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读书与治学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奖助办公室主任
杨虎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曾国藩:《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
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梅贻琦: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
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明明德、新民)
之范围。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诸君来此
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
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
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
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
径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
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
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
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入法科者非
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
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
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
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
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
,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
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
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大学四问:
1.想做什么?
2.喜做什么?
3.能做什么?
4.应做什么?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大学的目的:
1.职业技能的训练(成器)
2.完全人格的养成(明道)
3.社会责任的培养(经世)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宗旨不可不大,志趣不可不高
宋代陆九渊: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
身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宋代张载: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为学六艺:
才
学
识
胆
德
术
二、读书与力行
 读书之目的无他,治学明理与修身明德耳。治学明理者
,学问之事也;修身明德者,为人之事也。治学者,心
知肚明,口能详说,便是佳境;为人则需身体力行,日
慎一日,方可做一道地学人。此二者,皆从读书中来。
读书明一事,知一理,若认同此理,则当认真履行之。
所谓言行一致,论道与实践一体也。若口谈高尚之论,
而行不义之事,言行相悖,则于人于己又有何益?读书
终究是书本之事,若不能履行之,纵读尽天下典籍,识
遍世间事理,亦是枉费!惜乎自古而今,学术一流而人
品卑下者在在皆是,岂不可悲也欤?古云:“一语不能
践,万卷徒空虚”,诚哉斯言!
二、读书与力行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
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
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
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曾国藩: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
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
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
理有用之人也乎?
二、读书与力行
三、须明目录之学
盖为学之法,一在求学问道于大师名家;二在
往来切磋于同窗之间;三在广阅前贤时人之著
述。欲学有根底,则读书之事尤其重要。读书
欲得其门而入,当首明目录之学。目录者,初
学者无言之师也。目录之学可使初学者明学术
源流,辨以往学术成绩之得失优劣,然后知治
学门径。循此以进,方可登堂入室,以成学问
之大。清人王鸣盛曾言:“凡读书最紧要者,
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
读。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
,方得其门而入。”诚可谓指点迷津之言也。
三、须明目录之学
四、泛览与专精
胡适: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
理想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
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
旁征博引。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
推他独尊,无人能及。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
,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
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
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四、泛览与专精
俗云“博大精深”四字,乃读书、治学、为人之
极致也。中人以下,博大者不能精深,精深者难
得博大。然则广博与精深,各有其用。千头百绪
,“由博返约”之法则为千古不刊之论。孟子尝
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适之先
生训导后生,常言“先打游击后攻城”之法,可
谓深得其中三昧。盖初学者贵博学,兼收博览,
不厌其多。正所谓:“泰山之高,以其不拒小壤;
江河之大,以其不择细流。”胸怀不广,视野不
宽,怎知天地之大,学问之深?
四、泛览与专精
学有根基者,则当于泛览流观之余,择一二专题
作精深之研究。正所谓“经营自家一亩三分地,
当精益求精”,如此方可有所建树。以作文为例
,其法则有二:搜集资料应“竭泽而渔”,此博
览之功也;选题则应“具体而微”,此专精之术
也。盖不如此,则四面出击,处处泛论,发人之
所发,则毫无价值可言,徒然贻笑大方。若能精
于一二专题,则可做窄而深之研究,往往可于前
人止步处作深入之探讨,如此,则可发前人未发
之宏论。此等文章,多一篇则有一篇之用。
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四、泛览与专精
书分四类:
看家书
精读书
泛览书
备检书
五、熟读经典与原著
 读书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由浅入深,方能一睹学问
佳处,此人所共知之理也。唯由浅入深之法则众说纷纭
,体悟不一。吾之法无他,但熟读经典原著耳。学问梗
概可于概论或书目中求得,而欲有真切之体会,识得庐
山真面目,必须精读经典原著。否则只是隔靴搔痒,难
得其中真谛。如精读徐宝璜《新闻学》一册书,胜读今
人《新闻学概论》之类书籍若干种,此经典魅力之所在
也。中文经典尚且如此,翻译之作尤当循此而进。方今
译界,虚浮之气云山雾里,遂使千万译作鱼龙混杂,难
辨优劣。慎重选择已成读译作之第一要务,选择不甚,
开卷不惟无益,而且有害。为免此害,不若精读原著,
虽或费时,然终究原汁原味,真切有味,正所谓向上一
路,不入歧途是也。
五、熟读经典与原著
六、温故与知新并举(古今打通)
学人读书之道,一在温故,二在知新。温故以睹
前贤,知新以晓今情。二者相辅而行,岂可厚此
而薄彼?温故不知新,则不免固守一隅,怎观井
外之天?知新不温故,则流于浮泛浅薄,难得前
人精髓。温故多旧籍,知新多新著。旧籍贵精读
暗诵,新著当博览多识。精读暗诵以求学有根底
,博览多识以求广拓视野。学有根底则可左右逢
源,侃侃而谈;广拓视野则可旁征博引,发为宏
论。前者为自得立身之学,后者为交友泛论之术
。舍此二者,则难有大境界之学。
七、中西比较印证
 导师尝训导诸生曰:“读书为文当前挂后靠,左顾右盼,打成一片
”,余深然之。恪守至今,受益无穷。前挂后靠者,古今贯通也;
左顾右盼者,中西印证也;打成一片者,融会贯通也。此乃大境界
之学也,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古今贯通之意,已于“温故与知
新”条明之,今再言中西印证。
 中学、西学,本无高下优劣之分。王国维有论断曰:“今之言学者
,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
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
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此言真可发今人之深省。
中学与西学,二者各成体系,虽有隔阂,必有连贯。若一味固守国
粹,动辄言秦汉,则实难融入今日之学界,且难有创新之论。若一
意奢谈西籍,言必称希腊,则终归贩卖学问一途,所学所论于国事
何益?更有甚者,以为如此可高人一等,则其情尤其可恶。为今之
要务,当厚此而不薄彼,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以读书论,则须平
心静气,既观西人之论,又查国人之言,参错比较,方出己论。往
昔学者之所以能成大气象大境界之学,其诀窍在此!
七、中西比较印证
八、多读与勤写
 天道酬勤,万事皆然。为学之要,多读与勤写耳!
 颜之推言:“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黄宗羲言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博览群书之必要,
于此可见。读书并无捷径可言,唯有“博综兼览”四字。
一意读去,入眼既多,自有收获。但若只读他人之书,而
无个人思考,则成毫无见解之两脚书橱也。章学诚评清儒
“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正
中书橱之膏肓也。
 前人多言,学与思当相辅而行,读书亦然。学,即为读他
人之书;思,即为发自我之论。发挥自我之论,方法有三
:一为随文批注;二为读书札记;三为成型论文。如此积
少成多,假以时日,自然会收蓦然回首之效。是故,读书
要勤,而笔头之功亦不可废。埋头苦读而忘却自我,笔耕
不辍却不知读书,均非明智之举。
八、多读与勤写
《东坡志林》:“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
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
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
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
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曾国藩: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本师肖东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述则喑,述而不作则滞”。
八、多读与勤写
九、抄书之用
欲明华夏民族固有之思想学术,则当择儒、
道、法、兵、佛诸家经典时时翻阅。欲得其
门而入,则可于浏览之外,择其精要者手抄
一遍,以求能暗诵于心。翻阅浏览者,眼学
也;手抄记诵者,心学也。若论求学之法,
则二者当交替采纳;若论体悟受益之深,则
二者之别不可以道里计。俗云:“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此乃读古今中外经典之
不二法门也。
九、抄书之用
苏轼《李君山房记》:余犹及见老儒先生,
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
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
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
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
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
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
又何也?
九、抄书之用
十、当具同情之理解心
 陈寅恪曾云,今人对古人之学说,当有“同情的理解
”之心,方可论说古人之学。清儒钱大昕亦教导后生
于未明古人学说真谛之前,切不可动辄苛责古人,以
一己之见凌驾于古人之上。此说甚是。读书若先有主
观之见,则不能平心静气体悟前人学问真味。发为议
论,或不免离题万里,所论与古人之心相去甚远。谬
种流播,混淆视听,贻害不浅。朱熹云:“读书之法
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
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
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术,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
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
”千载而下,能脱朱氏所论读书之弊者,寥若晨星。
今之学者犹然!
十、当具同情之理解心
余谓我辈读书人,不惟对古人当有同情之
理解心,对古往今来之一切学说,其苟能
于学理上成一家之言,均应抱此等襟怀。
切不可执一己之论,高自标榜,视他人之
学为糟糠。进而言之,论学当如此,为人
处事亦当秉此论而行。窃以为此义与孑民
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思想略通
一二。
十一、当有往来切磋
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亦同此理。千万
人读《孟子》,或有千万种之孟子学说,其中或有千万种真知灼
见,高于自家见识者,正不知凡几。若拘于一家之言、一孔之见
,不知转益多师,往来切磋,则万难有长足之进步。王夫之有言
曰“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其
中弊端,不言自明。是故,则当摒弃门户之见,不断与他人切磋
论说,学习者可有之,批驳者可有之,辩难者可有之。王充《论
衡》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此间
正不知有几多主张,若能兼听并采,则收益之大不言而喻。要之
,与他人交流论说,一则以广识见,二则以定是非,三则以交学
友。有此三益,则何乐而不为?往昔游学之风甚盛,学者正藉此
以观学问之大。我辈生于今日,于读书之余,正当大兴往来切磋
之风。此余深望于同辈时贤者也!
十一、当有往来切磋
十二、读书贵有胆识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学者,
他们的著作、论文很多,也能做到文从字
顺,但读他们的文章,往往会觉得其中缺
少一种能够吸引人、感奋人的“灵气”,
这灵气便是一种鲜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我认为,缺乏灵气的学问是平庸的。所
以,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一定要有新知新解
和远见卓识,能够产生吸引人、感发人甚
至是震撼人的力量。
十二、读书贵有胆识
 明代李贽:空有其才而无其胆,则有所怯而不敢。
 马寅初: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那
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要言人之
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 当年,马老因他的人口理论遭受全国性的大批判,
在巨大的压力和攻势面前,马老没有退缩,他说“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
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 他还说“我总希望北
大的一万零四百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
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十二、读书贵有胆识
十三、善读无字句书
 张潮《幽梦影》: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
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
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
亦山水也。
 周恩来:与有肝胆者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 毛泽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
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
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
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 谦虚谨慎,做小学生。
十三、善读无字句书
十四、要有读大部头书之魄力
读书如克名城。张舜徽先生每日四时即起,读
书著文。每到寒暑假,不论严寒酷暑,常往图
书馆饱读未见之书。19岁读《资治通鉴》,日
尽一卷,用时7月,将这部294卷的大书读完。
年龄稍长,用10年时间,读完3259卷的“二十
四史”。35岁时,用50天时间,读完504卷的
《皇明经世文编》。晚年撰写《说文解字约注
》200多万字,单誊写清稿,即用时三年半,
写秃五十多支毛笔。
十四、要有读大部头书之魄力
十五:读书贵有恒
 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
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
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
而已。”
 朱熹:“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
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
 好事情须做坏打算,聪明人要下笨功夫。
 选定方向,做好规划,坚持去做,终有成就。
 以愚自处,储才待用!
寄语
熊十力:“每日于百
忙中,须取古今大著
读之。至少数页,毋
间断。寻玩义理,须
向多方体究,更须钻
入深处,勿以浮泛知
解为实悟也。”
读书最高境界:有益、有用、有趣
《观书有感》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张舜徽先生的治学经验
 1.从练基本功做起,将做学问的基础打好。
 2.有所取必有所弃,不要因其他爱好,分散治学精
力。
 3.要把做学问的范围推广,不可走太狭窄的路。
 4.除了书本之外,还应多读“无字书”,以扩大求
知领域。
 5.研究成果多由积累而来,不可急于求成。
 6.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傻气,是坚持研究工
作的重要条件。
 7.做学问是终身之事,努力不懈地干下去。
张舜徽先生的治学经验
一苦:苦学。看书、读文、写字、习作。
二勤:勤于求教、勤跑图书馆。
三多:多练基本功、多读有用书、多接近通
人。
四不:不晚起、不近烟酒、不滥费时间、不
看无益之书。
五有:有恒心、有毅力、有耐性、有信念、
有傻气。
推荐阅读
1.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2.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胡适:《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4.曾国藩语录或家书。
5.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