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大學適應體育教學資料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首府大學適應體育教學資料

個人簡介
姓名:黃義翔
學歷: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學士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碩士
經歷: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體育教師
台南縣私立新榮高中男子籃球隊教練
臺灣首府大學專任講師
臺灣首府大學男子籃球隊教練
1
2
適應體育教學輔導網
• 諮詢委員及輔導員等相關資料及帳號均置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網站 (http://140.122.72.29)
• 另可循臺灣師大網站各中心體育研究
與發展中心適應體育適應體育教學輔
導網方法進入。
(http://140.122.72.29/spe05.htm)
適應體育講義相關資訊
•
•
•
•
•
•
•
適應體育導論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2.htm
適應體育教材與教具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htm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7.htm
Physical Best 與失能者:融合式體適能檢測手冊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1.asp
• 適應體育教學活動設計彙編
http://140.122.72.29/adapted/issued-10.htm
• 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
http://www.tapas.twmail.org/
適應體育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參考書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1998)。適應體育導論。台
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2000)。我願我能。台北市:
教育部。
高桂足、林鎮坤、林世澤(譯)(2009)。發展性適應體育。台北市:五
南圖書。(Horvat. M., Eichstaedt. C. B., Kalakian. L. H., & Croce. R.,
2003)
林宏熾()。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銜接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清一()。身心障礙者教材教法-生活訓練。台北市:五南圖書。
5
參考書籍
• Rouse, P. (2004). Adapted games and activities: From
tag to team build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Emes, C., & Velde, B. P. (2005). Practicum i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Lieberman, L. J., & Houston-Wilson, C. (2002).
Strategies for inclusion: A handbook for physical
educator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port
Physical
Active
Leisure
or
Relaxation
Exercise
Physical
Education
7
作業報告---奧運五大家族
奧林匹克
運動會
帕拉林匹克
運動會
達芙林匹克
運動會
特殊奧林匹
克運動會
青年奧林匹
克運動會
8
報告內容
一、起源
二、宗旨
三、參賽選手之條件限制
四、舉辦時間
五、競賽項目
六、Logo
七、圖片
9
適應體育的意義與目的
•何謂適應體育?
定義:係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的適齡
就學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
一、一種體育教學的態度
二、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傳輸系統
三、強調動作問題的發現、評估和矯治的知
識體系。
適應體育的定義
※適應體育也是體育
※即使沒有身心障礙生,
的一種,考量學生需
也務必要為不同需要的
要與個別差異的原則
學生設計不同的體育教
下,於教學目標的擬
學活動,達成人人學習
定,課程內容的選擇,
體育的平等機會。其宗
教具器材的應用和教
旨和服務對象都以特殊
學方法的變通上,加
需求者為優先。
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11
理論基礎
• 跨科際整合
醫學體育:運動和運動科學、體適能訓練、
物理治療與運動醫學。
特殊教育:行為改變、認知心理。
整個生命力的成長與發育
社會科學:提供態度改變策略與融合理論。
適應個別差異運動、舞蹈及水中有氧。
理論基礎
• 醫學基礎
醫生、治療師
• 特殊教育基礎
影響適應體育較深的是聾、盲和智能
障礙的發展。
適應體育的知識架構
• 專業能力
相關專業的學科知識
相關的專業服務能力
專業服務
•
•
•
•
•
•
•
P-計畫
A-評量
P-處方/安置
T-教學/諮商/教練
E-評鑑
C-合作諮詢
A-倡導
服務傳輸系統
適應體育特別強調提供連續性的綜合服務
強調適應體育資源協調與交流以及推廣工作的重要性
適應體育-分類
適應體育活動
適應體育/特殊教育
矯正性
發展性
適應競技體育
適應休閒體育
修正性
※適應體育是多樣化的活動設計,以符合特殊學生的需求。
※ 研究領域適應體育係屬於適應身體活動的一種,是一種跨學科的知識體系。
※ 綜合性的課程與特殊的教學設計,經過評估,近而診斷與解決個體因傷殘
失能而引起的社會、情意、認知與心理動作等方面的終身問題。
適應體育的目標
改變心理動作(psychomotor)行為,
促進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目
的
情意
領
域
目
標
認知
自我概念
社會能力與接
樂趣,壓力抒解,
心智健康
心理動作
動作技能與型式
體適能與健康
休閒態度,技能,
實務
遊戲活動行為
感覺統合╱知覺動
作功能
創意思考與行動
資料來源:修正自Sherrill, 1994
適應體育-目的
適應體育目
的三大類
1.
2.
生理
心理
社會
"復健"改善障
礙狀態
享受活動志
願和樂趣
消除自卑感
及憂鬱感
3.
身體鍛鍊提
升技能與知
能
培養身障者
克服及超越
障礙的精神
縮短距離恢
復社會接觸
4.
補給醫學治
療不足
提升自信心
自尊
自律能力
促進全民體
育發展
享受人生
最終目的
改變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行為
提高機體功能,發展體
適能,以提高生活品質
培養社會人際關係與社
會獨立活動的能力
提升身體品質
適應體育-領域
改變心理動作(psychomotor)行為,
促進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認知
技能
情意
*認知 (規則、術語、球場、策略、自我概念)
*技能 (身體器官、神經肌肉、動作技能)
*情意 (友誼、樂趣、領導能力、休閒態度)
理論基礎
心理動作技能
情
意
移動性動作發展
克服自身障礙
認
知
接受自身限制
欣賞能力
動作技能發展
理解能力
安全管理
放鬆
能力的發展
Bloom (1956)教育目標分類
21
適應體育-內涵
※學生學習身體運動的過程提升↑
特殊
教育
多元
性
適應
體育
全面
性
複雜
性
醫學
體育
運動
適應體育三大領域
個
人
健
康
適
能
運
動
適
能
身
體
意
識
動
作
意
識
特
殊
運
動
項
目
能
力
1) 結合了運動、遊戲、韻律
等多樣性活動設計符合學
生興趣以及能力與限制使
人受安全滿意成功的參與。
2) 透過身體運動的學習,提
昇自我概念,確立社會化
之情意面。
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
適應體育(Adapted P.E)是將因為身心障礙
而造成弱勢的學生或是社會人士,能夠依
據自己選擇活動中所擁有的能力範圍,運
用所有的運動和休閒機會產生潛能。
目前在學校中只要無法與一般同學共同參
與體育運動教學課程的學生,都是適應體
育的對象。
具體而言,除了肢體障礙者之外,體弱、
過胖、多病…等等,均是適應體育實施的
對象。
特殊
普通
兒童
資賦優
異生
*智能障礙
*學習障礙
*視覺障礙
*多重障礙
*聽覺障礙
*身體病弱
*語言障礙
*自閉症
*肢體障礙
*發展遲緩
*情緒障礙
*其它顯著障礙
學生
身心障礙
(失能)學生
身心障礙分類
學習與行 感覺障礙
為障礙
• 智能障礙 • 視覺障礙
• 學習障礙 • 聽覺障礙
與注意
力缺失
•行為異常、
自閉症與
頭部創傷
先天與後天
缺陷
• 姿態與肢
體障礙
• 神經系統
異常
• 肌肉萎縮
症與關節
炎
健康缺陷
• 呼吸異常
• 糖尿病
• 營養異常
• 心血管異
常與高血
壓
25
病理學(疾
病受傷發展
性障礙)
過度保護
缺少活動
缺少介入
缺乏適當刺激
缺陷
認知的、
行為的、
身體的、
知覺的、
功能異常
功能受限
障礙
走路、舉物、
爬階等表現
受限或限制
不能表現同年
齡合適的功能
與任務
障礙模式圖
26
教學安置
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
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
最多限制
特殊
學校中
的特別班
必要時才向上安置
普通學校
中的特別班
最少限制
在普通班級設計些
適合特殊需求學生的活動
設有適應體育輔導教師的普通班級
全時制普通班級
盡快向下回歸
美國適應體育發展的五大時期
時間
目的
課程內容
功能
醫療體操期
(1900年前)
預防疾病
促進身心健康
訓練靈活頭腦
轉變期
(1900-1930年)
兼顧體弱或動作 各種運動 (學校
設矯正體育)
發展失常者
矯正
矯正期
(1930-1950年)
殘障人士透過醫 各種運動
療健檢安置及再
教育
復健 (推廣輪椅
運動)
適應體育期
(1950-1970年)
回歸主流
適應身體活動期 回歸主流
(1970年以後)
融合式教學
最少限制環境
各式體操與軍隊 預防
式的操練
發展
矯正
各種運動
多功能
1968成立特殊奧
林匹克運動會
科技整合
教育發展
修正課程及教材
教法
台灣適應體育組織
教育部
體育司
學校體育業務
(第一科)
學校衛生業務
(第二科)
競賽:
•國內競賽/國際競賽(奧運/亞運)
•師資培訓/證照
•課程
第三科
增進適應體育方案
體育經費補助(身心障礙)
其他業務
台灣適應體育發展
年份
適應體育發展內容
1954~1968
鼓勵性質,輔以隔離方式進行體育課程,開始發展體育特別班。
1974~1976
修訂方案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體育特別班擴展。
1976
教育部規定殘疾學生不得免修體育。
1993
頒布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適應體育入其執行第11項(推展特殊體育
及殘障運動)
推行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推行委員會:培訓特殊體育師資及教練、培訓優秀
運動員參與國際競賽、改善無障礙環境-舉辦各項殘障運動競賽、以及特殊體育
和運動研討會及國際交流、獎勵推展有功人員。
1994~1998
計畫實施第一階段-首度推展時期。 (研修法規、課程、教材教法、教學指引、
評量、研究發展)
1995
發表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
1999
更名規劃{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 。第二階段五年發展計畫,以七大方向
推展:教學策略、教材、輔導評鑑、研究發展、進修考察 場地設施 活動資訊
台灣適應體育發展
年份
適應體育發展內容
2000~2004
實施期程,計畫五育並重,有教無類理念使各級身障礙生享有普通生授教權。
2001
辦理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研習會。
2000
台灣師範大學成立適應體育教學碩士班。
2002
國立體育學院大學部成立適應體育學系。
2003
頒布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說明第三階段2004~2008為發展重點。
2007
一、辦理身心障礙學生的休閒運動 。
(一)辦理適應體育親子分區露營
二、健全適應體育師資進修和培訓 。
(一)規劃適應體育專業人員證照制度配套方案
(二)適應體育績效現況調查
三、適應體育教學資訊 。
2009
推動適應體育方案,辦理適應體育策略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出版適應體育優良
教案、舉辦適應體育親子活動營。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
• 教學方面 (部頒特殊體育政策)
– 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察辦法 (民
43;民57修正公布)
– 規定殘疾學生不得免修體育 (民65)
– 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 (民66)
– 再度通函強調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應確實按規定辦
理 (民71)
– 推展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 (民81)
– 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計畫 (民84.01)
– 加強推展殘障體育運動,促進全民運動的推展(民
84.05)
– 加強特殊體育,增進身心健康 (民84.12)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續)
• 組織方面
–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特殊教育委員會;特
殊體育運動推動小組
– 中華奧會: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 大專、高中體總:特殊體育運動委員會
– 各縣市體育會: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委員會
–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協會 (民73)
– 其它:中華民國傷殘運動協會 (民63)
我國適應體育實施概況(續)
• 活動方面
– 台灣省仁愛運動會 (民63)
– 台灣區身心殘障國民自強運動會 (民66)
• 競技方面
– 各種單項運動競賽
– 綜合性運動會
– 高雄市第一屆台灣區殘障國民運動會 (民83)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 適用科目:健康與體育領域
為了讓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參與活動,
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應該在本領域中融入適應
體育的理念 。
• 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需求與個
別差異,在擬定教學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應用
教具器材和教學方法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是以教學應把握下列原則。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1.個別性:針對學生的身心狀況與需求,研擬個別教育方案。
2.綜合性:發揮多種感官作用,形成綜合性感覺。
3.科技性:藉特教復健工學介紹特殊教育及復健醫學方面的輔
助教材和研究成果的應用。
4.循序性:依學生的能力與狀況,按「他動運動」、「協助運
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之順序教學,並
隨時給予回饋。
適應體育- 教學原則
5.有效性:運用「MEPA」(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Assessment)
來評量,掌握學生目前已具有「動作」或「表現」的
程度,更進一步要探求適合其本身的「教育線索」。
6.功能性:「功能性體位分級」之競賽、腦性麻痺地板滾球、盲
人柔道、輪椅籃球等,均屬特殊設計,亦有待大力研
發。
7.安全性:應掌握學生的各種狀況,諸如身體狀況、機能狀況、
運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行為(行動)特性、學習
能力等,學生從事運動時,給予安全性的指導與保護。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 以成就為根據的課程模式 (Achievement
Based Curriculum Model, 簡稱 ABC 模式)
計畫
評量
修正
評估
教學
處方
適應體育課程內容
運動
體適能
基本動作
由運動體適
能導引出來
的遊戲及活
動
39
適應體育課程模式 (續)
• 兒童動作發展課程模式 (Body Skills: A Moto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 身體管理
– 移動性動作
– 體適能
– 操縱性動作
– 細動作
動作技能組合
身體管理
•身體空間
認知
•動態平衡
•靜態平衡
•身體滾翻
•敏捷性
移動性
動作
•爬
•走
•跑
•向上跳
•向前跳
•飛跑跳
•單腳踏躍
•併足側跳
體適能
•身體柔軟
度
•手肩柔軟
度
•有氧能力
•腹部肌力
•腳臀肌力
•手肩肌力
操縱性
動作
•踢
•彈
•按
•打擊
•肩上投擲
•肩下投擲
•肩下滾
細動作
•握力
•手肌力
•視動控制
•細物體控
制
教學方法
• 簡化的摩斯登教學光譜
– 命令式
– 練習式
– 引導發現式
– 動作創作式
• 工作分析法
• 修正式教學
融合式體育活動模式
•
•
•
•
•
正常性體育活動
修正式體育活動
平行的體育活動
融合式的適應活動
隔離式的適應活動
最少限制
融合式班級教學策略
•
•
•
•
•
•
•
•
•
協同教學
角色扮演
同儕教學
父母與義工
增加學生作決策的機會
限制班上失能學生的人數
發展性活動設計
發展功能性技巧
適應活動的原則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
• 動作能力測驗
– 布因氏動作能力測驗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MP)
– 大肌肉動作能力發展測驗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TGMD)
– I CAN / ABC 模式
BOTMP
TGMD
I CAN
測驗目的
評估動作技能
大肌肉動作發 身體意識與控
展
制的能力
適用對象
4.6 至 14.6 歲
3 至 10 歲
3至8歲
測驗內容
簡式 14 項
繁式 46 項
12 項
100 多項
所需時間
15.20 分鐘
(簡式)
15.20 分鐘
15 - 20 分鐘
(簡式)
結果評量
常模參照標準
常模及效標參 效標參照標準
照標準
適應體育評量測驗方法(續)
• 體適能測驗
– 身體組成
– 肌力
– 肌耐力
– 平衡感
– 柔軟度
– 心肺功能
Special Fitness Test
輕度智能不足者
適用
年齡
10-17
Motor Fitness Test
中度智能不足者
6-12
13
Project ACTIVE
非障礙者、情緒障礙
學習障礙、智能障礙
非障礙者、視障、聽
障、腦性麻痺、脊髓
損傷
非障礙者、各類障礙
者
各類障礙者
6-16
4
10-17
4-6
15-17
5
6-21
4-5
測驗名稱
Project UNIQUE
Physical Best Test
Manual
KANSAS
Adapted/Special PE
Test Manual
目標對象
測驗
項目
6
個別教學方案 (IEP) 基本內容
•
•
•
•
•
•
學生目前的能力
長期與短期目標
應參與之相關人員
教育環境的安置型態
所需時間
評量方式
教學活動設計實務篇
• IEP範例
• 適應體育教學單元設計範例
(分站體適能遊戲)
適應體育-例子
• 國內有輪椅籃球、輪椅網球、坐地排球、盲人門球、
盲人桌球與殘障游泳……等。盲人棒球在亞洲更是
首屈一指,世界有名。
• 在美國甚至還有復健高爾夫並且大力推動。
• 以腦性麻痺者為例,游泳是被公認最適合的運動。
藉由水的溫熱及浮力、動、靜水壓的力學原理等特
性,對於脈搏、血壓等循環功能和體溫調節功能都
會產生某種程度的生理反應,達到減少肌肉張力,
放鬆身體,並且強化肌肉,增強肌肉耐力,培養平
衡感與協調性。
58
奧運五環也稱為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為天藍、黃、
黑、綠、紅五色(藍 =歐洲 黃 =亞洲 黑 =非洲 綠 =
大洋州 紅 =美洲)。這個標志是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上,由顧拜旦提議設計的,起初的設計理念是它能
夠概括會員國國旗的顏色,但以後對這五種顏色又
有其他的解釋。1979年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
克評論》(第四十期)強調,五環的含義是“象征
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
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59
一般人常常弄不清楚殘障奧運以及特殊奧運
會的差別?甚至媒體在報導相關賽事的時候
也會搞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差異。
其實這兩個運動會有他們相同及相異之處,
基本上這兩個運動會同屬奧運家族之一,與
奧林匹克、聽障奧運及青少年奧運組成奧運
五大家族,當中殘奧、特奧及聽奧則是專為
不同類型的身心障礙者所舉辦。而不同之處
在於參加殘障奧運的選手大多為肢體障礙的
選手,參加特奧的選手多為心智障礙人士,
而參加聽障奧運則多為聽障者,當然參加上
述三種賽事之選手必須經過醫療診斷或體位
鑑定師才能參賽。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