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機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機制

第7章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
授課教師:
國際金融概論‧黃志典 著‧前程文化 出版
1
本章綱要
國際收支失衡的意義與調整
2.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價格方法
3.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所得方法
4.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吸收方法
5.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貨幣方法
6.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直接管制
附錄:貨幣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比較
1.
2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
國際收支失衡有許多不利影響,各國政府都十
分重視國際收支狀況,並把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作為總體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
 經濟體系有自動調整機制能使國際收支恢復均
衡,當自動調整機制失效,一國政府必須動用
政策工具來調整國際收支。

3
國際收支平衡的意義
國際收支表是根據複式記簿原理編製而成,
表上借方金額的合計恆等於貸方金額的合計
 為了衡量一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一般的作
法是將所有的國際交易區分為「自發性交易
」與「調節性交易」
 當自發性交易的收入與支出相等時,就是平
衡,收入超過支出就是順差,反之則為逆差

4
衡量國際收支是否平衡

經常帳餘額
將商品貿易、勞務貿易、所得與經常移轉視為自發性交
易所得到的餘額

基本餘額
將經常帳交易與長期資本交易視為自發性交易所得到的
餘額。能反映一國產品與資本的對外競爭能力,並能反
映一國國際收支的長期趨勢。

官方清算餘額
官方清算餘額是指將經常帳、資本帳、金融帳與誤差與
遺漏合計所得到的餘額,又稱為全面性餘額
5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機制
1.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整機制
2.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整機制
有時國際收支失衡並不需要政府當局採取對應措施,
經濟體系有自動調整機制能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6
國際收支的記帳原理

當自動調整機制失效或調整時間過於緩慢,
一國政府可動用政策工具來調整國際收支。
CA + KA + FA + OA = 0
CA:經常帳餘額
KA:資本帳餘額
FA:金融帳餘額
OA:官方準備帳餘額
7
國際收支餘額

一般將經常帳餘額、資本帳餘額與金融帳餘額合計
稱為國際收支餘額BOP
BOP = CA + KA + FA = -OA

解決國際收支失衡
BOP = CA + KA + FA = -OA
調整
經常帳收支
資本帳收支
金融帳收支
8
8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價格方法
價格方法希望藉由改變本國產品與外國產
品的相對價格,達到調整國際收支的目的,
價格方法對國際收支的調整力量是本國與外
國產品的相對價格改變所引起的進出口變化,
其效果取決於本國與外國的進口需求的價格
彈性。
9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價格方法(續)
當本國產品價格下跌、外國產品價格上升
或本國貨幣貶值,本國產品相對於外國產品
的價格將下跌,進而使本國出口數量增加、
進口數量減少。
由於在本國出口數量增加的同時,本國出
口品價格也下跌,因此,出口金額不一定增
加,而在本國進口數量減少的同時,本國進
口品價格也上漲,因此,進口金額不一定減
少。
10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價格方法(續)
調整匯率與改變國內外價格水準是經由改變產
品相對價格,來使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的支出移
轉,以影響進出口金額,這種政策又稱為「支出
移轉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ies)。
這種政策能否成功取決於本國與外國進口需求
彈性的大小,因此,又稱為「彈性法」
(elasticity approach)。
11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所得方法

所得方法希望藉由改變本國所得水準,達到
調整國際收支的目的。所得方法對國際收支
的調整力量是所得改變所引起的進口改變。
本國所得減少 → 對外國產品的需求減少
→ 進口金額減少
→ 經常帳餘額改善
12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所得方法(續)
本國可以藉由壓低所得水準(即本國採取緊
縮性政策)或說服外國提高其所得水準(即
外國採取擴張性政策),使本國經常帳餘額
改善,進而使國際收支改善
 經由改變本國居民的支出能力或外國居民的
支出能力,以減少進口金額或增加出口金額
,因此,這種政策又稱為「支出改變政策」
(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ies)。

13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吸收方法
價格方法在分析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時,
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法,亦即假定所得水準與
非貿易品價格都固定不變,探討匯率改變對出口
及進口的影響。
 將匯率變動所引起的所得變動、貿易條件變動與
非貿易品價格變動等效應考慮在內的分析方法稱
為「吸收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

14
國內吸收

一國的經常帳餘額是該國所得減去該國「國內吸收
」(domestic absorption)的差額
CA  X  M  Y  (C  I  G)  Y  A
AC  I G
CA :經常帳餘額
X :商品與勞務出口、本國在國外之要素所得、經常移轉收入
M :商品與勞務進口、外國在本國之要素所得、經常移轉支出
Y :國民所得
C :消費支出
I :投資支出
G :政府支出
A :國內吸收(domestic absorption)
15
國內吸收(續)
如果一國所得水準大於其國內吸收,該國經常
帳將有盈餘,反之則有赤字。
 要了解一國貨幣貶值對經常帳的影響,可以藉
由貶值對該國所得與國內吸收的影響得知。
 由國民所得的定義可知,經常帳餘額的變化額
是國民所得變化額減去國內吸收變化額的差額
,亦即:

CA  Y  A
16
國內吸收(續)

國內吸收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由所得誘發的
吸收,稱為「誘發性吸收」,另一個是與所得
無關的吸收,稱為「自發性吸收」,亦即:
A  aY  D
aY:由所得誘發的國內吸收,稱為「誘發性吸收」
(derived absorption)。
a:「邊際吸收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absorb)。
D:與所得無關的國內吸收,稱為「自發性吸收」
(autonomous absorption)。
17
國內吸收(續)
A  aY  D
代入
CA  Y  A
CA  Y - A  Y - ( aY  D )  (1- a )Y - D
重要涵義
一國的貨幣貶值將同時影響該國的所得(Y)與國內吸收(A)。
貶值對國內吸收的影響分為兩個部份,一部份是對誘發性吸收
(即aY )的影響,另一部分是對自發性吸收(即D)的影響。
一國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該國經常帳餘額,取決於該國的邊際吸
收傾向(a)、貶值對該國所得的影響( △ Y)與對自發性吸
收的影響(△D )。
一般而言,一國的邊際吸收傾向在0與1之間,而且貶值將使一國
的自發性吸收減少。因此,貶值是否能使經常帳改善,將取決於
貶值是否能使所得水準提高。
18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貨幣方法

國際收支失衡是來自貨幣供需失衡,如果大眾對貨幣
的需求超過中央銀行所供給的貨幣數量,超額的貨幣
需求將由國外流入的貨幣來滿足,本國將有國際收支
順差。

貨幣方法強調以改變貨幣供需關係來調整國際收支。
將經常帳、金融帳與資本帳的結果完全歸結到官方清
算餘額,並根據它來分析國際收支,而個別進行分析
,即將國際收支完全視為一種貨幣現象
19
貨幣方法的分析架構─貨幣需求
Md  L ( Y,i )P
+-
式中,
M d :名目貨幣需求
L :實質貨幣需求函數
Y :實質所得
i :名目利率
P :物價水準
20
貨幣方法的分析架構─貨幣供給
M  m H
s
式中,
M s :名目貨幣供給
m :貨幣供給乘數
H :強力貨幣
21
強力貨幣的數量

取決於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外資產與國內資產金額
,如果將中央銀行的淨值忽略不計,則中央銀行
的貨幣性負債金額將等於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外資
產與國內資產金額合計,亦即:
H  FA  DA
FA :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外資產
DA :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內資產
22
貨幣市場均衡
H  FA  DA
代入
M  m H
s
M s  m  ( FA  DA)
當貨幣市場達成均衡時,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亦即:
Ms Md
m  ( FA  DA)  M d
由貨幣供需關係可知,貨幣需求的變動或中央銀行國內資產金
額的變動,都將破壞貨幣市場均衡,只有透過中央銀行國外資
產金額的變動,才能使貨幣供需恢復均衡,而中央銀行持有的
國外資產的增加或減少來自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
23
貨幣市場均衡(續)
差分
m  ( FA  DA)  M
d
1
FA  M d  DA
m
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外資產的金額變動(不考慮原有
國外資產的投資損益)等於國際收支餘額,亦即:
FA  BOP
1
BOP  FA  M d  DA
m
根據上式,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盈餘是反映該國的超額貨
幣需求。當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如果中央銀行沒有同
步增加國內信用,只好依靠外匯存底的增加來增加貨幣供
給,而國際收支必須出現盈餘才能使外匯存底增加。
24
貨幣方法的政策涵義
貨幣方法有以下三個政策涵義

國際收支失衡起因於貨幣供需失衡。
 當一國的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超額貨幣需求
將經由外國貨幣的流入而獲得滿足,即該國國際
收支將發生順差。
25
貨幣方法的政策涵義(續)

國際收支失衡有自動調整機制。
 只要中央銀行不採取沖銷措施,一國國際收支不
可能長期失衡
 順差國將藉由外匯存底增加而滿足超額貨幣需求
,當貨幣供需恢復均衡,國際收支便恢復均衡。
 如果貨幣供給與需求能維持均衡,任何外界干擾
都不會引起長期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26
貨幣方法的政策涵義(續)

改變貨幣供給或貨幣需求是改變國際收支的唯一
方法,其他政策工具必須藉由影響貨幣供給或貨
幣需求才能影響國際收支。
 貶值、提高進口關稅、減少進口配額等措施,都只是
使物價水準上升,進而使貨幣需求增加而達到改善國
際收支的目的。
 長期而言,國際收支將自動調整,因此長期內這些措
施都是多餘的,短期內,這些措施只是使物價水準上
升,進而使貨幣需求增加而加速國際收支的調整。
27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直接管制

當一國政府無法採取以上措施有效調整國際
收支,而且國際準備又不足時,只好訴諸直
接管制,直接管制可說是調整國際收支的最
後手段。
 對經常帳的直接管制
 關稅管制
 非關稅管制
 複式匯率
 對資本帳與金融帳的直接管制
28
直接管制的問題
管制將造成資源運用無效率:管制措施使價
格機能無法自由運作,造成資源配置錯誤。
 管制將造成不公平:管制措施通常是以政府
官員的主觀判斷來取代市場機能,其結果經
常有違公平原則。
 管制將使政府行政成本增加:政府為了執行
管制措施必須增設機構、增加人員,因而增
加無謂的行政費用。

29
國際準備
「國際準備」是指一國政府可以用來清償國際
債務的金融資產
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義,國際準備
包括

 貨幣性黃金
 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部位
 特別提款權
 外匯存底
30
國際準備的功能
融通國際收支赤字。
 提供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籌碼,維持匯
率穩定,或將匯率維持在其希望的水準上。
 提高國際債信,降低籌資成本。國際準備可
以用來清償國際債務,是一國對外償債的信
用保證。
 強化一國貨幣的幣值。一國國際準備充足可
以提高大眾持有該國貨幣的信心,強化該國
貨幣的幣值。

31
國際準備的管理
國際準備的管理包括「數量管理」與「
結構管理」兩方面
 準備數量的管理是以維持最適度的國際
準備數量為目標
 而準備結構的管理則以維持適當的準備
資產配置,以達到最適度的流動性、安
全性與收益性組合為目標。

32
影響國際準備的因素
經濟開放程度。一個國家的經濟開放程度越高,所
需要的國際準備越多。
 匯率制度。實施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中央銀行必
須干預外匯市場,需要持有的國際準備比較多
 外匯管制。外匯管制嚴格的國家,中央銀行比較不
需要干預外匯市場,需要持有的國際準備比較少。
 對外籌措應急資金的能力。一個國家需要持有的國
際準備數量與對外籌措應急資金的能力呈反向關係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