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1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青少年的学习与认知
青少年的情绪与意志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的
2
引导案例:女儿的变化
• 女儿小时候在我眼里一直很乖。她一
天天长大,而我并不觉得她有什么变
化,依然把她当做小宝贝来疼爱。直
到她13岁那年,有一天她公然顶撞我,
我才发现这孩子完全变了!从此,我
心里再也难以平静下来。
3
• 孩子上了中学,生活零用钱一下子涨了好
几倍,我有点沉不住气,不厌其烦地向孩
子讲述她小时候是如何节约的故事,女儿
却不屑一顾,理都不理我。有一次,买回
的书包颜色不合意,她拒绝使用,我也拒
绝再给她买,还搬出我小时候的事进行说
教:“我一块八毛钱买一个书包,用了整
整6年。”女儿愤怒地说:“那是你!不是
我!你愿意用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
我无言以对,心中充满了做母亲的无奈与
辛酸。
4
案例分析
• 在生活中,类似上述的事情可能许多
父母都曾遇到过,他们真心关切和爱
护孩子,却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同与回
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分析这位
母亲的行为表现可以发现:虽然女儿
开始长大并步入青少年期,但她却没
有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说明她在孩子
成长上缺乏有关“青少年期”的观念
准备;
5
• 她想说服女儿,却拿女儿小时候的事
情与现在的事情进行比较,说明她对
处于青少年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
够了解;她想教育女儿,却拿自己那
个时代的事例和孩子现在的事例进行
比较,说明她还不清楚青少年期孩子
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如果想帮助这
对关系陷入僵局的母女以及类似于他
们的家长与孩子,最佳的方案就是让
家长理解青少年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
律。
6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 青少年期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
渡时期,通常以发身期开始为标志。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活的青少年要学
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多,他们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机会,因此,
青少年期很长,差不多长达10年。
7
•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虽然他们
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很大的
差异,但他们都面临大致相同的发展
任务:在身体上要发育成熟;要学会
成人的思维方式;要发展成熟的对待
同辈、对待同性和异性的交往方式;
要获得情绪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
要实现个性上健康的自我认同,即确
认性别、道德、价值观以及职业上
“我是谁”;
8
• 要承担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
任。因此,青少年虽然与发身期相联
系,但它绝不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
儿童要转变成为一个成人,转变成为
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以生理上
的发育成熟为基础,而且以个体的心
理发展的成熟为先决条件。所以,这
个过渡期是个体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
它意味着从一个依赖于成人抚育的孩
子转变成独立生活、从事各项活动的
成年人的整个过程。
9
一、心理特点
• 青少年是一个心理发展速度很快的阶
段,这个阶段共同的、一般的心理特
点具体如下。
10
(一)青少年智力发展走向成熟
• 青少年期的个体智力发育开始走向成
熟,青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由量变到质
变的关键时期。根据琼斯(Jones H. E.)
和康拉德斯(Conreds H. S.)的测定,
智力在10~16岁期间发展迅速,大约
在19岁达到顶点。虽然智力在青少年
期达到最高水平,但各种智力成分的
发展却各有其特点。
11
1. 记忆力的发展
• 青少年期记忆力在8~14岁发得展非常
迅速,在15岁前后有一段记忆的停滞
时期,到20岁前后发展达到顶点。青
少年期记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记忆方
式的变化。日本学者桐原(1944)的
研究表明,机械记忆(以再认成绩为
指标)的发展趋势是男子在13岁、女
子在12岁达到顶点,之后逐渐下降;
逻辑记忆则在12~13岁以后迅速发展。
12
• 日本学者大西(1938)认为,材料记
忆向意义记忆转变是在11~14岁这个
年龄阶段。斯梅德利
(F. Smedley,1902)发现听觉性记忆、
视觉性记忆在13~17岁都呈现迅速发
展趋势,此后就基本趋于稳定了。随
着记忆方式的变化,记忆的容量和内
容也都日益扩大和丰富起来。
13
2. 思维的发展
•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以青春期为转机加
快了发展的速度。一些研究揭示,从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发生在11
岁前后。皮亚杰认为,12~15岁是产
生假设—演绎的时期。韦克斯勒认为,
智能在幼儿期到青年期之间飞速发展,
动作性智能在18岁前后、言语性智能
在22岁以后达到发展顶点。
14
• 青少年期智力发展的明显特点是形式
运算思维向逻辑运算思维的过渡及逻
辑思维的获得。牛岛(1954)曾指出,
青年就是生活在“感情的逻辑”中的
人。约翰逊(W. Johnson,1948)指出
了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四个特点:①自
我中心;②过激;③虚无主义(否定
一切);④不合理主义(不遵循共同
的逻辑规则,如强词夺理、钻牛角尖
等)。
15
• 日本学者四官(1960)也认为,青少
年期的逻辑思维存在四个特点:
• ①逻辑的主观性;
• ②逻辑的情感性;
• ③逻辑的跳跃性;
• ④逻辑的纯粹性。
16
3. 创造力的发展
• 青少年期是创造力快速发展期。泰勒
(1959)将创造力发展分为表达型创
造、产出型创造、发明型创造和创新
型创造四个层次。青少年期的创造力
发展基本上处于发明型和创新型创造
两个层次上。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
期个体求异思维的发展非常明显,而
求同思维的发展则比较缓慢。
17
• 董奇(1993)等人对中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中学生创造力发
展的一般规律是:①在中学阶段,学
生创造水平持续提高,并呈波浪式发
展;②中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明显的
主动性和有意性,创造成果的水平接
近成人;③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发
展很快,现实性增强;④在中学阶段,
创造力在总体和维度上的个体差异进
一步增大;⑤经过教育训练,中学生
的创造力有明显提高。
18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
• 青少年是自我意识高涨期。马希娅
(Marcia,1996)把青少年期自我发展
分为早期解构、中期重建和后期巩固
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自我认同。与之
相应,青少年期将出现与自我意识相
关的四种活动,即自我关注、自我管
理、自我尊重和自我增强。
19
1. 自我关注
• 青少年期对自我的关注明显加强,有
人形容这时是“钟摆式”寻找时期,
即不停地、循环往复地搜寻自我的阶
段。自我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有自我被瓦解和分化,需要建
立新的自我概念;二是与现实自我对
应,寻找和设计理想自我的形象。
20
• 由于缺乏统一的自我概念,这时青少
年更习惯根据具体环境或情境来描述
自我,自我因此会随情境和时间的不
同而波动。对自我的关注使青少年努
力而又敏感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我
信息,如社会比较、同伴评价和自我
反省等。
21
• 自我信息除了外在仪表和形象外,还
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品德修养等
内在内容。对理想自我的渴求促进了
个体对理性形象信息的寻觅,在“偶
像崇拜”和“自居心理”中更多包含
了这种意图;但同时它也导致与现实
自我的矛盾,是青少年产生虚假自我
或自我放任的重要根源之一。
22
2. 自我管理
• 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
力发展很快。其自我管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成人,主要采取逆反或对抗
方式来摆脱他们的控制,由自己做主
来安排和设计自己的生活,强调“我”
是“我自己”和“我已经长大了”;
二是指向自我内部控制,对自我各部
分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控和整合,实
现自我的统一,又称自我控制。
23
• 这时青少年将积极搜寻对自我具有诊
断价值的信息,并在必要的时候调整
自己的计划和行为。一般来说,青少
年摆脱成人的控制相对容易,但整合
自我却很有困难,通常会出现“自我
同一性危机”。此时他们渴望人生的
导师,需要成人的帮助。
24
3. 自我尊重
• 自我尊重又称自尊,是对自我总体的
带有肯定性的评价,它是自我认同的
核心。在青少年期,自尊内容扩展,
自尊的发展特点也更复杂。从自尊源
分析,自尊有内部自尊和外部自尊之
分。外部自尊是外部给予的,如表扬、
奖励;内部自尊是自己对自己能力、
价值等的认同。
25
• 青少年期个体的内部自尊较外部自尊
有更快的发展,外部自尊只有同内部
自尊一致时才对整体自尊有增强作用。
从自尊结构分析,有特质自尊和情景
自尊之分。特质自尊的发展很稳定,
并出现逐步增强的趋势;情景自尊的
构成是那些容易随情景变化的自我成
分,如情绪、荣誉和成败等。情景自
尊在青少年期的发展起伏很大,甚至
会出现倒退。
26
• 有研究指出,初中一、二年级是个体
自尊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自尊(主要
是情景自尊)水平有下降趋势。自尊
的发展还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它随性
别、家庭背景、种族、亲子关系和压
力性质等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
男性、家庭背景好、种族认同积极、
亲子关系和压力中等条件下的个体自
尊水平较高。
27
4. 自我增强
• 自我增强又称自我提高,它指向个体
的理想自我,其目的是使自我更加完
善。在青少年期,个体自我增强常常
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他们喜欢自
我表现,热衷于走捷径,追求快速成
名。在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砺之后,自
我发展的浮躁心态趋于平稳,个体关
注较多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28
• 在青年初期,个体虽然仍旧有或多或少崇
拜的偶像,但已很少将他们作为自己人生
的航标,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式更多的是从
自己的特点出发来进行选择,表现出一定
的个人特色。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自我
主观期望和自我实际行为之间的矛盾,即
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又力不从心,
从而产生发展性焦虑。在某些青少年中,
还会出现为可能的失败设置障碍以便寻找
借口等自我设限现象,以及由于社会角色
期待差异等导致的成就恐惧现象。
29
(三)青少年社会化程度加深
• 个体在青少年之前可以用涉世未深来
形容。但在青少年期,社会化进程大
大加快,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使青
少年逐渐摆脱童年的幼稚,逐步迈向
成人行列。
30
1. 社会认知的发展
• 社会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对自我、他
人、人际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从对象分析,它包括人际认知和社会
关系认知;从方式分析,它包括观点
采择和社会归因。
• 研究显示,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表现
出多样化和纵深化特点。
31
• 一是认知范围逐渐扩大。人际认知的
对象已不仅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
而开始以旁观者的眼光去品评他人;
社会关系认知也开始指向包括家庭和
学校以外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
• 二是认知方法多样化。从观点采择看,
青少年不仅关心父母、师长的看法,
更留意社会舆论、同伴群体和名人偶
像的观点;就社会归因而言,归因方
式也由单一刻板向多样性和灵活性发
展。
32
• 三是认知程度加深。青少年对社会的
认知已不限于知觉层面和感性印象。
伴随社会阅历范围的扩大,以及思维
方式的转变,他们对社会逐渐采取分
析和评价的态度,能够透过社会表象
看到接近本质的东西。当然,青少年
期社会认知标准仍处于形成过程中,
社会倾向还不稳定,认识容易趋于极
端和片面,也容易受暗示,因此,这
时发生认知冲突的频次也较多。
33
2. 社会活动的变化
• 青少年个体的社会活动主要有人际交
往、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伴随这些
活动的展开,他们逐渐建立起各种新
的社会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寻找知
心朋友并发展友谊,建立各种同伴团
体并获得团体归属感和同伴地位是基
本的人际活动,其中异性间的友谊也
有可能发展为彼此间的爱慕,从而出
现一些或明或暗的恋情行为。
34
• 他们以评价的态度对待权威,但又对偶像
盲目崇拜。在学习活动中,青少年学习的
努力程度有所加强,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
特别是自主学习行为增多,但这时也容易
出现厌学心理和逃课行为。在青少年期社
会实践成为个体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活
动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参观、访问、调查
和协助生产是主要活动方式,活动的独立
性和合作性都大大增强。到了青年初期,
社会活动日益丰富化,为他们步入职业生
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
35
(四)青少年情绪体验丰富
• 青少年期个体情绪的内容主要包括亲
情、友情和恋情。这个时期个体的情
绪体验多处于动荡之中,宛如在波涛
汹涌的大海中行进的一叶小舟。
36
1. 亲情的离与合
• 青少年期个体与父母的情绪由单纯变
得复杂。从自我发展来看,一方面青
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强调自己与父母
的区别,进入了所谓的“仇亲期”,
与父母的感情渐行渐远;另一方面,
青少年期正是一个矛盾集中和冲突不
断的时期,个体由于经验缺乏等原因
又对父母存在依赖心理。
37
• 从生活距离来看,青少年在家庭以外
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空间也离
家越来越远。一方面,这种生活会使
青少年暂时淡化或淡忘亲情;另一方
面,也会让青少年思亲的情绪更浓。
这就使青少年的亲情生活表现为对亲
情的疏远与依恋相互交织。
38
2. 友情的疏与密
• 友情是青少年情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
一部分。虽然这个时期个体交友的数
量呈增长趋势,但知心朋友仍然很少
甚至没有,朋友之间常出现分离、更
替和猜疑等现象。青少年与大多数朋
友的友情要么离别后疏远,要么缺乏
深度,但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寻找或已
经拥有数量很少的知己。
39
• 他们的择友标准更倾向于看彼此是否
具有相似的态度、生活方式和兴趣爱
好等。一旦确立了朋友关系,彼此待
在一起的时间就会很长,并共同参与
对方的人生设计和重大生活事件的处
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会变得
更亲密。但是,青少年期个体与朋友
的这种亲密关系并不十分稳定,常常
会和好友反目或遭到好友的疏远,也
会在不经意间和另外的人建立亲密关
系。
40
3. 恋情的得与失
• 随着性的成熟,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
对异性的兴趣逐渐增加,并开始产生
朦胧的恋情,出现 “哪个少女不怀春,
哪个男儿不钟情”的情绪体验,恋情
使他们既有欢喜也有忧虑。对15岁青
少年恋爱关系的研究显示,大多数人
并没有真正开始谈恋爱,但很多人动
过念头和有过幻想。
41
• 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多数持续的时间很
短,恋爱关系超过1年的人不足1/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恋爱或约会关系
上持续的时间有所增加,但在青少年
初期的恋爱关系绝大多数都是无果而
终的,所以青少年期个体恋情是得之
难而失之易的。无论恋爱或失恋,个
体内心的情绪体验都非常复杂,这种
经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将产生一定的
影响。
42
(五)青少年偏离行为增多
• 青少年矛盾集中且冲突不断,是个体
发展的“多事之秋”,这个时期个体
极容易出现偏离行为或问题行为。青
少年心理病理学把问题行为分为内化
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两大类。外
化问题行为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有伤
害性和破坏性的行为;内化问题行为
是自我破坏性行为。
43
• 青少年偏离行为或问题行为总的发展
趋势如下。
• (1)涉及范围日益广泛。主要有攻
击性行为、吸烟、酗酒、青少年犯罪、
滥用药物、社会性退缩、焦虑、抑郁、
逃学、网络成瘾、自虐和自杀等。
44
• (2)性质更为严重。就外化问题而
言,已经由打架斗殴等发展到青少年
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内化问题也由过
分自责等轻度自损发展到自虐、自杀
等严重自我伤害行为。
• (3)构成日益复杂。青少年的问题
往往不止一种,常常是多种问题纠缠
在一起,而且前一个问题往往就是后
一个问题的直接诱因。
45
• (4)许多偏离行为或问题行为来自
发展中的正常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
决。如个体的表现欲、价值感、自尊
心和地位等,如果通过正常途径(如
教育)不能得到满足甚至被控制,个
体就容易转向以非正常的方式去达成,
这常常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
46
• (5)个体问题行为的发展常常是由
尝试性问题行为开始,再到持久的问
题行为,最后演变为持久危险的问题
行为。
• (6)青少年的很多偏离行为或问题
行为往往会在青少年期内得到解决,
很少有长期的影响。如药物滥用、酗
酒等现象在青年初期发生的比例会大
幅度下降,到成年期大多数人已经解
除。
47
二、影响因素
• 当代青少年发展理论家曾深刻地指出,
青少年期心理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个体
生物的、认知的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与
这些发展变化发生的社会背景之间交
互作用的产物。
48
• 当代发展心理学强调在发展的真实生
态环境中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强
调研究个体在“环境中的发展”或者
说“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在这里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
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
间接联系的环境。
49
•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
人类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个体发展
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
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
外系统和宏系统。其中,微系统是对
个体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影响个体
发展的微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
学校等。
50
(一)家庭
•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的互
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
又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如夫妻系统、
亲子系统等。家庭系统与其子系统间
以及家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影
响。
51
• 一方面,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
养态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另
一方面,个体的发展水平又反作用于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家庭的情绪
氛围。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家庭是个
体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化动因,尽
管这一时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小于童
年期。
52
• 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
家庭功能以及家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
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家庭的
功能方面,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
和指导功能变得更为显著和重要,而
教养、保护、社会化功能退居其次。
其次,亲子关系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
化,突出表现为由童年期以父母为中
心的单边主义向平等与民主的双边主
义过渡。
53
• 再次,青少年自主要求增强,对父母
权威的接受性降低,父母权威的合法
性下降,亲子之间的冲突增加。最后,
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增多,亲
子之间的互动相对减少。青少年时期
家庭系统的上述变化以及出现的新特
点,一方面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
理发展。
54
(二)同伴
•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
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青少
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
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
55
• 进入青少年期以后,个体开始疏远成
人而热衷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
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
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
显著增多。相对前期的生命历程,青
少年期同伴影响的作用大大增强,同
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
独特作用和重大的适应价值。
56
• 首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的健康
发展尤为重要,不仅可满足其社交需
要,而且是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
亲密感的重要源泉。安娜·弗洛伊德
(A. Freud)认为,同伴背景是家庭
以外相对安全的释放攻击、性冲动的
场所,高质量的积极同伴关系是情绪
健康发展的需要。
57
• 另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理论家布卢斯
(Blos,1967)指出,青少年期最重
要的任务是“个体化”
(Individual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会重新建构与父母的关系,走向
自主,由此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
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青少年正是
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的。
58
• 其次,同伴关系具有认知发展功能。
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
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
体验冲突以及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促进了儿童社会认
知能力的发展,在引发折中主义和平
等互惠的观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9
•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同伴间的讨论
和争论对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最后,同伴关系具有文化传递、行为
发展功能。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
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传至个
体的过程。儿童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
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
群体文化,并逐代传递。因此,青少
年期积极的同伴关系是制约其发展的
一个重要背景因素。
60
(三)学校
•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场所。
在青少年期,个体的大部分时间都是
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
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为青少
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交往条件。许多
研究者指出,对于青少年来说,直接
影响其成就和心理发展的因素就是学
校和班级风气。
61
• 学校文化和风气与学生的行为和成就有着
紧密的联系,而学校的规模、教师的年龄
以及办学指导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一个学校的文化和风气,因为这些因素影
响着学校中教师的授课质量、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和学习风气等。在课堂中,教师
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标准和
期望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许多
研究发现,温暖、高标准和适度控制等这
些在家庭中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
素在课堂中同样起很大的作用。
62
第二节 青少年的学习与认知
•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生理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已经
成熟,为其认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
物质基础,所以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处
于认知发展的迅速上升时期。
63
一、观察力发展与学习
• 进入中学后,几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
生发展自觉的观察力。例如,物理和
化学的实验演示与操作离不开学生细
致的观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对
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
基础。所以,随着教学的要求和学生
智力活动自觉性的提高,其观察力也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64
(1)目的的明确性。
• 初中生一般能使观察服务于一定目的,
并持续较长时间。但他们观察的目的
仍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成人的要求,
具有被动性。直到高中阶段,青少年
学生才表现出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
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
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65
(2)时间的持久性。
• 中学生在注意力和观察的目的性、自
觉性发展的基础上,观察的可持续时
间不断增长。有研究发现,航模小组
在寻找飞机模型故障时,初二学生可
平均坚持观察1小时35分钟,而高一学
生可平均坚持观察3个小时。
66
(3)内容的精确性。
• 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在观察精确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如有一
项研究,让学生在10分钟内找出50张小照片
各属于9张大照片的哪一部分。结果发现,
初中生观察正确率为30%,高中生则高达
50%以上。这反映出随着青少年对观察对象
本质属性理解的不断深化、语言表达能力的
不断增强,其观察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67
(4)准确的概括性。
•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事物进行整体概括的
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征也分不清主次,往
往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而注意无意义的特征。
中学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则有了明显的改善。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初二是观察力概括性的
一个转折点。当然,观察力目的性、持久性、
精确性和概括性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受
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训练和培养的影响,表现
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68
二、记忆力发展与学习
•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
取,认知心理学将人脑比作计算机,
认为记忆就是向计算机里输入、编码
和储存信息。
• 在青少年期这一独特阶段,记忆表现
出如下特点。
69
(一)总体水平的提高
• 青少年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
年龄增大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
(高中一、二年级)趋于成熟。高中
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材料的数
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几乎多4倍,比
初中一、二年级多1倍多,达到了记忆
的高峰。在16~18岁,记忆成绩基本
上没什么变化,也就是说高中生处于
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
70
(二)记忆材料的影响
• 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学生,受所记材料
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也不一样。总
的来说,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
于抽象材料,对图形的记忆要优于词
语。
71
• 即使同样是语言材料,视觉记忆要优
于抽象材料,对图形的记忆要优于其
他感官(听觉)收到信息的记忆。当
然,这只是一般规律,实际情况要比
这复杂得多。例如,对有意义的材料,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表现出视
觉记忆占优势;对于无意义的材料,
小学生以听觉记忆占优势,中学生则
以视觉记忆占优势。
72
(三)短时记忆广度的增加
• 记忆按照保存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
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不超
过2秒;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记忆时间超过1分钟的就是长时记忆。在这
三种记忆中,短时记忆的广度(容量)是有
限的,一般人短时记忆的容量在7个“组
块”。以数字记忆的广度为例,2岁儿童大
约是两位,10岁儿童是六七位,大学生大约
是八位,以后就不再增加了,到了老年,记
忆广度还会有所下降。
73
• 青少年短时记忆的发展不单体现在组
块数量的增加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
组块内容的丰富上。如刚刚学字的儿
童,一次只能记一个字,所以他们在
学习一个词语时总是把它分成两个字
来记,也就是形成两个组块;已经有
了一定语文知识的小学生在学习词语
时,能把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组
块,那么他们的记忆广度也就相应提
高了。
74
• 表1是一项青少年学生对不同材料短
时记忆广度的研究结果,从表中可以
看出短时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的确在
不断增加,增加的幅度受材料性质的
影响。
75
表1 中小学生对各种记忆材料短时记忆
容量的比较
年级
小学二年级
小学五年级
初中二年级
高中二年级
单 字
3
4
5
7
双字词
3
4
5
7
四字成语
1
3
3
4
无关双字
1
2
4
4
一位数
4
6
10
7
两位数
2
3
6
4
事物图
3
3
6
6
复杂几何图形
1
2
2
3
种类
76
• 当材料有意义时(如单字、双字词和
成语等),短时记忆容量呈现随年级
增高而加大的趋势;当材料无意义时
(如一位数、两位数),短时记忆容
量的发展到初二就达到了顶峰,高中
成绩与其持平甚至有所下降。这一结
果不仅与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上述特点
有关,也与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
展有关。
77
(四)主导记忆的出现
• 主导记忆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 (1)有意记忆占记忆主导地位。
•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有意记忆和
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
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78
• 所谓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
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产生多依赖于被记内容自
身的新异性、突然性等特点。有意记
忆是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
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地积极参
与下进行记忆,学生的学习多属于这
种记忆。
79
(2)理解记忆成为记忆主要手段。
• 青少年学生机械记忆在10岁前后急剧
上升,而后就停滞不前,逐渐理解记
忆作为主要记忆手段。所谓机械记忆,
是指在不理解所学材料的情况下,逐
字逐句地硬记;所谓理解记忆,是指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经验的
精细识记。
80
• 一项研究表明,7岁儿童机械记忆占
72%,理解记忆占28%;到12岁,机
械记忆占55%,理解记忆占45%,二
者水平接近;15岁的学生机械记忆的
内容只占17%,83%的内容是理解记
忆的结果。当然,机械记忆并不是一
点用处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
如电话号码、门牌号和年代等,都得
靠机械记忆来背。
81
• 机械记忆在10岁前后得到快速的发展
后,一直保持几年的高水平,直到高
中阶段,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有所下
降。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初
中阶段良好的机械记忆效果,让学生
多记忆一些知识。
82
(3)抽象记忆成为优势记忆方式。
• 青少年学生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在
发展,但从小学四年级起,由于思维
从具体形象占优势发展到逻辑抽象占
优势,所以,相应的抽象记忆的发展
速度也超过了形象记忆,并最终在中
学阶段占了主导地位。
83
• 所谓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为
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性
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例如,我
们能够记住一个人的容貌、一首歌的
旋律等,跟事物在眼前时我们感觉到
的极其相似。
84
• 抽象记忆是指对以思想、概念和命题
等形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记忆,它包
括字词、公式、定理、观点、推理和
规则等形式,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
逻辑性的特点。抽象记忆是人类所特
有的,是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
济的方式,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青少
年认知发展水平最相关的记忆方式。
85
三、想象力发展与学习
• 青少年想象力在小学发展的基础上,
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6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 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
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
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
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按一
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跟人的创
造性活动密切相关,如科学家提出的
各种想象模型、文学家构思的各种人
物形象等。
87
• 特别是在上高中以后,学生的有意想象得
到了迅速发展,能自主确立想象任务、围
绕目的展开想象。例如,高中生的创造性
作文,能进行完整的构思,突出主题,成
文速度快。实验证明,经过有目的的训练,
当场命题作文,高一学生最快能在17分钟
内写出800字的文章。随着有意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现实性和创造性也日益提高,特别
是通过课外活动的锻炼,高中生成功地进
行发明创造的人数明显增多,不少人在文
艺创造方面显露才华。
88
(2)想象趋于现实化。
• 初中低年级学生最富幻想,其想象常
常不切实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
们的想象,特别是理想开始由具体、
虚构向抽象、现实的方向发展,创造
想象日益占有优势地位。到高中阶段,
创造想象在想象中基本上处于优势地
位。
89
(3)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
括性更高。
• 以空间想象力为例,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按
照研究空间想象力的四项指标,对中学生的
空间想象力做了调查,根据调查材料,把他
们空间想象力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用
数字计算面积;二级水平,掌握直线平面;
三级水平,掌握多面体;四级水平,掌握旋
转体。结果表明初一到初三是空间想象力发
展的加速期或关键阶段,如图1所示。
90
• 图1 中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曲线图
91
知识拓展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 中国孩子的勤奋、聪明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小孩移民到了美国,不是跳级就
是拔尖,这样的消息实在听得不少。
与小时候的出类拔萃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不少中国孩子到了大学以后成绩平
平,缺乏创造性,若要探究其原因,
下面的几件事是颇足一观的。
92
• 事件1:一家颇有几分名气的大学出版社出
版了一本小学数学参考书,在大讲了一通
“对应”概念之后,举出若干事物让孩子
们画线。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小鸟”的
对应物居然是“笼子”!孩子问大人:
“小鸟的对应物不应该是森林和蓝天吗?
怎么是笼子?”面对孩子的提问,大人无
言以对,若说书上错了,书是学校发的,
不按书上答不仅算错,而且有不尊重老师
之嫌。如果按书上答,孩子的脑中势必会
灌进错误观念。不可避免的矛盾就这样尖
锐地摆在家长面前:要么坚持真理“犯错
误”,要么服从错误“受肯定”。
93
• 事件2:一所学校的劳动课上,教师让孩子
们回答洗衣服的程序,答案是插电源、放
水、按电钮和晾晒等。孩子们按教师的布
置背了,考试都能得100分。然而这些
“100分”们,几乎没有一个在家洗过一件
衣服,哪怕是洗自己的袜子。这样的劳动
课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如果换一种做法,
让孩子们带上小盆、肥皂,当堂脱下袜子
洗一洗,然后给他们讲洗衣机的发明如何
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生产率……,这不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为什么非要舍本逐
末,去培养十足的本本主义者和教条主义
者呢?
94
• 事件3:在1995年举行的青少年想象发明国
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
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三等奖。事后报道一片
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
里去了?”
• 以上这几件事足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深思。
难道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天生就差吗?难道
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想象力如何
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要想使孩子想象
力的花朵充分绽放,家长及教师就应该有
意识地去培养、浇灌这朵花。
95
四、思维能力发展与学习
• 有的青少年在数学的计算题中能够从
多个角度去思考,而有的青少年在考
试中却没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他们
之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思维能力方面。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
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间
接、概括的反映。它是组成人智力的
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具有代
表性和独特性的认知方式。
96
•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
性。间接性指思维以其他事物为媒介
来反映外界事物。例如,早晨看见屋
顶潮湿就能推知夜里下过雨。虽然人
的感官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但通
过屋顶潮湿这样的媒介,思维能够推
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间接性。
97
• 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
基础上建立事物间的联系,把一类事
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
概括。这样不仅能简化人们认识新事
物的过程,而且使人摆脱了具体事物
的局限性,用浓缩的概念、命题等来
表现丰富而庞大的客观世界。例如,
思维产生了“数”概念,就使天时计
算、货物交易简便易行。思维的概括
性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加深了人对
这个世界的了解。
98
• 整个青少年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
到迅速的发展。但处于少年期的初中
生和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的思维特
点是不同的。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
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
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经验性,他们
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到了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地
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基本形成。青
少年思维发展的具体特点如下。
99
(一)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
• 逻辑思维是指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
断、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决各种
复杂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各种科学
知识和科研工作者从事各种研究工作
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又分
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这
两种思维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
100
• 形式逻辑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它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矛
盾运动性,片面、静止地反映事物的
某一方面的本质或普遍性。辩证逻辑
思维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它在形式逻
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
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
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
盾运动,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灵活、
抽象和具体的认识。
101
• 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大幅度
的发展,并在其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
位,具体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 (1)运用假设进行思维。假设是对
因果关系的一种猜想、推测。有了假
设,思维才能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初中生比小学生有更高程度的建立假
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他们已经能认
识到现实只是由事实与假设构成的总
体中的一个子集。
102
• 在面临智力问题时,他们并不是直接
去抓结论,而是通过挖掘出隐含在问
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
辑分析和实验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
予以验证,来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
实。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运用假设思
维的步骤更完整,他们能按照提出问
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
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和检验假设的
完整过程去解决课题。
103
• (2)推理能力不断提高,但发展水
平不平衡。推理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
思维过程。在整个青少年期,逻辑推
理能力不断提高,但不同种类的推理
能力发展是存在差异的。一般是归纳
推理能力优于演绎推理能力。因为人
的认识总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
到特殊,即先归纳后演绎,演绎推理
总是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104
• 初中阶段青少年虽然已具备了各种逻
辑推理能力,但还是初步的。到了高
中阶段,虽然两种推理的发展水平仍
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水平都随着年级
的升高而提高了。其中演绎逻辑推理
能力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逻辑推理
发展的个别差异上,高中生大于初中
生,这说明越是难度较大的推理,分
化也越大。
105
• 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中存
在着不平衡性。青少年对逻辑法则的
掌握主要表现在对矛盾律、排中律和
同一律的认识上。研究表明,青少年
在掌握以上三类逻辑法则的总平均得
分的正确率上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初
一的学生为68.26%,初三的学生为
72.78%,高二的学生为76.8%。
106
• 但青少年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发
展存在着不平衡,其中矛盾律掌握得
最好;同一律次之;排中律最差。而
且对三种逻辑法则运用的水平也不同,
在正误判断问题上的成绩最高,在多
项选择上次之,最差的是回答问题的
总成绩。
107
(二)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 青少年的思维在形式逻辑思维占主导
地位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也获得了
迅速的发展。小学儿童已开始出现辩
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
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在学习分
数时,大多数人能理解部分与整体的
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
108
• 初一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
但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所掌握和领会
的知识较为肤浅,缺乏对事物的深入
了解,因此,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的
水平还较低。初三的学生开始学习较
为系统深刻的知识,开始了解学科的
基本结构、体系和基本规律,同时他
们的形式逻辑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都为他们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
展奠定了基础,即初中三年级成为辩
证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109
• 到了高中阶段,由于青少年学习的内
容更加丰富、深刻和复杂,并且掌握
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而学校、家庭和
社会又对他们提出了要求,所有这一
切使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更趋于深刻
和完善,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
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高中生
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地位,但
辩证逻辑思维更完善、更成熟地发展,
可能要到青年中、晚期才能完成。
110
(三)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 青少年个体的思维品质有了较大的发
展,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
应,青少年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中也表
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初
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具体反映在如
下两个方面。
111
• (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
深刻性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预见事物发展进程的一种思维品质。
与深刻性相对的是思维的表面性。思维的
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核心,它依赖抽象概
括能力的发展。但思维的表面性还明显存
在,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还常
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惑,而
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经常表现为
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易受表
面特征的左右。
112
• (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的活动中善
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
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
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及
正确性的特点。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
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初二以后其思维
的批判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已
经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关于事物和
现象的解释,不轻信家长和教师的
“话”或权威的意见;
113
• 喜欢独立地寻求和争论各种事物现象
的原因和规律,常会独立、批判地对
待一切;能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
维过程,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和检
查自己的思想。但少年期的思维批判
性还不成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
要表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
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
问题时易钻牛角尖,严重者会出现心
理问题等。
114
(四)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 “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
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绪强烈影
响的倾向。青少年的思维在初中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此时,
初中生已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够分
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了解和考虑
别人的思想,但他们却不能明确区分
自己关心的焦点的不同。
115
• 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观众。
这使他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判断和
推论时,常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因
而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时,他们
还将极度的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
人身上,当他们在一起时都在欣赏自
己而并不过多地去关心别人。
116
• 他们还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
别人混淆起来,认为别人应爱自己所
爱、恨自己所恨,这是导致青少年常
常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自己格
格不入而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高中
阶段开始后,这种自我倾向逐渐减弱,
青少年逐渐能了解并区分出自己与他
人在思想上不同的关注点,认识到自
己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间的差异,
他们掌握和分析事物更具客观性,因
而思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7
五、注意力发展与学习
• 注意不是一种单独的心理现象,是各
种心理现象的属性,如观察时,注意
和观察同时发生。它是心理活动在某
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118
• 其中指向是指认知活动总是选择一个
或几个事物作为当前的认知对象,而
排除其他事物;集中是指认知活动在
进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和强度,
从而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完成。注意
的指向和集中是密切相关的,当个体
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人的意识
所能指向的范围就相应地缩小。
119
拓展阅读
注意力不能集中怎么办
• 王某某,男,17岁,家庭环境感觉良
好。初三、高一阶段学习很用功,成
绩很好。从高二开始学习注意力不集
中,很想看书却看不进去, 现在已经高
三。高一、高二两年,能够看进去书
的时间很短,几乎完成不了学业。
120
案例分析:
• 首先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做一下心理测验,
如果排除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那就仅仅
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了。分析认为原因可能
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是否在高一进入高二时经历过重大的
生活事件,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如
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他重新评估一下那件事
情的严重性和他对该事件的看法,学会积极
地面对。
121
• (2)是否在高一进入高二时曾经有
过某次考试成绩反差很大,受到沉重
打击,以至于以前的学习成就感一下
子没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他
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目前状况的学习目
标和学习计划。
• (3)是否进入高二后他的家人、老
师或自己给自己制订了比较高的学习
目标?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他与相
关人员商量一下,调整自己的学习目
标。
122
• 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从而使
其符合人们的需要、兴趣,以便其能
被有效地记录、加工和处理,不受其
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在选择功能发挥
作用的前提下,注意还有保持功能和
调节功能。
123
• 前者是指注意能使人的认知活动稳定
在所选择的对象上,不来回起伏或变
换;后者是指注意能调节和矫正认知
活动进行中的状态,保证对事物产生
最清晰、最鲜明的反映,以提高学习
或工作的效率。
• 对于青少年来讲,注意力具有如下三
个特征。
124
(一)种类的过渡性
• 青少年学生从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
过渡。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预
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与
无意注意相对的是有意注意或称为随意注意,
它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参与
的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高级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称为随意后注
意,是指有一定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125
• 有意后注意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双
重特征,它一方面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
系在一起,类似于有意注意;另一方面,
它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这又与无意
注意相同。例如,中学生开始学英语时,
由于不具备基本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得
付出很大努力进行有意注意;但入门后,
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学习英语就不再是
负担,外文杂志、电影、讲座和歌曲等都
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不需要付
出那么多的意志来维持注意了。
126
•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无意注意还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经验或知识的获得都
源于学生的兴趣,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就愿
意参加,并能保持注意很长时间;相反,
对不感兴趣或不新鲜的事儿就漫不经心,
提不起兴趣。年龄越小,无意注意所占的
成分越大。随着年龄增长,无意注意的发
展曲线是呈递增趋势的,如图2所示。在小
学二年级以前无意注意就已出现,之后迅
速发展,到初中二年级达到发展巅峰,而
后又缓慢下降。
127
• 图2 无意注意发展曲线
128
• 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有意注意也得到
了迅速发展,他们学习活动的目的性、
计划性和自觉性日趋提高。在注意发
展的整个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有意注
意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意注意最终取
代无意注意的主导地位却是初中阶段。
129
• 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调
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专心致志地完
成任务。这使学校在安排学生的学习
和活动内容时,能超越学生兴趣的限
制,有条件开设多门主要课程,利用
其有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促进学生
对知识系统快捷地掌握。
130
(二)内容的深化性
• 对于青少年学生,不论哪一种注意,
都在逐步深化。无意注意虽然在青少
年期逐渐居于次要地位,但它有了进
一步的深化,并达到成人的水平。这
主要体现在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由外
部为主转变为以内部为主。初中学生
自身的兴趣还很不稳定,也不一定有
固定的兴趣中心。
131
• 最初,产生无意注意主要依靠外部刺
激物的作用,以后青少年才慢慢转变
到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产生无意
注意。这种转变使得青少年的认知活
动具有更多的积极主动性。在无意注
意得到深化的同时,有意注意也在逐
渐发展并得到深化。有意注意是随着
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言语的掌握和使
用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初中阶段才开
始显露其优势的。
132
• 表现为在学习中不是只凭兴趣,而是
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付出艰辛的劳动,
用意志努力维持自己的注意。在此过
程中有意注意逐渐向有意后注意转化。
开始时,青少年需要强迫自己克服困
难,甚至要有顽强的意志努力地自动
注意,即出现了有意后注意,从一般
的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的转化是青
少年有意注意逐步深化的体现。
133
(三)品质的改善性
• 注意品质是指注意这一心理活动的特
性。一般认为,注意有四种品质,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
分配和注意的转移。青少年学生在这
四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34
•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与其相反的是
注意的分散性。初中阶段随着年级的
升高,青少年的注意趋向稳定,注意
的稳定性增强。研究表明,注意的稳
定性对初一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学习能
力对成绩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初一到
初二阶段,注意稳定性的提高最为显
著,李洪曾等人所做的实验就表明了
这一点。
135
• 在表2中,经检验,初一与初二学生
注意的稳定性差别具有非常显著的统
计学意义,如果教师能在初一到初二
阶段对学生进行注意稳定性的培养和
教育,就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收
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36
表2 初中生注意稳定性测试
年 级
被试人数 平均数(X)标准差(S)
初一
110
144.50
66.62
初二
110
177.68
66.09
初三
121
186.85
62.02
137
•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
一定时间内清楚意识到的对象的数量。
它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同时受材料组合方式的影响。一般来
讲,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
越大,材料排列得越集中、越有规律,
以及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越高,则注意
的广度就越大。
138
• 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注意广度已经接
近成人水平,但受本身知识经验和直
觉对象的特点的影响仍然比较大。初
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注意
的广度狭窄,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
他们的注意广度也得到不断提高。例
如,刚学外语的初一学生常常是以每
一个外文字母作为感知客体的,随着
外语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以词、词
组、句子和段落作为感知的对象,对
外文的注意广度明显提高。
139
• 再如对9个点进行分组排列,初一学
生正确估计率达83%;而对分散排列
的同等数量的点,注意的转移正确估
计率只有32.5%。如果以汉字为材料
做同样实验,则初一学生在分组排列
和分散排列两种情况下的正确估计率
分别为46%和19%。由此可见,初中
生在文字材料的知识经验方面还很有
限,这就直接影响了其注意广度的大
小。
140
•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
指向不同的对象,它与人动作的自动
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同时进行的两
项活动中,必须有一项是熟练的、
“自动化”了的,这样使大部分注意
力能集中到较生疏的另一项活动上,
从而做到活动的协调进行。人的注意
分配能力发生较早而发展却十分缓慢。
141
• 青少年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发展受
经验所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各项
活动的高度熟练程度,所以各个年级
学生注意分配基本处于相同水平,没
有太大的发展。
•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任务要求,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上。它主要取决于个体原来的
注意紧张程度和新对象对他的吸引程
度。
142
• 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越高,注意的转
移就越慢、越困难;个体对新对象越
感兴趣,越被它吸引,注意的转移也
就越易实现。在注意的转移能力上,
青少年学生也都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没有太大差异。
143
• 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注意转移速度
也在加快,但这种变化并不明显。注
意的转移在青少年学习中有着重要地
位。如果学生在课间玩得过于兴奋,
就不容易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课堂上
来,就会影响听课质量,所以教师在
上课前,都要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使
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以便确保教学质量。
144
第三节 青少年的情绪与意志
• 青少年一般处于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阶
段,学校教育对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
要求。在小学掌握了读、写、算等基
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系
统地掌握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基本知识,较为深刻地理解自然界、
社会各个领域的有关规律,发展有关
的技能和能力。
145
• 这促进了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
发展,并对意志调节、控制内部的智
力活动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
学生转变为中学生,青少年的社会地
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在家
庭、学校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由于不断介入社会生活,青少年的社
会经验范围也不断地扩大,青少年要
学习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
情绪的理解和表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46
•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升
学和就业的选择,这给青少年的心理
活动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激烈的内心冲
突,心理过程越来越指向内部,在寻
求别人对他们“成人”的地位确认的
同时,他们也在竭力“发现自我”,
对自我重新定义,寻求对即将扮演的
社会角色的“自我确认”,这也对情
绪和意志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147
一、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 初高中学生正经历青春发身期,在生
理上迅速发育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
由于意识到身心各方面能力的急剧增
长和变化,他们产生并发展了“成人
感”,产生了对独立和自治的强烈渴
望,这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们周围人的
关系,并给情绪的发展带来新的特点。
148
(一)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 青少年作为情绪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
心理上正不断成熟的个体,他们情绪
的发展跟自我意识的迅速增长有着密
切的联系,在对情绪的理解、表达和
自我调节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149
1.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的情绪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内心的体验也更加深刻。由
于身体的迅速发育成熟,自我表征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青少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不
是一个小孩子了,而很多家长却习惯于用过
去对待小学生的方式对待他们,过多的呵护、
关心成为束缚青少年的绳索,这也是青少年
烦恼的根源。有些家庭中经常发生的亲子冲
突成为青少年情绪生活的重要内容。
150
• 自我也是对各种对于自我的评价组成
的,这些自我评价影响自我表征,并
整合到自我概念和自我表象中,而自
我评价是由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内化。
由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所引起的情绪
在青少年的情绪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已完成了从道
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
对道德规则的掌握使他们能更自觉地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作出道德上的评
价。
151
• 青少年经常为帮助别人的行为而感到
骄傲和自豪,而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
为感到内疚和羞愧,进而青少年已能
从道德上评价某种情绪是否有价值,
如认为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是可耻的,
能抵制和克服这些情绪,这使得青少
年在情绪方面能进行自我教育。
152
• 青少年初期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
青少年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不
断地探索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世界
观、与对人生的理解相联系的情绪决
定着青少年的情绪生活的主旋律。而
且在青少年期,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越
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153
• 与童年期的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加重
视同伴关系、友谊关系,他们从自己
的知心朋友中获得情绪上的支持,对
朋友的失信、不讲“义气”感到特别
伤心、气愤。青年时期结下的友谊对
青年心理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并能保
持终身。
154
• 由于生理上的发育成熟,男生和女生
的接触交往产生一种新的心理体验,
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而产生的一种初
恋情绪,既使他们感到欢乐和激动,
也带给他们烦恼与不安,由于社会上
的压力,他们对这视为神圣的情绪往
往秘而不宣,也不允许别人对这一隐
私的侵犯。
155
• 如何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初恋的情感,
成为教师和家长敏感和棘手的问题。
• 青年人爱情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异性是否尊重以
及一般的道德修养水平。
156
2. 情绪理解的发展
• 青少年对别人的情绪表现出较高的洞
察力。因为青少年认识到人是一个复
杂的情绪主体,某种情绪的产生,不
仅取决于当时的情境,而且取决于情
境刺激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
157
• 他们认识到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人们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取决
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青少年比小学
生能更好地认识情绪产生的复杂的心
理原因,这包括每个人的经验、性格、
气质、兴趣、动机和对当时情境因素
的考虑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情绪的
性质和强度。
158
• 青少年也能认识到由于人际关系的复
杂性,以及每个人内部经常存在的心
理冲突,因此,同一个人可能会同时
存在矛盾复杂的情绪体验。如有许多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常回忆自己
“幸福快乐的小学生时代”,现在人
长大了,经历的事多了,看问题更深
了,发愁的事也多了。
159
3. 青少年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的发展
• 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他
们能更熟练地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
则。如能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感
情,避免伤害别人并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
160
• 例如,上初二的林小小,在班上的成
绩经常名列前茅,有一次物理试卷发
下来,她照例取得了一个好分数,心
里非常高兴,但当她看见同桌因为没
考好而痛苦流泪的时候,她很快掩饰
自己高兴的神情转而去安慰别人。
161
• 青少年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和更老练地
应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而且还能
运用各种策略来影响情绪本身。如当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会去找知心朋友
谈心,会通过玩乐器、参加体育活动
分散自己的注意,排解内心的烦恼。
青年人也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
标,改变生活日程以减轻情绪的压力。
162
• 如高考的志愿不要报得太高,不要非
北大、清华不上,使高考录取有更大
的把握,学习的日程也不要安排得太
紧,留出休息时间等。这些内部的情
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对情绪的
深刻理解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
的,这使青少年能更好地认识各种积
极的情绪或消极的情绪产生的原因以
及可能的后果,同时采用各种有效的
手段去应对各种情绪体验。
163
拓展阅读:“父母化”的小孩
• 小英,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学校是个
非常乖巧听话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很早就离
婚,小英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照顾小她5岁
的弟弟。妈妈在离婚后情绪很不稳定,看小
英这么懂事,就十分放心地把照顾儿子的工
作交给她。
• 妈妈表示,有时自己心情忧郁,小英还会来
安慰她,母女两人在一起抱头痛哭。而最近
小英却毫无理由地开始出现强烈的忧郁情绪。
164
案例分析:
• 由于父母亲角色的缺损,例如离婚,
或是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
等),父亲或母亲一方形同缺席或失
去应有的功能,或是父母亲之间有长
期、严重的持续冲突,此时某一个子
女可能因此被迫要去扮演原本大人
(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
165
• 例如,案例中年仅八九岁的小英就必
须去照顾幼儿。甚至有时候还要在情
绪上照顾、安抚自己的母亲,这个时
候,孩子被迫成为父母亲的心理医生!
此时明显产生角色倒错的现象,小孩
被迫提早承担大人的角色与责任,以
致亲子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66
• 对于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小孩而言,他
们在身心方面都还在逐渐发展、成长
中。孩子需要从父母那边得到许多的
养分,父母亲除了必须提供最基本的
物质需求外,还必须提供持续而且一
致的关心、接纳与支持,让孩子可以
产生有安全感的依附关系(安全的依
附关系是长大后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
重要基础);
167
• 孩子必须在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后,才
得以逐渐发展成真正自信、独立的个
体,能够承受外界的压力与挫折,并
懂得在必要时刻寻求旁人的协助与情
绪支持。
• 这些被“父母化”的小孩的受害者必
须尽早接受心理辅导或治疗,以免其
处理情绪的模式或人际关系过于固着
以致无法改变。如果有明显的忧郁症
状则必须接受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
的治疗,以尽早恢复身心健康。
168
(二)影响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因素
• 1. 社会因素
• 青少年情绪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引
起的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从12~
15岁开始作为青少年期特征的情绪变
化主要用天赋和类似本能的机制来解
释。
169
• 这是由于精神分析学家对情绪发生变
化的各阶段的解释是以“恋母情结”
这一假设为基础的,而现在人们认识
到在情绪发展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更为
重要。社会因素包括儿童的社会化和
文化传递两个方面。影响儿童社会化
的一个主要社会因素是成人对青少年
的态度,连同家庭对青少年的态度,
在青少年复杂的道德情绪发展中起着
主要的作用。
170
• 皮亚杰曾尖锐地问道,在西方社会中
经常谈论的所谓“青少年危机”是否
是社会上一种人为的东西。他深刻地
指出,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成人对
青少年是忽略的,但是在社会变革的
国家里,青少年则是明天的主人。
171
2. 认知因素
• 现代发展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皮亚杰学
派的观点,即青少年认知的变化、抽
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变化
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172
• 这是因为,形式运思和具体运思的根
本区别在于,后者是以现实为中心的,
童年中期儿童对世界价值的看法受到
各种具体知觉的限制,而前者则能挣
脱现实的束缚,思维指向假设的可能
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为“预见未来
和接受新价值铺平了道路”。
173
• 皮亚杰曾研究了“祖国”这一概念的
发展过程,发现儿童直到12岁或12岁
以上才能对这一概念获得恰当的情绪
价值,而在此年龄阶段以前,儿童难
以达到这一水平。皮亚杰认为,同样
情况也适用于“社会公正”、“合
理”、“审美”、“社会理想”等抽
象的概念。
174
• 这些研究发现表明,青少年与儿童的
不同在于青少年不仅能形成理论,而
且对“理论”、“理想”等抽象的可
能性也赋予情绪价值,而成为他们的
动机力量,因此,青少年产生了改造
社会和实现新理想的需要。在新理想
的鼓励下,一代代的“热血青年”创
造出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业绩。青少
年认知发生的变化伴随着情绪的变化
向成人社会提示对他们进行世界观教
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75
二、青少年意志的发展
• 青少年意志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对行为
的控制变得更加主动和自觉,并能更
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内部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过程。这一基本特点具体地表现
在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及
有关的意志品质上。
176
(一)采取决定的阶段
• 在采取决定的阶段,青少年的意志发
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青少年更能自觉地提出自己的
行动目的。与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后
者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成人
(家长、教师等)对他们的要求,还
离不开成人的具体监督、指导,
177
• 而青少年由于“成人感”的增长,变
得很有主见,开始对成人的价值观和
要求质疑,他们要自己作出决定,并
要求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作出的决定。
他们开始有个人的隐私,并要求别人
尊重他们的隐私,如他们对家长翻看
他们的日记特别反感。
178
• 第二,与小学生相比,青少年更能把
自己的行动服从于一个更为长远的目
标,动机更有概括性,并有深刻的社
会意义。由于青少年对“祖国”、
“理想”等概念赋予情感的价值,对
中学生来说,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更
好的成绩,而主要的是将学习与个人
职业的选择、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
179
• 有研究表明,当询问毕业后要求继续
升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升学的理由时,
其理由大致可以分为六类:①有前途,
能找到好工作;②可以继续深造,多
学知识;③对祖国、社会多作贡献;
④能使个人的品格更完美;⑤家长的
要求;⑥社会潮的要求。其中前三个
理由占多数。
180
• 第三,中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
会计划自己的行动。这明显表现在他
们能管理自己的时间,除了每学期给
自己提出学习成绩的奋斗目标外,每
周还制订学习计划。在快到考试时能
制订期末复习计划。班团干部还每学
期制订活动计划。
181
• 第四,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意志
行动是一个更为复杂、具有更多的内
心冲突的过程。体验着不同的甚至是
对立的目的、动机的斗争,如在处理
友谊问题上,在升学志愿或未来职业
的选择上,经常出现影响作出决定的
各种复杂的内心冲突。这是由于形式
运思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思考、权衡
各种可能性,因此当青少年需要作出
决定时,往往表现出犹豫不决,需要
用意志的力量加以调节。
182
• 第五,与小学生相比,青少年更加关
注自我,重视自我形象,随着自我塑
造个性的要求产生,他们开始能自觉
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如为了锻炼
自己的毅力,坚持整个冬天长跑和洗
冷水澡;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主动
承担危险的任务等。
183
(二)执行决定的阶段
• 青少年在执行决定的意志行动中也表
现出新的特点。
• 首先,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能坚持。在
正确教育下,中学生已经能有始有终
地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在任务的执
行过程中,更能抵御各种诱惑的干扰,
以坚毅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
184
• 不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在学习上表
现出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
• 为准备高考,他们能夜以继日地复习。
中学生坚持性的高度发展是由于他们
具有越来越远大的行动目标,特别是
高中生已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
185
• 小学生的学习多为直接兴趣支持,而
中学生则以间接兴趣支持为主,这是
由于中学生一方面能更多地体验学习
本身的乐趣,另一方面能较为深刻地
认识学好各门知识所产生的长远效果
以及这些效果对于个人的意义,因此
以坚强的毅力学习,掌握那些看来枯
燥乏味但却必须熟记的学习资料,如
背诵外语单词,熟记化学元素周期表。
186
• 其次,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能自制。小
学生一般不善于控制自己内部的心理
状态,他们情绪外露,能直接向成人
敞开心扉。儿童升入中学后,随着生
理上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变得
深沉和内向了,要了解他们需要更敏
锐的观察和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
更多的言语沟通。
187
• 高中生已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动作
举止,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
约束自己,行为举止变得更为文明和
理智。青少年的自制还表现在当前紧
张的学习活动上。在抗拒引诱和延迟
满足的能力上,中学生比小学生有更
大的提高。自制能力在中学生中也显
出年龄发展的趋势,即初中学生更多
地带有小学生的特点,他们显得不够
稳重,上课讲话甚至打架等不守纪律
的行为也较多地发生。
188
• 最后,在不少青少年身上存在着所谓
的抗拒性和违拗症。违拗与坚持不同,
它表现为固执地坚持自己不合理的想
法或行为,拒绝成人的一切有益的建
议、劝告,甚至跟成人顶撞,对着干。
这是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
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的一种扭曲的表
现。
189
• 有些心理学家称少年期为人生的“第
二反抗期”,这是从少年渴望摆脱对
成人心理上的依赖,追求独立的意义
上说的。而违拗症则是教育不当的产
物,绝不是不可避免的年龄特征的表
现。少年是否有违拗症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童年期的教育。
190
• 在一个属于“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中,
这种家庭具有民主的气氛,父母既尊
重孩子自主的意向,也重视经过训练
的服从,把控制和鼓励结合起来。随
着孩子的成长,权威型的父母能敏锐
地觉察到孩子进入中小学后发生的变
化,也能及时地调整与他们的关系,
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才能帮
助孩子顺利地度过“第二反抗期”。
191
三、青少年情绪、意志的培养
• 对青少年情绪、意志的培养应根据他
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以下是一些
具体的建议。
• (一)把情绪、意志的培养与发展优
秀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
起来
• 情绪和意志与认知相对,是属于意向
方面的心理活动,即行为“行”的方
面。
192
• 情绪的产生总是跟人的需要或愿望相
联系,而成为驱动人去行动的动机力
量。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
语·雍也》)他十分了解情绪与做学
问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情绪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越来越带
有倾向性,并被整合到个性结构中,
成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
• 意志作为一种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力量
是受一定的道德准则、观点、信念支
配的,而只有当这些准则、观点、信
念获得相应的情绪价值时,才会变成
在行动的决定和执行过程中克服困难
达到既定目标的巨大力量。因此,要
把情绪和意志的培养与发展优秀的个
性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
194
• 要鼓励青少年立志。有远大理想和抱
负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高,
他们往往为自己设置了较高的成就标
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标准对
儿童的行为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一
般来讲,儿童的成就标准越高,他们
付出的努力也越大,因此往往能取得
较高的学业成就。
195
• 青少年在寻求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往
往给自己树立一个心目中的英雄作为
自己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他们对
人的行为特征特别敏感,特别重视人
们对事物的情绪态度(即应该爱什么,
恨什么)以及果断性、坚定、勇敢等
意志品质。
196
• 青少年时代又是激情燃烧的时代。针
对这些特点,我们要经常用过去革命
战争年代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去教
育他们,为他们提供先进的学习榜样。
197
(二)鼓励独立性与适当的行为
指导相结合
• 青少年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要求
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和家长应当
满足青少年这种合理要求,帮助青少
年组织各种独立的活动,如野营、军
训、文艺会演、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
公益活动等,使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具有充分发挥的机会。
198
• 教师和家长在鼓励青少年发展独立性
的同时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
助。要理解青少年的矛盾心理,他们
既意识到自身日益增长的能力,渴望
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但又对自己的知
识和能力缺乏信心,感到需要得到成
人的帮助;他们既讨厌成人把他们当
小孩对待,又害怕成人拒绝和不理他
们。因此,成人对他们提供支持时要
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
心。
199
• 少年学生高度赞赏有坚强意志性格的
人,喜欢模仿他们,但他们往往不能
正确理解意志特征,如弄不清坚定和
执拗的区别,把蛮干看做勇敢,把草
率看做果断等,他们有时为了表现自
己,会干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结合具体事例进行
教育。
200
(三)帮助青少年应对成长的烦恼
• 青少年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由
于认知方式的变换,青少年观察得越
深,发现得越多,烦恼也会越多,他
们往往不能认识理想的可能性和真实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01
• 青少年还经常面临各种情绪上的压力,
如对自我形象的过分关注,独立自主
的要求得不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秘
而不宣的对异性的爱慕,升学和就业
选择的竞争等,因此帮助青少年应对
各种成长的烦恼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
导活动或心理咨询等能给青少年提供
有益的帮助。
202
• 教师和家长要当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以取得青少年的信任,只有在此基础
上,他们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与你
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家长和教师
要以平等的地位与青少年谈心、讨论,
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分
析各种烦恼产生的根源。
203
• 成人要善于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不要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帮助他们正确
对待生活上、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
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
要使青少年懂得各种情绪调节策略,
尽快走出消极情绪的阴影。
204
(四)提高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和优良意志品质的自觉性
• 一个人有没有健康、乐观的情绪和坚
强的意志品质,能否迎难而上,以积
极的态度迎接生活上的各种挑战,取
决于他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取
决于他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需要帮助
他们学点哲学,使他们逐渐学会用唯
物辩证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
觉性,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
205
• 中学生已出现了自我培养意志和健康
情绪的要求。开始时,初中生是不够
自觉的,更多地处于模仿自己崇拜的
英雄行为的水平上,他们也没有掌握
正确的培养方法,往往给自己提出一
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任务,达不到时
就很快放弃。升入高中后随着自我评
价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
某些缺点、弱点,也由于面临职业选
择课题,他们越来越把意志、情绪的
自我教育与将来承担的社会角色联系
起来。
206
• 中学生已认识一些情绪、意志的自我
教育方法。第一类方法主要用于提高
自觉性,认识到自我教育的任务和目
的,特别是认识性格的各种特征和表
现;第二类方法是属于自律,如对自
己规定保证条件和要求,而且往往采
取严格的自我命令方式;第三类方法
是对自己进行鼓励和惩罚;第四类方
法与选择模仿的个人榜样有关;第五
类方法是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锻炼
意志的有效方法。
207
• 当然不是每个中学生都会运用这些方
法,要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
自己,包括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
“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教师和家
长,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身
上的闪光点,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提高自我教育的信心和自觉性;另一
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我教育
的各种方法,与各种消极的意志品质
和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
208
第四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
社会性的发展
• 青少年期是个体个性和社会性飞速发
展的时期,作为个性的核心自我,以
及社会性如性别特征、与家庭的关系、
同伴关系等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209
一、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成就
•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职
业(升学志愿)选择的重要课题,对
自己未来人生的航向要做出定位。因
此,思考人生的价值——确立正确的
人生观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中心课题,
它影响情绪意志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
方方面面,西方心理学家把称它为
“认同”。
210
• 埃里克森是第一个把认同看做青少年个性
发展的主要成就,并把认同看做朝向幸福、
富有贡献的成人年代迈出关键性一步的西
方心理学家。
• 所谓认同要回答下述问题:我是谁?我认
为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在人生
中,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由此看来,
认同涉及理想、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相联
系的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通过
自我认同,青少年确定未来的人生航向,
自我认同成为驱动青少年实现自我理想的
强大动机力量。
211
(一)价值观的形成
• 青少年在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
自己的人生观。我国一项研究用问卷
法调查了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和
重庆5个城市2000多名青少年学生(年
龄为13~22岁)的价值观。结果发现,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总地来看相
当一致。在终极性价值观中,有所作
为、真正的友谊、自尊和国家安全被
列为4个最重要的价值观。
212
• 内心平静、舒适的生活、兴奋的生活
和拯救灵魂被列为4个最不重要的价
值观。在工具性价值观中,有抱负、
有能力、胸怀广阔被列为很重要的价
值观,而整洁、自我控制、服从被列
为很不重要的价值观。例如,在终极
性价值观方面,他们说:“我认为有
所作为是最重要的,人生在世,能够
对他人、对社会有所奉献将是最有意
义的事。”(一名大二男生)
213
•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人之存在于
天地之间若不作出伟大的成就,这样,
人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体现了,因此我
觉得有所作为最重要。”(一名高二
男生)“国家安全最重要,爱祖国是
每个人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名大一男生)
214
• 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他们把有所作
为,对人类、对社会作出贡献看成个
人存在的价值,而为了实现这一人生
价值,他们认识到必须有抱负,要树
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去
攀登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而没
有能力,理想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
话,因此,能力也是最重要的。
215
• 不难看出,我国青少年认同的价值观
正是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和时代的精
神,是对我国社会价值标准内化的结
果。
•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而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受社会文化
制约的。
216
• 该研究还将我国青少年与西方国家青
少年认同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发现
美国、澳大利亚的青少年把“世界和
平”、“自由”、“平等”、“诚
实”、“负责”评价为终极性或工具
性价值观,这与我国青少年有很大差
别,而中国和西方青年都把“真正的
友谊”、“钟情”看成重要的价值观
则反映了青年人对友谊和爱情的迫切
需要,反映了价值观的认同受发展的
普遍心理特点的影响。
217
• 该研究发现,从年龄上看,总地来说,
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相当的一
致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
高,他们对“自由”、“成熟的爱”、
“社会承认”、“钟情”、“独立”
重要性的评价逐渐增强。例如,一个
初一女生把“成熟的爱”排在第十八
位,她说,“因为还小,不懂。”
218
• 另一个初三女生说,“目前异性的爱
根本就不该成熟,应该把这萌发的芽
深埋在心里”,她也把它排在第十八
位。而一名大二的女生则说,“成熟
的爱对我来说,是绝不可少的一部分
精神支柱”,她把它排在第一位。研
究结果表明,有些价值观在年龄、性
别和学科专业上有团体差异和个别差
异。研究也发现,少数青年大学生存
在不求上进、胸无大志、贪图享受、
个人主义严重等消极的主导价值观。
219
(二)自我概念的变化
•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
年用跟以前不一样的方式思考自己和
别人,他们能反省自己个性的许多不
同方面,把这些一致性和不一致性整
合起来并思考“我是谁”,“我是怎
样的一个人”。
220
• 小学儿童已能用概念思维,他们能用
个性的心理特征描述自己,如说“我
很聪明”、“我很诚实”、“我很害
羞”等,这是儿童依据自己的经验对
自己在许多不同场合下表现的概括反
映,但这些概念的认识还未形成一个
体系。而青少年却能进一步认识自我
各种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表现,并
能作出解释。
221
• 如一名高中生说,“我是一个健谈的
人,当我和朋友在一块的时候,他们
非常注意听我说话,所以打开话匣子
就盖不上。但我在家很安静,因为家
里人对我的话不感兴趣。”这反映了
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形成了一个体系,
他们懂得自我和他人在不同的场合可
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因此,他们经
常思考哪些表现能代表“真实的自我”
或“真实的他人”。
222
• 青少年认识到由于自己独特的经历、
经验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相
信天底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
此,“我就是我”成了他理解自己行
为的依据。
223
(三)自尊的变化
• 自尊是指自我的评价方面。在青少年
期自尊继续分化,除了学习能力、自
我的社会价值和身体价值之外,还增
加了新的评价内容,如亲密的友谊、
外表的吸引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以及
职业能力等,因此青少年对自己的认
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224
• 自尊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认
为青少年期是情绪骚动的时期,缺乏
自信,但最近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的看
法相反,即使是西方国家(如美国)
大多数青年的自我表现为骄傲、自豪
和自信的积极情绪。一个包括10个发
达国家的青少年自尊研究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对生活持乐观的看
法,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学习和工作
的挑战,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付生
活中碰到的问题。
225
• 在上面引用过的关于我国青少年学生
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表明,自尊被列为
最重要的4个终极价值观之一,这表
明我国青少年学生有高度的自尊心,
他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双手
建设美好的家园,实现振兴中华的宏
愿。当然自尊也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如成绩差的学生或比较晚熟的男生自
尊水平较低,有些女生更多地关心自
己的长相或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等。
226
(四)自我教育的需求
• 自我关注是青少年的显著特点之一,
青少年经常仔细地审视自己,并认为
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仔细地在审视
他,因此青少年很关心别人是否喜欢
他,别人对他是否有好印象。与小学
生相比,他们更重视社会美德的修养,
如是否能关心和体谅别人,是否助人
为乐等。
227
• 他们开始具有自我教育的需求,高中
学生更重视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他
们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
他们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理想的自我
作比较,并希望通过自我教育的锤炼,
早日缩短这一距离。
228
• 总之,青少年自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但从毕生发展的观点看,自我
发展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自我认同的
解决虽然在青少年期迈出了关键性的
一步,但并不能得出最后肯定和完成
的答案。认同的问题、多维的自我、
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不和谐等
需要在成年早期进一步解决,并且在
以后的生命旅途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
变可能被重新提出。
229
二、青少年性别特征的增强
• 个体进入初中以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男孩的表现更像男孩的样子,而女孩
的表现也更像女孩的样子。如男孩特
别喜欢像踢足球、打篮球等较为激烈
的体育竞赛活动,十分欣赏肌肉发达、
身材健美的体育明星,在家里经常举
哑铃,还不时地在镜子面前弯曲手臂,
审视自己的肱二头肌是否发达。
230
• 而女孩更关心自己的衣着打扮,有的
女孩会热心于学习打毛衣和其他针线
活,也喜欢学做一两个菜显示自己的
手艺。
• 为什么青少年的早期,十二三岁的时
候出现这种性别角色增强的现象呢?
这既有生物学的原因,也有认知和社
会因素的影响。
231
• 首先,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正处于青
春发身期,两性在身体外观上开始表
现出明显的差别,这使少男少女强烈
地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个小伙子”或
“我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因此,
要求自己表现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
合的行为。其次,青春期的变化也增
加了少男少女性别类型行为表现的压
力,这些压力来自传统文化,来自因
袭传统文化持有性别角色成见的父母、
亲友等。
232
• 如当父母看见孩子长大了,认为大姑
娘应该有大姑娘的样子,小伙子也该
有小伙子的样子,如看见女儿跟她的
女伴玩闹,妈妈就要过问,因为姑娘
应该“温柔”、“举止文雅”。
• 青少年中期、后期即进入高中以后,
性别角色增强现象似乎有所减弱,特
别是有些高中生开始对传统的性别角
色的价值质疑。如有些女生认为,
“男女都一样,男生能干的事情女生
也能干”。
233
• 因此,他们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人生
目标的性别特征(不管是“男”或
“女”)进行认同。国外有关研究结
果显示,这部分青少年心理上取得了
“自我认同”的成就,行为上更自信,
也更受同伴的欢迎。但在教育上是否
应强化青少年乃至小学生的性别特征
仍是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234
三、青少年与家庭
• 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为“自
主性”而奋斗。这表现为青少年要把
自己转变为独立自治的人,即自己管
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决定,按照自己
的想法而行动,而不是依赖父母。因
此,他们讨厌父母的“唠叨”,讨厌
父母把他们当做“小孩子”。
235
• 父母发现孩子的“主意大了”,变得
“不听话了”,因此有些人喜欢把这
一现象称为“第二反抗期”。与“第
一反抗期”的两三岁孩子相比,青少
年为“自主性”奋斗表现为在心理上
要求和父母分离(或称心理断乳),
因此这是发展上的“否定之否定”,
是更高水平上的自主性要求。
236
• 在寻求这种自主性的努力中,青少年
所采取的一个主要方式是从父母转向
同伴,和同伴一块儿探究行动的方向。
但亲子关系对帮助青少年发展成为一
个独立、负责的社会成员仍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
帮助青少年争取更高的学业成绩,而
且能促进其道德的发展、自我认同和
符合时代要求价值观的形成。
237
(一)青少年的亲子关系
• 青少年亲子关系具有与童年中期儿童
不同的特点:青少年一方面心理上要
与父母分离,即要求独立自治和自由;
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时地寻求父母的指
导、支持和帮助。这使家长感到十分
困惑:究竟对青少年应不应该管呢?
管与不管似乎都会落下埋怨。
238
• 许多家庭中存在着较多的亲子冲突,
其原因是这些家长不能很好地处理
“分与合”的矛盾。他们不理解“分”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仍以习惯了
的方式对待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或专
注于青少年不成熟的方面,喜欢
“合”,不喜欢“分”。“分”不仅
在情绪上难以接受而且“一万个不放
心”,这给亲子关系带来特殊的困难。
239
• 由于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分与合”的矛盾,对家长的素质也
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权威型家庭教
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能以身作则,既
向孩子提出坚定合理的行为要求,又
容许孩子有探索的自由,并提供温暖
的情绪支持,因此亲子关系较融洽,
冲突也较少。但即使生活在权威的家
庭里,孩子的父母也面临种种挑战,
感到孩子不像过去那么“好对付”,
原因有以下几点。
240
• 首先,青少年对父母的看法改变了,
以前他们认为父母是他们仿效的完美
榜样,“样样都好”,但现在他们认
识到父母不过像一切普通人一样,既
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有时也会“说
错话”、“做错事”,对事物的判断
也不会总是正确的。这种对父母的
“非理想化”,使父母原先的权威作
用黯然失色,青少期的个体会时不时
地对父母质疑,甚至有些问题使父母
难堪。
241
• 其次,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作为父母,出于对孩子成
长的关心,对于青少年身上的不成熟
性、幼稚性比较敏感,对他们的行为
喜欢干预过问;而青少年日益增长的
“成人感”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身
上迅速增长的能力,而不喜欢父母干
预他们的“私人事务”,如作业完成
得怎样,交什么朋友,周末和谁一块
儿去玩等。
242
• 最后,家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
每一个成员都要经历各种变化,因此,
彼此都要适应别人的变化和自己的变
化。青春期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急
剧变化的时期,父母和孩子可能一时
适应不了。例如,说好了星期天一家
人一起去郊游和野餐,父母也认真做
好了准备,但儿子朋友一个电话,使
儿子改变了主意——他要参加朋友的
生日聚会。
243
• 这使母亲有点生气,她感到儿子长大
了,“好朋友比父母更重要”。而儿
子也的确认为跟朋友一块儿玩比跟父
母玩“更有意思”,他并不赞同父母
总想把他拴在身边的努力。青少年的
父母也人到中年,也是处于人生的转
折期,在工作岗位上的担子更重,孩
子明显地感觉到父母更忙了,跟他们
交流的时间少了,埋怨父母对他们
“缺少理解”,需要的时候,往往得
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244
拓展阅读:孩子为什么这么残忍,一
年来都躲着我,不和我说话
• 在武汉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一位
38岁的母亲在丈夫陪同下,向心理专
家哭诉求助。令她感到痛苦的根源,
是儿子与她持续了长达一年的“冷
战”。
245
• 这位母亲姓陈,来自广水市。据她介
绍,儿子小哲(化名)14岁,下学期
读初三。小哲升初中时,陈女士和丈
夫花了不少钱将他送到当地一所重点
中学就读。但是,开学没多久,小哲
就觉得不太适应:班上尖子生太多,
而他在学习上有点跟不上,很难融入
同学圈子里,并被老师忽视。他的自
尊心受挫,变得自卑。
246
• 在家庭方面,因为爸爸在外打工,一
周只能回家一次,小哲主要由妈妈照
顾。陈女士说:“我们经济条件不太
好,为孩子花了那么多钱,当然希望
他能够学习成绩好。”看到孩子几次
考试排名都落后,她恨铁不成钢,便
常常斥责孩子,有时候还大骂“你要
不是我儿子,我恨不得把你赶出去”、
“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你怎么
一点进步都没有”。
247
• 初一下学期,小哲再也受不了母亲的
数落,不愿和母亲说话,央求爸爸把
他送到爷爷奶奶那里住。“我感觉生
活十分痛苦。我讨厌她。你们离婚吧,
否则我再也不回家。”小哲对父亲说
出了这样的话。
248
• 之后的一年,陈女士常常以泪洗面。
她煲好骨头汤,偷偷地送到孩子的爷
爷奶奶家;她趁放学时,徘徊在孩子
学校门口张望,想看看孩子。陈女士
说:“因为挂念孩子,我非常抑郁。”
她想不明白,自己这么爱儿子,儿子
为什么仇视她。
249
案例分析:
• 小哲在学校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冷遇,
变得敏感和孤独,他渴望家庭的温暖。
可他回家后,不仅没有感受到母亲的
关爱,反而是无休止的责备,这令他
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处于青春期
的孩子,有叛逆心理,他便通过“冷
战”的方式来报复母亲。
250
• 专家建议无论孩子的学习能力或其他
方面能力是强还是差,父母首先都要
从内心去接纳他们的现状。其次,要
耐心倾听孩子,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析
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陪伴他们走过心
理困难期。陈女士应主动跟孩子道歉,
让孩子先接纳自己。
251
(二)青少年的兄弟姐妹关系
• 现在的青少年虽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但仍有叔伯兄弟姐妹交往的经验,他
们也能认识到姐妹(兄弟)关系的特
点,将它与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明确
地区分开来。
252
• 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姐妹关系之间
的不对称性也发生了变化,这表现为
随着弟弟(妹妹)的成熟和自我效能
的提高,他们不像以前那样要经常接
受哥哥姐姐的帮助、指导。
• 与之相应,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平
等。由于青少年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与同学、朋友交往,兄弟姐妹在一块
儿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他们之间的情
绪依恋关系似乎有所减弱。
253
• 但与朋友关系不一样,由血缘关系形
成的兄弟姐妹关系仍然是亲密牢固的,
在童年早期已经开始建立的关系如果
是积极、健康的,在青少年期兄弟姐
妹之间会表现出更大的爱和互相关心。
他们互相帮助,并从对方身上获得情
绪上的支持。
254
四、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 儿童心理发展受纵横两种人际关系的
交互影响:前者是指亲子关系,后者
是指同伴关系。通过同伴交往,有些
青少年之间发展了一种亲密持久的情
绪关系,这就是友谊,有些异性的青
少年之间发展了一种亲密持久的情绪
关系,这就是友谊,有些异性青少年
由于互相爱慕产生了初恋的感情。
255
•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青少年
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由于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从家庭向社会转变
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起了一种
关键的桥梁作用。
256
(一)青少年友谊发展的特点
• 与童年中期儿童相比,青少年友谊的
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青少年的友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 第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亲密性。
257
• 在一项关于友谊认知发展的研究中,
曾对12~15岁的青少年提出各种有关
友谊的访谈问题,当问及“什么叫好
朋友”时,15岁青少年的典型回答是:
“知心,合得来。有什么心里话都可
以跟他说;当自己感到痛苦的时候能
帮助自己振作起来;在自己失意的时
候,能拉自己一把。”
258
• “两人很亲密,无话不谈,一方有困
难。 另一方主动帮助”。
• 第二个特征是相互信任。
• 青少年要求朋友忠实,因此彼此要信
任。他们说:“信任能使两个人有一
种亲密、可接近的感觉。”“信任就
是理解、相信对方至少不会做对不起
你的事”。
259
(二)同伴的压力和从众行为
• 由于青少年更重视同伴关系,更重视
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因此经常感受到
同伴的压力而表现出从众的行为。但
与流行的观点相反,青少年并不是盲
目地遵从同伴的意见,别人干什么,
他就干什么。
260
• 对同伴的遵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
随青少年的年龄、个性、道德的成熟
而变化,并随取得社会赞许的需要以
及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从年龄看,处
于青少年早期的个体比年龄大的青少
年更易于屈从同伴的压力,但家长和
同伴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也并
不总是听同伴的意见而不听家长的话。
261
• 国外一项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研究
报告的结果表明,从众行为最明显的
表现是衣着、打扮要跟别人一样。如
班上时兴牛仔裤、穿某种名牌的鞋子,
他也跟着学样。此外,对一些社会活
动,如参加某种聚会,虽然自己并不
感兴趣,但大家都参加了,自己也就
跟着参加;对朋友的选择,争取更优
异的学业成绩等,青少年也经常感受
到同伴的压力。
262
• 但同伴对青少年的最大影响范围跟家
长是不同的,前者最有影响力的是一
些短期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件,
而后者对青少年的基本生活价值观、
升学、受教育的年限等有更大的影响
力。由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不同,对
同伴压力的反应不同,那些有独立的
见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价
值的青少年不会轻易地屈从别人或舆
论的压力而去充当别人或群众的尾巴。
263
• 有关研究也表明,家庭教育的质量对
青少年的从众行为有重要影响,生活
在有教养的家庭中的青少年有较高的
自尊水平,道德发展更成熟,因而对
不正当的同伴压力有更高的抵抗能力。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父母的权威与对青
少年的尊重相结合,家庭的气氛是民
主的,父母既有维护原则的坚定性,
同时允许青少年有探索的自由。
264
• 与此相对照,有些父母对青少年的行
为管束过严,有诸多限制或失之过宽,
疏于引导,生活在这两类家庭中的青
少年更倾向于采取“同伴定向”的方
式,即更多地依赖朋友的意见来处理
个人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甚至涉及
自己的未来计划安排。
265
(三)青少年的异性交往
•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获得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为在
成年早期发展成为一对一的成熟异性
亲密关系(爱情)及最终建立家庭做
好心理准备。
• 一提起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神经过敏
的家长和教师就担心会发生“早恋”,
因此不是持反对就是持不鼓励的态度。
266
• 事实上,在中学学习的大环境中,青
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存在着三种不同
的形式。
• 第一种是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异性的
互动。如在男女合校的环境中,男女
同学生活在同一个班级中,他们在同
一个教室里上课,一块儿参加共青团、
少先队的活动,完成学校交给班集体
的各种任务,从而形成互相关心、互
相帮助的同学伙伴关系。
267
• 第二种是异性的友谊。
• 在同一个或不同的班集体中,有些男
女同学志趣相投,他们与一个或若干
个异性同学发展了更为亲密的友谊关
系,这种友谊关系有的可以保持终身
但不必然发展成爱情关系,因为朋友
可以有好几个,而爱情只能是一对一
的。
268
• 第三种是异性爱慕关系。
• 由于青少年已进入发身期,性意识的
觉醒而产生的对异性的爱慕是一种必
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而不是人为所
能禁止的。
269
• 对异性的爱慕有种种不同的表现。
• 一种是对异性的思恋。国外一项对五
到八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五六
年级的女孩每周对异性的思恋不足2
小时,男孩对异性的思恋不足1小时;
到了十一年级,青少年对异性思恋的
次数和时间增加了,女孩每周有8个
小时在想着一个男孩,而男孩大概有
6个小时想一个女孩。这表明随着年
龄的增长和性成熟,对异性的思慕之
情也在不断增长。
270
• 另一种是对异性的追逐,如给对方写
“情书”,提出与对方约会等,如得
到对方的回应就发展,为一对一的恋
爱关系,通常称之为“早恋”。
• 事实上,即使在“性开放”的西方文
化社会,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并没有谈
恋爱,如有,这种恋爱具有短暂和肤
浅的性质。
271
• 有研究报告指出,大多数谈恋爱的15
岁学生,其恋爱关系平均只持续了4
个月,十年级学生的约会关系平均持
续5~6个月,到十二年级时增加到8
个月。青少年报告说,虽然他们与异
性朋友联系很频繁,如每天都打电话,
经常看到对方,但他们的约会经常是
一块参加团体的聚会,而不是单独两
个人约会(转引自雷雳、张雷,
2003)。
272
• 以上三种异性交往的形式其亲密程度
以及交往的对象范围是不相同的,对
同一个异性对象或许能发现一种形式
代替另一种形式的发展轨迹,但在大
多数场合下,青少年可能同时存在着
三种与异性交往的形式。
273
• 从一方面看,在集体背景中青少年的异性
交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能产生积极的
影响。异性的互动有助于发展青少年对异
性的深入了解,而青少年的异性友谊关系
也具有友谊关系的特定发展功能,如公开
和坦诚交往能促进青少年异性朋友间更了
解彼此的长处、短处、需要和愿望,这一
过程支持了自我概念、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和自我认同的发展,亲密的友谊也能帮助
青少年处理各种生活压力,更好地适应学
校生活。
274
• 最后,健康的对异性的爱慕能成为完善自
我的一种力量。中国有一句老话“女为悦
己者容”,意思是女子喜欢为欣赏自己的
人打扮。心理行为也是这样,青少年对自
己所爱慕的人的观点、意图、情绪十分敏
感,往往通过完善自身来博取对方的好感。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比同性朋友
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 总之,青少年与异性交往为成年期的异性
互动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模式,它为青少年
的成长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烦恼。
275
• 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的不成熟也在
与异性交往中表现出来。如有些青少
年沉迷于对异性的爱恋,影响了正常
的生活和学习,有的不能用道德规范
和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甚至出现了
“越轨”的行为。因此,苏联著名教
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话,“任何时
代任何民族的教育家都痛恨爱情”。
这句话虽然带有戏谑性,但也包含了
某些真实性。
276
• 那么究竟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之间的
“爱情”呢?这是令一切教育家和父
母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我们认为,首
先要认识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是合乎
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要把任
何异性之间的交往都视为“谈恋爱”。
277
• 如果“恋爱”的确已经发生,成年人
就要尊重和理解,这是对他们教育和
引导的前提,须知爱情是“一对人的
利己主义”,青少年对于成年人去干
预他们不可侵犯的情绪领域感到特别
不能忍受,甚至可能作出激烈的反应,
使教育更难以进行。明智的做法是装
作不知道,在学校里不应当不知分寸
地谈论学生间的恋爱,应当只字不提
谁爱上谁这样的事情。
278
• 事实上,他们会很快知道成年人是知
道这件事情的。成年人的责任是使青
少年之间的恋爱变得纯洁和高尚,通
过成年人的教育使男女生带着深刻的
责任感来对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教育是否取得成效固然取决于
教育者的耐心和艺术,也取决于青少
年的志趣和情操。
279
• 如果青少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和高
尚的情操,他们就会理智地对待“爱
情”,严格地约束自己,使“爱情”
成为激励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
就不会过早地去谈恋爱,会用理智和
自制来处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情绪教育要与理想教育、
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成
为积极向上、具有高尚情操、脱离低
级趣味的人。
280
小结
• 在使学生在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
本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掌握青
少年各种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因素,并能相应地对青少年的学习给
予指导;理解青少年情绪与意志的发
展特点,并能掌握培养青少年健康情
绪和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掌握青少
年自我的发展情况及其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281
重点回顾
• 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 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依据其
特点促进青少年的学习。
• 掌握培养青少年健康情绪和良好意志
品质的方法。
• 理解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具体
方向。
282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青少年的学习与认知
青少年的情绪与意志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的
283
欢迎访问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QQ:178990915
微信号:lsjksyf
2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