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课件下载

《论语》导读
第三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
——仁学的基本精神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论域
1、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
孟子:“仁也者,人也。”
2、对人际关系以及群体人的共同生存方式
和生存价值问题的思考
3、西方文化的兴趣点:
对个体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的关注
二、“仁学”的基本精神(一):“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孟子》:“仁者爱人。”
三、“仁学”的基本精神(二):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孝”:子女对父母的敬爱
“弟”(悌):兄弟姊妹间的友爱
——一切动物普遍的本能的善心;
——把人降到动物的层面而提出的做人的基
本要求;
——道德的底线。
四、“仁学”的基本精神(三):泛爱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入则孝,出则弟:对家人孝悌,对外人也孝悌
谨而信:谨慎从事,言而有信
“信”是对他人仁爱的前提
泛爱众,而亲仁: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
“泛爱众”,才能不断接近仁的境界
“泛爱众”的最高境界
——对“恶人”的宽容谅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
矣,无恶也。”(《里仁》)
《老子》的类似思想:
“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
善。”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报怨以德。”
四、“仁学”的基本精神(四):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里仁》)
参(shēn)、曾子:曾参,曾点(曾皙)之子
忠恕之道:仁爱之道
《说文》:“忠,敬也。”
“恕,仁也。”
“中心曰忠,如心曰恕。”
“恕”字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心:
“以心度物曰恕。”(《声类》)
“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
——自己的心如同别人的心,别人的心也如同
自己的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共同人性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
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
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彰显发扬光明正大的先天善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
——“己欲 N 而 N 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
加诸人。”
(《公冶
长》)
恕道 =《大学》的“絜矩之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
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
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
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度量;矩:尺子。 “絜矩之道”比喻道
德上的规范。
四、成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颜渊 》)
“克己”:
——克伏、降伏自己非分的欲念;
——“心兵”:两种思想欲念的斗争
《尚书》:
“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
“复礼”:用“礼”来约束外在行为,老
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办事。
“克己”是修之以内(修心),
“复礼”是修之于外(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