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與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學方法與實

教學方法與實施
1
教學活動
教學:
課程:
「教什麼」
(what to teach)
探討層面
內容
課程,教學,教育
教
「如何教」
(how to teach)
範圍
方法
課程與教學關係圖
教育
獲得學習
果的方式
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
教學
課程
無意間
學習
3
一、認知學習理論---布魯納
◎布魯納(Bruner)生平: 1915生於美國紐
約,為猶太後裔, 1937年獲得杜克大學
的文學士,1941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
博士,認知心理學專家。
◎何謂認知?表示「即將知道」,個體
知覺、理解、思考的內在歷程或一些無
法直接觀察到的內在歷程(行為主義相反
理論)
4
一、認知學習理論---布魯納
人類的學習是一種認知能力發展的過程,
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學習結果:
(1)一般觀念的遷移:
指將一般基本概念原理或態度,應用在事
物或情境的解釋,可使知識在基本觀念上繼
續加廣及加深,有賴於對學科教材結構的精
熟程度而定。
(2)特殊訓練的遷移:
指 利 用 「 特 別 應 用 能 力 」 ( specific
applicability ) 來 學 習 技 能 , 是 習 慣 或 聯
結的延伸。
5
。
一、認知學習理論---表徵模式
課程基本結構能依照學習者認知水準的不同,而選擇適
當的表達方式就能將任何教材教給初學者,其程序為:
(1)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操作、表演、實驗
等。其特色為經常以動作的反應或操作來代表外在世界。
(2)影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圖片、電影、電視等,
以內在感官所留下的心像如圖片文字或知覺影像來代表
外在世界。
(3)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語言、文字等,
透過較抽象的語言符號來代表外在真實世界。
6
學習錐 (Edgar Dale)
兩週後我們大概會記得
涉入的本質
所讀的10%
閱讀
所聽到的20%
聽字
所見到的30%
看圖
被動
所聽見及見到
看電影
的50%
看展覽
看示範
看拍攝外景
參與討論
所說的
70%
發言
主動
所說及
參與戲劇演出
所作的
模仿真實經驗
90%
實際操作
7

Tell me, I forget.
講授
Show me, I remember.
讀
Involve me, I understand.
視聽
示範
討論
做中學
教別人
5%
Lecture
10%
Reading
20%
Audio- visual
30%
Demonstration
50%
Discussion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75%
Practice by Doing
90%
Teach Others
Immediate Use of Learning
LEARNING PYRAMID
% of Average Retention Rate
荀子儒效篇: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而止矣。

9
學習與記憶
根據一項國外的研究發現,學生的記憶量因下
列情況有所差異(Clark & Starr , 1986):
能記住所「讀到」的 10%
能記住所「聽到」的 20%
能記住所「看到」的 30%
能記住所「聽到及看到」的 50%
能記住所「說過的話」的 70%
能記住所「說到並作過」的 90%
http://www.phy.ntnu.edu.tw/moodle/index.php
http://forum.phy.ntnu.edu.tw/demolab/phpBB/viewtopi
c.php?topic=2818&forum=29&2
10
Bruner教學原理的應用






教材是否能增進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如何增進學生學習意願
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材是否適合學生的程度
教材呈現的順序是否適當
何時該給學生適當的回饋
11
二、教學實施
12
目標
教學活動六要素
環境
內容
教師
方法
學生
教學方式

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
最不喜歡的教學方式
最喜歡的教學方式
沒內容、組織散漫
表達不清
有組織、有系統、有內容
照本宣科、沉悶
生動活潑、有師生互動
有啟發、有挑戰 (老師有
創見、啟發性問題)
缺乏熱忱、自負
不尊重學生
關懷鼓勵、尊重多元立場
14
常用教學方法





講述法-系統化介紹課程內容
討論法-嗡嗡小團體、任務小組、圖畫謎
法、 腦力激盪、配對組法
模擬-以真實生活情境、模擬問題研討與
解決對策
角色扮演-讓學生用話劇方式體驗、討論
及發揮創意
影片欣賞-配合課程內容、選擇適當影片
15
常用教學方法





合作學習-注重團隊合作,以小組方式呈現
學習成果。
示範與實作練習-由老師或學生示範,其他
學生實作練習。
多媒體教學-製作豐富多元的投影片、
Power point及圖片。
校外教學-根據課程需要,安排校外參觀訪
問。
網路教學-應用網際網路,開設網路課程。
16
教學實務
 開學前預備
• 更新教學大綱
• 更新教材內容
• 重新設計教學活動
• 了解學生背景特性
• 蒐集最新資料
• 選擇適當教科書
17
 教學前準備
• 製作大綱
• 印製講義
• 製作多媒體投影片
• 檢查教學進度
• 預備研討問題
18
 教學中實施
•介紹單元內容-鳥瞰內容
•引起學習動機-寒喧、講故事、用圖表
•營造快樂氣氛-風趣幽默
•實施雙向互動-Q&A
•提供發言機會-課堂報告
•給予表現舞台-學生自己設計活動
19
教學中實施
強調深度對話-對問題追本溯源
 鼓勵創意活動-腦力激盪、新點子
 運用多媒體教材-豐富多變的 Power point
 適時給予回饋-讚美、肯定、鼓勵
 注重合作學習-任務小組、團隊合作
 強調生活應用-鼓勵學生課後立即應用

20
教學技巧

聲音高低、大小及速度快慢的變化

停頓
• 需時間消化、內化
• 太慢,學生會bored
• 結論時加強語氣
• 獲學生注意
• 重點強調
• 讓學生思考
21
教學技巧

eye contact
• 功能
• 有助學生專心
• 瞭解學習狀況,供修正(快、慢、懂不懂)
• 作法
• 避免無目標的scanning,注視一個學生3-5秒
• 將大班教室分成3-5區,平均注視各區
22
教學技巧

Body language
• 移動位置
•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 有兩種意見時,說明甲方意見站一邊,說明乙
方意見站另一邊,強化相反意見
• 臉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s)
• 以五官表達情緒
• 會話式的說明 (conversational)
• Tone, pitch natural
23
教學技巧

投影片、PowerPoint
• 每頁強調一個重點,句子簡短
• 每頁不超過6行,行間及四邊留白
• 字體大小:28-60點間
• 文字與背景顏色對比鮮明(顏色不宜太多)
• 動畫頻繁會分散注意力
24
教學後檢討
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 教學方法是否變化?
 教材內容是否適當?
 教學進度是否適中?
 教學氣氛是否熱絡?
 教學實例是否恰當?
 教學活動是否豐富?

25
教學評量的功能


教學評量常被視為教學活動過程中最後階
段,但卻不是教學活動的結束或終點。教
學評量的結果可以提供回饋,作為修正教
學目標,進行補救教學的重要依據。
教學評量也常被誤為是考試或測驗,事實
上,評量比考試更為複雜,因為評量還包
括價值判斷。
26
教學評量
1.可以發現學生的潛能與成就
• 利用測驗可以了解學生性向,幫助學生了解自
己。
2.幫助學生診斷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
3.幫助教師分析其教學效率及得失,改進其
教材教法
27
教學評量種類
1.安置性評量
• 指指對於教學前學生所具有的起點行為表現之
評量。
2.診斷式評量
• 指在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持續性,反覆呈現的
學習困難的原因加以診斷和評量。
3.形成性評量
• 指在教學活動中對於教師的教學及學生學習的
表現評量,測驗結果多屬於「標準參照」。
28
教學評量種類
4.總結性評量
• 指全部教學活動中(或某一單元)結束後對於學
生學習成就評量。
5.標準參照評量
• 以事前決定的標準作為評鑑學生學習行為表現
依據。
6.常模參照評量
• 指學生學習表現以某一特定參照團體相比較,
如以同年級學生平均學業成績為參照點。
29
教學評量形式之轉變




受到多元智力評量思潮之影響,以及傳
統測驗之限制、標準化測驗的濫用與誤
用等,已逐漸強調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方式: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
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30
名詞介紹



測驗(test)
測驗是一種觀察與描述個體行為樣本的
工具或系統方法。
質的(qualitative)測驗多屬觀察性的檢
核表,結果以類別歸類;量的
(quantitative)測驗結果則以數字表示。
31
名詞介紹



測量(measurement)
測量是將個體行為特質予以量化之過程。
量化的結果要能反映出個體該行為特質
在團體中所佔之真實或相對地位。
32
名詞介紹



評量(assessment)/評鑑(evaluation)
評量是決定個體、教學方法或教育計畫
等達成目標之程度的系統過程,包含價
值判斷。例如教學評量在瞭解教學目標
達成之程度。
良好的評量需建立在充分的、多元的測
驗與測量資料之基礎上。
33
教學評量種類


常模參照解釋(norm-referenced
interpretation)即參考常模來解釋個別測
驗分數在團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旨在
區別個別差異。
標準參照評量即依教師所訂學習成效標
準來解釋個別分數是否通過/不通過標準,
或精熟/不精熟學習材料。
34
教學評量種類
依答題方式分類
1.選擇型:為有選項的試題(choice items),
可從中選擇。
 –選擇題(multiple-choice items)─測量從
簡單至複雜的學習結果
 –是非題(true-false items)─測量事實、原
則、定律、應用、及解釋等。
 –配合題(matching items)
35
教學評量種類
依答題方式分類
2.供應型:受測者提供答案的試題(supply items)
 –填充題(completion items)─知識的測量
 –簡答題(short-answer items)─知識的測量
 –論文題(essay questions)─
 •擴展式反應(extended responses)
 •限制式反應(restricted responses)
36
教學評量種類
依計分方式分類
主要是指計分方式會不會因不同人計分而造成不
同的計分結果。

客觀測驗(objective tests)
–有標準的、固定答案的試題類型,如選擇題、
是非題等。

主觀測驗(subjective tests)
–常受到評分者主觀因素之影響,導致評分結果
的差異。
37
教學評量種類
依測驗時間分類
 能力測驗(power tests)
–沒有測驗的時間限制,或是時間的限制降至最低,為
讓受試者能夠完全發揮其能力,減少時限所造成的焦
慮。
 速度測驗(speeded tests)
–通常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因為時限嚴格,速度測驗
的題目通常不會太難,測驗重點在於瞭解受試者對測
驗內容的熟練或記憶程度。
 半速度測驗(partially speeded)
–時間限制為大多數人能完成此測驗的時間。
38
教學評量種類
依教育目標類型分類
1.認知測驗(cognitive tests)
–測量個人思考、知識、問題解決等心理
能力
–在教學上,認知測驗多指成就測驗
(achievement tests) ,乃測量經由學校教
育或訓練後所學習得到的實際能力或表
現行為的測驗。
39
教學評量種類
2.情意測驗(affective tests)
–人格測驗(personality tests)
–興趣測驗(interest inventory)
–態度測驗(attitude tests)
–價值觀測驗(value questionnaires)
3.動作技能測驗(psychomotor tests)
40
教學評量與命題原則



教學評量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因此,編
製測驗須把教學目標具體化和分析。
測驗目的,如在定出學生成績高下,可多
考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能力。如在了
解精熟程度,則題目不宜太難。
一般命題原則如下:
• 1.取材均勻分佈,應包括教材全部
• 2.文字淺顯簡短,題意明確
41
命題原則

是非題命題原則是:
1.是與非題數大致相等
2.每題只包括一個概念
3.採用正面肯定的敘述,避免否定或雙重否定。
不佳的試題:肺結核不是一種不會傳染的疾病
選擇題命題原則是:
• 1.每題所列答案數應一致
• 2.每題越簡短越好?? 必要的敘述或相同字詞宜置
於題解中
42
教學評量之作用



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提供回饋,引導學
習,增進教學與學習效果。
教師應該瞭解編製和應用測驗的原則和方法。
擬定教學計畫時,就需考慮到如何實施測驗、
進行評量,視之為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提供行為特質的資訊給學生、教師、家長、行
政當局等,以在各適當階段達成有效決定。
43
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





應測量能明確界定的學習結果,這些學習結果
需與教學目標一致。
應能測量出所預期學習結果和教材內容的代表
性樣本。
應依據我們所預期的學習結果來選擇測驗題型
測驗之編製應配合其特殊用途,以提高成效
信度、效度要高,且需小心解釋測驗結果
44
講述法的意義



講述可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
內容是事實性的資料及未經組織的知識,
用書面資料讓學生閱讀比用口頭來表達好。
知識系統化後,教師用口頭講解較好。
45
講述法的意義

講述可分二類
•非正式講述:以談話方式進行,時間短,約5
至20分,教師姿態,表情自然。
•正式講述:以演講的姿態出現,大部分採口頭
講解及書面資料闡述,常使用板書及各種輔助
器材,學生採傾聽的方式

講述是教師最常用的方式,我國學生最習
慣此種教學。
46
講述法的功能與缺點


講述法為教師歡迎,主要是進行過程中簡
單、方便。
講述法有下列功能
•引導學習活動
•介紹單元內容
•解釋難題
•提供補充教材
•適用大班級,節省時間
47
講述法的功能與缺點

講述法的缺失
•無法提供學生進行探索、操作機會
•學生沒有參與感,不易引起興趣
•學習不夠深入,只是接受知識而已
•不易激發學生好奇心與興趣
•不易吸引學生注意力
•講述內容不易為學生保留。
48
講述的要領

成功的講述,要講述清晰、有系統及生動,
另需以下幾個要領:
• 講述時間不要太長,中小學10分鐘為宜,不超
•
•
•
過20分。高中生約20分,大學生及成人30分,
超過必須善用技巧來避免分心
充分準備
講述清晰
引起興趣及集中注意
49
講述的要領
• 內容適合學生程度
• 告訴學生所預期要學到的成果
• 注意演講的動作、神態和身體語言
• 避免照本宣科或一再重複
• 作扼要歸結
• 講述之後宜有討論和發問機會
50
討論教學法的意義與功用


又稱小組討論法,團體討論法
意義:
• 教師與學生共同就某一主題進行探討,以尋求
答案或能為團體中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意見,
在討論過程中,不同立場的意見都可被討論,
因此爭論的現象不可避 免。

據研究:討論法如果能被適當運用將對於
某些特定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人格發展及
社會適應方面,很有成效。
51
小組討論法的功用






1.有助對課程內容的深入了解
2.增進學生學習動機
3.使學生更投入該科目的學習
4.養成學生對該科目積極學習態度
5.發展學生與該科目內容有關的解決問題
能力
6.使學生有機會應用所學概念及知識到實
際問題上。
52
討論法未受重視的原因








1.沒有充裕時間與適當埸所
2.教師未具熟練發問及討論技巧
3.教室氣氛不夠開放,自由
4.討論主題和目的不明確
5.教師具有權威的態度
6.教師未具有效的班級教室管理技巧
7.班級人數過多
8.學生未具發問,傾聽及討論技巧
53
討論法的類型

腦力激盪法
• 1.這是一種最簡單、有效的創造思考技巧
• 參與討論的人數,通常視討論時間長短而定,
•
•
討論時間短,5至15人為宜
教學目標主要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或激
發各種新穎奇特的觀念
主持人通常先簡單提出所要討論的問題,事先
要預備錄音或紀錄,主持人必讓發言者充分發
表意見,或觀念而不任意加以評論。
54
腦力激盪法的原則





1.所有的觀念應被尊重
2.每個意見不加任何批評
3.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別人的意見來表示自
己的看法
4.鼓勵那些未表示意見者提出看法
5.重量而不重質,提出的觀念愈多愈好
• 激盪後獲得概念或意見,應該在另一活動中加
以討論,以評估其意義與效用。
55
教室氣氛的意義


班級氣氛又稱為班級學習環境,或稱為班級教
室的心理社會環境,與教學的物理環境一樣,
對學生學習有重大影響。
依美國伊利偌大學華伯(Walberg 1979)觀點,教
室氣氛是指學生所知覺到的班級團體中影響其
學習的心理社會層面。包括班級團體中各種成
員的共同心理特質,學生相互間關係,師生間
關係,學生課程及學習方法關係,學生對於班
級組織特性的知覺等。
56
教室氣氛的意義

班級氣氛的組成要素,可以分十五個層面,
(walberg)
• 1.團結或親密
• 2.多樣性
• 3.班規
• 4.進度
• 5.特物質環境
• 6.衝突
7.目標導向
8.偏愛
9.困難
10.冷淡
11.民主
12.派系
13.滿意
14.組織散亂
15.競爭
57
教室氣氛



教師較喜愛的教室氣氛是那種短暫、愉快、支
持性氣氛。在溫暖的氣氛中,充滿友愛、接納。
愉快的氣氛中,教室充滿歡樂,師生同享學習
的樂趣。在支持性氣氛中,教室充滿了鼓勵和
幫助。
教室氣氛如果是冷淡,則顯示出學生的不和諧,
不團結,不友愛等
良好氣氛有助學習的進步,培養師生、學生良
好關係,並建立積極自我觀念。
58
教室氣氛的評量



班級氣氛的評量,通常採用客觀化的量表來進
行,國外的評量工具較多,而我國可採行的較
少。
國外對於班級氣氛評量,首推美芝加哥大學華
伯最為著名,此外史丹佛大學的慕斯(Moss)和澳
洲學者佛雷塞(Fraser)。
我國現有吳武典(民63)修訂的巴克雷班級氣氛測
驗,林寶山(民74)修訂班級氣氛問卷,何榮桂修
訂的學習環境量表等等。
59
創造理想的教室氣氛

創造一個溫暖、愉快、支持性的良好氣氛
應把握下列要領:
• 教師的人際關係
友善的態度
積極正面的態度
真誠讚美他人
確實聆聽
有效參與
能支持他人
60
創造理想的教室氣氛
與他人分工合作
有幽默感
有民主式的妥協態度
有熱誠
• 教師與學生關係
1.公平對待每位學生
2.給予讚美
3.願意協助
4.以身作則
61
創造理想的教室氣氛
對學生期望前後要一致
了解學生困難所在

教師對於班級氣氛的各個層面有充分了解,
對於理想班級氣氛之特質有所認識,就能
夠建立並維持適合班級學生學習的理想氣
氛,並提昇教學效果。
62
教室管理的意義及重要性

1.方炳林(民68)
• 教師和學生共同合適地處理教室中人、事、物
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
以易於達成教學目標。


2.教室管理目的,主要在促成學生有效學
習,以達成教學目標。
3.研究顯示:教室管理行為與學習成就、
態度等學習成果有正相關。
63
教學行為的類型

1.教學性的活動
• 1.主要促進學生直接獲得某種教育目的。如設
計教案。

2.管理性的活動
• 主要建立和維持有效教學的各種教室情境和條
件。如獎勵、發展師生關係。

3.教學性的問題,要用教學的策略來解決,
管理性問題,要用管理的策略解決。
64
教室管理的問題


可分為個別及團體的問題。
1.德瑞克和卡塞(Dreikurs & Cassel 1972) 認個別
行為有下:
•
•
•
•

1.引起注意
2.尋求權力
3.尋求報復
4.失望無助
2.強生和班尼 (Johnson & Bany 1970) 認團體行
為有七:
•
•
1.缺乏團隊精神
2.不依據行為標準和工作程序
65
教室管理的問題
• 3.團體成員採消極態度
• 4.集體表現不當行為
• 5.有騷動、中止工作行為
• 6.不太守道德規範,仇視、抗拒、攻擊性之反
•
應。
7.無法適應環境的改變。
66
教師特質與教室管理



1.學生問題行為有時候靠校規或訓導人員解決,
但大多數教室問題靠教師自行解決。
2.波立 (Borich 1988) 指出:
•
大多數在教室所發生的管理問題,強度都不高,也沒有
持續性。
3.孔恩 (Kounin 1970) 研究發現:
•
•
•
1.55%之教室問題與上課時談話及喧嘩有關
2.26%與上課遲到及不作功課,上課任意走動有關。
3.17%不專心上課與看其他書籍,作百日夢有關。
67
4.教師的某些人格特質與教室管理有關






1.持過度否定
2.權威氣氛
3.過度反應
4.集體處罰
5.責怪學生
6.暫停或中斷教學
68
有效教室管理的特徵







1.能綜觀教室全貌,不會只注意某一學生
2.教學活動中能注意到學生不良行為
3.教室不專制不權威,學生能自由表達意見
4.教室規約清楚明確
5.教師能經常注意學生興趣
6.教師教學活動不會因學生不當行為而中斷
7.教師因材施教,允許學生自我控速
69
教室管理的策略




1.建立班級規約
2.培養學生自律能力
3.預防不當行為發生
•
•
•
•
•
•
1.關懷學生,支持學生
2.公平
3.提供機會協助教師處理事務
4.保持一致的行為標準
5.發展班級的凝聚力和忠誠感
6.利用肢體語言,如眼神、手勢
4.獎勵學生良好行為
70
教室管理的策略
•
•
•
•
•


1.口頭讚美
2.書面讚美
3.發給圖書券、貼紙
4.給予優惠權利
5.公佈優良事跡
5.處罰不當行為
•
口頭警告、訓誡、罰站、公佈名字、扣分、隔離、強迫
性服務等。
6.塑造班級氣氛 有期望、能溝通。
71
教室環境的佈置與設計

廣義的教學環境
• 指整個校園環境,包括學校面積大小,校內各
種建築,圍牆、大門、學校附近環境、校內花
草、樹木、道路等

狹義的教學環境
• 指班級教室及其可供教學,研討活動埸所及其
相關教學措施而言,包括教室地點、外觀、室
溫、桌椅、設備等

設計原則﹕
72
教室環境的佈置與設計




教室地點方便教學或實驗活動進行,教室所在
力求寧靜。
教室大小及外形要符合美觀外,更要符合教學
需要,並考慮到各種視聽媒體使用空間。
室溫在攝氏20度為宜,超過影響學習
教室顏色美觀、亮麗和諧感到舒適,黃色、紅
色適合活動取向教學,藍色、綠色適合靜態學
習活動。
73
座位安排要點





1.使所有學生都能面對整個教學區域
2.學期初,安排採行列方式,學期中以後,考慮
改變型態
3.學生座位儘量避免直接面對干擾的來源,如面
向門口,操場
4.學生座位之間,保持適當通行距離
5.座位不宜由學生挑選,應由教師依據學生身心
及學習特質來安排,一段時間後,可調整部份
學生座位。
74
班級人數與教學關係



班級人數的多寡與教學成效有關,小班級
教學比大班級教學有效。
據研究﹕學生人數超過二十人以上時,學
生數的多寡與對學生成就的影響不顯著,
但對態度卻有影響,10至20人時學生數的
增加影響學生的成就。
班級人數多少合適,除了考慮學習成果關
係外,應考慮下列因素﹕
75
班級人數與教學關係

1.考慮學習目標的類別
• 如態度與技能的獲得為主要目的時,小班制較
合適,高層次目標亦然

2.考慮學生個別差異
• 程度參差不齊須個別輔導時,用小班制或分組
教學

3.考慮所要採用的教學方法
• 大團體演講法
40人以上
76
班級人數與教學關係
• 講述法 10至40人
• 練習法 5至15人
• 示範法 3至10人
• 小組討論法 3至7 人
• 小導師制 1至3人

以上三種因素,都與班級學生數多寡有關
77
理想的教室設計




可從下列幾方面考慮:
1.學生座位
2.教師座位
3.教室應保留學習活動空間
• 有時分組,有時較大學習活動,亦可利用角落
作為學習中心或學習角。


4.佈告及展示區
5.書櫥及儲藏室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