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點選投影片
第一節 經濟成長的意義與測定
第二節 經濟思想
第三節 經濟成長與自然生態
第四節 經濟發展階段
第五節 知識經濟時代
19-1經濟成長的意義與測定
19-1.1 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意義
1. 經濟成長
指一個經濟社會實質總產出或平均每人
國民所得持續增加的現象。通常用
來描述「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進步
的狀況。
2. 經濟發展
包括經濟成長的概念外,也包含了制度、
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面的進步與
提升。通常較強調「低度開發國家」
脫離貧困的經濟演進發展的過程。
19-1.2 經濟成長的決定因素
影響一個經濟社會經濟成長的因素有哪些?
1. 資本的累積
2. 勞動投入的量與質
3. 技術的進步
4. 制度與環境
19-1.3 經濟成長的測定
主要在了解一個經濟社會在不同的
期間,其實質國民所得的成長變動
狀況。一般以「經濟成長率」
(economic growth rate)為衡量
經濟成長幅度的指標,通常有兩種
衡量方式。
1.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
衡量一國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指標為「國
內生產毛額(GDP)」,臺灣地區與
大多數國家相同,均以「實質國內
生產毛額」來計算經濟成長率。
又
2. 平均每人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
在衡量經濟成長率時,除應考慮物價水
準的變動外,亦可將該國總人口數的變
動列入計算,亦即以「平均每人實質
GDP年增率」來衡量該國的人民實質所
得的變動狀況,因其同時將「物價水準
變動」與「總人口數變動」的因素列入
考慮,是衡量人民生活水準變動的較佳
指標。
19-1.4 各國經濟發展程度的分類
1. 資本的累積
指「已開發國家」如歐美等國家。
2. 新興工業化國家
指正由低度開發國家
轉型邁入已開發國家
者,臺灣及韓國等國
屬之。
3. 低度開發國家
指「開發中國家」,
如非洲之貧困國家。
低度開發國家
19-2經濟思想
19-2.1 經濟學發展史
自有人類以來,經濟問題即已存在,而經濟知
識則為片段而零星地累積,未見系統性整合之
論述,直至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第一本經濟學
著作「國富論」首先將人類經濟問題作全面性
有系統之研究,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故亞當斯密被尊稱為「經濟學之父」或「經
濟學始祖」。
1. 1776年以前的經濟思想
(1)重商主義
時
期: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
代表學者:英國學者蒙恩(Tomas Mun)。
思想內容:認為金銀是最重要的財富,是一
國通貨的基礎,主張對內實施「統制經濟」,
對外採取「保護貿易」,鼓勵出口,限制進
口,重視貿易順差,避免金銀外流。
結
果 :國內金銀充斥,物質缺乏,通
貨膨脹,民生凋弊;對外則引發殖民地戰爭,
使民不聊生,遂有重農主義的興起。
(2)重農主義
時
期: 18世紀後半期。
代表學者:法國學者揆內。
思想內容:認為土地才是國富的泉源,農業
為立國的根本,主張自由放任,重視自然秩
序,政府不應干涉經濟活動。
結
果 :促成重商主義的式微,並對亞
當斯密之古典學派產生深遠之啟發。
2. 經濟學的發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理論乃伴隨該時
期之經濟問題而產生,當原來的經濟
理論無法解決新的經濟問題時,新的
經濟理論即應運而生,或是修正原有
的經濟理論,甚至提出不同之經濟學
說。因此,經濟學是一門因應不同時
代背景之科學,會因其時間性與空間
性而有所變化。
以下介紹不同時期較重要且具代表性之經
濟學派,以期對經濟學之發展,有一概略
之認知。
經濟學的發展
(1)古典學派
時
期:自1776年亞當斯
密出版「國富論」至1848年
約翰密爾(John S. Mill)
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為
止。
創 始 人: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重要理論:
(a)主張自由放任,鼓吹自由經濟,反對政
府干涉。
(b)強調「利己心」,亞當斯密提出「價格
機能」(price mechanism),認為冥冥
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使個人利益與社
會公益相調和。
(c)以賽伊法則為架構,認為「供給創造本
身之需要」。
(d)認為市場在完全競爭下可達到均衡,充
分就業是常態,失業只是暫時性的現象。
重要學者:李嘉圖、賽伊(J. B. Say)、
馬爾薩斯(T. R. Malthus)、約翰密爾。
李嘉圖
馬爾薩斯
(2)反古典學派(Anti-classical School)
時
期:自1848年約翰密爾出版「政治經濟
學原理」至1890年馬歇爾出版「經濟學原理」
前。
主要學派:
A. 歷史學派:
(a)代表學者:李士特。
(b)理論主張:
強調透過大量歷史資料之收集與歸納,可
解釋經濟現象。
˙採「歸納法」研究經濟現象。
˙主張保護貿易政策,提出「保護幼稚工業
理論」。
B. 社會主義學派:
(a)代表學者:馬克斯。
(b)理論主張:
˙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制度,以解決貧富不均
現象。
˙提出剩餘價值理論。
C. 邊際效用學派:
(a)代表學者:孟格爾
(Carl Menger)、華拉
斯(Leon Walras)。
(b)理論主張:認為邊際效
用大小決定財貨價格,
而非生產成本之高低。
馬克斯
(3)新古典學派(Neoclassical School)
時
期:自1890年馬歇爾出版「經濟學原
理」至1936年凱因斯出版「就業、利息與貨
幣的一般理論」止。
創 始 人:馬歇爾。
重要理論:
(a)首先以「經濟學」取代過去之「政治經
濟學」。
(b)運用「部分均衡分析法」建立「個體經
濟學」理論基礎,故馬歇爾被尊稱為「個
體經濟學之父」。
(c)以「生產成本」與「邊際效用」為基礎,
建立了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價格的「剪刀式
價格理論」,又稱為「二元價值說」或
「折衷價值說」。
(d)本學派的學者大多出於英國劍橋大學,
故又稱為「劍橋學派」。
重要學者:皮古,著有「福利經濟學」,被
尊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
(4)新經濟學派
(New Economics School)
時
期:自1936年凱
因斯出版「就業、利息
與貨幣的一般理論」起
至1970年代全球性停滯
性通貨膨脹為止。
創 始 人:凱因斯。
凱因斯
產生背景: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引發經濟大恐慌,物價水準下跌,失
業率上升,經濟持續蕭條,馬歇爾的
新古典學派理論無法解釋當時經濟現
象,凱因斯之理論對此提出合理解釋,
並有效解決當前經濟問題,成為經濟
學主流,故又稱為「凱因斯學派」。
重要理論:
(a)否定古典學派「充分就業」可自動達成的看法,
認為「失業」才是常態。
(b)政府應積極干預經濟活動,提出「有效需要理
論」,不景氣時,民間消費、投資意願不足時,
政府應實施「財政政策」,刺激有效需要,該學
派又稱為「需要面經濟學」。
(c)以總體經濟的「國民所得」為研究中心,史稱
「凱因斯革命」,故凱因斯被尊稱為「總體經濟
之父」或「新經濟學之父」。
後起學者:薩穆遜為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得
主,1948年出版「經濟學」一書,主張綜合
「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理論。
(5)現代經濟學派
自1970年代發生能源危機後,各國面臨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失業率」與「物
價上漲率」同時居高不下,出現「停滯
性通貨膨脹」。各國的痛苦指數(即
「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和)不
斷升高,凱因斯學派面臨此一經濟危機
無法發揮作用,於是其他經濟學派應運
而生。
重貨幣學派(Monetary School):
(a)主要學者:傅利曼(M. Friedman)。
(b)重要主張:
˙主張自由經濟,
反對政府干涉。
˙政府應維持貨幣
供給的穩定增加
,以「法則代替
權衡」,強調貨
幣政策的重要性。
傅利曼
供給面經濟學派
(Supply-side Economics School):
(a)主要學者:拉佛爾(A. Laffer)。
(b)重要主張:
˙削減政府支出,以抑制物價上漲。
˙降低稅率,以提高生產力。
˙減少政府管制,促進自由競爭。
19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採用此一政策,
故又稱「雷根經濟學」。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
主要學者:盧卡斯(Robert E.
Lucas)。
(a)重要主張:
˙認為經濟個體具有理性,會利用擁
有的資訊預測政府的政策,並依
自利動機因應。因此凡被人民預
期到的政策將無效,只有未被預
期的經濟政策才有效果。
˙強調應如古典學派般採「自由放
任」,尊重價格機能,故理性預
期學派又稱為「新興古典學派」
(New Classical School)。
盧卡斯
新興凱因斯學派
(New Keynesian School):
(a)主要學者:史提格利茲(J.Stiglitz)、
曼昆(N. G.Mankiw)。
(b)重要主張:
˙延續凱因斯學派觀點,認為某些市場價格
機能無法充分作用,存在價格僵固現象。
˙接受理性預期假設,但認為人民自利行為
會受限制。
˙政府的經濟干預短期仍然有效。
19-2.2 現代經濟成長理論
古典學派創始人亞當斯密認為一國
的經濟成長,關鍵在於「專業分工」
以提高生產效率,只要有足夠的資
本與市場,一國的經濟就能持續成
長;而馬歇爾等新古典學派學者認
為透過資本累積與技術進步可達到
經濟成長。
現代主要經濟成長理論,說明如下:
1. 熊彼得的「創新」成長理論
2. 凱因斯的經濟成長理論
3. 哈樂得和多瑪的經濟成長理論
4. 梭羅的新古典成長理論
5. 內生成長理論
19-3經濟成長與自然生態
19-3.1 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生態保育」是尋求
人類之經濟活動與其
他生物及環境間之平
衡關係,在經濟發展
過程中,能夠維持並
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
,以追求人類更高的
福祉。
生態保育攸關
人類永續發展
19-3.2 環境污染與全球暖化
1. 環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環境污染的意義
「環境污染」指人類
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
中,產生的廢棄物所
造成的公害。
高雄縣受污染嚴重
的阿公店溪
(2)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人口數量的增加
經濟快速成長
價值觀念偏差
經濟快速成長
(3)環境污染的對策
對製造污染者課稅
對降低污染者補貼
政府直接管制
推動全民環保教育
參與國際環保事務
,強化國際合作
環境污染
2.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1)溫室效應
(2)全球暖化
(3)節能減碳救地球
珊瑚白化
19-3.3 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
1. 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爭論
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兩者是截然
對立或可兼行並顧已成爭議話題
,往往追求經濟高度成長,必須
犧牲環境保護,如何在追求經濟
成長時,兼顧環境保護,值得吾
人深思。
2. 永續發展
(1)永續發展的定義
「永續發展」指「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
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永續發展是建構在
「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三大面
向上。
(2)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並重
「經濟發展」的目的既在追求人民的福祉,提升生
活品質,而「環境保護」的目的也是在保護自然環
境,減少污染,維持生態平衡,亦在追求人民的福
祉,兩者在最終目的上是並行不悖的。
19-4經濟發展階段
19-4.1 李士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德國經濟學家李士特是首位提出經濟發展階段
的學者,他依經濟結構與生產方式改變的過程,
將經濟發展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1.
2.
3.
4.
5.
漁獵時期
遊牧時期
農業時期
農工業時期
農工商業時期
19-4.2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美國經濟學者羅斯托(W. W. Rostow)於1960
年出版「經濟發展階段論」將經濟發展過程分
為下列五個階段:
1. 傳統社會
指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封建社會階段。
2. 起飛前過渡階段
指由農業社會漸次進入工業社會的過渡階段。
3. 起飛階段
指進入工業化的社會,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
若起飛成功,經濟體系將產生持續成長的動力。
4. 邁向成熟階段
指現代技術全面擴展,各產業達到均衡發展的時期。
邁向成熟階段
5. 大量消費階段
指經濟發展達到高峰,生產力提高,經濟由供給面
轉為需要面。
大量消費階段
19-4.3 臺灣的經濟發展階段
1.
2.
3.
4.
5.
6.
戰後重建階段(1945-1950年)
第一次進口替代階段(1951-1960年)
出口擴張階段(1961-1970年)
第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71-1980年)
產業升級階段(1981-1990年)
邁向經濟自由化階段(1991年迄今)
19-5知識經濟時代
19-5.1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簡言之就是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型
態,強調以「知識創造經濟」,此一名詞最
早出現於1996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所發表的「知識經濟報告」,認為
以知識為核心的「新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
發展的型態。
電腦化即是知識經濟的改革
19-5.2 知識的區別、性質與種類
1. 資料、資訊與知識的區別
(1)資料(data)
(2)資訊(information)
(3)知識(knowledge)
就經濟價值高低而言,則可由上
述說明得知,「知識」的價值高
於「資訊」的價值;而「資訊」
的價值,又高於「資料」的價值,
如圖。
資料、資訊與知
識的經濟價值
2. 知識的性質
(1)外顯知識
指可利用口述、文字、圖表或程式來
表示的知識。
(2)內隱知識
指不易明確表達的知識,多以個人
經驗為主。
3. 知識的種類
知識資本的存量將主宰一個國家未來競爭力
的關鍵因素,為此,OECD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1)知其何
(3)知其然
(2)知其因
(4)知其誰
4. 傳統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比較
「傳統經濟」與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
兩者的差異比較,可由表說明之:
19-5.3 知識經濟時代下
的企業經營特性
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市場與企業的運作不再受到時間
與空間的限制,使人力資源有更大的發揮,以下就
知識經濟下企業經營特性略述如下:
1.
2.
3.
4.
重視人力資本的累積
強調研究發展,以提升競爭力
企業組織扁平化
發展策略聯盟或併購,以擴大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