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情緒和人格特質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自我.認同情緒和人格特質

自我、認同、情緒和人格發展
報告人:林慧娟老師
一、自我
• 自我認識(self-understanding)
• 自尊與自我概念(self-esteem and self
concept)
• 包含個人全部的特質
• 提供不同個性特質的一個融合的面向
一、自我
• 在不同文化裡,人們定義自我的方式可能
相差懸殊,儘管這些不同的自我概念仍有著
相同的功能(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154)。
(一)文化上的差異
許多西方的文化中,西方人學會不牽涉
其他人來定義自我,人們擁有獨立的自我觀,
這是一種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
定義自我,而不是以別人的想法、感受和行
動來定義自我。相反地,許多亞洲文化及其
他的非西方文化則擁有互賴的自我觀,以自
己和他人的關係來定義自我,並知覺到自己
的行為經常會受到別人的想法、感受行動所
左右。
一、自我
(二)性別差異
在美國,女性比較可能擁有互賴的自我
觀,男性則較可能擁有獨立的自我觀。從
童年早期開始,美國的女童們就已開始培
養親密的關係並與他人合作,且將注意力
放在社交關係上,致使女性較會以和他人
的關係來定義自我;男童們則比較可能從
事競爭性的活動,將注意力放在支配他人
上,傾向於將自我定義為獨立於他人之外
存在的個體。
一、自我—認識自我
• 自我認知是社會認知的建立
• 自我認知是個人對於認知自我、 實質和內
容與自我概念的表示
• 自我認知是根據不同角色與成員類別來界
定青少年的特質
• 因為人們將自己放在更多樣的情境和角色
脈絡中來審視自己,因此,自我是圍繞著
多重角色、行動和關係組織的,於是發現
自身中有許多不同的「自我」,明白我們
一些行為、思考和情感取決於我們在做什
麼和與誰在一起
一、自我—認識自我
•
•
•
•
•
抽象與理想化
區別
變動的自我
自我的內在衝突
現實與理想、真實與錯誤自我
一、自我—認識自我
•社會性比較
•自我意識
•自我保護
•不自覺的自我
•尚未穩定、融合的自我
•成年期初期與成年
一、自我—自我認知與社會情境
• 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可以不同於社會角色和
關係
• 他們還可以根據青少年是否為學生、 運動
員或雇員而有不同的認知
• 青少年對於自身的描繪,依他們與他們的
母親、 父親、 摯友、 約會對象或同儕時
而有不同描述
• 青少年可能根據他們自己的種族和文化背
景與經驗來創建不同的自我
一、自我—自尊
•
•
•
•
自我價值(self-worth)
自我形象(self-image)
普遍對於自我評價的面向
例:青少年或剛成年的人可能會覺得某人
不僅只是一個人,但是一個好的人
• 自尊反映不一定符合現實的看法
一、自我—自尊
•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各方面自我概念描述的
評價與感受,亦是個體滿意自己、喜歡自
己、相信自己的程度。而個體評價自己的
標準,則來自於與重要他人的互動及社會
道德價值等因素的影響
一、自我—自我概念
• 對於自我特定方面的評價
• 例如:某人在課業的表現不佳,所以對於
課業有負面的自我概念,但是對於自己擅
長的方面,就會有正向的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可說是指個人根據對自己的內在
知覺,與對外在情境之人、事、物的知覺
過程,所形成對自己主觀看法的整體。它
具有組織性與多層面結構性,會隨著個體
成長、社會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歷程而改
變。(黃德祥,民83,310-311)
一、自我—自我概念
• 張春興(1995)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
亦指出,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
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
能力、興趣、慾望的瞭解,個人與別人和
環境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
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
一、自我—青少年自我知覺檔案
• Susan Harter(1989)提出一個檢測青少年
自我知覺感受的方法,其中以八個面向來
加以檢視:
•學術能力
•運動能力
•社會接受度
•身體.外表
•行為舉止
•緊密的友誼
•異性的吸引力與工作能力
•普遍的自我價值
一、自我—自我陶醉(Narcissism)
• 有別於他人,較為自我中心以及自私自利
• 太過自我中心且沾沾自喜,最重視他們自
己的需求和慾望
• 對於他人很少有同理心
• 通常為了保護自己不穩定的自尊,而貶低
周遭的人
一、自我—自我陶醉的影響
• 現今的青少年被稱為 generation me (我
世代) 。因為比較起在1975年嬰兒潮出生
的人們,現在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更容易
自我滿足,也更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稱
職的扮演每個角色
•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自我中心的現象則
逐漸改變,成為發展中的自我
(developmental me)
一、自我—自尊是否會在青少年
與剛成年時期有所改變?
• 自尊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波動不斷
• 自尊往往會因為不同時期與事件而降低
一、自我—自尊連結了學校與成
功的第一步?
• 學校表現與自尊並非完全相關,較高的自
尊不見得就能提升學校表現
• 高自尊青少年很容易做出利社會與反社會
的行動
一、自我—低自尊的結果
•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 低自尊的人不舒服的
情緒多是暫時的
• 低自尊導致抑鬱、 自殺、 神經性厭食、
犯罪、 其他適應問題和甚至於自殺
一、自我—如何增加青少年
的自尊
1. 確定低自尊的原因和對其自我重要的能力
的方面
2. 提供情感支援和社會的認可
3. 促進其成就發展
4. 幫助他們處理、面對問題
二、自我認同
• 一個人對自我了解的統整。
• 到目前為止,Erikson的認同發展理論是最
全面及具挑釁性的理論。
• 一些青少年專家認為Erikson的想法是最有
影響力的青少年發展理論。
二、自我認同— Erikson的
認同想法
•
•
•
•
•
我是誰?
我的生命裡我能做甚麼呢?
對我來說有什麼是不同的呢?
我能靠自己做甚麼呢?
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在孩童時期考慮,但在
青少年時期是一種常見、幾乎普遍關注的
問題。
二、自我認同—Erikson的
八個認同發展階段
• 對人信賴 vs.不信賴人(trust &
mistrust):出生至兩歲
• 活潑自動 vs. 羞愧懷疑(autonomy &
shame and doubt):兩歲至三歲
• 自動自發 vs. 退縮內疚(initiative &
guilt):三歲至六歲
• 勤奮努力 vs. 自貶自卑(industry &
inferiority):六歲至青春期
二、自我認同—Erikson的
八個認同發展階段
• 自我統整 vs. 角色錯亂(identity & role
confusion):青年期
• 友愛親密 vs. 孤獨疏離(intimacy &
isolation):成年期
• 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generative
production & stagnation):中年期
• 完美無憾 vs. 悲觀絕望(integrity &
despair):老年期
二、自我認同—審視Erikson的
認同觀點
• 認同辨別與認同混亂
1.Erikson的第五個發展階段發生在青少年
期(自我統整vs.角色混亂)。
2.青少年的身心變化,看似危機,實是轉機
。如果青少年能克服適應上的困難,建立
統整的自我,就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
• 人格特質與角色實驗
部分青少年慎重地努力在世界上找到自己
的位置。
二、自我認同—認同的類別
•
•
•
•
•
職業/生涯認同
政治認同
宗教認同
關係認同
成就/智力認同
•
•
•
•
•
性別認同
文化/種族認同
興趣
個性
身體認同
二、自我認同—一些現代對認同
的想法
•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與Erikson提出的危機時期比較起來更漸進
且災難性(Phinney,2008)。
• 青少年期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複雜過
程(Azmitia, Syed, & Radmacher, 2008;
Goosens & Luyckx, 2008; Luyckx &
others, 2008a,b; Orbe, 2008)。
二、自我認同—一些現代對認同
的想法
• 身體、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進步到一個程
度,讓個人可以透過分類並綜合兒童期的
認同與辨別去建立一個邁向成熟成人的可
行途徑(Marcia & Carpendale, 2004)。
二、自我認同—認同的四種狀態
• James Marcia (1980, 1994, 2002)提出自
我認同發展的四種心理狀態:
1. 迷失型認同(identity diffusion)。
2. 早閉型認同(identity foreclosure)。
3. 未定型認同(identity moratorium)。
4. 定向型認同(identity achievement)。
二、自我認同—Marcia的四種
認同狀態
二、自我認同—Marcia的方法
被尖銳的批評
• 一些研究人員得出結論,Marcia的方法扭
曲與過度簡化Erikson的危機與承諾概念
(Cote, 2006; Luyckx & others,
2008a,b)。
• 一些發展人員提出Marcia探索與承諾概念
的延伸(Crocetti & others, 2008;
Goossens & Luyckx, 2008)。
二、自我認同—Marcia的方法
被尖銳的批評
• 兩個正在進行的認同試驗概念是:
1. 深入探索
2. 鑑定與承諾
二、自我認同—認同的發展改變
• 研究發現很多認同的關鍵改變是在18至25
歲,比Erikson想像的還要延後。
• 發展認同的個人或稱MAMA cycles,即未定
型與定向型循環。
二、自我認同—家庭對認同
的影響
• 父母的教養方式
家長是青少年找尋認同時最有影響力的人
物(Cooper, Behrens, & Trinh, 2008;
Goossens, 2006; Luyckx & others,
2008c; Schachter & Ventura, 2008)。
二、自我認同—家庭對認同
的影響
• 個性
1. 自我主張:以溝通的觀點來看
2. 獨立性:表達如何與他人不同
• 連通
1. 相互性:敏感和尊重他人的意見
2. 滲透性:開放別人的意見
二、自我認同—文化與種族認同
• 種族認同:自我的基本層面包括成員的種
族意識、態度與感受。
• 雙文化認同:青年在某方面認同他們的種
族,在其他方面認同主流文化(Phinney &
Ong, 2007)。
二、自我認同—種族認同的
發展背景
• 少數民族的生活背景影響青年認同的發展
(Bosma & Kunnen, 2008; Cooper,
Behrens, & Trinh, 2008; Syed &
Azmitia, 2008)。
• 在美國許多少數民族的青年生活在低品質
的地區,缺乏發展積極認同的支持。
• 提供組織與計畫給青年,能對少數青年的
認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自我認同—成年初期的
種族認同
• 少數族裔人士的某些經驗,可以縮短或延長
成年初期(Phinney, 2006)。
• 對於少數族裔人士必須承擔家庭責任,而不
去上大學,認同的形成可能會更早出現。
• 去上大學的少數族裔人士,因為探索和了解
兩種文化認同的複雜性,認同的形成可能需
要更長的時間。
二、自我認同—性別與認同
• Erikson(1968)認同發展的經典演示,反映
了在那時候傳統普遍性男女之間的勞動分工
•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女性有較強的職業興趣
,性別差異已經開始消失(Hyde, 2007;
Sharp & others, 2007)。
二、自我認同—認同與親密
• Erikson(1968)認為親密關係應該是在個人
建立平穩且成功的認同之後發展的。
• 親密與疏離是Erikson的第六個發展階段,
即在成年早期的個人經驗。
• 如果年輕的成人與另一個人形成健康的友
誼與親密關係,則親密關係將實現,如果
沒有,會導致疏離。
三、情緒發展
• 青少年的情緒:
• 情緒定義:為一種感覺或影響,會發生在一個人
的狀態或與人互動中,特別是影響它的健康。是
個體對刺激作反應所獲致的主觀情感與個別經驗
,是一種意識狀態,對個體具有促動或干擾作用
。情緒與自尊是緊緊相依的,負面的情緒例如悲
傷,總是與低自尊有關,再者像是正面樂觀的情
緒,例如歡樂會與高自尊有關。情緒的體驗包含
像是突然的性經驗,約會或是發生羅曼蒂克的事
等。
三、情緒發展
•
•
青少年的情緒
刻板印象:用極端的表現行為來看,一直
以來青少年時期會被形容為情緒的動盪或
風暴期,事實上,青少年的情緒不會一直
都處在”暴風雨或是沮喪當中”。在較早
的青少年情緒比較常有高昂與低落,有時
年紀輕的青少年在前一秒像是在世界高峰
,下一秒卻低落憂傷。許多例子來看,他
們的情緒張力似乎是很不符比例原則。
三、情緒發展
• 容易憂鬱,不知道如何適當的宣洩表達,會為了一點
小事情對父母或兄弟姊妹發脾氣,較多的極端情緒還
有短暫情緒。
• 比起他們的父母多5倍的”非常快樂”,但也多3倍的
”非常悲傷”。青少年的情緒是很容易憂鬱且善變 的
,青少年比青春期前更有輕度的憂鬱狀態。
• 青少年早期的憂鬱狀態是否”正常”對成人的性格養
成很重要, 如何從喜怒無常青少年時期轉換為為有能
力的成年人,有些青少年的負面神經質情緒會反應嚴
重的問題,例如:女生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沮喪。
三、情緒發展
•
•
•
•
•
賀爾蒙,經驗和情緒
早期青少年的情緒波動都與青少年賀爾蒙變化
有關。當青少年發展到成年,因賀爾蒙與前額
葉皮質成熟,使他們的心情變得不那麼極端!
有些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賀爾蒙影響非常小,而
且通常與其它因素有關,例如壓力,飲食習慣,
性行為還有人際關係。事實上,社會環境的經
歷所帶來的影響比荷爾蒙大
結論,青少年的情緒改變受荷爾蒙與社會環境
經驗的影響。
三、情緒發展
• 情緒能力:在青少年中,每個個體變得更知道他
們的情緒循環,像是感受生氣憤怒的罪惡感,情
緒循環認知,讓他們有能力去處理情緒,且在向
別人表現自己的情緒時會更有技巧。
• 舉例來說,他們變得知道在人際關係中隱藏自己
憤怒的重要性。而且,他們也更知道,在人際關
係中,如何用有建設性的溝通來改善人際關係。
• 若青少年還是無法有效率的去管理他們的情緒,
結果,他們可能容易沮喪,憤怒,陷入負面的情
緒循環。造成很多不良的問題,例如學習困難,
藥物濫用,青少年犯罪,或是飲食失調。
釋放自己的情緒
三、情緒發展
• 情緒的處理能力,包括:
• (1)在關係中,認知表達在情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了解到
對朋友表達憤怒,會傷害友誼
• (2)適當的處理負面情緒,利用自我常規性的策略來減少情緒緊張
狀態的時間。例:利用離開負面的情況來減少憤怒,還有參與活動能
讓腦筋脫離負面的狀況。
• (3)了解內在的情緒不代表外在的表現(如同青少年變得更成熟時,
他們開始知道他們的情緒表達會影響到對方,所以他們會很小心的去
表達自己)例:判斷一個人,很中性的表達自己,就算想要生氣,但
是卻能管理自己情緒的表達。
• (4)意識到別人的情緒,但不受別人的情緒影響。例:區分悲傷與
焦慮,且專注在處理這些情緒卻不會被影響。
• (5)能夠看出察覺別人的情緒。例:不害怕的去接受一個人的悲傷
。
影片—做好情緒管理
大學生「飛踹哥」情緒失控踹飛女生
四、人格發展
•
•
•
•
•
•
•
人格指的是個體的個人持續的特徵。個性如何連貫自我,
認同還有情緒呢? 描述一個個體人格的特徵,有時候都跟
情緒有關。例如:情緒上穩定/不穩定 或是 正面/負面。
五個主要的人格要素:開放,謹慎,外向,協調,神經質
(情緒穩定度 )參閱圖4.6 p153
Openness開放(有想像力/重實際的、多樣的興趣/例行公
事、獨立自主/ 遵守規章習慣)
Conscientiousness謹慎(有系統的/混亂、小心的/粗心
的、有紀律/易衝動的)
Extraversion外向(擅交際的/離群索居的、風趣的/憂鬱
的、溫柔親切的/冷淡沉默寡言的)
Agreeableness協調(心地好且和藹的/無情的、信任的/
猜疑的、有助益的/不合作的)
Neuroticism神經質、情緒穩定度(鎮靜沉著/令人焦慮的
、安心的/不安全的、自我滿足的/自憐自哀的)
四、人格發展
• 五因素裏面,謹慎在高中或大學有最好預示作
用。謹慎總是被連結在較好的人際關係: 較高
品質的友誼,較好的同儕認同感,較少的同儕
欺侮。五因素如何改變青春期? 在最近大規模
跨區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在謹慎,外向還有協
調都有減少的趨勢。然而,在較後期的青春期
與成人初期,謹慎與協調都是增加的。
• 五因素與自我認同發展有關嗎? 有個超過2000
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情緒穩定與外向與自我
認同成就感相關。
四、人格發展—樂觀主義
• 樂觀對於青少年、成人為重要的人格特質
。樂觀主義包括對未來產生正面且小事化
無的看法,在一分超過2000名大學生的研
究,樂觀主義比起五因素對於自我認同的
成就有更強烈的影響。研究顯示,樂觀思
考,能夠減少青少年遇到負面或是可能的
創傷時產生自殺想法。而且青少年有樂觀
的思考,能夠減少憂鬱症的風險。
只要這樣想,你肯定快樂又幸運~~幾米
四、人格發展
• 特性和處境:社會認知理論家Walter
Mischel所
提出:人格特質會因為情境、境遇而有所改變。
所以,青少年的行為在圖書館與派對中會產生差
異。
• 氣質:氣質可以被界定為一個個體的行為風格與
回饋反應的特徵。心理學家強調,氣質是人格的
基礎。藉由增加的能力與環境的互動,氣質從孩
童時期到青春期變成是人格特質的一種表現。
• 氣質與性格最接近的關聯性研究,也與五因素(特
質)有關。例如,在氣質這個特質範圍中,正面的
情緒跟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有關、負面情緒與神經
質(情緒不穩定) 、堅忍的克制與謹慎有關。
•
•
•
•
•
•
•
•
氣質的類別:心理醫師Alexander Chess和 Stella Thomas 從一群嬰兒到成
人的研究,發現有三種基本類別:
(1)簡單好帶的小孩:一般來說在一個正面的心情,較快的常規建立,對
新體驗比較容易接受。
(2)困難難帶的小孩:對於很多情況,行為較負面,對於新事物接受度較
慢。
(3)慢熱難親近的小孩: 有個比較慢的活動階段,對於心情比較負面,也
表現的比較不緊張。
新的氣質區分法,增加以下三類:Mary Rothbart and John Bates(1998
)
(4)積極正面影響與方法: 這個類別就像性格特質裡面的外向與內向。
(5)負面情感: 小孩氣質如果比較有負面情緒,比較容易煩惱與哭泣。負
面情感比較接近人格特質裡面的內向與神經質。
(6)努力控制(自我常規): 這是有關一個能克制情感的一種能力。所以
青少年有比較高的自我克制力,能夠在激情中或是自我毀滅中清醒。相反
的,青少年自我克制力不夠,容易造成負面的事件。
四、人格發展—氣質的發展連接與背景
• 有著比較好的氣質的小孩,會在較晚的青春期中有最佳的
發展與行為智力。較好氣質的人,比起那些在氣質比較不
好的小孩中,他們與家人會有比較好的且緊密的關係。當
參加者被歸類為困難難帶的氣質,或是與家人有高度的磨
擦的人,會增加其外在的行為問題(犯罪)發生。
• 3-5歲,較好氣質的小孩,比較容易調整為好的青少年。
相反,許多孩童,在3-5歲,有較困難難帶的氣質,不容
易在青少年時期調教。研究顯示,男孩在孩童時期有較困
苦的氣質,比較不願意繼續他們的正式教育。女孩則是會
經歷較多的婚姻問題。
• 總之,橫跨許多長期研究,一個好的氣質小孩,有比較好
的發展,且在青春期與成年期比較受教。當背景是處在一
個較多問題,例如家庭磨擦環境下的小孩,會產生較困苦
的氣質。
四、人格發展—氣質的發展連接與背景
• 研究發現,有比較壓抑的氣質的小孩,在
青春期或成年人時,會比較少有武斷或是
經歷社會支持,也會比較晚進入社會。
• 另外一個層面,氣質是一種情緒或能力可
以去掌控一個人的情緒。一個長期研究顯
示,一個3歲的小孩,有著好的控制力,也
能在壓力下有彈性,他會在成人時有比較
好的情緒管理。
• 研究顯示,氣質在幼童時期到成人初期,
有某些層面的持續性。
豆花西施超吸睛 清新氣質網路爆紅
氣質相關研究 參閱圖4.7原文p157
•
最初的氣質特徵:壓抑
•
•
干預介入的情況下
A小孩
B小孩
照顧者
照顧者(父母) 非常小心敏感並
接受他們自己的小孩
照顧者用不適當的”鬆散管
理”並要他小孩去接受
新事物。
物理環境
現階段的“刺激庇護”或是”
防禦空間”讓小孩遇到太多刺
激可以退到裡面。
小孩持續遇到吵鬧,混亂的
環境,讓他們沒有機會從刺
激中逃脫。
同儕
同輩中有壓抑個性的小孩,有
共同的興趣,小孩感覺被接受
同輩中,有好動外向的人,
小孩感覺被拒絕。
學校
學校是”人手不足”,所以壓
抑的小孩會比較容易被包容,
且感覺他們也可以有些貢獻
學校是”人手過多;”壓抑的
小孩會比較不被包容,且感
覺被低估。
產生的人格特質
成為一個外向型的成 成為一個內向型的成
年人且情緒穩定
年人且有較多情緒問
題
• Theodore Wachs(1994,2000) 提出小孩的氣質
與成年個性會因為不同的背景或是經驗而產生不同
結果。在個人氣質與環境需求之間的相同處,是人
必須在黃金的適合時期發展良好,對於一個青少年
的人格調整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氣質中特性,像
是自我克制,管理,協調減少了環境的不利影響。
達成你的學習目標—重點檢視
•
•
•
一、自我
(一)自我了解
是青少年在自我代表認知的一種,也是青少年自
我概念的一種物質與內容。畫分青少年自我了解
中,包含模糊還有理想主義;分化;與自我的矛
盾;現實與理想,對或錯;社會比較;自我意識
;無意識還有是否自我整合。青春期增加的自我
數量橫跨對人的關係、社會角色、還有社會文化
的背景。在剛開始的成人期,自我認知變得比較
複雜。然而,直到三十歲,連貫與整合的世界觀
,發展成為許多不同的個體
達成你的學習目標—重點檢視
• (二)自尊
• 是一種自我評估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種自我價值或是自我印象。
自我概念涵蓋特定領域的自我評估。自尊反應不一定符合實際。
高自尊可能反映出高傲。研究數據顯示了青少年有自戀的問題。
• 爭議的特點(1)自尊的程度在青春期和是否有性別有差異。研
究者發現自尊通常在發展轉變期中不見,例如從小學到中學,有
些研究者發現,女孩的自尊在青春期減少。
• (2)在早期的青春期自尊與學校的學習成就有很大的關聯。青
少年有比較高的自尊,會有著比較高的學習動力。
• (3)同儕的接受度在青春期的自尊也有關聯。
• (4)在COOPER的研究中,小孩的自尊與父母給予的教育與限制
有關。在中學,自尊會比小學高。對於大多的青少年,低自尊只
會造成短暫的不舒服。若低自尊持續,會造成沮喪,厭食症,犯
罪,甚至自殺等症狀或行為。
• 有四種方式可提高自尊(1) 認清對低落的自尊,且對於青少年
的重要(2) 提供情感支持與社會認同。(3)幫助青少年去達
成目標(4)改善青少年的處理技巧。
•
•
•
•
•
•
二、自我認同
(一)Erikon的第五個發展階段的觀點:自我統合/角色混亂,主要元
素:人格特質/角色實驗
在美國強調技術的社會,職業角色尤其重要,自我認同的發展極為複
雜,且必須一點一滴的努力完成。William Damon說,年輕人在發展自
我認同上有太多困難。
(二)Marcia提出四種自我認同的狀態: (1)散佈的、擴散的(2)排
除(3)暫停、中止(4)完成、實現 ;有研究者增加(5)探索(6)
承諾
(三)自我認同發展改變:專家說主要的自我認同發生在較晚的青春期
或是青年人階段,反而不是在較早的青春期。例:大學學長比大一或
高中生較容易實現自我認同。人通常依循MAMA(moratorium暫停—
achievement實現)循環。
(四)自我認同與社會背景:父母在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研究者發現民主的父母,獨立的,連結性的能夠讓行為有比較積
極正面與自我認同。ERICKSON對在自我認同發展中的文化角色極為重
視。強調世界少數族裔人士一直在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時融
入主流文化。民族身份隨著年齡的增加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有更高
層次的民族認同,也有更積極的態度 ,Erikson 注意到青少年男性有
比較高的職業認知,女性青少年有比較強的社會認知。
•
•
•
•
•
(五)自我認同與親密: ERIKSON第六階段人類的發展
:友愛親密/孤僻疏離。ERISON 指出在討論親密與疏離
之前要先發展正面的自我認同。
三、情緒發展
(一)青少年的情緒:情緒是一種感覺,或是一種影響
,青少年被指出比他們的父母還有更極端的情緒表現。
而且這些人在經歷比較早的青春期時比較少有非常快樂
的狀態。
(二)賀爾蒙、經驗和情緒:雖然青春期的改變與負面
情緒增加有關,但是賀爾蒙的影響是很小的,環境的影
響可能比荷爾蒙多。
(三)情緒能力:青少年遽增的認知力還能夠替他們有
效處理壓力與情緒浮動,青春期情緒上的負擔可能對青
少年來說很沉重。適當自我調控策略來處理負面情緒,
了解情緒的表達會影響到他人,也注意不受他人的情緒
影響。
•
•
•
四、人格發展
(一)人格特質:近來的研究專注於五大人格因素
:經驗開放性,謹慎嚴謹性,外向性,協調一致性
,神經質(情緒穩定度 )。五大因素的研究大部分
都集中在成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青少
年。研究人員繼續進行討論什麼是獨特的人格特質
核心,現今,許多心理學家強調人格特質受特性和
情境因素的影響。
(二)氣質:許多心理學家著重在氣質形成基礎的
人格。Chess和Tomas的氣質描述了三種基本類型:
(1)簡單好帶的小孩,(2)困難難帶的小孩,(3
)難親近慢熱的小孩。新分類增加:(4)積極正面
影響與方法(5)負面情感(6)努力控制(自我常
規) ,從童年到成年的個人氣質之間的連接已被建立
,雖然這些連結可能會因人們生活的背景而有所不
同。
輕鬆一下又何妨?
心煩時記住三句話
放屁紀錄片
• 報告完畢
• 謝謝聆聽
一笑解百憂 快樂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