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儿童常见感染病原体类型
• 一、细菌:肠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细菌
二、病毒:肠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病毒
三、真菌:肠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真菌
四、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脑囊虫等
细菌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
• 1、血液及骨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2、体液、分泌物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3、呼吸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一、呼吸道分泌物(痰液)
• 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
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
中,及时送检。
• (二)、尿液(中段尿)
• 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
及时送检。
• (三)、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
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
璃管中,及时送检。
•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四)、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
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
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
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
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 (五)、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
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
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六)、血液:
• 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
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
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
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当
然在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 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l;
• 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
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 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
同时要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七)、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
• 严格无菌抽取后,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
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
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 (八)、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
入无菌试管。
• (九)、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
管内,常温保存送检,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
瓶内,及时送检。
• 。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十)、生殖器官标本:阴道、子宫颈及前列腺等分泌物
应由医师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如疑为淋病奈瑟
菌感染,做培养检查时,采集的标本应床旁接种并及时放
入孵箱培养。
• (十一)、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
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
• (十二)、支原体(解脲、人型)培养+药敏的标本采集
• 1、支原体对干、热抵抗力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支
原体运送培养基送检。
• 2、男性:用细的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盐水少许深入尿道
口内2.5-3cm。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二、标本运送
•
血液和骨髓标本应于采集后立即或24h内运送
至细菌室放入培养箱,如不能立即送检,宜室温
保存或置于35~37℃环境中,切勿冷藏而导致苛
养菌死亡。
•
三、注意事项
•
1.血及骨髓培养宜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标本,并注明标本采集时间,精确到小时。
•
2.标本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免
将污染菌误以为病原菌。
•
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 3.要保证足够的标本量,以提高血液或骨
髓培养的阳性率。
•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培
养瓶,危重患者可同时采用多种培养瓶,
以免漏检,必要时增加送检次数。
•
5.培养基宜保证高营养,应注意培养菌
的检出。
检验程序及方法
• 一、血液及骨髓培养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
序
二、检验方法
•
一般血液或骨髓培养推荐同时送检需氧
及厌氧血培养,因厌氧菌血液感染约占菌
血症病原菌的5%~l5%。
•
• (一)传统手工血培养检验方法
•
1.培养及转种 将血液或骨髓标本注入培养瓶
(培养瓶系实验室自行配制或双相血培养瓶)。置
于35℃恒温箱内,每天观察并记录培养瓶的变化,
包括肉汤浑浊度、沉淀、菌膜、溶血、色素等,
双相培养瓶肉汤如有异常,或琼脂斜面上有菌苔、
菌落出现,应及时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并根据
涂片的细菌形态与染色性选择相应的分离培养基
进行转种。转种培养基分别为血平板、巧克力平
板、麦康凯、沙保弱、高渗平板等。通常肉汤培
养7d如无菌生长则报告阴性结果。
检验程序及方法
• 2.如为厌氧培养瓶 则瓶内含85%N2、10%
CO2、5%H2,厌氧瓶为密闭型,需逐日观察瓶
内肉汤的变化,若需氧瓶无变化,厌氧瓶肉汤有
变化,即可考虑有厌氧菌生长,应涂片及转种厌
氧血平板后置厌氧环境进行分离培养,应注意避
免氧气进入培养瓶。
•
3.适当运用盲转法可提高阳性率 血培养l2h后
如无明显变化,可盲转一次,同时涂片革兰染色
镜检,可提高阳性率。
检验程序及方法
• (二)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培养方法
•
1.将血液或骨髓标本注入商品血培养瓶中,
置于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不同培养仪通过不
同原理可监测出培养液的变化,随时发出警铃告
示。
•
2.用无菌注射器将报警之培养液抽出并转种
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或厌氧血平板,35℃孵
育,同时做涂片镜检和直接药敏试验,再按三级
报告程序进行,厌氧培养按厌氧培养法进行操作,
如为真菌生长按真菌培养程序进行。
•
3.若在预定期限未出现阳性结果,可发出阴
性结果报告。
检验程序及方法
• (三)特殊细菌培养方法
•
1.分枝杆菌血培养可用特殊培养基接种血标本、
BACTEC l3A培养基为分离血液中分枝杆菌的专用培养基,
采血量为5ml;此外,使用裂解、离心技术、BACTEC
l28、Bact/Alert(r)MP培养基均可用于分离分枝杆菌。
•
2.L型细菌血培养将血液标本注入高渗培养基中进行培
养,可分离出细胞壁缺陷病原菌(即L型细菌)。
•
3.真菌血培养使用需氧血培养瓶、双相培养基、裂解离心技术或脑心浸液肉汤均可分离到血液中的真菌,一般
念珠菌培养5~7d即可生长,阴性结果应于22~30℃孵育
4周后发出终末报告。
•
特殊细菌培养方法
• 4.苛养菌培养对疑为某些营养要求苛刻、生长速度迟缓
的革兰阴性杆菌(如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杆菌、金氏杆
菌、军团菌、布鲁菌等)引起的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主
张延长培养时间至2~4周,并转种特殊营养培养基进行培
养。
•
5.营养变异链球菌 该菌需在含有巯醇复合物和维生素
B。培养基中生长,因此传代培养中宜补充0.001%盐酸吡哆醛和0.05%~0.1%L型半胱氨酸促进生长;也可将培
养物转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然后交叉划线接种金黄色葡萄
球菌ATCC 25923(因其为室内质控标准株,易于获得且较
稳定),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可见营养变异链球菌卫星
样生长菌落。
血及骨髓常规培养的三级报告方式
•
(1)一级报告:血及骨髓培养当观察到疑有细菌
生长时,应以无菌操作方式挑取培养液进行涂片,
革兰染色镜检,发现有菌生长并排除污染菌时,
应立即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厌氧菌转种厌
氧血平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及药敏试验,并
将镜检结果、细菌形态及染色性报告临床医生,
以供初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
(2)二级报告:转种平板培养结果于8~12h,或
获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应立即通知临
床医生,此为二级报告。
•
血及骨髓常规培养的三级报告方式
• (3)三级报告:将分离菌最终鉴定和药敏试
验结果与初级报告对比,做出最终正式报
告,通知临床以检查用药正确与否或更改
治疗方案。
• (4)不同目的菌的报告时间:一般细菌培养
7d无菌生长可发出报告;厌氧菌应培养2周
发出报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布鲁
菌、真菌血培养及钩端螺旋体如7d为阴性
可继续培养,延至4周发出报告。
临床意义
• 正常人血液和骨髓是无菌的,血与骨髓液培养对血液感染
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金标准。由于现代医
学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
株不断产生和播散、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血培养分离菌
的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也可引起
免疫功能低下者严重的血液感染,除需氧菌、厌氧菌、真
菌菌血症外,有6%~l5%的菌血症为复数菌感染,长期
使用抗生素者还会出现L型细菌感染,因此,临床微生物
工作者应熟知感染菌变迁的动向,准确、快速地培养和鉴
定出血液感染菌,并与临床医生经常沟通,共同研讨最佳
抗感染化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
临床意义
• 一般在排除外界污染,标准的无菌操作下,
血液和骨髓培养分离菌应为血液感染病原
菌,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
生素进行治疗,选药原则为选用敏感性高、
价格合理、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治疗。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
血与骨髓培养常见病原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
兰阴性菌二大类型。
•
(一)革兰阳性菌
•
1.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甲氧西
林耐药菌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为甲氧西
林耐药菌株),肠球菌、A群链球菌、B群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
2.革兰阳性杆菌 产单核李斯特菌、分枝杆菌
(包括非典型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 (二)革兰阴性菌
•
1.革兰阴性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卡他莫拉菌等。
•
2.革兰阴性杆菌 伤寒沙门菌、非伤寒沙门菌、大肠埃
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气单胞菌、沙雷菌等。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
克霍尔德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
(三)真菌
•
白色念珠菌、其他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
(四)厌氧菌
•
拟杆菌属、具核梭杆菌、丙酸杆菌、消化球菌、韦荣球
菌等。
肠道细菌感染
•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
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
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
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
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
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
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
肠道细菌
•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如口腔、 鼻腔
系统、 咽喉腔、 眼结合膜、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
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 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
物, 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 称为正常菌群或
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而且是必须
的。 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 有规律地定居
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 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常
菌群数量是巨大的,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通过个体的
适应和自然选择, 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 正常菌群
与宿主之间, 正常菌群、 宿主与环境之间, 始终处于动
态平衡状态中, 形成一个互相依存, 相互制约的系统,
因此,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 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肠道细菌
• 除正常菌群外, 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 又称外籍菌群,
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 来自周围环境
或宿主其它生境, 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 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
殖, 引起疾病。
• 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
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
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
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
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
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
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
• 儿童常见肠道感染的细菌种类
主要是杆菌: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等
志贺氏菌属
• (一)致病物质
•
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
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
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
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
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
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
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
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
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
志贺氏菌属
•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
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
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
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
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
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
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
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
泻。
志贺氏菌属
• 二、所致疾病
•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
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
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志贺氏菌
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
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
性。
•
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
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
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
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
• (一)标本
•
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
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
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中毒性菌痢
可取肛门拭子检查。
•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
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
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
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
分离培养与鉴定
• (一)形态与染色志贺氏菌
•
大小为0.5~0.7×2~3μm,无芽胞,无荚膜,
无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
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
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
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
•
分型
• 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
血清型(包括亚型(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
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露醇。有12个血
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2)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通称福氏痢疾杆菌。
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
抗原构造复杂,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据型抗原
的不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
亚型;X、Y变种没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
抗原。
分型
(3)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dii),通
称鲍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
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群:又称宋内氏志贺氏菌(Sh.sonnei),
通称宋内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并迟缓发酵
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个血清型。有两
个变异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为S型,Ⅱ相为R
型。
•
志贺氏菌属抵抗力
•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
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
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
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
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
死亡。
(六)变异
•
1.S-R型变异:宋内氏痢疾杆菌易为R型。当菌落变
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改变。
•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氏菌的耐
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难。
•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
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
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菌痢疾。
•
志贺氏菌属流行状况
•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
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
为主,其中以又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
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
但近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
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
省、区发生了不同规模流行。了解菌群分
布与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菌苗,预防菌
痢具有重大意义。
沙门氏菌
• 肠道沙门氏菌是一种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及沙
门氏菌属的一员
•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
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
• 伤寒杆菌
• 伤寒杆菌是肠道沙门氏菌的一个血清型,亦是伤
寒的病因。这种细菌可以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即
由人类排泄的粪便,再经由污染的水源或人不卫
生的人与人接触来传播。
•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一般可分为菌体(O)
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3种。
沙门氏菌
• 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宽0。5-0。6
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
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
性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
脂培养基上24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
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
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
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琼脂培养基上于10摄氏度,经115天尚能存活。在干燥的沙士可
生存2-3个月,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四年之久,
在0。1%升汞浴液、0。2%甲醛溶液、3%石炭酸
溶液中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含29%食盐的腌肉
中,在6-12摄氏度的条件下,可存活四至八个月。
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
氏阴性肠道杆菌。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
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
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
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
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
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
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
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
禽类等动物的疾病。
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通过消化道传染致病,统称为沙
门氏菌病。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
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
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
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
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
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
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
性肠炎。
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
• 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均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长
约1~3μm,宽0.4~0.9μm,无芽孢,有鞭毛,
能运动,多数有菌毛。新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和一
些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外有荚膜多糖。兼性厌
氧,营养要求不高。生长温度10~42℃,最适温
度37℃,适宜pH为6.8~7.8。患者和带菌者是伤
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源,带菌时间可达数年之久,
尤其是带菌者从事食品加工等行业时,是潜在的,
又是重要的传染源。
•
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
1.采取标本
• 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
明原因持续发热,除了临床的常规检
查以外,主要是从病人或带菌者的血、
粪、尿、骨髓、胆汁标本和外环境水、
食品标本等材料中分离伤寒、副伤寒
沙门菌进行检验。
•
•
•
•
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
• 血标本宜在病程的第1~2周采集,只要发
热未退,两周以后仍可获得阳性结果。无
菌采集静脉血标本,立即接种已在室温
(>20℃)平衡的血培养瓶,同时留取部分
血标本用于血清分离,测定抗体效价。所
有培养瓶在标本采集前必须仔细检查有无
变色或混浊,变色或混浊表示已被污染,
应更换新的培养基。已接种标本的培养瓶
在室温条件下立即送往实验室,最迟不超
过2小时。如因某种原因不能立即送检时,
应将培养瓶放在室温,切勿放冰箱存放。
• 已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标本
宜使用带抗生素吸附剂的培养
基。整个病程均可采集骨髓,
特别适用已使用抗生素、病原
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副伤寒
病人,以提高检出率。粪便的
采集宜在病程的第3~4周、抗
生素治疗前或停药3天后采集,
带菌者以粪便检测为主。
•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通过污染的食
物、水经口进行传播,尤其通过共
用的水,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因此
在进行传染源或环境污染调查时,
应取水样及食品样本。
病原分离
(1)血标本:按1∶10加入血液需氧培养瓶或胆盐葡
萄糖肉汤培养瓶,置于36±1℃培养,分别于1天、
2天、7天转种血琼脂平板或营养琼脂平板。一般
增菌1~2天阳性率高,如至第7天培养物仍清澈
透明,经接种培养仍无菌生长,则可判为阴性。
(2)粪便:取新鲜粪便标本直接接种到Ma(:
(麦康凯)、SS琼脂平板上,或接种于l0ml SF
进行增菌后,再接种于上述选择性培养基中分离
培养18~24小时,如果没有观察到有可疑菌落生
长,再继续培养24小时。
•
•
(2)骨髓:取患者骨髓液,直接分离或增菌
分离培养。取2滴骨髓液直接滴入血琼脂平
板或营养琼脂平板,培养18~24小时后,
转种血琼脂平板或营养琼脂平板,培养
24~48小时,如果无可疑菌落生长,再继
续培养24小时。增菌分离培养与血标本方
法相同。
(4)水和其他外环境标本:标本增菌管/瓶经
36±1℃培养18~24小时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
基上,置(36±1)℃培养18~24小时,如果没
有观察到有可疑菌落生长,再继续培养24小时。
本菌在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MaC和SS琼脂
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
菌落边缘整齐的菌落,血平板上无溶血环。产
H2S菌株在DHL、SS、XLD琼脂平板上可形成中
心黑褐色的菌落。
• 3.病原鉴定
(1)初步生化鉴定:从上述分离培养平板上挑
取至少3~5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
(KIA)斜面或三糖铁(TSI)斜面和动力靛基质
一尿素半固体(MIU),观察生化反应。伤寒、
副伤寒沙门菌生化反应较有规律,不发酵乳糖、
蔗糖,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但伤寒沙
门菌不产生气体,而甲型、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
门菌能产气。吲哚,尿素及V-P试验均阴性,均能
产生H2S。
(2)血清学分型:初步生化反应符合伤寒或甲、乙、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时,先用A~F群沙门菌“O”多
价血清作玻片凝集;若发生凝集再选用O2、O4、
O7、O9因子血清做玻片凝集,以判定其群别。
• 4.抗体检测
肥达实验常用于伤寒、副伤划的辅助诊断。一
般情况下,患者若未经预防接种,而血清伤寒沙
门菌0凝集价在1∶80以上,H凝集价在1∶160以上;
甲、乙副伤寒沙门菌的H凝集价在1∶160以上,方
有辅助诊断意义。在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H与
O凝集价同时上升,特别是O抗体逐渐增高。有时
只做一次血清学检查,不能确定诊断,还需间隔
7~10天再采血试验,观察血清抗体是否上升。
如果凝集效价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可证实
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的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
•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
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
• 肠道病毒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它病毒引起者差
异不大,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肌痛等症
状,常伴发皮疹,1~2天内出现脑膜刺激征。
• 脑脊液细胞数增加达,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
后则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略高,糖和氯化物
正常。病程一般5~10天。
临床表现
• (一)呼吸道感染 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
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
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
(二)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由柯萨奇A群及B群
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
地,呈散发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很
强。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咽
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
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
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
愈。
•
临床表现
• (三)出疹性疾病 又称流行性皮疹病 柯
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见于婴
儿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潜伏期3~6天。
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
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
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
疹、疱疹及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
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
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 (四)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型引
起,尤以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
可暴发流行或散发。初起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粘膜
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多分布于后舌、颊及硬腭,
亦可见于齿龈、扁桃体及咽部。多同时在手足皮肤出现斑
丘疹,偶见于躯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
较水痘皮疹为小,2~3日内吸收,不留痂。预后良好,但
可复发。有时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
(五)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 柯萨奇病毒A群、
B群和埃可病毒的许多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可引起此类
疾病。
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为病人、隐性感染及健康带毒
者。
•
(二)传播途径 病毒由粪便及鼻咽分泌物排
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经口感染。
•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发病以小儿为
多,成人多为隐性感染,但初发地区亦可见成人
间的暴发流行。
•
(四)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
型别常有改变。
肠道病毒感染
•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 从病人体液(胸水、心包液、
脑脊液、血液、疱疹液等)或活检及尸检
组织分离出病毒有诊断价值。
• 2.血清学检查 :早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和抗
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 3、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胶体金快速检测
法,可直接用于粪便检查。
呼吸道细菌感染
1.革兰氏阳性细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放线菌。
2.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
百日咳杆菌。
3.肺炎支原体。
4.真菌。
5.若疑有分支杆菌感染应作结核菌检查。
• 婴幼儿社区获得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
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
球菌为主
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
•
•
•
•
•
•
•
•
•
咽炎类型及病原体细菌
A组溶血性链球菌
C组、G组溶血性链球菌
混合性厌氧菌
奈瑟氏淋病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溶血隐秘杆菌
叶尔森氏肠杆菌
鼠疫杆菌
土拉弗朗西斯菌
相关疾病或症状
扁桃体炎、猩红热
扁桃体炎、猩红热样皮疹
咽峡炎
扁桃体炎
白喉
猩红热样皮疹
小肠结肠炎
鼠疫
兔热病(口咽型)
呼吸道细菌感染病原学检查
1、标本:痰夜、咽拭子、血液等。
2、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所有标本均接种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国兰平板、沙保
弱平板,35℃24h(沙保弱30℃24h~48h)培养,
对可疑菌进行分纯、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
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
• 病毒鼻病毒
• 冠状病毒
• 腺病毒
• 单纯疱疹病毒1、2型
• 副流感病毒
• 科萨奇病毒A
• E-B病毒
• 巨细胞病毒
甲、乙型流感病毒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
咽结膜热,
齿龈口腔炎
感冒、喉炎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感
肺炎、支气管炎
肺炎衣原体肺炎
呼吸道病毒感染
• 常见的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肠
道病毒中的可萨奇病毒病毒等。
•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是
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
幼儿。
实验室检查
• 1、标本: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血清
• 2、检测方法: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
ELISA、基因芯片技术等均能检测鼻咽分泌
及血清中病毒IgM抗体。
神经系统细菌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 80
%的细菌性脑膜炎由以下三类细菌感染所
致,即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
炎链球菌
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1个月)以B族链球菌为主(如缺乳
链球菌)。
婴幼儿(1个月至4岁)以流感杆菌为多。儿童及一般成人则以
肺炎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多些
其它脑膜炎:结核性、梅毒新、形隐球菌
实验检查
• 标本采集与检查内容:抽取脑脊液
分三管,第一管为病毒或微生物检
查(成人约2ml,幼儿1ml);第二
管为生化免疫学检查( 2ml );
第三管为常规检查(2ml )。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 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单纯疱
疹病毒(HSV)脑炎、肠道病毒感染、先天性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毒
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急性无菌性
脑膜炎或脑炎最为常见
实验室检查
• 脑脊液检查: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单
个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性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
4.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对诊断颇有意义。
包括:①检测HSV抗原;②检测HSV特异
性lgM、lgG抗体;③检测CSF中HSV-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