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106生命中的人己關係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1021106生命中的人己關係

洪士捷
先思考一下
你覺得日常生活中,哪些人對於你而言,是
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以沒有他們的?
有人可能認為家人最重要
青少年階段可能認為朋友最重要
也有認為愛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心中這些重要的人,和你生活
息息相關,代表著你擁有的
人際關係。
家人與同儕關係
1.人己關係(自己與他人之間
的關係)的結構,可藉由一
個同心圓來表示。
2.同心圓可清楚地表達出個人
和他人的親疏關係。
3.每個人的同心圓可能並不一
樣。
根據研究,人是社會性的動物
人己關係的好壞會影響生活品質。
學習人己關係與相處分際,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適應及
發展人格。如何與家人維持親密關係;又維持獨立自主,
將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
本章基本上有三個切入點:
1.家人和同儕關係
2.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
3.情愛關係與自主
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
自己
初級團體
次級團體
範圍
時間
特性
1.這些關係,會隨著互動程度
初級團體 Primary group
次級團體 Secondary group
產生變化,如國中的麻吉(初
較小
較大
級團體),可能因為念不同高
較長期的互動
較短期的接觸
中而疏遠,變成次級團體。
2.初級團體即使再親密,也是
1.為追求共同目標而結合
1.成員進行面對面的互動
兩個獨立個體。
2.強調功能關係而不涉及感情
2.情感結合,共享關懷與互助
關係 具有情緒深度、合作友善的關係
舉例
家庭、死黨
3.互動與溝通狹窄且形式化
具形式或正式的表面關係
同所大學的學生、同個社區的
鄰居
家人關係與分際
家庭是人類最重要的初級團體:
人們從家庭獲得撫育和保護,
獲得親情和歸屬感。
影響個人人格的形成:個人接
受家庭的價值與道德規範,在
人格的形成及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學家 顧里
(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
家庭產生了最早的影響力。
 初級團體對個人的人格或自我
認同具有強烈的影響
 尤其家庭具有親密與個體化兩
種力量,個體須在這兩種力量
中求得平衡
(一)夫妻關係與分際
1.夫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親密的一種人際關係
(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2.夫妻關係好
幸福、家庭美滿。
3.夫妻互動方面:
(1)共同承諾與責任,各有不同的角色與地位
(2)仍是獨立個體,擁有各種基本權利,應該相互尊
重。
 民國90年,全年有 56,628對夫妻 (平均一天有155對)離婚
民國91年,全年有
民國92年,全年有
民國93年,全年有
民國94年,全年有
民國95年,全年有
民國96年,全年有
民國97年,全年有
61,396對夫妻
64,995對夫妻
62,635對夫妻
62,571對夫妻
64,540對夫妻
58,518對夫妻
55,995對夫妻
(平均一天有168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78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71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71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77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60對)離婚
(平均一天有153對)離婚
離婚率越來越高
不老騎士:你看到了什麼?
親子關係與分際
 定義: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子女仰賴
父母生存,
父母人格
特質與教
養方式影
子女
響子女人
格與成長
為了教養子
女,父母才
有機會讓自
己的人格更
成熟。
父母
★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獲得心理「歸屬感」
★個體日漸成長逐漸與所依附的對象分離(separation)
走向個體化(individuation)形成自我特質成為獨
立自主的個體
 分離 – 個體化 的意義:指孩子
離開照顧者後,從依賴到逐漸獨
立,建立自我認定的內在心理過
程。
自主性
親密感
①分化期
②練習期
③複合期
④恆存期
◎青少年逐漸意
◎青少年在言行
◎青少年產生既
◎青少年的個
識到自己和父母
上會刻意表現出
想脫離照顧者,
體性到逐漸鞏
等照顧者是不同
與照顧者不同,
但又不願意與照
固,使青少年
的個體。
並將生活重心從
顧者分離的矛盾
獲得自主與自
◎清楚:沒有他
家庭轉向同儕,
心理。
我的認同。
們,我也存在。
藉以顯示與照顧
者分離。
心理學家馬勒(M. S. Mahler)
認為一個人必須經過「分離」與
「個體化」的歷程,才算是「心
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
★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關係,彼此
相處時仍有一定的界限與分際。
 察覺家人的界限所在
 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界限
 保持自己的完整與舒適
例如:查看子女日記、手機留言、E隱私
mail內容或網路的交友情形等,而觸及
如何彼此維持
方面
子女的隱私。
親密關係而又
例如:何時該上床睡覺、出門在外必須 有一定的分際,
身體
何時回家、該吃何種食物、可以留何種 是值得學習的
自主
髮型、穿著何種服飾等,不時會出現雙 人生課題。
方面
方期待的差異。
例如:學業成績不符父母親的期待、交
人格
友的類型或方式不為父母親所接受等,
尊嚴
有些父母親甚至會對子女任意謾罵,造
方面
成子女的人格尊嚴受到嚴重的傷害等。
親子關係的建議
父母方面:關懷、鼓勵、尊重、支持子女
給予子女基本的人格權、自主權、隱私權
子女方面:要體貼、尊重父母愛護子女、期望子女更好
的心情,善盡為人子女之道。
手足關係的分際
 以前的手足:有相同血緣及成長背景
 現在的手足:未必有血緣(不同父母所生)
 但容易在競爭中、無意中侵犯彼此的分際
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破壞】
 要學會互相尊重,彼此仍會分擔對父母的奉
養、照護與家務,珍惜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
隱私權
身體自主權
★ 為獲團體認同,忽視自己
價值判斷而逾越社會規範
受慫恿一起去飆車、塗
鴉、吸毒、加入幫派組織
等。
★ 同儕相處時,要保持適當
的界限
拿人家的身材開玩笑、
偷翻同學的書包或日記、
未經同意拍照、拉內衣肩
帶等。
學會尊重與包容,謹守彼此關係的分際,才能讓情誼更長久
 一個男孩和他的父親碰到一場嚴
重的車禍,父親在車禍中喪命,這
個男孩則受到重傷。救護車將男孩
送到鄰近的醫院中急救,有一位外
科醫生被緊急調派前來進行手術。
然而,當這位外科醫生進入手術室之後卻大吼著:
「我無法替這個男孩動手術,他是我的兒子!」
一個人的性別通常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在出生證明
書上所記載的「男」或「女」,將會影響這名嬰兒未
來在社會上發生的每一件事。
性別與性別氣質
 性別氣質
 指男女分別有自己性別的特質。
 陽性氣質:陽剛、堅強、勇敢。
 陰性氣質:陰柔、溫柔、文靜。
傳統社會希望生物性別是女性,要表現出陰柔的
氣質,男性則要陽剛;氣質顛倒過來的人,就會
被貼上「娘娘腔」、「男人婆」的刻板印象標籤。
 米德(Margaret Mead)親赴
大洋洲新幾內亞群島進行性別
氣質的研究。出版《三個原始
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
 阿拉佩希族(Arapesh)
性別氣質並非固定不變,
而是隨著文化、地區、
歷史而有所差異。
不論男女大都溫柔敏感,關照別人,性格溫和
 蒙杜古猛族(Mundugumor)
不論男女均具侵略性、性格勇猛剛強
 查姆布里族(Tchambuli)
男人較敏感、細膩,從事藝術創作;女性是主要
經濟提供者,負責管理,行動果斷、不感情用事
資料來源:Margaret Mead standing between two Samoan girls." Ca. 1926. Manuscript Division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性徵(sex)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藉由與生俱來的性徵,
如:性染色體、外部的性器官以及內部的
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徵」所形成兩性間先
天的生理差異,作為性別判斷的依據,亦
稱為生物性別。
如:雄性、雌性、男生、女生
性徵常被認為是「男女有別」的重要表徵。
生理性別一定非男即女嗎?
是否存在「第三性」?


社會性別 (gender)
從心理學或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在不
同的社會中,會因不同的文化,也就是
後天的教養,而形成不同的性別期望、
角色與互動。它說明社會對男性或女性
行為的「期待」與「評價」。
如:性徵是男生,社會文化就希望你
表現陽剛、賺錢養家的形象
何謂性別社會化
 指不同性別的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會被教導、要求遵
循符合該社會對其性別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 法國女性主義先驅西蒙波娃:「一個女人不是生而為
女人,而是學習成為女人。」
 影片:Girl and Boy
父 傳統 父母對於子女有不同的教育和期望,形成性別刻板印
母 觀念 象,對子女產生不同的強制性規範。
教
「重男輕女」的風氣已較為淡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
養 調和 期待也不如以往落入偏見的窠臼。
學校教材早期強調女性具有愛心及照護能力,男性則
學 傳統
具有成就大事業的雄心壯志;男生適合選擇理工科、
校 觀念
女生適合選擇文商課程等。
教
育 調和 鼓勵兩性跳脫傳統觀念,走出刻板印象,選擇適合個
人的課程。
媒 傳統 媒體一方面傳播性別多元的概念,另一方面卻也傳達
體 觀念 兩性能力的刻板印象。
傳
調和 調整以往的觀念,使僵化的性別角色漸趨鬆動。
播
 從嬰兒一出生開始,我們就賦予他們男性或女性的標
籤─最明顯的就是嬰兒服的顏色:男寶寶是藍色,女
寶寶是粉紅色。
 對於藍色寶寶行為的期望也跟粉紅色寶寶不一樣──
他們比較粗野、頑皮,比較會惹麻煩,比較好鬥,精
力也比較旺盛,隨著寶寶年齡漸長買給他們的玩具是
玩具槍、足球、電腦遊戲。
 反之,對於粉紅色寶寶,則期望她們比較被動、順從,
也比較漂亮,等她們長大一點,就讓她們穿上有滾邊
流蘇的衣服,給她們洋娃娃、化妝包,告訴她們要注
意外表、要有禮貌、要與人和諧共處。
 等到寶寶長大成人,我們就教藍色寶寶開車,解數學
方程式,教他們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養家活口,
同時教他們如何追求以前穿著粉紅色嬰兒服的寶寶。
 至於粉紅色寶寶,我們則教她們烹飪、處理人際關係、
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同時教她們打扮自己,吸引以
前穿著藍色嬰兒服的寶寶。
出自R. W. Connell著《Gender》
 傳統漢人的父權秩序下,
 新幾內亞(New Guinea)
強調「男尊女卑」、「男
的初步里(the
主外、女主內」,要求男
Tchambuli)部落,是由
性要積極開創事業,女性
女人負責捕獵,男人操持
應在家中相夫教子。
家務,表現出嬌柔的動作,
以贏得女性的青睞。
生物因素或許預定性別特質先天的傾向,但社會因素才
是決定其後天差異的結果。
 摩梭族是以女性為家長,小孩由母親所組
成的家庭扶養長大,而男性則以「孩子的
舅舅」身分從事照護工作。
 摩梭族沒有婚姻制度。男性到女性住處從
事性行為,即使女方懷孕生子,小孩也自
動成為母系家庭的成員,而不與其生理上
的父親同住,孩子的生父則在他所屬的母
系家庭中,照顧其姊妹的孩子。
 摩梭因為「愛慾」與「共組家庭」這兩件
事的獨立性,而不用依據經濟能力來衡量
交友對象;更不用因為共組了家庭,而面
臨分手與分居的麻煩,這些都使得摩梭男
女的感情生活更為獨立自主。
 許多學者提出:
 「性別關係」取代傳統的「兩性關係」
 「性別多元化」打破社會上對某些
「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偏見與
歧視。
 教育部的「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更名
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以回應性別平等的要求。
※電影《女男變錯身》利用不少
性別刻板印象拍攝而成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