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9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Slide 1

第8章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8.1 原子结构
8.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 电子云的概念
几率 : 机会的百分数。
几率密度 : 空间某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
等密度线 : 把电子出现的几率相等的地方联接起来,称为
等密度线,亦称作电子云的界面 。
原子轨道 :电子云的界面所包括的空间范围 。


Slide 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层
电子层按离核远近的顺序不同分为若干层,
用字母n表示。离核最近的,n=1为第1层,其
余依次类推, n=2为第2层, n=3为第3层 习
惯上用 K、L、M、N、O、P、Q等来表示。
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
在同一个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别,电
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根据这个差别,又可
以把一个电子层分成一个或几个亚层,分别
用s、p、d、f等符号表示。
s亚层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p亚层的
电子云是纺锤形


Slide 3

3)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s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在空间各个方向上伸展的程度相
同。P电子云在空间有三个伸展方向。d电子云可以有五
种伸展方向,f电子云可以有七种伸展方向。
表8—1 各电子层的原子轨道数
电子层

亚层

1
2
3
4
n

s
s、p
s、p、d
s、p、d、f

原子轨道数

1=12
1+3=4=22
1+3+5=9=32
1+3+5+7=16=42
n

4)电子的自旋
9.1.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


Slide 4

7s

6d

4f

5d

3f

6p
6s
5p
5s

4d
4p

4s

3d
3p

3s
2p

2s
1s
图8—1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Slide 5

(1)
1s

1s<2s < 2p < 3s < 3p
< 4s < 3d < 4p < 5s
< 4d < 5p < 6s < 4f
< 5d < 6p < 7s < 5f
< 6d < 7p

(2)
2s

(3)
2p

(4)
3s

(5)
3p

(7)
3d

(6)
4s

(8)
4p

(10)
4d

(13)
4f

(9)
5s

(11)
5p

(14)
5d

(17)
5f

(12)
6s

(15)
6p

(18)
6d

(16)
7s

(19)
7p

图8—2 电子填入原子轨道的顺序


Slide 6

8.1.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Pauli)于1925年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光
谱分析结果提出:“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4个方
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1)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反。
(2)s、p、d、f亚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
10、14。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Slide 7

2.能量最低原理
多电子原子处于基态时,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
下,电子尽可能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而使原子体系的
总能量最低,处于最稳定状态。
3.洪特规则
洪特(Hund)于1925年根据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总结出
一个规律,即电子在等价轨道(即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
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Slide 8

半充满

s1、p3、d5、f7

全充满

s2、p6、d10、f14

全 空

s0、p0、d0、f0

4.电子构型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方式称为电子层结构,简称电子构型。

1)轨道表示式
例如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1s

2s

2p

2)电子排布式
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

2s

2p


Slide 9

排布的电子数

1s22s22p3

7N

电子层数

亚层(能级)符号

Al

1s22s22p63s23p1

表示为 [Al] 3s23p1

Fe

1s22s22p63s23p64s23d6

表示为 [Fe]

4s23d6

3)价电子层结构
价电子层结构指的是价电子(即能参与成键的电子)所排布
的电子层结构。
主族

ns 1~2 np 1~6

副族

(n-1)d 1~10 ns 1~2


Slide 10

8.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
变化的规律。

8.2.1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称为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2.族

在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族可分为主族和副
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称为主族(A);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称为副族(B)。


Slide 11

3.区
根据原子中最后1个电子填充的轨道(或亚层)不同,把周
期表中的元素划分为4个区。
表9—3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


s
p
d
f

外电子层构型

ns 1~2
ns2np 1~6
(n-1)d 1~10 ns 1~2
(n-2)f 1~14 (n-1)d
1~2

8.2.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0~1

包含的族

ns

ⅠA和ⅡA族
ⅢA和ⅦA族
ⅠB和ⅧB族
La系和Ac系


Slide 12

(1)金属半径 在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
距离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2)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
时,其核间距的一半,称为共价半径。
(3)范德华半径 在分子晶体中,相邻两分子的两原
子的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范德华半径。


Slide 13

图8—4 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Slide 14

8.3 分子结构
8.3.1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
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1.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饱和性:两个原子相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
价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
电子,就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
方向性:成键原子的电子云必须在各自密度最大的方向
上重叠,这就决定了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Slide 15

2.共价键的类型
(1)

键:如果两个原子轨道都沿
着轨道对称轴的方向重叠,
键轴(原子核间的连线)与
轨道对称轴重合,或者说以
“头碰头”的方式发生原子
轨道重叠.

(2)

键:如果两个P轨道的对称轴
相平行,同时它们的节面又
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P轨
道就可以从侧面互相重叠,
重叠部分对称于节面,这样
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键。形象
地说,键是两个P轨道以
“肩并肩”的方式重叠而形
成的共价键。


Slide 16

3.共价键的键参数
在讨论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时,常用到键长、键能、键角、
键的极性等表征共价键性质的物理量,这叫做共价键的键参
数。1)键长
键长是分子中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即核间距)。
2)键角
分子中某一原子与另外两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形
成的夹角叫做键角。
3)键能
Cl

1 0 9 .5 ¡ã

H
1 2 0 ¡ã

C

C

Cl

Cl
Cl

H

图8-7 四氯甲烷分子和甲醛分子中的键角

O


Slide 17

4)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双原子分子中 : 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是极性分子,非极性
键形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中 : 化学键都是非极性的是非极性分子,化
学键是极性的,但化学键空间分布对称,分子的偶极矩
为零,分子是非极性的。
表8—6

共价键的偶极矩

10-30 C·m

共价键

偶极矩

共价键

偶极矩

C-H
O-H
Cl-H
Br-H
I-H

1.33
5.04
3.06
2.74
1.47

C-O
C-Cl
C-Br
C-N
C-F

2.47
4.87
4.60
0.73
5.03


Slide 18

4.杂化与杂化轨道
1)SP3杂化

2s

sp

2p

C sp

C sp

3

C sp

3

3

3

Ëĸö s p µÄ¿Õ¼ä·Ö ²¼

¦Ò (sp 3 -sp 3 )

3

H 1s

¦Ò (s-sp

H

H

H

H
H

H

H
H

3

)


Slide 19

2)SP2杂化

Ò»¸ö s p

2

Èý¸ö sp

2

2
s p ¹ì µÀÓëp ¹ì µÀµÄ¹Øϵ

µÄ¹Øϵ

3)SP杂化
py

sp

pz

sp

1 8 0 ¡ã

Á½¸ö sp µÄ¿Õ¼ä·Ö²¼

Èý¼ü̼ Ô- ×ÓµÄ¹ì µÀ·Ö²¼Í¼


Slide 20

5.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机分子通常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除了高度分散的气体之
外,分子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力,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较
弱,要比键能小1~2个数量级,但确是影响有机物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及溶解性的重要因素,这种分子间的
作用力也叫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
(1)取向力
由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之间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叫做
取向力
(2)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靠近时,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使非
极性分子变形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
的固有偶极相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诱导力。


Slide 21

(3)色散力
两个暂时偶极相互吸引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
(4)氢键
当氢原子与一个原子半径较小而电负性又很强的X原子以共价
键相结合时,就有可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大的X原子生成一种
较弱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O

H

H

H

(a)水分子间氢键

H
H

H

N
H

H
H

N
H

(b)氨分子间氢键


Slide 22

H
H

N

H

O

H

H

(c)氨与水分子间氢键
图8—12

氢键的形成

8.3.2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而原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正离
子和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由
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8.3.3 金属键
共用电子在金属原子、金属离子之间产生一种结合力,这种结
合力称为金属键


Slide 23

熔点测定


Slide 24

目的和要求
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
正确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原理

及其方法。


Slide 25

基本原理——熔点
定义:熔点是固体有机化合物固液两态在大气
压力下达成平衡的温度。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
点,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
熔至全熔(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
若化合物含有杂质,会导致熔点变低,熔
程变长。


Slide 26

实验装置——熔点的测定
温度计
温度计
熔点管

橡皮圈
沸点管
样品液面

样品
提勒管

沸点测定装置
熔点测定装置


Slide 27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1、熔点的测定
样品管中加
入样品

固定b形管,
将样品放入b
加入石蜡油
形管内

初熔温度:样品开始塌陷并有液相产生

加热升温

记录初
熔及终
熔温度

距离熔点10-15℃时(1-2 ℃/分钟)
终熔温度:固体完全消失


Slide 28

熔点测定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毛细管的封闭:将毛细管的一端伸入酒精灯下层火
焰,不断转动毛细管使其不歪斜,不留孔。
装样高度:2~3 mm,密实。
注意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b形管上下两叉口之间。
升温速度:不可太快,特别是接近熔点时需控制每

分钟升温1℃左右。
每个样品测两次(复测需重新装样,不可待上次样
品凝固后再测)


Slide 29

熔点的测定——数据记录
观测三个温度,并列表记录:

萎缩、塌陷温度T1
液滴出现温度T2
全部液化时温度T3

T1-T3即为化合物的熔程

表格建议格式:

样品
第一次
尿素
第二次

T1

T2

T3


Slide 30

思考题
1. 测定熔点时,若遇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样结果?
(a) 熔点管壁太厚。
(b) 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尚有一针孔。
(c) 熔点管不洁净。
(d) 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
(e) 样品研得不细或装得不紧密。
(f) 加热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