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9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Slide 1
第8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8.1 原子结构
8.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 电子云的概念
几率 : 机会的百分数。
几率密度 : 空间某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
等密度线 : 把电子出现的几率相等的地方联接起来,称为
等密度线,亦称作电子云的界面 。
原子轨道 :电子云的界面所包括的空间范围 。
Slide 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层
电子层按离核远近的顺序不同分为若干层,
用字母n表示。离核最近的,n=1为第1层,其
余依次类推, n=2为第2层, n=3为第3层 习
惯上用 K、L、M、N、O、P、Q等来表示。
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
在同一个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别,电
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根据这个差别,又可
以把一个电子层分成一个或几个亚层,分别
用s、p、d、f等符号表示。
s亚层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p亚层的
电子云是纺锤形
Slide 3
3)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s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在空间各个方向上伸展的程度相
同。P电子云在空间有三个伸展方向。d电子云可以有五
种伸展方向,f电子云可以有七种伸展方向。
表8—1 各电子层的原子轨道数
电子层
亚层
1
2
3
4
n
s
s、p
s、p、d
s、p、d、f
原子轨道数
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n
4)电子的自旋
9.1.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
Slide 4
7s
6d
4f
5d
3f
6p
6s
5p
5s
4d
4p
4s
3d
3p
3s
2p
2s
1s
图8—1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Slide 5
(1)
1s
1s<2s < 2p < 3s < 3p
< 4s < 3d < 4p < 5s
< 4d < 5p < 6s < 4f
< 5d < 6p < 7s < 5f
< 6d < 7p
(2)
2s
(3)
2p
(4)
3s
(5)
3p
(7)
3d
(6)
4s
(8)
4p
(10)
4d
(13)
4f
(9)
5s
(11)
5p
(14)
5d
(17)
5f
(12)
6s
(15)
6p
(18)
6d
(16)
7s
(19)
7p
图8—2 电子填入原子轨道的顺序
Slide 6
8.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Pauli)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
谱分析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4个方
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反。
(2)s、p、d、f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
10、14。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Slide 7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于基态时,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
下,电子尽可能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而使原子体系的
总能量最低,处于最稳定状态。
3.洪特规则
洪特(Hund)于1925年根据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
一个规律,即电子在等价轨道(即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Slide 8
半充满
s1、p3、d5、f7
全充满
s2、p6、d10、f14
全 空
s0、p0、d0、f0
4.电子构型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方式称为电子层结构,简称电子构型。
1)轨道表示式
例如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或
1s
2s
2p
2)电子排布式
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
2s
2p
Slide 9
排布的电子数
1s22s22p3
7N
电子层数
亚层(能级)符号
Al
1s22s22p63s23p1
表示为 [Al] 3s23p1
Fe
1s22s22p63s23p64s23d6
表示为 [Fe]
4s23d6
3)价电子层结构
价电子层结构指的是价电子(即能参与成键的电子)所排布
的电子层结构。
主族
ns 1~2 np 1~6
副族
(n-1)d 1~10 ns 1~2
Slide 10
8.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
8.2.1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称为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2.族
在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族可分为主族和副
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称为主族(A);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称为副族(B)。
Slide 11
3.区
根据原子中最后1个电子填充的轨道(或亚层)不同,把周
期表中的元素划分为4个区。
表9—3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
区
s
p
d
f
外电子层构型
ns 1~2
ns2np 1~6
(n-1)d 1~10 ns 1~2
(n-2)f 1~14 (n-1)d
1~2
8.2.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0~1
包含的族
ns
ⅠA和ⅡA族
ⅢA和ⅦA族
ⅠB和ⅧB族
La系和Ac系
Slide 12
(1)金属半径 在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
距离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2)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
时,其核间距的一半,称为共价半径。
(3)范德华半径 在分子晶体中,相邻两分子的两原
子的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范德华半径。
Slide 13
图8—4 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Slide 14
8.3 分子结构
8.3.1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
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1.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饱和性:两个原子相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
价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
电子,就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
方向性:成键原子的电子云必须在各自密度最大的方向
上重叠,这就决定了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Slide 15
2.共价键的类型
(1)
键:如果两个原子轨道都沿
着轨道对称轴的方向重叠,
键轴(原子核间的连线)与
轨道对称轴重合,或者说以
“头碰头”的方式发生原子
轨道重叠.
(2)
键:如果两个P轨道的对称轴
相平行,同时它们的节面又
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P轨
道就可以从侧面互相重叠,
重叠部分对称于节面,这样
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键。形象
地说,键是两个P轨道以
“肩并肩”的方式重叠而形
成的共价键。
Slide 16
3.共价键的键参数
在讨论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时,常用到键长、键能、键角、
键的极性等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这叫做共价键的键参
数。1)键长
键长是分子中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即核间距)。
2)键角
分子中某一原子与另外两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形
成的夹角叫做键角。
3)键能
Cl
1 0 9 .5 ¡ã
H
1 2 0 ¡ã
C
C
Cl
Cl
Cl
H
图8-7 四氯甲烷分子和甲醛分子中的键角
O
Slide 17
4)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双原子分子中 : 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是极性分子,非极性
键形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中 : 化学键都是非极性的是非极性分子,化
学键是极性的,但化学键空间分布对称,分子的偶极矩
为零,分子是非极性的。
表8—6
共价键的偶极矩
10-30 C·m
共价键
偶极矩
共价键
偶极矩
C-H
O-H
Cl-H
Br-H
I-H
1.33
5.04
3.06
2.74
1.47
C-O
C-Cl
C-Br
C-N
C-F
2.47
4.87
4.60
0.73
5.03
Slide 18
4.杂化与杂化轨道
1)SP3杂化
2s
sp
2p
C sp
C sp
3
C sp
3
3
3
Ëĸö s p µÄ¿Õ¼ä·Ö ²¼
¦Ò (sp 3 -sp 3 )
3
H 1s
¦Ò (s-sp
H
H
H
H
H
H
H
H
3
)
Slide 19
2)SP2杂化
Ò»¸ö s p
2
Èý¸ö sp
2
2
s p ¹ì µÀÓëp ¹ì µÀµÄ¹Øϵ
µÄ¹Øϵ
3)SP杂化
py
sp
pz
sp
1 8 0 ¡ã
Á½¸ö sp µÄ¿Õ¼ä·Ö²¼
Èý¼ü̼ Ô- ×ÓµÄ¹ì µÀ·Ö²¼Í¼
Slide 20
5.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机分子通常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除了高度分散的气体之
外,分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力,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较
弱,要比键能小1~2个数量级,但确是影响有机物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及溶解性的重要因素,这种分子间的
作用力也叫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
(1)取向力
由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之间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叫做
取向力
(2)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靠近时,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使非
极性分子变形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
的固有偶极相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诱导力。
Slide 21
(3)色散力
两个暂时偶极相互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
(4)氢键
当氢原子与一个原子半径较小而电负性又很强的X原子以共价
键相结合时,就有可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大的X原子生成一种
较弱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O
H
H
H
(a)水分子间氢键
H
H
H
N
H
H
H
N
H
(b)氨分子间氢键
Slide 22
H
H
N
H
O
H
H
(c)氨与水分子间氢键
图8—12
氢键的形成
8.3.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而原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正离
子和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由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8.3.3 金属键
共用电子在金属原子、金属离子之间产生一种结合力,这种结
合力称为金属键
Slide 23
熔点测定
Slide 24
目的和要求
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
正确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原理
及其方法。
Slide 25
基本原理——熔点
定义:熔点是固体有机化合物固液两态在大气
压力下达成平衡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
点,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
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若化合物含有杂质,会导致熔点变低,熔
程变长。
Slide 26
实验装置——熔点的测定
温度计
温度计
熔点管
橡皮圈
沸点管
样品液面
样品
提勒管
沸点测定装置
熔点测定装置
Slide 27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1、熔点的测定
样品管中加
入样品
固定b形管,
将样品放入b
加入石蜡油
形管内
初熔温度:样品开始塌陷并有液相产生
加热升温
记录初
熔及终
熔温度
距离熔点10-15℃时(1-2 ℃/分钟)
终熔温度:固体完全消失
Slide 28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毛细管的封闭:将毛细管的一端伸入酒精灯下层火
焰,不断转动毛细管使其不歪斜,不留孔。
装样高度:2~3 mm,密实。
注意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口之间。
升温速度:不可太快,特别是接近熔点时需控制每
分钟升温1℃左右。
每个样品测两次(复测需重新装样,不可待上次样
品凝固后再测)
Slide 29
熔点的测定——数据记录
观测三个温度,并列表记录:
萎缩、塌陷温度T1
液滴出现温度T2
全部液化时温度T3
T1-T3即为化合物的熔程
表格建议格式:
样品
第一次
尿素
第二次
T1
T2
T3
Slide 30
思考题
1. 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样结果?
(a) 熔点管壁太厚。
(b) 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尚有一针孔。
(c) 熔点管不洁净。
(d) 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e) 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f) 加热太快。
第8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8.1 原子结构
8.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 电子云的概念
几率 : 机会的百分数。
几率密度 : 空间某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
等密度线 : 把电子出现的几率相等的地方联接起来,称为
等密度线,亦称作电子云的界面 。
原子轨道 :电子云的界面所包括的空间范围 。
Slide 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层
电子层按离核远近的顺序不同分为若干层,
用字母n表示。离核最近的,n=1为第1层,其
余依次类推, n=2为第2层, n=3为第3层 习
惯上用 K、L、M、N、O、P、Q等来表示。
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
在同一个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别,电
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根据这个差别,又可
以把一个电子层分成一个或几个亚层,分别
用s、p、d、f等符号表示。
s亚层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p亚层的
电子云是纺锤形
Slide 3
3)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s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在空间各个方向上伸展的程度相
同。P电子云在空间有三个伸展方向。d电子云可以有五
种伸展方向,f电子云可以有七种伸展方向。
表8—1 各电子层的原子轨道数
电子层
亚层
1
2
3
4
n
s
s、p
s、p、d
s、p、d、f
原子轨道数
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n
4)电子的自旋
9.1.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
Slide 4
7s
6d
4f
5d
3f
6p
6s
5p
5s
4d
4p
4s
3d
3p
3s
2p
2s
1s
图8—1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Slide 5
(1)
1s
1s<2s < 2p < 3s < 3p
< 4s < 3d < 4p < 5s
< 4d < 5p < 6s < 4f
< 5d < 6p < 7s < 5f
< 6d < 7p
(2)
2s
(3)
2p
(4)
3s
(5)
3p
(7)
3d
(6)
4s
(8)
4p
(10)
4d
(13)
4f
(9)
5s
(11)
5p
(14)
5d
(17)
5f
(12)
6s
(15)
6p
(18)
6d
(16)
7s
(19)
7p
图8—2 电子填入原子轨道的顺序
Slide 6
8.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Pauli)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
谱分析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4个方
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反。
(2)s、p、d、f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
10、14。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Slide 7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于基态时,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
下,电子尽可能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而使原子体系的
总能量最低,处于最稳定状态。
3.洪特规则
洪特(Hund)于1925年根据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
一个规律,即电子在等价轨道(即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Slide 8
半充满
s1、p3、d5、f7
全充满
s2、p6、d10、f14
全 空
s0、p0、d0、f0
4.电子构型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方式称为电子层结构,简称电子构型。
1)轨道表示式
例如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或
1s
2s
2p
2)电子排布式
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
2s
2p
Slide 9
排布的电子数
1s22s22p3
7N
电子层数
亚层(能级)符号
Al
1s22s22p63s23p1
表示为 [Al] 3s23p1
Fe
1s22s22p63s23p64s23d6
表示为 [Fe]
4s23d6
3)价电子层结构
价电子层结构指的是价电子(即能参与成键的电子)所排布
的电子层结构。
主族
ns 1~2 np 1~6
副族
(n-1)d 1~10 ns 1~2
Slide 10
8.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
8.2.1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称为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2.族
在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族可分为主族和副
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称为主族(A);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称为副族(B)。
Slide 11
3.区
根据原子中最后1个电子填充的轨道(或亚层)不同,把周
期表中的元素划分为4个区。
表9—3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
区
s
p
d
f
外电子层构型
ns 1~2
ns2np 1~6
(n-1)d 1~10 ns 1~2
(n-2)f 1~14 (n-1)d
1~2
8.2.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0~1
包含的族
ns
ⅠA和ⅡA族
ⅢA和ⅦA族
ⅠB和ⅧB族
La系和Ac系
Slide 12
(1)金属半径 在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
距离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2)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
时,其核间距的一半,称为共价半径。
(3)范德华半径 在分子晶体中,相邻两分子的两原
子的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范德华半径。
Slide 13
图8—4 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Slide 14
8.3 分子结构
8.3.1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
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1.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饱和性:两个原子相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
价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
电子,就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
方向性:成键原子的电子云必须在各自密度最大的方向
上重叠,这就决定了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Slide 15
2.共价键的类型
(1)
键:如果两个原子轨道都沿
着轨道对称轴的方向重叠,
键轴(原子核间的连线)与
轨道对称轴重合,或者说以
“头碰头”的方式发生原子
轨道重叠.
(2)
键:如果两个P轨道的对称轴
相平行,同时它们的节面又
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P轨
道就可以从侧面互相重叠,
重叠部分对称于节面,这样
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键。形象
地说,键是两个P轨道以
“肩并肩”的方式重叠而形
成的共价键。
Slide 16
3.共价键的键参数
在讨论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时,常用到键长、键能、键角、
键的极性等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这叫做共价键的键参
数。1)键长
键长是分子中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即核间距)。
2)键角
分子中某一原子与另外两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形
成的夹角叫做键角。
3)键能
Cl
1 0 9 .5 ¡ã
H
1 2 0 ¡ã
C
C
Cl
Cl
Cl
H
图8-7 四氯甲烷分子和甲醛分子中的键角
O
Slide 17
4)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双原子分子中 : 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是极性分子,非极性
键形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中 : 化学键都是非极性的是非极性分子,化
学键是极性的,但化学键空间分布对称,分子的偶极矩
为零,分子是非极性的。
表8—6
共价键的偶极矩
10-30 C·m
共价键
偶极矩
共价键
偶极矩
C-H
O-H
Cl-H
Br-H
I-H
1.33
5.04
3.06
2.74
1.47
C-O
C-Cl
C-Br
C-N
C-F
2.47
4.87
4.60
0.73
5.03
Slide 18
4.杂化与杂化轨道
1)SP3杂化
2s
sp
2p
C sp
C sp
3
C sp
3
3
3
Ëĸö s p µÄ¿Õ¼ä·Ö ²¼
¦Ò (sp 3 -sp 3 )
3
H 1s
¦Ò (s-sp
H
H
H
H
H
H
H
H
3
)
Slide 19
2)SP2杂化
Ò»¸ö s p
2
Èý¸ö sp
2
2
s p ¹ì µÀÓëp ¹ì µÀµÄ¹Øϵ
µÄ¹Øϵ
3)SP杂化
py
sp
pz
sp
1 8 0 ¡ã
Á½¸ö sp µÄ¿Õ¼ä·Ö²¼
Èý¼ü̼ Ô- ×ÓµÄ¹ì µÀ·Ö²¼Í¼
Slide 20
5.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机分子通常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除了高度分散的气体之
外,分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力,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较
弱,要比键能小1~2个数量级,但确是影响有机物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及溶解性的重要因素,这种分子间的
作用力也叫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
(1)取向力
由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之间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叫做
取向力
(2)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靠近时,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使非
极性分子变形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
的固有偶极相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诱导力。
Slide 21
(3)色散力
两个暂时偶极相互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
(4)氢键
当氢原子与一个原子半径较小而电负性又很强的X原子以共价
键相结合时,就有可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大的X原子生成一种
较弱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O
H
H
H
(a)水分子间氢键
H
H
H
N
H
H
H
N
H
(b)氨分子间氢键
Slide 22
H
H
N
H
O
H
H
(c)氨与水分子间氢键
图8—12
氢键的形成
8.3.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而原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正离
子和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由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8.3.3 金属键
共用电子在金属原子、金属离子之间产生一种结合力,这种结
合力称为金属键
Slide 23
熔点测定
Slide 24
目的和要求
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
正确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原理
及其方法。
Slide 25
基本原理——熔点
定义:熔点是固体有机化合物固液两态在大气
压力下达成平衡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
点,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
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若化合物含有杂质,会导致熔点变低,熔
程变长。
Slide 26
实验装置——熔点的测定
温度计
温度计
熔点管
橡皮圈
沸点管
样品液面
样品
提勒管
沸点测定装置
熔点测定装置
Slide 27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1、熔点的测定
样品管中加
入样品
固定b形管,
将样品放入b
加入石蜡油
形管内
初熔温度:样品开始塌陷并有液相产生
加热升温
记录初
熔及终
熔温度
距离熔点10-15℃时(1-2 ℃/分钟)
终熔温度:固体完全消失
Slide 28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毛细管的封闭:将毛细管的一端伸入酒精灯下层火
焰,不断转动毛细管使其不歪斜,不留孔。
装样高度:2~3 mm,密实。
注意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口之间。
升温速度:不可太快,特别是接近熔点时需控制每
分钟升温1℃左右。
每个样品测两次(复测需重新装样,不可待上次样
品凝固后再测)
Slide 29
熔点的测定——数据记录
观测三个温度,并列表记录:
萎缩、塌陷温度T1
液滴出现温度T2
全部液化时温度T3
T1-T3即为化合物的熔程
表格建议格式:
样品
第一次
尿素
第二次
T1
T2
T3
Slide 30
思考题
1. 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样结果?
(a) 熔点管壁太厚。
(b) 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尚有一针孔。
(c) 熔点管不洁净。
(d) 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e) 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f) 加热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