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國際暨區域研究方法
林欽明
1
國際∕區域研究的界定
2
學科與跨學科 (Discipline and
Interdisciplinary)
主題(subject)是一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
學科則是一個部落(tribe)、文化(culture)與行
業(guild),有其專屬的語言(language)與文
獻(literature),而非只是一堆知識而已
國際與區域研究需採跨學科/多學科
(multidisciplinary)的探討,而跨學科還是要
以學科本身為基礎
[下面以地理為例來探討修習某一學科所需要的
技巧、能力與特質。見QAA (2000)]
3
Intellectual skills
Geography enhances a range of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abilities that are acquired through use of its
learning resources, frequent practice of its methods and immersion
in appropriate research contexts. Through these experiences,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competence in:
assessing the merits of contrasting theories,
explanations and policies
analysing and problem-solving
decision-making
critically judging and evaluating evidence
critically interpreting data and text
abstracting and synthesising information
developing a reasoned argument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habits of reflection upon
that learning
4
Discipline-specific skills
The range of disciplinespecific skills developed through a geographical education
should normally include:
planning, designing and executing a piece of
rigorous research or enquiry,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a final report
undertaking effective fieldwork (with due
regard for safety and risk assessment)
working safely in a scientific laboratory, with
awareness of standard procedures
preparing effective maps and diagrams using a
range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employing a variety of social survey and
interpretative methods for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human world
5
(Continued)
employing a variety of technical and
laboratory-based method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eg GIS, remote sensing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combining and interpreting different types of
geographical evidence (eg texts, imagery,
maps, digitised and laboratory data)
recognising the moral and ethical issues
involved in debates and enquiries
6
Key skills
As a result of taking their degree, Geography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skill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learning and study
written communication
verbal presentation
numeracy and computation
spatial awareness and observation
field and laboratory studies (both scientific
and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spreadsheets, databases, word processing,
email and WWW)
7
(Continued)
information handling and retrieval
(including the use of online computer
searches); identifying, retrieving, sorting
and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vestigating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including working
with groups/teams and recognising and
respecting the viewpoints of others
8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skills
In addition,
Geography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personal
attributes that ar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of work, and will
strengthen the graduate's ability to engage in lifelong learn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wider community. These include:
Motivation
ability to work autonomously and with others
self-awareness and self-management
empathy and insight
intellectual integrity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as a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itizen
interest in lifelong learning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creativity
9
如何解決跨學科學習的困境
問題:一門科目可能是屬於單一學科(譬如經濟學),也
可能是跨學科(譬如區域研究),其內容或學習評定上有
何不同?
基本上不應該不同,不過又必須有所不同!主修經濟學
的學生不能沒有數理分析與量化探討的能力,不過主修
區域研究而修習經濟的學生,就不能過於要求其具備數
理能力,而應該設計較為特殊的教學內容
解決途徑:
議題探討—邊界、移民、物質文化等等
次領域—經濟學:捨計量經濟,偏向勞工經濟、區
域經濟;地理學:捨地球科學,偏向區域與人文地
理
跨部門的協調與合作
10
政治經濟學、經濟社會學與政治
社會學
11
經濟社會學(Economic Sociology)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馬克斯(Karl Marx)
後工業主義(post-industrialism)、新工業主義
(neo-industrialism)、資訊主義
(informationalism)—知識、服務、資訊
(Castells, Information Age)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委託-代理
(principle-agent)、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不完全市場(inefficient markets)
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
網絡(network)、嵌入(imbeddedness)
12
經濟社會學(續)
人口生態(population ecology)、新興組織模型
(emergent organizational models)
性別與經濟(gender and economy)
文化與經濟(culture and economy)
全球資本主義、產業鏈/價值鏈、世界體系理論
(world system theory)
轉型資本主義/去社會主義(中國、越南)
非正式/地下經濟(informal/underground
economy)
貧窮、不均
13
政治社會學(Political Sociology)
政治學導向,不過與政治學有所差異:
強調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組織之關係—親族關
係、社會階級、上流團體(prestige
groupings)、性別團體、意識型態
探討層面較廣(特別是歷史面向)
傾向敘述性與比較性探討,而非正式或數學的
分析
通常採規範性(normative),而非實是性
(positive)分析法
14
政治社會學(續)
探討的領域包括:
政黨
壓力團體
投票行為
比較政治制度
爭戰
民主與經濟發展
政治菁英
政治文化
政府的特性
權力本身的特質
15
國際政治經濟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IPE探討政府與民間權力在資源配置上的互動關係
—著眼點:分配、互動行為
傳統IPE的三個探討途徑(Gilpin):
自由主義—強調倚賴市場價格
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重商主義、現實主義、經
濟民族主義)—從幼兒產業到策略性產業,選擇
性以及有條件的關是以及其他保護政策
馬克斯主義(激進、批判、結構、依賴、低度發
展、世界體系)—著重分配、國內與國際結構的
限制、社會階級
注重理念,而非理論,強調規範性因素
16
當代IPE的探討方法
多元的理論與方法,已使得IPE不再適用於三分法
—Antonio Gramsci (統治階級如何認定其威權),
Max Weber (國家的政策選擇, 國際協商的焦點
)建構分析(權力的認知)
制度的探討:
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從個人的理性行
為到策略性的互動,乃至於解釋國際制度的型
態、制度的效果以及存在之久暫
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制度(尤其是正式組織)的沿革
社會學的探討—文化、象徵、倫理
17
歷史與文化研究
18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Approach)
對一特定領域之背景或成長過程的學習與瞭解,以
探究組織文化、當前趨勢以及未來前景—歷史研究
法法可適用於任何研究領域,因為它含括了起源、
成長、理論、個性、危機等等
質性或量化的變項都可用來蒐集歷史的資訊
歷史分析法的六個步驟:
歷史問題或歷史知識的認定
儘量收集這些問題或主題的相關資訊
形塑假設以解釋歷史因素間的關係
選擇、組織並分析最關鍵的證據,以達成結論
妥切地將結論陳述出來
19
文獻(文件)分析(Documentary
Research)—歷史研究的主要部分
官方公開記錄(法律、行政表格、講稿、判決書、
條約)、報章/記者的文章、目睹實記、書信/日記
、傳記/自傳/回憶錄、歷史著作、文學/哲學、銘
記等等
外部:它是真實的嗎?從真到偽
何時、何處產生?
原始資料從哪裡取得?傳統?出版/未出版?貯
藏與傳送?
甚麼做的?書寫型態(年代、標題、稱謂、印章
等)?
作者是誰?產生時機、直接目睹或間接耳聞、
其他人的插譯?
20
文獻(文件)分析(cont.)
內部:意義?可信度?重要性?有用到無用
文件的目的(形式、論調、用詞、隱喻、字面或
實際意思)?針對一般大眾、學者、政治性?慍
怒、愧歉、辯解、爭論?
作者說得對嗎?(視作者的才能、可信性、偏頗
、隱含假設、與事件的遠近而定,從可能、也
許到確定)
文件的內涵?(言外之意/本意、一致/自我矛盾
、事實/評論)
與作者其他著作以及/或者其他可靠來源的比較?
當代學者的說法
21
資料來源及其評估
三手資料教科書、手冊、辭典、百科全書。找尋
主題最好的起點,記得註記於筆記與參考書目裡
二手資料事件發生後記載於書籍、期刊和雜誌裡
。以受過良好訓練的專業作者之箸作為主,對作者
的地位要有一定的瞭解
一手資料前述之文件資料。若無特殊訓練最好,
使用正式出版的資料,不過大多無法就近取得,可
使用複製品、影本、譯本或其他版本
資料的評估:出版者、作者、客觀性、正確性、內
涵、價值
22
歷史分析論文的形成
論文(thesis)是一個論述,以證據來支持你的論點;
對時、地、具體歷史問題、特定的解決做法/方法都
應仔細界定。理想上,它必須引起你的興趣,是可以
做的
在論述之前,要先有假設(hypothesis):受過訓練
的猜測,或知識性的問題
從廣泛的主題(subject)到可論述的題目(topic):
閱讀。大量,找尋關鍵領域/次領域、重要來源、
大哉問,支持、反對澄清或修正他人的論點
選擇。集中於特定事件、時間,或採議題探討—
科學、環境、經濟、政治、外交…,以口述歷史
、考古、心理、數量方法
分類。Cause, context, course, and
23
consequences
文化研究—概說
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注重文化研究裡的
語言
政治關壞:權力與政治、社會改革、關照社會弱勢
團體
文化研究的學科化(disciplining):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選擇性的檢視文
化與權力關係
關切內涵於人類的價值、信仰、能力、生活常
規及行事習慣
權力形式的多樣—性別、種族、階級與殖民主
義等
主要制度場域為高等教育
24
基本概念
再現(representation)—社會建構並重新呈現
物質主義與非化約論(non-reductionism)—文化
的產製與流通,文化有自己特定的意義、法則以及
實踐方式,不能簡單化約為其他因素或社會形構
接合(Articulation)—表達/再現、組合在一起,社
會構成因素因時、因地而組合
權力—權力施加負面限制,也是促成人行動的力量
流行/大眾文化—意識型態與霸權被援引以捕捉流
行文化與同意間的互動關係
文本與讀者—影像、聲音、物件與實踐方式等均為
與語言同樣之表意機制的符號系統
主體性與認同—探討我們之所以成為某一類人,以
及對自身性別、種族、年齡特徵的認同
25
議題與理論
馬克斯主義與階級中心論—強調歷史的決定性,文
化研究則抗拒馬克斯主義的經濟決定論
文化主義(culturalism )與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聚焦於歷史脈絡中人類行動者
的意義生產、強調歷史橫斷面的共時性分析
後結構主義—拒斥意義背後的穩定結構、強調差異
與延宕(différance)、真理非普世性、因時/因地
而產生
心理分析與主體性—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差異的政治(女性主義、種族與後殖民
主義)
26
文化研究的方法論
認識論(epistemology)—知識與真理的地
位之論爭
關鍵知識—
民族誌學(ethnography)—強調實際的生活經
驗
文本分析法(textual approaches)—從符號學
、後結構主義汲取養分
接收分析(reception studies)—在理論根源上
採取擇中主義、兼容並蓄的立場
27
質性研究方法
28
質性研究的界定
當數理科學方法不適於研究人文現象時:
操控式的實驗研究有違道德之準繩
依賴數量的衡量讓人感到煩擾
人類的實質社會過於複雜,超乎了掌控能力之
外
不願受制於化約主義,諸如意識、意義、人格
、自我等等,均不應只是做檢約的解釋
物理實驗方法趨於決定論,而人文科學則需要
較大的自由度,諸如勇敢、負責、慷慨、誠實
、熱情(以至於邪惡、罪惡、懦弱)等等,都可能
非事先命定
29
質性、詮釋性、探索
針對行動、對話或脈絡的詮釋,趨於歸納,而非演
繹,故講求深度
研究者不易取得原始資料—開放程度較高的、較無
法則可循
從文獻探討、問題形成、資料蒐集到理論建立,其
間關係隨時可以更動
質性研究不適用時機:
研究者對探究對象所知甚少
關鍵變項無法事先確認
道德或文化上不容許
30
質性研究的不同面向
不同的資料來源:
自己的生活經驗
他人的經驗—i) 他們所說與所寫,ii)他們其他
行為,iii)他們其他產物—技術、藝術、足跡等
不同資料蒐集方式:
過去導向—前人的生活方式,諸如藝術與文學
現在導向—對當前事件的觀察
未來導向—資料的引導,譬如訪談或研究計畫
不同的資料處理方式:
冷分析(cool analysis)—結構分析等技術性探
討
熱分析(warm analysis)—現象學、解釋學等 31
神入式探討
訪談、觀察、檔案
質性研究之資料分析的技巧、檔案處裡的方式,與
其他研究法並無不同
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訪談(一對一、焦點團體)、
觀察與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法
亦可運用於檢驗假設—演繹性研究的試測,經常導
致研究必須進行某種重構,質性研究的目標,即希
望在此階段,發揮更為完善的資料蒐集技巧
這些重構,經常是非正式的(特別是在田野調查裡
),不過也可能是正式的、嚴謹的,譬如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從觀察而使得其範疇趨於
飽和(saturated),開展出明顯的相關性,找到對
資料的最佳描述
32
質性研究的抽樣(sampling)
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開放性較大—幫助研究者找尋
探究的對象,故無法進行隨機抽樣(一個樣本的產
生並不會對後續研究的方式造常限制)
可採用滾雪球的抽樣方式,或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
法,亦可以開放式問題,以引發或找出後續的研究
對象
在個案研究裡,若研究對象為一個組織或團體,在
抽樣未概推出結果之前,持續對組織成員進行抽樣
—依循量化研究的步驟(故研究者必須同時瞭解質
性與量化研究的技巧)
33
質性研究的倫理
趨於在地化(going local)—偏袒其研究對象(不公
正超然)
能否獲得真實(truth)的質疑
蒐集資料上的疑慮—研究者本身以及研究對象可遭
受的危險或威脅
「同意」的問題—研究對象在事前或是後有否被告
知,尤其在隱蔽的參與觀察法裡,受訪者常無知情
同意的機會。日記、書信、田野筆記、訪談手稿等
,不似量化資料,都包含有可供辨識個人身份的資
訊
34
調查研究法
35
調查的種類
問卷(questionnaires)
郵寄問卷—低成本,同一份問卷發給許多人,
由其在方便時填寫 ,回收率低
集體處理問卷—集合受訪者並個別發給問卷,
不同於集體訪談或焦點團體,後者團體成員一
邊聽其他人的回應一邊回答問題
逐戶遞卷(household drop-off)—受訪者填寫
後寄回或親赴回收,提升回收率
36
調查的種類(續)
訪談(interviews)
親訪(personal interviews)—可提出後續問題
,對受訪者也較容易,尤其是要取得其意見或
印象,較費時與花成本,訪談者必須有一定的
訓練
電話訪談—民調,後續、追蹤提問,不過不是
所有電話都在電話簿上,不喜被煩擾,訪談時
間不宜長
37
不同調查方法之利與弊
Issue
Questionnaire
Group
Are Visual Presentations
Yes
Possible?
Are Long Response
Yes
Categories Possible?
Mail
DropOff
Interview
Personal Phone
Yes
Yes
Yes
No
Yes
Yes
???
No
Is Privacy A Feature?
No
Yes
No
Yes
???
Is the Method Flexible?
No
No
No
Yes
Yes
No
No
Yes
Yes
Yes
Yes
No
No
No
???
Yes
???38
Are Open-ended
No
Questions Feasible?
Is Reading & Writing
???
Needed?
Can You Judge Quality of
Yes
Response?
不同調查方法之利與弊(續)
Are High Response Rates
Likely?
Can You Explain Study in
Person?
Is It Low Cost?
Are Staff & Facilities Needs
Low?
Does It Give Access to
Dispersed Samples?
Yes No
Yes Yes No
Yes
No
Yes Yes ???
Yes
Yes
No
No
No
Yes Yes No
No
No
No
Yes
No
No
No
Does Respondent Have Time
to Formulate Answers?
No
Yes
Yes No
No
Is There Personal Contact?
Yes
No
Yes Yes No
Is A Long Survey Feasible?
No
No
No
Is There Quick Turnaround?
No
Yes
No
Yes No
No
Yes
39
如何選擇調查方法—考量因素
母體的問題
母體的數量可以掌握嗎?
受訪者識字嗎(譬如小孩)?
有何語言的問題?
受訪者願意合作嗎(譬如非法外勞)?
有何地理的限制(分佈很廣)?
取樣的問題
哪些樣本可以取得?
受訪者可以找得到嗎?
誰是受訪者?
母體的所有成員均可取樣嗎?
回收率有困難嗎(低回收率很要命)?
40
如何選擇調查方法—考量因素(續)
問題的類別
可以問甚麼樣的問題?
問題有多複雜?
需要篩選問題嗎?
問題先後順序可以控制嗎?
要問冗長的問題嗎?
問題主體的類別繁多嗎(譬如電腦設備)?
內容的問題
受訪者瞭解嗎?
受訪者需要翻查自己的資料嗎?
41
如何選擇調查方法—考量因素(續)
偏誤的問題
可以避免社會偏好嗎(受訪者不願受辱)?
可以避免訪問者的扭曲及隱蔽嗎?
可以避免錯誤的答覆嗎?
管理的問題
成本
設施
時間
人事
42
調查問題的設定
設計問卷是一種藝術,其內容、用語、格式、位置
的決定,都將嚴重影響研究的結果
第一,你必須先知道有哪幾種調查的方法(如前所
述),其次,你必須知道要如何寫調查的問題,這
可分為三個部分:
1. 確定問題的內容、範圍以及目的
2. 確定回覆的格式好讓你順利從受訪者蒐集你需
要的資訊
3. 確定問題的用語以正確顯示你的研究目標
最後,當你寫完問題之後,你還必須決定這些問題
要安置在你的調查裡
43
問題的種類
問題可大別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從問卷設計來看
,結構性問題較為困難,而若從內容的角度來說,
則非結構性問題較難設計
結構性問題有哪些呢?
問題有兩個可能的答案:是/否、對/錯、贊同 /
反對都是二分性(dichotomous)的答覆,而這
類的問題有許多的形式—你相不相信?你是男
性還是女性?
44
問題的種類(續)
問題與衡量程度有關:i)計數(nominal)、ii)排序
(ordinal)、iii)間隔(interval)[又稱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ing)]、iv)語意差異(semantic
differential)(在兩極間分為不同的層次)、v)累積
(cumulative)[又稱古特曼量表(Guttman
Scaling)(層次逐漸加深)
篩選性(filter)/條件式(contingency)問題。注
意不要讓這類的問題很非常複雜,幾點建議:
不要超過三個層次
若僅有兩層,儘量用圖形來顯示跳躍(箭頭、
方格等)
儘量用頁數來跳躍,而避免用題號
45
問題的內容—注意事項
問題是必需/有用的嗎?
需要分成數個問題嗎?
受訪者擁有所需的資訊嗎?
問題需要更為特定嗎?
問題有夠一般性嗎?
問題有偏誤嗎?
受訪者會確實回答嗎?(譬如年齡以及其他
較為私密的問題)
46
答覆格式
結構性的格式
填入空格—二選一、複選
圈選/點選答案
非結構性的格式—請受訪者寫下來
47
問題的用語—注意事項
問題會被誤解嗎?
問題的假設是甚麼?
時間範圍有界定嗎?
問題有多涉及個人(譬如問其個人的感受)?
問題是否太直接了(因而造成負面的情緒反
應)?
其他—困難或模糊的術語、選項清楚、令人
反感、偏見用語
48
問題的放置
起頭的問題—不宜太過
敏感或具威脅性
幾個注意事項:
從較容易、不具威脅
性的問題開始
將困難、具威脅性問
題置於較近末尾
郵件調查之開始不宜
放置開放性的問題
人口沿革的問題,應
照年代順序
一次問一個主題
轉換主題,注意語氣
的轉移
減少回答選項
篩選或條件性問題,
採流程圖
黃金法則—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先道謝後訪問
問卷越短越好
注意受訪者的感受
最後再道謝
49
訪談
準備
訪談者的角色—配合、激勵、澄清、觀察、負
責
訪談者的訓練—背景、主事者、技巧、取樣過
程、偏誤、全程演練、挑選受訪者、監督者、
行程
訪談工具—筆記本、地圖、問卷、證件、說明
函(cover letter)、供查證之電話號碼
50
訪談(續)
訪談
開場白—獲許進入、門口禮節、自我介紹、解
釋研究目的
問問題—謹慎使用問卷(不要過於正式)、照問卷
詢問、遵照順序、問每一個問題、不要接話
取得完整答案—耐心等候、鼓勵、請其說明、
請其澄清、重複
錄音/錄影—立即錄、包含插話、使用縮語
結束訪談—感謝詞、告知何時寄來結果、不要急促
、離開後立即記下注意要點
51
資料分析
52
質性資料的編碼(coding)—組織資料
顯性(文本資料理出現的術語)與隱性(資料背後隱
含的意義)編碼
社會學分類碼—從理論背景而來
演繹編碼(資料蒐集前) 與歸納編碼(資料蒐集後)
摘要式分類碼(著重母體特徵)與樣本型態分類碼(
資料本身的重點)
主軸式(axial)分類碼(重點議題或詞彙)與系統
(systematic)編碼(循序漸進的選擇與簡化)
個別編碼與團體編碼
53
對話分析
輪流談話的組織—對話有條理順序,顯現參
與者的互動關係與過程
互動的整體架構組織—掌握特殊對話情境
順序安排—對話機制的建立、資訊的協調
輪流設計—說與答的相互對應與適應,從問
題的預期而到回應的形式
詞彙選擇—甚麼詞彙、如何使用詞彙
知識的不對稱與其他形式的不對稱
54
資料的準備
資料登錄(logging)—設定一資料庫以貯藏並整理
資料,譬如MS Access, Claris Filemaker,或使
用SPSS, SAS等統計軟體
查核資料的正確性—資料可辨識/可讀嗎?重要問
題有回答嗎?回答完全嗎?包含了所有相關資訊嗎
?
設計資料庫結構—編碼簿(code book)應包括變項
名稱、變項描述、變項格式、蒐集資料工具/方法
、已蒐集及之資料、受訪者或團體、變項陳放位置
、附註
55
資料的準備(續)
資料輸入電腦—輸入資料的複核(雙重輸入
、檢查程式、摘要彙總)
資料轉換—缺失值(missing values)、項
目反轉[new value=(high value+1) –
original value]、總量表(scale totals)、
類別歸屬
56
敘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簡單描述資料
單變項分析
分配(distribution)—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表或圖(直方圖histogram或長
條圖bar chart)
集中趨勢 (central tendency)—均數(mean)
、中位數(median)、眾數(mode)(在常態分配
下,三個數值都相等)
離差(dispersion)—全距(range)、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若為常態分配,則大
約69%的樣本值落在離均數一個標準差的範圍
之內,95%落在兩個標準差,99%落在三個標
2
準差的範圍內。 *
x
x
n 1
57
推論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
從資料推論出一般性的情況
大多數的推論統計都來自一般線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包括t-檢定、變異數分析
(ANOVA)、共變異分析(ANCOVA)、回歸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以及其他諸如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多元尺度(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判別函
數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等多變
項方法
譬如比較兩個團體,其差異可以使用虛擬變項
(dummy variables)—0與1來推估(Zi=1若為處
理組,=0若為控制組)
yi 0 1Zi ei
58
統計圖
資料分類
有時將資料分類以相互比較,常會產生意想不
到的效果。譬如年齡與心臟病發作之間的相關
性,男、女性之間可能會有極大差異;貿易與
發展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
濟國家之間有顯著差異
資料分類的統計技巧固然有許多種,不過圖形
技巧還是有其獨到的特性:它可顯示出難以量
化的型態,譬如複雜的互動關係、例外之情形
、反常之事件等
分類圖
分類圖(categorized graphs, Trellis graphs)
通常會產生一系列的2D、3D或是nD的圖形,每
一類各產生一個圖;譬如馬來人、印度人、華人
對企業經營各有不同的性向。
分類的方法極多,最簡單的是使用類別變項
(categorical variables),譬如「族群」這個變
項有著三個變數值:馬來人、印度人、華人
譬如下圖即顯示三個城市所呈現的不同壓力型態
—達拉斯的居民顯然承受較低的壓力,而紐約與
芝加哥居民則面對較高與相似的壓力型態
多層分類
分類當然不只限於一個類別,可以有兩個、
三種或多種類別。兩種類別的情況,就好像
將某一類別再做橫切面,如下圖所示,兩種
層次的類別(一為城市,一為時間)相互交
叉在一起—加入時間因素之後,即可看到紐
約其實並不與芝加哥一樣
矩陣圖
矩陣圖(matrix graphs)同樣也呈現非單一
之圖形,不過與分類圖不同的是,它的每一
個圖都是來自同一事件集合,祇不過不同的
圖形可能是不同變項的組合。所以就分類圖
來說,分類變項不會被直接置於圖形內,我
們乃針對每一個變項,創造出一個圖形
獨立或共同級距
就分類圖來說,每一類別的圖形可以有它自己
獨立的級距,也可以使所有類別均依據相同的
級距標準來製圖
相同的級距標準可以讓分析者在不同類別間比
較其範圍與分配。不過若不同類別之範圍差異
極大的話,那有些圖形將極難辨識(因為級距
將極寬)
各自獨立的級距即較容易看出各類別之趨勢與
型態,不過就較難在不同類別間相互比較
分類方法
分類的方法大致有五種:整數值(integer)、種
類(categories)、界限(boundaries)、類碼
(codes)以及多重類別(multiple subsets)。
同一分類法可將不同事件分置於不同的圖裡,
也可在同一圖裡放置不同的事件
整數值分類:譬如以不同但等距的數值來分類
。種類分類:依據分析者之判斷自己分類。界
限分類:某些界限寬度可能會極大。類碼分類
:譬如男性與女性各以不同類碼來區隔。多重
分類:依據研究者所需做彈性調配
直方圖(Histograms)
直方圖用來檢查變項數值之分配頻率,譬如
那些數值出現頻率較高、不同數值之間的差
異如何、大部分觀察值是否集中於平均數、
分配是對稱或是偏倚、是多種模式或單一模
式
我們對一組新資料第一部要做的,通常就是
畫直方圖,因為許多統計運算方法都是以不
同分配型態為基礎所導出
直方分類圖
直方圖可讓我們察覺區隔點之所在(譬如高、
低所得的區隔),也可以讓我們察覺是否有偏
倚的現象,或者某種突出跡象
若將直方圖製成分類圖,即可輕易顯示三個變
項之間的關係。譬如下面第一張圖為兩種容量
之間的散佈圖(scatterplot),而如果再加入第
三個變數—產出,就可以如第二張圖,查看在
容量一與容量二的聯合分配層級裡,產出又是
如何分布的(兩個圖中的平行四邊形各包含了
大約相同數目的觀察值)
分類散佈圖
散佈圖(scatterplots)是在二維空間顯現兩個
變項之間的關係,若資料點形成某種對稱型態
(譬如成一直線,或明顯的曲線),即表示此
二變項彼此有極強烈的關係
分類散佈圖(categorized scatterplot)即是以
某些變項畫出不同類別的散佈圖,可讓我們在
不同的類別集團裡檢視兩個或更多變項之間的
關係
散佈圖顯示更清楚的關係
散佈圖可以提供較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更多的資訊。譬如若計算兩組不同
質之資料的相關係數,然後不經意地增加其中
一組資料之數值,這將使所計算出來的相關係
數會有不同。這可從下面之散佈圖輕易察覺出
來,但若光從相關係數來看,則可能會被誤導
所以若懷疑兩組相關係數為何會有不同,可以
畫分類散佈圖來加以澄清(見再下一張圖)
資料殘缺—LISP的應用
Lisp-Stat與APL2STAT提供物件導向的
程式,譬如有關繪圖或線性模型的物件,
為頗具未來性的軟體,而Lisp-Stat具有
最大之互動性繪圖能力
XLISP Home Page
77
圖書館與網路的使用
論文命題 (Thesis Statement)
論文主要是在說服—說服他人你對研究主題的
興趣以及邏輯論點
這種說服的形式稱為「學術論題」(academic
argument),通常遵循特定的撰寫型態
在論文的撰寫裡,在對你的主題做簡短介紹之
後,接著就要將對你主題的觀點以一句話直接
陳述出來,這一句話就是「論文命題」(thesis
statement),將你在論文其餘部分所要表達的
論點總結起來
論文命題是什麼
告訴讀者你將如何闡釋所關注主題的重要性
論文的路徑地圖—讓讀者對論文的其餘部分有所期
待
對問題的直接回答—論文是對問題或主題的闡釋,
而非主題本身的描述;主題也許是二次大戰,而論
文則是對該大戰提供一個瞭解的途徑
提出一個他人可能會加以辯駁的論點
通常是第一段話裡的一句話,將你的論點向讀者呈
現—論文的剩餘部份則在蒐集並整理證據向讀者說
服你的闡釋邏輯
*老師們通常不會直接要求你們寫論文命題,不過他們
實際上是期望你應該會主動去做。譬如他們可能會
要求你做分析、解釋、比較與對比,這可能就是要
你對論文做鋪陳並提出佐證以說服他人
我如何得出一個論文主題?
論文是一個長期思索的結果,所以你的第一件事絕
對不是逕直提出一個論文題目。
在對任何主題產生論點之前,你首先必須:i) 收集
並整理證據,ii) 尋找所知事實之間的可能關係(對
比或相似性),iii) 思索這些關係的重要所在。
在思索的過程裡,你也許會先產生一個「進行中論
文」(working thesis)—一個基本或主要的想法,
可以用證據來支持的論點,不過當然需要一些調整
過程
幾種可以衝擊思緒的技巧,譬如腦力激盪法
(brainstorming)—一種想到就寫的過程
我怎麼知道是否為紮實的論文命題呢?
儘量取得老師的回饋,而若做不到,還是可以問自己:
我回答問題了嗎?仔細重讀進行中論文所提出的問題
我所持的立場是否會遭到他人的挑戰或反駁?如果你
的論文命題只是在敘述一些事實,這是沒有人能夠或
想要與你辯駁的,那就表示你只是在做總結,而非提
出論點
我的論文命題夠具體嗎?模糊的命題通常不會有強有
力的論點(如果你的命題包含諸如「好」、「成功」等
字眼,那你就應該說得更具體一些—怎麼好、怎麼成
功)
我怎麼知道是否為紮實的論文命題呢?(續)
別人對我命題的反應是否為「那又怎麼樣?」若為
是,你就應該多加澄清,多形塑一些關係,或與更
大的議題相結合
論文本身是否具體支持我的論文命題,而不顯得散
漫?如果論文題目與本文互相脫離,兩者中有一個
必須要修改,記得隨時檢視並修正你的撰寫
讀者的第一個反應是否為”how?”或”why?”如為是
,那就表示你的你的論文過於開放,對讀者的引導
不足
實例
論文題目為「印尼在整個二十世紀裡造成其貧窮的原因有否改變?」
你也許會寫下這樣的命題:「印尼在二十世紀初以及世紀末都有幾個
導致貧窮的原因,這些原因有些一樣,有些不一樣」。這是一個弱的
命題,因為它並未提供任何更多的資訊—讀者會想知道有哪些原因,
他們如何相同,他們又如何不同!
瀏覽了一些證據之後,你寫下:「印尼在二十世紀最初因生產落後而
處於貧窮,在世紀結束時則因許多人得不到發展的利益而造成貧窮」
。這就是一個進行中論文,不過好像還是有點糢糊,因為看不出這兩
個原因之間的差異所在
經過再次修正,你的命題變為:「印尼在二十世紀造成貧窮的原因都
與資源的處置有關,世紀初因資源受制於他人而導致貧窮,在世紀結
束時則因資源的不當分配而造成貧窮」。與原先的命題相比,這個新
的命題已能抓住論文題目的精神了!
選定論文題目的過程
確定研究涵蓋的領域—從持續的閱讀(累積
筆記)將題目縮小,使焦點更為集中
界定正式目的—與指導教授進行全面性的討
論,由一個研究領域濃縮至一個說明或隱含
研究宗旨的題目
累積足夠的資料—有了想法,就先要問「是
否真地有書籍(或報告)探討這項主題?」如
果有,在學校圖書館找得到?透過館際借閱
服務或網際網路?在別的圖書館找得到?
使用圖書館—對學校圖書館了解有多少?
圖書分類—杜威十進位系統與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熟悉
書籍擺放的方法
圖書目錄—作者、書名與主題(從少許已知作者姓名與
書名,找到某依主題下的各種書籍,再藉著圖書目錄知
道這些書還能根據哪些主題搜尋
公共目錄、關鍵字搜尋—教師課程書單、期刊、未出版
論文、簡報檔案與書籍
期刊區—獲取某個主題內最新與最可靠的訊息,網路期
刊查詢
參考書目區—找到使學生更了解自己研究主題的資料,
索引、辭典、百科、電子資料庫
館際借閱與複印
網際網路—研究開展階段獲取資料的有效
途徑
索引搜尋—Yahoo!, Google
字串搜尋
政府統計、商情資訊
存到硬碟、加入「我的最愛」或「書籤」
研擬參考書目
88
研究/註解書目(Annotated
Bibliography)是做甚麼用的?
證明你確實有下過功夫
給讀者一個引介—
從哪裡查起?
甚麼有用?
甚麼比較好?
甚麼不要浪費時間去看?
89
研究書目能做甚麼
激勵你去思辨你所處理之工作的內容、在研究
領域裡的地位、與妳自己之研究與想法的關係
證明你確實讀過並瞭解了資料來源
幫你的研究建立紮實的根基,並確證你是一位
能幹的研究者
確立你的研究以及主題在專業對話裡的地位
幫助他人確定某資料來源對其研究有否幫助
提供背景資訊以及一些想法給有興趣的讀者以
幫助其瞭解甚麼是有趣的主題
90
研究書目應包括哪些要素
1. 合乎適當的引註格式(MLA, APA, CBE/CSE等等)
2. 解釋你研究的要點或目的(論文命題)以顯示你確實
讀過並徹底瞭解了資料來源
3. 對引用文獻之作者的權威/資格的確認或質疑
4. 點出這些資料對你研究主題或計畫的價值、有效性
與有用程度
5. 某些文獻的觀點或立場,譬如作者有特殊的偏好,
或是要迎合某些特定的讀者
6. 提供該領域裡其他資料來源的相關連結,也許可以
與你所列的資料相比較,他們可能持相似的或相反
的觀點
*前四項通常為必要要素,第5-6項則對資料來源多一點分
析
91
研究書目的格式
MLA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格式通
常使用於人文學科,像是英文、語言、影劇、文化
研究或其他理論研究,通常為總結式或分析性的書
目。標題為「研究書目」 (Annotated
Bibliography)或「引用書目資料」(Annotated
List of Works Cited)
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格
式,或芝加哥格式,許多自然或社會科學像是心理
學、護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以及經濟學、商
學與犯罪學等適用之,通常屬於概要的性質。無需
特定標題,就叫做「參考文獻」(References)
92
書目註解(annotation)的種類
總結式(summary)註解—將資料來源內容做總結
、將論點與實證做一概觀並註記其結論、不做評斷
、敘述作者的方法與做法
告知(informative)—單純的總結,較注重有關
作者與資料本身的資訊陳述
提示(indicative)—不針對實際的論點,而是對
其中的問題與議題提供一般性的資訊
批判/評析性註解—批判性的評析資料來源或作者(
偏見、缺乏實證、客觀性等)、對特定領域或讀者
群是否有用、對你自己的研究有否幫助
混合型—一點的總結和一點的批判
註解書寫型態
伸縮性—簡潔,減少篇幅而不失清晰
片段式—包括若干必備的因素,通常需要較
為深入的描述或評析,一整段的討論
什麼是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回顧—對特定主題領域的已出版資料做討論,
有時甚至要針對某特定期間。它也許是一個總結(
複述重要資訊),也可能為一總合(資料的重整),
可能對舊資料做新的詮釋,或將新舊詮釋做一整合
與研究論文的差異,在於研究論文較重支持自己的
論點,而文獻回顧則將別人的論點與想法做總結或
總合。
對特定題目提供一方便的引導—概觀與起點,專業
人士可因此獲得最新的資訊,學者則以深廣的文獻
回顧來建立其學術聲譽,提供論文的研究背景(對
特定領域知識的全面了解是研究者必須具備的)
社會以及自然科學最常做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的事前準備
澄清—應包括多少資料來源?哪一類的資料(書、
期刊文章、網站)?是否要總結、總合或批判?要
做評析嗎?要提供副標題或其他背景資訊嗎?
模擬對象—搜尋其他可參酌的相關回顧
縮小主題—限縮資料來源的範圍,可向專家討教
資料新不新—自然科學通常要求最新的資料,人文
及社會科學則有時需要對歷史沿革做回顧,從其他
當代的書目資料或文獻回顧去了解你的領域有什麼
樣的要求
撰寫文獻回顧的策略
找到焦點—與研究書目不同,文獻回顧是關於想法
(idea),找出將資料來源連貫起來的主題或議題
建立一論文命題—不必然是一個論點或意見,不過
是要有關探討資料的特定面向(趨勢、風潮、偏向
等等)
組織架構—
前言—提供簡短的概觀
本文—對資料來源的描述,按時間順序、主題
或方法來排列
結論/建議
回顧之本文架構
按時間順序
出版時間
趨勢
按主題—不過還是脫離不開時間順序
按方法—研究者或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更多章節—當代情勢、歷史、方法/標準、
未來研究問題
文獻回顧之撰寫
範例:
However, othe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ven genderneutral antece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masculine
images than feminine ones (Gastil, 1990). Hamilton (1988)
asked students to complete sentences that required them
to fill in pronouns that agreed with gender-neutral
antecedents such as "writer," "pedestrian," and "persons."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any image they had
when writing the sentence. Hamilton found that people
imagined 3.3 men to each woman in the masculine
"generic" condition and 1.5 men per woman in the unbiased
condition. Thus, while ambient sexism accounted for some
of the masculine bias, sexist language amplified the effect.
(Source: Erika Falk and Jordan Mills, "Why Sexist Language
Affects Persuasion: The Role of Homophily, Intended
Audience, and Offense," Women and Language19:2.
文獻回顧之撰寫(續)
善用證據—與其他學術研究論文一樣,仍須以證據來支持
你對文獻資料的闡釋是正確的
選擇性—選擇那些文獻最重要的點來回顧,必須與回顧的
焦點相契合
引文—較不常用,不過短引是允許的
總結與總合—將文獻來源總結並總合於各段以及整篇文章
要有你自己的聲音—雖然融合了其他的文獻,但自己的聲
音必須佔據重要的部位
慎重引述—必須以自己的語言將別的作者之資料和意見正
確傳達
修正—詳細檢查並修正,確定使用讀者熟悉的辭彙,刪除
不必要的術語或俗語,務必詳細核對引用資料的正確性
為何老師們那麼在意學生的抄襲行為?
在學校絕大部分的作業或報告裏,老師會要求學生
閱讀一些東西然後把讀過的一些層面寫一份分析報
告,基本上她是要求學生—
顯示確實瞭解了所閱讀的文獻
引據你的文獻來源以支持你的想法
將你自己的分析與你所閱讀文獻之作者的分析
區別開來
當你引註一個文獻來源,你是在用專家的想法做為
證據來支持你希望與讀者溝通的新的想法
「一般常識」該怎麼辦?
對專家來說,每一專業領域裡都有許多一般常識,
不過別忘了你還稱不上是專業人士,所以你正在閱
讀的東西對你來說並不見得是「一般常識」。你可
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在修這門課之前是否就已經知道這個知識了
?
這個知識/想法是否從我自己的腦袋裡冒出來的
?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為「否」,那就不是一般
常識,也就是說,你必須引註你第一次知道這個知
識是從何而來(而並只以一般常識帶過)
轉述/轉譯
轉述/轉譯是指將別人的想法以你自己的話說出來/
寫下來。所以若只是將他人的句子改一兩個字,保
留他人文字而卻改變其句子結構,或將一兩個字以
其他同義字取代,這還是抄襲,而非轉述
只要你確實將別人的想法歸因於她/他,並照實在
文句後面將出處來源引注,那麼使用轉述來支持你
的論點是很好的策略
若要確定你是在轉述,而非抄襲,可以將書先合起
來再以自己的文辭記下筆記
避免抄襲的幾個步驟(一)
步驟一:改變你引述的做法—引述他人的作品可提昇你
的「權威性」,那麼你是否引得不夠呢?你的老師有告
訴你要引用幾份資料嗎?將你寫的東西讓別人看看:
你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你的想法
讀者為何要相信你的論點
加上另一個專家的話可以強化你的論點嗎?
還有誰同意或反對你的想法呢?
你有否將讀過或聽到的想法加以轉述呢?如果是,那
就比須註明
你有否用課堂上的資料來支持你的想法呢?如果是,
那也必須引注
避免抄襲的幾個步驟(二)
改進記筆記的技巧—小心記筆記是避免抄襲最好的方法,
而且改進筆記技巧亦可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
小心記下你報告所需引注之文獻書目資料,譬如把書表
一併影印下來,查詢圖書卡、期刊資料等等
把你的筆記想成介於所閱讀資料和你報告之間的過渡空
間,想像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作者想要解釋什麼?為
什麼他/她會認為這些點很重要?她/他如何決定建立其
論點?該些論點的結構將如何影響讀者對作者之想法的
回應?作者的論點有效嗎?
利用引號表示哪些是你逐字逐句超下來的,哪些不是
避免抄襲的幾個步驟(三)
找出最適當的引注格式,每個學校都有其特
定的引注格式的要求
確定有沒有指定哪種格式(MLA, APA,
Chicago)
學術引注有特定的格式,所以不要胡亂從所引
用的文獻裡猜測該用哪種格式,而應從正當的
手冊裡尋找
許多手冊都提供了方便遵守的公式(作者名字.
書名.出版資訊)
再次檢查有否抄襲
即使在下述情況,你還是必須引注:
你已將引文用引號括起來
你已將作者的文字以同義字/辭取代
你已將引據的想法完全轉述
雖然你已大部分用自己的想法寫下句子,但還
是有用到作者想法的地方
你在句子裡提到作者的名字
研擬參考書目
紀錄參考書目—讀書卡
書籍
文章
其他參考資料
網路參考資料
參考引註格式
參考書目的評估
出版日期—一般是越新越好,若同一本書有
幾個版次,應找出最近的一個版本(不過有
時必須納入一些精心而年代可能較久遠之作
)
作者—從書名頁或書背的作者簡介,從
Who’s Who?、百科全書
書評—包括專業書評期刊、雜誌
論點/立場
網路出版—偏見、商業元素
做筆記
110
閱讀的策略
閱讀(至少要瀏覽)所有部分—封面、書名、序言、
概論、繪圖、附錄、後記、腳註、作者介紹都可能
提供極有價值的資訊
確認讀物的內涵—甚麼類型?為何而寫?作者設定
的讀者是誰?
打量作者—對作者有何瞭解或可以從其學到甚麼?
他/她為什麼要寫這個東西?他/她從哪裡並用甚麼
方法取得書裡的資料?
想想看老師為什麼要指定這個讀物—它如何與其他
讀物、課堂討論、課程主要主題或這堂課的目的相
契合
111
閱讀的策略(續)
以行事曆規劃你的閱讀—衡量完成閱讀所需的天數
或時數,要實際一點,也許可以在讀完一章之後重
新調整時程
一邊讀一邊記錄你的反應與問題—從特定的反應或
問題到一般性的反應或問題,馬上記下來才不會忘
記,做為課堂討論的材料,或移植到所寫的報告裡
與朋友一起閱讀—找要讀同一本書的人一起讀,一
起設定閱讀目標,在上課前或之後與其分享你的想
法
在老師office hours找其討論—談論有關閱讀的事
、問問題、分享想法、去瞭解他/她,跟朋友去或
一群人去
112
閱讀的策略(續)
想想看閱讀裡少了甚麼—遺失、漏掉或沒討
論的議題、事件或想法都可能很重要,找出
這些短少的東西可以幫助你瞭解作者有甚麼
不想告訴你的
如果你知道必須針對閱讀回答特定的問題,
那就一邊讀一邊把問題放在心上—有時老師
會事先給你一些作業問題,一邊讀一邊回想
那些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答案
113
寫的策略
在閱讀中—
邊讀邊寫—讀了一陣子之後把反應記下來,讀
完一個章節,用五分鐘把你的個人想法、反應
以及問題記下來
將筆記與書放在一起—夾幾張紙或筆記本在書
裡以隨時記下想法
與朋友分享你記下的東西—相互交換筆記、問
題、反應,並用五分鐘將你的回應寫下來傳給
對方
邊讀邊畫—從閱讀所看到的圖片、地圖或圖表
一邊畫出來,可幫助你的記憶,並隨時修改
114
寫的策略(續)
閱讀之後
對整個閱讀的回應—花二十分鐘記錄下來你對整個閱
讀的回應,不要害怕去猜測、假設或走叉路
重新瞭解原來是要做什麼
在行事曆規劃寫報告的時程—從截止日往前推算,計
畫要花多少時間;包括最少一次的初稿以及從別人取
得一次回應的時間
規劃要做的研究以及想想引註的事情—擬定蒐集與引
註資料的策略,確實將非出自你個人分析的資訊都加
以引註,這部份可請教老師
擬初稿,最好在截止日前幾天完成—老師們通常能看
的出來你所寫的是否為急就章
寫的策略(續)
在完稿前最少從一個人取得回應,最好是數個
人
交出前記得校對—校對與修正可以讓你的文章
易讀,並顯示你確實有用心
當文章拿回來時
讀過老師所有的評語—評估自己的優缺點,並
規劃下次的閱讀與撰寫要做怎麼樣的修正。把
過去所有的文章貯存起來,可隨時回顧老師的
評語。你也可以自己準備一本筆記簿—譬如把
你為何沒有足夠的時間做修正的事情記載下來
,這樣你下次就會記得將時間規劃得更好
統計數據的處理
數字跟文字一樣,不是放在那裡就自明的,
是需要解釋的
道理跟直接引述一樣,許多人只是引了別人
的文字而不做任何說明,就好像它本身就可
以將論點呈現出來,由讀者自己來理解。而
其實,讀者的自我解釋經常會超出你意料之
外,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自己做解釋
如何讀統計數字
你證據資料的來源可靠嗎—並不是所有可靠來源的
資料都是正確的,不過至少他們較不會使用欺瞞的
手法。讀統計要存著「不信任任何人,懷疑每一個
人」的心理
資料的背景如何—資料也是經過研究調查而來,你
可以問下列的問題:是誰問的問題?問題到底是什
麼?誰做資料的解釋?引起該調查的議題是什麼?
該調查是要做什麼(政策/程序)?對資料的特定解
釋對誰有利?這些問題並不是要發現絕對客觀的資
料,只是要把任何偏誤突顯出來,好做更正確的解
釋
如何讀統計數字(續)
所有資料都公佈了嗎—大部分當然都不是,不過一
個可靠的資料來源實在不應該將可能產生矛盾或弱
化的資料排除掉。有些統計,即使一般對它的解釋
是正確的,並不表示某特定的解釋也一定對(譬如
許多新聞報導對所公佈資料的詮釋)。若因缺乏必
需的資料而無法做比較,那就再找其他的資料來印
證
資料正確解釋了嗎—若作者提供她自己的統計,那
你最好自己做解釋,作者的解釋不是最終的結論,
甚至可能從完美的統計做出極不完美的解釋。兩個
可能常犯的錯誤:
如何讀統計數字(續)
將相關與因果關係混淆—兩件事一起變動,並
不一定表示其中一個引起另外一件事;也許只
是巧合,或兩者同時受某一第三者所影響,這
稱為亂真(spurious)
忽略誤差範圍(margin of error)—調查統計大
多是從樣本而來,樣本當然不能代表全部的母
體,所以都會有誤差範圍/信任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這實攸關重要
記住,許多作者使用的資料通常非原始資料,所以
當你引用時除了引用的資料來源外,還需注意作者
原引用的資料來源
呈現統計
記住:第一,你的讀者會想要問我們上
面所提出的問題;第二,你必須呈現清
晰、不模稜兩可的統計。幾個可能的陷
阱:
善用「平均值」--注意你是指算術平
均、中位數,或眾數(譬如計算5, 5,
5, 8, 12, 14, 21, 33, 38的平均)
注意事實與你問題的配合(見下頁之
表)
呈現整個圖像 (見下頁之圖)
百分比要提供基數—比較的基礎
分數
人數
100
4
98
5
95
2
63
4
58
6
幾個必須要問之有關統計的重要問題
所問的問題相關嗎?
資料來源可靠嗎?
誤差範圍/信任區間—改變是真的嗎?
所有資料都呈現了嗎?或只是最好與最壞值
呢?
所有資料的實際內涵都呈現了嗎?
資料的詮釋正確嗎?
作者把相關與因果關係弄混淆了嗎?
什麼時候該用引文?
引用別人文字的格式因所屬學門以及針對之讀者
群而有所不同(文學較常直接引述,社會科學則以
轉述、資料、統計並用為主)
1. 討論特定的論點或想法—有時要與他人爭論,即
必須直接引用他/她的文字
2. 強調與你主題相關的特定權威之作—若某主題的
主角為某人莫屬,那當然要直接引用他/她的話
3. 分析他人如何使用文字—文學領域較常用,不過
社會科學也會用到
4. 為你的文字添加顏色/味道
如何佈置引文?
為引文提供內涵—基本的背景,該文字在何地或什
麼情況下被說出來或寫下來
點出引用文字的出處—告訴讀者是誰說的,一個做
法是大聲讀出你所寫的文章,看聽者能否分辨哪個
部份是引文,幾個點出引文的方式包括:「宣稱」
、「回說」、「提議」、「抱怨」、「估測」…等
等
説明該引文的重要性—不要光引述文字,接著要加
以解釋
要加引註—跟轉述一樣,括弧的引註或註碼要置於
後引號的後面
我該引述多少?--越少越好
節錄就好—去掉不必要的部份
節錄要極小心—不要斷章取義
偶爾使用段落引文—通常超過四行則以段落引文(block
quotation)為之:另起一行,並內縮四至五格
用你自己的話帶出引文
整段引文內縮4-5格
依據規定格式
不要用引號
使用括弧引註
以自己文字接續引文
引號與其他標點符號的混合
逗點語句號放在引號內,不過若使用隨文註
,則句號可能在外頭[她叫助理「看著辦」
(Jones 143)。],然而,若使用註碼,則
句號在引號內([她叫助理「看著辦。」2)
其它標點符號在引號外(除非這個標點是引
文的一部分),包括冒號、分號、驚嘆號、
問號等等
引言內的引言
一般引言用單引號,如果引言內還有引言,
則使用雙引號:
在《國王的新衣》裡,安德森(Hans
Christian Andersen)寫道,「一個小孩大
喊:『國王沒穿衣服呀!』」
省略點(. . .)的使用
在引文裡省略掉一些文字,則使用三個點來
表示,基本法則為:
不要因省掉文字而改變文句的意思
在引文最前面及最後面不要使用省略符號
其它標點與省略符號混用—省掉一個句子的最
後幾個字,句號照常;省掉逗點前的幾個字,
逗點照常
在引文裡加入自己的文字或更改文字
改變時態或第三人稱的性別。Ex. 引述一女性移居
進來的感受,她說「沒人了解我」,你寫道「阿珍
說當她剛到台灣時『沒人瞭解[她]』。」
增加補充資訊。Ex.引述某人的暱稱,而希望讀者
也知道他的原名:「學校把阿狗[李志希]開除了」
;指述讀者不熟悉的某事件:「[1969年]馬華衝
突帶來新經濟政策。」
顯示異常的文法或文字。Ex. 「他在家裡後院發現
了寶髒[sic]。」注意為斜體,並沒有句點
不要過度使用中括弧
筆記卡的紀錄
每張筆記卡包含三項目:i)描述性標題或一
些以資辨識的詞語,ii)筆記本身主要內容,
iii)資料來源(見下圖)。
基本原則:簡要、精準—簡要地讓標題有所
區隔,頁碼精準地縮小參考資料的範圍
學術的基礎建立在完全與精確鑑別研究者用
以獲致個人結論的手段
131
132
筆記的類型
直接引述—具有充分重要性(見前述),或其
他理由,要遵守嚴格的格式要求
原文的摘要或改寫/轉述—所用詞語真地是
自己想出,而且已真正吸收了觀念,絕對避
免抄襲
個人的評論—記得加以註明(是誰的評論)
133
更複雜與精緻之筆記
134
複印與列印資料
儘量減少資料,不要過度複製,在複印本上
做筆記
習慣記錄資料來源,分別釘起來
善用筆記卡
135
報告的構成
136
列出大略綱要—幾種範例格式
歷史研究—將論文/報告分為起源、發展與結果
來論述,可以加上說明研究目的與方向的簡要
導論,以及回歸導論中所闡述的研究目的,並
回顧所使用之資料的結論
結合年代與分析取向—在年代框架下再行細分
,做更深入的分析
有些題目本身即能夠提供必要的格式—由於題
目的特質,正反論點都必須慮及,可做為完整
報告或較大規模研究的起點
將一個議題分成幾個部分討論—問題較為複雜
難解,故加以區別依次解決
137
如何準備論文大綱?
−
−
−
−
−
−
−
摘要
研究問題之陳述
研究背景以及進行此研究之必需性
計畫內容的陳述
預期研究成果
預定進行步驟
文獻目錄
138
摘要
139
甚麼是摘要?
摘要是針對整體報告所做之自成一體、簡短、
有力的陳述
摘要應包含甚麼各個學科有其各別的要求,社
會或自然科學研究的摘要通常包含範圍、目的
、結果以及內容等幾個部分,而人文學科的摘
要則包括論文命題、背景以及結論等部分
摘要不是回顧,也不是對整個報告的評估
摘要也許包含了整個報告裡出現的字眼,不過
它是一個原始的文件,而不只是一些節錄的篇
章
140
摘要的作用何在?
供選擇的參考。許多文獻光從題目看不出到
底是在做甚麼,從其摘要即可幫助我們選擇
可以採用的文獻
索引。資料的搜尋若從摘要來進行,可以比
從題目搜尋要得到更多的結果(摘要裡包含
了關鍵詞),而比用全文搜尋來得省時也較
為集中
141
甚麼場合要寫摘要?
投稿,尤其是網路期刊
申請研究計畫
提寫書的計畫
完成博、碩士論文
申請提出會議論文
提出寫論文專章的計畫
--大部是由作者本人為整份報告寫摘要,也有專門
幫人寫摘要的專業服務;若多名共同作者,通
常由掛名第一個的人寫摘要;大學部(特別是討
論課程)學生為沒有讀完整份文獻的其他同學寫
摘要
142
摘要的種類
通常可分為敘述型與提供資訊型兩類,另一種為批
判刑,不過很少用
敘述型。敘述整份文件所包含之資訊,不做評
斷,也不提出結果或結論;包含本文之關鍵詞
,也可能對目的、方法以及研究範圍做描述。
有人視其為一種綱要,而非總結。通常很短
提供資訊型。大部分摘要屬此,可視為整個報
告的替身。作者提出並解釋主要的論點以及整
份文件之重要的結果與證據;除了敘述型摘要
所包含者之外,還包括研究的結果與結論以及
作者的建議。篇幅較長,不過通常不會多於本
文的十分之一
143
摘要應包含哪些要素?
將下列關鍵過程要素放在心上:
本研究的出發點—重要性?讀者為何會感興趣
?
問題—本研究想解決甚麼問題?研究的範圍?
主要論點/命題/主張
方法—特定的模型或做法?證據的型態?
結果—顯示結果的資料,或一般性的發現
意涵—研究的發現會促成甚麼樣的改變?研究
結果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識?
144
摘要應包括哪些部分?
所有摘要都應包含:
1. 本報告的詳細書目
2. 從最重要的資訊開始
3. 與完整報告同一層級的語言,報括技術性的文
字
4. 迅速認定研究內容與焦點的關鍵詞
5. 清楚、簡明與有力的文字
也可能包括:
1. 在第一句寫下研究的命題(問題意識)
2. 本研究在更大主題下的基本背景
3. 與原報告一樣的歷史沿革架構
145
摘要不應包括甚麼?
不要大幅引述其他的文獻
不要包括原報告所沒有的東西
不要界定名詞
146
為自己報告寫摘要的技巧
逆向綱要。不知如何組織文字時,可以先將
每一節的主要想法寫成一句話,再將這些句
子組合起來;先找出每一章節的幾個想法,
再從其中篩選出一個命題陳述
剪貼。讀過整篇報告後,若找不到清晰的佐
證數據或具體結果,可將主要發現剪下至另
一個地方,再將他們連結起來
147
為別人報告寫摘要的技巧
找關鍵字。搜尋與目的、範圍以及方法有關的
關鍵詞,特別是前言(或研究目的)與結論(或討
論),並記得放進摘要裡
標示關鍵詞句。不是剪貼,而是嘗試將關鍵詞
句標示出來,然後於另一個地方將該些詞句以
自己的話重寫
不要回頭看。讀過整篇報告後,將它置於一邊
,不要看,然後寫下關於該報告的一段話;你
不會記得所有的關鍵詞或結果,不過你會記得
主要的論點,這就是主要的用意
148
修正,修正,再修正
不論是做甚麼樣的摘要,或替自己或他人做
摘要,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及早並多次修正之
刪除多餘的文字,加進有意義與有力的文字
在最少的空間裡寫下最清晰與完全的文字
149
前言
150
前言的作用
給讀者第一個印象。讓讀者對你的論點、撰
寫型態以及整個報告的品質有一個好的印象
提供本文的基本資訊。主題、重要性以及探
討規劃等資訊,包括論文命題,此外最好能
讓讀者瞭解你要使用哪一類的資料,以及整
個報告的組織架構
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譬如從一個故事開始
說起,一個吸引人的引述,一個有趣的問題
,一個例證
151
寫前言的策略
從思考問題開始。從你要回答的問題帶出你的命題
,可以從較大的層面談起,再縮小到特定的論點,
不過必須與主題有關,不宜過大
可以在最後才寫前言。撰寫的過程可幫助思緒的整
理,故若先寫下前言,不見得真能反映你的本文
先寫初步的前言,以後再修改
從吸引人注意的文詞開始。尤其是技術性的報告,
吸引人的開題極為重要—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驚
人的引述、一個困惑的情境、一個生動而出人意外
的事件、一個挑戰性的問題
特別注意第一句話
直接與自信
152
甚麼是無效的前言
一個好的前言應該是:當你把它拿給別人看,他/
她即能預測後面本文要說些甚麼。無效的前言包括
:
填補空間的前言—當你沒有甚麼可以說,就會
導致這樣的結果
複述問題的前言—重述問題本身是很好的策略
,不過若止於此,那就了無新意了
辭典式的前言—光拿辭典或百科全書裡的定義
來談,不如有你自己的定義
「人之初」式的前言—廣泛、總括的陳述,產
生不了甚麼力量
讀書報告式的前言—提供了讀者也許早就知道
的資料,達不到甚麼效果
153
結語
154
寫結語的策略
問自己「那又怎麼樣?」 —叫別人問你或自己
問自己:「那又怎麼樣?」或「誰會在乎?」
並嘗試去回答
回歸前言—讓讀者繞了一個圈子回到原點,不
過有了新的瞭解
彙整,而非總結—不要只是重複本文的詞句
包含一些挑動人心的思慮或引述
提出付諸行動的做法
指出較廣的意涵
155
甚麼是該避免的?
以「結論是」、「總結為」、「以此結束」等
沒必要的詞句來開始
在結語才第一次提出你的命題
在結語裡提出新的想法或分岔的主題
只是復述原有的命題,沒有任何改變
使用感性、情緒性的言詞,與分析性文章的本
質不符
使用本來應該出現於本文的證據(引述、統計資
料等等)
156
無效的結語
沒有甚麼可以說的結語—只是復述了命題,
而且出奇地短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結語—讓讀者看到結語才
恍然若悟,原來你的命題是這個
口號式的結語—訴諸情緒,與文章其他部分
看似無關
挾帶他物式的結語—作者在本文無法交代而
在結語突然冒出的一些資料,使得本來好好
的一篇報告徒增困擾
157
定稿
158
文稿的重組
159
策略一:反向大綱
仔細讀你的文稿並做筆記—在每一段的頁緣簡略記
下該段的大要
第一段:. . .
第二段:. . .
....
第八段:. . .
還可以針對每一句做反向大綱紀要,註明重複、斷
落以及需要移轉的地方,也可註明哪裡該換段
審視你大綱筆記—看有否重複累贅、前後倒置者
將你的命題、大綱以及文稿放在一起重新檢視,即
可看出哪裡需要重寫、調整順序或刪除
160
策略二:說出來
找一個人(朋友、老師、親人等)為聽眾,向他/她
解釋你報告裡的想法
注意聽你自己是怎麼說的,你是如何安排報告的先
後順序
記下你們的對話,然後與你的原稿相比較
請你的聽者提問題—請他們問諸如:「你可否再清
楚地向我解釋你的重點?」;「你剛剛所說的做法
是依據甚麼原則?」;「我瞭解你在說甚麼,只不
過並沒預期你會這麼說」。如果你無法回答其問題
,那就表示你需要做一些補充或修改
161
策略三:羅列並縮小你的論點
你報告組織上最可能產生的麻煩就是過於廣泛,只
要仔細看看你的原稿,把特定關鍵字詞找出來,就
可以把論點縮小
把你文章的論點羅列出來,仔細審視,就可以看出
他們有沒有遵循你原先設定的架構
重新審視你的命題,依據上面所挑出的重點修正之
重新審視你的論文結構—從你所列出的關鍵論點以
及修正後的命題,你即可查證是否先談論(譬如)相
似處,再進入相異處,若否,即表示你需要重組
重組你的論點—你需要問自己甚麼差異是最重要的
,你在報告裡呈現要點的先後順序,通常也就是你
希望讀者去理解的先後順序
162
策略四:分項討論
就較長的文章來說,將數個想法或複雜的論點分項
解說,有極大助益
列出不同項目的標題,然後在其後寫上一段解釋文
字,若發現同一段話適用於兩個以上的項目,或某
一段話不適用於任一項目,就都需要調整
重新審視每一項目—若某一項目的解釋文字超過一
段以上,就必須將其加以區別;而若兩個論點只能
放在同一段話裡,那就可能表示你必須重組段落
重新審視整個論點—哪一個項目要放在最前面?為
什麼?哪一個在第二?每一個項目的解釋文字先後
順序應如何?
163
策略五:視覺化
群集/圖集/網絡化
1. 在一張紙的中央寫下你的主題
2. 從中往外快速寫下任何與主題相關的觀念或詞語,
繼續往任何空白的地方移動,快速寫下其他相關字
詞;當找不到任何相關詞語的時候,即開始寫下相
反詞、僅稍微相關的、或甚至你祖父的名字,不要
擔心他們到底有沒有用
3. 整個撰寫程序完成後,即開始將相關的詞語圈起來
,並用線將其相連,持續圈選並相連,直到找不到
相關的字詞。然後,重新找另一個詞語,重複上述
的程序。
4. 最後,稍微往後站,你將看到一群一群的相關字眼
,嘗試把不同群聚的字眼以及未被圈選的字詞其間
的關係組織起來。這些群集/圖集告訴了你甚麼?
164
修正
165
甚麼叫做修正?
修正意謂從新的、批判的角度去審視,是對文章從
新思考的持續過程—從新考慮你的論點,回顧你的
證據、你的目的,重組你呈現的方式,將僵硬的字
詞活化
修正並不只是校對,校對固然重要,不過若你的想
法了無新意,命題極為薄弱,組織結構相當混亂,
那麼校對就好像只是在槍傷上貼上繃帶
修正也不僅是做編輯,編輯也很重要,不過若未仔
細審視全部的想法,那只是變換詞語並於事無補
166
修正的重要所在
撰寫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不過並不是一開始
就可以將最適當的東西寫了下來,因此修正
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去看看你所寫的東
西
是否值得說出來
是否說出了你想要說的
是否讓讀者瞭解了你想要說的
167
修正的程序
168
最初修正時應採取的步驟
最初修正有幾件事情要做,不過不要同時都做,每一次修正
僅集中於兩、三個地方:
寫完初稿後先等一陣子,不要馬上開始修改。譬如過一天
之後,開始回顧你所寫,記得要對自己誠實,不要偷懶,
問自己對所寫的真正看法為何
從大的議題開始,不要拘泥於小地方
查證文章的焦點—與出發點相符嗎?主題過大或過小?整
篇文章遵循著正確的軌道嗎?
誠實思考你的命題—你還同意它嗎?是否該以你撰寫時的
發現來修改呢?它是否提出成熟、引人的論點,或者只是
提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推論?你的命題是否一般化,而
未提出特定的立場?是否該做整體的改變?
回顧你寫下的目的—前言清楚寫下你要做甚麼嗎?讀者清
楚你的目標嗎?
169
稍後的修正裡該進行的步驟
檢視文章其他部分—哪些部分與其他地方不成比例?花了太
多時間於細微之處而忽略了重要的論點?是否虎頭蛇尾?
檢查有否應驗對讀者的承諾—有沒有遵照原先答應讀者要做
的的事情去做?提出的宣稱有否證實?語調與形式適合你的
讀者嗎?
檢查文章的結構—文章遵循合理的形式?文字的移轉將讀者
從一個點順利移至另一個點?每一章節的標題文字正確傳達
了本文的意思?若變換某些詞語的位置是否會更好?
檢查你的資訊—你提出的事實正確?有任何誤導的陳述嗎?
提出了足夠的細節以滿足讀者的好奇?資料的引據合適嗎?
檢查你的結語—最後一段話是否平穩地將全文結合起來,並
以動人的詞語結束?或者只是以一遲緩的、多餘的、缺陷的
、或突然的詞語結尾?
170
幾分鐘就可修正完成?
不然!記得下次早點開始寫,容許自己有更
多的時間來修正,以更清新的眼光來檢視你
所寫。當你讓東西沈澱久一點之後,將會發
現,原來以為很有創意的文辭卻變得不怎麼
樣了
171
不是通篇修改
修正當然不一定要全部重寫,有時候只是修正命題
以與本文更為契合。
有時只是使你的論點更強以護衛你的立場,或以更
為生動的例證來闡述你的論點
有時是調整文章的先後順序以幫助讀者更瞭解你的
論點,或是改變你所強調的要點
有時是添加或刪除某些詞句,讓資料更為平衡或凸
顯重要性
當然有時候也必須將整篇文章丟棄,從新開始,這
總比被老師丟掉要好
172
寫下的東西捨不得丟棄
如果你要成為好的研究者,這是容不得你的—任何
作者都會寫下一大堆的東西,事後必須丟棄
許多自認為驚人之作,可能常是令讀者不知所云者
,或傷害論點者,或中斷思緒者。所以,必須捨得
將寶貝丟棄將自己偏好的東西捨棄以成全整篇文章
的完美
為了後來必須刪減一些東西,開始時就必須多填一
些篇幅。一個可用的技巧:開始寫時不要給自己過
多的限制,寫得越多,也就有更多的東西來加以修
改
173
邊寫邊修改
這沒有甚麼不可以,事情沒有甚麼一定的順序,所
以有人常一邊寫一邊改
不過這有兩個缺點:
如果只這麼做,那就會忽略了大的議題,還是
必須容許自己在寫完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做一個
整體的檢查
邊寫邊改可能會磨損了你的創造力,你只專注
於寫下來的東西,極可能忽視了還沒寫上去的
東西
一個技巧:不要邊寫邊做校對,因為你可能過於專
注於標點符號的修改,沒想到這可能在後來會被刪
除,所以是純粹浪費時間
174
幾個修正的要點
列印出來修改—較容易看,有時也較可能發現
在螢幕上會被漏掉的地方
大聲念出來,可檢驗文章是否寫得順暢
不要太顧及上述的所有問題,嘗試在一次校稿
裡就都全部完成,在每一次稿裡設定一些要做
的事,才不會因嘗試甚麼都要做而被逼瘋
問自己一大堆問題,同時不要怕對自己誠實。
譬如問自己是否有未顧及的反對觀點
175
幾個常遭遇的問題
176
我真地有需要修正嗎?我時常越修正
錯誤越多
這是經常出現的錯誤觀念,有時是出於恐懼
,有時只是因為懶惰
除了極為少數的例子(譬如某個天才),所有
經驗豐富的作者都必須進行多次的的修正,
海明威的《戰地鐘聲》最後一頁就修改了三
十九次
你只要重讀一下你過去所寫的文章,就可明
白這個道理
177
甚麼最可能妨礙我的修正?
不要愛上你的作品,如果你愛上它的話,就
算它不怎麼樣,你也不會想改它
如前所述,先從工作論文(進行中論文)著手
,一旦發現了更好的論文命題,就毫不遲疑
地轉換過去
此外,不要把修正只是視為文字的修改,而
應該視為重新檢視整篇文章的機會,而不只
是單一的文詞或句子而已
178
如果我發現無法贊同自己的論點了,
該怎麼辦?
如果你真地仔細修正的話,有時候你確實會
發現你無法回答的問題、違反你命題的地方
、一些例外情形、不切合的案例、鬆散的部
位、衝突點等等。你可以選擇
忽略鬆散的地方,希望讀者不會注意到,不過
這有風險
將論文命題完全更改以符合你的新瞭解,或至
少稍做調整以與新想法相一致
乾脆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過指出這並不會影響
你的主要結論
179
我如何真正做好修正的工作?
跟你做其他事情一樣(打球、玩電腦遊戲等
等),認真去做,有良好的訓練,並設定高
標準。幾個訣竅:
當你製造越多的東西,就需要刪減越多
當你越把自己視為首次閱讀你文章的讀者,你
就越容易找出文裡的錯誤
當你越要求自己必須清晰與高雅,你的撰寫就
會越清晰與越高雅
180
我如何做字句的修正
把你的文章大聲念出來,一句一句地念。找出句子
中間讓你碰壁或迷失的地方,這通常是需要校正的
難堪所在;找出你被帶離開或感到無聊的地方,這
通常是你失去專注力的場合。
將多餘的、籠統的、分歧的語詞刪除,提升你的精
力,你的詞句必須是活的:
使用有力的動詞—以簡潔的動詞取代冗長的詞語
找出相連的句子裡相同的語詞,代之以不同的詞語,或
將兩個句子合為一個
若接連兩個句子都使用同一型態的句型,更改之
字詞越精確越好,不要止於撰寫當下所選擇的文字
181
應避免的錯誤
182
論點
183
如何呈現有力的論點
善用論證—使用那些你相信是正確並相關的
理由與證據
確定論證足以支持你的結論—不是另外的結
論,也不是無結論
確定你著重議題裡最重要或相關的面向—你
的論證與結論都能聚焦於真正重要的議題
不要提出不易支持的過強或易變之論點
184
錯誤論點
錯誤的論點無處不在,報紙、廣告等許多地
方都可看得到、聽得到,對一個漫不經心的
讀者或聽者來說,這些錯誤的論點有時還蠻
有說服力的
錯誤的論點有時極難判別,有的論點極弱,
有的有點弱,有的有點強,有的極強;有些
論點包括數個階段或部分,有的強、有的弱
幾個錯誤論點的可能起因如下:
185
過早下結論
從不足的樣本即對整個群體或某個範圍內的案
例做假設(通常是因為較不尋常或實在太小了)
,譬如依據刻板的印象
例子:「我的室友說他修的哲學課很難,而我
修的哲學課也很難,可見所有的哲學課都很難
」--從一兩個實際經驗導出結論
如何避免錯誤:問自己到底你是用哪種樣本—
你僅依賴兩個人的意見或經驗,或你自己在兩
個情況裡的經驗?若是,則想想看是否應該找
更多的證據,或者改為較保守的結論
186
下錯結論
提出的論證確實是支持某種結論,可惜並不是
你的結論
例子:「處罰應該與罪行相當,目前酒駕只是
罰款,酒駕是嚴重的罪行,可能會傷害無辜的
人命,所以應該處以死刑。」
如何避免錯誤:將論證與結論分開。先看看你
的論證,然後問自己,「一個客觀的人會做甚
麼結論?」;再看看你的結論,問自己,「甚
麼樣的證據可以導致這個結論?」然後看看你
是否確實提供了該證據。尤其當你下了一個很
強的結論,就必須十分小心
187
前因非後果
因為B在A之後,所以假設A是B發生的原因
,兩個在時間上相連的事件,不見得即有因
果關係—相關不等於因果
例子:「政府調高稅率之後,犯罪率接著上
升,所以政府應該對犯罪率上升負責」
如何避免錯誤:應該對提高稅率如何導致犯
罪率上升做解釋,如果你要說A造成了B,
你至少要多做一些解釋,不能只因為B在A
之後即遽下結論
188
順勢而下
堅稱會出現某種連鎖效應,實際上並無足夠證據做
這樣的假設—只因向下滑了一步,就假定會一路滑
到底
例子:「以動物做實驗會減少我們對生命的尊重,
而若我們不尊重生命,即會容忍兇殘的殺戮行為。
不久之後,整個社會將成為殺戮戰場,人類文明也
就會毀滅。」實際上,以動物做實驗以存在很久,
而人類文明一直未毀滅;不過,連鎖 效應也確實
經常發生
如何避免錯誤:仔細查證你的推論,是否確實為「
若A則B,然後若B則C」
189
不當的比擬
許多推論是從比擬兩個物件、想法或情況而來,而
若這兩者之間就所關切層面來說並不相似,那就是
不當比擬
例子:「槍就好像鐵鎚,兩者都具是有金屬部分而
可用來殺人的工具,而因禁止使用鐵鎚是極荒謬的
事,所以禁止使用槍械也是極荒謬的事」。事實上
,你幾乎可以拿任何兩件事來做比較,不過這並不
一定能證明甚麼
如何避免錯誤:先確定你所做的宣稱具有甚麼重要
特質,然後看看你所比擬的兩個東西是否都具有這
個特質
190
訴諸權威
將自己論點歸諸受人尊敬者或某個權威,以
強調自己的立場
例子:「我們應該廢除死刑,因為名演員周
潤發也曾表示反對死刑」--周潤發是死刑的
專家?
如何避免錯誤:一、確定你所引據的權威是
你所討論之問題的專家,二,除了只是說某
專家相信某事之外,還應提出該專家對其所
相信之事情的解釋原因
191
大家都這麼做
利用許多人都想跟別人一樣的心理,去迫使
人接受你的想法
例子:「同性結婚是不道德的,因為70%
的美國人都是如此認為。」
如何避免錯誤:確定你不是拿「其他的人都
相信」、「所有腦筋清楚的人都相信」、「
如你相信的話別人會更喜歡你」、. . .去說
服人,眾人的意見並不一定就是對的
192
因人而廢言
某人是壞人或偽君子,所以不要相信他的話—攻擊
其反對者,而非反對者的論點
例子:(壞人)「Dr. X曾寫了幾本書聲稱色情會傷
害女性,不過Dr. X長得又醜又齷齪,所以她的話
實不足信」。(偽君子)你的父親以吸煙有害健康的
例子勸導你不要吸煙,你卻回答:「你在我這年紀
的時候不是也抽!」
如何避免錯誤:確定你專注於你所反對者的論點,
而非其個人特質(當然如果你本來就是要討論某人
的特質,那又另當別論)
193
訴諸同情
利用讀者同情某人的心理去接受你的想法
例子:「我知道成績視表現而定,不過我家
的貓死了,我又得了感冒,實在讀不下書。
」
如何避免錯誤:確定你不是讓讀者同情某人
只是為了要他們同意你的說法
194
故做無辜
「你看,目前並沒有確實的證據存在,所以你們應
該接受我對此議題的看法」
例子:「人們幾世紀以來都想證明上帝的存在,不
過沒有人能夠證明,所以上帝是不存在的。」(當
然,若你確實花了許多時間去查證,而所用的方法
也沒有甚麼不對,而如果還是找不到證據,那麼你
的結論應該就沒有甚麼不對)
如何避免錯誤:仔細察看你所宣稱缺乏證據的地方
,然後從該證據的缺乏導出結論
195
打擊稻草人
先設定一個虛的反對者,然後嘗試去擊倒它
例子:「女性主義者主張應查禁所有的色情刊物,
並處罰那些閱讀該等刊物的人。這樣的主張是不合
理的,所以女性主義者是不對的。」事實上,女性
主義者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主張,他們只是反對諸
如兒童色情,或主張因從事或出版色情事物而傷害
他人者應受處分,並未曾主張要處罰閱讀者
如何避免錯誤:對反對者要仁慈,儘量把其論點強
烈地、正確地、同情地講出來
196
避重就輕
只講一半,拿次要的議題來說,不著要點
例子:「這次考試順著一定的曲線來計分是
最公平的,畢竟師生的和睦相處才能使課程
進行得更為順利!」讀者也許同意下半句,
不過這與上半句有何關係呢?
如何避免錯誤:將你的論證與結論一一條列
出來—看看你共提出幾個議題,你能解釋如
何以每一項論證來支持你的結論嗎?
197
錯誤的二分法
作者將情況設定為只有兩種選擇,然後將其中一個
選擇消除後,就似乎只剩下另一個選擇。而其實,
可能有數個不同的選擇,並非只有兩個,故若全都
考慮,就不一定會得到作者所建議的那個選項
例子:「宮燈教室已極破舊,我們不是把它拆除,
就是會危及學生的安全。我們不想危及任何人的安
全,所以應該將其拆除。」這裡並未提及還有第三
個選擇,就是加以維修
如何避免錯誤:檢視你的論點—如果你說只有兩種
選擇,那是真的嗎?如果還有其他選擇,而你卻把
它忽略,至少應加以解釋為何如此。
198
強求接受
要求讀者單純地就接受其說法,而並未提出任何實據。所
依據的論證與結論實為同一回事,或者根本就忽視了論點
所依據的重要假設
例一:「安樂死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因為用死亡以協助
另一個人從痛苦解脫是正直的、合乎倫理的。」下半句的
論證和前半句的結論是同一回事,只是重複再說一遍
例二:「謀殺在道德上是不對的,所以安樂死在道德上是
不對的。」這裡的隱含假設是「安樂死是一種謀殺」,這
個假設合理嗎?
如何避免錯誤:1. 將論證與結論分開並列,看看其間是否
有差距,如何從其一到其二;2. 查看你的任何論證是否與
結論為同一回事
199
模稜兩可
對攸關論點的字或詞在兩個以上的意思之間
滑動
例子:「我有不來上課的自由,所以你不應
該把我扣分。」自由是一種權利,所以有不
被扣分的權力?
如何避免錯誤:找出論點中最重要的字詞,
看看他們是否可以有兩種以上的意思,然後
確定不會在這兩種以上的意思間滑動
200
如何找出論點中的錯誤之處?
假裝你不同意你的結論。論點中的哪一部份現在看起來頗
令人懷疑?哪一部分看起來容易遭到攻擊?注意將這些部
分加強
將論點條列出來,然後列出每一點的證據。如此可看出有
哪一點並沒有有力的證據,哪一項證據應該更謹慎地加以
審視
了解自己最容易犯的錯誤,然後在研究報告裡把它(們)找
出來。回顧你過去的報告,看能否發現你最會犯的錯誤
注意廣泛的論點比狹隘者需要更多的證據,
查看你是怎麼敘述別人的,尤其是那些你所反對的人,確
定它們是正確與公平的
201
資料文件
202
疏忽/缺漏
漏掉日期、作者姓名的起首字母、資料所需
的完整細節,都是重大過失
提出豐富的參考書目,卻沒有實際運用
203
將直接引述當成自己的見解
犯下這種錯誤的人通常不能有效掩飾自己的
行為,因為行文風格會突然改變
即使風格可以一致,有些文字、詞句還是會
不協調
妥善運用引號與註解
204
注釋的使用
若無注釋,完全以研究者自己的話論述並不
足夠
參考書目列出了所有使用資料,不過卻無法
將之連結至報告中的特定觀點
研究報告的整體價值端視論述時使用的每筆
資料是否都能清楚區分
205
引用資料不完全
資料可能已經過時。作品再經典,或許可以
高度仰賴,不過不能深信不疑,必須與較晚
期的作品相對照
資料過度片面而致不完整。不要被一般傳播
媒體的片面宣傳所誤導,應做全面性的了解
仔細驗證權威性的看法。有些權威性看法明
顯份量不足、不可靠或具偏見,也許可做為
附屬參考,不過絕不可將之當成主要的資料
來源
206
形體與連貫性
207
輕盈的報告形體
畸形的研究報告:
有完整的基本架構,但其中的某一部分可能太
過或不足
對某議題添加許多枝節的資料
記住:刪減,再刪減
208
連貫性
沒有連貫性指的是不通順、缺乏條理,善用
引導語—然而、其次、另一方面等等,並加
上標題,沒有描述性的標題很難讓人理解
注意視覺效果。間距、強調性底線、不同顏
色的使用,與其他輔助工具
如可能,在新的章節之第一句話提及前一節
所獲致的結論
209
發表
210
注意包裝
資料文件、格式、修正的完整
對待讀者以禮,有助於作品更易為人理解
由利己之角度出發,以最適當的方式呈現作品
注意發表時使用的視覺性技術:合乎規定的
頁邊留白、足夠的間距、恰當的標題、適度
的畫線強調
注意校對
注意正確性,仔細檢查所有的引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