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932584647880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932584647880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之
(6)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考纲粘贴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
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
其中“反复”是新课改后(2007年)增加的考查
内容,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
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
考
试
说
明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反复反问 设问
共9种
怎么考?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考查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
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
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
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
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
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
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
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喻
比喻的种类
种类
明喻
暗喻
借喻
本体
喻词
喻体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成了水
墨山水。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练习
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
院内是繁花,户 户门内有清流。好花还须绿
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社会主义
幸福的“生活之花”呢。
本体 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还须优
美的环境来衬托
喻体
好花还须绿叶衬
优美环境
绿叶
绿叶
翡翠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
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
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
(飞机)成阵。
6、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
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
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
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
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
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
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7、准确理解比喻句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
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
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
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
“暗淡”。
C
从下面诗句中选出以物喻人的一项(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
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
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
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
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
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
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
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
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 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
的问题。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
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
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
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刀法”喻“教育方法”
②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③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二、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
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
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
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
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
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
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
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
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
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
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
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
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
情意”)
一、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
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
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
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
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
须出现。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


二、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
“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
“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
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
有人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
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
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三、借代
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原料代本体
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
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
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
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
解。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
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
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
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
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
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
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这句话的含义是:
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
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改写: 执干戈以卫社稷。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
体不出现。
2、不同点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四、夸张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 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
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
“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
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
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
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
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五、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
2、反对
3、流水
成分对偶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b.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对偶
1、 配对式。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
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
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
给下面成语配对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说长道短——评头品足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五湖四海——万水千山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
春山一路鸟空啼
日暖神州万木荣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晖又红万朵花
老梅到时自然红
芳草春来依旧绿
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
冬雪欲白千里草
2、组合式。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
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
适当的调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
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3、修改式。
下面各对偶句,有一项不大好,请指出
来并加以修改。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C.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D.大地回春处处春光好,
东风报喜家家喜盈门。
喜事多
4、改写式。
把下面句子中红色部改写成一幅对联,
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
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
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
的神奇画卷。
斩断长江千里水, 锁住三峡无数峰
5、话题情境式。
某学校要开学了,学校办公室面向全校师生征集
一幅开学典礼联,请你为学校拟一开学对联。
望诸生,惜光阴,矢志成材须从开学起;
仰良师,施化雨,丹心润物尽在传道中。
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
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凯歌高奏龙腾雅典;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6、标题式(概括式)。
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
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
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
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
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
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
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
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
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
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香港欢送金牌选手;
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7、对句式。
练习:拟出对联的下句或上句
屋后青山巍峨
1、门前碧水环绕, ____________
静聆雨润绿草
2、___________,笑看风拂红花
山登绝顶我为峰
3、海到无边天作岸,_____________
立志读尽人间书
4、发愤识遍天下字,_____________
江边小店卖东西。
5、门前大路通南北,_____________
6、门对千根竹 短 无
家藏万卷书 长 有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
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
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
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
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
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
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
“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
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
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
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
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
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
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一片海
,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首交
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
让你明白雄健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
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下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
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
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
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
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
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
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
如四溅的钢花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
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
抒情。
七、反复



1、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
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
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
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
它在哪里灭亡。
2、反复的种类:


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
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
使用。
3、反复的作用:
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
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
4、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罗嗦,是一
种语病。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反复,必须
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要从表
达的实际出发决定是否运用。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
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
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
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
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
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
的怎么得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不超过26个字)
(4分) (1998年高考题)
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八、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
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
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
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

设问的作用:
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
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
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
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
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
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
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
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
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
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
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

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
象;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来
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一、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3、化抽象为具体;
2、化深奥为浅显;
4、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五、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六、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
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





七、反复的作用: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
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
想的作用。
八、设问的作用:
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
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
定的语气来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知识网络
一、主要修辞手法的区分
(一)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⒈ 性质、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它一定得有相似点,
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
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
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
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
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者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
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⑴ 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⑵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⑶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⑷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例⑴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⑵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⑶“月亮”、
“星星”本是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
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⑷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⒉ 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
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
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
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
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
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
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
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二)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
辞方式,也叫对比。衬托也叫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
辞方式。它分正衬、反衬两类。
⒈ 衬托。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
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心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
分,即写此而意亦此。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
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⑴ 正衬,即是用一种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更加专
心
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
是“正衬”。
⑵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
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
“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
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在具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⑴ 以景衬人,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
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
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⑵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如: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丑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
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
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
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⑴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
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②,“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
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
的
同情。
⑵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例如: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
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⑴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
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
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 体,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
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⑵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
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
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⑶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
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
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
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
效果。
(三) 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来说的比喻。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己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喻体“厚障壁”代替了本体“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借代,就是换个名称,换个说法。不直截了当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
称去代替它。被代的事物称本体,借来代替的事物称借体。
例:不拿郡众一针一线。
借“一针一线”代一切事物。
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⒈ 两者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两事物有密切关系,一般借体是本体的组成部分或者
标志本体的属性。
⒉ 作用不同。
借代的作用在“代”,即用借体代替本体。借喻的作用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改说成明喻或暗喻。
比较:⑴要克服困难,必须开动机器。⑵红领巾唱着歌儿迎面走来。
⑴ 借“机器”比喻“头脑”,可以改说成“要克服困难,必须开动象机器一样的大脑”。
⑵ 借“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不能改说成“少先队员象红领巾一样唱着歌儿迎面走来”。 显然
⑴是借
喻,⑵是借代。
二、关于对联
(一) 考题中常见的对联形式
⒈ 情境式
题型示例1:
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
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
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
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答案示例】凯歌高奏龙腾雅典,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⒉ 概括式
题型示例2: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
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
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
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
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
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
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
等明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
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种对联题,
先要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
【答案示例】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⒊ 话题式
题型示例3:
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
生展示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
【答案示例】勤学——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⒋ 组合式
题型示例4: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某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
马铜驼
这种题型和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性较高。要正确把这些短语组合成一
副对联,先要判断对联所写的是谁。把陆游的生平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
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和题目提供的短语相对照,可知对联写的应是陆游。然后根据语言连贯及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等特点,加以组合。
【答案示例】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
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二) 对联拟写技巧
⒈ 语言形式上的要求:
对联,也叫对子。它要求语言对仗,具体为:
①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
对称、平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对联的字 数没有一定
的限制,但单句对联多为五言、七言联,其次是四言、六言
联;复句对联多为八言以上。
②结构相同。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句子结构一
致,即单句对单句,复句对复句;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递进对递进,判断对判断,转折
对转折,等等。
③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对(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
等。在名词中,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诸如天文(如:日月风雨霜露)、
地理(如:山水江河城镇)、草木(如:桃李花果枝叶)、建筑(如:亭
台楼阁门户)、人体(人手足口耳目)等。如果用同一小类中的名词相对,
则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属“工对”;若是用不属于同一小类的
名词相对,则叫“宽对”。
④平仄相反。平仄是对古声调的一种分类。“平”是指古平声,“仄”
是指古上声、去声和入声。识别字音的平仄可借助于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四
声。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发展到今
天的普通话里已经变成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
声)、去声(第四声)了。大体上来讲,今天普通话的阴平、阳平是“平”
(注:派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除外,应为“仄”),今天普通
话的上声、去声是“仄”。
“平仄相反”是指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做到“以平声对仄
声,以仄声对平声”,尤其是第二、四、六字和最后的一字。上联的最后
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⒉ 内容上的要求:
语意相关应该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
好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两美合一,是环肥燕瘦般
地和谐统一在一个意境中。一副对联的上、下联的内容,通常有三种类型:
①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
相成。如上文中的对联。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上联写
勤奋,下联写志气。二者相互补充,给人以启迪。
②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对相反,它们相互映衬,相反相成。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上联的“横眉冷对”,
下联的“俯首甘为”,一反一正,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③流水对:也叫串对,即上下联的内容连贯相承,也就是说,上下两联虽
为两句,但却是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
维《送梓州李使君》)意思是说在山中下了一夜雨之后,树梢上像流着几百道泉
水。
辞格的综合运用
高考试题回顾
例1、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B ) (1991年“三南”高考试题)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
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
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
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
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
上似的。
解析:前后矛盾
例2、对下列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B ) (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
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台医生职业特点,而且切合患者
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
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绘对象的特征,
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
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 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
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解析:应为前一个巴金
例3、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
“树木”等景物,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按
下列不同要求扩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4分)
表现“喜悦”心情。
表现“忧愁”心情。
(1)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
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与细
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摆动婀
娜的身姿。
(2)风乍起,掀起几片飘零的树叶,雨点像一
个个小雪粒,浸入肌肤,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抬起头来望望天,天色灰蒙蒙的,不知何处是归程?
例4、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6分)(2007年广东高考22题)
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
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
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
标点符号)。(6分)
示例:(1)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
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
(2)东方神鹿王军霞修离弦之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
罗们一一抛在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


例5、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
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
蕴。)(2008年广东高考23题)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
种)的修辞方法。




示例1
您用三尺教鞭为我们指点人生道路的迷津,
您在五尺讲台为我们展现大千世界的奥秘,
您用七彩粉笔为我们描绘知识王国的地图。
示例2:
我仰起头,凝视着您山花灿烂的笑靥;我
踮起脚,聆听则您山泉叮咚的话语;我捧着
书,思索您醍醐灌顶的讲解。
南)
例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2004•湖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
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
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
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
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
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
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例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
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
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
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①飞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
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
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景色朦胧,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奏舒缓从容;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8、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
同的效果,例如:
,使文句整齐;
使文
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
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
(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
C.
②③⑤①⑥④
②④⑤①⑥③
√
B.
D.
练习:
1、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C)

A.他就是我在东直门大街上常碰见的那个
“大鼻子”——枯瘦的脸,隆起的颧骨,深
陷的眼眶。
B.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
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C.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奏效的。
D.他的肚子里有墨水,脑瓜子也灵活。
解析:C为比喻,其余为借代。
2、对下文采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A )

泰山,是一座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灵山。
岭顶的满天繁星仿佛在树梢游移,好像是挂
满枝的晶亮的硕果。再往上攀登,那星星又
好像已被山风吹落树根,我们竟可以把它拾进
袋子里了。然而大地上却有比天上更美的奇
观。低头,只见泰安城斑驳陆离的万家灯火,
那色泽光彩是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
了。
A.比喻 夸张 排比 B.比喻 拟人 夸张
c.拟人 夸张 排比 D.比喻 拟人 排比
解析:“好像是挂满枝的晶亮的硕果”为比喻;“我们竟可以
把它拾进袋子里了”为夸张;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了。”
为排比。
3、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配的一副是(
C

)
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
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澄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
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
D.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
解析:从“政通人和”的内容上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