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7月12日
冉宇生
目
录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人畜共患病概念
第三部分 相关政策法规
第四部分
人畜共患病概述
第五部分
几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
、猪链球菌病2型、布氏杆菌病、结核、乙脑、狂犬病
等人畜共患病不断发生,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的病人达
953275人,死亡2840人;布氏杆菌发病的病人38151人
;狂犬病发病人数达1917人,死亡1879人。据世界科
学界公认的数据表明,肺结核病人10%-30%是由牛结核
传染给人的,布氏杆菌100%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布
氏杆菌人与人之间尚未见相互传染的证据;禽流感、
狂犬病100%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而且对人的致死率
几乎是100%。作为一个畜牧兽医工作者,应该知道那
些疾病是人畜共患,提高自我保护和对人畜共患病的
有效识别能力。
二、人畜共患病概念
1、人畜共患传染病: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
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第九章 附则第七十八条六款)。
2、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
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
3、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
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
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真菌、原生动物和内外寄生虫等,可通过直
接接触或节肢动物、啮齿动物为媒介以及病原污染的空气
、水等传播,重要者为炭疽、结核病、布鲁菌病、狂犬病
、口蹄疫及旋毛虫病等。
名称演变:
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一种传统的提法,但是上
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和重新出现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ID)达到60多种,
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即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
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
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
于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
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
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
三、相关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主席令 第 17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
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4年8月28日
第三十六条 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疫情以及相关信息。
相关政策法规
《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主席令第7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7年8月30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
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法
。 (1997年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
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法。)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
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
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关政策法规
《动物防疫法》:
第七条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
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
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
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
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
执法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根据统筹规划、合
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
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
术工作。
相关政策法规
《动物防疫法》:
第二十三条 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
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
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
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
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
第三十七条 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
对疫区易感染的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人畜共患病名录(26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149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我
部会同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现
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
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
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
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
热、大肠杆菌病(O157 : 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
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
病。
《重庆市中长期疫病防治规
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中长期动物疫
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渝府办发〔
2013〕4号)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重庆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
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月6日
《重庆市中长期疫病防治规
划》:
重庆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为加强我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
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国办发〔2012〕31号)精神,编制本
规划。
防治目标。到 2020 年,形成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构建
起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健全、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稳健、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的动物疫病防治
体系,使我市的动物疫病防治综合能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优
先防治病种达到国家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生猪、家禽、牛、
羊、兔发病率分别下降到 5%、6%、4%、3%、2%以下,动物死
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重点防范17种外来动物疫病,
有效降低传入和扩散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重庆市中长期疫病防治规
划》:
优先防治病种:
优先防治病
种(13种)
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
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
二类动物疫病(8种):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沙
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
典猪蓝耳病)、兔病毒性出血症。
尚未传入我国的动物疫病(12种):牛海绵状脑病、非
洲猪瘟、绵羊痒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C型、
重点防范的 SAT1型、SAT2型、SAT3型)、猪水泡病、非洲马瘟、H7亚
外来动物疫 型禽流感、水泡性口炎、尼帕病、西尼罗河热、裂谷热。
病(17种)
国内发生、尚未传入我市的动物疫病(5种):血吸虫
病、小反刍兽疫、包虫病、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
《重庆市中长期疫病防治规
划》:
人畜共患病重点防治区。丰都等24个区县(自治县),重点加
强布鲁氏菌病防治。荣昌等10个区县重点加强奶牛结核病防治。全
市加强狂犬病防治。
重庆市人畜共患病重点区域布局:
序
号
1
2
3
疫病
布鲁氏菌病
奶牛结核病
狂犬病
县
数
24
10
38
区县名
防治任务
丰都、云阳、彭水、石柱、綦江、
巴南、渝北、荣昌、长寿、合川、
万州、垫江、黔江、江津、开县、
涪陵、大足、城口、酉阳、巫溪、
巫山、奉节、武隆、石柱
加强布鲁氏菌病
防治。
荣昌、巴南、渝北、长寿、合川、
万州、垫江、黔江、江津、开县
加强奶牛结核病
防治。
全市
实施犬只登记,全
面免疫,扑杀病犬。
严格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强化易
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提
高人畜共患病防范意识和防治水平,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建立兽医
部门和卫生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合力促进公共卫生安全。严格市外
调入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其他动物调入备案。对布鲁氏菌病
和奶牛结核病,建立牲畜定期检测、移动控制、强制扑杀政策,强
化风险评估、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强化奶牛健康管理
。对狂犬病,完善犬只登记管理,实施全面免疫,扑杀病犬。
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考核标准:
疫 病
布鲁氏
菌病
奶牛
结核病
狂犬病
到2015年
全市达到净化标准。
奶牛主产区县达到控制
标准,其它区县(自治县)
达到净化标准。
全市狂犬病病例数下降50%。
到2020年
肉牛山羊和奶牛主产区县(自
治县)维持净化标准,其他区县
(自治县)达到消灭标准。
全市达到净化标准。
全市达到控制标准。
四、人畜共患病概述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因素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性
菌、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病毒、寄生虫
(线虫、吸虫、绦虫、原虫)等微生物或寄生虫。非生命的
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
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
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种间屏障,动物和人类对病原
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疾病。
按照疾病传播的生物通道,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病原体主要贮存于动物,以动物发病为主,人类偶
尔可感染发病,但人与人之间不传播或几乎不传播,即动物
→人,例如狂犬病、棘球蚴病、炭疽、布病等。
2、病原体既可以贮存于动物,也可以储存于人类,
动物、人类都可以发病和互相感染,即动物→人→人→动
物,例如结核病。
3、病原体主要贮存于人类,并引起人的感染,但亦可
波及动物,例如疟疾、登革热等虫媒性传染病。
4、病原体为完成生活史,在传播环节任何动物都是必
不可少的,例如猪囊虫病、森林脑炎等。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黏膜),
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触(呼吸道、
消化道、虫媒)。
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250多种,由联合国
确定的在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有90种,
其中目前在许多国家流行、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近40
种。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不同可分为:
1、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约50种。
2、由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已知有北亚蜱媒、斑疹热、鹦鹉热、Q热等10种左右
。
3、由霉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已知有放线菌病、曲霉菌病、隐球菌病等约10余种。
4、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有炭疽.布鲁氏菌病、鼻疽、结核病、丹毒等约20余
种。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病原种类比较多, 按
寄生虫的生物属性来分类,尚可分为:
(1)由吸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如裂体吸虫病、枝睾吸虫、
并殖吸虫病、姜片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等约10余种。
(2)由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如棘球蚴病、裂头绦虫膜
壳绦虫病等约10余种.
(3)由线虫引起的人 畜 共 患 病 如蛔虫病、钩虫病、旋
毛虫病、幼虫移行症等约20种。
(4)由节肢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已知有蝇蛆病、五
口虫病(即舌形虫病)、螨病等数种。
(5)由原生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有 利什曼病、锥虫
病、弓形虫病等约10种。
人畜共患病的特点
1、很多人兽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
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有严重
威胁,对其更深入的研究对平战时均有重
大意义。
2、它们的病原体宿主谱一般都很宽,许多是
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和消灭。
3、很多人兽共患病为职业性疾病,危害职业
人员健康。
4、很多人兽共患病具有食源性疾病特点。
5、是研究人类传染病的良好模型。
人畜共患病的特点
21世纪的人畜共患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鼠疫、结核
病、血吸虫病等传统人畜共患病死灰复燃;二是病原体变
异加速,毒性增强。
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的高密度集约化饲养、贸易的
全球化等因素,增大了人畜共患病发生与流行的风险。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金宁一
不仅一些过去已经基本控制的病原性微生物重新抬头,
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还不断被发现,新的传染病以平均每年
一种的速度在增加。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所研究员张习坦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
我国人畜共患病危害大主要是由于我国动物饲养数量
多、人口密度大、经济条件局限造成的。
一、危害人体健康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95%集中
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的传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仅结
核病每年造成310万人死亡,25%的人感染弓形虫病,1万
多人死于狂犬病。布病在发展中国家危害十分严重,外蒙
古牧民的血清学阳性率在30%左右,感染很高,身体健康
受到严重损害。
我国也是人畜共患病危害很重的国家。牧区羊的棘球
蚴病感染率高达20%-40%,被称为牧民的“癌症”。奶
牛的结核病、布病随着奶业的发展迅速扩散,很多农民感
染,
多处暴发流行。血吸虫在我国南方12个省流行,疫区受
威胁人口60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病1100万人。狂犬
病疫情也有扩散趋势,引起恐慌。鼠疫、疟疾、登革热
等的危害也有加重的趋势。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新的人畜共患病,如疯
牛病,以及争议很大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引起了全世界对生物安全和人畜共患病防控的高度重视。
人畜共患病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更是引起全世界的严
重关切,人们对狂犬病、结核、流感、鼠疫等仍不敢忽
视、并作出了预警和防范。
来自媒体的报道
2005年四川链球菌病
来自媒体的报道
2011年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布病感染事件
2010年12月间,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有
关教师,从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镇纪家村青喜养殖
场购入4只山羊,并在以上述4只山羊为实验动物的
5次实验(共涉及4名教师、2名实验员、110名学生)
前,未按规定对实验山羊进行现场检疫,同时在指
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未能切实按照标准的实验规范,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有效防护。由于
上述违规行为,导致2011年3月至5月,学校27名学
生及1名教师陆续确诊感染布病。(2011年百度百
科)
来自媒体的报道
2013年H7N9型禽流感
截至5月20日,我国共报告13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
诊病例,其中死亡36人,康复72人。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131个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4
例)、江苏(27例,死亡8例)、浙江(46例,死亡9例)、
安徽(4例,死亡2例)、福建(5例)、江西(6例,死亡1
例)、山东(2例)、河南(4例,死亡1例)、湖南(2例,
死亡1例)、台湾(1例)11省市。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2013年南方周末)
二、危害畜牧业安全生产
人畜共患病危害畜牧业安全生产,直接损失大,间
接损失更大。
直接损失:人畜共患病给畜牧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很大,表现在:一是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如猪的乙型脑
炎,牛羊炭疽;二是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提高,如布
病、结核导致母畜不孕、流产,我国奶牛的进口数量赶
不上因病淘汰数量,使用寿命短;三是大量畜禽产品废
弃,既影响了环境,也降低了效益,如猪囊虫病。
间接损失大:间接损失主要表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造成恐慌;畜产品国内、国外市场销售困难,造成畜牧
业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农牧民收入下降,畜牧业生产不
景气。2005年四川省发生猪链球菌病,虽然死亡600多头
猪,230多人发病,但造成全国人民“恐肉风波”,全国
生猪价格下跌30%,农民养猪损失1000亿元。由于禽流
感的发生,养禽业市场缩小,养殖者经营困难。
动物疫病是限制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由于人畜共患病问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份
额不断萎缩,甚至香港地区也减少从国内调运生猪、活
禽,反而从巴西等国进口猪肉。
三、危害畜产品安全
人畜共患病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就是食入感染,因此,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畜产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牛奶的
巴氏消毒法就是为控制病原微生物而发明的。广大农村出
售、贩卖病死动物的现象没有彻底根绝,畜群中很多人畜
共患病没有得到净化,成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世界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也引起了广
泛关注。1996年日本O157大肠杆菌致出血性肠炎10天内有
6200名学生感染,死亡多人。很多国家的人畜共患病危害
严重,主要是生活习惯不科学,畜产品受到污染造成的。
人畜共患病流行特征
一、群发性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持续过程,是人和多
种动物的传染病,易感对象容易出现群发感染。根据群发
性的程度,将疫情确定为低度流行、暴发流行和大流行。
二、职业性
动物是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决定环节。人畜共患病的分
布,与从事和动物及其有关活动的人群有直接线性关系,
体现出职业特征。饲养、加工、实验室、兽医等人员是人
畜共患病高发区域。如炭疽、布病,既有农业型(饲养
者),也有工业型。
人畜共患病流行特征
三、区域性
人畜共患病和患病动物的数量、生物媒介、动物饲养
方式和人类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表现出区域性特征。如云
贵川犬饲养量大,狂犬病严重。南方蚊子等生物媒介多,
疟疾、登革热严重。南方长江流域洲滩上放牧牛多,导致
血吸虫病严重。牧区犬和羊造成棘球蚴病。
四、季节性
人畜共患病的生物媒介、动植物资源受季节影响大,
畜禽数量变化也随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如春
季牛羊产羔季节,布病发生增加。洪水季节,炭疽增加。
夏天由于人穿衣服少,容易被狗咬伤,狂犬病增加。
人畜共患病流行特征
五、周期性
人畜共患病原体宿主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周期的变化,
畜禽移动,导致疫源地扩大。新生动物数量增加,感染率
增加。病原体进化,感染力增强。加之政府的“灭火式”
管理,因此,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例
如我国狂犬病有10年一个周期的特征,其他亦如此。
人畜共患病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1、采集标本
2、寄生虫病可采取剖检、虫卵镜检、涂片检查等技
术。
3、细菌病可采取染色镜检、分离纯化、分型判定、
实验动物检验等技术。
4、病毒病可采取病毒分离、抗体中和、PCR等技术。
二、免疫血清学诊断
1、变态反应
例如结核菌素点眼、皮内变态反应等。
2、抗原和抗体直接反应
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琼脂扩散、中和试验。
3、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标记,进行诊断
对于抗原和抗体没有肉眼可见反应,用红细胞、
酶、荧光等进行显示。
人畜共患病诊断
三、流行病学调查
1、临床症状
如狂犬病的神经症状,攻击人的行为。炭疽的败血症
状导致的天然孔出血。
2、疾病的侵入途径
生物传播途径、机械传播途径
3、流行特征
4、疫情监测结果
四、人畜共患病诊断的防护要求
1、认真落实个人防护
2、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
3、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人畜共患病预防
人病畜防
畜病人防
关口前移
源头防控
由于人畜共患病的特殊性,在预防控制方面要
求做到“人病畜防、 畜病人防 ”,建立兽医与
卫生部门的协作及联防联控机制非常重要。世界
越来越认识到:防范传染病流行不是那一个国家
,那一个部门自己的事,必须协调、整合现有的
国际、国家或地区层面的卫生管理体系以及国家
内部各部门间的职能,他们统一和配合起来才能
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因此,近年一些
国际健康组织提出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
人畜共患病预防
一、预防原则
1、以根除和控制动物传染源为基础的工作原则
是整个防控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
2、外防传入,内查净化的技术原则
3、政府主导的管理原则
4、多部门协作控制的运行原则
二、预防的关键措施
1、饲养环节,推行科学的饲养制度,根除动物传染源
2、流通环节,严格动物检疫,切断传播
3、生物媒介环节,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4、生产生活环节,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一、处置原则
1、依法处置原则
应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重庆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
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疫情处置。
2、早快严小处理原则
3、兽医和卫生同步到位原则
二、疫情监测和预警
1、疫情监测
各省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实施监测,按照监测结果组织疫情进化和根
除工作,并将监测结果按照统一的格式报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情预警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省动物疫情测报中心根据重大人畜
共患病流行规律,对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进行风险分析,根据检测结果
进行汇总,分析后实施疫情预警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各地通报,提高生
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水平。各地要据此加强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和预防疾
病的发生。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三、疫情报告和确认
1、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或与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发生人畜共
患病临床可疑症状,或者发现人间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而动物疫情不
明的,应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报告或通报。动物疫控
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重
大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疫
控机构。
2、疫情确认
(1)动物疫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有相关
资格的防疫人员进行疫情调查和诊断,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2)对怀疑为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采集病料,按照要求送
省级动物疫控机构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确诊。
(3)疫情确认后,由省级疫控机构在2小时内报告省级兽医主管
部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四、疫情分级
突发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分为四级。
一级疫情:在数个省多个地(市)行政区域内呈多发
态势。
二级疫情:1个省两个以上地(市)行政区域内呈多发
态势。
三级疫情:1个地(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疫情。
四级疫情:1个地(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疫情。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五、应急指挥和部门分工
发生一级疫情时,农业部启动应急指挥系统,组织疫
区省实施疫情扑灭,非疫区省加强预防;发生二级疫情时,
启动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市、县人民政府扑灭
疫情;发生三级疫情时,启动地(市)人民政府应急指挥
系统,组织疫区县人民政府扑灭疫情。
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成员由
政府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同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
责日常工作。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五、应急指挥和部门分工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疫点、疫区、受
威胁区的处理方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
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和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实施
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工作。
(2)卫生部门负责人间疫情的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
宣传防护知识。
(3)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交通、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出入
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所需的物资
储备、应急处理经费落实、社会治安维护、动物及其产品市场交易监
管、口岸检疫、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应该支
持和配合驻地人民政府做好疫情防治的应急工作。
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六、控制措施
一旦发生疫情,要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按照防治技术规
范的要求和“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扑杀,严格隔离,彻底消毒,强
制免疫,严防疫情扩散。
(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将病人或患病动物所在的村划分为疫
点;将疫点周围3公里以内的地区划分为疫区;将疫区周围5公里以内的地区
划分为受威胁区。
(2)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患病、同群或暴露动物,被扑杀动
物和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
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交通工具、用具、畜舍、场地进
行严格彻底消毒。
(3)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根据需要,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
封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对被污染的畜舍、场地、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并对进出疫区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动物和产品交易市场,禁止
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扑杀易感动物、强制免疫
和其他管理措施。
(4)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净化阳性
动物,或者使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建立免疫档案。
(5)各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
程。
五、几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一、布鲁氏菌病
二、炭疽
三、日本乙型脑炎
四、狂犬病
五、结核病
六、弓形虫病
七、脑包虫病
布鲁氏菌病
一、概
述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类、多种家畜和
野生动物的慢性传染病,简称布病。家畜中以羊、
牛、猪多见,以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炎为主要特征。
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B类、我国的二类法定
动物传染病。
二、病
原
布鲁氏菌有6个种,我国主要流行马耳它布鲁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和猪布鲁氏菌三个种,其中以马尔
他布鲁氏菌最为多见
布鲁氏菌可感染60多种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啮
齿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和鱼类;猪布鲁
氏菌的主要宿主是猪,也可感染其它动物
本菌抵抗力较强,但对热敏感,
70℃加热10分钟即可死亡;常用消
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三、流行病学
呈地方流行,产仔季节以及畜群大批发生流
产时,是本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
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母
畜较公畜易感性大,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性
高。
病畜是传染源,除不定期地随乳汁、精液、
脓汁排出外,主要是在母畜流产时大量随后
胎儿、胎衣、羊水、子宫阴道分泌物等排出
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但也可经皮肤感染, 如果皮肤有创伤,则
更易;还可通过结膜、交媾而感染;吸血昆
虫如蜱等也可以传播本病。
动物的易感性似是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
高, 但性别对易感性并无显著差别。
布鲁氏菌病呈世界性分布
无猪布鲁氏菌病地
区
我国猪布病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
严重流行阶段(70年代前):猪感染率为5%-36%
。
70-90年代初:稳定下降阶段,猪感染率0.3-1.8%。
至1991年,先后有吉林、甘肃、宁夏、陕西、辽宁、
上海、北京、天津达到我国规定的人畜布病控制标准,
全国原有1292个疫区县,达到基本控制的有648个,
稳定控制的有243个。
90年代后:布病疫情有逐渐抬头和东移之势,人类
患者逐渐增多;我国的布病现状与结核病相似,均被
列为再度肆虐的传染病。
猪、牛、羊布鲁氏菌病均可传染
给人
四、临床症状
菌血症表现:波浪热、关节痛、全身乏力。
怀孕母畜流产是本病主要症状,以怀孕后期流产多
见。多发于妊娠的第三个月,流产胎儿多为死胎,
或产弱胎。猪流产很少发生胎衣停滞现象,但易发
子宫内膜炎和关节炎。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
子宫炎和不育。多数流产一次,二次的少。
猪布鲁氏菌病引起的流产
胎儿
公猪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显著
肿胀,阴囊增厚硬化、性机能降低,甚至
不能配种。
有的猪发生关节炎,多发生于后肢,关
节肿大,关节囊积液,关节屈曲僵硬。
有时体表的淋巴结肿大、化脓。
五、病理变化
子宫表面覆以黄色坏死
物,或污灰色脓汁;胎
膜由于水肿而肥厚,呈
胶样浸润外观,表现覆
以纤维素和脓汁;输卵
管肿大,卵巢发炎。
胎儿死在子宫内,在流产前很久已经死亡的,可
见其干尸化。胎衣绒毛膜充血,有时水肿或杂有
小出血点,还可能覆盖一层灰黄色渗出物
辜丸和附睾切面可见豌豆大或更大的坏
死灶和化脓灶,其中可能已有钙盐沉积;
慢性病例可见辜丸实质萎缩,阴茎黏膜
上出现小而硬的结节。
猪睾丸纵切面,间质增生,输精管坏死,睾丸
肿大
左侧的小睾丸,灰色区域为坏死的输精管
流产羊胎盘水肿,子叶出血坏死,呈棕黑色
六、诊
断
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本病则有待于细菌分离鉴定、荧光抗体技术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酶组化法染色和变态
反应等试验结果。
注意与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伪狂犬病、蓝
耳病、细小病毒病、衣原体病、弓形体病、弯曲
菌病、胎毛滴虫病、沙门氏菌病等相鉴别。
七、防控措施
预防
严格检疫,加强饲养管理、消毒,搞好卫
生;死胎、胎盘和阴道分泌物都必须妥善
处理。
淘汰病畜和阳性动物,逐步建立清净种群。
流行地区,可接种疫苗。
治疗: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
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对病畜最好淘汰。
抗菌疗法: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
抗原疗法 :通过使用布鲁氏菌死苗或溶菌
素等来降低机体的敏感性。
激素疗法 :用皮质激素来治疗危重病人或
动物。
炭
疽
一、概
述
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
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见特点为
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
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二、病
原
 炭疽杆菌呈竹节状,在病料中有荚膜,
暴露于空气则在菌体中央形成芽孢。
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其芽孢有坚
强抵抗力,干燥状态下可存活 32-50年,
150℃ 干热 60min方可杀死。
 现场消毒常用20%漂白粉、0.1%升汞、
2%-4%甲醛、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消
毒效果较好;而来苏儿、石炭酸、酒精
等消毒药效果较差。
组织中炭疽杆菌的形态:有厚层荚膜
炭疽杆菌的形态:串珠试验串
珠状或长链状(Gramx1000)
三、流行病学特点
 草食兽易感,羊、马、牛为最易感,骆
驼和鹿次之,猪易感性低,野生动物中
虎、豹、象、猴等也易感,实验动物中
小鼠及豚鼠最易感,人也易感。
 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常因采食被本
菌污染的饲料、饲草及饮水或饲喂含本
菌的肉类通过消化道感染,昆虫吸血通
过皮肤感染。家畜也可通过吸进含有炭
疽杆菌尘埃而感染。
四、临床症状
 潜伏期
1-5 天,最长可达 14 天。不同动物
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 牛、羊为急性发作,体温42℃。突然倒地,
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
出带泡沫血液,昏迷或痉挛死亡。有些牛
和马常在颈部、咽部、胸前、肩胛、腹下
或乳房等处皮肤或口腔等处出现病变;常
因出现急性肠炎而有急性腹痛现象。
 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有的发生咽型炭疽,
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胀,吞咽、呼吸困
难,窒息死亡;肠炭疽多伴有便秘或腹泻
等。
 人感染后常发生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
疽,因继发败血症和脑膜炎致使病症加重,
应尽早治疗。
五、病理变化
 急性炭疽为败血症病变,尸体腹胀明显,
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黏膜
发绀,血凝不良,呈煤焦油状。全身多发
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胶冻样水肿,脾
脏肿大 2-5倍,软化如糊状。
 肠炭疽为出血性肠炎,局部水肿。发生咽
炭疽时,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覆盖
黄色痂皮,周围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 肺炭疽局部呈出血性肝变,周围水肿。
羊超急性炭疽:脾不肿
大,被膜散在出血点
脾肿大,质软,呈紫黑色
皮下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水肿
脾切面紫黑,脾髓软化呈糊状,似煤焦油
六、诊
断
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
以做出初步诊断。对疑似病例,在做好防
护前,不要轻易剖检。
 可取耳血或局部切口取脾脏制成涂片,用
碱性美蓝、瑞氏等染色镜检;或取耳、脾、
肝等进行环状沉淀试验,即可确诊。
 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动物(小鼠)试验。
还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间
接血凝等方法进行血清学检验。
 本病应注意与猪丹毒及猪巴氏杆菌病相区
别。
七、防控措施
 在疫区和常发生地区,每年对易感动物定期
用无毒炭疽芽孢苗等进行预防接种。发生本
病时,立即上报疫情,划定疫点、疫区,采
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病死畜焚烧或
深埋,与病死动物接触过的人应注射免疫血
清或疫苗,皮肤有损伤者局部用2%碘酊消毒,
服用广谱抗菌药预防。
日本乙型脑炎
一、概
述
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人畜
共患传染病,又叫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
脑。由于人的乙型脑炎最先发现于日本,所
以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以母猪流产、死胎和
公猪的睾丸炎为特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B类、我国的二
类法定动物传染病。
二、病
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能凝集鹅、鸽、绵羊和雏
鸡的红细胞。
病毒在感染动物的血液内存留时间很短,主
要在中枢神经和肿胀的睾丸内。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灭
活,常用消毒药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三、流行病学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季至初秋的
7-9月份流行。
乙脑发病形式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但局部
地区的大流行也时有发生。
马、猪、牛、羊等多种家畜都可感染,但多
为隐性感染,马和猪最易感,也是主要的宿主
动物;鸡、鸭和野鸟也能带毒。
人也常感染乙脑病毒而发病,发病多见于
儿童,重症常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疫病,病畜和病人
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
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
四、临床症状
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
留热,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
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
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
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
有的猪表现兴奋,出现神经症状,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时,主要表现是流产或早
产,胎儿多是死胎或是木乃伊胎。
公猪常发生一
侧睾丸肿胀,也
有两侧睾丸同时
肿胀的,数日后
消退,逐渐萎缩
变硬。
马感染乙脑后引起的急性死亡
五、病理变化
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
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
膜出血。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
肝、脾、肾有坏死灶。
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
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
子宫内膜显著充血、出血,粘膜上有小点
出血并覆盖浓稠的分泌物
肝脏上有坏死灶
六、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
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凝抑制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ELISA、PCR检测等。
应注意与细小病毒感染、猪瘟、蓝耳病、伪
狂犬病、布病、衣原体病等引起的繁殖障碍
相区别。
七、防控措施
预防
 严格检疫,加强饲养管理、消毒,搞好卫生;死
胎、胎盘和阴道分泌物都必须妥善处理。
 流行地区,可选用注射猪乙脑疫苗,一般对后备
公母猪在本病流行期前一个月注射猪乙型脑炎弱
毒疫苗免疫,第二年加强一次,免疫期可达3年。
 消灭蚊子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猪舍周围填平
坑洼、排除积水以消灭蚊子的滋生场所,并定期喷
洒灭蚊药物。
控制: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
确诊最好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未发病
动物和受威胁区动物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同时注意人员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