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101126141623139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101126141623139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教材简析(阅读教学)
本册安排阅读课文25篇,其中韵文3篇。全册教材大
体围绕主题组织单元。第一单元为“心中有祖国”,安
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
回祖国》等课文。第二单元为“人间真情”,安排了
《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三篇
课文。第三单元为“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
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
第四单元为“民风民俗”,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
郎织女》《安塞腰鼓》三篇课文。第五单元为“景物聚
焦”,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等
课文。第六单元为“名人风采”,安排了《给家乡孩子
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等课文。
第七单元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
问》《大自然的文字》等课文。
课标对应的年段目标
关于阅读,对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根据年段
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提高默读速度,学
会浏览;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在
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
达方法;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
文章;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
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量
要大大提高(高年段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单元素养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
儿》及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该单元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意蕴深刻集中。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
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
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四篇课文揭
示主旨的形式异彩纷呈。从体裁来说,《我们爱你啊,中国》《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诗歌,而《郑成功》《把我的心脏
带回祖国》则是记叙文。现代诗明快轻松、气势磅礴。古诗短小精
悍,深沉凝炼。记叙文中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从课文与课文之间
的联系来看,相映成趣,启人深思。如郑成功与肖邦两位爱国人士,
一中一外,一文一武,这也许就是编者匠心独运。《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和《示儿》两首诗,前者写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祖国
重新统一而欣喜若狂。后者写陆游临终未见祖国统一而无比悲伤。
这一悲一喜,同样是教育孩子应把祖国时刻放在心中。
1.我们爱你啊,中国
语言特色:
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语言表达上,本课以“我们爱你——”这一诗句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
工整,层层递进,气势磅礴,以反复咏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祖国
的热爱。此外,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
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更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发展目标:
领悟诗歌以“我们爱你——”统领全文,反复多次出现,从五个方面
来赞美伟大的祖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了解这种写法叫反复咏唱,好
处是强化语言的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更亲切,更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的赞
美、热爱之情。引导学由诗歌内容进行想象,采用文中定语后置的形式仿
写诗歌。
语言训练:
我们爱你——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九寨沟的
诗情画意,长城的蜿蜒起伏,兵马俑的惟妙惟肖……(中心句统领,定语
后置突出景物的特点)
2.郑成功
语言特色:
全文结构严谨,清晰有序,叙述有详有略。课文重点是收复台湾的
经过,着重描写了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文章首尾呼
应,言简意赅。文中主要人物是郑成功,作者采用多种手法作了刻
画,如提炼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情态等充分体现了郑成功的爱国热
情和民族气节。另外,在用词上,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文中有着充分
的体现。
发展目标:
鉴于上述文本表达上的语言特色,我们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目标以
下,不妨设定以下发展目标:
紧扣文本重点词句,体会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掌握课文
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感受这种细致刻画人物
的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语言训练:
课文后第三题的训练即是很好的例子(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并选用
词语)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语言特色: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以贯之,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另外课文第二
自然段中对维斯瓦河的几句描写,很好地烘托了当时肖邦的心情。
鉴于上述文本表达上的语言特色,我们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目标以下,不
妨设定以下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从文中肖邦说的一句里提炼而成的,这种
从原句中提炼一个重要意思,得到一个题目,是一种很好的取题目的方法。
要学会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即借景抒情。
语言训练:
1830年11月的一天,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
祖国,这是怎样的一天?
生: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师:这部分内容是属于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当时,肖邦的心情很沉重,因为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情。这就叫借景抒情。仔细读读这一小节,
你还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了肖邦的爱国……
第二单元素养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人间的真
情:感悟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
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
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
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
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
道。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
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
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
方法。揣摩课文题目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学
习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引导
学生体会爱,懂得感恩,尝试表达“爱”,用文字倾吐
自己的心声。
6.最后的姿势
语言特色:
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谭千秋最后
的姿势,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完成的,这个就是侧面描
写,以此来烘托人物形象。二是白描和衬托相结合。对
谭千秋老师生命历程中最后的几分钟的描写,是和当时
地震来临时候危险一起描述的,4句环境描写精到而恰
当。三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对谭千秋老师早晨的活动
略写,对他地震来临时候的描写详写,并从不同角度,
多种方法展开,做到了详略得当。
发展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6.最后的姿势
语言训练:
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
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
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将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情
况越来越危急,体会地震的无情,为下文感受谭老师的
形象做烘托。再次回归环境及场景描写,体会细节描写
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
方法,体现了“得法于课内”的原则。
7.船长
语言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要写
作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运用语言动作,
突出人物性格。二是推出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
发展目标:
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处事不惊”的特点,通
过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展开。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使
用。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会忍不住发出几句经典的
议论,这个就是“夹叙夹议”的使用。
7.船长
语言训练片段:
师:灾难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
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哪一个镜头让你感受
很深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的镜头让我体会深刻,联系上面
人们的惊慌失措,我更感受到了船长的沉着。——这是个特写的镜
头。
(2)从船长的命令“妇女先走,乘客跟上,船员断后”看出来他
很为别人着想。——这是人物的语言。
(3)为别人着想还表现在他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来”,他忘记
自己了。——这也是人物的语言。
船长的发布命令时的的镜头,他的动作、话语,让我们明白了船长
为什么要这样做,那就是——责任。
可见,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可以突出对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画。
第三单元素养目标
学习本组课文,善于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感悟人
物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领悟
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
拥有精彩的人生。理解课文中人物,教育学生学习他们
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领悟学会
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汲
取精神力量。
9.小草和大树
语言特色:
1.中心明确、证明有力
本文开篇就提出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
范”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夏洛蒂的身世遭遇、立志从文、遭受挫折、顽
强拼搏、终于成功等方面加以叙写,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让人真切地感受
到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个性鲜明
(1)叙议结合。
在叙述夏洛蒂的故事的时候,作者忍不住要发出议论,如“文学这条
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等议论,
更让人深思。
(2)细节描写。
例如:她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骚塞寄去诗稿,得到的回复却是“冷
冰冰的”训诫,她没有气馁,而是在痛苦中“昂起头来”,在床头“钉”
上回信,用以“刺激”和“鞭打”自己,沉重的打击促成了她们的奋斗决
心,改变方向,“开拓新路”,“抢”时间,“抢精力”
(3)大量地使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题目“小草和大树”本身带有比拟色彩,并在整个行文中多次点题;
作者将夏洛蒂比喻为“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钢铁般的意
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
9.小草和大树
发展目标:
理解课文中大量地使用打比方的修辞
手法。题目“小草和大树”本身带有比拟
色彩,并在整个行文中多次点题;作者将
夏洛蒂比喻为“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
掌花,”“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
学圣殿的大门”。
9.小草和大树
语言训练: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
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
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
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
着对妇女的蔑视。
文末的“小草”指的传统观念中妇女不能从事文学事业,“大树”则
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响,小草浇灌成大树,
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
取得了巨大成功。
纵观全文,题目除了以上两个意思,还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
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
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
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我们现在都是“小草”,将来可以成长为“大树”——栋梁之才。那
我们从夏洛蒂身上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
题目的深刻含义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
本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感悟到将之作为题目的缘由。
10.轮椅上的霍金
语言特色:
1.过渡段的使用。
平时我们看到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比较多,这次课
文中出现的是过渡段。
2.细节描写。
文中出现两次霍金的笑,一次是“龇牙咧嘴”,一
次是“充满恬静的微笑”。
发展目标:
在平时的习作鼓励学生使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
样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学生要在
平时的写作中,注意细节的描写。
第四单元素养目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
词句学习课文,体会文中语句的感情色彩
和表达效果,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
这一单元主题。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认
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体会其表达效果,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12.姥姥的剪纸
语言特色:
本文表现的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的是作者对
这份浓浓亲情和乡情的追忆。文章用了很多朴实但又意蕴浓郁的北
方农村语言来表现剪纸这一北方民间艺术的魅力,如:“你姥姥神
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
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好使的剪刀就像她
两根延长的手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特色
语言的意蕴,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智慧,并注意积累,丰富语言。
发展目标:
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
浓的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
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12.姥姥的剪纸
语言训练:
师:姥姥剪纸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师:打开课本,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技艺高超呢?特别有感觉的
地方可以简简洁地写写。
生默读,师巡视
师:你圈画了哪些内容?
生:你姥姥神了……
师:虽然这是村里边老百姓说的一句话,却值得我们好好体会。板
书“神”。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剪只母鸡能下蛋……
比如我们还可以说,剪牛像牛,剪只羊像羊,剪只小狗……
师:如果剪的是植物呢?我们应该怎么夸?剪个火箭能上天;剪个
小孩哈哈哈笑;剪棵果树能结果……
师:课文就是这样用朴实但又意蕴浓郁的北方农村语言来表现剪纸
这一北方民间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啧啧赞叹。
14.安塞腰鼓
语言特色: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
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
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使文中人体的动作
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
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
表现了安塞腰鼓雄浑壮阔、陕北后生的纯朴与活力。
课文开篇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
止,更衬出了安塞腰鼓的火红、热闹、气势冲天。
发展目标:
1.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
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2.引导学生体会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了解课文运用写实的笔触描绘
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来写意,抒
情。
3.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
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4.安塞腰鼓
语言训练片段: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
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师: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
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排比。
师: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
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开
始时壮阔的场景。
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指导全班分两个声部唱和式
齐读:前一声部读前半句,后一声部读后半句)
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这真是好文配好鼓--好一篇激扬的文字!
第五单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景物聚焦”,教师要引
领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跨越时空隧道,走
进青海高原,走进蒙古草原,走近麋鹿,感受
异地的风土人情,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学习
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文章情景交融、由物及
人、托物言情的语言特色,在研读课文的过程
中,初步感受到说明文描写时用词的准确,语
句的精炼,条理的清晰,说明方法的适时运用。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语言特色:
课文运用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
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
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
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发展目标:
通过对文本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
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
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采
用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
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
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
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
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语言训练片段:
学习灞河边柳的特点,学习比较手法的运用
1.学到这里,我们已深深地懂得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一株
( )的柳树,可课题明明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为什么要写
作者家乡灞河的柳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灞河的柳,想一想灞河的
柳有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柳”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极易生长等特点,其
中可吟诵一些有关“柳”的诗词。
3.说说写这段话的好处。
4.讨论得出: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
论是顺境的还是逆境的,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
那么,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让我们的生命之
树都郁郁葱葱。课文运用恰当的比较,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
河柳树作了比较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第六单元素养目标
本单元主题为“名人风采”, 为此本单元选取的4
篇阅读课文、“习作6——写一位名人”和“练习6”的
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学会阅读性叙事
性(写人的文章)作品,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事
情表达顺序的感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
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心
理等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
体会对比、侧面烘托手法的作用并能灵活运用。体会文
中倒叙手法的运用和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学习文章
围绕中心句,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了解文章以小见大、有详有略勾勒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19.钱学森
语言特色:
1.采用倒叙的手法,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
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
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
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2.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人物情
感,塑造人物形象。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是全文的关键
句。
发展目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倒叙的写作手法并了解倒叙
“设置悬念”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品读钱学森的
两句话:“我是中国人……。”和“我们日夜盼望
的……”来体会钱学森的归国决心和爱国热情。 。
19.钱学森
带着你的激动、诚恳、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交流:你读到了一个怎样
的钱学森?(板书:报国心切)
8)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钱学森,请你们向大家再次诚恳地表露一下心
迹。(师生分角色朗读)师:钱学森,你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
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怎么放弃这些回国了呢?(生齐读“我
是中国人……”)师:钱学森,祖国刚解放,还很落后、贫穷,搞科学研
究还有很多困难,你还是不要回去了。留在美国吧,这儿更有前途
呀!(生齐读“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填空: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__________的待遇,有_________的生活和_________
的工作条件。可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说:“我是
________。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_________,为的是_____。”
钱学森__________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_________,这一天
_________。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_________,我们是
_________。”
从他的这些话中,我体会到了:
。
读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联系课文以及资料,仿照
18课的作家卡片——巴金,设计一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
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
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
的典范。
20.詹天佑
语言特色:
课文伊始,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紧紧围
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中心句展开,选取三个
典型事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
路”,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在具体叙述时又是按照事情的发
展顺序写的,条理清楚,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结
尾处讲述了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以
及后人对詹天佑的纪念。这样的结尾,不仅强调了京张铁路修筑成
功所带来的意义,而且进一步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
师。结尾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给人以完整、严谨的感觉。这样
的写作特点也给学生写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发展目标:
了解本文围绕中心句,选材典型,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第七单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为此本单元选取
的三篇精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习作7——写写语
文书里的故事”和“练习7”的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
显这个主题。揣摩说理性文章的表达特点,认识借物喻
理、取喻明理、借喻激趣等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紧扣多
种说明方法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通过读写结合,尝试迁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介绍
事物或说明事理。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形式,段落
的承上启下过渡方式等。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勤学好问的习惯。引导学生认识读报的重要性,
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养成勤读报、会读报的好
习惯。
23.学与问
语言特色:
1.本文观点鲜明,例证充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
自己的观点,即“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同时
突出问的重要性,将“学与问”紧密联系起来,点明题
意。
2.本文比喻生动,耐人寻味。例如将“问”说成是
“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将“学和问”比喻为“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这样比喻
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3.学与问
发展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
2.引导学生明白选择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重要性,这是说理性文章
所具有的写作特色。
语言训练片段:
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
今后的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
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一、三、五自然段中,作者
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两个小故事呢?
(学生思考、交流)
师小结: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
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
的写法。
24.大自然的文字
语言特色:
课文的思路清晰,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
—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
读。本文的另一个特色是举例说明,贴合实际。举例说明时按从天
到地的顺序列举四种物象,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发展目标:
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性。
语言训练片段:
教学“花岗石”部分。
再细读第六自然段,你发现冰川运动有什么特点?(会移动)
你是从哪里看出的?(“爬”字说明了会移动。)怎么样的移动?
(比较慢,紧贴着地面。时间很久。) 很久以前,多久呢?(200
多万年前。)出示花岗石图片。
看花岗石有什么特点?(上面有青苔,而且很大。)课文用形
象的比喻、拟人把冰川运动这么深奥的道理告诉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