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通識教育中心
蕭雅柏主任
通識教育?

Liberal Education



博雅教育
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
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
General Education


通才教育(通識教育)
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
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
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我國通識教育發展史
時 間
情 形
結 果
民47
部頒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 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
民73
公布
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施行
要點
「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哲
學」、「數學與邏輯」、「物理科學」、「生命
科學」以及「應用科學與技術」等七大學術範疇
內開設選修科目,為我國「共同科目」與「通識
教育」課程實施之濫觴。
大法官會議解釋「部定大學
共同必修科目」違憲
通識教育獲得較大的推展空間。
民84/5月
召開「83學年第二次公私立
民84/12/12 大學校院長會議」對「各大
學共同必修科目」做成決議
民92
民93/3、4
月
國文、外文、歷史、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等
四個領域,列為各校必開之科目。
教育部推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
教育部針對臺大、清華、交大、中央、成大、中山、陽明中山等七所研究型大學
進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工作
3
通識與營養學分?
『重專業、輕通識』的心態普遍
存在,學生因缺乏學習動機及
學習方向感,而將通識教育視
為營養學分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96-99年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不受重視的原因?
通識教育制度因高等教育之結構性、
制度性限制,其發展受到極大阻礙。
其中最嚴重的是在課程方面,非但
通識課程出現零碎化、膚淺化現象,
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更由於缺
乏統整性的緊密連結,造成專業系
所對通識教育的拒斥
96-99年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與專業教育的衝突




專業科系提供的課程為了訓練各領域
未來的專家
專業課程之設計與將來之職業能力有
直接關係
「總是少一門課」成為專業科目與通
識課程之間的較勁處
整合通識與專業課目是解決的方法
通識教育V.S.專業教育

「輕通識、重專業」 的普遍現象




教育體系的限制:從高中就開始分流,大學入
學就分系,學生順理成章的將學習重心擺在本
科系的專業課程上。
家長的期待:孩子離開校園後找到一份好工作
師生的誤解:通識教育等同於人文藝術教育或
是教授「生活常識」的課程,也就等於對未來
就業無幫助。
造成的影響:畢業生就業情況成為大學教育成
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
97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通識教育V.S.專業教育

「通識是營養學分」的迷思



學生的態度:面對通識課程時的學習態度不夠積
極,逃避修習要求較嚴謹的通識課程,涼課反而
成為熱門課程。
教師的反應:具有教學熱忱的通識教育教師被無
心於學習的學生消磨殆盡;對通識教育理念有誤
解的教師,則將通識課程內容簡單化、生活化、
休閒化,造成課程的知識承載度不夠。
造成的影響:學生修習了「營養」通識課程後,
更加強化了「通識是營養學分」的刻板印象,形
成惡性循環的結果。
97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通識教育V.S.專業教育

專業系所與教師的壓力



專業系所:以本科系的專業發展與教學成果為重,通
識課程僅是服務他系學生的次要任務。
教師:1.專業系所聘任之教師,通常先考量系所的需求,
再視情況配合開設通識課程;2.開設通識課程須花費更
多的心力準備課程。
專業教育所佔學分數遠遠高於通識教育

以臺大為例,學生平均畢業總學分數約135學分,廣義
的通識學分為30學分,佔22.2%,狹義的通識學分僅有
18學分,佔13.3%。
97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國內外學士學位學分數
我國:128 學分(一學期18週,每週 1 小時為 1 學分)
美國(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UCLA、密西根大學、
賓州大學、伊利諾大學):100 – 113 學分
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
學):74 – 87 學分
澳洲(澳洲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53 – 92 學分
→ 國際 12 所名列前矛指標性大學畢業學
分數 53 – 113 學分 < 128 學分
97年「課程改革與分享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台大陳泰然副校長
Q1. 學分數多少為適當?
多好還是少好?
Less is more?
Q2. 課程內容紮實如何保障?
教學品質如何保障?
美國大學課程結構內涵
1. 普通課程(通識教育)內涵
1) 技術課程(Skill Courses):
寫 作 ( Writing / Composition ) 、 數 量 推 理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 、 外 國 語 文 ( Foreign
Language)。
2) 知 識 領 域 課 程 ( Knowledge Domains ; Area
Courses):
自然科學、文學 / 藝術、社會 / 行為科學、文化學習。
2. 主修專業課程
→ 普通課程:專業課程 1:2 ~ 1:3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哈佛大學對這次改革十分慎重
 2004~2007整個改革耗費三年
 參加改革委員會的教員超過一百
位,邀請了二十多位大學生參加

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
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哈佛大學新通識目標




參與公民活動
形塑傳統文化與價值
具批判及應變能力
瞭解言行的道德意涵
哈佛通識教育目標

公民參與:
通識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傳統文化:
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認識,個人是藝術、
理念與價值等傳統文化的產物,也是傳統
文化的參與者。通識教育並可以使學生理
解協調文化差異的困難,知道許多差別巨
大的不同文化卻源自同根,熟悉文化演變
的動力學等等
哈佛通識教育目標

回應變化:
通識教育告訴學生如何批判性地,但同時
建設性地面對各種變化,特別是科技帶來
的變化

倫理面向:
通識教育發展學生認識人們所作所為的倫
理意涵。
哈佛大學八大領域課程

1.美學與詮釋性解析


2.文化與信仰
3.實證辯思
4.倫理辯思





5.生命科學
6.物理宇宙科學
7.世界社會
8.美國與世界
哈佛大學核心能力

前哈佛大學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
近著提出二十一世紀八個教學目標:
一、表達能力。
二、思辯能力。
三、道德推理能力。
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五、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六、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
七、廣泛的興趣。
八、就業能力。



1870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第一任校長哈潑(William Rainey Harper,
1856-1906)接下唐納改革的一棒
 他提出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
 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
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
(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
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


英文系學系厄斯金(John Erskine, 1879-1951)
教授
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
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

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

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

開出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core
cunicuium)
-「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

他認為了解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
的科系產生更深學習的使命與意義



期待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
幫助學生綜合各學科的能力


後來又開出「自我、人與社會」
(self, person and society)的課
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課程增至二十一門
當時的口號:「當教育的核心能夠為連結
不同的領域,才能帶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
礎。」
課程自主的問題





教師之本位與專長之限制
教師缺乏統整之課程觀
學系本位心態-專業與通識課程
之平衡
學院課程委員會缺乏整合能力
校課程委員會(教務會議)缺乏
實質功能
課程改革及課程委員會之運作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台大通識課程之變革
新(95年後)
舊(95年前)
宗旨:為增加學生知識廣度並拓 宗旨:為增加學生知識廣度並拓
展其視野,以期能兼備人
展其視野,以期能兼備
「人文社會」與「自然與
文與科學素養。
生命科學」素養。
八大領域:文學與藝術、歷史思 四大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
維、世界文明、哲學
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與道德思考、公民意
識與社會分析、量化
分析與數學素養、物
質科學、生命科學
必修學分數:18 學分
必修學分數:12 學分
97年「課程改革與分享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台大陳泰然副校長
台大 96 學年度新普通課程架構
語文能力與
人文素養課程
國文
外文
基礎課程 服務課程(落實核心價值)
進階英語課程(國際化能力)
體育課程(不計入畢業總學分)
通識課程
文學與藝術
歷史思維
世界文明
八大
哲學與道德思考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領域
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學分)
6
6
0
0
1
18
30
教育部101年度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規劃與設計工作坊(A)
大學教育與現代公民
核心能力養成計畫
蔡介裕
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學務長
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推廣子計畫/主持人
2012/09/21
大學教育的功能


全民進大學的時代
我們的社會在世紀轉換之際,已
經從一個以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完
全轉換成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
會,而知識的累積與演化正以極
其迅速的方式進行著~ ~
大學教育的功能


大學教育
造人(making men)的工作

專業教育+博雅教育(通識)
讓學生具備求職能
力與專業知能~
讓學生了解專業領域以
外的世界與生活涵養~
(哥倫比亞大學/范阿姆凌吉)
(John Howard Van Arminge)
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本質
不同,各有其預期達成的目標而不能
彼此替代~

完整的大學教育內涵其實是應該同時
包括此兩者。
專業+通識

學生若能在專業教育之外,也接受通
識教育,才能真正像個社會上的「公
民」,了解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責
任,而非像個機器,空有專業知識卻
無一點身為「人」的素養。
(哥倫比亞大學/范阿姆凌吉)
(John Howard Van Arminge)

又,就課程架構而言

完整的大學教育內涵更應該同時包括: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
「潛在課程」三者。

課程(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系所)+
活動(學務處、藝文中心~)+
環境(總務處)
教務處
學務處
系所
中心
/
行政
單位
教師教學研究
教師輔與學生
各項學習、
社團經驗:
演講、展示競賽、
學會學習輔導等…
活動:
課程:
正式/非正式 室內/室外
風氣與文化
環境
全體組織熟悉認可
的思維與習慣、
學校制度與氣氛等…
空間、建築陳列
與器物等…
總務處

SO,大學是ㄧ個培養紳士的地方…

強調以人為本位,透過大學教育能夠
使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現代公民
(英國/紐曼)
( John H.Cardinal Newman )

促動通識教育與專業系所之間的對話
與交流。例如,教師專業社群的建立。

持續推動通識課程改革,俾使課程內
容符合學生個人需求、提昇其專業成
長。

以是,積極推展專業與通識組成教師
群與進行跨域教學…

除可提供不同領域專精的教師們相互
對話的機會外,

更可提供學生一個較為全觀的知識體
系,更加契合大學教育之實質規劃理
念與「造人」之理想目標。
企業界人才的需求

大專院校畢業生最有待加強的能力:
(1)穩定度/抗壓性高
(2)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3)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4)專業知識與技術
(5)團隊合作
(6)具有創新能力
(7)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
(8)融會貫通能力
(9)勇於表達能力
67.9 %
41.2 %
34.3 %
27.9 %
24.8 %
19.0 %
10.5 %
10.0 %
6.2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08年求職專刊」
人文涵養及社會關懷能力


當教育若只是訓練技術、培養專業,學生
缺乏人文涵養、對他人及社會冷漠,缺乏
人文價值內涵的技術發展,將對社會發展、
自然環境乃至於人類生存產生立即的危害
全球暖化、環境破壞等等正在發生的人類
滅絕危機,大多導因於人類的自私、貪婪
與無知與缺乏人文考量的科技發展、自私
自利的價值取向以及短視的生活型態,有
著內在的關聯。

現代公民,是一個面對21世紀風險挑
戰而有能力適應的人;

這樣的公民並非獨善其身,還應該能
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關係,關注台
灣及世界重要議題,積極參與公共事
務,以行動關懷社會


而欲培養這樣的現代公民,在現階段
以培育五大素養為重點,包括倫理素
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
美學素養。
透過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及專業教育
的融合貫通,培養學生具有發掘公共
性議題並以創造性解決問題之現代公
民核心能力。

現代公民→公民素養→核心能力養成

在實務上,針對大學生公民核心能力
養成的工作,一部分透過專業系所課
程改進來落實,最主要平臺則是各校
的通識教育持續推動…
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
倫理素養

現代公民須具備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
的能力,除了須認識日常生活與專業
情境中所常遇到的倫理議題外,更要
能運用道德推理及理性判斷來面對倫
理議題。
民主素養

現代公民須具備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
議的能力。應教育學生尊重事實、講
究理性溝通,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
審議、面對合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
巧與美德。
科學素養

現代公民須能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
其相應限制,具備正視科學相關社會
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
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媒體素養

現代公民須瞭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
如何產製訊息、建構形象及意義,並
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
能力。進而學習透過適當媒介表達對
於公共事務的關心。
美學素養

現代公民須具備營造美感社會的能力。
體驗的對象不限於藝文,亦對於生活
世界中公共領域之事物,具統整性價
值之體會,提昇體認層次,豐富美感
之領受與實踐。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99學年度以前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100學年度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101學年度
通識教育基本能力
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102學年度
學院特色 核心通識課程
課程名稱
支援開課學院
綠能創意與生活
應用科學院
設計與生活
設計學院
管理與經營新知
管理學院
文學與人生
人文學院
 由院長領銜各學院資深教師聯合授課
通識教育改進計畫
1. 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
2. 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計畫
3. 大學通識教育評鑑計畫
4. 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5. 通識教育重要著作譯注計畫
6. 通識課程教師研習營及工作坊計畫
7. 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8. 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98年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
結語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