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上期末總複習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95上期末總複習

期末總複習
精簡到不行
五、心智、意識及其改變
1.意識與意識歷程
 2.意識的類別
 3.意識的功能
 4.睡眠
 5.睡眠的功能
 6.睡眠失常
 7.夢

意識與意識歷程
意識(consciousness)
 係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
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
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
察與認識。
 意識歷程中,當個人對外在與內在一切變
化的覺察與認識時,常隨當時注意程度的
不同,而經驗到不同的意識層面。

意識的類別
無意識(nonconscious)
 指個人對其內在(身心狀態)或外在(一切事
物)環境中的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
情形。
 潛意識(unconscious)
 指隱藏在意識層面下的感情、慾望、恐懼
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
使個人不自覺知的部分。

有些訊息,存在於意識之中,會引發個體
的極度焦慮不安(受創經驗或不被自我接受
慾望),則個體可能會透過某些心理歷程,
將這些訊息壓抑起來(或排除),此即潛意識
歷程。
 前意識(preconscious)
 前意識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
識層面。

意識的功能
使一個人具有控制環境的能力,進而能夠
達成目標
 一旦外界出現新奇、不熟悉的情境時,我
們可能就得壓抑本能或習慣的反應,而由
意識來主導作出明智的反應。

睡眠
根據個人EEG上的變化,可將睡眠的週期
分為五個階段。
 清醒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三
REM(類一和類二)第三~REM循環
 快速動眼期(REM, rapid eye movement)
 REM期時,正在作夢。

REM期還有其他特徵,像是陰莖勃起、陰
道充血、心跳與呼吸速率的變動,以及失
去肌肉力量
 一般人通常會經常四至六次的睡眠週期,
每個週期約歷時100分鐘

睡眠的功能
睡眠能夠使得我們的身體及大腦恢復活
力。
 另一理論則說明睡眠可以減少我們身體能
源的損失。
 REM睡眠有以下二項重要功能。
 REM睡眠中,大腦的刺激活化有利於固化
知識與經驗。
 REM睡眠時,活化海馬迴,其為固化記憶
的重要結構。

剝奪REM睡眠會妨礙新的學習任務。
 非快速眼動期(NREM,意指除了REM以外
的其他睡眠狀態)
 其功能是保存與復原。
 睡眠期間,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被補充。
 睡眠是為了遺忘,睡眠和作夢將大腦中多
餘、沒有用的訊息清除掉。
 睡眠可以視為一種幫助生物適應環境、得
以生存而被發展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

睡眠失常
睡眠異常(dyssomnias)
 與睡眠的質、量以及時間有關
 失眠(Insomnia)
 憂鬱性過眠症(depressive hypersomnia)
 嗜睡症(narcolepsy)
 睡眠窒息(sleep apnea)

類睡症(parasomnias)
 在睡眠期間發生不適當與不需要的行為所
造成的困擾
 夢遊、說夢話和磨牙是睡眠中常見的異常
行為,發生在睡眠的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
 夜驚
 夢魘

夢
夢主要發生在REM時期,但是也有夢發生
在NREM時期。
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部分受到
心理慾望的控制,而這些慾望有時也會反
應在幻想與夢境中。
 夢的運作是來自於無意識的對慾望的偽裝
運作,作夢是一種希望達成願望的心理機
制。

這種機制能夠滿足平時無法意識到、被壓
抑在潛意識的願望和慾望,特別是性方面
的慾望
 這些慾望只能以偽裝的形式出現,因為它
們是在現實世界中被禁止的。

六、學習歷程
1.行為主義
 2.學習的定義
 3.古典制約
 4.工具制約
 5.操作制約
 6.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相異處
 7.正增強與負增強

行為主義
人充滿可塑性,每個人會成為怎樣的人,
基本上決定於他的成長經驗。
 在他的環境中成長,從環境獲取經驗,並
藉由經驗,建立他自己的行為模式

學習的定義
學習顯然包含兩個要件:
 (1)行為的改變必須是基於經驗的影響
 (2)行為的改變必須是相當持久而穩定的
現象。

古典制約
「條件化」,指的是在特定條件下引發的
反應歷程。
 之所以被稱為學習歷程,是因為受試者原
先不會對中性刺激做出生理反應
 經過條件化程序後,該行為已經產生了持
久而穩定的改變,就可看到中性刺激使生
理產生反應。

不需其他條件,就能引發特定反應(流口水
或眨眼),因此稱為無條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簡稱US)
 無條件刺激所引發的反應,如流口水或眨
眼,就稱為無條件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簡稱UR)。
 中性刺激必須與US配對數次(或數十次)之
後,才能引發原先只有US所引發的反應。

在特定條件下,這些中性刺激才能引發它
們原先不能引發的反應。
 故這類刺激稱為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簡稱CS)。
 CS所引發的反應,雖與UR是同類,在強度
上卻比UR稍弱一點,因此另稱為條件反應
(conditioned response,簡稱CR)
 所謂的「條件化」,是透過CS與US的配
對,使得CS能引發CR的歷程。

前向條件化(forward conditioning)。
 分為延宕條件化與痕跡條件化
 與前向條件化相對的,是同時條件化
(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與後向條件化
(backward conditioning)。
 同時條件化是CS與US同時出現的條件化程
序。
 後向條件化是US先於CS出現的條件化程序。
 兩種前向條件化的學習效果,均優於同時
條件化
 後向條件化的學習效果則很差。

「由類似刺激引發條件反應」的現象,稱
為刺激類化。
 新刺激與原條件刺激的相似程度越高,所
引發的條件反應就會越強,反之則越弱。

工具制約
學習者先採取行動,根據行動的後果去校
正他的行為。
 學習者學到的是一系列的行為模式,它可
以達到目標或獲致某種後果。
 稱為工具性學習(instrumental learning)。
 Thorndike從觀察結果中,歸納出有名的效
果律(law of effect)
 行為是否持續出現,決定於他的效果

Thorndike相信學習是個嘗試錯誤(trail-anderror)歷程
 任何行為一旦帶來好結果,再出現的機率
就會上升,反之則下降
 桑代克(Thorndike)的學習理論有以下兩大要
點
 1.學習是經由嘗試錯誤的過程
 2.效果律是嘗試錯誤學習能否建立的關鍵因
素

桑代克提出兩個附屬原則,用以解釋影響
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強弱之條件
 練習律(law of exercise),指刺激與反應間的
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增多而加強
 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指刺激與反應間
的聯結,隨個體本身準備狀態而異

操作制約
操作制約學習的學習歷程
 Skinner設計Skinner箱(Skinner box)做實
驗分析
 使個體學到一種全新的行為習慣

補充說明以下三點:
 1.本無關係
 實驗之初,刺激與反應之間本無關係。

2.已有關係
 個體先反應,才出現刺激。
 若不反應,該刺激就不出現,也就無從產
生學習。
 3.新建關係
 偶然向某一刺激反應而變為向該刺激習慣
的反應。

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相異處
1.刺激呈現的次序不同
 古典制約學習,制約刺激(CS)與非制約刺
激(UCS)在前,非制約反應(UCR)與制約
反應在後(CR)
 操作制約學習,制約反應(CR)在前,非制
約刺激(UCS)在後

2.反應的性質不同
 古典制約學習中,制約反應和非制約反應
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如均唾液分泌)
 操作制約學習中,兩者相異(如制約反應為
壓桿,非制約反應為吃食物)
 3.學習的性質不同
 古典制約學習乃刺激代替的歷程,即制約
刺激代替了非制約刺激,引起非制約刺激
所能引起的反應。
 在操作制約學習歷程中並無刺激代替現
象。

4.行為發生的原因不同
 古典制約學習中,個體的反應是被誘發的
行為,即所謂反應性行為。
 操作制約學習中,個體的反應是自發行
為,即所謂操作性行為。
 5.根據的學習理論不同
 古典制約學習受接近律的支配
 操作制約學習則受效果律的支配。

正增強與負增強
增強物(reinforcer)
 在學習情境中出現之任何事件,有助於某
刺激與某反應間之聯結者
 一、正增強(物)
 凡個體反應後所出現的刺激物,能強化該
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
(positive reinforcer)。
 正增強物能對個體反應產生強化作用,稱
為正增強(作用)(positive reinforcement)

二、負增強(物)
 凡個體反應後使厭惡性刺激物停止,強化
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負增強物
(negative reinforcer)
 負增強物消失,使個體反應產生強化作
用,稱為負增強(作用)(negative
reinforcement)
 雖稱其為「負」,但對個體行為而言,仍
具有強化作用

負增強與懲罰的區別
 1.實施方向不同
 懲罰是「給予」個體負增強物。
 負增強是「撤除」已加諸個體的負增強物。
 2.出現時機不同
 懲罰是在個體表現不良行為之後為之
 負增強則在個體表現良好行為後為之。
 懲罰在先,負增強在後

3.使用目的不同
 懲罰是在抑制或遏止不良的行為
 負增強是在誘發並強化良好的行為

三、從增強物出現的頻率安排來看
 1.連續增強(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 是指每當個體在學習中有正確或適當的反
應時,均給予增強的方式。
 2.部分增強(partial reinforcement)
 每隔一段時間,或個體有幾次正確或適當
反應之後,才給予增強的方式,這種方式
又稱間歇增強(intemittent reinforcement)

部分增強又可分成如下四種形式:
 (1)固定時距式(fixed interval;Fl)
 每隔一段固定時間,才給予增強一次
 (2)固定比率式(fixed ratio;FR)
 固定的幾次反應之後,才給予增強一次
 (3)變異時距式(variable interval;VI)
 即以不固定的時間間隔實施增強
 (4)變異比率式(variable ratio;VR)
 即不按一定的反應比率實施增強
 效果方面:變異比率式>變異時距式>固
定比率式>固定時距式

七、記憶
記憶歷程
 人類記憶系統
 短期記憶
 長期記憶
 程序記憶
 情節記憶
 語意記憶

記憶歷程
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 代表各種事物的內心符號,一切心理運作
的基礎、對象與結果
 心理表徵從這種不同的管道收錄
 為了處理或貯存的需要,將心理表徵做各
種不同的轉錄(recoding),改變型態。
 訊息被收錄之後,就需要貯存(storage)

在必要的時候被重新提取(retrieval)
 因此記得一件事需要經過三道手續
 1.適當的收錄
 2.良好的貯存
 3.成功的提取。
 這三個環節任一環節出問題,都會帶來所
謂的遺忘(想不起來)。

人類記憶系統
記憶系統可粗分為感覺記憶、短期記憶與
長期記憶三個次系統。
 訊息從感官進入感覺記憶系統,做非常短
暫的貯存,將輸入訊息作解讀或辨認
 來不及處理,超出感覺記憶系統的保存期
限就流失,也可能被新進來的訊息給掩蓋。

感覺訊息經過辨認,就會成為短期記憶。
 短期記憶系統的保存期限不長,除非經由
複誦,否則訊息在幾秒或幾十秒之內就會
流失。
 精緻性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可將訊
息轉入長期記憶系統。
 精緻性複誦將新進來的訊息和已有知識產
生關聯,成為有組織的資訊,就能加深訊
息處理的深度。

短期記憶
短期記憶讓人保有適當的心智組態,將注
意力適當的擺在某些資訊上
 同時不受非相關資訊的干擾,以便高效率
對應當下的環境
 即時記憶廣度(immediate memory span)
 短期記憶的容量是7±2個項目
 這個「項目」是個功能性單位,能將之串在
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資訊集合體,稱為
記憶組集(memory chunks)

干擾論(interference theory)
 遺忘速度之所以那麼快,主要是由前向干
擾(或譯順向干擾)的因素造成
 先前的記憶干擾了新獲得的記憶
 由於記憶歷程隨時隨地在發生,以致於影
響到保存在記憶系統中的記憶

長期記憶
外顯記憶可以用回憶法或再認法測量出來
 內隱記憶則只能用再學習法測出來
 長期記憶的遺忘與前向干擾和後向干擾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或譯逆向干擾)
有關
 所謂的後向干擾,意思是說,新的記憶回
過頭去干擾了舊的記憶。
 長期記憶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程序記憶
系統、語意記憶系統、情節記憶系統

程序記憶
對具有先後順序活動的一類記憶
 按一定程序學習來的,在學習後記憶檢索
的初期,必須受意識的支配

2.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
 對事實性資料的記憶
 需要時可將記得的事時陳述出來
 按所記訊息性質的不同,分為兩種
 情節性記憶(episodic memory)
 有關個人生活經驗上的記憶
 語意性記憶(semantic memory)
 個體對周圍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認識,特別
是對代表事物之抽象符號意義的瞭解

情節記憶
貯存經歷過的各種事件,保有一生經歷中
的許多點點滴滴
 有適當的提取線索,就很容易提取情節記
憶系統中的記憶
 沒有類別名稱作為線索的情況下,一些看
似被「遺忘」(無法回憶出來)的項目,其實
還保留在記憶系統中,並未消失。
 這種「遺忘」不是記憶痕跡衰變,也不是干
擾,而是提取失敗(retrieval failure)

語意記憶
貯存對這個世界的知識,不包含特定事件
的記憶
 語意記憶系統將各種概念組織成一個互相
連結的網狀結構
 這樣的記憶貯存系統結構有幾個特點
 第一,訊息是按他的內容貯存的,因此,
可按內容定址的(content addressable)
 第二,訊息是貯存在概念的連結關係中
 第三,許多共同的訊息不必重複的貯存

八、認知歷程
思考運作分類
 思考過程分類
 推理方式
 後設認知
 心智概念系統

思考的運作分類
1.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
 聚斂性思考也稱為封閉式思考(closedsystem thinking)
 是指個人憑思考解決問題時,總是以已
既有知識與經驗為依據,循邏輯的規則
去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

2.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 擴散性思考也稱為輻射性思考或開放性思
考(open-system thinking),也就是創造性
思考(creative thinking)
 是指個人憑思考解決問題時,同時會想到
數個可能解決的方向,而不囿於單一答案
或鑽牛角尖式的探求

思考過程分類
1.定程式思考(algorithmic thinking)
 面對問題情境思考時,一般的過程是按習
慣或邏輯的步驟去進行
 2.捷徑式思考(heuristic thinking)
 面對問題情境思考時,不完全遵循一定的
程序與步驟去思考推理,靠經驗法則,以
抄捷徑的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
推理方式
推理也稱為邏輯推理(logical reasoning)
 推理是以某種原則為基礎,由已知之事項,
推求未知之結果。
 有效推理的過程,必須合於邏輯(logic)。
 推理方式,分為演繹式推理和歸納式推理
兩種,另有一種不按邏輯程序的推理方式,
稱為捷徑式推理

(一)演繹式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 以普遍承認的原則(或定理定律)為前提,從
而推演到特定的事例並獲得結論。

(二)歸納式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 特殊事例歸結為概括原則的一種思考方式,
有四個主要特徵:
 (1)推理的根據為多個具體的事例
 (2)多個事例彼此類似,類似之點即為主要
根據,又稱類推論證

(3)類推論證所得結果,只能視為「邏輯的可
能」
 (4)類推論證中,每一命題所包含的主要名
詞都相同。

(三)捷徑式推理(heuristic reasoning)
 在問題情境中,個人根據以往解決類似問
題經驗中累積的訣竅去推理思考的方法
 稱為捷徑式推理,簡稱捷思法(heuristics)
 最大特徵是不按邏輯程序去思考,不按常
理去看問題

後設認知
所謂後設認知,是指對認知之認知,對思
考之思考,亦即比原來認知者高出一層的
認知
 後設認知包括三方面的認知:
 (一)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 (二)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 (三)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

心智概念系統
概念的型態-古典觀點(the classical
view)
 每個特徵都是該概念的必要條件,構成界
定特徵(defining features)。
 每個概念的定義則包含該概念的界定特徵
(或屬性)清單

概念的型態-族群相似性觀點
 屬於同一概念的個例擁有不同程度的典型
性,針對每個概念,心中都保有一個真正
足以代表該概念的典型-稱為原型
(prototype)
 原型是從日積月累的經驗中抽取出來的典
型
 將事物拿來和概念的原型比對
 若很相似,便認定他屬於該原型所代表的
類別

九、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的源起
 智力測驗的特徵
 智力與訊息處理
 智力三元論

智力測驗的源起
Binet和Simon認為,智力的核心是「判斷
力或稱為最優秀的區辨力、實用的辨識
力、開創力或適應環境的能力」
 依據孩童的心理年齡(mental age)來界定
他們的智力
 個人的智力程度是依據某一特定他達到哪
個生理年齡的孩子的平均心智為基準來衡
量

大部分的分數聚集在中央,少數分部在兩
端,此即為常態分配
 常態分配通常是一大群個體測量某一特性
而產生的。
 差異性智商是個體與平均分數的差異程
度,依據個人分數與平均數差異的距離來
比較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
 心理衡鑑中,量表(scale)是指一種測驗或
子測驗(subtest)
 包括一系列不同等級的問題,以衡量出個
體的能力

魏氏智力量表,包括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
三版(WAIS-Ⅲ)、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
(WISC-Ⅲ)
 魏氏分成語文分數、作業分數、整體分數
(overall score)

智力測驗的特徵
一、效度(validity):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是
否能測出原來目標想測出的有效程度。
 二、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指相同測
驗、不同時間的施測結果其一致性程度是
否相同
 三、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標準化是
指施測的情境對所有的測驗者而言是否相
同

一、效度
 1.建構(構念)效度(construct-related validity)
 測驗是否真實的反應了假說的建構
 2.內容效度(content-related validity)
 測驗的內容是否包含了專家認為此既能獲
知識領域應該涵蓋的項目
 3.效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 衡量此測驗與其他應該相關的測驗的關聯
程度

4.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 預測表現的測驗,應該在標準資料出現前
先給予測試,然後比對此測驗的預測性效
度高低
 5.同時性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 預測表現的測驗其施測時間與標準資料出
現的時間幾乎同時,然後可得知此測驗的
同時性效度高低

二、信度
 1.再測法(Test-Retest Method)
 以同一工具,對一群人測兩次。
 2.複本法(The Alternate Forms Method)
 編製二個複本
 對同一群受試者,以二個複本施測。
 計算同一群受試者,在二個複本之積差相
關係數。

3.內部一致性法(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Method)
 (1)折半法


(2)Cranbach 的α信度
智力與訊息處理
每一個文化有其自己獨特的智力觀點,以
滿足兩個目的:
 (a)界定行為適應的本質
 (b)解釋為何某些人在相同的作業中表現
得比他人好
 Howard Gardner提出多重智力理論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他認為,智力包含八個獨立的智能
 1.語言智能
 2.邏輯\數理智能
 3.空間智能
 4.音樂智能
 5.運動智能
 6.人際智能
 7.自我了解智能
 8.自然智能

智力三元論
強調這些智能一起運作的程度
 智力三元論認為智力有三個主要面向:分
析、創造與實用
 人們面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時,其展現的智
力優劣會有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