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牡丹亭〉、〈玉簪記〉略談戲曲思想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從〈牡丹亭〉、〈玉簪記〉略談戲曲思想

從〈牡丹亭〉、〈玉簪記〉
略談戲曲思想
辛意雲
悲劇
• 清末王國維從日本回國,用西方美
學建立自己的美學觀,並以之整理
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
• 他以西方悲劇為標準,寫〈紅樓夢
評論〉。認為《紅樓夢》是唯一合
乎西方悲劇美的作品,是中國絕無
僅有的一部偉大悲劇
• 他說:《紅樓夢》是符合西方定義
的悲劇
• 《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
徹頭徹尾之悲劇也
• 並且說它是「天下之至慘」的悲劇
1. 它是最能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學
「傷感」特徵的作品
2. 它又是能完全符合西方悲劇定義
的作品。純粹、圓融,粹集中西,
它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幾乎無與倫比
• 此後,蔡元培、胡適、魯迅等許多
人,都從西方悲劇的觀點批判中國
傳統文藝,尤其詬病「大團圓」形
式。認為這種結局太淺薄、太庸俗
• 魯迅先生在談到《紅樓夢》的那些沒
出息的續改之作時,頗憤激地說:
• 或續或改,非借屍還魂,即冥中另配,
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者,
乃是自欺欺人的癮太大,所以看了小
小的騙局,還不甘心,定須閉眼胡說
一通而後快
• 甚至到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說:
事實上,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
同義詞。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得
善報、惡得惡報的大團圓結尾。……
隨便翻開一個劇本,不管主要人物處
於多麼悲慘的境地,你盡可以放心,
結尾一定是皆大歡喜。
• 西方悲劇起於希臘,源於希臘人對
宇宙世界的看法─天與人的分裂性
• 中國自古則講「天人合一」
以人為主體的哲
學觀
《詩經》
•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
彝,好是懿德
《左傳》
•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
門,唯人所召
•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
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
• 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
「古之賢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荀子
•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
所以道也,君子之道也
中庸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
教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
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萬物育焉
佛學
• 佛學:「萬法唯心所造」
• 唯心的覺悟,方能擺脫無明,度一
切苦厄,至涅槃境界
陸象山
• 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
天同。
•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
我,有何欠闕
王陽明
•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
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
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
故不若言「人之為學,求盡乎心而
已。」
牡丹亭演出
• 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出場唱道自己是詩
聖杜甫之後代
• 杜麗娘的母親唱道她與魏文帝曹丕妻
子甄妃有關
• 男主角柳夢梅報說自己是柳宗元之後
• 戲院裡爆出一陣笑聲
• 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陋習,
好標榜自己是名門之後
• 其實這裡隱藏一條重要的思想線索
• 這也是牡丹亭內在重要的涵義之一
• 中國文學之始,起於《詩經》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
不仁,如樂何?」
曹丕 《典論‧論文》
• 文以氣為主,氣之輕濁有體,
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
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
若文章之無窮
陳子昂的「興寄」說
•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
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
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
都絕,每以永嘆。竊思古人,常恐
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
下
李白 〈古風〉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 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
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韓愈
• 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
類於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
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
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宗元
• 柳宗元的〈梓人傳〉、〈郭橐駝傳〉
• 這是古文運動的發展脈絡,也是宋
代學術以至宋明理學與心學的發展
脈絡。這也是中國文藝復興的重要
事件
• 湯顯祖是明代陽明心學的嫡派,服
膺王艮、羅近溪等人
周敦頤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邵雍
• 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收
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
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程顥
• 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心者,性也;在天為命,在人為性,
所主為心,實一道也
• 人心常要活,則周流無窮,而不滯
於一隅
朱熹
•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
萬事者也。
•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動;心
者,性情之主。
陸象山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天之所與我者,即此心
• 人皆有是心,人皆具是理
• 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
天同
王陽明
•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
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
地萬物皆舉之矣
• 誠無偽,便是心髓入微處。良知即
從此發竅者,故為之立天下之大本
• 良知即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
知即是天理
• 良知是生天生地,成鬼成帝,造化
之精靈
王艮
• 心為本,而心附於身,故當以身為
本。
•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故舉衣
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矣
李贄
• 良知者,童心也。夫童心者,絕假
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童心者,真心也。失卻真心,便失
卻真人
羅近溪
• 「天地之大德曰生」。夫盈天地間
只是一個大生,則渾然亦只是一個
仁。
• 孔門宗旨,惟是一個「仁」字
• 仁者,在生生不已的天機,即天命
生化之處。此不但生己,亦生物,
且使萬物同體
•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做
人應保赤子心,以仁為愛根
湯顯祖
• 天機者,天性也
• 天性者,人心也
• 性乎天機,情乎物標
• 人生而有情
〈牡丹亭記題詞〉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
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
情之至也
〈牡丹亭〉
•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如春線。
停半餉,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
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
把全身現
• 可知我常一生,愛好是天然
莊子
•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
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
莊子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
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尋夢〉
• 怎賺騙,依稀想像人兒見,那來時
茌苒,去也遷延。非遠,那雨跡雲
蹤纔一轉,敢依花傍柳還重現?昨
日今朝,眼下心前,陽台一座登時
變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杜麗娘為情而死,待情而生。也就
是為「道」而死,為「道」而生
• 這「道」是情,是心,是無限自然
的天機
• 湯顯祖在此開展出「情」的哲學
玉簪記
• 有人說〈玉簪記〉是反佛教的作品。
其實,它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後
成熟的作品
• 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愛人」
• 在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下,到了明代
儒、釋、道三教合一,並歸本於
「人」,成為主要的思想潮流。
佛教
德寶(1512-1581)
• 即心即佛
• 心外無佛
• 佛者,即人之本真,大體大用,
淳全之真心耳
• 佛性平等,人人個個,無欠無餘,
能悟者即佛,……寧有僧俗男女等
殊?
• 大道本乎一心,一心體乎無住。迷
失真心,而淪生死,徹悟真心,便
得解脫
元賢(1578-1659)
• 人皆知釋迦是出世的聖人,而不知
正入世底聖人。不入世,不能出世
• 人皆知孔子是入世的聖人,而不知
正出世底聖人。不出世,不能入世
也
祩宏(1535-1615)
• 三教……理無二致,……而同
歸一理。此所以為三教一家也
真柏真可(1543-1603)達觀和尚
• 得仲尼之心,而窺之經;得伯陽之
心,而達二篇;得佛心而始了自心
• 雖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說法;
伯陽不得「我心」二篇悉作?仲尼
不得「我心」,則不能集大成
憨山德清(1546-1623)
• 佛教所貴,在乎自利利他,乃名菩薩。
菩薩舍世間,無可修之行;舍眾生,
無斷煩惱之具
• 佛制五戒,即儒制五常:不殺,仁也;
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
智也;不妄語,信也
• 儒以仁為本,釋以戒為本,老以無
為本
• 三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而
已
道教
張三豐
• 先人道,後仙道,修身是煉功首位。
不拘男女,修身乃金丹大藥,雖愚
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
• 人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
信誠,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
• 古今教派區別只於正邪之分,儒釋
道三家區別,只於創教者不同而已
• 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
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
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各講各的好
處,何必口舌世是非哉!
儒家
焦竑
• 孔孟之學,盡性至命之學也。獨其
言約旨微,未盡闡晰。……釋氏諸
經所發明,皆其理也。苟能發明此
理,為吾性命之指南,則釋氏諸經
即孔孟之義疏也,而又何病焉?
馮夢龍〈情史序〉
• 天地若無情,不生一切物
• 一切物無情,不能環相生
• 生生而不滅,由情不滅故
• 四大皆幻設,惟情不虛假
張琦《情痴寤言》
• 人,情種也。人而無情,不至
於仁矣。何望其至人乎?
顏元
• 豈人為萬物之靈而獨無情乎?
故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
之真情至性也
• 「愛」、「情」、「心」、「道」一
體。高濂、湯顯祖等人創造了有明一
代戲曲藝術最光輝的一頁,也彰顯人
心最大的需要,不僅集結明代心學之
大成,也集結中國文化傳統以心、以
情、以人、以道的生命哲學,並透過
戲曲教化社會
• 記得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明
儒心學的理論行走至此,有如回到
家中,無可復有再發展的餘地。」
• 若是如此,高濂、湯顯祖從而由「情」
之深處,轉進戲曲人物的創作,抒寫
人生,展現心學在藝術情境的輝煌可
能,並開此下崑曲以及所有中國戲曲
都以「情」為主的藝術表演,因而潤
化天下蒼生的心,活潑此後中國社會
的民間文化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