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快樂讀書心得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學習的快樂讀書心得

書名: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
佐藤 學 著(1999)
鍾啟泉、張華 譯 (2004)
報告人:金陵女中 賴瑞凰校長
• 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
• 教師這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1997)
•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1999,2004譯)
本書中佐藤學教授以三個觀點探討了“何謂學習”的論題
1. 把學習視為文化再生產的實踐。
2. 學習具有文化傳承中的儀態的性質。
3. 探索重建制度化的學校中的學習 。(P.398-P.400)
(全書400頁,分為四篇 25章)
• 第一篇:學習理論的探究(1~5章)
• 第二篇:作為實踐的學習(6~10章)
• 第三篇:教育話語的解構(11~15章)
• 第四篇:構築學習的共同體(16~25章)
第一篇:學習理論的探究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緒論:追尋學習的快樂
建構學習的對話性實踐
學習論批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啟示
學校:學習的場所
學習的文化領域:重建課程
第1章 緒論:追尋學習的快樂
一、引言
二、學習的傳統(I):修煉的傳統
三、學習的傳統(II):對話的傳統
四、從勉強到學習
五、學習的被動式能動性
•
學習即生存即鬥爭 的時代已經來臨。(21世紀)
學習是怎樣的一種活動?人為何需要學習?
透過學習,我們要獲得怎樣的生活方式?要實現何等的社會呢?
•
問題迫切,不能不推進學校的改革,謀劃終身學習。
• 另方面,教養正分崩離析,學習活動成為廣大市場
中的消費對象。
•
學習的犬儒主義(不信任、懷疑、厭倦)、
虛無主義(冷漠、無情、絕望),支配人們的情緒,
許多兒童拒絕學習,逃離學習現場。
學習的傳統之一:修煉的傳統
•修煉的傳統:基於文化與修養來恢復自己的完整性。
西方的 陶冶 vs. 東方的 修行 的傳統,表達了修煉的觀念。
•最出色體現學習的修煉傳統的文獻是法國修道院休(Hugh)的
《學習論》,書名有教學的涵義,正如英文中的 Learning。
•Learning:一個人通過學習學術和藝術,能夠 從不完善的存在
逼近完善的存在。
•學習 是認識自身的本性(不完善的存在),從而補救自己的欠缺。
不是借助知識去控制和支配外界與他人,而在於豐富自己的內
部世界所欠缺的部分。
•
Hugh《學習論》中把人分為兩種:
• 謙虛者: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潛心耕耘,心境高尚。
• 傲慢者: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無所事事。
•
調教始於謙虛, Hugh提出學習三原則:
不可輕視任何知識或書籍
不恥下問
即便學有所成,亦不可輕蔑他人
•
謙恭謹慎是一切學習的出發點,調教方法中與謙虛
並重的是遠遊他鄉(異鄉人的孤獨之旅,意味著基於
默讀的讀書,基於苦思冥想自我的內心世界之旅)
•
Hugh:通過默讀與冥想,他人的聲音得以內化,自
我得以形成。
•
學習:借助對話語言的獲得,拓展新的共同性。
學習的傳統之二:對話的傳統
•對話的傳統是蘇格拉底倡導的哲學方法。
通過對話,學習者從凝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覺悟到無知之知,
同學習者一起探討事物的真理的行為,又稱為 產婆術 或問答法
•柏拉圖的美諾篇直接體現了教與學的性格。
美諾篇是柏拉圖記載蘇格拉底的對話錄
•對話本身就是學習,知識不是為個人所掌握與獨吞,
而是共享。知識是公開和開放的。學習的實踐是通過
溝通參與的。
•對話學習:學習是基於溝通的社會過程。
杜威
•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問題解決的思維=反省性思維,是
借助同他人交往的溝通來實現的。
•人類是借助語言和符號的運用,跟對象展開工具性思維,
同他人展開溝通的。進而,人類通過反省性的思考自身經
驗,內省自身。
•學習的經驗:是同客體對話、同他人對話、同自身對話的
溝通的交互作用的經驗。
杜威 的溝通的學習的概念
• 學習是活動的過程,社會的過程。
• 共同體:個人與社會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
• 學校是學習共同體:各式各樣的人通過溝通形成共享
文化、形成民主主義之基礎—共同體的場所。
• 做為溝通的學習是各式各樣的人以學習共同體為基礎,
構成文化的公共圈,實現民主主義社會的實踐。
維果斯基
的代表作《思維與語言》,其中心論題有三:
• 外部語言(溝通)與內部語言(思維)
兒童語言的發展首先是外部語言(交際所使用的符號系統)表現,外
部語言經過內化,表現為內部語言(思維的信息符號)。
學習是運用語言的一種社會活動,心智發展表現為人際關係的溝通
中的社會過程。
• 最近發展區(ZPD)
肯定兒童發展與教學間的重要關係,他認為教學可以超越並且引導
發展:兒童今天在協助的情形下做到的東西,明天他就可以獨自做
到。因此唯一最好的教學就是超越並引導發展。(jump)
鷹架的隱喻:「搭鷹架」是指成人在兒童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
所提供的有系統引導及關鍵性指示,讓兒童能超越原有的認知層次。
• 科學概念與自發概念
科學概念與自發概念 ,均為溝通學習理論的具體化。
科學概念
並不就是科學教科書裡的某種概
念,而是在課堂的溝通中生成發
展的概括性、普遍性的概念
是由概括性的意義(meaning) 構成
由上而下的發展
例如:學習外語,從文法開始,
然後習得讀、寫、說、聽。
自發概念(生活概念)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概念(常識)
是由感受性意義(sense)構
成的
由下而上的發展
例如:學習母語,從聽開
始,然後過渡到說、寫、
讀,最後習得文法。
從勉強到學習
•日本學校教育受到勉強的文化支配著
勉強: 原意為“勉為其難,牽強附會”
•戰後教育擴張、急速現代化--1980s 兒童拒絕學習和
逃避學習
•全球化、資訊時代、終身學習
•從勉強轉換為學習的三個課題
1. 學習是借助工具(同他人溝通)的媒介性活動
2. 學習是基於人際溝通的模仿為基礎而形成;學習應當發
展為合作式學習,實現互惠學習
3. 謀求從知識和技能的獲得、積蓄的活動轉換為表達、共
享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形成課堂中彼此切磋的共同體
學習的被動式能動性
•勉強是不與人、事物對話的活動,學習則是以交往與對
話為特徵的活動。
•學習是跟客觀世界、跟他人、跟自己的交往與對話。
•現實的學習活動與其說是能動性,不如說是基於被動性
的活動。
•學習需要的是靜謐安詳的生活、彼此傾聽的關係。
•杜威也主張 "聆聽" 這一被動行為是溝通的最大要件。
• 教育學者 馬汀 主張教育應當追求的教養基礎,應用
3C 替代 3R(讀、寫、算)
• 3C:關心(care), 關切(concern), 關聯(connection),
是克服學習中的虛無主義(冷漠、無情、絕望)的有效策略。
• 哥倫比亞 阿爾希拉 提出存在性學習的概念,是尋求
學習這一活動本身之價值的學習。
• 學習做為一種快樂復甦了。
第2章 建構學習的對話性實踐
一、拷問學習的傳統:問題的設定
二、喪失了的學習----經驗與意義的失落
三、學習的社會性----意義的建構與共享
四、對話學習的三位一體論----重建世界、重建自身
與重建伙伴
五、學習中的模仿與創造----尋求學習的復興
六、作為"對話性他者"的教師----創造新的學習
• 學校是兒童共同學習成長的場所,要在教育實踐中
探索學習的理想狀態,就得從事雙重的作業:
(1)重新探討學習這一詞彙的來由,追究恢復其現代價值的契機。
(2)抓住古代教育的傳統,重新審視學習這一現代主義的概念。
• 學習 = 經驗
• 學習即模仿
杜威《學校與社會》 (1900)
《民主主義與教育》 (1916)
• 學習:以反省性思維為基礎
的探究學習的概念。
維果斯基《思維與語言》
(1962翻譯)
• 學習是建構環境與主體的認
• 最近發展區= 發展可能性
知性經驗,也是建構自身同
他人關係的社會性經驗。
• 學校是共同體:兒童學習經
驗同社會生活與歷史關連起
來,這些有意義的經驗,也
正是課程應當組織的學習經
驗。
• 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
• 科學概念 vs. 自發概念
• 活動---語言建構意義和關
係,通過社會地建構和內
化、心理地建構。
學習:意義的建構與共享
• 二元論:具體性、經驗性、實踐性認知 vs
抽象性、概念性、理論性認知。
• 打破二元論,是交互作用,連續性、不斷變
化、發展的;知識是生成的、發展的過程。
學習是構築自我、構築夥伴、構築世界的三位一體
的實踐。(跟自己、他人、世界對話)
• 教室語言:在課堂對話中,由知道正確答案的教師提問,
不知道正確答案的學生回答,然後教師做出評價。這樣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三要素組成,支配了課堂。
• 要實現對話性實踐的學習,要借助對話性語言,尊重每一
個兒童的認知與表達的個別性,教學的中心在於好的聽者、
好的理解者的教師的實踐,交流每一個兒童的形象和思考
的個別性,探求對話性溝通的形成,開拓課堂語言的多樣
性、多層性的實踐。
模仿與創造---尋求學習的復興
•杜威主張把學習的過程重建為共同體的過程;維果斯基的最近發
展區中的學習還包含了模仿他人在內而展開的活動。
→ 杜威和維果斯基的主張重新把學習界定為模仿提供了視野。
•創造即模仿的活動體現了人類的創造行為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模仿是指模仿他人文化的活動,創造是指建構自己文化的活動。
在模仿中 創造,在創造中模仿,這種螺旋式上升的運動,正是所
謂的學習的活動。
•作為模仿與創造的循環所從事的學習實踐,復興了學習的意義。
所謂學習的實踐就是參與文化共同體的活動,這種文化共同體是借
助各個文化領域的對話所結成的。
作為"對話性他者"的教師---創造新的學習
•教師作為對話性他者:在最近發展區裡,能夠發揮可能使學生
發生跳躍,起一種鷹架作用的「他者」。合作展開學習的同學
也能夠發揮鷹架的作用。教師是比同學更具鷹架作用。
•教師能充當替角,誘發和促進兒童的自我內對話。走在兒童發
展的前面,代理兒童的內部語言或是內部聲音。發揮促進兒童
的自立性、活動性的思維,推進反省性、探究性思維的重要作
用。
•教師若借助作為模仿的對象與魅力,同時又具備某種異質的他
者性,那麼學習者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積極地展開自己的創
造,成長為自立的學習者。
•教師是課堂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媒介者:將兒童的學習跟課堂外
廣泛的文化共同體的知性活動關聯起來。
簡報完畢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