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6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
新陈代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
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

分解代谢:在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下,将复
杂的有机分子分解为简单小分子、能量(ATP)
及还原力[H]的过程。
合成代谢: 在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的
小分子、ATP和还原力[H]一起合成复杂的
生物的大分子的过程。
复杂分子
(有机物)
分解代谢酶系
合成代谢酶系
简单分子+ATP+[H]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
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的核心内容
是生物体如何把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为
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
知识结构
脱氢:EMP、HMP、ED、TCA
化能异养
微生物
有氧呼吸:氧化磷酸化、
递氢
能
量
代
谢
受氢
化能自养
微生物
光能营养
微生物
底物水平磷酸化
无氧呼吸
发酵:同型、异型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发生在活细胞
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1.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

多数生物的主流代谢途径。

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经过10 步反应产生2
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
2阶段、3种产物、10 步反应
EMP途径
反应步骤
葡萄糖
葡糖-6-磷酸
EMP途径
ATP
ADP
果糖-6-磷酸
a
ATP
ADP
果糖-1,6- 二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a :耗能阶段
b :产能阶段
甘油醛-3-磷酸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
丙酮酸
b
EMP途径的重要意义

①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
②连接其它代谢途径的桥梁;

③提供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
④逆向合成多糖。
2. HMP途径(戊糖磷酸酸途径)

葡萄糖不经过EMP-TCA而被彻底氧化

产生大量NADP+H+及多种重要中间代谢物。
HMP途径的简图和总反应式
CO2
葡萄糖
途
径
分
3
阶
段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糖
TCA
丙糖磷酸
己糖磷酸
己糖磷酸
6CO2
HMP途径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即在单磷酸已
糖基础上开始降解的故称为单磷酸已糖途径。
HMP途径与EMP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HMP途径中
的3-磷酸-甘油醛可以进入EMP途径, —磷酸戊糖支路。
HMP途径不经EMP和TCA途径,将葡萄糖彻底氧化
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1分子葡萄糖-6-磷酸
转变成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3个CO2、6个NADPH2。
一般认为HMP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
大量还原力(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为自养微生物固
定CO2的中介;扩大碳源利用范围;生产中可提供核苷酸、
氨基酸、辅酶和乳酸等发酵产物。
多数微生物、动物、植物存在HMP,常与EMP 同存。
HMP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①供应合成原料

②产还原力

③固定二氧化碳的中介

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

⑤连接EMP途径
不是产能途径
3. 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途径)

微生物所特有

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替代途径

葡萄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丙酮酸。
ED途径结果:
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生成2分子丙酮酸、1分子
ATP,1分子NADPH2、1分NADH2。
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与HMP而单独存在,丙酮酸
有氧进TCA,无氧脱羧为乙醛,进一步还原为乙醇。
ED途径不如EMP途径经济,产能少。
ED途径的特点

特征性反应——KDPG裂解为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

特征性酶——KDPG醛缩酶

2分子丙酮酸:由KDPG裂解和3-磷酸甘油醛转化

产能效率低(1 mol ATP/1mol 葡萄糖)
ED途径的生物意义

细菌酒精发酵:微好氧菌如运动发酵单胞菌,将ED
途径产生的丙酮酸脱羧成乙醛,乙醛进一步被
NADH2还原为乙醇。通过这种方法产生乙醇即为~。

不同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形成乙醇的机制。

优点: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代
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高,不必定期供氧等。

缺点:生长pH高(细菌pH5,酵母菌pH3),易染菌
对乙醇耐受力低(细菌7%,酵母菌8%~10%)
4. TCA循环

又称Krebs循环、柠檬酸循环。德国学者提出

场所:线粒体基质(真核微生物)
细胞质基质(原核生物)
琥珀酸脱氢酶结合在线粒体膜或细胞膜上
GTP:三磷酸鸟苷
TCA循环的特点

有氧条件下运转:NAD+、FAD再生

产能效率高:1分子丙酮酸产生4NADH2、
1FADH2、1GTP——15ATP

新陈代谢的枢纽地位:为微生物合成提供碳架
原料、应用于发酵生产
应用——味精生产

谷氨酸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味精

葡萄糖为原料,用微生物发酵法大量生产。

谷氨酸由α-酮戍 二酸通过转氨基形成,α-酮戍二
酸是TCA循环的中间体。当TCA循环在α-酮戍二
酸合成后 的下一步反应处受阻时,α-酮戍二酸就
在细胞内大量累积,进而通过转氨作用合成大量
谷氨酸,分泌到细胞外部的发酵液中。

目前谷氨酸发酵生产的菌种为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am glatamicum)。
(二)递氢和受氢

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4条途径脱氢后,通过呼
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可与氧、无机
物、有机物等氢受体相结合而释放出其能量。

生物氧化的3种类型:根据递氢特点及氢受体
性质,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1. 有氧呼吸(respiration)

有氧呼吸: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完整的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递氢,最终由分子
氧接受氢并产生水和释放能量(ATP)的过程。
由于呼吸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又称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
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
粒体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不同的氢传递体
(或电子传递体)组成的一组链状传递顺序,它
能把氢和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处传递给
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
并使它们还原。
在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
应发生偶联,就可产生ATP形式的能量。
(P)
呼吸链中电子或氢的传递顺序
NAD(P) →FAD → Fe-S →CoQ →Cyt.b →Cyt.c
→Cyt.a →Cyt.a3
微生物中最重要的呼吸链组分





①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CoⅠ,辅酶Ⅰ )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
(CoⅡ,辅酶Ⅱ )
②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MN:黄素单核苷酸
FAD和FMN是黄素蛋白FP的辅基
③ 铁硫蛋白(Fe-S)
④ 泛醌(辅酶Q):
⑤ 细胞色素系统(cyt)

氧化磷酸化: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
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
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
造成了跨膜的质子梯度差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
动势再推动ATP酶合成ATP。

典型的呼吸链呼吸链中有三处能提供合成ATP所
需的足够能量;P/O比的高低表示呼吸链氧化磷
酸化效率的高低。

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
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
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
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P.Mitchell 的化学渗透学说


氧化磷酸化形成ATP的机制
电子传递链像一个质子泵,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
放的能量,可促使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位到线粒
体内膜外膜间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即线粒
体外侧的H+浓度大于内侧并蕴藏了能量。当电子
传递被泵出的质子,在H +浓度梯度的驱动下,通
过ATP合成酶中的特异的H +通道或“孔道”流动
返回线粒体基质时,则由于H +流动返回所释放的
自由能提供ATP合成酶催化ADP与Pi偶联生成ATP。
2. 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
(1)无氧呼吸
又称厌氧呼吸,是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
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
物氧化,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
(2)特点
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
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
磷酸化产能反应。
(3)无氧呼吸类型
各种类型无氧呼吸的特点和代表菌种

① 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又称反硝
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② 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
③ 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
④ 铁呼吸(iron respiration)
⑤ 碳酸盐呼吸(carbonate respiration)
⑥ 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
3. 发酵(fementation)

发酵: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
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过呼吸链传递而
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物的一类低
效产能反应。

工业上的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
物来生产有用代谢物的一类生产方式。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比较
相同点:
 氧化时,底物上脱下的氢和电子都和相同
的载体结合,形成NADH和FADH。
不同点:
 NADH和FADH上的电子和氢的去路不同。
 消耗1分子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不同。
(1)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丙酮酸的去路)
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

a.同型酒精发酵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的三类型(P177)
Ⅰ酒精发酵、Ⅱ酒精发酵、Ⅲ酒精发酵
b. 同型乳酸发酵
c. 丙酸发酵
d. 混合酸发酵
e. 2,3-丁二醇发酵
f. 丁酸型发酵
V.P.实验
①酵母型酒精发酵
②同型乳酸发酵
③丙酸发酵
④混合酸发酵
⑤2,3—丁二醇发酵
⑥丁酸发酵
(2)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
①异型乳酸发酵的“经典”途径
肠膜明串珠菌:
葡萄糖——乳酸、乙醇、CO2、1H2O、1ATP
核糖——乳酸、乙酸、2H2O、2ATP
②异型乳酸发酵的双歧杆菌途径
2葡萄糖——3乙酸、2乳酸、5ATP
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的比较
类型 途径
同型 EMP
产物
2乳酸
1乳酸
异型 HMP 1乙醇
1CO2
1乳酸
异型 HMP 1乙酸
1CO2
产能/葡萄糖
菌种代表
2ATP
Lactobacillus debruckii
1ATP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2ATP
Lactobacillus brevis
(3)通过ED途径进行的发酵
酒精发酵三个类型
①酵母的“同型酒精发酵”:
酿酒酵母——EMP途径
葡萄糖+2ADP+2Pi→2乙醇+2CO2+2ATP
②细菌的“异型酒精发酵”: HMP途径
葡萄糖+ADP+Pi→乳酸+乙醇+CO2+ATP
③细菌的“同型酒精发酵”:
运动发酵单胞菌——ED途径
葡萄糖+ADP+Pi→2乙醇+2CO2+ATP
(4)由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




1934年,L. H. Stickland 研究厌氧梭菌
氨基酸——碳源、氮源、能源
产能机制:通过部分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
酸的还原相偶联的发酵方式。
Stickland反应: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和以另一
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
Stickland反应的产能效率很低,每分子氨基酸仅
产1个ATP。
(5)发酵中的产能反应


产能效率低:发酵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在无氧条件下的生物氧化,产能机制是氧化磷
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可形成多种含高能磷酸键的产
物。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一)化能自养微生物(chemoautotrophs)

化能自养微生物还原CO2所需要的ATP和[H]是
通过氧化无机底物(例如,NH4+、NO2-、H2S、
S0、H2和Fe2+等)而获得的。

产能途径——经过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反应,
化能自养菌一般都是好氧菌

NH4+、NO2-、H2S、S0、H2和Fe 2+中,除H2的
氧化还原电位低于NAD+/NADH外。

各种无机底物氧化时,必须按其氧化还原势的
位置进入呼吸链。(低→高)

产能效率、生长速率和生长得率均很低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的特点

① 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即
由脱氢酶或氧化还原酶催化的无机底物脱氢或
脱电子后,可直接进入呼吸链传递;

② 呼吸链的组分更为多样化,氢或电子可以从
任一组分直接进入呼吸链;

③ 产能效率即P/O一般低于化能异养微生物。
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

广布于各种土壤和水体中的化能自养微生物,在
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亚硝化细菌(氨氧化细菌):将NH4+氧化为
NO2-并获得能量。Nitrosomonas(亚硝化单胞
菌属)

硝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将NO2-氧化为
NO3-并获得能量。 Nitrobacter(硝化杆菌属)
氨单加氧酶
羟胺氧化还原酶
亚硝酸氧化酶
这两类细菌往往伴生在一起,在它们的共
同作用下将铵盐氧化成硝酸盐,避免亚硝
酸积累所产生的毒害作用。
(二)光能营养微生物(phototrophs)
1.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
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在光能驱动下通
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而完成磷酸化产能反应。
特 点:
①电子传递途径属循环方式:在光能的驱动下,电子
从菌绿素分子上逐出,通过类似呼吸链的循环,又回
到菌绿素,其间产生了ATP;
②产ATP与产还原力[H]分别进行;
③还原力来自H2S等的无机氢供体;
④不产生氧气。



光合细菌,均是水生的厌氧菌,广布于缺氧的深
层淡水或海水中,分类上为红螺菌目
(Rhodospirillales)。
光合细菌细胞内所含的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量
和比例不同,可使菌体呈现出红、橙、蓝绿、紫
红、紫或褐等不同颜色。
可利用有毒的H2S或污水中的有机物(脂肪酸、醇
类等)作还原CO2时的氢供体,用于污水净化;
产生的菌体可作饵料、饲料或食品添加剂等。
2.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
 特 点:
①电子的传递途径属非循环式的;
②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③有两个光合系统,其中的PSⅠ(含叶绿素a)可以利
用红光, PSⅡ(含叶绿素b)可利用蓝光;
④反应中同时有ATP(产自PSⅡ)、还原力[H](产自
PSⅠ)和O2(产自PSⅡ)产生;
⑤还原力NADPH2中的[H]是来自H2O分子光解后的H+
和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