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德育成为道德的事业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让学校德育成为道德的事业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哲学 世界观 教育观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易连云
023-68254064(办)1350949561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QQ:68424956
个人主页: http://timeandbeing.51.com
哲学与教育

“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像力,同时又指导着他
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
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
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
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
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
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
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
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乔治·泰
勒
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
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
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
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
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2000年,第177页)
美德是什么?
美德可教吗?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道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 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
以为。上礼为之,而 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 夫处
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
取此。
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 , 《老子全译》 , 第73页
《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
足以不去。
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 , 《老子全译》 , 第3页
《道德经》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 , 《老子全译》 , 第12页
《道德经》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
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 , 《老子全译》 , 第151页

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
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
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
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因
此,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
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
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
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
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
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
结果能力被破坏。
[德] 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为
何不打开你们的心扉去听听大自然以无声的语
言教诲你们的一切。看看被你们称为杂草的,
在压力和强制中成长的,几乎捉摸不到其内在
规律性的植物吧,在大自然中,在田野和花圃
中看看它吧,看看它显示出何等的有规律性以
及在一切方面和一切外表上协调一致的多么纯
洁的内在的生命吧,这生命犹如从大地上升起
的灿烂的太阳,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
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
生命内 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
递功能,将文化 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
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 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
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 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
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 东西和平庸的
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 忆内
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
望 每个人部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雅斯贝尔斯 , 《什么是教育》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1年3月第1版 , 第3页
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
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
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
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
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统一整体,
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
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
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
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
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这
种实验。

—— [德]
雅斯贝尔斯
现实中的学校德育问题
(一)实践方面
(二)理论方面
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诸种问题
 告别信仰,逃避崇高: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选择上的
困惑
 你一定是老师!
板着面孔的道德说教
 忘了你自己!
道德教育中生命基础的缺失
学校德育理论问题
 什么是德育?
学校德育概念的混乱与模糊
 道德能教吗?
道德的知识基础与道德规范确
定性的质疑
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意义考察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1998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发布)

第二条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
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
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试行)

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
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
除对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
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以上各系列内容的教
育外,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及党和国家重大决
策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等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
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
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总之,要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
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
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一、 “道”与“德”关系
考察
1、德者,得也:
“德”与“道”的动态
转化
2、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道德发生的主体依据
3、天之大德曰“生”:
“德”与“道”的内在
二、 “道”的层次性
1、路标
2、规范意义上的“道”
3、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
4、秩序、规律之“道”
5、本体论上的“道”
“道”的演变
“德”的演变
素
质
教
育
的
误
读
水之德:自山间而出
平静之水:宁静致远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林中路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
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
却在同一林中。……
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
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德] 海德格尔《林中路》,扉页。
道德规范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国家与民族利益
朝闻道,夕死可矣。
秩序与规律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本体意义上之道
 道者,万物之奥。
 道,可道,非常道。
古人眼中的“大丈夫”
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
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
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
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为御则
无所不备也。
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劳,聪
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
地也。
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
万物不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
古人眼中的“大丈夫”(续)
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
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
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
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珍惜时间之“诗”
汉代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珍惜时间之“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代书法家、文学家颜真卿的《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珍惜时间之“诗”
明日歌
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珍惜时间之“诗”
今日歌
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阴阳五行图
木
水
火
相 生
金
相 克
土
阴阳五行之关系
通过五行的联系,人体和自然界统一起
来。如五脏和季节的关系是:肝气旺于春,
心气旺于夏,脾气旺于长夏,肺气旺于秋,
肾气旺于冬;肝病畏秋季,心病畏冬季,脾
病畏春季,肺病畏夏季,肾病畏长夏。五脏
和五气的关系是:风伤肝,暑伤心,湿伤脾,
燥伤肺,寒伤肾。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可以
通过这种关系和人体联系起、说明“天人相
应”的具体内容。
孟子论人与人性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
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
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
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
西也。”
 孟子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
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
使过颡,激而行之而使在山,是岂水之性
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
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孔子论“孝”
1、学而第一
2、为政第二
3、里仁第四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
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矣。
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
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
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
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
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
其疾之忧。”
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
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
以为孝乎?”
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通 識 教 育 的 目 地
- Harvard University

並非訓練學生就業, 或指引畢業後的人生方向.
Does not mean to train students for their professions or to
give them a guide to life after college,

也非擴張學生的自信,去發展自我為是的認知.
Nor does it means instilling confidence in students by
flattering the presumption that the world they are familiar
with is the only one that matters.
通 識 教 育 的 目 標
- Harvard University

動搖原有的認知
to unsettle presumptions,

使熟悉的變成陌生
to defamiliarize the familiar,

揭露表顯下的事實
to reveal what is going on beneath and behind appearances, and

讓年青人迷失方向, 使他們重新定位出發
to disorient young people and to help them to find ways to reorient themselves.
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诘问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
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如果他偷窃、抢劫他们的财物,他所做的不也是正
义的吗?”
“当然是。不过,一起头,我还以为你所问的都是关于
我们的朋友哩。”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所有我们放在非正义一边的事,也都可以放
在正义的一边了?”苏格拉底问。
“好象是这样。”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
线: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
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
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苏格拉底接下去又问道:“如果一个将领看
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
来了, 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
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尤苏戴莫斯回
答。
“又如儿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
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
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
哪一边呢?”
“我看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允苏戴莫斯回答。
“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
他自杀,把他的剑或其它这一类的东西偷去
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尤苏戴莫
斯回答。
苏格拉底又问道:“你是说,就连对于
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
事的?“
“的确不是。”尤苏戴莫斯回答,“如
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话。”
学校监狱论
监狱,拘禁囚犯之处所也;学校,培养学生
之处所也。然学校与监狱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
人出世,至七岁。未知玩为何物,然玩时
已尽;不晓乐为何意,然乐日已终。呜呼!无
邪童子至此先日而起,后月而眠;终日书山为
友,题海作伴。时时为难懂之理而惑,刻刻为
难解之题而忧。两点一线,人之无自由:为老
师左右,为分数左右,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左右!
但见鼻梁眼睛度数涨而又涨,额头皱纹条数加
尔复加。乃苦在其中,身心俱疲。郁郁间十载
而过,尚不见终处,人生雾茫茫……
狱道,亦师道也。君不见校园午饭如狱饭?
君不见校服如狱服?君不见校规如狱规?君不见
老师如狱卒?呜呼!“课间休息”可谓之“放风
时间”,“体育劳技”可谓之“劳动改造”。出
入有围墙,往来设门岗,办公室有如集中营,教
室尚且似牢房。正所谓朝气之处无朝气,自由之
处无自由。乃曰:时间与空间俱机械,学习共活
动齐呆板。如此等等,无心详述。但曰:若寰宇
非监狱,何曰“活到老,学到老”?(在敝人的
人生观里,世界就是一个监狱,人的生活过程就
是一步步走向衰老,也就是从一个监狱蹦跶到到
另一个监狱的过程,如此往复而已。)若学校非
监狱,古之“北大清华”何谓“国子监”?(各
位语文好的同学,不要k我,我知道那字念第四声)
事故有所同,亦有所不同。师道、狱道
亦然。狱道者,必有刑期:短则数月,长至
无期,极至斩立决。且有功则减,有事则复
加焉。惟师道者,遥遥乎不知其期也。先者
“九年制义务之狱”,后者年复一年,加刑
七载,甚者位博士,为教授,又不知几年青
春矣!且为时代之潮流,大势之所趋也,非
人力可逆转焉。
夜漫漫,路漫漫,惟孤灯一盏,与囚常
相伴……
落选科代表
今天,徘徊在我身边的不再是欢声笑语,
而是———冷嘲热讽!科学课上,冷热风交替,
一场命运悬殊的决斗,在此开战!
“现在,科代表竞选开始,请自愿的同学
举手表示。”只听“唰唰”两声风声扫过,便
是一群人举起了“尖刀”,像是高呼着“杀呀!
杀呀!”其实,我也是举着“刀子”的。
那些没勇气的,都变成了忠实的“科代表
Fans团”,大声高呼着“康傲,康傲———
”“卢山,卢山———”“粉丝团”势均力敌,不
分上下。大队委站起来推荐说:“我推荐骆建
宇。”这样,一推再推的骆建宇,当上了科代
表。我怒火冲天,这正好应验了希特勒的一句
名言:“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
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
的尸体过去。”
背后扫过一阵风,凉飕飕的。是否我消失
了,你才会知道我的存在?
老师点评:细腻的心理描写,不得不让
我们惊叹小作者情感的丰富。儿时,我
们都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地
位。小作者在痛失科代表“宝座”后,
沮丧一股脑地涌上来,发出了心底的呐
喊:“是否我消失了,你才会知道我的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