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ao of Vegetarianism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The Tao of Vegetarianism

光明的智慧
(一)
第三篇
修道四門功課
(一)綜
論

仙佛云:「修道品格驗當先,再培
功德立志前;火候煉足性光現,博
文約禮法聖賢。」

濟公老師云:修道四門功課是「成
道的必備條件」。
修道四門功課
品
格
(一)綜
論

古德云:「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
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
風以待人。」

《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唐書》:「士之致遠,先器識,後
文藝。」
(
二
)
仙
佛
慈
訓
就
是
自
我
傷
害
。
當
自
我
放
縱
的
時
候
,

一、修道人,首先就是要修自己,
達己圓滿;修身立德,首先要正己。
什麼叫做「德」?「德」就是博施
濟眾,因為慈悲喜捨才有德,所以,
得道還得要培德,還得要修身、正
己。成仁,才能真正的立德,才能
真正的立功。

內聖:修身正己、達己圓滿

《禪林寶訓》:「儒尊士行,僧論
德業。」

外王:博施濟眾、慈悲喜捨

《大學》:「明明德,親親,新民,
止於至善。」親親、新民,生命才
能從明明德到至善圓滿。

二、凡事反求諸己,多替他人著想
勝於自己,就是所謂的成熟。自己
靜坐時,就能內省自疚,閒談時,
不要談人是非。內省不疚則安,禍
最大莫過於貪,罪最大莫過於談人
是非。

反求諸己:成熟。能容納不同
的意見,才能胸懷天地。

內省不疚:
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
陽明先生臨終遺言:「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
善護口業與舌燦蓮花:

真實語--<乾卦‧文言傳>:「脩
辭立其誠。」
口根清淨--《無量壽經》:「善
護口業,不識他過。」
古德云:「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
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


言語,要像陽光,能製造光明的思惟。

貪心妄想為惡之蒂:

仙佛云:「慾乃惡之蒂。有貪心
就會有妄想,所以要知足常樂、
存養省察。」

三、學做仙佛,學修養就是一個韌
性、韌度。一個「革」字,要洗心
革面;一個「刀」字,要快刀斬該
斬的。抓得越多就缺少越多,如果
說人生的處世哲學,把這韌度、韌
性學的好,做什麼事都能成功。

洗心革面:另作新民的決心

洗、革:「淨」、「新」的工夫-
-掃塵除垢、變化氣質。

心中的「塵、垢」:貪欲、瞋恚、
無明、嫉妒、驕傲……。

自新才能清淨,也才能新人。

快刀斬亂麻:放下的智慧

電影<臥處藏龍>的名言:「我的師父
常說: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
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
電影<桃色交易>的名言:「有人說如
果你很想要一件東西,就放它走。如果
它回來找你,就會永遠屬於你;要是它
不回來,那麼它根本就不是你的。」

放手與珍惜:

弘一大師<惠安弘法日記>:「我
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
在,留待後來人。」

佔有、抓取,是內心的匱乏,當生
命被迫要放下,就會痛苦;自己願
意放,反而是超越。懂得珍惜,就
懂得給與、懂得放手。

四、當自我放縱的時候,就是自
我傷害。

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我們努力
賺錢,不斷消費、不斷抓取,以物
質來衡量成功……,然而,內心的
安寧與快樂未必真的在這裡!

自我放縱則阻礙靈性的成長:縱欲
-造業-起惑-受苦,輪迴不止。

善知識云:「過良好、高尚的生活。
如此當你走過歲月回顧時,就能再
次享受它。」
修道四門功課
功
德
(一)綜
論

仙佛云:「西方果位人間證。」

三施及其功德:財佈施得財富、法
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
長壽。
(
二
)
仙
佛
慈
訓
一 小 一 對
件 的 個 人
。 幫 方 說
助 便 一
, , 句
這 給 好
都 人 話
是 一 ,
功 個 給
德 小 人

一、現在也是在存無形的錢,知道嗎?
已經在理天開戶了,開了戶就要將無
形的錢存進去。這無形的錢要如何存?
(行功立德)不一定要在佛堂才能行
功立德,今天對人說一句好話,給人
一個方便,給人一個小小的幫助,這
都是功德一件,在生活之中都可以行
道,都可以將道好好發揮。

處處可行佈施--仙佛云:「心純正,
沒有污染,沒有偏念,也是一種佈施。
因為心正,沒有偏,就不會製造心靈垃
圾,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功德。『面施』,
面帶微笑,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言施』,盡量以鼓勵代替苛責、盡量
講好話、盡量不要批評別人。『身施』,
以身作則,去推動別人,看到別人有難,
要去扶持別人。」

仙佛云:「所謂佈施並非施錢而已,
真心的佈施,不在於錢財的多少,
而在於是否真心。」

發廣大心而行佈施:如若心量廣大,
即便修小福,得的福報也大,為什
麼?得福多少在乎用心,我們的心
真誠、心量廣大,得的福報也大。
 二、修道不可以有功德相,要
去掉功德相,才是真功德。

真正的功德來自於內心的寧靜,
佈施而不著相,才能生智慧;佈
施若掛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
好事,那就變成普通的福報。

山谷禪師每曰:「世以相貌觀人
之福,是大不然。福本無象可以
觀之,惟視其人量之淺深耳。」
 三、處處給人希望,就是有功德,
不是今天在佛堂做了多少事才有
功德,功德是隨時給人希望。

當別人灰心的時候,一句鼓勵的話,
能使人絕處逢生;別人失望的時候,
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見光明,
這也是佈施。

默默關懷與祝福別人,也是一種無
形的佈施。
 四、施捨時,就好像將左手的花
交到右手一樣,施來施去,都是
在自己手上。越施心量越寬廣,
這才是施捨的真正涵義。

佈施,猶如一片茶葉丟入一大茶
壺裏,少了我這一片,看似不影
響茶的味道;但是丟進我這一片,
整壺茶都有了我的芳香。雖然我
能施的很少,也會充滿每一滴水。
修道四門功課
火
候
(一)綜

論
生命的滋味,有過受寵的「甜」美,
有過被嫉妒的辛「酸」,有過辛勤付
出像流汗一樣的「鹹」味,也有過巨
大的失敗的痛「苦」,正是所謂的
「五味雜陳」,難以形容。有了「火
候」的鍛鍊與提鍊,才能轉五味雜陳
的人生滋味變為醍醐美味。

仙佛云:「省思:當你處在順、逆環
境當中,都要能懷著反省的心,省思
自己的病根所在:有否沉不住氣、耐
不得煩、吃不得苦、受不得誘惑、碰
不得釘子、挨不住壓力。」

陸桴亭先生云:「聞人之譽而懼,聞
人之毀而思,可與進德,可與遷善
矣!」

電影<阿甘正傳>的名言: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
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口味。
每天都要吃點苦的東西,以免
忘記苦味。」
(
二
)
仙
佛
慈
訓
福
了
。
苦
盡
才
會
甜
來
。
喜
歡
吃
苦
?
不
吃
苦
就
少
人
。
為
什
麼
眾
生
就
是
不
吃
得
苦
中
苦
,
方
為
人
上

一、希望我的徒兒們,對眾生能夠
廣植善緣、轉惡為善,遇到不平的
時候,忍耐一下,忍一時風平浪靜,
記得忍一時風平浪靜。耐得住就是
你的,耐得住就有你一份,耐不住
隨風而逝。

東方不動佛的愿立--阿閦佛:
「誓不對一切事物生嗔恚。」

《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有四
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四?
一者見他人闕失不以為過,二者
於瞋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說諸法
因緣,四者常念菩提,是為四。

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什麼
眾生就是不喜歡吃苦?不吃苦就少福了。
苦盡才會甜來,要忍耐,忍耐才能成菩
薩。要當菩薩很簡單,把人道做好,因
為人太任性了,總是自己好就好,不理
別人如何,毛病脾氣人人都有,稍不如
意就動火氣,火氣大肝火就大,肝火大
毛病就來了,不可不小心啊!

吃苦吃補,苦盡甘來:平凡的道
路,唱不出好聽的歌。

俄國文豪高爾基:「貧窮是一所最好的
大學。」
美國詩人福克納:「如果要我在疼痛與
無所事事之間做一選擇,我寧願選疼
痛。」
導演李安:「真正變得比較會的時候,
身上都是一堆傷了,所以,你在學習怎
樣應付你的損傷。」



三、人家罵你,你不生氣;人家臉
色給你看,你還是一樣,這就是有
火候。但是如果自己做錯事,要會
看臉色,這叫作知進退。這知進退
亦叫作「火候」。

拿回生命的鑰匙--奧地利的心理學
家弗蘭克爾云 :「人最大的自由,是
他在任何遭遇中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
度。」

古德云:「處順境、隨善緣,心不起
貪痴,福慧全現;處逆境、隨惡緣,
心不起瞋恚,惡業全消。」

相遇是為了圓滿:為什麼會和這個生命相
遇?每一個和我相遇的獨一無二的生命,
他們要帶給我什麼禮物,學習什麼生命功
課。只要體會到這份因緣,體會到生命相
遇是為了圓滿,就不會繼續停留在怨憎會
的痛苦中。

四、真正的強是什麼?能夠降伏其
心,能夠低心下氣,要做到人所做
不到的事情,忍人所不能忍的事情,
這樣修道才會進步。

自勝者強--《老子》第33章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
力,自勝者強。」

降伏自己--西藏諺語:「身是最
高的山,腳是最長的路。」
修道四門功課
禮
節
(一)綜
論

禮:節制,追求社會的和諧與天地
的秩序。

禮:折傲慢,放下身段,是有而不
居、高而能下的「謙虛」精神。

禮:懺悔改過,增長智慧。

禮:以懺悔力轉業力。

岳法律主云:「為什麼要叩頭?叩
掉你們的罪過,頭低一點,叩頭要
誠心的去叩,誠心感上天。老老實
實的叩,叩出你們的良心。」

《菜根譚》云:「蓋世功勞,當不
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
個悔字。」
(
二
)
是
在
告
訴
自
己
,
要
。 做
自
……
仙
佛
慈
訓
我
反
省
的
功
夫
叩
。
在
叩
頭
的
時
候
,
就
性
命
。
命
怎
麼
寫
?
人
一
膜
拜
叩
首
,
是
拜
自
己
的

一、膜拜叩首,是拜自己的性命。命怎麼寫?
人一叩。在叩頭的時候,就是在告訴自己,
要做自我反省的功夫,如果趾高氣昂,能夠
反省出什麼來嗎?心志高傲,永遠認為自己
是對的,那有什麼好反省的?人人心中,天
賦靈性都是個自性佛,所以面對仙佛時,就
好像看到自己的佛性一樣,對仙佛鞠躬,就
等於對自己謙恭反省。

作揖的時候,就好像立身行道於紅塵之中,
要懂得謙恭,要把腰放低一些,才不會碰
到矮門。再來就是左腳向前跨出,好像做
事一樣,凡事不可操之過急,也不要要太
莽撞,就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中庸之道。光
去做不去思考,是不會合乎中道的;光思
考不去做,理想也不會實現,所以為人處
世總要一步步踏實的來。

所以當我們在對仙佛叩頭時,就是在對我
們自己作最好的反省。曾老夫子說過一句
話:「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方
能成就一代聖人。修道、學道路中,心要
懂得去調伏、去平靜,要懂得境隨心轉,
不能心隨境轉。

叩首是拜自己的性命:恭敬自性佛

叩首是謙恭反省:放下身段,降伏
傲慢,猶如<謙卦.彖傳>:「謙
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
蘇格拉底說:「凡是高度超過三尺
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
得低頭。」

叩首是要合乎中庸之道:知行合一。
 二、規矩是讓你們更成長,塑造
你們成為標準的人。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
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
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禮和與禮節--《論語.學而》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
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
可行也。」

三、磕頭心要誠,要迴光返照,筋脈拉直,
頭部放鬆,手和頭一起動,力量由腳來支
撐,「叩首」非「叩手」。磕頭的動作,
有發有收,頭尾動作一貫,這是一貫道的
精神。叩首要誠心,叩首的目的在於養成
恭敬謙和的心,而且叩首的姿勢正確,可
打通經脈,有益身體健康。

<三寶修行日記>提到叩首時:

誠--精神一統,心無雜念。

靜--心平氣和,不著外境。

柔--身心一體,自然叩動。

順--人我皆忘,天人合一。
 四、叩首時要能冥想,默想著仙
佛,然後把自己也當成是祂,這
樣叩首才有意義。

合於道,同於德;上與諸佛菩薩
同,下與眾生合。創造人與己、
人與人、人與天、人與大自然的
合同與和諧。
總
結

品格:反求諸己,內省不疚;善護
口業,毌放縱自己;學習放下,毌
貪毌取。

功德:行功立德無所不在,在佛堂
在生活中,處處給人希望;無有功
德相,愈施心量愈寬廣。

火候:降伏自己,於瞋怒人常修慈心;
修習安忍,見他人過失不以為過;吃苦
吃補,處逆境而不起瞋恚。終究苦盡而
甘來。

禮節:叩首是拜自己的性命,恭敬自性
佛;叩首是謙恭反省,放下身段;叩首
是合乎中庸之道,以規矩而成方圓;叩
首要冥想仙佛,與之合一;叩首可以打
通經脈,有益身體健康。
聞思修

請問:何以修行要以品格立當先
呢?又如何涵養高尚之品格?

三施功德為何?如何行功立德?
佈施時應存什麼心態呢?
聞思修

老子云:「自勝則強」,西
藏諺語又云:「身是最高的
山」,其意為何?

佛規禮節的精神為何?請說
明之。
敬祝諸位前賢
聖凡如意
清洪雙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