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課程ppt 2

流行文化與大眾文學
第一週到第三週
關於「文化」
•
•
字源:西方──culture,源自拉丁文
culrura,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15世
紀之後,引申至對人的品德與能力的培養
字源:華文──
「文」文字、文章、文采,禮樂制度、法律
條文
「化」教化、教行
關於「文化」
•
•
•
1952年,美國人類者《文化:關於概念和定義
的探討》,列舉1871-1951這80年間,文化的
定義161種
1871:英學者Edward B. Tylor (1832-1917)
文化經典性的定義: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
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
人而獲得的任何能力和習慣。
(一個民族從生活中顯現出來的都是文化)
文明的發生是以文化不斷累積與進步為前提
Chris Jenks以四個面向的類型學說
明文化概念的起源
1. 一個知識與認知的範疇(如「人類優越性」
之特定哲學概念)
2. 一個更包容或集體的範疇(社會中知識或道
德發展的狀態)
3. 一個敘述與具體的範疇(社會中藝術與知識
作品的集合體 )蘊含獨特、排他、精英主義、
專門知識
4. 一個社會範疇: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社會
學/人類學關注)(文化多元)
Clifford Geertz(吉爾茲) 的文化論述
• 文化是一則待閱讀的文本(context)
• 人是一種將自己懸掛在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文化則是這些網;
• 文化分析不是探索經驗規律的實證之學,
而是探索意義的闡釋性科學
• 文化是表演的文件(acted document),
(即一種展演),如諧摹或模擬一樣,具
有公共的性質
Clifford Geertz(吉爾茲) 的文化論述
• 當文化被看作一套控制行為的符號手段及
體外信息源時,它在人「天生能變成什麼」
和「實際上逐一變成什麼」之間提供了鍵
接。
• 成為人類就是成為個人,我們在文化模式
指導下成為個人,
• 文化模式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我們用來為
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系統.秩序.目的和
方向。
文化研究必須──關注細節.拋棄類
型化.模式化
• 古典人類學的研究,有「類型化」的問題──淹沒
了活生生的細節.使之成為僵死的模式。,為了
追求形而上學的存在(即大寫的人),而犧生了
經驗的存在(小寫的人)
• 我們說話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說英語的能力是文
化的。我們的基因規定的生活大綱(文化),和
我們的實際作為(個人)之間,存在一系列複雜
的有意義的象徵符號,在其指導下,把大綱變成
活動。
• 文化:空氣、土壤、水份。文化的催眠效果。
流行文化/幾個語詞概念
•
•
•
•
•
•
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包含「傳統的大
眾文化」──民間文化
「現代的大眾文化」──流行文化
民間文化(folk culture)──起自民間、緣自民
間(如「陣頭」)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經過文化工業、
大眾傳播所製造的文化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現代的大
眾文化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
現代的大眾文化
(與從民間出發,具有民間自主性的民間文化區隔)
特點:
a.文化生產類於現代工業的生產過程(量產)
b.文化的產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
c.文化的主體非文化消費者(即非廣大群眾)
d. 文化產品的關聯社群──
創作者、經營者(廠商)、傳播者(媒介、廣
告)、消費者(前二者主導品味,中間得利)
流行文化的文化意識
• 「跟著感覺走」、「瀟灑走一回」、「過
把癮就死」、「玩的就是心跳」………
• 即時、趁時、快速、短暫、瞬間、
• 感官、直覺、慾望、歡愉
• 不變的變動(「流行」之「潮」;文化包
裝)
• 變動的不變(主流文化意識)
流行文化的關鍵:媒介、廣告、品
牌
•
•
廣告──以平凡人的「故事」來建構、強
化品牌形象(很日常性):如7-11、
全國電子
廣告──訴求大眾、平凡、日常,以及平
凡人可能超越平凡的「想像可能」
流行文化的關鍵:媒介、廣告、品
牌
•
•
品牌的建構過程──Levis 原是來自礦工
階層的,但經過品牌包裝,礦工買不起
【而粗獷 、野性── 則被包裝成為一
種時尚】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什麼? 品牌好不好用?
品牌的價值多少?或者是品牌如何被建構,
其間的意識型態為何?操作機制如何?
流行文化的關鍵:媒介、廣告、品
牌
• 反叛的激情被制度化、任何東西都可以被
收編,用昂貴的費用包裝,而成為一種時
尚
• 【如野性、反叛、鄉村、生態、】
• 【反叛──收編──馴化──符碼化──再製
──形象化】
法蘭克福學派與其「文化工業」理
論
•
•
•
•
法蘭克福學派的沿革:(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
屬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傳統馬克思主義之別:
「傳馬」重經濟問題之思索批判,「西馬」重文化問
題之思考與批判
西馬二創始人:盧卡奇 (Georg Lukács,18851971)、葛蘭西(A.Gramsci,1891-1937)
法蘭克福學派的要員:
班傑明(Benjamin Walter 1892~1940)
阿多諾(Adorno ,1903~1969)
馬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法蘭克福學派與其「文化工業」理
論
•
•
•
•
•
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歷程:從30年代至
七0年代
批判的要點:
批判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之商品化
批判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之標準化
批判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之強制化
此學派在「文化工業」理論上的重
要性
1. 長時間的批判(半世紀.三代之批判)
2. 首先提出「文化工業」之概念(已成為工業的現
代文化型態),以與傳統意義之大眾文化區隔
3. 概括出大眾文化的幾個特徵:商品化、標準化、
強制化
4. 提出大眾文化即「社會水泥」的基本論斷~~大
眾文化之功能在剝奪人的情感、鞏固現行秩序
5. 通俗~媚俗~瞄準大眾錢袋
班傑明(Benjamin Walter
1892~1940)對文化工業的探討
•
•
•
•
•
班傑明:德國富有猶太家庭,二次大戰中被納
粹逮捕,自殺,相對而言,是該學派中,對文
化工業較持讚賞態度者(文學評論家)
「技術複製文化」~~其對文化工業的別稱
班不認為科技發展與生產力之發展對文化而言
是罪惡之源
技術複製文化的特徵:失去傳統文化的「韻味」
(aura)、以展覽價值為主、向消遣式接受方
式改變
班對標準化的部份樂觀,對其商品化的部份則
否定~~對藝術服務於商業之否定。
班傑明(Benjamin Walter
1892~1940)對文化工業的探討
• 後期,對技術/商品/文化之體系持更否
定的態度,甚至重新審度「韻味」
(aura),從認為「韻味」是傳統藝術不
可親近
•
的光環,到認為韻味是接近本體自然
的,是非異化之象徵。
阿多諾(Adorno ,1903~1969)對
文化工業的批判
• 美學家與批判哲學家(對當代文化徹底悲
觀的批判者),張揚人的「批判思惟和否
定意識」,把矛頭對準流行音樂,追求人
們如何擺脫文化工業痛苦的希望之光
• 文化工業:社會水泥:
透過操縱廣大群眾的心理,有效地支持了
現行權力及秩序,以「解放」的假像,透
過標準化而壟斷文化千篇一律的接受者與
消費者,千篇一律的創作者
阿多諾(Adorno ,1903~1969)對
文化工業的批判
•
•
•
•
•
•
資本主義社會把人的理性變成純工具化的理性
「工具理性」~~相對於「價值理性」
流行文化中,「工具理性」支配一切:
追求「合理性」,即追求「標準齊一」,
所有東西都成為商品;
文化工業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物質基礎,融合文化
產品被創造出來,是為了「交換」,而非滿足真
正的「需要」
• (@@關於「需要」??)
•
「
阿多諾(Adorno ,1903~1969)對
文化工業的批判
• 從流行音樂看文化工業之危害
• 主題重複、節奏標準化、擴展經驗之標準化與認
同之標準化.
• .創作/資助者~~從/主
• 資助者與藝術無關,是付錢訂貨,而且關係朝不
保夕,而創作者負了「文化債務」,在一定時間
內,要交出一定份量與內容之作品,並且此作品
具有一定用途,那麼,藝術創作本能在自發性在
哪裡?
•
~~一種異化與扼殺
阿多諾(Adorno ,1903~1969)對
文化工業的批判
• 文化工業與文化危機
對社會、個人、藝術的危害~~異化、物化
• 文化工業與文化救贖
• 藝術是不受時空限制的、超出物質的、與人類理
想與情感相呼應的,為社會的矛盾提供一個未來
的遠景,
• 藝術是自律的,對現存社會有一種否定、顛覆的
力量
• 阿賦予藝術二能力:烏托邦、否定。
• 阿相信當代社會的救贖存在於文學、美學、藝術
的領域中
馬庫塞(Herbert Marcuse ,
1899~1979)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
•
•
•
文化工業的先導:肯定文化
文化工業的雛型:壓抑文化
文化工業的象徵:單面文化
文化工業的內涵:物質文化
關於異化: Alienation(語意)
1.
2.
3.
4.
5.
疏遠; 離間(Entfremdung,又譯疏離)
讓渡; 轉讓
【醫】精神錯亂
【哲】異化
異化:(Alienation;原意:屬性不同)
馬克思( Mark)論異化:Alienation
• 人與他的「類本質」的異化。
• 工人之間的異化,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將勞
動化約為市場上待價而沽的商品,而非社
會關係。
• 工人與其勞動產品的異化,因為產品脫離
工人自身的控制,反而成為異己的、敵對
的關係。
• 工人與其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勞動成為
無意義的活動,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
關於異化:Alienation
異化與人為風險──
• 現實生活中,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各種制度或
是產品之類的,本來是為人們服務的, 然曾幾
何時,我們所欲駕馭的東西,卻慢慢的反倒過
來駕馭了我們,並宰制我們的生活
• 人無法輕易的從中脫離,這種物質與人類間
微妙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異化」
• 科技理性、物質取代了人的主體──風險激
生
關於「物化」:reification
• 異化與物化相關,
• 馬克思:異化為一個歷史的概念,是私有制
社會特有現象
• 物化:人的勞動成為一種商品;人自身成
為「對象化」,成為物品、商品--任何
社會皆可能發生【人與自身產生疏離】
流行文化與大眾文學
•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要置於「消費
文化」的結構中來理解
• 因為「消費文化」的體系、操作與價值取
向,使某些文化面向成為「popular」
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涵蓋
的幾個層面
• 經濟學的(欲望──需求──購買商品)
• 【需要(need)、需求(desire)】
• 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欲望受到文化的界定;物品
的消費本身,即是一種人際關係、社會意義;)
• (文化影響──使用者判定物品價值──物品價值
被決定)
• 社會學的觀點(從社會協商、競爭(如炫耀性消
費),以及社會階層的屬性及消費特性來觀察)
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涵蓋
的幾個層面
• 心理學的觀點(從心理學來分析消費行為及需要)
• 政治學的觀點(文化工業、文化帝國主義──消費
文化背後的權力政治)
• 市場(行銷)學的觀點(從生產者、廠商的視角
來看消費行為)
• 消費者的觀點(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消費行為)
• 後現代主義的觀點(將消費文化界定於渴望、愉
悅、感情、美學滿意度)
流行文學的幾個要素(廠商、市場、
媒介、廣告)
• 城市工商業發展
• 系統化與量化的生產機制、市場化的銷售
機制
• 傳播媒介的宣傳、中介
• 重視包裝、宣傳、品牌建立
• 流行文學的作者,比純文學作者更受到
「市場機制」的影響
流行文學的定義(再與「民間文學」
區別)
• 與「俗文學」、「民間文學」不同,已非
長期流傳在民間的產物
• 時代背景──「民間文學」產生自農村社會;
「流行文學」是城市工商業發展的產物
• 相關主體──「民間文學」:生產者、流傳
者、閱通者──皆庶民大眾
• 相關主體──流行文學:生產者、流傳者、
閱通者,三者分離
流行文學與純文學的區別
• 純文學--虛構正文、文學語言、表面結
構、寫實、單義
• 流行文學--準實用正文、直指式語言、
深層結構、象徵、歧義
流行文學與純文學的交集
•
•
•
一部作品可能含融二者
一位作者可能跨界其間(純文學作者較易
跨界流行文學,如司馬中原、張大春----)
作家及其作品, 長期跨界其間者──三毛
福特主義/後福特主義
福特主義:(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最初使用
•
•
•
( Fordism),源自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
( Henry Ford),他奠下「量生產方式」
( mass production)。
生產模式:大量生產模式,包括:零組件規格
化、勞動標準化、生產線管理化。形成重工業
導向及大工廠制。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標
準化(生產模式、經濟結構、勞資關係、社會
關係、個人主體、人與自我)
文化:「大量生產」促生「大眾消費」時代
( mass consumption),20世紀形構「大眾
文化」。
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70年
代以後
• 全球生線產──跨國金融資本與跨國企業
• 國家、產業部門與全球區域三個層次
• 各層次包含科技、全球食物綜合體(complex)與制
度力量三重力量的多重權力體系。
• 媒介、資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
• 資訊社會與當代風險
流行文學的分類
•
•
•
•
•
言情類
武俠類
推理類
科幻類
歷史類
當代流行文學特色
•
•
•
•
•
娛樂性(主題與手法)
教化性(符合禮教,符合忠孝節義)
文學包裝(外在包裝與內容包裝)
時效性(流行品味、風行一時)
程式化(重複性)
流行文學的讀者
•
•
•
•
休閒心理(無聊感)
代入感(投射、寄情)
刺激感、窺視慾
匱乏感(女性的浪漫愛想像)(男性:少
年游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 假性道德(先逸出,最後都回到正軌)
• 文化治療的可能與不可能(表面療癒,實
則麻醉)
「輕質化」問題
•
•
•
•
流行文學/流行文化的「輕質化」
輕質化──議題輕(迴避嚴肅的政治、歷
史、國族)
輕質化──手法輕(輕鬆、無負擔的閱讀
經驗)
輕質化──思想意識輕(不深入思想人性、
生命、生活等議題)
「輕質化」問題
• 「輕鬆一下嘛」、「那只是一部小說嘛」、
「那只是一個廣告嘛」-,那只是純消費嘛• 以輕質化,剝除人的「反思性能量」,支
持主流意識型態的鞏固
• 以輕質化的包裝手法,掩蓋主流意識型態、
文化霸權的操控,並複製它(如言情小說
中的「強暴正當性」)
童話故事中的
「巫婆敘事」與「公主敘事」
並行
歐洲古典童話故事
•
•
•
19世紀初,格林出版《孩子與家庭的故
事》,是蒐集在中歐流傳許久的故事,加
以編寫而來,反映德國大眾文化的民俗起
源
由民間傳述到大眾讀本到流行文本的再衍
繹
演義、延義、衍繹、延異、逆寫
古典童話的一些元素
• 飽後驚嚇的女孩、偽裝、逃離、落難、拯
救
• 公主、王子、拯救者
• 後母、巫婆、教母
• 預言、宿命
女性形象的建構與再思
•
•
•
•
•
好/壞女人
──女性價值的被界定、被歸類、被評價、被詮釋
好/壞男人?
母性/母職
母性(自然流動.生理母親)母職(社會角
色.文化母親)
• 女性無法放下孩子──女性主體意識與母親角色之
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