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扎0610 - 新中興醫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針扎0610 - 新中興醫院
感染管制措施2與針扎
前言
‧有收容病患場所的設立,即有院內感
染的問題
‧院內感染中,約有30-50%可透過某些措
施來預防
‧感染的危機與微生物的量與毒性及宿主
抵抗力有關
控制感染鏈構成要素
易感宿主
護理及醫療照顧
增加病患免疫能力
隔離技術
無菌技術
傳染途徑
感染管制措施
設備處理
感染源
院內感染
指在住院期間得到的感染(不含入院時
即有的或已潛伏的感染
經產道生產所得到的感染算院內感染
入院時即有的感染係由上次住院執行之
醫療措施所引起者,亦可稱為院內感染。
院內感染的來源
內因性:病人內生性菌叢、存於皮膚、
呼吸道、腸胃道
內因性:院內其他病人、訪客、醫院工
作人員、醫院環境、藥品、食物、水、
醫療用品及設備
院內感染增加的原因
老年人口及慢性病人增加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劑治療增加
複雜外科手術的發明
燒傷病人治療方法的改進
各種加護病房之設置
抗生素的使用及濫用
院內感染的影響
對病患
增加罹病率、延長住院天數、增加身心痛苦、
造成殘疾、增加死亡率。
對機構而言
機構歇業、增加花費、院譽受損、負法律責任
對工作人員而言
增加工作量、增加被感染的危險性
醫院感染管制之目的
病患方面
減少罹病率、住院天數、身心痛苦及死亡率
對機構而言
提高醫療照護品質、提供安全的環境增加病床
運用率及符合評鑑標準
工作人員
減少工作量及被感染的危險性
社區及社會方面
減少疾病於社區傳播
常見感染部位感染管制
外科傷口之感染管制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結膜炎、皰疹、蜂窩組織炎、皮膚膿、疥瘡
外科傷口的感染管制措施
ㄧ、手術前病人的準備
‧盡量減少手術前之住院日數
‧將已有的感染治療控制好
‧控制潛在性疾病,使身體處於最佳狀況
‧以脫毛劑及剪毛器代替剃刀,以減少因
‧刮傷皮膚而引起感染
‧手術前一日應切實清潔及沐浴,必要時
可使用含抗菌成分之製劑沐浴,以減少
皮膚上的致病菌。
‧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二、手術小組的準備
進入房間,及手術進行時每一位進入手術室
的人須一直帶著口罩且完全覆蓋口鼻,以帽
子完全覆蓋頭上的毛髮。
將要接觸無菌外科區域,無菌器械或傷口的
人員,再每一台手術之前,須以抗菌刷手劑
刷手,刷手應刷至手臂及手肘,並嚴格執行
無菌技術。
凡進入手術室之人員,應穿手術室專用拖鞋,
於離開開刀房時也應更換其他拖鞋再行離開。
三、手術室環境的準備與維護
所有手術的進出應予以管制,限制進出之人
員數。
每一台手術之間、每二十四小時、每週,手
術室均應依規定作清潔工作。
外科器械必須嚴格滅菌及儲存。
四、手術技術
手術小組需有效率的工作,以便溫和的處理
傷口,預防出血,杜絕死腔,減少傷口內的
殘留組織及異物,並縮短手術時間。
若傷口屬髒或已感染傷口,手術結束時不應
縫合皮膚。
無感染的傷口若需作引流時,應在鄰近區域
做ㄧ穿孔,採密閉式引流,而不直接在傷口
置放引流管。
五、保護病人遠離已感染
的其他病患或工作人員
具高度傳染性疾病患者應按本院隔離政策與
以隔離。
工作人員具有現存或潛在的傳染性疾病時,
應按本院醫院工作人員感染管制政策給予適
當的處理。
六、傷口護理
工作人員在護理傷口的前後洗手是絕對必要
的。
工作人員除非戴手套或採不接觸技術,否則
不應接觸開放性傷口或新的傷口。當傷口以
閉合,換敷料時則可不必戴手套。
當密閉傷口上的敷料變溼或病人有感染的症
狀時,則需要換敷料。更換敷料的同時,應
觀察傷口是否有感染症狀。傷口若懷疑感染
時,其引流物應做細菌培養。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疥瘡:
1.接觸隔離
2.接觸病患前後做消毒性洗手
3.接觸前穿戴手套及一般隔離衣
4.限制家屬及訪客探視
5.衣物及床單:熱水50℃↑清洗10分鐘
6.床墊、棉被、床單等密封靜置2週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結膜炎
1.接觸隔離
2.接觸病患前後做消毒性洗手
3.眼藥水不可碰觸病患眼睛
4.接觸病患分泌物應戴手套
血管內裝置相關感染管制政策
血管內裝置相關感染之定義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制定的血管內裝置之菌
落群聚或相關感染之定義如下:
1.注射口感染:
導管注射部位2公分內有紅、觸痛或化膿。
2.血管感染:
導管置入的血管周圍組織及外部皮膚發生
紅、觸痛和硬化情形超過2公分。
3.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導管端經培養,與無其他感染來源之血流感染
病患的血流培養(以週邊血管採血為佳)
,分離出相同微生物(同菌種和抗生素敏感試
驗)並伴隨臨床症狀。血流感染病患拔除放
置的導管後退燒,雖然缺乏實驗室證實,仍
可考慮間接證明導管相關感染。
4.輸液相關血流感染:
輸液和經皮下獲取的血標本分離出相同的微生
物,且確定無其他感染來源。
造成血管內裝置系統微生物感染途徑:
1.皮膚菌落群聚
皮膚存在一些共生菌叢,因此皮膚上的菌
叢是大部分導致相關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遠端感染部位之微生物移行而致注射部位
皮膚菌落群聚亦是原因之一。
2.其他感染部位經血流移行
手術部位或呼吸道等其他的感染部位經由
血流傳播,而導致系統性感染或導管相關
性感染。
3.消毒溶液污染
使用已遭微生物污染的消毒溶液消毒皮膚,將
使污染的微生物經由穿刺部位直接進入組織
或血管內。
4.醫療人員雙手
醫療人員雙手污染是造成交互感染的主要途徑
之一,通常是發生在放置或照護過程中未確
實的執行無菌技術或洗手等感染管制措施。
血管內裝置相關感染之危險因素
宿主因素、住院天數、其他部位感染、
皮膚準備、緊急放置、醫療人員放置導管之
經驗
導管材質、大小、放置部位、留置時間、
使用輸液管路的數目、輸液成份以及
敷料更換頻率
血管內裝置感染預防
1.醫療人員之教育和訓練
包括使用目的、放置過程、血管內裝置維 護和預防
血管裝置相關感染適當的感染管制措施
2.導管裝置和照護期間之防護措施
放置血管內導管應戴手套
更換血管內裝置之敷料應戴手套
未建議使用無菌或非無菌清潔手套更換
敷料
3.洗手
任何血管內裝置之接觸、放置、更換或換藥之
前後應洗手
4.導管部位之照護
在放置導管前,使用70﹪酒精、2﹪酒精
優碘,以適當的無菌技術消毒注射部位的
皮膚;並讓消毒劑在注射部位停留適當的
消毒時間
放置導管前使用優碘消毒皮膚後,應再用
酒精去除
用消毒劑消毒皮膚後,不再接觸注射部位
5.導管部敷料處理
使用無菌紗布或透明敷料覆蓋注射部位
當裝置拔除或更換,或敷料潮溼、鬆脫或
髒了,應更換敷料。病患流汗時應增加
敷料的更換頻率
更換敷料時,避免接觸污染的注射部位
6.血管內裝置之選擇與更換
選擇相關合併症最少的裝置,最低成本
裝置種類和靜脈輸液治療
改變部位,減少感染合併症
臨床狀況已不再需要使用任何皿管內裝置時,
應立即拔除
7.輸液管路和靜脈注射溶液之更換
72小時更換靜脈注射導管,包括導管的加藥點滴
接頭(piggyback)和活塞。
24小時內更換輸血、血液製品或脂肪製品之導
管。
全靜脈營養液:
未建議靜脈溶液輸畢時間,包括非脂類全靜脈營
養液。
含脂類全靜脈營養液在24小時內完全輸畢。
僅使用脂肪製劑,應在12小時內輸畢。
8.靜脈注射口
進入系統之前,以70﹪酒精或優碘消毒注射口。
9.靜脈製劑之準備和品質管制
所有全靜脈營養液應在藥劑部以無菌技術準備。
使用前檢視所有全靜脈營養液容器,是否有混濁、縫隙、破裂、
雜質和有效製造日期。
全靜脈營養液添加劑量或藥物時,儘可能使用單劑量藥瓶
(vials)。
使用複劑量藥瓶打開使用後應置冰箱。
使用前,以酒精消毒橡皮塞表面。
每次使用無菌裝置進入複劑量藥瓶,並避免在進入橡皮塞前污染
裝置。
當用完、懷疑或有可見之污染發生或已過有效日期等,複劑量藥
瓶應丟棄。
週邊靜脈導管
1.導管注射部位之選擇
成人的導管注射部位以上肢較下肢為佳,若
注射在下肢應儘快更至上肢。
兒科病患優先選擇注射在頭皮、手部或足部,
較注射在腿、手臂或肘窩部位為佳。
2.導管之更換
每48-72小時更換短週邊靜脈導管及注射部位,
以減少靜脈炎
成人應每96小時更換heparine locks。
當病患注射部位出現靜脈炎徵象時(紅、熱、
觸痛、靜脈硬化),應拔週邊導管。
醫護人員感染管制措施
ㄧ、職前教育
‧新進人員施行體檢,以發覺帶菌者予以治療,
避免傳染給病人。
‧施以院內感染管制教育,使明瞭其定義與控
制方法。
‧給予正確無菌觀念,及無菌技術之養成與再
加強。
‧強調洗手之觀念為防止院內感染最重要程序,
於治療之前及接觸病人前後皆應確實洗手。
‧熟練各項治療或護理技術。
二、在職教育
依各單位需要給予加強教育,並熟悉各項無
菌技術之操作,及環境之維護。
定期舉行院內感染管制講習及研討,以加深
觀念。
依醫院規定舉辦全院性在職教育訓練,在醫
院工作之工作人員(含外包單位、便利店人
員)每人每年應接受感染管制相關課程。
三、ㄧ般原則
工作人員應保持衣物之整潔,並經常送洗。
工作人員定期健康檢查,依照員工健康(體
格)檢查實施辦法辦理。
工作人員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工作時應帶
上口罩,如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亦予以隔
離或治療。
接受定期傳染病之預防或換床單時,可依情
況戴上口罩或手套,以確保工作人員之安全。
工作人員亦須注意健康及接觸病人前後洗手,
以免成為帶菌者。
正確執行無菌技術,以確保病人安全。
病房工作人員發現或懷疑有院內感染之情況,
應主動與感控室人員聯繫,提供有關資料。
依衛生機關規定接受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
工作人員有不明原因發燒、咳嗽超過五天者,
應通知單位直屬主管及感染管制室,協助調
查診斷。
工作服不得穿著離開醫院。
針扎教育
針扎發生的次數和感染
通報系統
就醫步驟
針扎發生次數
2002年衛生署之醫療服務量現況及服務結果摘要中
顯示,2002年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共計68107人(護
士19850人,護理師48257人) 。
因此依此數字計算,則光是護理人員的針扎數為
81728~190700次/年。
依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999年資料顯示19901997年調查發現,護理人員每人每年約會發生
1.2~2.8 次的針扎(不分科)。
針扎發生次數
其中污染性針扎發生次數為:
0.7-0.9次(約佔有47700~61300次/年)
在污染性針扎傷害中,因靜脈留置針所導致的
傷害則是佔有6~26% 。因此約發生2900~16000
次/年。
最常發生針扎傷害的地點
35%發生在病房
22%開刀房
8%急診室
7%加護病房
哪種治療最容易發生針扎傷害?
17%進行肌肉或是皮下注射
17%抽血治療,
13%縫合中
造成針扎傷害的醫療器材
29%一般針頭
12%縫合針
8%靜脈留置針(包括蝴蝶針)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於91/12/20進行
台灣地區針扎危害問卷調查扎傷以回套
刺傷最多
護理人員 : 59%
醫生 : 21%
實習醫師 : 6%
針扎之感染風險
經由針扎而不幸感染的風險:
B型肝炎 : 6~30%
C型肝炎 : 2.7%
愛滋病 : 0.3%
梅毒
: 0.6%
針扎時的通報流程
單位主管(夜間及假日請告知值班護理長)
- 拿取『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
人資室 —領取『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
企劃課 —至院內通知下載『病人安全事件通報單』
感控室
就醫步驟(一) 上班時段
建議優先就診科別:感染科;該時段
無感染科之建議,看診科別為家醫科或內科。
(1) 持「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及「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醫療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至診間就醫,詳實告知看診醫師被
扎傷過程。
(2) 看診醫師依「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醫療尖銳物品扎傷報告
單」檢查項目,輸入受檢項目資料。
(3) 診間助理將列出之檢驗單/處方簽連同「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
診單」交由被扎傷者至門診櫃檯進行批價。
就醫步驟(二) 非上班時段(夜間及假日)
(1)持「詳實告知看診醫師扎傷過程 (2)看診醫師
依「扎傷報告單」檢查項目,輸入受檢項目資料。
(2)扎傷者於上班時段至勞安室領取,職災單。
批價流程
被扎傷者持「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及
「檢驗單/處方簽」,至批價櫃檯進行批價。
(需使用健保IC卡)。
批價員依檢驗單/處方簽執行批價作業,並
於「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蓋批價章後,
交被由扎傷者。
於為恭醫院投保勞保者,所有檢驗費用由院
方吸
收。
檢驗流程
被扎傷者持已完成批價之「檢驗單/處方簽處方簽」
至檢驗科抽血櫃檯,待櫃檯人員進行抽血。
項目: HBsAg、Anti-HBs、Anti-HBc、Anti-HCV、
VDRL、Anti-HIV等項目,檢驗報告異常立即回覆感
染管制室以進行後續處理。
發報告時間:
HBsAg、Anti-HBs、Anti-HCV、VDRL及Anti-HIV 24
小時。
Anti-HBc 72小時。
感染管制室負責項目
整合檢驗報告及「醫療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1天內,最慢不
得逾三日(含假日)呈感染科醫師評估並提供治療建議或預防措
施。
扎傷報告審核結果:
1. 感染科醫師依扎傷源及被扎傷者之檢驗報告,提供相關治
療及後續追蹤建議。
2. 審核後「醫療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第二聯轉人資室,第
三聯由單位主管存檔備查。
3. 單位主管負責提醒被扎傷者回診。
4. 感管室就所有發生案件,進行統計分析,並依感染科醫師
審核之建議時間,知會單位主管並
5. 通知個案回診追蹤。
被扎傷者回診流程
單位主管有義務提醒被扎傷者回診。
回診當日持「勞工保險職業傷病門診單」
至掛號櫃檯掛號。
就診科別:內科。
追蹤:
1.個案追蹤:依據「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建議時間,
感控人員提醒同仁回診,並注意其追蹤檢驗結果。
2.感管室於每月底前,依據「醫療尖銳物品扎傷報告單」
之建議回診時間,以「尖銳物品扎傷複診通知單」
通知次月需回診個案、單位主管。
3.就診後請診療醫師於「意外尖銳物品扎傷複診通知單」
之『複診確認單』上簽名確認,並將已簽名確認之
『複診確認單』轉人資室,結案存查。
安全衛生室-
依感管室提供回診名冊,追蹤未
回診者,予以切結(填寫醫療尖銳
物品扎傷拒絕複診切結書),其後
續相關醫療費用自行負責。
針扎一定要通報嗎??YES
執行最佳的預防措施
確認公傷,確保工作人員權益
後續追蹤
了解發生原因,執行改善,
避免意外重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