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回顾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
 知识目标
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
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 2.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 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 能力目标
 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
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预习提纲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
什么?有什么意义?
4、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形成的原因
5、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是什么?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
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
7、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
精神家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
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
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
1 瓷器艺术独领风骚
故宫珍藏-珐琅器皿
2 园林艺术无与伦比:苏州园林
思考:各种文化别具一格体现
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教育、历史、哲学、道德;
中华文化的内容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黄梅戏
话剧
越剧《红楼梦》
京剧
中华文化之戏剧篇
商周四羊尊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华文化之
酒文化篇
欧阳修——无酒不成文
曹操——煮酒论英雄
四
大
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西游记》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名
著
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水浒传》
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
——《三国演义》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充满了抒情的景致,满川江雪,孤舟独钓,一派洁白清
寒宁静,这幅雪白的世界中竟有一钓鱼老翁,真是意趣高妙,
所以连那“蓑笠”二字都是充满感情的形象。而这首抒情诗
翻译成英文,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
An old me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在这首译诗中是将“鸟飞绝”译成“没有鸟”,“孤舟”译
成“小船”,“蓑笠”译成了“竹子外套”,“独钓寒江雪”
成了“老头在寒江雪中钓鱼”,成了一首没有情感色彩的叙
事诗了。西方的拼音文字,表达技巧实在是难以表达出中国
诗的这种意境。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
、
文
学
艺
术
独特性
(1)文学艺术的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2)中华
文化中的文
学艺术
风格鲜明独特
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上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
的地位 上占有重要位置
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
一帜,独领风骚。下了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
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
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
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
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
前列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链接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 火药的影响
攻占巴士底狱
指南针的影响
麦哲伦远航
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开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治)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拓市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农学
火药
印刷术
春秋-西汉
东汉-东晋
天文历法
指南针
南北朝-北宋初
地理
北宋-明中期
医学
陶瓷
纺织
建筑
造纸术
2.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
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
三者高度协调统一。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张衡发明的地震仪
古代四大发明
探究: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
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
什么意义?
中华文化之
科学技术篇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1)科学技术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
科
学
技
术
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长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
贡献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
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意义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
力的生动体现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
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回答2~3题。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
原因是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C
3.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
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
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
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
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
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
为世界瞩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中国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的
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的,属于南方文化。
 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
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
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
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人
喜欢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欢,灰扑扑的
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人喜欢竹制
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人洗澡叫搓泥,
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
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人睡床,
北人睡炕。
 一个城市造就一种都市人格。如果你走南闯北,就
能品出不同城市的市民性格特征。
 北京人调侃的净是文化.

北京的文化性就体现在北京人的“侃大山”上 .
尤其在夏天,几个人围坐一圈,不出几句话,肯定
就冒出一个“侃才”,天上地下、政治经济、历史
地理、文学艺术,无所不包,以至让你觉得他一会
儿是政治家,一会儿是艺术家,一会儿又是经济学
家。
 上海人爱算计讲国际接轨 .

上海人算计周全,反复权衡利弊,也较看重经
济,日子过得仔细。上海人的攀比与虚荣心理颇微
妙。
 广州人用实力引导时尚 .

广州的“时尚性”是以商业文化为基础的,所
以广州人最先在全国不忌讳谈钱,用雄厚的经济基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地域性)
1 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
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具体表现: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
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
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热
情奔放,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
特征。
4.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
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A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
5.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
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形成这种地区文化
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



A.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C.外来文化的影响
D.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D
 6.(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
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
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 【解析】A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
自特色。故A正确,B, C错、,D混淆了中华文化
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
系.
雕刻艺术
克孜尔千佛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
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26个民族
现在或曾经有过自己的文字。他们用
自己的文字,创造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学
壮族
蒙古
维吾尔族
藏族节日—元根灯会
彝族节日—赛装节
侗族节日—播种节
瑶族节日—耍歌堂节
佤族节日—青苗节
布朗族节日—成丁节
怒族节日—祭天节
赫哲族节日—跳路神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色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7.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
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
为三大英雄史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
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学。三大英雄史诗
 A.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和斗争
 B.体现着不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
异
 C.说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英雄标准
 D.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8.“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
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9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
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这表明(
)
A
A
B
C
D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化是由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
埃及文明,一开始就缺少理性思维,沉醉于自负
的神秘。当它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外部世界充分理
解的可能,这种保守性就从根本上切断了自己的延
续使命。统治者只希望自己以木乃伊的方式长存于
世或再度复活,却没有对文化的发展做出安排。这
些霸占了文明主宰权的法老们又喜欢穷兵黩武,早
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就已称霸西亚,这对自己神秘的
文明结构无益。等到地中海贸易中心北移,它就失
去了往日的光辉;但不远不近的地理位置又使它成
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轮番讨伐的
对象。昔日的光辉使每一个占领者都力图割断它的
历史,结果几度下来,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
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消灭,只剩下尼罗河西岸一
些据称纯种的”法老人”后代在不断地修复着祖先
陵墓,供外人参观。
缺乏包容性与创造性
是导致这些古文明衰落的自身原因。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
化和谐相处
1)含
义: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
2)表现:(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
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成果
(3)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
并蓄的学术主张。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
扬弃吸收。如: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
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与佛教文化汇同交融;
*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
西亚和西方世界的伊斯兰教、景教及至马球运动,从开
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
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中华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
为之”;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
注入新鲜血液;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融合力、同化力
延续力、生命力)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
化的理解
 10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图样是“亚洲红
日与五羊雕塑”,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
会徽本身的设计融入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特
色和岭南标志性文化元素相映成趣。亚运会会
徽将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留下一笔宝
D
贵的亚运遗产。材料说明
( )
 A 亚运会会徽是世界文化遗产
 B 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 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D 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们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
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
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议一议: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特点、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
本课小结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华
文
化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成因
中华文化
一方水土
的力量
一方文化(地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之瑰宝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含义
原因:包容性
意义
知识结构
古代辉煌的历程
文字
中
华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的见证
史学典籍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独特性
博大精深
区域性
民族性
重
要
原
因
:
包
容
性
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
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
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
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
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
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
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
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
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
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
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
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
‘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
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
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
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
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