,是
一種意象
 是人在夢中常常不夠
具體的意象。

《哥倫布之夢》

這種超乎現實的真實,
令觀者在欣賞中感到
迷惑難解。這裏沒有
時間與空間的制約。
主觀上的虛擬性加強
了情景的反理性因素。
達利認為: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著重重矛盾
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辦法是精神墮落和
呆癡”。
 所以他總是把性、死亡、夢境與變態心理
等作為其主要的描繪課題。
 《哥倫布之夢》表達了畫家對西方現代社
會的精神危機的逃避,希望讓逝去的哥倫
布再一次發現了人類的精神新大陸。

描繪的夢境
在他所描繪的夢境中,以一種稀奇古怪、
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像並列、扭曲
或者變形。
 達利對這些物像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
到毫髮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將它們放在
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裏,令人聯想
到他的故鄉加泰羅尼亞地區。

《記憶的永恆》(1931)





畫中以平靜得可怕的風景為襯托,停留著一隻柔
軟易曲、正在熔化的錶。
它表現了畫家追憶童年時的某些幻覺。
一個虛幻的世界,如同在陽光下一切被溶化了的
一般,軟癱的蠟一樣的鐘錶,它們被掛在樹枝上,
落在不知名的方形體積上,搭在胚胎狀的物體上,
令人驚疑,感覺莫名狀。
這一切是在慘澹荒蕪的加泰隆尼亞的背景下出現。
這是一幅幻像,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卻又表現了
可知的物體。
這些軟塌的鐘錶,如今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超現
實主義夢境物像的同義語了。
佛洛依德問達利
1938年,達利在倫敦會見過佛洛依德,那
是這位心理學家離世之前不久的事。
 佛洛依德問道:"你的藝術當中有什麼東西
使我感興趣?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不
管這句話是諷刺還是正經的,對達利的啟
迪是明顯的。

更為重大的現實

達利公然承認他的畫是在努力表現一種潛
意識,他把這種超乎理智之上的東西看成
是藝術所要捕捉的"更為重大的現實"。為從
潛意識中產生意象,他運用所謂"偏執狂臨
界狀態"的方法,在自已身上誘發出幻覺世
界。
《聖安東尼的誘惑》

是把傳統的宗教題材作為誘發幻覺的手段,
以表達一個苦行者如何抵制誘惑的意象。
《聖安東尼的誘惑》
達利贊成人應該培養真正的幻想
像臨床的妄想狂一樣,而受理性控制的人的
精神背後,仍保留有一些剩餘意識。
 這些剩餘意識使人處在靜態之中。

妄想方式
他還宣傳,妄想方式不僅要運用在日常工
作中。
 在他的日常生活裏,他就常常故意放任自
己的怪僻行為。
 如他穿一身潛水服出現在1936年倫敦超現
實主義畫展的開幕式上。


他偏愛的幻覺形像常常被不斷重複,如帶
有許多半開的抽屜的人形,蠟樣軟化的硬
體物體,抽絲樣細長的獸腿以及物體向四
周無重心地飛開的景像,等等。
《波特黎加特聖母像》
(在此幅聖母像前後畫了幾幅)

這裏的每一局部是畫
得非常精確,有陰影,
有體積,有透視也有
質感。但它們是一些
違反常理的組合,使
觀眾看後百思不得其
解。這幅畫是傳統聖
母像的變革與現代化,
並使之分裂。
《原子的麗達》
就是達利回歸古典、轉折期時的重要作品。
 該作品表現出的幻想空間,為達利所獨創,
可以說,如今透過電腦繪圖才能完成的影
像境界,達利早已捷足先登了。

《原子的麗達》


他在45歲時創作了《原子的麗達》這幅畫,
它捨棄了達利一貫的令人觀後聯想翩翩、
奇妙而又令人不安的所謂的“達利風格”,
畫面充滿了寂靜與慈愛。

在畫面中,誘人的
女子擁著天鵝之首,
流露出聖母般的笑
容;而天鵝展開碩
大的翅膀,依附著
她,眼中充滿了愛
意……。女子與鵝
相互融合,讓整幅
畫產生微妙的平衡
感,令人幻想翻飛。
《原子的麗達》主題
是希臘神話中的“麗達與天鵝”,麗達是
斯巴達王迪達蕾歐斯之妻,是位絕世美女,
愛戀麗達的萬能之神宙斯變成天鵝,接近
住在河邊的她並與其共渡良宵。
 達利把巨匠李奧納多.達文西以及丁多列托
等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均描繪過的這一古
典題材,再度運用,並以其愛妻加拉為模
特兒,營造出獨特的幻想空間。

達利以原子核構造理論為基礎
1945年,達利為逃避歐洲戰禍遠渡美國,在那裏
他獲知原子彈在廣島引爆的消息,達利為核武器
的出現與其驚人的破壞力而震驚不已。對能在瞬
息間毀滅一切的原子的恐怖以及隨之而來的大滅
亡。
 達利幻想出一位超越人性、理性的“神”。原子
彈爆炸後的第四年,即1949年,達利以原子核構
造理論為基礎,完成了這幅以神話為主題的《原
子的麗達》,它即是新物理學結合古典的一幅名
畫。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