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效的處罰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四)有效的處罰

行為主義的原理與親職教育上
的運用
重視可觀察、可評量的行為
• 實地的觀察與紀錄的用意
• 觀察可以給與孩子的回饋
• 觀察幫助行為客觀化
• 具體行動對親子關係的幫助
根據學習理論原則
• 「觀察」與「示範」
• 孩子經常根據大人的行為來模仿學習
• 所有的行為都要親自模仿?
學習理論與親職工作上的運用
學習理論中有許多原理原則,也可以適當
運用在親職教育上,以下有幾點論述:
一、增強
二、增強運用在不同年齡層孩子上的注意事項
三、建立新行為或養成新習慣時可以使用的原則
四、消除或改變行為
一、增強
*「增強」就是可以促成更多或是減少某項行為的「處理」動作。
*「有形」VS「無形」增強
形式
有形增強
無形增強
範圍
物質方面
抽象、社會性獎
勵
例如
金錢、糖果
記優點、微笑、
誇獎
「原級增強物」 「次級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次級增強物→自我增強
生理的
增強物
→如可以滿足基本需求的:食物、
飲料、玩具……
社會—情緒的
活動的
→如:讚美、微笑、擁抱
→如:玩久一點、看故事書、看電
視電影……
(1)正增強與負增強
*正增強:一個行為出現之後的結果會讓孩子繼續出現類似
行為的機率增加。
*負增強:移除不喜歡的、不舒服的東西,因此增加行為出
現的頻率。
(2)選擇性增強
希望可以選擇想要建立的行為來做增強,增加這個
行為的出現率 。
增強運用在不同年齡層孩子上的注意事項
2~6歲(前運思期)
(1)需要原級增強物,連續性增強較為有效。
(2)用「暫停」技術教育其對自己行為後果負責。
(3)時間觀念不清→處罰時間過不宜過長。
6~11歲(具體運思期)
(1)次級增強物或代幣制度。
(2)增加社會性增強。
其他年齡的孩子
(1)社會性增強的使用較其他原級、次級增強效。
(2)希望以原級增強物→次級增強物→自我增強
建立新行為或養成新習慣時可以使
用的原則
(1)不同的增強方式:
新行為的建立,要在行為剛出現的關鍵便增加增強的次數與強度。
當表現出可欲行為就立即給予增強(連續性增強)。
行為已建立即可減少增強次數,甚至間歇性增強、比率性增強。
※不要老是用物質性增強,容易養成利益交換的觀念
※用對增強物
(2)連續漸進原則:針對要達成的目標行為、循序漸進細部化
(3)皮馬克原理:把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安排在喜歡的事情前面,可
增加不喜歡做的事之頻率。
消除或改變行為
(1)削弱:建立新行為的「增強」技巧減少,
使行為出現機率減少甚至消失;然而因為
已經建立起來行為,若以後有相關聯的環
境刺激出現,行為也會「自動回覆」。
(2)饜足法(洪水法):大量提供導致不再有當
出的滿足愉悅感,此種酬賞就會失去原先
意義。
※注意危險性!
(3)嫌惡法:在執行時加入讓人不喜歡的東西
或是動作,讓孩子做其他選擇。
(4)選擇互斥:讓孩子有所選擇,但所列的選
擇基本上是互相衝突、排斥的。
※可以應用在「暫停」的狀況。
(5)處罰:刻意使用孩子讓不舒服的方式,希
望阻止其不是當行為
※處罰可分:體罰、剝奪特權、言語責難
處罰的應用
>處罰的使用常針對對危險行為的立刻遏止。
>處罰之後沒有後續糾正,處罰可能無效。
>處罰只能「遏止」目標行為的發生,但沒有
達到根本修正防堵之效。
>處罰之後呢?「正確處置行動」
>與孩子共同協商規則
>勿使用累計法
>將歷史事件遺忘吧!
有效的處罰
1.使用處罰的缺點
運用外鑠的力量來控制或約束行為,會阻礙個
體內控力的發展。
父母親處罰孩子,正好給孩子學習觀察的機會
—以暴制暴
處罰容易造成孩子與家長對立的情況,阻礙親子關係。
2.處罰的特性
Sweeney(1989)
表現出執行處罰者的個人威權與力量。
不符合邏輯,行為與處罰間沒有合理的連接。
•
•
•
•
•
•
涉及到道德批判。
與過去行為或歷史連結。
往往是氣憤的表現,也常常在處罰之後後悔。
沒有給對方選擇的餘地。
接受處罰的孩子是在忍受,卻不是心服口服。
常常是出於衝動的結果,被處罰的人覺得自己渺
小或無價值。
• 處罰常常伴隨著嘮叨。
• 使用的方式是說教與強迫。
3.有效實施處罰的要件
•
•
•
•
•
⑴處罰時機的重要性
⑵孩子了不了解受處罰的原因
⑶處罰的嚴厲性
⑷實施處罰動作的成人與孩子間的關係
注意—口頭報告
4.正向與負向處罰
– 切勿「殺雞儆猴」,孩子需要自尊。
– 正向處罰—添加某行動讓目標行為減少。
– 負向處罰—把某物品會特權移走,讓目標行為減少。
其他行為主義觀點與親職管教
工作
其他行為主義觀點與親職管教工作
• (一)制約
• 古典制約
• 操作制約
• (二)系統減敏法
• 協助個人克服一些恐懼與心理障礙
• 使用方法—讓孩子在身體放鬆的情境下,依序去
經歷害怕程度不同(輕微到嚴重)的情境,一般
是以想像害怕情境的方式進行,有就是利用我們
一般放鬆就不可能緊張的矛盾衝突,來紓解孩子
的焦慮。
(三)代幣制或次級增強
• 以代幣制獎勵行為目標
• 增強物的可欲性、執行的一致性
• 兌現的方式不一定要實質的物品
• 加進社會性的獎賞效果更佳
• 代幣制度不一定由家長擔任執行者
(四)行為改變技術
•運用增強原理,讓行為達到改變的一系列有組織
的執行計畫
•行為改變有執行順序:
–觀察行為,並畫出基準線(baseline)
–目標行為
–增強方式
(以能吸引孩子的增強物為準,
小心使用增強物,
並慢慢將次數減少)
(五)BASIC ID
•Lazarus(1997)提出,說明人類的功能
主要從行為、感情、感覺、想像、認知、
人際關係、藥物/生理,來看其適應情
況,人類行為或功能運作要有較周全的
評估,就必須把這些因素都考量在內
(五)BASIC ID
•要做到短期又有效的處置,須先檢視幾方面:
•以說謊行為為例……
1.衝突或曖昧的感受 (說謊帶給孩子衝突的感覺)
2.不適應行為 (知道說謊不對依然做了)
3.錯誤消息或消息疏露 (消息來源有誤,導致說謊)
4.人際壓力 (怕失去友誼)
5.外在壓力源 (擔心自己自尊或地位下降)
6.慘痛悲劇經驗 (不想面對過去經驗,用說謊掩飾)
7.生理上功能失常(生理上失常造成無法控制,如強迫
性偷竊)
行為主義諮商學派在親職教育上
檢討與應用
•行為學派的親職教育重點會放在環境的營造上
• 「增強」原則的使用,家長「用而不知」 ,往
往因為「不知其所以而誤用」
• 家長藉由操控行為獎勵與懲罰的方式,固然可以收
到較立即的效果,但也容易讓孩子太重視或一味挑
戰他人的看法(認為自己掌控太少)
• Skinner的操作制約,已將個體的力量考量在內
增強→內控,即所謂的「自我增強」
現實治療學派
• 現實學派指出一個成功的親子教育是教導
孩子運用最有效的方式,不是無效的方式
過活,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兼顧現
實世界的限制與條件。
• 主張一個人的生活與行為都是自己選擇的,
成功的生活是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不
將焦點放在問題的原因上,而是擺在一個
人可以掌控的層面,比較屬於問題解決導
向的做法。
現實治療強調人的3R,指的是分辨想
要與需要的『責任』,根據『現實』條件選
擇最有效的方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不剝奪
他人權利且要能做最正確的判斷、做『對的
事』。
人的行為動力主要是源於需求的驅使追
求需求的滿足,而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
兩層面。而人的許多問題與困擾正式因為做
了錯誤的選擇與不願意負起責任。
現實治療學派在親職教育上的檢
討與運用
• 現實治療學派強調『不聚焦於徵象上』,
注意『如何採取有效的因應方式』,重
點放在『如何解決』上。此外,也強調
『涉入』,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在乎
他們,且願意協助的。也強調『永不放
棄』的觀點,因此家長的鼓勵對孩子是
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 缺點是太注重解決方式,不太去了解其
可能的前因後果,所以有時沒有機會讓
孩子的情緒先得到宣洩,而削減了其解
決效果。
問題討論
問題討論
• 社會上教師體罰事件層出不窮,你認為
合理的處罰方式界限應該在哪?
• 分享一下你在家中曾經看過或經歷過,
父母親使用的增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