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刚结束,假期的余味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寒假刚刚结束,假期的余味

寒假刚刚结束,假期的余味
还没有消散。大部分同学都是半
年才回家一次吧。不知道大家这
个春节是怎么过的。期间的一些
经历和事情是不是还回味不绝呢?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
感受,在这里,我说说我的小感触
我是15号坐的车,第二天早晨6点就睡
不着了。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景色,脑子
里开始勾画回家的场景,离别半载的亲友,
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还有自己温暖而舒
适的小家。等到要到太原了,想着爸爸怎
么还没有打过来电话,发过来短信。下车
出站,在停车场附近四处张望,怎么也看
不到爸爸,心里暗自责怪,是不是又像上
次呆着车里不愿出来。
回家的喜悦突然被这种抱怨所代替。
正在此时,看到对面一个老人瑟缩在北方
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他掏出手机打出一
个电话。手机响起了熟悉的铃声,刹那间,
我怔住了,简直不敢相信。半年不见,头
发白了不少,像是结了霜,比我略高一些
的他看上去矮了很多。一瞬间,自责和莫
名的难受涌上心头。我压抑住所有的情感,
尽量轻描淡写地叫了声“爸”。
煽情的话就不多说啦,不过经历了这
些事情,心里难免会有些起伏。
假期的时候我会回想去年做了什么,
有没有对得起自己和家人。
我们不少人动辄就谈起国计民生,时
不时揭露下社会的阴暗面,而对自己却是
避而不谈。鲁迅说,“中国人没有个人的
自大,只有集体的自大”,类似地,中国
人 没有个人的自嘲,只有集体的自嘲。不
过既然这是seminar,不是个人批斗会。我
就扯大点。
回顾下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
当这些“有趣”的网络现象发生时,
不论我们是置身其中还是充当看客,我们
是不是都该扪心自问。
现在,我们是不是寂寞空虚了?而我
时常抱怨的小郁闷小蛋疼,和家人的关心
和期望比起来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矫
揉造作呢?
可当寂寞和孤独来袭,我们又确实没
事做或者不想做事的时候,怎么办?面对
这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咱们又该
何去何从?
我在这里说点我的经验吧,如果有的
同学感兴趣,可以试试,也许会有别样风
景呢。
无事可做的时候,来找古人聊聊天
首先声明,在这里,我不是百度google
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做高头讲章,只是拿出
自己的一点经验来和大家分享。
开始的时候,我是觉得好玩,小学初
中没事就会背背文言文。初中有件挺好玩
的一件事。同学们放学了,三三两两,要
好的会勾肩搭背,一起回家。大晚上趁着
昏黄的路灯,也没几个人,有些同学就会
唱些流行的曲调。当时呢,我也不甘寂寞,
看他们在那里哼哼唧唧的,可我又不会唱
歌,就在那里念《论语》。虽然当时基本
是小和尚念经,可还是自得其乐的。
可慢慢呢,就会有人谬赞什么才子,
说我有文化什么的,虚荣心就开始膨胀,
把这种爱好当做卖弄口舌,出出风头的手
段。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
开始认识到古人叽里呱啦的言语中寄托着
不少人生的哲理。
咱们一代代先人用他们的生命实践出
的道理就蕴藏在那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文
章里。
其实我也想过,时代日新月异的,运
用古人们的经验智慧来应对现在的事情会
不会是关公战秦琼呢?可记得上海现代的
一个哲学家说过“人类灵魂的进化速度很
慢的。”虽然时代不同了,外在世界迥然
相异,可一些根本的东西依然没变,我们
成长的迷茫,人生的困惑,和千百年前的
古人又会相差多少。
这几年遇到几个传教士,宣扬基督精
神。我觉得吧,不要认为那些来自发达的
西方世界的经验会让咱们很快摆脱灵魂的
困扰。国外的东西有可资借鉴的,可照搬
过来,会水土不服的。有时间看看古人的
东西,会有益且有趣的。打个不恰当的例
子,你生病啦,还是祖传的(人类心灵的
困惑是千百年共有的,就像遗传病)不看
自家的病史,成天问对门的王大娘,这就
有点本末倒置了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起因是我在火车上和一
个“老江湖”的一段经历。他大江南北闯荡了
几十年,和外国人也打过不少交道。他就和我
讲中国人啊,微妙,你看讲得都是什么“恰
当”、“适量”,度要自己把握。不像外国人,
丁是丁,卯是卯,几分几毫规定死了的,尤其
是日本人和德国人。我就觉得有道理,每个民
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积习和心理习惯,就像西方
有宗教信仰,而中国呢,很少,咱们千百年来,
信仰的是祖宗和历史。且不论两者孰长孰短,
我觉得各有好坏,咱既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妄
自菲薄,关键是你生在中国,已经是hard模式
啦,就得顺着自己的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遇到
一件事情,不知道该不该做,脑子里有一
个小红人,一个小白人,争吵不休的。我
也常有,尤其是这次假期回去,屡见不鲜。
不少男同学出去都是dota吧。我也不例外,
可自己水平又差得很,把把atm,不仅同学
看着心碎,自己也郁闷。当时放假了,还
是想和同学去玩,怎么办。难以抉择了吧
这个时候,我想到一句古话,“观物外
之物,做事后之事”。类似的还有句是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
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
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当
然,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到巴菲特的“第二
天报纸法”。世界上有些经验和体会是共
通的,不排斥别人的,但是看看咱古人的,
不偏听偏信,没啥坏处。
刚才提到古人的东西,不仅有益而且
有趣。是不是有些同学就邹眉头啦,那么
多之乎者也,看不了几段就会呜呼哀哉的。
说实话,在古文方面,我也是菜鸟级别,
很多东西也要借助注解和翻译才能明白。
可毕竟是汉字,望文生义也能看懂大部分,
一些基本的,看两篇就能懂。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选自明代刘
元卿的《应谐录》。
悦谀
粤令性悦谀(喜欢被奉承)。每布一
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
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
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蔑如(不
看在眼里)耳。”其令耳之,亟召隶前,
抚膺高蹈(手拍着胸脯,脚高高翘起,简
短四字,其得意忘形之态呼之欲出)嘉赏
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隶
哉!”自是昵之有加。
别觉得古人说话啰嗦,可能大家看明
清的电视剧多了,制敕诏册,皇帝的谥号
确实是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或者背那些
中学要求的篇目,头晕眼花。其实大多数
古人说话不是这个样子,华丽铺陈的文章
还是少数。好多文学作品都是几个字来画
龙点睛的。
《悦谀》这篇文章多么简短,看着也
不累,可就是让人拍案叫绝。那种讽刺和
幽默和现在的作品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吧。
提起纪晓岚,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前些
年电视上热播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
让人忍俊不禁。其中提到了他写的一本书
《阅微草堂笔记》,其实类似的书是很多
的,比如司马光的《涑(su)水记闻》,苏
东坡的《东坡志林》,洪迈的《容斋随
笔》,沈括的《梦溪笔谈》,沈复的《浮
生六记》,这些都是古人记的日记。如果
有兴趣,可以去翻翻。在这里给大家介绍
篇《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文章,中学的时
候大家可能看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奸臣健身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
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犯忌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会不会暗自惊讶,
觉得有些意思呢?像不像一篇蕴含哲理的
科学小趣闻呢?
当然,汉语博大精深,有意思的还在
后面。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
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
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
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
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
尸。试释是事。
当然,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事情
不能强求,但希望大家寂寞的时候可以试
试看看古人的东西,也许慢慢就会沉浸其
中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