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课件五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

1.温度
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生长繁殖的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这就是生长温度的
三个基本点
(1)最低生长温度 是指微生物能进行繁
殖的最低温度界限。处于这种温度条件下
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很低,如果低于此温度
则生长完全停止。


微生物对低温的耐受力都很强,许多细菌
甚至能在-20~-70℃下生存。此时虽然微生
物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但其活力仍然存
在,提高温度后,仍可恢复其正常生命活
动。利用这个特点,在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中,常采用冷藏法(如冰箱、液氮罐等)保存
菌种。


(2)最适生长温度 是指某菌生长速率最高
或分裂代时最短时的培养温度。
(3)最高生长温度 是指微生物生长繁殖
的最高温度界限。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细
胞易于衰老和死亡。

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现已广泛用于
消毒灭菌(高温灭菌的方法)。

微生物按其生长温度范围可分为低温型、
中温型和高温型三类:

①低温型的微生物 又称嗜冷微生物。

如寒带冻土、海洋、冷泉、冷水河流、湖
泊等,对上述水域中有机质的分解起着重
要作用。冷藏食物的腐败往往是这类微生
物作用的结果。

②中温型的微生物 又称嗜温微生物。

绝大多数微生物属于这一类,人和动物的
正常菌群及致病菌大都属于这一类群;导
致食品原料和成品腐败变质的腐生菌多为
室温型微生物,它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广泛分布。

③高温型微生物 又称嗜热微生物。

温泉、堆肥、厩肥、秸杆堆和日照充足的
土壤表层都有高温菌存在,它们参与高温
阶段的有机质分解过。

2.氧气

①专性好氧菌
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要求必须在
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大多
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是专性好氧菌。
②兼性厌氧菌 也称兼性好氧菌。

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但有氧的
情况下生长得更好;有氧时进行呼吸产能,
无氧时进行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

③微好氧菌

这类微生物只在非常低的氧分压下才能生
长,它们通过呼吸链,以氧为最终电子受
体产能。
④耐氧菌


它们的生长不需要氧,但可在分子氧存在
的条件下行发酵性厌氧生活,分子氧对它
们无用,但也无害,故可称为耐氧性厌氧
菌。

⑤专性厌氧菌 分子氧的存在对它们有毒,
即使是短期接触空气,也会抑制其生长甚
至死亡。
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好氧菌或兼
性厌氧菌。

氧化还原电位是度量某氧化还原系统中还
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趋势的一
种指标。
氧化还原电位一般用Eh 值表示,单位是V
或mV 。




3.氢离子浓度(pH)
绝大多数种类都生长在pH5~9之间。
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pH为
6.5~7.5,放线菌一般以微碱性即pH7.5~8.0
最适宜,酵母菌和霉菌适于pH5.0~6.0的酸
性环境。

各种微生物处于最适 pH 范围时酶活性最高,
如果其他条件适合,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也
最高。

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所
引起的物质转化,也能改变环境的pH,这
也是通常遇到的培养微生物过程中培养基
pH不断改变的原因。



及时调节以维持培养基合适的pH:
(1)根据培养基pH的变化直接加入酸、碱
而进行的直接、快速但不能持久的调节。
(2)根据内在机制所采用的间接、缓效但
能发挥较持久作用的调节。如在配制培养
基时,加入适当缓冲物质磷酸盐、碳酸盐
等,以免培养基的pH发生较大改变。


4.水分
(1)湿度

湿润的物体表面易长微生物,这是由于湿
润的物体表面常有一层薄薄的水膜,微生
物细胞实际上就生长在这一水膜中。

酿造工业中,制曲的曲房要接近饱和湿度,
促使霉菌菌丝旺盛生长;长江流域梅雨季
节,由于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在 70 %以
上)和温度较高,物品容易发霉变质。

细菌在空气中的生存和传播也以湿度较大
为合适。反之,环境干燥,可使细胞失水
而造成代谢停止乃至死亡。人们广泛应用
的干燥方法来保存谷物、纺织品、食品等
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达到防霉防腐的效果。

干燥时温度升高,微生物容易死亡,而在
低温下干燥时,微生物的抵抗力则较强,
所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用于保藏菌种。





(2)水活度(aw):表示游离水的含量。
aw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中
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用下式
表示:aw =p/po
各种环境中aw值在0至1之间。纯水的aw值
=1,溶质越多,aw值越小;
Aw值反映微生物对水的依赖程度,微生物
所需要的aw值通常在0.66~0.99之间。


通过控制产品的水分活度来限制微生物生
长是一种低耗、高效、安全的防霉的新思
路。例如食品根据其水分活度不同分为三
类:
①aw值在0.85以上的属于水份较大的食品,
如大部分生肉、鲜鱼、水果、蔬菜、牛奶、
火腿、面包等,在保藏时需要采用冷藏或
其它措施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否则
很容易腐败。

②aw值0.60-0.85的属于中等水分食品,如糖
蜜 、重盐渍鱼、面粉、果酱、果脯、酱油等,
这些食品不需要冷藏控制病原菌,但由于可
发生主要由酵母菌和霉菌引起的腐败,因此
产品要有一个限定货架期。

③对aw值在0.6以下的低水分食品,如挂面、
饼干等,则无需冷藏,仍有较长的货架期。

(3)渗透压

高渗环境则会使细胞脱水,造成生理干燥,
原生质收缩引起质壁分离现象,因而能抑
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人们常常利用渗
透压原理,通过加入高浓度食盐或蔗糖以
人工造成高渗环境来保存食品,如腌渍咸
菜、咸肉及果脯蜜饯等,糖的浓度通常在
50%~70%,盐的浓度为5%~15%,由于盐
的分子量小,并能电离,在百分浓度相等
的情况下,盐的保存效果优于糖。

5.辐射

由于红外线产生热量,通过提高环境中的
温度和引起水分蒸发而致干燥作用,间接
地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短光波的紫外线则
具有直接杀菌作用。而波长更短的X-射线、
γ-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等由于能量大,往
往可引起微生物细胞内的水与其他物质的
电离,使微生物细胞受损死亡,故被作为
一种灭菌措施。

6.超声波

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与细胞振动不协凋而造
成细胞周围环境的局部真空,引起细胞周
围压力的极大变化从而使细胞破裂死亡。

几乎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可被超声波破坏,
只是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
7.化学药剂

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称为消毒
剂。

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称
为防腐剂。
有机化学药物
无机化学药物
染色剂




三、微生物的代谢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一方面不断地从外界环
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变
化,转变为细胞本身有用的物质;另一方面
又不断地向体外排出废物, 以维持细胞的正
常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
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异化作用又称为分
解代谢。
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所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自然
界中的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但生物只能
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内将来自光能
或化能能量转化成ATP这种细胞内的通用能
源。

生物氧化即在酶的作用下生物细胞内所发
生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绝大多数化能
营养型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是通过生物
氧化获得的。

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又叫三磷酸腺苷,
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
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
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植物体
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
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
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
ATP主要通过ADP(二磷酸腺苷)的磷酸化
生成, 通过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 ATP是
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
含量并不高。 人体预存的ATP能量只能维
持15秒,跑完一百公尺后就全部用完, 不足
的继续通过呼吸作用等合成ATP。

2.微生物的物质代谢

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
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的分解和合成过程。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解
(3)脂肪的分解






(二) 微生物特有的代谢产物
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两类。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
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质、维生素
等。
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
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
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
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
色素等。

(1)抗生素

目前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防治人类、动物
的疾病与植物的病虫害上。
(2)毒素
①内毒素


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细
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
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
毒性。

②外毒素
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
到菌体外的物质,外毒素的毒性很强。
3.维生素


目前医药上应用的各种维生素主要是从微
生物中提取的。

4.色素

①脂溶性色素:菌落本身呈色而颜色不渗
入到培养基中。
②水溶性色素:菌落本身有色或不呈色,但
使培养基呈色,即色素可以在琼脂中扩散。



(三)微生物的酶系统及生化鉴定试验
1.微生物的酶系统

新陈代谢要通过大量的生化反应才能够实
现,而所有这些代谢反应都必须在酶的催化
下进行。

酶是由生物细胞合成的,以蛋白质为主要
成分的生化反应催化剂。

从酶的化学组成来看,可分为简单蛋白和
结合蛋白两种。

根据酶在微生物细胞中的活动部位,可分
为胞外酶和胞内酶两种。在细胞内产生并
在细胞内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是胞内酶。
由细胞内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催化作
用的酶是胞外酶,它们对大分子营养物质
的降解起了重要作用。

按环境中营养成分与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可分为固有酶与诱导酶。固有酶也称组成
酶,它是微生物的固有成分。多数酶属于
此类。诱导酶在环境中有诱导物(通常是
酶的底物)存在的情况下,由诱导物诱导
而生成的酶。

酶的强有力的催化功能和高度的专一性是
新陈代谢能够高速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基本保证。







2. 微生物的生化鉴定试验
生化鉴定试验中,常用的是鉴定微生物对
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
(1)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试验:主要测定微
生物对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和有机酸
的利用能力。
①糖发酵试验
②VP试验
③甲基红试验
④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



(2)微生物对氮源利用试验:主要测定微
生物对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含氮无
机盐、N2等的利用能力。
①吲哚试验
②硫化氢试验
③脲酶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