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第十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普通心理學第十章

普通心理學第十章
能力與測量
• 1900年代早期,法國教育部長要求Alfred
Binet及其同事Theodore Simon製作一份測
驗,可以區辨出智能不足的兒童
• 基於這樣實際的需求,Binet Simon開展了
智力理論的心理計量(psychometric)的研究
• Binet和Simon認為,智力的核心是「判斷力
或稱為最優秀的區辨力、實用的辨識力、
開創力或適應環境的能力」
• 他們發展出來的測驗是藉著測試判斷力與
適應力來評斷智力。
• Binet提議了一個方法,不以孩童的生理年
齡來區分智力
• 他認為較好的方式是依據孩童的心理年齡
(mental age)來界定他們的智力
• 也就是一個人的智力程度是依據某一特定
他達到哪個生理年齡的孩子的平均心智為
基準來衡量
• William Stern(1912)發現在比較不同生理年
齡的孩子時,心理年齡變得無效
• 例如:心理年齡12歲與十歲的差異,比12
歲與十四歲的差異更令人驚訝。
• 因此他認為智力的衡量應該以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IQ)來取代心理年齡
• 智商是「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
100的一個商數」
• 這個比率可以化為數學公式:
• 智商 = (心理年齡 ÷ 實際年齡) × 100
• 例如,喬夫的心理年齡是12歲,實際年齡
是10歲,則他的智商是120
• 因為(12 ÷ 10) × 100 = 120
• 此智商亦稱比率智商(ratio IQ)。
差異性智商
• 讓一大群不同年齡的人做測驗,然後將某
人的測驗分數與其他相同年齡的人的分數
做比較
• 當數以千計的測驗分數描繪出來後,這些
分數會趨近於常態分配,也就是大部分人
的分數聚集在中央
• 而少數人分部在兩端,只有極少數人得分
非常高或非常低。
• 常態分配通常是一大群個體測量某一特性
而產生的。
• 個體的答對題數是測驗的原始分數
• 將個人的分數與其他人相比,測驗的原始
分數會轉化為標準分數以易於比較
• 標準化分數,是依據常態分配而得,是不
同測驗者之間分數的比較
• 在大部分的智商測驗中,標準化分數的中
間值是100
• 數量龐大的族群中,智商的常態分配大約
是三分之二的人,其標準分數在85到115之
間;95%的人在70到130之間。
• 從這個標準化分數的分佈中,心理學家可
以計算差異性智商(deviation IQs)
• 差異性智商是個體與平均分數的差異程度,
使某人依據個人分數與平均數差異的距離
來比較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
• 史丹佛大學教授Lewis Terman修改比奈測
驗,以智商做為智力比較的衡量基準
• 發展了最早版本的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
(The Stanford-Bint Intelligence Scales)
• 在心理衡量中,量表(scale)是指一種測驗
或子測驗(subtest)
• 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等級的問題,以衡量出
個體的能力
• 量表中等級愈高的題目,愈需要更高的能
力、技巧或更強的特質才能解決。
魏氏智力量表
• 魏氏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Scales)包括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修R版(WAIS-R)、魏氏
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及學齡前與
小學初級智力量表(WPPSI)
• 每一種魏氏智力量表都是依據差異性智商
設計
• 他產生三種分數:語文分數、作業分數、
整體分數(overall score)
• 語文分數(verbal score)是測試文字理解與
使用能力,如字彙測驗。
• 作業分數(performance score)則是要求受
測者作業或安排物件,而不需口語回答
• 例如,在作業測驗中,有一項「圖案完成測
驗」要求受測者找出圖案中的缺塊。整體分
數是語文及作業分數的綜合
• Wechsler並不盡然認為測驗分數就是智力
• 雖然他認為智力測驗很重要,但也相信智
力的範圍遠超過測驗中包含的題目
• 智力顯現在生活的每個層面,從考試、做
家庭作業、人際互動及工作效率等等。
• 魏氏認為,智力是「個人適應環境、處理生
活中每一層面的能力」
智力測驗的特徵
• 測驗發展者一旦知道他們想要評鑑什麼,
他們就必須設計有效的問題及作業來測量
所欲評鑑的。
• 設計者評估測驗是否達到效果的三個關鍵
因素是:
• 1.效度(validity):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是否能
測出原來目標想測出的有效程度。
• 例如人們在智力測驗中拿高分是否真的代
表此人比較聰明?
• 相同的,其他測驗結果,如學校成績,是
否可以代表某人的智力?
• 效度又分為幾個種類:
• 建構效度(construct-related validity)是指測
驗是否真實的反應了假說的建構(如智力)
• 例如,一個智力測驗以手指輕敲桌面的速
度來判定智力的高低,則此測驗的建構效
度很低
• 但如果某測驗試測量數字的推理能力以代
表智力,則此測驗的建構效度較高。
• 內容效度(content-related validity)是指測驗
的內容是否包含了專家認為此既能獲知識
領域應該涵蓋的項目
• 例如某一智力測驗僅測驗數字的推理能力,
則此測驗的內容效度是很低的,因為有太
多的智力相關面向被忽略。
• 效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則是衡量
此測驗與其他應該相關的測驗的關聯程度
• 例如:某一智力測驗完全不能預測學校成
績,則此測驗的效標效度是很低的
• 這類效度又分成兩種:預測性效度與同時
性效度。
• 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是指預測表現
的測驗(如智力測驗)應該在標準資料(如學
校成績)出現前幾先給予測試,然後比對此
測驗的預測性效度高低
• 例如大學入學測驗是高中時即施測,此分
數與大學一年級成績的相關性高低可得知
此測驗的預測性效度。
• 同時性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是指預測表
現的測驗其施測時間與標準資料出現的時
間幾乎同時,然後可得知此測驗的同時性
效度高低
• 例如某能力測驗要預測一年級的成績,則
應對大學一年級學生施測,而非高中生
• 將此測驗分數與大學一年級成績比較,由
相關性可以得知此測驗是否具有同時性效
度。
• 2.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指相同測驗、不
同時間的施測結果其一致性程度是否相同
• 例如某人在四月二十七日的測驗分數特別
高,而三月十三日的測驗分數又特別低?
• 如果每一次的測驗結果差異很大,則此測
驗的信度很低。
• 3.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標準化是指施
測的情境對所有的測驗者而言是否相同
• 例如,所有的受測者是否在相同的測驗時
間、相同的施測環境(例如房間的溫度、不
被分心的環境等等)予以施測?
• 如有,則表示此測驗的施測具標準化。
因素分析:探索心智的結構
• 心理學家試圖找出構成智力的能力以了解
智力
• 他們試圖勾勒心智的最內層區域,他們發
現最有效的工具是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 他是一種統計方法,能將一個概念或現象
(例如智力)分離成數個獨立的面向(例如將
智力分成數種能力)
• Charles Spearman被認為是因素分析法的
發明人
• Spearman在使用這個技術後認為,智力是
由一個單一的「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他認為是「心智能力」)與一組「特殊
因素」(specific factors)所構成的
• Louis Thurstone和其他人認為,智力包括
了幾個獨立的因素,如語文理解(藉測量字
彙提出)、數字技能(藉簡單的數學問題測量
得知)與記憶力(藉回憶字的作業而得出)
• John Carroll(1993)對1927到1987之間的資
料進行分析後,提出一個智力階層模型
• 他的智力模型包含三個階層:
• 最上層是一般智力
• 最底層是許多小範圍、特殊性能力(例如拼
字功能、推理速度)
• 中間則是數個較廣泛的能力(例如學習與記
憶力成、不費力氣的理念產生能力以及應
對新奇事物的能力)。
• 以知識為基礎的能力會隨著年齡而增加;
而快速、抽象的能力會隨著老年而下降。
智力與訊息處理
• 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是一組人
們操弄與使用知識的心智活動
• 訊息處理者以數種不同的方式研究智力
• 最重要的訊息處理理論是Earl Hunt,他相
信智力的一個重要面向是快速提取字彙的
能力
• Herbert Simon則認為,智力的核心是複雜
問題的解決能力
• 每一種理論皆測量人們處理訊息的速度與
準確度。
• 每一個文化有其自己獨特的智力觀點,以
滿足兩個目的:
• (a)界定行為適應的本質
• (b)解釋為何某些人在相同的作業中表現得
比他人好
• 在西方文化中,較聰明的人一般會依物件
得等級做分類(就是將其分為不同的類目,
再依其屬性分層次或等級)。
• Kpelle人以物品的功能來分類字彙。
• 文化公平(culture-fair)的測驗是指測驗內容
對每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的測試者而言,都
是適當且公平的
• 如果測驗者來自不同文化,對智力有不同
定義,則找出公平的測驗題目幾乎是不可
能的
• 例如美國通常對反應迅速有正面的評價,
但其他文化可能更偏好謹慎、深思熟慮的
決策模式,反而認為匆促的決定是不明智
的
• 因此期待一個公平的測驗是不切實際的。
• 過去認為只有幾何問題是文化公平的,而
且較不受教育與環境差異的影響
• 事實上幾何推理的文化差異比語文測驗的
差異還大
• 另外,我們發現抽象推理的能力在全世界
皆穩定的提升,增加的速度比語文能力要
快
• 文化與教育的提升對抽象推理的影響比對
語文的影響要大
智力是一個系統
• 一些理論家將智力視為一個複雜的系統
• 他們試圖將數個優秀的智力觀點結合起來
• 例如,結合智力的結構理論與功能理論
多重智力
• Howard Gardner提出多重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他認為,智力包含八個獨立的智能(語言智
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
能、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了解智能、
自然智能)
• 每一種智能都是運作獨立的
• Gardner也提出精神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及其他可能的智能(candidate
intelligence)的存在
• 他認為每一種智能都是功能獨立的系統,
但系統間會互相影響而產生我們所觀察到
的智力表現。
• Gardner的理論與心理學流行的智力觀點剛
好相反
• 傳統流行的觀點認為,智力的核心是一個「
一般因素」,又稱為g因素
• Gardner認為g因素的有利證據都是偏頗的,
因為所有測量g因素的測驗都是紙筆測驗或
至少是一種學校的測驗
• 他相信,只要範圍較大的測驗一定可以顯
現出g因素的有限性,也就是g因素並非真
的那麼具「一般性」。
• Gardner將資料作深入的因素分析,他將幾
種不同類型的資料綜合一起分析
• 他的理論支持來自腦傷的研究、一個能力
發展的組型觀察、特殊智力個體的行為及
從演化的歷史
• 除此之外,他從心理計量與實驗研究中找
出支持的證據,雖然Gardner提出了理論,
但至今仍無整體有關此理論的實徵驗證。
Gardner的八種智能
• 下面是Howard Gardner提出的八種智能
• 哪一種能力是你最擅長的?什麼情境下你
能最有效率地運用你的智能?
• 智力類型:
• 1.語言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閱讀一本書;寫一份
報告、一本小說或一首詩;瞭解別人說的
話。
• 2.邏輯-數理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解開數學問題;平衡
支票本借貸;數學證明;邏輯推理
• 3.空間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從一處到另一地方;
閱讀地圖;在車後行李箱中打包行李以確
定他們都裝得進去
• 4.音樂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唱一首歌;創作一首
奏鳴曲;吹喇叭;欣賞一首樂曲的結構
• 5.運動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跳舞;打籃球;跑步;
擲標槍。
• 6.人際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與他人有關的能力,
例如瞭解其他人的行為、動機或情緒。
• 7.自我了解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了解自己;了解自己
是誰?是什麼使我們這樣做?我們如何改
變自己?
• 什麼是我們加諸在自己身上,束縛了自己
的能力與興趣?
• 8.自然智能
• 其反應智能的作業:瞭解自然世界中的運
作模式
智力三元論
• Gardner的理論強調智力包括多個不同智能
的分離,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是強調這些智能一起運
作的程度
• 智力三元論認為智力有三個主要面向:分
析、創造與實用
• 當你比較、對照或評估思考時,你會使用
分析性智能。
• 當你以新角度思考或面對新奇情境時,你
會使用創造性智能
• 當你適應環境以應付每日的生活問題時,
你會使用實用性智能
• 例如:比較兩個視覺知覺理論時會牽涉分
析性智能
• 提出自己的理論則使用創造性智能
• 將理論應用使人在黑暗環境下看得更清楚
則使用了實用性技能
• 下圖8-4說明了三智能之間的相互關係
• 智力三元論認為,人們面對不同類型的問
題時其展現的智力優劣會有差異
• 例如,某些人面對學校的課業問題時,會
顯得較聰明
• 相反的,另一些人在面對生活中實際問題
時,其展現的智力就比學校考試或其他情
境要好得多
• 這個理論並不將「聰明人」定義為在每一方
面都優秀的人,而是認為聰明人是「懂得自
己優點與缺點的人」。
• 聰明人會找出方法盡力發揮自己優點或改
進、掩飾自己的缺點
• 例如,一個人長於心理學但不擅長物理學,
則他可能會選一個與心理學相關的物理學
計畫,如設計一個物理性向測驗
• 也就是說,聰明是「充分地表現長處及找出
方法改進或彌補缺點」。
• 這些年來,我們執行了一些實用智慧的研
究計畫
• 我們要求人們解決工作中可能會面臨的問
題
• 例如,要求業務員判斷幾個銷售策略以順
利出售一台速度慢的影印機或要求經理評
估供應商的獎勵程序是否有效
• 我們發現,實用智能的測驗結果與一般傳
統智力測驗所測出的結果並無太多的相關
性。
• 這種系統式的智力理論比以前提過的理論
範圍更大、也更完整
•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系統理論範圍太廣以至
於難以測試
• 然而,未來的趨勢似乎朝向範圍較廣的智
力理論,這些理論強調的數種智能是早期
被低估或忽略的
智力的極端
• 每一種智力理論皆多少提到智力的極端現
象
• 雖然大部分人分布於智力中央,但少數人
位於較高或較低智力的兩端
• 位於較高智力的那端通常被稱為天才
(intellectually gifted)
• 較低的那端則被稱為智能不足。
天才
• 心理學家對天才的定義並不一致
• 例如,每一個學校的資優生方案適用的對
象定義並不相同
• 某些學校從數個智力測驗中選出分數最高
的1%(智商分數約等於135,或更高)或
2%(智商分數約等於132,或更高)的學生
• 其他學校則以學業成績或動機等其他衡量
方式來決定誰是「天賦優異者」。
• Lewis Terman是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的
發明人,曾做一些縱向的天才研究
• 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指長期的追
蹤一群特殊受試者的研究
• 而Terman及Terman的後繼研究者追蹤這群
天賦優異的孩童長達其一生
• 這群樣本是621位11歲以下、智商超過140
以上的加州兒童,整群受試者的平均智商
是151
• 這群孩童長大後成就非凡
• 1959年有70位被列入美國科學家名人錄;3
位成為具聲望的國家科學會的會員;31位
被列名在美國名人錄(who’s who)中;10位
出現在美國學者名錄中
• 許多其他的商業及其他專業領域中很成功
• 其中一位受試者後來成為史丹佛大學教授,
還一度接管Terman的這項研究。
• 樣本中的女性大部分成為家庭主婦,因此,
此研究很難依男性與女性的成就來做性別
智力的比較。
• 除智商外,還有許多因素與這群樣本的高
成就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社
會經濟地位(收入、教育等)及受試者最後的
教育程度
• 由於這些都是相關性的資料,因此無法推
論智力予高成就之間的因果關係。
• 今日,許多心理學家相信天賦優異不僅僅
是高智商。
• 例如,心理學家Joseph Renzulli相信,除
了高於平均智商(不必非常高的智商)之外,
高度的動機及高創造力對天賦的表現也很
重要
• 天賦表現在很多方面,而智力測驗成績只
是其中的一種
• 如愛因斯坦或愛迪生,他們在早期並不是
突出的學生,愛因斯坦甚至一直到三歲才
會說話
• 愛因斯坦是居於高智力的那端,但某些人
則位於智力的另一端。
智能不足
• 智能不足(mental retardation)是指非常低程
度的智力
• 較複雜的說法是指「一群背標籤為智能不足
的人」
• 不同的觀點會造成不同的結論
• 美國智能不足協會認為智能不足的定義,
主要包含兩個要素:低智商與低適應力,
適應能力是指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
• 也就是,要稱為智能不足必須符合兩項標
準:
• (a)低劣的智力測驗表現
• (b)環境適應不良
• 依據這個定義,一個智商很低的孩子在其
他方面如果表現正常,就不能被分類為智
能不足
• 下面列出智能不足的等級與其相關的技能。
智能不足的程度
• 輕微的(智商在50~70;佔智能不足者的
85%;佔一般人口的2%)
• 適應生活的能力:如果給予特殊教育,可
以學習及表現出不足六年級的能力
• 給予適當的訓練及環境,有可能獲得數種
社會及職業相關的能力
• 施予適合的環境支持與協助(特別是壓力處
理的協助),也可能獨立生活甚至事業成功。
• 中度的(智商在35~55;佔智能不足者的
10%;佔一般人口的0.1%)
• 適應生活的能力:在學校學習有相當的困
難,但如給予特殊教育仍可獲得低於四年
級的能力
• 在很有結構的環境支持及監督下,可以從
事無技能或半技能的工作
• 可以做到一些自我照顧的活動。在保護之
家中的適當工作環境,專人監督及指導下
通常可以勝任工作。
• 重度的(智商在20~40;佔智能不足者的4%;
低於一般人口的0.003%)
• 適應生活的能力:也許可以學會說話或以
某種方式溝通
• 不太可能學得職業訓練
• 施予全面的管理與高結構性的環境支持可
能可以做到一些簡單的自我照顧,某些看
護服務是需要的。
• 完全失能的(智商低於25;佔智能不足者的
2%)
• 適應生活的能力:擁有有限的運動行為發
展及少量的說話能力,或完全無法說話
• 一般對訓練毫無反應,但也許可以被訓練
學習到部分自我照顧(不包括如廁活動)
• 看護的環境、密切的管理與基本的自我照
護協助都是必須的
• 智商較容易被測量,但適應能力則難以判
定高低。這可從以下的例子得知
• 一位低智能者(智力測驗分數很低)無法看時
鐘辨時(被認為是某種思考障礙),但他想出
了一個知道時間的聰明方法
• 他帶上一只懷表,當他想知道時間時,他
停下來看錶並假裝錶壞了,然後詢問附近
的人現在幾點
• 我們如何衡量此人的適應能力?是以他的
聰明策略、還是以他不能看錶的能力缺陷
來判斷?
• 某些個體雖然智能不足但擁有超凡的特殊
能力
• 與一般智能不足者不同,這些智能不足者
的一般心智能力很低,但卻擁有某些專家
級的天賦
• 這些天賦差異很大,有些是超凡的日曆計
算天才,可以馬上算出過去及未來的任何
一天
• 有些白痴專家,如Nadia,則擁有超凡的藝
術天賦。
• 科學家們至今不了解這些白痴專家為何擁
有這些特殊能力,以及他們如何獲得這些
能力的原因
• 造成智能不足的原因是什麼?是遺傳?環
境?或二者皆是?
智力來自遺傳嗎?
• 一般心理學家相信,遺傳與環境造成了智
能不足與智力差異
• 例如:在受限的學習環境中造成的低智能
• 即使胎兒時期的環境也可能造成永久的傷
害
• 例如:懷孕的母親過分營養不良或濫用某
些藥物,如酒精,可能會致使胎兒智能不
足
• 甚至輕微的創傷(如車禍或摔傷),都可能危
害大腦運作,導致智能不足
• 我們對遺傳如何影響智力還不太清楚
• 但我們知道幾種基因異常會造成智能不足
• 其中最普遍的是唐氏症(Down’s syndrome),
一種基因異常導致智能不足的疾患
• 有時智能不足是由遺傳與環境二者互動才
產生的
• 因此,雖然我們無法預防遺傳,但可以避
開造成智能不足的環境
• 例如,我們現在知道如何避開苯酮尿造成
的智能不足的環境
• 苯酮尿疾患(PKU)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
會導致智能不足,但如果施以特殊的飲食,
則大腦的傷害可以避免,智能不足的情況
也不會發生
• 在苯酮尿患者中,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則較
無法清楚的區分。
• 心理學家如何判斷現象來自先天或後天?
• 有幾種方法可以判斷智力的遺傳程度
(heritability of intelligence)(即假設環境因素
不變下,則智力的差異是源自於遺傳)
• 主要的方法包括研究分開扶養的同卵雙胞
胎、研究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差異
及養子女的研究
• 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混合的結論。
• 例如,明尼蘇達研究被分開扶養的雙胞胎
後認為,智力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遺傳
• 今日許多心理學家相信,遺傳與環境對智
力有相等的影響,但有許多變數會改變估
計值
• 例如,Sandra Scarr(1997)報告,白人的智
力來自遺傳的比例比黑人還高,這個研究
結果代表環境因素對黑人的智力影響比對
白人更為重大。
• 同時,基因或環境因素對個人的影響力也
隨著年齡而有差異
• 一些證據顯示,智力的遺傳性隨著年齡的
增加而增加
• 亦即,隨著人們逐漸年老,環境因素對智
力的影響逐漸降低,而基因對智力的影響
則越來越上升
• 明顯的,早期的種種環境因素開始隨著年
齡的增加而變溫和,留下的空間則讓基因
產生更多的作用
• 研究也顯示,大部分的環境影響是在家庭
中產生的,而非由不同家庭造成的差異
• 也就是說,環境因素造成智力差異,大部
分並不是出自孩童的不同家庭環境的經歷,
而是出自孩童在同一家庭中被不同的對待
所造成的
• 例如,Zajonc認為,孩子因排行的不同而
有不同的經歷
• 根據其聚集理論(confluence theory),排行
較高的孩子被賦予弟妹的老師角色,而教
師角色的確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
• 但隨著手足的增加,每一個孩子所得到的
智力刺激會降低,而平均的智力水準也一
併下降
• 因此他們認為兩個孩子的家庭比一個孩子
的家庭其孩童的平均智力高
• 但超過兩個孩子後,平均智力會開始下降,
因為較多的孩子分配到較少的智力刺激
• 一個對智力最具影響力的環境因素是社會
地位,智力似乎會因低下的社會地位而下
降
• 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團體
(如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與歐洲紐西蘭人的
比較)通常智力測驗的分數較低
• 例如,日本的Buraku-mintanners族裔,雖
然早在1871年就被解放,但仍不完全被日
本社會所接納
• 雖然他們在日本一般社會地位較低,也較
無學術成就
• 他們的美國移民後裔,被視為一般的日本
移民,其智力測驗與學業表現與他們的日
本裔同學不相上下
• 一但他們自較低的社會地位被釋放後,他
們的智力測驗分數也提高了。
智力的性別差異
•
•
•
•
•
男性得分較高的項目:
視覺轉換-空間工作記憶
瞄準相關的運動技能
時間與空間的反應
流暢的推理(特別抽象的數學與科學領域)
• 女性得分較高的項目:
• 快速的接觸及使用長期記憶中的語音及語
意訊息
• 理解與寫出複雜的散文
• 精細的運動技能
• 知覺速度
• 請注意,雖然男性在空間作業表現較好,
女性在語文作業表現較優秀,但真實的能
力模式是複雜的,絕不能簡單地解釋他們
• 事實上,我們尚不知道這些差異背後的真
正原因。
• 利用現代智力理論產生的教學方式也可以
提升孩童的學習能力
• 例如,在一個心理學的課程中,分析性教
育要求學生分析一個智力理論或比較、對
照兩個智力理論
• 創造性教育鼓勵學生開創自己的智力理論
• 實用性教育則要求學生思考智力測驗在美
國社會或其他社會是否被不當(或適當)的使
用
• 另一個研究發現,教導三年級(約八歲)與八
年級學生(約十四歲)運用分析、創造與實用
性思考技巧後,他們的學業表現也提升了
• 特別的是,僅被鼓勵運用記憶力,或僅被
鼓勵運用記憶力加上分析能力但不被教導
創造力與實用力的學生
• 他們的學業表現比三種能力皆被教導的學
生要差。
• 頭腦發展計畫(Head Start)希望使學齡前兒
童在入學時,其智力能力及成就佔上風
• 此研究檢查接受計畫的兒童的進度與配對
對照組(matched controls)的差異
• 對照組的受試者其特徵或背景必須儘可能
的與實驗組的受試者相同
• 例如:研究者可能會找年齡、家庭背景、
收入及其他特性與操弄組相似的孩童做對
照組
• 頭腦發展計畫中「處理組」接受實驗,但對
照組則不參加。
• 長期的追蹤顯示,在青少年時,參加計畫
的青少年比未參加計畫的青少年學業成就
超前一個年級以上
• 另外,他們在其他數種學校課業中表現得
較好、較不需教育輔導(教育問題的矯正或
治療),而且他們較少出現問題行為
• 雖然這些結果不直接代表智力提升,但他
們的確與某些智力測驗有正向的相關
• 而其他學校與社區施行類似的新計畫也展
現了一些成效。
• 我們現在知道人們的環境、動機與訓練重
大影響了智力
• 遺傳也許設定了某些智力上限,但所有的
特性都有一個反應級距(reaction range),
人們的特性可以在此寬廣的範圍中表現出
無數的可能性
• 因此,每一個人皆可以在此寬廣的智能急
劇中開發其潛在的智能
• 一般人皆未完全開發出自己所有的智力潛
能,證據顯示,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
幫助自己變得更聰明
• 智力與另一種可延展的能力也有相關:創
造力
• 也許你會吃驚,高智力並一定不代表高創
造力(creativity)
• 超越某一智力程度後,智力的增加並不一
定與創造力的增加有關。
• 對創造力而言,聰明是必須的,但不一定
要絕頂聰明
• 如果絕頂聰明不是創造力所必備的,那創
造力需要的特性是什麼?
創造力是什麼?他如何產生?
• 創造力是「一種創造出某事物的過程,此事
物必須是具原創性且有價值的。」
• 所創造的事物可能是一個理論、一種舞蹈、
一種化學品、一個過程、一個步驟或其他
事物
• 哥白尼的創造力及論點的價值現在看來毫
無疑義
• 在當時,許多人懷疑他的理論。
• 用心理計量的方法衡量創造力。他們強調
一個問題「擴散性產生」(divergent
production)來判斷創造力的高低
• 擴散性產生是指針對問題或作業產生的多
種特殊且適當答案的能力
• Paul Torrance使用了這個概念,設計出測
量創造力的測驗
• 如:托倫斯創造力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 在這個測驗中,得分高代表受試者對開放
式問題有多樣、變化的且適當的回答
• 例如思考一枚迴紋針或一隻枝原子筆的各
種可能用途
• 促成創造力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挑戰傳統
的意願」,以獨特的想法將自己與群眾分開
• 其他因素如智力、知識、人格、動機及環
境對創造力的影響也很重要。
• 高創造性的人一般智力在中等以上,但不
一定有特別高的智力,因此你不需要在傳
統智力測驗中拿高分也能發明出具創造性
的事物
• 知識也很重要,為了超越已有的知識,你
必須察覺自己所知的
• 不過知識對創造力而言,可能是一把雙刃
劍,有時會干擾思考彈性,使個體無法以
新角度來解決問題
• 人格對創造力也很重要,例如:對新事物
開放的性格、對機會的靈活反應、願意接
受合理的冒險及願意克服困難的堅持性格
• 動機也很重要,有創意的人幾乎都喜歡他
們的工作、且非常狂熱的投入,享受工作
中的純粹樂趣
• 環境因素對創造力也很重要,即使一個有
創意的人具備以上各項條件,也需要一個
支持、鼓勵、認同其創作的環境才能繼續
• 打擊或壓抑創造力的環境會扼殺新事物產
生
• 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被訓練得更具有創造
力
• 一些心理學家甚至相信,大部分的人可以
變得非常有創造力,如果他們真的希望如
此的話
我們如何變得更有創意?
• 為了增加你的創造力,你可以遵照下列步
驟:
• 1.嘗試對某一件事提高創造力動機,但避免
因為外部動機而創造事物,千萬不要因為
外部酬賞而工作
• 一般來說,你的主要動機最好出自內部、
來自創造性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
• 2.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墨守成規,勇敢
的質疑與打破傳統
• 傳統常不知不覺的約束你的創造力
• 但避免因對抗傳統而陷於泥沼
• 同時記得某些傳統也可能是有用的
• 維持高標準的自我要求與工作習慣
• 維持高度自我紀律在創造力相關的工作上
• 3.堅信你的創意作品極具價值
• 不要因其他人的批評而喪失信心
• 另一方面,你應該常常思考及批判自己的
作品,不斷的改善或提升他
• 4.小心的選擇主題以集中創造力能量
• 找出吸引你的題目,某些創造性的觀點一
開始可能不受歡迎或不吸引人
• 5.積極尋找其他人忽略訊息,並將訊息以新
奇的方式組合
• 儘可能思考其中的可能性,而非在有限的
選擇中打轉
• 6.選擇會鼓勵你冒合理風險的朋友,選擇那
些不認同只因是傳統就必須遵守的朋友
• 7.在你選擇的領域中儘可能的吸收相關的知
識,如此可以避免重複創造一些別人早已
發明的事物
• 找尋此領域中尚未被研究的空白領域
• 另一方面,避免被心向或負向轉移束縛
• 要盡量的獲得知識,但同時小心被心向
(mental sets)束縛
• 一個方法是研究數種不同吸引你的現象,
多樣的興趣可以使你避免落入傳統思考的
泥淖。
• 8.深入與執著的投入你的創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