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環境正義CH07
第七章
美國之案例
與我國案例之對照
委辦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法學會
主
編:郭麗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學系教授
陳慈陽/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教授
廖欽福/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
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1
學習目標
理解美國環境法體系的基本架構
認識美國愛河事件、瓦本事件、永不妥協─鉻污染
事件之事實與爭議
運用國外經驗與我國案例對照並提出想法
2
前言
1. 1969年,國會制訂《國家環境政策法》(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 NEPA),此法案明確宣示
了美國政府的環境政策,其基本精神是促進人類在
與自然的和諧中發展。該法明確宣布國家環境政策
是對現行其他政策的補充,加重行政機關保護環境
的職責以及履行該職責的程序,並創立國家環境品
質委員會(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以輔佐
總統處理環境事務。
3
前言
2. 美國環境法區分為七大領域,分屬四大層面的法律
4
前言
1)
2)
3)
4)
5)
6)
7)
清潔空氣( Clean Air Act, CAA)
清潔水法 ( Clean Water Act, CWA )
有毒物質控制法 (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TSCA )
聯邦殺蟲劑、殺真菌、殺鼠劑法 ( Federal 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 FIFRA )
國家環境政策法 (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
NEPA )
固體廢棄物處置法 ( solid Waste Disposal Act, SWDA ) ,此
法為資源保育暨回復法 (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RCRA )裡的絕大部分
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 (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CERCLA,又稱為“Superfund Law”,超級基金法) 。
5
前言
3. 從環境法體系的觀點來加以觀察,又可以將前述的
七大領域區分為:
1) 環境衝擊評估層面(environmental-impact
assessment)的法律,如《國家環境政策法》
2) 風險評估層面(risk-assessment)的法律,如《聯
邦殺蟲劑、殺真菌、殺鼠劑法》、《有毒物質
控制法》
3) 技術執行層面(technology-forcing)的法律,如
《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資源保育
暨回復法》
4) 環境損害賠償層面(liability)的法律,如《綜合環
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
6
愛河事件(LOVE CANAL TRAGEDY)
背景
1. 早在1836年,美國政府就計畫在伊利湖及安大略湖之
間建造一條運河,以溝通兩大水系,工程師的調查報
告表明,劉易斯頓(Lewiston)是最適合的候選地區,該
地不僅有利於船舶航行,其100多公尺的落差還可製造
人工瀑布,提供水力資源1892年威廉‧T‧拉烏(William T.
Love)提出完整的計劃,同政府溝通獲取相應的許可。
1894年5月這條運河開始正式動工,並且被冠以拉烏先
生的姓氏(LOVE,意為愛),在修築運河的同時,也有
許多工廠開設在運河兩岸,然而,不久之後美國發生
一場經濟危機,投資人撤回他們的資金,至於這條尚
在挖掘之中的運河也就隨之不了了之。
7
愛河事件
事件醞釀
2. 不過這廢棄的運河也並非毫無用處,虎克電化學公
司(Hooker Electrochemical Company)看中這塊地方。
因為運河的底部是防水的襯底,所以可以用來堆放
化工生產的廢棄物。
8
愛河事件
事件醞釀
3. 1943年至1953年間,虎克公司大約將2萬噸的化學物質
廢料封存鐵桶放入愛河,之後又用泥土封住運河的頂部。
1953年4月28日,虎克公司以一美元的價格將這塊大約
6.5萬平方公尺地方出售給了尼亞加拉城的教育委員會,
同時還在條約中指出,該地區存放有化學品生產過程中
的廢棄物。1954年,教育委員會開始在此地建造第99街
小學(99th Street School),然而建築人員在施工過程發現
該地埋藏有化學藥罐,於是建議教育委員會停止。
9
愛河事件
事件醞釀
4. 教育委員會的回應是將學校改建在北面85英尺遠的
地方,1955年學校完工。
5. 後來市政府又決定將該地改造為低收入家庭和單身
家庭的住宅區,不過這樣一來就要大舉鋪設地下管
道,破壞表面土壤;1968年時又建設了一條穿越愛
河地區的高速公路,並阻斷了地下水及雨水流向尼
加拉河的通路,這些改變造成污染物在地下水及雨
水遭破壞的表土上聚集,並四處流竄的現象。
10
愛河事件
污染事件爆發
1. 當各種市政工程破壞原本被彌封的化學廢料槽之後,
帶有劇毒的化學廢料戴奧辛便隨著雨水的滲流開始
影響當地居民的居家環境與健康,包括各種怪病、
流產以及畸形兒。
2. 1976年時,兩名來自當地報社尼亞加拉公報
(Niagara Gazette)的記者開始調查愛河地區,他們從
附近居民那裡找來了幾個抽水泵(sump-pumps)進行
分析,發現其中的化學物質。截至1978年,廢棄愛
河的上方已經居住了97戶家庭364位居民,此外還
有400多名學生在第99街小學內念書。
11
愛河事件
污染事件爆發
3. 在這之後,紐約州環保部門開始介入調查,兩名環
保部的專家,在當地官員的陪同下開始調查這一地
區,他們的調查顯示,愛河地區確實存在危害人類
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化學物質。他們在報告中指出,
愛河地區大約存在著82種化學複合物,其中有若干
種可能會導致人類或動物產生癌症。
4. 當地一位年輕母親洛伊絲‧吉布斯(Lois Gibbs)組織愛
河居民聯合會,積極向各部門要求將居民遷移到其
他地區。該事件還驚動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他批准
對這愛河地區實施緊急經濟援助。
12
愛河事件
影響
愛河事件在美國國內造成重大影響,紐約時報等知
名媒體均對其做了報導,虎克化學的母公司西方石
油公司為清除污染物、撤離居民等事項支付了1.8億
多美元。
1980年,在愛河事件的促進作用下,聯邦政府通過
超級基金法案,該法案強迫污染者付費清除被拋棄
廢棄物的垃圾場和他們製造的新廢棄物;在總計投
入4億多美元和24年的時間之後,愛河地區的污染
物清除工作總算宣告完成。
13
瓦本事件(WOBURN)
背景與污染爆發經過
1. 瓦本(Woburn)事件的爆發,始於1979年,裝載著有
毒廢棄物的圓筒在亞伯裘那河(Aberjona River)的兩
岸被發現;州立環境品質工程部(the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Engineering,
DEQE)在接獲通報後,便開始對編號G和H的瓦本
區水井進行檢測;州立環境品質工程部的檢測結果
發現,編號G和H的水井中含有過高的TCE毒素與
PCE毒素,因此被下令封井。
14
瓦本事件
背景與污染爆發經過
2. 然而,早在1975年和1978年間,就已經分別有州立
環境品質工程部與州立公共衛生部(the state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的檢驗報告指出,編號
G和H的井中水質,有機物質含量高於檢測標準,
只是政府沒有將此事告知瓦本區的民眾。
15
瓦本事件
背景與污染爆發經過
3. 1979年,一名叫做安.安德森(Ann Anderson)的母
親,在她的孩子吉米罹患了白血病後,陪伴吉米接
受相關的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與其他白血病患
者間有了交流互動;因此,她開始下定決心探索瓦
本區水中含有的物質與該地病童罹患白血病之關聯。
4. 教區牧師布魯斯.楊(Reverend Bruce Young) 幫助她
著手進行後續的問卷調查,最後成功地說服治療吉
米的楚門醫生(Dr. Truman),也對市議會形成壓力,
使得市議會不得不下令要求調查瓦本區的水污染案。
16
瓦本事件
影響
1. 雖然公共衛生部(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的調查
報告指出安德森等人過度誇大了差異,使得研究結
果的推估與實際情形有所出入,但是安德森等人的
努力卻使得環境污染的威脅開始為人所體認,而公
眾也開始關切起相關議題。此外,安德森與楊也籌
組FACE (For a Safe Environment)這個組織,繼
續推廣公眾對於白血病成因的關心。
17
瓦本事件
影響
2. 接著,疾病管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國家職業安全與疾病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與麻州州立公共衛生
部所共同組成的團隊,繼續對瓦本區的案例進行深
究,結果發現孩童得到白血病機率的確比一般人高
出許多,然而其研究資料卻因為一方面缺乏早期環
境相關資料,另方面受限於其病歷對照研究(casecontrol)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研究結果無法有一個肯
定的結論,即便如此,該案例確實引發了美國國內
更多人民、學者,乃至於政府對於相關環境議題更
加的重視。
18
電影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
背景
1. 辛克利(Hinkley)是美國洛杉磯東北方的一個沙漠小
鎮,1993年,當地發生一起鉻污染案件,造成污染
的企業是排名美國西岸十大企業之一的太平洋瓦斯
電力公司,該公司的天然氣壓縮機需要冷卻塔來冷
卻,冷卻水注有六價鉻,以防止機器生鏽。而這些
注有六價鉻的水被直接儲存在池塘中,嚴重污染了
地下水。
19
電影永不妥協
影響
2. 艾琳‧布洛科維奇(Erin Brockovich),一個連高中學
業都沒完成的單身母親,努力揭露這個事件,並幫
助當地居民取得高達3.3億美元賠償。且此金額是
美國污染致癌單一賠償案件中的最高數額賠償案例,
也是近代美國司法史上關於侵權賠償的劃時代案例。
20
案例探討
污水處理程序
污水的來源:
以「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例,在污水處理是採
取三級處理模式如下:
21
案例探討
污水處理程序
1. 第一級處理:
將污水中的固體垃圾、油、沙、硬粒以及其他可
沉澱的物質清除。其過程如下:
過濾:經攔污粗、細柵濾除水中大型雜質物體。
沉降:出沉池,將污水中粗細雜物、可降沉的
砂礫及懸浮微粒去除。
羽化:加入石灰與磷反應,以免它們成為海中
藻類的養份。
22
案例探討
污水處理程序
2. 第二級處理
目的將污水中的有機化合物分解為無機物。其過
程如下:
滴濾:水經過生物薄膜,分解水中的有機物。
曝氣:在曝曬池中打入空氣,利用培養耗氧微
生物來分解污水中的有機質,再送入二沉池中
分離污泥以及污水。
23
案例探討
污水處理程序
3. 第三級處理
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其過程
如下:
砂濾:砂濾為一種固體與液體分離之程序,藉
由沉澱、凝聚吸附及攔截阻流等作用去除含在
廢(污)水中之粒子。
經過活性碳,化解毒素。
利用微藻生物清除重金屬。
24
污水處理之過程與程度劃分
25
案例探討
污水分離出來的污泥之處理
污泥處理之部分分成三大階段
污泥濃縮處理
紙漿污泥進入拱桶式機械濃縮機,將污泥水分加以
脫去以減少淤泥之體積
污泥厭氧消化處理
利用厭氧細菌將污泥中的有機質加以分解,以滅除
致病菌,此時會產生大量的甲烷,而此甲烷可以回
收做為燃料。
污泥脫水處理
將淤泥固體化後做成泥餅,最終泥餅送至衛生掩埋
場掩埋或是回收當作建材使用。
26
1
2
3
4
5
6
01.
02.
03.
04.
05.
06.
攔污粗柵負責去除污水中之大型垃圾。
攔污細柵負責去除污水中較小之垃圾。
初沉池將降沉的砂礫及懸浮微粒去除。
曝氣池,透過加入大量氧氣,幫助水中的細菌和真菌進行有氧分解。
二沉池中分離污泥以及污水。
最後再經由紫外線消毒後,再回收利用或是排入大海中。
27
案例探討
臺灣的地下水
1.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山坡陡峭、雨勢集中,再加上
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
據統計,以目前世界可用水量的標準來說,我國是
屬於缺水國家。
2. 2004年主管水資源的經濟部水利署為了因應北臺灣
的乾旱,鑿了8口大口徑的救旱井,由此可見,臺
灣所面臨的水資源不足問題確實是相當的嚴重,這
也突顯地下水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28
案例探討
臺灣的地下水
3. 地下水具有較不易污染、蘊藏量豐富、常年有水且
取水點可分散等多項優點,但是由於地下水補充緩
慢,所以若是過度抽取會造成地層下陷以及使地下
水本身礦物質偏高等嚴重問題。
4. 但是數十年來臺灣超抽地下水的情形相當嚴重,若
是碰到乾旱也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快速的工業發展,所排放的廢水污染地下水體的案
件也層出不窮,這些原因都讓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岌
岌可危。
29
案例探討
鎘米問題以及痛痛病
1. 最早爆發鎘米問題是在1982年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
因為高銀化工排放含鎘廢水,農地遭受污染而種出
鎘米。之後在彰化、臺中、雲林等地也傳出遭受重
金屬污染的土地種出鎘米,臺灣農地污染面積就高
達446公頃,彰化縣就有261公頃,居全台之冠。
2. 鎘不但會影響肝臟、腎臟的功能,以及造成腎衰竭。
若是長期累積會造成骨質軟化、關節疼痛甚至是骨
骼變形。
30
案例探討
鎘米問題以及痛痛病
3. 土地一旦受到污染,要徹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並
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長期休耕以外,只能利用
種植某些對於重金屬吸收力強的植物,例如馬櫻丹、
鵝掌蘗、馬齒莧、孔雀草等,慢慢將鎘排除。
4. 由此可知,鎘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含有過量的重金
屬,威脅我們的健康,也同時對於我們的土地造成
難以回復的重大損害,如此慘痛的代價,再次喚醒
我們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
31
案例探討
DDT與環境正義
1. 1945年,瑞士的化學家穆勒(Paul Hermann Mueller)
發現DDT(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能滅除
蚊蟲、進而抑制以昆蟲為媒介的疾病,如瘧疾等。
拯救當時數以萬計的生命。穆勒也於1948年獲得諾
貝爾生理醫學獎。
2. 臺灣在1950年代大量噴灑此類殺蟲劑,環境衛生獲
得一定程度之改善,終於在1965年根絕瘧疾。然而,
這樣驚人的滅蚊蟲效果卻對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產生
莫大衝擊。
32
案例探討
DDT與環境正義
3. 但DDT此種殺蟲劑分子的構成其實是與性荷爾蒙相
似的,此類殺蟲劑在流入水中後,被水中的生物所
吸收,進而被人類食用,所以即使非常微量,也可
能透過食物鏈之累積,造成女性月經失常、流產、
生育低智兒童、甚至不能生育;男性則可能會有精
子量減少等危害。
4. 美國在1972年率先禁用,然而此類殺蟲劑並沒有被
WHO所全面禁止,而臺灣目前也沒有禁止使用此
殺蟲劑。
33
即席思考
1. 在討論臺灣本土環境正義時,我們引用大量的外國
文獻來作為我國的發展借鏡以及參考,在本章當中
使用美國的發展來作為介紹。在閱讀完本章以及前
面數章後,大家是不是可以想像為何在討論我國環
境正義時,會大量比較及使用美國的發展作為例子?
2. 美國的環境正義在發展過程,對於我國是有著相當
程度的影響,試請大家簡單回憶一下美國環境正義
的發展過程。
34
即席思考
3. 河川污染的問題,其實在每個國家都是相當普遍的,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國家,似乎河川污染都是必然面
對之課題。在本章當中,愛河事件就是對於河川污
染的案例,大家是不是可以從本書或是日常生活當
中去回想關於河川污染的例子,請試舉一例。
4. 環境的不正義,舉凡對於河川水源,或是我們賴以
維生的空氣造成污染,進而經由這些被污染的水源
以及空氣進入我們的體內,或是經由食物,造成我
們身體嚴重的損害。食品的衛生及安全當然也是環
境正義所包含之一環,請讀者試舉出有關環境正義
與食品安全的例子。
35
即席思考
5. 環境正義的面向相當的廣泛,生活當中可以遇到許
多關於環境正義的議題,大家可以思考,由於我們
對於環境造成某種程度侵害,導致哪些不利益之後
果?請大家試舉一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