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章的内容
•
•
•
•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选择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资
源
配
置
的
方
式
计
政府调控
市
企
第一节
看得见的手
(宏观领域)
划
场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业
看不见的手
(微观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
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
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
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
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
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
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比较
计
划
手
段
计划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具有非常强的
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
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
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
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
市场机制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比较
市
场
经
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确立后,中国形成
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
11届3中全会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2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第二阶段
1984年党的12届3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
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第三阶段
13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
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四阶段
14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
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
可以搞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 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
●
●
●
●
保障制度社会化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控制间接化
经济运行法治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个性 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
● 所有制基础: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
● 分配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
● 宏观调控:
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
权制度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
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
之一
产权清晰
实现了股东所有权和
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
之二
权责明确
就是要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出资
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分别拥有的
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
之三
政企分开
实行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与
企业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
之四
管理科学
就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
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
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的经营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①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② 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笼头
流向澡盆的水太
多了,以致溢了
出来,弄得整个
房间到处都是
水。” 费里德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③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是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
产业政策调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
例的平衡,以便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
化和高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④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速
度
(%)
20
10
0
-10
-20
-30
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53 58 61 64 68 70 76 78 84 90
98
年
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
段调控经济增长速度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0
实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
抑制经济增长
实行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
刺激经济增长
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党的十五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确立的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
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2)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
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
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
的方针
(4)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十六大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确立的根据(P187)
“两个基础”、“一个本质特
征”、“一个客观要求”
初级阶段的“三不特征”
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经济制度的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非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
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
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
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
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
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
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
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
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
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
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
资产中量的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
资产中质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主体地位数量标准图示
静态
数量上
社会总资产
公有资产> 50%
公有
资产
动态
数量上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质的规定性
有很强的规模扩张能力;
有很强的技术进步的能力;
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有比较高的全员要素生产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国有经济控制
的行业和领域
涉及国家
安全的行业
资源垄断
的 行
业
提供重要产品
和服务的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中的重
要骨干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公有制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表现为:
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
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两权合一,
还是两权分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
所有权
第二层
占有权
财产具体由谁
采取怎样
财产的所
出资人采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
的企业经营方
占有并对企业行使
取什么样的财
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体实现形式
有者是谁?
式和组织形式
出资人的职能
产组织方式
第四层
经营权
第三层
使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公有制与
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
承包、租赁、委托经营、兼并、收购、出售等,是非
公有和公有企业都可采用的。
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非
公 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有
制
经
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1)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非公有制
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
公有制
控股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2、为公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公有
非公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3)为深化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提供一定
的外部支持
城镇登记
失业人数
570万;
下岗职工
1200万。
一
九
九
七
年
国有企业
再就业职
工300万
非公有制
企业提供
再就业岗
位603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4)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公有制
企业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
国外先进技
术和设备
推动
公有制企业
的产业水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
展
(1)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
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2)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
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3)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
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
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内部的一种分配关系。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条件下,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
劳动,社会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每
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
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不劳动者不得食是
按劳分配的两个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工
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
生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按
劳
分
配
的
主
体
地
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
的分配原则;
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职工持
股,法人持股是否否
定了按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1) 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 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
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3) 保证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
化。
(3)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生
产
资
料
货
币
资
本
非物质要素
活
劳
动
技
信
管
术
息
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
参与分配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
所有者参与分配。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辨析:以劳动作为生产要
素参与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区别:
主要在于是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独立的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还是作为公共生产资料的
主人并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
个体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的劳动
收入属于哪一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
参与分配(按资分配):主要包括资
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
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
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
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
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
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
信息、专利、管理等参与分
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
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
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它包
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
性收入;救济性收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案例分析:
小丽家有3口人
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月薪4000元,此
外有专利费收入20万。
母亲:一家国有企业职工,月薪3000元,中
秋节的时候企业发了300元的福利,此外家
中有一套余房出租,租金1000元。
小丽:外企职工,月薪7000元,此外还炒股,
赚了一些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
关系
对共富的正确理解
共同富裕
完全平均
共同富裕
同等速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先富的前提条件
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收入差距存在并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 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 拥有生产要素不同
 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
结果
 城乡、地区 、脑体劳动之间,以及
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存在差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洛伦茨曲线
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
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
间的面积 (0~1)。
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
曲线右下方的面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绝对
平等曲线
分实
配际
曲收
线入
(0~1)。
A
基尼系数=——————
A +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资料: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
不断提高:1989年为 0.28,1995年达到
0.39,2000年上升到0.495,2006年降到
0.45左右.
邻居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冷暖相依
在
一
片
天
空
下
辨析:收入差距越大越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
提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合理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收入差距并不是越大越
好,差距过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
现,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也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与社
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理由: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虽有差距,但总
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大;
二是人们收入差距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能力和
创造财富的多少,还与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不健全
有关;
三是在同一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收入差距的
承受能力总有一个限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
椎
形
橄
榄
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政策
•
•
•
•
•
(1)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注重社会公平
• 公平: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
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 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
• 2)分配尺度统一
• 3)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保险
我
国
当
前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特殊层次
社会优抚
最高层次
社会福利
基本层次
社会保险
最低层次
社会救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
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2)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
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
施。
(3)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
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
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4)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在医疗、护理方
面的保障措施。
(5)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
障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确保发放
扩大覆盖
完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
“快”有机结合
1、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
2、提出的原因和背景(成就、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成就:
贸易、外汇储备、旅游、外资利用、国际经济
地位……
问题:
资源枯竭、酸雨、沙漠化、怪病滋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2、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自主创新是国
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必然要求,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针、目标和重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
1 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
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2
3
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实现重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
点: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
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
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 型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色:
新的要求和新的方针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新的工业化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资料:
来自06年《农村经济绿
皮书》中的统计信息:中国
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
1995年的2.8提高到2006年的
3.22。如果考虑其它多种因
素,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
要达到四倍、五倍。此外,
在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公共
服务和劳动生产率差上城乡
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中提出,要建设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 发展新农村的要求是:推进
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
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
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
济全面发展。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
本尺度。
•
要从国家政策、市场
机制、产业结构、科技
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
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
民增收渠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的要求。
• “乡风文明” 包
括文化、风俗、社会
治安等诸多方面。重
点从三个方面做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
点: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
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
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
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
政治保证。
• 加强农村基层的
党的组织建设,能
够让农村基层的党
组织真正成为带领
农民建设新农村的
领导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国是世界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严重
3、区域发展不协调还表现在省、直辖市、
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小资料:
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迈上了1000
美元的台阶,整体上步入了世界下中等收入
国家的行列。但真正进入或超过这一水平的
人口只占49.43%,占总人口的50.57%的大部
分中西部地区,属于世界低收入水平。中、
西部地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
重分别为51.3%和28.9%,农村的比重分别为
31.8%和54.4%。目前,全国尚有3000万没有
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其中80%左右分
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东西最
大差距近40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1.地区发展不协调是大国发展的普遍规律。
2.区域间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
3.区域间人力资源条件差异的影响。
4.区域间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
5.区域间参与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
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
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
的正确选择。
• 1、发展循环经济
• 2、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的 主要内涵是什么?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
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
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
的现象进行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