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社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社會

第二章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社會
第一節 考古發現與意義
第二節 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考古發現與意義
一、冰河期的臺灣
1.現代人的出現:
距今約十一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開始,現代
人也大約在此時出現。之後迅速擴散到全球,當時
全球海平面下降,臺灣與歐亞大陸相連,於是人類
也跟著進入臺灣。
2.臺灣文化發展的遲滯:
距今一萬二千年前,冰河期結束,海水再度上升,
臺灣與大陸的陸路往來被截斷。原本留在臺灣的人
類, 因長期孤立,缺乏外在文明刺激,造成文化發
展遲滯的現象。
歷史小百科1:冰河期
圖2-3 長濱文化使用的工具--礫石石片器、石英質
小尖器、礫石砍器
二、舊石器時代
1.長濱文化:
(1)臺灣舊石器時代文化以臺東發現的「長濱文化」
為代表。
(2)長濱文化最早在五萬年前就已經外地移入 。
(3)長濱文化可能因無力與大陸傳入的新文化對抗,
而在距今五千年前左右消失。
歷史小百科2:臺灣舊石器遺址
影片欣賞:
台東長濱文化
2.長濱文化的內容:
(1)生活型態:小團體生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
人負責捕魚,打獵,女人和小孩則負責採集野菜
和果實 。
(2)遺址所在的洞穴:捕魚時暫時居住的營地。
(3)使用的工具:敲擊製造,用打碎掉的石片來切割、
刮除、砍樹、削木。骨器方面則將動物骨頭削尖磨
利,作成魚叉、釣鉤、骨針等工具。
圖2-5 臺灣史前文化遺址的時空架構
三、新石器時代初期
影片欣賞:
八里大坌坑文化
1.新石器時代的時空:
(1)七千年前左右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 ,社會組織
與生活產生重大改變 。
(2)全臺臨海地區都以「大坌坑文化」為主,範圍
包括中國東南沿海及臺灣,大致是先在大陸形
成後再移入臺灣,南島語族大約就在此時開始
形成。
2.新石器時代的農業:
(1)人們利用刀耕火種的游耕方式種植根莖類作物。
不過因農業生產還很原始,狩獵、採集仍有重
要的地位 。
(2)帶來定居或半定居的小型村落,定居生活和糧
食供應穩定,又帶來陶器的使用。
3.粗繩紋陶文化:
初期的陶器大多粗糙鬆軟,因很多陶器在口緣下
方有粗繩狀紋路,所以「大坌坑文化」又稱為
「粗繩紋陶文化」。
歷史小百科3:繩紋陶
圖2-7 大坌坑出土的陶片
四、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臺灣石器文化開始分化,各地都大量出現具有
方特性的文化,臺灣史前走向多元發展之路:
1.農業方面的改變:稻米、小米等種子作物取代原
有根莖作物,占食物來源的比重也有所增加。
2.宗教行為與儀式確立:靈魂觀念已經出現,各地
也有不同的喪葬儀禮。
3.社會組織趨於繁複:可能已出現部落聯盟或酋
長,初步戰爭行為也跟著出現。
歷史小百科4:新石器中晚期
圖2-8 臺灣新石器晚期各文化的分布範圍
影片欣賞:
五、金石並用時期
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
1.距今二千年前左右,臺灣沿海地區受中國傳入鐵
器的影響,進入鐵器與石器並用時代。
2.繼承新石器晚期的發展,為適應型態不同環境,
各文化間的差異更大。平原、丘陵、山地都有遺
址分布,生活型態和社會組織和近代各原住族群
已經很類似。各原住民族群的祖型文化約在此時
成形。
3.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三行文化」,由於工具、武
器的進步,聚落規模愈來愈大,煉鐵作坊已經出
現,部落間戰爭日益激烈,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往
來擴及中國與東南亞地區。
圖2-11 臺灣金石並用時期各文化的分布範圍
第二節 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一、原住民的分類
1.臺灣原住民本來沒有明顯的族群分類,荷治時期大
多以社名稱呼,統治力較弱的地方則以地名概括稱
呼。
2.對原住民的分類始於清代,最初以漢化程度為標
準,分為「土番」、「野番」,其後又依原住民歸
化與否,分為「熟番」、「歸化生番(化番)」和
「生番」。因熟番多住在平原,生番多住在山區,
又稱為「平埔番」與「高山番」。
影片欣賞:
原住民的分類
3.日治時期沿用清代分法,將原住民分為「平埔蕃」
與「高山蕃」,霧社事件後,因「蕃」字不雅,又
改成「平埔族」與「高砂族」。
4.國民政府時期,將原住民改稱「山地同胞」,再以
是否與遷移到漢人居住區為標準,分為「山地山
胞」與「平地山胞」。
歷史小百科5:原住民人口
圖2-16 現今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影片欣賞:
二、文獻中的平埔族
平埔族-西拉雅族
1.漢人文獻中的平埔族:
(1)最早對臺灣原住民有詳細記載的為陳第的「東番
記」,書中描述了荷蘭統治前西拉雅族的概況。
數十年後,荷蘭人也寫下「蕭壠城記」,記錄
了平埔族的生活與風俗。
(2)平埔族大約幾百到一千人為一「社」。社中有
一間未婚男子用的「公廨」,部落中的大事就
在此共同討論。女巫的命令對族人有相當的約
束力。
(3)這些早年的文獻紀錄,但範圍只在臺南一帶,
其他地區的狀況則至今仍然沒有確切的資料。
2.平埔族的生活:
(1)日常生活方面,女性負擔大部分的勞務,男人
負責打仗與打獵,農業則由男女共同負擔。各
社間偶爾會有衝突發生,這時雙方就約期戰爭
以解決,並將殺死的敵人頭骨掛在家門,以誇
耀英勇。
(2)禮俗上男人有帶耳環的習慣,女人則長髮、鑿
齒。男女成婚後,因平埔族為母系社會,所以
是男方隨妻而居。喪禮則是將屍體烘乾後放在
家中,直到房屋重建才埋入地下。
歷史小百科6、7:平埔族分類 、蕭壠社
圖2-19 平埔族夜祭
三、原住民的社會型態
1.社會型態:
絕對母系社會,如阿美族;偏母系的雙系社會,
如卑南族與噶瑪蘭族;完全雙系社會,如排灣
族;偏父系的雙系社會,如魯凱族;長子繼承的
父系社會,如泰雅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
邵族;幼子守家的父系社會,如太魯閣族;家族
繼承的父系社會,如布農族。
2.社會階級 :
無明顯階級的有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氏族階級
的有布農族、邵族、鄒族、達悟族;貴族階級的
有排灣族、魯凱族。年齡階級的有泰雅族、賽夏
族、卑南族、阿美族。
歷史小百科8:原住民族別
圖2-22 排灣族貴族服飾
四、原住民的宗教與祭典
1.原住民祭典主要分為四類 :
(1)神靈崇拜:可分為精靈崇拜、祖靈崇拜、神祇崇
拜三大類。
(2)生命禮儀:包括由出生到死亡的各階段,為求平
安而有的各種禮俗。
(3)歲時祭儀:主要為祈求狩獵、漁獲豐收的各種祭
典。
(4)其他祭典:主要為慶賀或祈求某些特定事物的祭
典。
影片欣賞:
原住民祭典
月份
重要祭典
1月
鄒族小米播種祭。卑南族豐年祭。
2月
鄒族凱旋祭(戰祭)。
3月
魯凱族除草祭(買沙呼魯祭)。達悟族飛魚祭(3~7月)
4月
布農族射耳祭。邵族播種祭。
5~6月
阿美族捕魚祭(5~6月)。布農族嬰兒祭(6月)
7月
鄒族小米收獲祭。阿美族豐年祭(7~9月)。卑南族收獲祭。
太魯閣族祖靈祭。撒奇萊亞族巴拉瑪火神祭。
8月
泰雅族祖靈祭。邵族狩獵祭(拜鰻祭)。魯凱族小米收獲祭。
排灣族豐年祭。噶瑪蘭族除瘟祭。
9月
邵族豐年祭。
10月
排灣族五年祭(人神盟約祭)。
11月
賽夏族矮靈祭(兩年一次)。布農族小米播種祭(11~12
月)。
12月
卑南族猴祭、大獵祭。
圖2-26 泰雅族豐年祭
五、原住民的工藝與藝術
1.以服裝來說 :
製作方式包括夾織、刺繡、鞣皮、貼飾、綴珠等
技巧。材料則由以往以麻布為主,到近代羊毛、
棉花,還有特殊的樹皮布、藤、椰子葉、香蕉絲
等。
2.工藝創造方面 :
阿美族的陶器、泰雅族的藤編、排灣族的雕刻、
魯凱族的石工、太魯閣族的樂器、達悟族的船身
裝飾,都展現出強烈的民族色彩,成為聞名的藝
術作品。
3.音樂舞蹈方面: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邵族的湖上杵歌、賽夏族的
祭歌、阿美族具感染力的歌舞,都是為人稱頌的
音樂創作。
六、原住民自我意識的擡頭
1.自荷蘭人進入臺灣以來,原住民因文化的弱勢,長
期受到歧視、扭曲與誤解。到了民國72年,臺大原
住民學生創辦高山青」雜誌,開始了爭取原住民權
益的社會運動。
2.民國73年12月,「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
隨即發起「正名運動」。歷經十年的抗爭與協商,
民國83年修憲 時,正式將「山胞、番人、山地人」
正名為「原住民」。
3.「正名運動」打破了幾百年來「平埔族」、
「高山族」的劃分,重新以南島語族界定整個
原住民族群。其後,「正名運動」還延伸到個
人族名、族群名稱、行政區域、道路,以及傳
統領域山川地名的正名。
4.「正名運動」推動,象徵了原住民自我意識的
擡頭,重新建立族群應有的尊嚴與主體性。
圖2-29 原住民社會運動
歷史小百科1、2
1.冰河期:地球溫度在180萬年前開始變冷,產生了
四次大規模的冰河期。這四次冰河期在各地名稱
不同,年代也多少有些出入。最近的一次為沃姆
冰期(Wurm,中國稱大理冰期),大約持續10萬
年。兩個冰河期間的溫暖時代,被稱為「間冰
期」。
返回
2.臺灣舊石器遺址:除長濱文化外,還有同一類型的
臺東成功鎮「小馬文化」,臺南左鎮鄉的「左鎮
人」,屏東鵝鑾鼻、龍坑遺址。中部地區的「網
形文化」屬於另一個體系,但時間仍無法確定。
返回
歷史小百科3、4
3.繩紋陶:繩紋陶在東亞地區非常普遍,從泰國經中
國長江流域到日本都有發現。年代上來看,最早
出現在中國廣西一帶,因此有可能是先在華南出
現,再沿海路擴散到東亞地區。
返回
4.新石器中晚期:確實年代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中
南部一帶約在5,000年前進入新石器中期,北部、
東部則晚了幾百年。新石器結束的年代則以北部
在2,000年前結束最早,東部到1,000年前才結束。
返回
歷史小百科5、6
5.原住民人口:到民國96年10月底,原住民總數為
482,798人,占臺灣總人口數2.11%。以地區來
說,花蓮、臺東、屏東三縣分居前三名。 返回
6.平埔族分類:平埔族的分類目前還沒有比較一致
的分法,常用的地圖是以臺灣通志分成八族,其
他還有七、九、十、十二的分法。這些分法中
即使族的數目相同,族名、族別也有差異。
返回
歷史小百科7、8
7.蕭壠社:又稱為歐王社,原本在今天臺南縣佳里鎮
的番仔寮,是西拉雅族四大社之首,人口眾多。
返回
8.原住民族別:民國89年以前原住民被分為九族,
此後分別加入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
萊亞族。民國97年四月,賽德克族從太魯閣族分
離,成為原住民第十四族。
返回
【圖源】
圖2-3 何傳坤(1996)。台灣史前文化三論。台北:稻香。p.34
圖2-5 劉益昌(1996)。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台灣省文
獻會。林岑俞改繪。
圖2-7 取自
http: / / twstudy. i is.sinica.edu. tw/preHistory/img/p22-2.jpg
圖2-8 蔡坤年繪製。
圖2-11 蔡坤年繪製。
圖2-16 蔡坤年繪製。
圖2-19 中華日報記者盧萍珊攝。http://www.cdns.
com.tw/20090425/news/nxyzh/U91020002009042417384831.htm
圖2-22 王明雪主編(2002)。台灣原住民之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p.152~153
圖2-26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提供。
圖2-29 謝三泰攝影。www.cnavista.com.tw
圖2-22 王明雪主編(2002)。台灣原住民之美。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p.152~153
圖2-26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提供。
圖2-29 謝三泰攝影。www.cnavist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