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氣候的因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影響氣候的因子

影響氣候的因子
太陽黑子週期與氣候
科學家尋找準確預報途徑
太陽黑子確實有週期性
但能準確預報氣候嗎?
太陽黑子與三小冰河期
黑子少恰逢三小冰河期
可能的原因:
1.太陽黑子較少
2.太陽較不活躍
3.太陽能量較小
太陽黑子與中國古代旱災
中國學者竺藕舫解讀數據
晉朝:旱災41:黑子17
南宋:旱災58:黑子16
竺氏「個人」得出結論:
黑子多則旱災頻傳
氣候特別冷
太陽黑子是如何形成的?
黑子本身並不黑,
之所以為黑色是因
為比太陽的光球層
表面溫度要低一、
二千度,在更加明
亮的光球襯托下,
看上去像一些深暗
色的斑點。
本影區,約3000-4500k(絕對溫度)
半影區,約5500k
因太陽旋轉時,赤道的轉速相較
於兩極區的轉速來的快,因此太
陽的磁力線就會逐步被拉長並環
繞太陽, 經多次纏繞之後緯向磁
場愈來愈強,磁場強度與磁力線
的密度成正比,磁力線之間互相
有斥力,磁場加強時斥力愈來愈
強,磁壓變高。
當磁壓越來越強超過氣壓時, 磁力線連帶物質會冒
出太陽表面。在磁力線集中穿過對流層頂部進入光球
時,會干擾到太陽表面和內部的熱對流使得該區域溫
度降低,形成黑子。在磁力線集中和穿入的部位形成
的黑子分別為N極性和S極。

氣候學家不斷的在尋找具週期性或準週期
性的氣候變化,如果氣候變化具有週期性,
人類就可輕而易舉的預報未來的氣候。如
果,與太陽活動相關的週期性變化對地球
氣候有所影響,我們只須監測太陽的活動
即可預測氣候,科學家很自然的就聯想到
太陽黑子。
過去三百年太陽黑子數的變化。
13世紀開始,太陽黑子數的低
值期1282-1342 , 1450-1534,
以及1645-1715。
上述三個低值期恰好發生於小冰
河期,而且太陽黑子數少代表太
陽比較不活躍,釋放出的能量減
少。有些科學家因此認為地球氣
候的冷暖與太陽黑子活躍與否有
關。


從學理上,科學家仍舊無法理解太陽黑子如何影響
氣候。太陽黑子活躍時,太陽輻射增強的部分都屬
於極短的波段,如紫外線、X及α 射線,因此所增加
的能量不多。這些輻射一進入大氣時,立即為高層
大氣(大約一百公里高)的氣體吸收,實際到達地面
的輻射量不大,因此對地表氣候影響甚小。即使,
高層大氣結構有了變化,目前也無任何理論可以解
釋高層大氣溫度的變化會影響到地表附近的氣候。
我們並不知道Maunder minimum 時期太陽輻射量比
目前少了多少。它減少的量是否大到足以影響氣候,
仍是待解之謎。整體而言目前並無充份證據證實太
陽黑子數與氣候變化的直接關條。
板塊構造學說
11
大陸漂移:

起源:
早在1620年,英國的法蘭西斯.培根
提出非洲與南美洲的陸緣可以彼此銜接。
1912年魏格納(Wegener)發表了「大陸與海
洋的起源」一文,不過因當時證據不足,
所以不受人所重視,一直到1960年初英國
的Edward Bullard爵士才證明了此一學說。
12
Edward Bullard的大陸漂移證據:

大陸拼圖:
13
圖片來源:http://www.scarborough.k12.me.us/wis/teachers/dtewhey/webquest/nature/pangea.htm
化石紀錄、岩石序列與山脈之吻合:
圖片來源http://teacher2.smithtown.k12.ny.us/sgessler/geohistory.htm
14
中龍
圖片來源http://teacher2.smithtown.k12.ny.us/sgessler/geohistory.htm
16
冰川與其他有關氣候的證據:
17
圖片來源http://www.ce.tku.edu.tw/~yang/geology/plate.html
海底擴張:


起源:1962年普林斯頓大學海斯(Harry
Hess)發表「海洋盆地的歷史」。
理論:地函內的岩漿因對流作用,沿中洋
脊裂谷上升到海底,在中洋脊頂部造成新
的海洋地殼,並迫使原來在裂谷兩側老的
海洋地殼遠離,向中洋脊左右不斷推移擴
張。
18
軟流圈
冷
湧升
熱
外核
地函
內核
海底擴張示意圖
19
圖片取自:http://www.hudong.com/wiki/%E6%B5%B7%E5%BA%95%E7%83%AD%E6%B5%81
海斯的海底擴張證據:

海底地形證據:
20
圖片來源: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textbook/text05/ch14/
磁極反轉:
21
熱點形成之島嶼島鏈:
夏
威
夷
島
鏈
22
圖片來源: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71944
海桌山:
海桌山形成示意圖
23
圖片來源:http://meda.ntou.edu.tw/mpedia/?t=1&i=0022
板塊構造學說:

於1965年由威爾遜(J‧T Wilson)提出,大意
為:地表由許多版塊構成,或以大陸地殼
為主,或以海洋地殼為主,或由兩者合成,
並結合了其下部緊鄰之部分較硬地函,再
其下為具流動性質的軟流圈。板塊邊緣定
義了主要的地震與火山帶。
24
全球主要板塊示意圖,全球主要有7大板塊,分別為:
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澳洲板塊、
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5
圖片來源:http://163.21.2.79/oblog4/u/geminilin/2468.html
板塊邊緣:
3種不同類型板塊邊緣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140.122.162.57/works/summer/7/%E5%AD%B8%E7%94%9F.files/%E6%9D%BF%E5%A1%8A%E5%AD%B8%E8%AA%AA.htm
26
分離板塊邊緣:
分
離
板
塊
邊
緣
形
成
示
意
圖
27
圖片來源: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E6%B5%B7%E5%BA%95%E6%93%B4%E5%BC%B5%E5%AD%B8%E8%AA%AA.htm
聚合板塊邊緣:
甲:海洋地殼對大陸地殼
乙:海洋地殼對海洋地殼
丙:大陸地殼對大陸地殼
圖片來源: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E8%81%9A%E5%90%88%E6%9D%BF%E5%A1%8A%E9%82%8A%E7%B7%A3.htm
28
存留(轉形)板塊邊緣:
北
美
聖
安
地
斯
山
脈
板
塊
構
造
圖
29
圖片來源:http://www.uwsp.edu/geo/faculty/hefferan/geol320/strikeslip.html
圖片來源:Google
30 Earth
地形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
海陸分布及地形高低對氣候有很大的影響。比如,
季風主要導因於海陸分布產生的加熱不均勻。陸
地在冬季時的降溫以及夏季時的升溫比海洋快和
明顯,造成溫度上的差異。當空氣受熱膨脹,密
度便會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所以在夏
季時陸地的氣壓會比海洋低,冬季時相反。
美國西部高地及青藏高原形成之後,美國
西部、東北非、西亞及青藏高原西側及北
側變得比較乾燥;高緯度地區則變得比較冷

板塊漂移不斷的改變海陸分布狀態。以目
前的氣候而言,大部份陸地集中在北半球,
尤其在北緯30度到60度之間,因此北半球
中緯度冬季氣溫比南半球的氣溫低,而且
年溫差大了許多。如果將目前海陸分布作
一番重新調整,比如,將陸地集中在赤道
地區,則北半球中緯地區的年溫差勢必降
低,而且溫度可能升高。


海陸分布也影響海洋環流,間接影響氣候。比如,
有些科學家認為,原來相連的南美洲與南極洲大約
在三千萬年前分開,兩者之間於是形成了繞南極的
洋流,原本來自熱帶的洋流被截斷,無法繼續將由
熱帶地區帶來的熱能傳送至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由
於缺乏海洋調節氣候的功能,南極大陸氣溫因此下
降,冰河逐漸形成。
但有些科學家認為,繞南極洋流的出現尚不足以讓
北半球進入冷期,而是亞洲南部高地(青藏高原),
的隆起,才使得北半球在約五百萬年前,開始有大
量冰河的出現。
(d)火山爆發
火山噴出的二氧化硫進入平流層,逐漸轉化成含硫
的懸浮微粒
火山爆發後幾個月後,懸浮微粒雲(aerosol cloud)的
影響達到最高點
懸浮微粒反射太陽輻射,也同時吸收地球的長波輻
射。由於吸收紅外線的效率極高,因此含懸浮微粒
的平流層(20km-25km)溫度會升高。
懸浮微粒對對流層氣候的影響較複雜。
小顆粒(半徑<1μm)反射太陽輻射較強,因此
產生冷卻作用。
大顆粒(半徑>2μm)則吸收地球長波輻射較強,
因此有增溫作用。
大顆粒受地心引力影響,幾個月後,幾乎全
部掉落至地表。因此 火山爆發後數月,只
剩下小的懸浮微粒流在平流層。
這些懸浮微粒可能停留在平流層達數年之久,
不斷的將太陽輻射散射回太空,淨效應為冷
卻作用,使地表溫度下降。
圖7-8:百年來較大的火山爆發與北半球
平均溫度關係,顯示火山爆發可能影響
氣候,但並不是每一次火山爆發都會如
此。火山爆發對氣候影響的程度決定於
留在平流層的懸浮微粒含量。一般而言,
停留在平流層中的懸浮微粒會因重力牽
引逐漸沉降至對流層而後消失。他停留
在大氣的時間頂多2-3年。因此,單一火
山爆發對氣候的影響只是短短幾年。

雖然單一火山爆發的影響極為短暫,如果年年有
大型火山爆發,噴出含硫量極高的火山灰,對較
長時期的氣候變化是否有影響呢?科學家分析格陵
蘭冰蕊的酸鹼度發現它不但記錄了歷史上已知的
火山爆發事件。而且還可能記錄了許多不曾為人
知的火山爆發事件。近年來的衛星觀測也發現了
許多發生在偏遠地區而不為人知的火山爆發事件。


冰蕊酸度(acidity)的變化,與北半球溫度的變化呈
現高度的一致性,酸度高(低)則溫度低(高)。
科學家認為酸度的變化主要是受到含硫火山灰在
極區的沉降量的影響,意及酸度越高表示火山爆
發頻率越高。此一詮釋指出連續的火山爆發仍可
能影響較為長期的氣候變化。
(a) 大氣氣體成分的變化
•
•
溫室氣體的存在使地球成為適於生物生存的環境。
但是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造溫室氣體 ( 如 CO2、
CH4、CFCS、 HCFCS、 N2O 等 ) 的快速增加,大
大的提昇了大氣進一步暖化的可能性。
其影響
(b) 地表狀態的變化


地表狀態變化會影響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大
氣/陸地之間交換的潛熱及可感熱通量。
沙漠及冰雪覆蓋區比綠地反射較多的太陽輻射,
因此吸收較少的太陽輻射。
•
地表狀態與氣候的相互關係表現最明顯的
是在沙漠邊緣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南緣的
Sahel。
•
熱帶雨林的砍伐也會造成類似的結果。
圖7-9)。 降水減少勢必進一步影響當地植被
及生態環境。另外,砍伐熱帶雨林,也會減
少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大氣中二氧化碳
含量因此 累積的更快,間接加強全球暖化
的程度。
海洋




海洋是大氣中水氣的主要來源
同時也是水循環的主要驅動者和大氣的主
要能量來源
因為洋流而調節了氣候,也降低了高緯度
地區的溫差變化
從(聖嬰現象---南方震盪)中,可看出海洋對
區域環境的短期影響、甚至長期影響
雲




同時具有反射太陽輻射和吸收地球輻射的
功能,前者讓地球冷卻、後者為地球加溫
雲可以反射20%的太陽輻射回太空
大體而言:高雲吸收地球輻射能力較強;
低雲反射太陽輻射較強(其中的關係十分
複雜)
因此較多的高雲會提高地球溫度;較多的
低雲則降低地球溫度




全球平均來說,雲造成了17Wm-2的輻射冷
卻效果(Wm-2輻射單位)
雲量改變的10%冷卻效應相當於工業革命至
今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增溫量
而二氧化碳的增加會使大氣中的水氣增加
所以雲量也增加
但是增加的雲量是以高雲為主或低雲為主,
則影響了整體地表溫度是提升或下降
大氣的內部動力



大氣非一線性流體,大氣學家Lorenz單研究
一只含三個變數的非線性動力系統,發現
只要輕微改變及可能形成另一個不同的氣
候
在這種系統下,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生任
何擾動都可能使變化結果完全大逆轉(蝴
蝶效應)
因此若地球大氣真屬於此類型,則推斷準
確氣候對人類而言是不可能的
新仙女木期

是指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的一段持續1300年左右的冰
期。在此之前地球一直處在溫度逐漸升高的間冰期中,由
於突然發生了新仙女木事件而導致全球氣溫驟降,北極冰
川南侵。這一時期的得名來自於歐洲北部仙女木屬的一種
植物,該物種本生活在寒帶地區,而對格陵蘭冰川的研究
卻發現,新仙女木期時在低緯度地區都能發現該物種的花
粉,從而表明當時氣候寒冷,該物種大肆南侵。[1]在新仙
女木期之前還有老仙女木與中仙女木期。
新仙女木期

開始及結束
據推測,新仙女木時期全球變冷的原因是溫鹽環流被破壞,大洋
環流會將熱帶及溫帶地區的溫暖水流運送至高緯度的寒帶地區,
從而提升這些地區的溫度。至於溫鹽環流混亂的成因,換句話
說也就是新仙女木事件的成因並不確定。比較流行的假說是一
顆彗星撞擊到了北美地區,從而導致冰川消融,冰川融水通過
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灣從而影響了環流。[2]另一種理論則強
調消融的冰川增加了北大西洋上的降水,進而影響環流。這些
理論都將重點放在了為何北美地區最先出現降溫之上。[3]在此
後數十年的時間中,北美等地的氣溫就經歷了巨大的變化。[4]
同它的開始一樣,新仙女木期的結束同樣極為迅速。在不到一
個世代的時間內格陵蘭地區的平均溫度就升高了15攝氏度之多,
格陵蘭的升溫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差不多花費十年
時間將溫度升高7、8攝氏度。
新仙女木期


影響
在新仙女木時期中,北美格林蘭地區氣溫驟降20攝氏度左右,英國南
部地區的溫度也降低了8攝氏度以上。[6]最初人們以為新仙女木期只
發生在北美及歐洲地區,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新仙女木期在世界上的
其他地方也發現了溫度降低的證據。例如,中國南海生物矽沉積[7]、
青藏高原冰川中的O18同位素[8]等地也發現了新仙女木期氣候異常變冷
的證據,從而表明這是一段大範圍的冰期。[9]新仙女木時期的嚴寒可
能導致了北美克洛維斯文化的消失,許多不適應寒冷氣候的物種也受
到了影響。有些觀點認為,由於新仙女木冰期中地中海東部的累范特
地區氣候變得乾燥、炎熱,動植物數量減少進而減少了該地區的環境
承載力,使得人類因此而開發出了農業。[10]實際是許多動物和農作物
的馴化都是在新仙女木冰期前後所發生的,當然這一切也可能僅僅是
巧合,目前對於兩者的關係並無定論。[11]在電影《明天之後》中,主
創人員設計出了冰川消融從而阻斷溫鹽環流,導致全球變冷的情節。
這一過程同新仙女木事件類似,不過影片中的氣候變化速度快的多。
結語
•
•
•
•
不同的狀況下會導致不同的氣候變化,即使是同一
個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影響
EX:火山爆發使早期的地球大氣不會因太陽輻射不足
而使地球過冷,但火山爆發的懸浮微粒使高低雲量
產生變化,也可能因此使地球降溫
對地球的年代尺規之整體氣候而言,人類的活動所
改變的氣候或許微不足到,但是對生命的尺規而言,
人為影響是否已經造成了非自然的氣候變遷?甚至
改變了未來的氣候?
從這章我們可以得知,人類對整體氣候變遷的過程
和其因素還一知半解,因而更凸顯出了全球變遷一
題的重要性!
報告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