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殤》書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河殤》書評

河殤
第六組
1012942
1013102
1013109
1013116
1013127
1013130
1013143
1013153
1013158
曾彩琳
王美智
鄭 翎
吳方筑
黃筱婷
張語庭
吳沛芳
陳美儒
張涵淩
工作分配
1012942 曾彩琳
資料查詢:《河殤》內容與書評
1013102 王美智
資料查詢:作者介紹
1013109 鄭 翎
資料查詢:河殤對六四事件的影響
1013116 吳方筑
資料查詢: 《河殤》內容與書評
1013127 黃筱婷
資料查詢:六四天安門事件
1013130 張語庭
資料彙整 + 報告
1013143 吳沛芳
資料查詢:作者介紹
1013153 陳美儒
資料查詢:河殤對六四事件的影響
1013158 張涵淩
資料查詢:六四天安門事件
《河殤》作者介紹
總撰稿:蘇曉康、王魯湘
撰 稿:蘇曉康、王魯湘、張鋼、謝選駿、遠志明
蘇曉康
 河北人,為中國著名文學家、記
者、異議份子,《河殤》總撰搞
人,並以此而聞名,被視為是中
國八十年代報導文學代表人物之
一,因積極參加八九民運,「六
四」後遭到通緝,被中國政府指
控為八九學運的幕後黑手。曾任
民主中國陣線理事、《民主中國》
雜誌社社長。
 著有《河殤》、《離魂歷劫自
序》、《自由備忘錄》、《東方
佛雕》等等。
蘇曉康(1949-)
王魯湘
 湖南人,湘潭大學中文系,
1984年進北京大學哲學系並
獲哲學碩士學位,1987年進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
1992年離職。2000年受聘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授、
博導,2001年任香港鳳凰衛
視高級策劃。歷任鳳凰衛視
《縱橫中國》總策劃、《世
紀大講堂》主持人、《文化
大觀園》總策劃、主持人
王魯湘(1956-)
謝選駿
 中國旅美學者、自由撰稿人、紐
約州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的內
容集中在宗教與古代神話。
1988年受邀參與中央電視台紀
錄片《河殤》的撰稿工作,並獨
自完成了兩萬餘字的《河殤》初
稿《走出黃河心理》,以及紀錄
片第一集和第六集的分鏡頭稿。
 1989六四事件後,《河殤》遭
禁播並被定性為「反革命的藍
圖」,謝選駿受到牽連,還因此
入獄四個月。
謝選駿(1954-)
遠志明
 1983年考取中國人民大學哲
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
究生,兩年後轉為博士。其
間在國內各大報刊發表一系
列哲學、政論文章,積極參
與改革開放研究,1988年,
參與了電視片《河殤》的撰
稿,六四事件後遭通緝,被
迫流亡海外,與妻女分離,
曾參與創辦民主中國陣線,
主編《民主中國》雜誌。
遠志明(1955-)
河殤 尋夢
 中華民族的根在哪裡?
 中華民族是黃河所孕育的。
 黃河,世界上很奇特的大河,它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冰
鋒雪山中發源,向東流去時經過一座黃土高原後,就變
成了一條黃色的泥河了。
 這條黃河孕育的是黃膚色的民族;這個民族最早的祖先
叫做黃帝;而在今天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黃帝
的子孫。
河殤 尋夢
 黃河對塑造華夏文明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它是民族的
象徵,也是大河民族的夢。
 環境越困難,刺激文明生長的力量就越強烈,黃河流域
之所以成為古代中國的搖籃,可能就是因為人們在這裡
所要應付來自自然環境的挑戰,比起南方(如長江流
域),來的要多。
 因此,中國人的治水、歷算、土地測量、農業耕作及飼
養家畜等技術,比西方至少早熟一千年;但社會機制、
政治組織方面,也因此走了一條純粹東方式的道路。
河殤 命運
 在中原地區,「有城廓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賦稅可
納,婚姻仕進可榮」,在工業文明出現以前,中原人必須要
保護這個先進的農業文化,使它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
 最好的保護手段就是「城廓」。在陝西臨潼姜寨出土的原始
村落遺址,也許是最早的城廓雛型。
 這些城廓所有的房門都朝向中心廣場,村落只朝東方留有通
路,這種佈局顯示出團結向心的精神。
 當再俯瞰北京城時,會驚訝發現某種六千年的一致性。
河殤 命運
 後來有城牆了。戰國時期,這城牆又擴大到國境線上。
 有了城防,對外可以抵擋遊牧民族的劫掠;對內則產生
一種凝聚力,把城內人民壓像一個核心權力。
 假使長城會說話,它一定會告訴華夏子孫們,它是由歷
史的命運所鑄造地一座巨大的悲劇紀念碑,它無法代表
強大、進取和光榮;它代表封閉保守、無能的防禦和怯
弱的不出擊。
河殤 新紀元
 中國的農業與西方的工業化
 產業革命催化了國際分工,世界既然已經變成了一個統
一的市場,中國就逃脫不了捲入世界商品流通範圍的命
運了。
 一個曾經創造人類最成熟農業文明的民族,一個恰巧因
為這種農業文明過於爛熟而顯得步履維艱的古老民族,
當它站在工業文明的門檻上時,有時竟顯得不知所措;
但只要終於邁到了這個門檻上,下定決心邁進去,這民
族就能重獲青春。
 中國從封閉走向敞開大門。
河殤 憂患
 面對黃河憂患的中國人出路在哪?
 黃河是一條難以捉摸的怪河,其特殊之處在於那可怕的
泥沙,所謂「黃河斗水,泥居其七」,這在世界江河中
是絕無僅有的。
 中國人必須往前走,去衝破那週而復始的歷史循環,用
雙肩把憂患這重擔挑起來,使未來的子孫都不用再有所
擔憂。
河殤 蔚藍色
 走向世界、擁抱大海的中國
 古老的黃河之神,真正看清大海的面貌,與認識大海的
博大與力量。這片土黃色的大地,不能教給中國人什麼
是科學精神、什麼是民族意識。
 單靠這片黃土與這條黃河,已養育不起膨脹的人口,
已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也不再有過去的營養和精力。
 中國人正從混濁走向透明;從封閉走向開放。而黃河注
定要穿過黃土高原,最終要匯入蔚藍色的大海。
《河殤》的原意是批判“延安精神”
 許多當事人不解,爲什麽三十年代的常敗將軍、鴉片旅
旅長、五十年代的新疆軍墾首領、八十年代的“中華人
民共和國”副主席王震,突然對《河殤》大感興趣,但
是卻用極爲下等的語言四處辱駡《河殤》,直至指控
“《河殤》的作者和我們共產黨有殺父之仇”。 這種
指控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的中國,都足以致人於死地。
但是,歷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 “六四”大屠殺雖
然使中國的和平抗議者倒在血泊之中,但其殘暴性卻揭
開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不合理性。
背後的故事
 1988年10月6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回歸
祖輩的文化──訪謝選駿》一文,明確提出:無
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對西方文化,我們都
是作材料性的吸入,而不是作結構性的模仿。
我們回歸祖輩文化,是作爲現代人的回歸;我
們吸入西方文化,是作爲中國人在吸入。
河殤對社會的影響
 《河殤》以類似報告文學的風格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批判,
其主要論點是:中國以河流、大地為根基的內向式「黃
色文明」導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後;為了生存,中國必
須向以海洋為根基的「藍色文明」學習,並應該建立以
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系。
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國大陸主流媒體在批判趙紫
陽的同時,對《河殤》也進行了抨擊。該片被認為是宣
傳「資產階級自由化」、「虛無主義」思想的典型。
 亦有聲音表示:《河殤》所進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和
對西方文明的推崇有一定盲目性,未能較好的權衡中西
文化實質差異和現在民主的實質而導致批判過激。
《河殤》寫作手法
 《河殤》不是用唯物史觀、用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及
各種社會因素的變化的觀點來解釋中國歷史,而是
用唯心史觀、用地理環境決定論、用中國人天生愚
劣等觀點來解釋中國歷史。作者認為歷史是由“文
明的性質決定的”,而“文明的性質”是由地理環
境決定的。
 中國人眷戀大陸,始終不能超越土地的限制走向大
海,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歷史命運,也決定了這種內
陸文明、黃色文明的落後、封閉和保守。他們得出
結論:黃河文明是一種失敗的文明。
《河殤》寫作手法
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儘管歷史上內有軍閥
混戰割據,外有列強侵略瓜分,但經過不斷鬥爭,
總是保持著統一的遼闊的國土。《河殤》作者卻對
中國歷史上爭取祖國統一的一切努力,採取懷疑甚
至嘲諷的態度。
 這種否定中華民族統一,鼓吹在中國版圖上眾國林
立、分疆裂土的觀點,是不利於祖國的統一,不符
合億萬炎黃子孫的意願的。
《河殤》寫作手法
 作者哀嘆中國在近、現代失去了選擇資本主義的機
會。它實際上宣告了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用馬克
思主義觀察中國社會、選擇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達
到社會主義這條道路的歷史實踐是徹底失敗的。
 《河殤》宣揚了歐洲中心論,肯定了只有資本主義
才能救中國,只有全盤西化,走向藍色文明即資本
主義文明的道路,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 可是,一百多年來老牌帝國主義在自由貿易的幌子
下,對中國侵略、掠奪、踐踏、殘殺的血腥罪惡歷
史卻隻字未提,被完全掩蓋和抹掉了。
《河殤》書評
 本書重現1980年代中國那場難得一見的文化盛
宴,也呈現作者從大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
「屠龍」史觀。
 書中引用很多作者之前作品、別人對他的訪問
以及其他文獻二手資料,雖然豐富了內容,但
大量大篇幅的引述資料,降低了閱讀的流暢度,
是本書一個缺憾。
《河殤》書評
 儘管《河殤》有許多主張、呼喚改革和開放的語言,
但它的主張和呼喚與黨中央、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
革開放的方針並非一回事,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改革目標是背道而弛的。
 《河殤》的作者們把自己奉為中國擺脫了歷史局限
的整個文化精英層的代表,宣稱《河殤》寄託了整
個文化精英層對民族命運的關注,向中國人提供了
一種新的世界觀。他們實際上把自己看成了中國進
行社會改革的不依附政治權力的獨立的領導力量。
《河殤》書評
 《河殤》學風不正十分嚴重。它根本不講事物
的內在聯繫,只是任意找來某些現像或字句,
形而上學地拼湊在一起,進行馬克思反對過的
膚淺的歷史對比。
 事實也不核實,引文也不核實,甚至對馬克思
主義經典著作也採取了任意曲解的態度。
六四天安門事件
 六四天安門事件,或稱六四事件、天安門事件,
是指1989年6月3日晚上至6月4日,在北京發生
的政府軍隊鎮壓學生運動的流血事件。此事件
可溯至1989年4月下旬,一開始是由北京學生
和知識分子、北京市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
的一場抗議示威活動,而後在全國都發生了類
似的學生抗議運動。
背景
 1979年鄧小平主政後,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致力於工
業、農業、國防及科技的所謂「四個現代化」。改革十
年後,社會經濟問題叢生,引發工人的不滿;農村人口
大量流動到城市討生活,衍生遊民、乞丐等社會問題;
官員貪污腐敗,民怨累積日深。
 1986年底,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因反貪污而舉行
示威抗議,其後,上海、北京等城市亦出現學潮,他們
要求政府進行民主化改革。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
未作強硬的處置,遭到批判而於隔年辭去總書記職務。
背景
 1989年春天,國際共產勢力瓦解,東歐出現民主化運
動,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受鼓舞,再度開始串連。同年4
月15日胡耀邦因病去世,當晚北京學生即開始舉行悼
念活動,4月27日,學生展開遊行,並且在天安門廣場
聚集,各大城市學生紛紛響應。
 此一期間,總書記趙紫陽親自到天安門廣場探視學生,
並對學生表達同情,但隨即被鄧小平及其他黨內元老解
除職務。5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鵬正式簽署戒嚴令,北
京開始戒嚴。此措施反而激化群眾的情緒,5月23日,
約百萬人在天安門廣場再次舉行遊行示威活動。
背景
 到了6月3日晚上,中共決定派軍隊鎮壓、驅散群眾,
在天安門廣場及其周邊爆發了流血衝突,軍隊向群眾開
槍,甚至用坦克車輾斃示威民眾,至4日清晨,軍隊控
制廣場,群眾被迫撤離。
 事件之後,在上海主導反對示威的市委書記江澤民被選
為總書記,並對事件的領導者進行大規模搜捕和審判。
之後,雖然經濟上的改革仍繼續,但政治上仍維持鄧小
平主張的四個堅持,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
政、共產黨領導、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
《河殤》對六四事件的影響
 東歐和蘇聯極權統治的崩潰,是從六四屠城的坦克轟鳴
中開始的。那麽,一九八九年六四屠城的坦克轟鳴又是
怎樣埋下伏筆的呢?
 《河殤》激發了整個中國爭取自由的全民激情
 而鎮壓和平抗議的“六四大屠殺事件”,激起全世界人
民的憤慨,沖倒了柏林牆,觸發了東歐和蘇聯陣營的土
崩瓦解。難怪中共喉舌《人民日報》要宣佈,
 “《河殤》是一九八九年六四反革命暴亂的藍圖”。
 《河殤》的影響醞釀了一年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在中
國封閉的社會中掀起了改革風波。
《河殤》的省思
 我們的老祖宗是充滿缺點的,而這種缺點就是
專制、保守、封閉;
 我們老祖宗的缺點目前仍保存在每一個中國人
的身上,這也是今天大陸平窮、落後、專制、
保守的原因
 中國文化的缺點是大陸的危機,要解除危機,
就必須改變文化。
資料來源
 參考書目- 《河殤》
 網路資源




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20000712260116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7/130717_
su_xiaokang.s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5/n424357.htm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672
http://www.epochtimes.com/b5/3/12/5/n424357.htm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