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安徽中医药高专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基础化学教研室
§1-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

 中子(不带电)

原子 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用经典力学计算出
时间、位置、速度的关系,只能用统计的方法,概率
来描述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图。
离核越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密度越小
氢原子的电子云图
二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一)主量子数n——电子层
n表示电子运动离核远近,有电子层的意思
n是决定电子运动能量的主要因素
n的取值为正整数
n :1,2,3, 4, 5, 6, 7,……
电子层:K,L,M,N,O,P,Q,……
(1)n越小,表示电子离核越近,
电子能量越低;反之,越高。
(2)n相同,即为同一电子层。
(二)角量子数l——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
l是影响电子运动时所具能量的次要因素
l取值受n限制,为0到n-1的整数
l:0,1,2,3,4,……(n-1)
电子亚层:s,p,d,f,g,……
l与n的取值关系及轨道符号、轨道形状
n l
1 0
2 0、1
轨道符号
s
电子亚层符号
1s
s、p
2s、2p
轨道形状
s为球形对称
p为哑铃形
3
0、1、2
s、p、d
3s、3p、3d
d为花瓣形
4
0、1、2、3
s、p、d、f
4s、4p、4d、4f
f形状复杂
……
……
……
n 0、1、2、3、
4
s,p电子云示意图
同一电子层各亚层的能量,按s,p,d和f的顺序增高
(三)磁量子数m——电子云空间伸展方向
m值受l限制,m=0,±1, ±2…… ±l,共2l+1个值
轨道:在一定电子层中,具有一定形状和伸展方向的
电子云所占据的原子核外的空间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4
4s
4p
4d
3s
3p
3d
4f
3
2
2s
1
1s
2p
注:必须同时指明电子层(n)、
电子亚层(l)和电子云伸展方
向(m)才能描述一个确定的
轨道
(四)自旋量子数ms——电子的自旋
电子的自旋: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
旋转运动,同时也围绕着本身的轴转动。
自旋方向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ms= ±1/2用“ ”
和“ ”表示
注:描述一个原子轨道要用三个量子数,即n,l,m。
描述一个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要用四个量子数,
即n,l,m,ms
三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电子分布与近似能级图
鲍林把能量相近的能级归为一个能级组,共
有7个能级组,分别是:
(1s)
(2s,2p)
(3s,3p)
(4s,4p,3d)
(5s,5p,4d)
(6s,6p,5d,4f)
(7s,7p,6d,5f)
多电子原子中原子轨道能级高低基本规律如下:
1. n不同,l相同,则n越大,电子离核越远,电子能量
越高
如:E1s<E2s<E3s; E2p<E3p<E4p
2. n相同,l不同,则l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越高
如:Ens<Enp<End
3. 能级交错,如E3d>E4s; E4f>E6s
注:一般情况,能量大小符合公式n+0.7l
(二)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即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原
子轨道
2. 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在同一原子中不能有四个量子
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每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
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每一个电子层中可容
纳电子的最高数目为2n2
等价轨道即简并轨道是指能量相同的轨道。如:p,d,
f等轨道
2p
3d
3.洪特规则:电子在等价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
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种排布,电子的能
量最低。
如: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
2
+7
2
2s
5
2p
1
1s
洪特规则特例:等价轨道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状态
较稳定
如:p0,p3,p6,d0,d5,d10等
22s22p63s23p63d54s1
Cr核外电子排布为:1s
24
[Ar]3d54s1
22s22p63s23p63d104s1
Cu核外电子排布为:1s
29
[Ar]3d104s1
避免电子排布式过长,书写核外电子排布时,当内层
电子构型与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相同时,就用稀有气
体符号来表示原子的内层电子构型,称为原子实。
如:18Ar核外电子排布:1s22s22p63s23p6
1、下列四种元素的电子构型中,正确的是
A.铍 1s22p2
B.碳 1s22s22px22py02pz0
C.铝 1s22s22p63s3 D.钠 1s22s22p63s1
E.铬 [Ar]3d44s2
2、描述基态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的四个量
子数是
A.3,0,0,+1/2 B.3,1,0,+1/2
C.3,2,1,+1/2 D.3,2,0,-1/2
E.3,0,0,-1
§1-2 元素周期系和元素的基本性质
一 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可分为:
(一)周期
(二)族
(三)周期表的分区
(一)周期
周期表共有7行,相应分为7个周期。
1~3行为短周期
4~6行为长周期
第7行为不完全周期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二)族
元素周期表的纵行,是把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相似的元
素排在同一列,称为族。
周期表中共分18列,其中把第8,9,10三列合成
一族,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共16族。
1.主族和0族 凡包含长短周期元素的各列,称为主族,
用“A”表示主族。共7个主族,第ⅧA一般称为0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2.副族 只包含长周期元素的各列,称为副族,用“B”
表示副族。共7个副族。
3. Ⅷ族 它处于周期表的中间,第8,9,10三列。
族序数用罗马字表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
(三)周期表的分区
二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
亲和能、金属性、非金属性及电负性等,这些
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半径
1.分类
(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共价键键长的一半
(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原子的核间
距离的一半
(3)范德华半径:如图红线的一半
2.原子半径递变规律
(1)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电子层增大,原子
半径增大。
(2)同一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幅度
较小,尤其第六周期,由于镧系收缩,使得
其半径反而小于或接近第五周期的原子半径。
(3)同一周期中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一般来
说,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半
径逐渐减小。
(
同
周
期
主
族
到
族
元
素
半
径
变
化
趋
势
0 )
(二)电离能 I
电离能:气态原子在基态时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常用
使1mol气态原子(或阳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kJ/mol)表示。
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一电离能( I1);
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二电离能( I2).
I 1 < I2
I的变化规律:
(1)周期:从左到右,I1渐增大(核电荷数增加);
(2)族:从上到下,I1渐减少(原子半径增大);
第一到第六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ⅠA
ⅡA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
ⅠB
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H
1312
0
He
237
2
Li
520
Be
900
B
801
C
108
6
N
140
2
O
131
4
F
168
1
Ne
208
1
Na
496
Mg
738
AI
578
Si
787
P
101
2
S
100
0
CI
125
1
Ar
152
1
K
419
Ca
590
Se
631
Ti
658
V
650
Cr
653
Mn
717
Fe
759
C0
758
Ni
737
Cu
746
Zn
906
Ga
579
Ge
762
As
944
Se
941
Br
1140
Kr
135
1
Rb
403
Sr
550
Y
616
Zr
660
Nb
664
Mo
685
Tc
702
Ru
711
Rh
720
Pd
805
Ag
731
Cd
868
In
558
Sn
709
Sb
832
Te
869
I
100
8
Xe
1170
Cs
376
Ba
503
镧
系
Hf
654
Ta
761
W
770
Re
760
Os
840
Ir
880
Pt
870
Au
890
Hg
100
7
Ti
589
Pb
716
Bi
703
Po
812
At
912
Rn
103
7
第一电离能各周期变化趋势图
从前面电离能变化图看到,同一周期中电
离能变化线不是单一直线,而是有的地方
出现了锯齿状,如Mg和Al、P和S等,在
这些地方,前面元素的电离能反而高于后
面元素的电离能。这是由于半充满和全充
满所致。
即有:
B<Be、O<N、AI<Mg、S<P、Ga<Zn、
Se<As、In<Cd、Hg<Ti
(三)元素的电负性 x
元素的电负性:分子中元素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的能力
递变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四)元素的氧化数
元素的氧化数: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形式电荷数。
“化合价”衍生而来的。
(五)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从化学规定:易失电子变成阳离子即金属性强;
反之,若易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则非金属性强。
变化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渐增大,元
素的金属性渐减弱,非金属性渐强。
(2)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电负性
减小,金属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弱
元素性质在周期表中递变规律
r
,I
,x
,非金属性
I,x
非金属性
r
I
x
金属性
r,
金属性
§1-3 化学键
化学键:分子内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Na
+11
2 8 1
7 8 2
一 离子键
Na
+
+11
2 8
8 8 2
(一)离子键的形成
NaCl的形成
Cl
得到
1个电子
失去
1个电子
金属键
+17
NaCl
+17
Cl-
离子键: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由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二)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
特征:1.无方向性。 2.无饱和性
条件:两个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值必须足够大
(一般认为两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值大于1.7)
强度:用晶格能表示,晶格能越大,离子键强度越大
晶格能(Ela):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离子晶体转化为
气态阳离子和气态阴离子时所需的能量。
二 共价键
(一)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两个原子相互接近时,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为成对
电子,才可配对,若原子中没有未成对电子,一般
不能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2. 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能与其它原子的
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价键。
3. 成键电子所属的原子轨道尽可能最大重叠。
(二)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1.本质:是电性的,是两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对两
核的吸引力
2.特征:(1)具有饱和性
(2)具有方向性
(三)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 “头碰头”
2.π键 “肩并肩”
σ键,π键示意图
σ键,π键差异
σ键
π键
原子轨道重叠方
式
头碰头
肩并肩
存在形式
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存在
沿键轴旋转
能旋转
不能旋转
牢固程度
牢固
差
(四)共价键参数
键参数: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
1.键能:表示键的的强弱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所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2.键长: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平均距离
键长越小,键越强,越牢固,分子稳定。
3.键角:在分子中键和键之间的夹角
4.键的极性: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
极性共价键:两原子电负性不同,共用电子对
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两原子电负性相同,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原子
电负性差值越大,共价键的极性就越大
(五)配位键
有一个原子提供电子对为两个原子共用而形成共价键
形成条件:
一个原子的价电子有孤电子的对(即未成对电子)
另一个原子的价电子层有可能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
H

H



H  N   H   [H N  H]
H
H
H
或 [H一N→H]
H
三
杂化轨道理论
1931年鲍林等人提出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同一原子中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重新组合,
形成总数相同的新原子轨道。这种由同一原子的原子
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杂化。杂化后所得的新原子轨
道称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比原来轨道的成键能力强。
3.只有在形成分子时,同一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原子轨
道才能进行杂化。
(二)杂化轨道类型及实例分析
1. sp杂化,sp杂化轨道是由一个s轨道和一个p轨道组合
而成的
1
1
特点:每个sp杂化轨道,含有 2 s和 2 p成分
形状:直线型(夹角180o)
如:BeCl2 形成两个sp—p σ键
2. sp2杂化,sp2杂化轨道是由一个s轨道和两个p轨道组
合而成的
1
2
2
s
和
特点:每个sp 杂化轨道含有3 3 p 成分
形状:平面三角形(夹角60o)
如:BF3 形成三个sp2—pσ键
3. sp3杂化,
sp3杂化轨道是由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组合而成
1
3
3
s
和
p 成分
特点:每个sp 杂化轨道含有
4
4
形状:正四面体(夹角109o28’)
如:CH4形成四个sp3—s的σ键
sp3杂化轨道示意图
CH4分子的空间结构
甲烷的形成过程
H
C
H
H
H
4个H原子的s轨道分别沿着sp3杂化轨道对称轴方向“头
碰头”靠近,形成4个等同的C—Hσ键,由于4个C—H
键的组成完全相同,所以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1-4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物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
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范德华提出的,因此
也称范德华力。
一
分子的极性
双原子分子:
(1)两个相同原子的双原子分子,电负性相同,分子中
电子云的分布是均匀的,在整个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
重合,这种分子叫非极性分子。
(2)两个不同原子的双原子分子,电负性不同,电子云
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整个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
合,这种分子叫做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
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若分子的空间构型对称,键的极性相互抵
消,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因此为非
极性分子。
如:CO2,BeCl2,BF3,CH4
若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键的极性不能
抵消,所以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为极性分子。
如:SO2,H2O
分子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µ)衡量。
µ=q·d
q为正电荷或负电荷重心的电量,
d为正负电荷重心的距离又称偶极长度。
若µ =0,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µ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一般来说,空间结构对称的(如直线形、平
面三角性、正四面体)分子,其分子的偶极
矩为0,是非极性分子。
二
范 德 华 力
取向力
分子间作用力
诱导力
色散力
(一)取向力
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
相互吸引,使原来杂乱的分子作定向排列,分子极性越
大,取向力越大。
(二)诱导力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以及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诱导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
偏转,产生诱导偶极,因而相互吸引。称为诱导力。大小
与极性分子的极性大小有关,还与分子的可极化性有关。
(三)色散力
所有分子存在的作用力。由于分子内核的不断振动和电子
的不断运动而改变了相对位置,在某一瞬间造成正负电荷
中心不重合而产生瞬时偶极。因此产生的相互吸引称为色
散力。色散力和分子的可极化性有关,并且与相对分子质
量大小成正比。
非极性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
存在色散力和诱导力,极性分子之间存在三种力。
一般,极性分子作用力>非极性分子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固体熔点越高。
三
氢键
(一)氢键的形成
由与电负性强而原子半径小的原子X(如F、O、N)
相结合的H原子和另一电负性强而半径小的原子Y
(如F、O、N )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氢键的特点
1、氢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饱和性指每个X-H的氢只能与一个Y原子相互吸
引形成氢键。方向性指与X原子结合的H原子尽
量沿着Y原子的孤对电子云伸展方向去吸引。
2、氢键属于静电引力
键能大于范德华力,弱于化学键。
3、氢键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
(三)氢键形成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1、对熔点和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会导致物质熔沸点升高,而
分子内氢键导致物质比同类化合物的熔沸点低。
2、对溶解度的影响
如果溶质可以和溶剂形成氢键,那么将加大溶解
度。
小结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高速,没有确定的轨道,
用概率来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主量子数n、角量
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
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周期表可分7个周期,16个族。元素的基本性
质即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金属性、
非金属性及电负性等呈周期性变化
小结
化学键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间作用力可分为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
力又分为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