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扩散(part2). - 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扩散(part2). - 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第三章 扩 散
主
讲:毛
维
[email protecte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1 硅中的点缺陷
缺陷:任何对周期晶格形成扰动都称为“缺陷”。
①面缺陷:层错、多晶的晶粒间界等;
②线缺陷:位错等;
③点缺陷:杂质原子产生的缺陷,如空位、间隙、间隙
原子团。
 空位缺陷:晶格上缺失一个Si原子。主要包括4种:
①中性空位V0 ②带一个负电荷的空位V- ③带两个负电
荷的空位V-2 ④带一个正电荷的空位V+

图3.13 硅中空位的能带图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2 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实验证明:
① 当N<ni,D与N无关,称为本征扩散系数(Di);
② 当N>ni,D与N有关,称为非本证扩散系数(De)。
 扩散系数与空位浓度成正比
 空位浓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
①V0与N无关 ;②高掺杂施主可使V-和V-2浓度增加;
③高掺杂受主可使V+浓度增加。
 各种空位以不同方式与离化的掺杂原子相互作用,从
而具有不同的ΔE(激活能)和D。
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
总的扩散系数
①低掺杂(本征扩散系数)
Di= Di0+ Di++ Di-+ Di2②高掺杂(非本征扩散系数)
De= Di0+ Di+(p/ni)+ Di-(n/ni)+ Di2-(n/ni)2
ni-本征载流子浓度;p-空穴浓度;n-电子浓度
引自李乃平《微电子器件工艺》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3 氧化增强扩散(OED)

实验结果:P、B、As等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增强。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3 氧化增强扩散(OED)



氧化增强机理——存在替位-间隙交替的双扩散:
在氧化过程中,Si-SiO2 界面产生的大量间隙Si与
替位B、P等相互作用,使替位B、P变为间隙B、P;
间隙B、P在近邻晶格有空位时以替位方式扩散,无空
位时以间隙方式扩散;B、P的间隙扩散作用更强;
因此,其扩散速度比单纯替位方式快。
Sb的氧化扩散是减弱的:Sb是替位扩散为主,间隙Si
与空位复合,减小了空位浓度。
As氧化增强低于B、P:替位-间隙两种扩散作用相
当。
B、P的扩散系数与晶向、气氛的关系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4 发射区推进(陷落)效应
 实验现象:NPN 管的工艺中,发射区下方的内基区B
的扩散深度大于发射区(P扩散形成)外的基区扩散深
度。
 推进(陷落)机理:
① P+ + V-2 → P+V-2
P+V-2 → P+ + V- + e
大量过饱和V-扩散相当远,深入基区,增强了B
的扩散速度;
② P+V-2的分解导致大量的间隙Si,也增强了B扩散。
npn晶体管硼和磷分布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3.4.5 二维扩散(横向扩散)
实际扩散:杂质在垂直Si表面扩散的同时,也进行平
行Si表面的横向扩散。
 横向扩散深度:
①当硅内的浓度比Ns小两
个数量级,为纵向扩散的
75%-85%。
②高浓度掺杂,则为
纵向扩散的65%- 70%。
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
横向扩散的影响
①横向穿通效应;
②影响结电容。
3.5 扩散工艺


按扩散系统:开管、闭管、箱法;
按杂质源:固态,液态,气态;
:
3.5 扩散工艺
3.5.1 固态源扩散
 组成:主要是掺杂元素的氧化物,如B2O3、P2O5、BN
 形态:片状、粉状、乳胶状、薄膜(掺杂的多晶硅)
 扩散方式:
①开管: 片状和粉状,与Si平分开,不接触。
②箱法:杂质源和Si片放在有盖的石英箱里。
特点:恒定表面源扩散,即NS=NSi;兼有开管和闭管的优
点。
③涂源法:将掺有扩散杂质的乳胶源旋涂在Si片上。
特点:适于各种扩散杂质。
④薄膜法:用CVD方法先在Si片上淀积一层含扩散杂质的薄
膜,如SiO2、Poly-Si、Si3N4。
特点:工艺灵活。
3.5 扩散工艺
3.5.2 液态源扩散
 掺杂源:液态化合物,如POCl3、PCl3、AsCl3等。
 方法:通过携带气体(N2)进入扩散炉;
 特点:掺杂量控制精确,均匀性、重复性好。
3.5.3 气态源扩散
 掺杂源:气态化合物,如PH3、AsH3、B2H6、BCl等;
毒性较大,需用N2、Ar2稀释到1%-2%。
 特点:相比液态源扩散,操作更方便。
3.5 扩散工艺
3.5.4 杂质源
1. B掺杂源
固态:粉状B2O3 、BN;陶瓷片BN、 B2O3+SiO2+Al2O3

BN+O2→ B2O3+N2
B2O3+Si →B+SiO2
B2O3+SiO2 →BSG(硼硅玻璃)
B2O3的性质:无色粉末、熔点577℃,沸点1860℃,
能溶于酸和醇。
3.5 扩散工艺
2. P掺杂源
①固态:粉状P2O5;陶瓷片 P3N5、Si·P2O7+Al(PO3)3

P3N5 +O2→ P2O5+N2

P2O5+Si →P+SiO2;

P2O5+SiO2 →PSG(磷硅玻璃)
②液态:POCl3、PCl5、PBr3、P(CH3O)3。
 高温(> 600℃)下,POCl3 → P2O5+PCl5
PCl5 +O2→ P2O5+Cl2
 P2O5的性质:白色粉末,熔点420 ℃,300 ℃升华,
吸水性强。
3.5 扩散工艺
电炉
石英管
硅晶片
N2
液态杂质源
排气口
电炉
O2
3.6 扩散工艺的发展

自学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包括:结深xJ ,方块电阻R□(RS) ,表面浓度 NS,
击穿电压BV等。
①结深xj
 定义:pn结的几何位置与扩散层表面的距离。
 对erfc分布和高斯分布,其结深近似有相同的表达
式:
x j  A Dt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影响xj的工艺因素:
1、扩散温度T
扩散系数D对结深的影响就体现在扩散温度T的影响
上,对替位式扩散来说(制结的掺杂扩散是替位扩
散),D=D0e-ΔE/kT,则

xj  D  e
 E / 2 kT
可见,温度对结深的影响是很大的。精确地控制扩
散温度(炉温)是搞好扩散工艺的关键之一。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2、扩散时间t
在实际工艺中:
xj  t
对两步扩散,主要是通过时间控制结深。对于浅
结(几十μm以下),t 的控制十分有效(灵敏);但
对于深结(100 μm以上)则十分不灵敏(浓度梯度已
经下降的很多),多一两个小时起不到什么作用。
 可以采用升高T的方法,对深结可用1260 ℃,但注意
1260℃是高温扩散的可用温度上限,再高,Si片、石
英管就要软化变形;
 可以选扩散系数大的杂质源,可将B换为Al。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3、系数A
对余误差分布来说
 NB 

A  2erfc 
 Ns 
对高斯分布来说
 Ns 

A  2 ln
 NB 
1
设K=Ns/NB ,即表面浓度与结面浓度之比。Ns 越高、
NB 越低,扩散就越快。但是Ns 是受制约的(设计要
求)。K的范围在10-108,则A=3-9之间。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
结深的测量
a.磨角染色法:
X j  a sin  a 
aL
2a  b
b.滚槽染色法:
1 a 2
 1 b 2
X j  R 1  ( )  [ 1  ( ) ]
2 R
 2 R
1 a 2  b 2 xy xy



2 R
2R D
结深的测量方法
磨角染色法
滚槽染色法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②方块电阻R□(Rs)
定义:结深为Xj的一个正方形扩散层的薄层电阻,即
l

R 
 ( / )
lXj Xj
∵扩散层存在浓度分布梯度,ρ应由

1
1
∴ R 


X j X j  q Q
R 

Xj

1
1

X j  q Q

代替
式中,ρ—电阻率,q—电子电量,  —载流子平均迁移率,
Q—杂质总量。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② 扩散层的方块电阻 Rs(R□)
定义:结深为xj,长宽相等的一个扩散薄层的电阻(设平均电
阻率为  ) ,就是该扩散层的方块电阻(或称为薄层电
阻)。
l
l
I
xj
R¡õ  
l

1


l  xj
xj
x j
R□的单位是Ω/□
其中   1/  为扩散层的平均电导率。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物理意义:
若衬底中原有杂质浓度分布为NB(x),而扩散杂质的浓
度分布为N(x),则扩散层中的有效杂质浓度分布为
Ne(x)= N(x) -NB(x)
l
(这是因为杂质补偿的原因)
l
Ne(x)
Ne(x)=0
NB(x)
xj
x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在xj处, Ne(x)=0;又若杂质是全部电离的,则载流子浓度的
分布也是Ne(x),于是该扩散层的电导率的分布为
σ(x)= Ne(x)qμ
式中q 为电子电荷; μ 为载流子迁移率;而平均电导率可表示为:
1

xj

xj
0
1
 ( x)dx 
xj

xj
0
Ne ( x)qdx
1
1
R¡õ 
 xj
x j q N ( x) dx
 e
0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如果μ为常数(即μ与坐标x无关),则
R¡õ 
1
xj
q  N e ( x)dx
0
xj
式中的积分 0 Ne ( x)dx ,显然是代表从单位面积表面扩散
到xj处的有效杂质总量;而
1
xj

xj
0
Ne ( x)dx  N e
即代表扩散层中的平均掺杂浓度。进而如果衬底中原有的杂
质浓度很低,近似有Ne(x)= N(x),则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
xj
0
xj
Ne ( x)dx   N ( x)dx  Q
0
1
R¡õ 
qQ
这里Q是单位面积的扩散杂质总量。因此R□的大小反映
了扩散到体内的杂质总量的多少。杂质总量Q越大, R□
就越小。

实际R□会发生变化(分凝效应、蒸发)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R□—NS的关系

对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余误差分布),因为
1
1
1
R¡õ 


Dt
Q  2Ns
 Ns x j
qQ
Ns x j
Dt
2q  N s


故随着扩散的进行.结深xj不断增大,而R□则不断减小。

对有限源的扩散(高斯分布),因有
1
1
R¡õ 

Q  N s  Dt
qQ q N s  Dt
1
R¡õ 
Ns x j
1
Ns 

R¡õ x j
3.7 扩散层的质量参数
R□ (RS)的测量—四探针法
V
RS  C
I
V—内探针间电压
I—外探针间电流
C—修正因子,与Si片大小、
形状等有关(见后表)。
  的测量—霍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