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上课了
复习上一次课内容
• 新生儿分类;
• 正常足月儿;
•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外观特点。
•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
• 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
第五章
第四节
P6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万杰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栾建国
学习目标
• 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概述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
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脑血流减少或
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
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
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正常的50-60ml↓
至20ml/100g.min
原因:
1、血压下降
2、血管内皮细胞变
性肿胀致管腔狭窄
病因
HIE发病的关键是缺氧。
• 所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病因都可以导致本病。
• 出生后疾病
肺部疾患、 心脏病变、 严重失血或贫血
• 需要强调的是有极少数患儿在宫内就已发生缺
氧缺血性脑病。出生时一般情况可基本正常,
出生后几周至几个月逐渐出现生长发育迟滞的
现象。
病 因
母亲
胎盘脐带
胎儿
新生儿
缺氧
产前
产前-产时
产时
产后
20%
35%
35%
10%
发病机制
• 脑血流改变
•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 脑组织代谢改变
• 缺氧致能量衰竭
•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 Ca2+通道开启异常
• 氧自由基损伤
•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形成“压力性
被动性脑血流”
病理学改变
•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 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死(多见于足月儿):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
脑干和小脑半球。后期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
成
• 出血: 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
临床表现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 临床以意识改变、肌张力低下、原始反
射改变为特征,严重者有脑干损伤表现。
•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
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分为轻、中、
重三度 。
HIE临床分度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过度兴奋
嗜睡、迟钝
昏迷
肌张力
正常
减低
松软
原始反射射
稍活跃
减弱
消失
惊厥
无
常有
频繁发作
中枢性呼吸衰竭
无
无或轻
常有
瞳孔改变
无
无或缩小
不对称或扩大
前囟张力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
症状在多在1周末
病死率高,多在
病程及预后
兴奋症状在24小
时内最明显,3天
消失,10天后仍不
1周内死亡,存活
内渐消失,预后好
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
症状可持续数周,
后遗症可能性大
辅助检查
•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正常值<10U/L)
• 脑脊液检查
• 医学影像学检查:B超、CT扫描、核磁共振
• 脑电图:能客观反映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
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
• 有明确的胎儿宫内窘迫病史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
迫表现(胎心< 100次,持续5 min 以上和(或)
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Apgar评分1min≤3分,并
延续至5min时仍≤5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
pH≤7。
•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
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
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 出生后不久(12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条件
• 确诊:同时具备以上4 条
• 拟诊:第4条暂不能确定者
• 目前尚无早产儿HIE诊断标准!
治疗重点
• 三个维持:通气、血流、血糖
• 三个对症:镇惊、降颅压、纠正酸中毒
• 其它:VC、VE、止血剂、脑细胞活性药
物、康复训练等。
治疗措施1 支持疗法
• 支持疗法的中心: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
保持PaO2>60~80mmHg、PaCO2和pH在正常范
围
注意:避免PaO2过高或PaCO2过低
• 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
液灌注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低血压可用多巴
胺,从小剂量开始,可同时加用多巴酚丁胺
• 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三个支持
治疗措施2 控制惊厥
• 首选苯巴比妥钠:
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静脉滴入
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加10mg/kg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5mg/kg
• 苯妥英钠: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 安定:顽固性抽搐者加用,
• 水合氯醛:50mg/kg灌肠.
治疗措施3 控制脑水肿
• 纠正酸中毒
• 控制液体量:
每日液体总量不超过60~80mL/kg
• 脱水:
• 颅内压增高首选呋塞米:每次1mg/kg
• 严重者用甘露醇:每次0.25~0.5g/kg,静注
每4~6小时1次,连用3~5天
• 一般不主张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措施4 新生儿期后治疗
病情稳定
康复训练
智能
体能
促进脑功能恢复
减少后遗症
预
后
与病情严重程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有关
病情严重
惊厥、意识
障碍、脑干
症状持续时
间超过1周
血清CPK-BB
脑电图持续异常者
预后差!
运动,智力障碍
癫痫等后遗症
预 防
积极推广新法复苏
防止围生期窒息
第五章
第六节
P70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
万杰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栾建国
概述
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 主要见于早产儿;
• 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致进行性肺不张。
• 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
嗜伊红透明膜
• 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 胸部X片呈特征性改变。
学习目的
• 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
• 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 熟悉本病的治疗及预防
病因
• 由于缺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的PS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
• PS在胎龄20~24w出现,35w后迅速增
加。
• 以早产儿多见。
NRDS发病与年龄关系
胎龄 (wks) 发病率 (%)
>70
31~32
40~55
发病率 (%)
28~30
100
80
60
40
20
33~35
10~15
0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6
1~5
胎龄 (wks)
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发病机制
• 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表面张力,使肺泡张
开。其半衰期短(10-16小时)。
• La-Place定律:P=2T/r (P为向心压力
或肺泡回缩力,T为表面张力,r为肺泡半
径)
早产
肺泡 PS
肺泡不张
PaCO2 
窒息
低体温
肾上腺皮
剖宫产
质激素减
糖尿病母亲婴儿
少或拮抗
通气  V/Q 
PaO2 
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酸中毒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透明膜形成
气体弥散障碍
临床特点
• 早产儿多发
• 生后4-6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
吸气性三凹征、呼气性呻吟
• 双侧胸廓先高后低,肺部呼吸音减弱
• 恢复期易出现PDA
• 48-72小时为激期,
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实验室检查
实验
方法
结果判定
泡沫试验
患儿胃液1ml加
95%酒精1ml,
振荡15秒,静置
15分钟
沿管壁有多层泡沫表明PS
多可除外RDS;无泡沫表
明PS少可考虑为RDS;
卵磷脂/鞘磷
脂(L/S)值
两者之间为可疑
羊水或患儿气管 L/S≥2提示“肺成熟”
吸引物中L/S
L/S 1.5~2“可疑”
L/S <1.5“肺未成熟”
血气分析
PaO2降低、PaCO2增高及
酸中毒
辅助检查
• X线胸片:
1)毛玻璃样,两肺透亮度普遍下降;
2)支气管充气征;
3)白肺。
肺野颗粒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
白肺
鉴别诊断
• 湿肺
• B组链球菌肺炎
• 膈疝
湿肺(TTN)
• 多见于足月儿,系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
功能暂时低下;
• 生后出现呼吸增快,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
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三凹征和呻吟等;
• 听诊呼吸音减低,可有湿啰音;
• 胸片显示肺气肿、肺门纹理增粗和斑点状云雾
影,常见毛发线;
• 一般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消失;
湿肺胸片
生后2小时见双肺细
颗粒影,右肺更明显
24小时后以上改变消失,
肺野正常
B组链球菌肺炎
• B组链球菌败血症所致的宫内感染性肺炎;
• 母亲妊娠晚期有感染、羊膜早破或羊水有
臭味史;
• 临床及X线胸片表现与本病难以区别;
• 机械通气时所需参数较低;
• 病程与RDS不同。
B组链球菌肺炎胸片
肺部表现与RDS不易区分
膈疝
• 阵发性呼吸急促及发绀;
• 腹部凹陷,患侧胸部呼吸音减弱甚至消
失,可闻及肠鸣音;
• X线胸片可见患侧胸部有充气的肠曲或胃
泡影及肺不张,纵隔向对侧移位。
膈疝胸片
左侧胸腔内可见充气的胃泡和肠管影,
纵隔向对侧移位
治疗
一般治疗
• 注意保温:(适中温度);
• 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
•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 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青霉素。
• 动脉导管开放者,可给吲哚美辛治疗。
供氧和机械呼吸
• 方式:鼻导管、面罩、头罩吸氧;
• 目标:维持PaO2在6.7-9.3kPa,(50~
70mmHg)
• CPAP:呼气末增加气体存留,FRC增加,防止
呼气时肺泡萎陷,提高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
• 常频机械通气、高频震荡呼吸机等。
PS替代疗法
• 作用:改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机参数
• 用法
• 一旦确诊尽早应用(生后24小时内)
• 气管内
• 2~4 次
• 常用PS
• Survanta(牛肺)
• Exosurf (人工合成)
• Curosurf(猪肺)
PS 治疗前后的胸片比较
PS治疗前
PS治疗后
预防
• 预防早产
• 加强高危妊娠和分娩的监护及治疗;
• 对欲行剖宫产或提前分娩者,判定胎儿大小和
胎肺成熟度。
• 促进胎肺成熟
• 对孕24~34周需提前分娩或有早产迹象的胎儿,
出生48小时前给孕母肌注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
• 预防应用PS:胎龄<28~30周的早产儿,对有气管
插管者于生后30分钟内应用;若条件不允许争取24
小时内应用。
第五章 第五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万杰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栾建国
学习目的
• 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 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 外伤(以产伤为主),足月儿多见;
• 缺血缺氧:早产儿多见;
• 其他:医源性因素等。
1、产伤性颅内出血
• 常见于下列情况:巨大儿、头盆不称、
使用吸引器或产钳助产。
• 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
硬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2、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
(早产儿多见)
•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增加或破裂
出血。
血管通透性
•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
性脑血流形成
出血。
压力被动
• <32周的早产儿
胚胎生发层基质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3、医源性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
输注高渗液体
输液过快
频繁吸引
气胸
血压急剧上升
出血
4、其他
• 新生儿凝血功能不足、肝功能不成熟
• 其他出血性疾病
• 母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孕期使
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物
• 不适当输入高渗溶液(碳酸氢钠、葡萄
糖酸钙、甘露醇等)→毛细血管破裂
临床表现
• 意识障碍:
兴奋--抑制(嗜睡、昏迷)交替出现。
•
•
•
•
•
•
颅内压增高:头围增大、囟门隆起等。
呼吸障碍:呼吸节律改变、窒息、紫绀。
眼征:凝视、瞳孔改变、对光反射迟钝等。
肌张力先高后低。
原始反射改变。
无法解释的黄疸、贫血等。
诊断
• 病史;
• 脑脊液检查:可见皱缩红细胞;
• B超、CT、MRI检查。
头颅B超
冠状切面 : 双侧脑室内出血,
侧脑室明显扩大,
头颅B超
冠状切面 :右侧脑室内出血
破入临近脑实质→右颞-枕
叶脑实质出血.
头颅CT
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大
硬脑膜下出血
SDH
Subdural Hemorrhage
由产伤引起
多见于足月巨大儿
硬脑膜下出血
冠状切面:右侧大脑
半球(顶额颞叶)
表面大片无回声暗
区,脑实质受压变
形(箭头) 右侧
硬脑膜下大量出血.
治疗原则
• 控制惊厥
• 降低颅内压
• 止血
• 防止脑积水
• 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

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搬动
及刺激性操作

维持正常的PaO2、PaCO2、pH
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灌注压
止血

维生素K1
5mg/d

维生素C
0.1~0.5/d

止血敏
0.125/d
控制惊厥

首选苯巴比妥钠:
负荷量20mg/kg,15~30分钟内静脉滴入,
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用10mg/kg,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为5mg/(kg·d)

安定:苯巴比妥钠无效时加用
剂量0.3~0.5 mg/kg,

注意:两药合用对呼吸抑制作用增强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须慎用
降低颅内压

颅内高压症状→速尿
每次0.5~1.0mg/kg,每日2~3次,静注

中枢性呼吸衰竭→小剂量甘露醇
每次0.25~0.5g/kg,静注,每天2~3
次
治疗脑积水

减少脑脊液
乙酰唑胺 50~100mg/(kg.d),分3~4次口
服

Ⅲ级~Ⅳ级 PVH-IVH:病情稳定后(生后2
周左右)连续腰椎穿刺每日或隔日1次,
防止粘连和脑积水(此法尚存争议)

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复习思考题
• HI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因;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下课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