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伤害性疼痛机理与治疗策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急性伤害性疼痛机理与治疗策略

浅谈急性伤害性疼痛
发病机理与治疗策略
湖南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部 杨金凤
个人介绍




主任医师,麻醉学博士,国际麻醉协会会员,湖南省疼痛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及长
沙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005年曾在法国巴黎
十二大医学院附属 Henri Mondor 医院学习临床麻醉、重症监
测和急救;2006年参加湖南省第四批援藏医疗队,任领队;
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应邀到美国福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米
勒医学院Jackson Memorial Hospital麻醉科从事访问研究,并
同时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参观学习
神经外科与肝移植麻醉和疼痛临床。曾获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湖南省五一先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08年进入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培养层次。
目前主攻方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癌痛预防与控制;
术后恶心呕吐预防与控制;术后疼痛与炎性细胞因子基因多肽
的相关性;麻醉与恶性肿瘤。
联系电话:1387598595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疼痛是由外部环境或体内某些因素刺激神经纤
维后产生的一种感觉情感体验。

急性疼痛可以被定义为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
疼痛,与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
急性疼痛的原因与分类
急性疼痛大多数具有自限性,或在数
急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为:外伤、手
天或数周的治疗后消失,当疼痛未能
术后、产科、急性心肌梗塞、阑尾炎
解决,或因为任何不正常愈合或治疗
、胰腺炎、肾结石、恶性肿瘤进展期
不彻底,疼痛将转变为慢性疼痛。
等
急性疼痛的原因与分类
浅部疼痛
定位准确,常描述为锐痛、
刺痛、跳痛或烧灼痛。
深部疼痛
钝痛、酸痛,定位不太准确,
且疼痛强度与持续时间会影
响疼痛的定位
躯体痛
内脏痛
弥漫性钝痛,伴有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异常
表现如恶心、呕吐、出汗以及血压和心率的变
化,有时可以投射到相应的体表位置并引起牵
涉性疼痛
急性伤害性疼痛
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级神经元通路:将伤害性刺激
传输到相应的大脑皮层。初级传
入神经元位于背根神经节,位于
相应脊髓节段的椎间孔;次级神
经元位于脊髓背角,轴突越过中
线与对侧脊髓丘脑束上行到达丘
脑;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
侧核,通过内囊将疼痛信息发射
到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疼痛通路
、
与
伤
害
性
疼
痛
有
关
的
化
学
介
质
神经递质
受体
对伤害性感受的影
响
P物质
NK–1
激动
激动
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
谷氨酸
NMDA、AMPA(2- 激动
氨甲基苯乙酸 )
天冬氨酸
NMDA、AMPA
激动
三磷酸腺苷 (ATP) P1、P2
激动
生长抑素
抑制
乙酰胆碱
Muscarinic(毒蕈碱) 抑制
脑啡肽
抑制
-内啡肽
抑制
去甲肾上腺素
α2
抑制
腺苷
A1
抑制
5-羟色胺
5-HT1 (5-HT3)
抑制
-氨基丁酸(GABA) A, B
抑制
甘氨酸
抑制
伤害性疼痛的调制
当机体受到损伤引起疼痛时,机体会针对这
种损伤进行调制,这种调制可以发生在外周
伤害性感受器、脊髓或脊髓上水平,既可以
抑制(减轻)也可以促进(加重)疼痛。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脊髓上水平抑制
外周敏化
当外周疼痛反复出现时,伤害感受器
和神经元会出现致敏现象,表现为:对
刺激反应阈值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
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
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
大。
中枢敏化
与中枢敏化有关的神经递质包括
P物质
血管紧张素
降钙素
基因相关肽
甘丙肽
血管活
性肠肽
胆囊
收缩素
兴奋性
氨基酸
中枢敏化
与中枢敏化有关的神经递质触发神经元膜上G蛋
白偶联受体,激活细胞间第二信使,改变蛋白质的
磷酸化底物,从而改变细胞膜兴奋性,使细胞内钙
离子浓度增加。其机制主要为:
(1) 次级神经元敏化。在相同重复刺激下,次级神经元
增加放电频率,甚至延长放电时间,即使在C纤维传入
通路被阻断时这一现象依然存在。
(2) 接受信号范围扩大。脊髓背角神经元增加了他们接
受刺激信号的范围,有些临近神经元以前对某些刺激没
有反应而现在变得有反应。
(3)屈曲反射增强。这一现象可以在同侧或对侧肢体均
可以观察到。
脊髓上水平抑制

伤害性神经递质在脊髓中传入可以被来自
脊髓上水平的下行神经元活性抑制
甘氨酸和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因而在脊
髓节段性抑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个脊髓上的结构会发送纤维到脊髓从而抑制脊髓
背角的疼痛,这些结构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
网状结构和大脑中缝核,在人体,刺激中脑导水管
周围灰质区域可以产生广范围的镇痛
急性伤害性疼痛的治疗策略
诊断和治疗性神经阻滞
包括三叉神经阻滞、面部神经阻滞 、舌
咽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肩
胛上神经阻滞、颈椎椎旁神经阻滞、胸椎椎
旁神经阻滞、腰椎椎旁神经阻滞、小关节内
注射、骶神经阻滞、阴部神经阻滞、交感神
经阻滞
根据药理学与解剖学差异实施神经阻滞来区分疼痛
发病是来源于躯体神经、是交感源性还是心因性的?
根据药理差异实施阻滞
如果疼痛消失与交感神经阻滞一致,
如果即使运动神经都已经阻滞而疼痛依然存在,
如果疼痛消失只在躯体神经阻滞之后,
如果注射生理盐水而疼痛消失
那么疼痛可能为交感神经源性的
那么疼痛一定来源于脊髓以上水平或为心因性的
那么应该与躯体神经纤维有关
那么患者可能存在心因性疼痛
根据药理学差异实施阻滞
交感节前纤维(B)
采用不同浓度局麻药选择性阻滞某一神经纤维,而保留
采用不同
其他神经纤维的功能,但是要找到交感神经阻滞的合适
浓度局麻
传导痛觉的C和A纤维
浓度是一种挑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不仅要考虑神
局麻药 药选择性
经纤维的粗细,也要考虑局麻药与神经纤维接触的时限、
阻滞某一
传导躯体感觉A纤维
以及刺激的强度与频率
神经纤维
支配运动神经A纤维
解剖差异进行阻滞



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用于选择性阻滞支配头、颈和手
臂的交感神经纤维
腹腔神经丛、下腹下神经和腰丛可以用于腹腔、盆
腔和腿的交感神经阻滞
选择性神经根、肋间、颈丛、臂丛和腰骶丛可以用
于躯体神经阻滞
对于胸部疼痛患者,为了防止胸交感神经阻滞导致
的气胸,可以采用硬膜外阻滞,硬膜外注药后,可
以评估疼痛缓解的程度、交感神经阻滞的症状(如
血压下降)、针刺感觉、轻触角和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

凡是可以防止伤害性感受器激活、防止外周
与中枢敏化、阻断疼痛传导通路、激活脊髓
及脊髓上水平抑制通路的药物都可以达到止
痛的目的

主要包括环氧合酶抑制剂、阿片类镇痛药物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物、类
固醇、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
心理干预与物理治疗

心理干预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生物反馈和放松
技术以及催眠术等

物理治疗包括冷、热、光、电、超声、震荡等,热与
冷可以通过减轻肌肉痉挛而缓解疼痛,体表热疗包括
热敷、石蜡浴、射疗、水疗、放射技术等

深部热疗包括短波、微波(对深部关节或肌肉更有效
),冷疗对急性损伤和水肿最有效,包括冰敷、冷喷
。另外,针灸、按摩及电刺激也是可以选择的方式
临床急性伤害性疼痛治疗策略
术后镇痛作为急性伤害性
疼痛的代表浅谈疼痛的治疗
策略。
术后镇痛

术后疼痛主要是手术部位组织损伤引起的
急性伤害性疼痛及随后出现的炎性痛。
那么术后疼痛发生机制中主要为创伤后生成的
大量化学介质引起的外周与中枢敏化,
镇痛管理应该围绕这一环节实行
术后镇痛
“超前镇痛”可以减轻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敏化,临床
研
究亦表明采用“超前镇痛”的患者可以明显减少术后
镇
痛药物的需求。事实上围术期采用的不论是全身麻醉
还是椎管内或外周神经阻滞,
都具有“超前镇痛”的作
用,还可以减少手术和疼
痛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应激
反应。
术后镇痛
“超前镇痛”这一概念还应该用于麻醉苏醒期。
早开泵
少拮抗
改长效
术后镇痛
合理选择术后镇痛药物与给药剂量
研究表明:术后患者吗啡的消耗与术
中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术中采用了全
身麻醉及术前使用了镇痛药物明显正
相关
我们应考虑患者年龄、性别、体重、
基础状态、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长短
及术中麻醉方式及术中镇痛药物种类
等因素
术后镇痛

阿片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外科术后疼痛,一些临床
实验提示提前给予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以阻断或预
防疼痛处理过程中的信号放大和敏化
静脉
芬太尼、舒芬太尼、
曲马多等
椎管内
吗啡、舒芬太尼、芬太尼、
曲马多、或部分阿片受体
激动-拮抗药物如布托啡诺
或丁丙诺啡,与低浓度布比
卡因配伍
术后镇痛



COX抑制剂对炎性痛和手术相关痛均非常有效,近期一
些研究显示:在脊髓水平,炎症激活的COX同工酶是
COX-2,而外科创伤激活的是COX-1,新型靶向药物凯
酚(氟比诺酚酯)为NSAIDs类药物,非选择性抑制
COX-1和COX-2 ,且独特脂微球包裹,使药物在切口周
围聚集,具有明显的术后镇痛优势
氢溴酸高乌甲素为NSAIDs类药物,可与阿片类药物配伍
用于静脉PCA(20mg+芬太尼0.5-1.0mg稀释至
100ml, 首量2ml,背景剂量2ml,单次剂量2ml)
可乐定或右美托咪啶也是一种不错的辅助用药,可以明
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从而减轻相关不良反应
合适的术后镇痛给药方式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目前应用最
广泛的模式,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
消耗量,具有很高的患者满意度。
给药途径
经静脉、经神经鞘或
硬膜外、经皮下等
目前最理想的方式还有靶控输注(TCI)模式,
以最合适的药物剂量达到安全有效镇痛。
术后镇痛
高质量的
术后镇痛
团
队
管
理
我们与护理部门协商,改进了管理模式,PCA由麻
首先找到了不同性别、手术部位和不同麻醉方式
这一模式的采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也
醉医生配好,安放好,开出医嘱由病房护士管理,
的患者合适的药物浓度与剂量,将电子泵更换成
减少了麻醉医生的劳动量,值得推广
如管道打折、脱落等,对镇痛不全、出现不良反应
了机械泵,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
等及时通知麻醉值班医生处理,第三天由责任护士
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拔除PCA泵,护理部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
术后镇痛
迄今为止,术后镇痛不论何种模式,采用
哪种药物或不同药物的组合,任然存在许多副
作用,比如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减慢、嗜睡、
谵妄等精神神经症状等,开发更短效、副作用
更小的药物,采用PCA 或TCI模式进行镇痛是未
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