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信系普通物理实验2013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信系普通物理实验2013
非物理专业普通物理实验
教材:
补充讲义:
1、补充:液体电阻的测定和研究
2、§3·11用惠斯通电桥测量中值电阻
3、§3·10示波器的调整和使用
4、补充:多用电表的使用
闵行校区
实验A楼
339
340
341
332、334
5、补充:磁场的描绘和研究
332、334
6、补充:霍尔效应和霍尔效应法测量螺线管磁场
7、§3·4在气垫导轨斜面上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332、334
327
8、§4·2拉伸法测定弹性材料的杨氏模量
9、补充:力敏传感器及液体表面张力的系数的测定
10、§3·20用牛顿环测定平凹透镜的曲率半径
321、323
321、323
326、328
11、补充:测定衍射光栅的光栅常数(光具座)
12、§3·17分光计的调整和棱镜折射率的测定
330
326、328
实验目录
学生分组名单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G组
H组
I组
课程安排
绪
9月11日
A
第1天
B
C
论
D
实验预习
E
F
G
实验预习
H
I
实验预习
(1)
1
2
3
4
5
6
7
8
9
(2)
2
3
1
5
6
4
8
9
7
(3)
3
1
2
6
4
5
9
7
8
第2天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1)
4
5
6
7
8
9
10
11
12
(2)
5
6
4
8
9
7
11
12
10
(3)
6
4
5
9
7
8
12
10
11
第3天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1)
7
8
9
10
11
12
1
2
3
(2)
8
9
7
11
12
10
2
3
1
(3)
9
7
8
12
10
11
3
1
2
第4天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
(1)
10
11
12
1
2
3
4
5
6
(2)
11
12
10
2
3
1
5
6
4
(3)
12
10
11
3
1
2
6
4
5
授课内容:
1、教材:绪论
§0·1
§0·2
§0·3
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大学物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2、教材:第一章 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1·1 物理量的测量与测量误差的概念
§1·2 直接测量量误差的估算
§1·3 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传递
§1·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1·6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教材中打“*”的内容供选学)
绪论
§0·1
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概念的确定,物
理规律的发现、建立和检验,都是通过大量实验结果概括得
到的。
2、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
有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
3、理工(医)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学物理实验是对学
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而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
§0·2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
科学态度、工作作风、探索精神、良好习惯
3、培养基本的科学实验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
(3)分析判断能力
(4)书写表达能力
(5)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4、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0·3
预习
大学物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
实验操作
完成实验报告
(1)预习
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
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方法,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使用仪器的介
绍,弄清构造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完成预习
报告:
(1)实验目的:说明实验的主要目的
(2)实验原理:应在对实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
简要的叙述。一般应写出本实验所依据的主要公式和公式中各量
的意义,明确实验中所要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及测量方法,还应画
出原理图、电路图或者光路图
(3)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4)设计好记录实验数据用的表格
(2)实验操作
(1)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备、齐全,记录所用仪器的型号、标
号和规格;
(2)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调试,切忌盲目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随时分析判断测量数据;
(4)积极思考、排除实验中的故障;
(5)如实记录实验测量的原始数据,数据记录应整齐清洁有条
理,养成列表法记录数据的习惯,以便于计算和复核。准备一
本专门的数据记录本。
(3)完成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要求写成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
并根据误差理论计算误差。对要求作图的实验必须作出相应的
实验曲线。
(2)实验结果 :写出测量的最后结果,并标明绝对和相对误
差或百分差。必要时,还须注明得到此结果的实验条件。
(3)问题讨论: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你感兴趣的问题进
行分析,改进实验的建议,实验中的体会级回答思考问题等
实验报告范例:见教材 P 3-4
第一章
§1·1
1·1·1
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量的测量与测量误差的概念
测量与单位
测量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实体取得定量概念或数字
表征的过程。
在表示某一带测量的测量结果时,必须同时给出数值和单
位,两者缺一不可。物理实验中,各物理量的单位采用国际单
位制为基础的单位。
表达测量结果的要素
按测量过程分类:
直接测量:将待测量与预先定标好的仪器、量具直接进行
比较,读出其量值的大小
间接测量:不能直接用仪器和量具测得,而是通过对某些
相关物理量的直接测量,再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出待测
量的大小。
按测量条件分类:
测量条件:包括观测者,仪器,测量方法,环境等
等精度测量:重复测量,每次的测量条件都完全相同
不等精度测量:重复测量,测量中有某一条件发生变化
1·1·2
误差及其
分类 一个待测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有一个客观存在
的量值,这个量值我们称之为真值。在实际的测量中,测量结
果和真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值。这个差值就称之为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真值是测不出来的。
测量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误差之后,得出一个在一定条
件下待测物理量的最可信赖值,并对其精确度作出正确的估计。
若真值为a , 最佳估计值x , 某次测量值为x , 则:
xa
偏差(或称残差)记为: i xi x
测量误差记为:
一、系统误差
同一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符号和绝对
值保持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量,该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产生原因: 1)测量仪器本生的缺陷
2)实验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
3)环境的影响或没有在所规定的条件下使用仪器
4)实验者的习惯于偏向引入的系统误差
不能依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来消除
分类:
已定系统误差:采用一定方法,数值和符号都能确定的系
统误差,可对测量值进行修正。
设已已定系统误差为x,则修正值cx x
修正后的测量实际值为:实际值 x ' 示值 x 修正值 cx
未定系统误差:不知道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仅知误差的范
围(误差限)
二、偶然误差
同一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测量值彼此之间总
有少许差异,而且变化不定,并且在消除系统误差后依然如此,
这种绝对值和符号随机变化的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产生原因: 1)实验者本人感觉器官分辨能力的限制
2)测量过程中,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微小的、无
规则的起伏变化
特征:
A.随机产生,无规律;B.不能消除
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
当测量次数增加时,偶然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规律。
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和运用统计规律进行分析检验,在大学物
理实验中,测量的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正态分布规律
x出现的概率
(概率密度)
测量值x
服从正态分布的偶然误差所具有的三个特点:
单峰性:绝对值小得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对称性:分布曲线是对称的,说明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有界性:超过一定大小范围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趋近于零。
1·1·3 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量所得的结果彼此离散的程度;
偶然误差的反映;
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
系统误差的反映;
精确度:综合反映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及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综合反映。
精密度高
准确度差
准确度高
精密度差
精密度、准确度都高,
就是精确度高
§1·2 直接测量量误差的估算
§1·2·1 多次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与结果表示
一、算术平均值——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
设对某物理量测量了 n次(等精度测量)
测量列:x1 , x2 , x3 ,
, xn
n
算术平均值:x
x
i 1
i
n
只有在重复次数n趋向无穷多,而系统误差又可忽略时,
x 才趋向于真值。
二、多次测量误差的估算
1、测量列的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
测量列:x1 , x2 , x3 ,
, xn
n
测量列的标准误差:
(x
i 1
a)2
i
测量列的标准偏差:
s
故 只有理论上的意义
n
n
(x
i 1
i
因真值a是未知的,
x )2
白塞尔公式
(n 1)
对一个测量列而言,如果求得的 s小,就表示测量的精密度较高
测量列的标准偏差 s的统计意义
s并不能代表测量列中某次测量值偏差的大小。就某次具体的
测量而言,其偏差i可能大于 s , 也可能小于 s。
s只是对一组测量值离散性的估计。根据统计理论,对于该测
量列中任何一个测量值而言,其偏差
落在 - s , s 区间的概率为68.3%,
落在 -2 s , 2 s 区间的概率为95.5%,
落在 -3 s ,3 s 区间的概率为99.73%,
故常称3 s为极限误差。在误差理论中,这些区间称为置信区间,
相应的概率称为置信度。
2、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算数平均值的误差为各测量值误差的平均值,而测量值
的偶然误差在相加时有所抵消,因此,算数平均值的标准偏
差要比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小,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当测量次
数n很大时,
n
x
s
n
2
(
x
x
)
i
i 1
n(n 1)
可以看到,增加测量次数 n 对提高测量精度是有益的。
在实验中,只要条件许可,尽可能采用多次测量,但由于实
验操作时间有限,不可能重复测量很多次,一般为6到10次,
此时仍用上式计算标准偏差,所得结果当然有不同程度的近
似性。
三、测量结果的表示及统计意义
设对某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时,分别求得求平
均值及其标准偏差,则测量结果可表示为:
x x x
这种表示并不意味着真值就是x x 到 x x
中的一个,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仅是表示真值
在x x 到 x x 范围内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统计理论可以证明,真值在此范围内的概率
为68. 3%,这就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统计意义。
四、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及百分差
1、绝对误差
为反映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可以把最后测量结果表示成
如下形式:
x x x
上式中的x称为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例如,
对于多次等精度测量,就用 x 表示绝对误差。
2、相对误差
在对不同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时,单就绝对误差的大小还
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测量结果的优劣,如:
L1 = ( 1000 ± 1 ) m,
L2 = ( 1.00 ± 0.01 ) m
为评价和比较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其
定义为:
x
E
100%
x
表示绝对误差在整个待测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用 E 表示
1
E1
100% 0.1%,
1000
0.01
E2
100% 1%
1.00
3、百分差
百分差是将测量值x和公认值(或理论值)x0比较得到的,
反映测量值和公认值(或理论值)的偏离程度。
P
x x0
x0
100%
例如:上海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公认值为g0=979.4cm/s2,而测
量值为g=984.6cm/s2,则百分误差为:
P
g g0
g0
100%
984.6 979.4
979.4
100% 0.5%
§1·2·2 单次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估算
为什么进行单次测量?
1、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某些量不可能做到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多次测量
2、偶然误差对测量的总误差影响不大,不必进行多次从发测量
单次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Δins :在正确使用仪器不产生其他附件误差的条
件下所给出的仪器示值的误差极限。Δins一般由仪器生产厂家
给出,在大学物理实验中,一般取仪器的最小分度值作为Δins
的估值。
仪器误差满足平均分布: s
米尺: Δins = 1mm
s
ins
3
ins
ins
2
3
0.6mm
2、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果单次测量是在一种非正常的不利条件
下进行,是我们无法保证测量的极限误差在仪器误差或仪器的最
小刻度范围内,就不应取Δins为极限误差的估值,而应根据具体
测量条件取更大的值。
§1·3
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传递
1·3·1 误差传递的基本公式
(适用于单次测量、极限误差)
N f x, y , z ,
,x, x,
y, y, z , z
一、对已定系统误差,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是确定的:
f
f
f
绝对误差:N x y z
P16 (1·3·2)
x
y
z
N ln f
ln f
ln f
相对误差:
x
y
z
P16 (1·3·3)
N
x
y
z
二、对未定系统误差和极限误差,只知道误差大小,不知道误差的正负:
绝对误差:N
f
f
f
x
y
z
x
y
z
N ln f
ln f
ln f
相对误差:
x
y
z
N
x
y
z
P16 (1·3·4)
P17 (1·3·5)
常用函数关系的误差传递公式(教材P17)
加减法,先算绝对误差后算相对误差
乘除法、复杂函数关系,先算相对误差后算绝对误差
P17
例1 3 1
单次测量测得一圆柱体的直径D 1.00 0.01 cm p 0.997 ,
长度L 16.00 0.01 cm p 0.997 ,求圆柱体的体积V。
这里可作为极限误差的传递来处理。
1
1
2
V D L 3.142 1.002 16.00 12.57cm3
4
4
V
D L
0.01 0.01
2
2
2.1%
V
D
L
1.00 16.00
D 12.6 0.021 0.27cm3
最后结果:圆柱体的体积
V
V 12.57 0.27 cm p 0.997 ; E
100% 2.1%
V
3
P18
例1 3 2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已知摆长的测量值为L 90.00cm,
系统误差为L 0.05cm,周期的测量值为T 1.905s,系统
误差为T 0.001s,求修正后的重力加速度。
本例中,误差的正负和大小均是确定的,属于已定系统误差
的传递,且函数关系式是乘除,所以先计算相对误差方便。
L
0.9000
2
2
4
9.791
m
/
s
T2
1.9052
g L
T
0.05
0.001
2
2
0.05%
g
L
T
90.00
1.905
g 4 2
故重力加速度包含的系统误差为:
g
g g
9.791 0.0005 0.005 m / s 2
g
重力加速度的修正值 g 0.005 m / s 2
修正后的重力加速度值为g 9.796 m / s 2
1·3·2 标准偏差的误差传递公式
x x x , y y y , z z z ,
N f x, y, z ,
2
f 2
f 2
f 2
绝对误差: N x y z
x
z
y
2
2
P18 (1·3·7)
相对误差:
N
N
2
ln f 2
ln f 2
ln f 2
y
x
z
x
y
z
2
2
P18 (1·3·8)
常用函数关系的标准偏差传递公式(教材P19)
间接测量量的误差计算举例
内径 D1 2.880 0.004cm
外径 D2 3.600 0.004cm
例:已知空心圆柱体的
高度 h 2.575 0.004cm
求环的体积V 和及其误差ΔV。
2
2
2
1
解: 求环体积 V ( D D )h (3.6002 2.8802 ) 2.575 9.436cm3
4
lnV
2 D2
2
,
求偏导
2
D2
D2 D1
合成
求ΔV
结果
4
lnV
2 D1
2
,
2
D1
D2 D1
lnV 1
h
h
2 D2 D2 2 2 D1 D1 2 h 2
V
( 2
) ( 2
) ( ) (带入数据) 0.0081
2
2
D2 D1
D2 D1
h
V
V V
V
9.436 0.0081 0.08cm3
V
V =( 9.44±0.08)cm3,E = 0.8%
§1·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1·5·1 有效数字的概念
测量结果中所有可靠数字和一位欠准数字统称为有效数
字。有效数字的个数则称为有效位数。
1.32545 , 24.675 ,
65890 ,
0.579
, 0.000982
,
0.21067
(1)数值前面的 “ 0 ” 不是有效数字
(2)有效位数不是 “ 小数位数 ”
一、单位换算应保持有效位数不变
测量及结果的数值和数学上的一个数偶不同的含义。在进
行单位换算或改变小数点位置时,可采用科学记数法,把不同
单位用10的不同次幂表示,从而保持有效数字不变。
如: 3.7 m = 3.7×103 mm
二、直接测量的读数原则
直接测量时,凡是可以进行估读的仪器,必需在仪器的最
小刻度下估读一位,估读时,即使刚好是整数刻线对齐,估读
数“0”也涉及有效位数,也应记下。 一般按最小分度值的1/2、
1/5、或1/10估读。
对一定的测量对象而言,有效数字的位数实际反映了所用
测量仪器的精密程度。
可以估读的
仪器一定要
估读!
三、测量结果的有效位数应根据和绝对误差对其来决定
1、因实验误差本身是估计的欠准数字,根据一般只保留一位欠
准数字的原则,所以误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至多取二位
(取二位的情况是当误差的第一位数值较小,例如为“1,2,3”,
利用尾数取舍法处理引起的附加误差在整个误差中占的百分比
较大时,保留二位),多余的尾数则采取4舍6入5凑偶的原则取
舍。
例:
误差 Δ = 0.548 mm时,取为Δ = 0.5 mm
误差Δ = 1.37 时,
取为Δ = 1.4
2、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的最后位应与误差位对齐,多余尾数的
取舍原则同上。
例: x 12.457821 mm , x 0.043 mm ,
x 12.46 0.04 mm , E
0.04
100% 0.32%
12.46
即:误差末位在小数点后第二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也取到
小数点后第二位。
1·5·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一、加减运算
1.389 + 17.2 + 8.65 + 94.12 = ?
1.3 8 5
17.2
8.6 5
+
94.1 2
—————
121.3 5 5
121.4
结果的小数位数与参加运算的数中小数位数最少的
一个相同
二、乘除运算
12.385 × 2.2 =
?
12.385
×
2.2
—————
24770
24770
—————
272470
27
结果的有效位数与参加运算的数中有效位数最少的
一个相同
三、乘方、开方运算
结果的有效位数与底数的有效位数相同
四、三角函数运算
sin60°5′=0.866751708 (查表)
∵sin1′=0.0002908882045
∴sin60°5′=0.8668
五、对数运算
结果的有效位数与真数的有效位数相同
六、特殊数的有效位数
可以认为准确数字或常数的有效位数是无限多位
§1·6
§1·6·1
§1·6·2
§1·6·3
§1·6·4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及其应用
逐差法
最小二乘原理与曲线拟合
§1·6·1 列表法
优点:简明、条理清楚。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的原则:
1、表格中所列物理量均应标明名称和单位;
2、表格中各物理量的排列尽量与测量顺序一致;
3、表格中所列数据主要是原始数据,重要的中间计算
结果也可列入表中;
4、如有必要,还应记下测量表格中各量所用的仪器及
其规格,以及环境条件,以利对结果复查。
列表法示例
测定钢珠直径的实验 P24
原始
数据
物理量名称、单位
中间
计算
结果
§1·6·2 作图法及其应用
优点:
1、直观、能形象地表示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线可找出两相关量之间的经验公式;
3、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图线可外推到没有测量的区域或在
实际测量点之间内插;
用毫米方格纸作图
例: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列表如下:
表1: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数据
U (V )
I (mA)
0.74
2.00
1.52
4.01
2.33
6.22
3.08
8.20
3.66 4.49 5.24 5.98 6.76 7.50
9.75 12.00 13.99 15.92 18.00 20.01
作图步骤:
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确定坐标纸的大小
坐标分度值的选取应能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一般以 1~2mm对应于
测量仪表的仪表误差。(实际在选择坐标分度值时,应既满足有效数字的要
求又要便于作图和读图,一般以1 mm 代表的量值是10的整数次幂或是其2
倍或5倍)
根据表1数据U 轴可选 1.0 mm对应于0.10V,I 轴可选1.0 mm对应于
0.20mA,并可定坐标纸的大小(略大于坐标范围、数据范围) 约为
130mm×130mm。
2. 标明坐标轴:
用粗实线画坐标轴,
用箭头标轴方向,标坐标
轴的名称或符号、单位,
再按顺序标出坐标轴整分
格上的量值。
I (mA)
20.00
18.00
16.00
14.00
3.标实验点:
实验点可用“ ”、
“ ”、“ ”等符号标
出(同一坐标系下不同曲
线用不同的符号)。
12.00
10.00
8.00
6.00
4.00
4. 连成图线:
2.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用直尺、曲线板等把
点连成直线、光滑曲线。
一般不强求直线或曲线通
过每个实验点,应使图线两边的实验点与图线最为接近且分布大体均匀。图
线正穿过实验点时可以在点处断开。
U (V)
图解法
利用已做好的图线,定量地求得待测量或得出相关量的经
验公式,称为图解法。
1、求与直接测量点相关量的对应值:在利用有限个实验数据绘
制成y-x曲线图后,即可方便地通过曲线求出与任意x值相对应
的y值,或与任意y值相对应的x值
2、外推法:通过对测得的实验曲线延长的方法,求得实际上难
于测量的点的量值。
3、求经验公式:利用实验方法求得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可用利用图解法求直线的斜率。
(1)求斜率要用两点法,不能只取一点,因为直线不一定通过原点
(2)所选两点不能取实验测量点,且两点尽量分开些,两点太近,会影响
所求斜率的有效位数,使结果不准确。
5.标出图线特征:
在图上空白位置标明
实验条件或从图上得出的
某些参数。如利用所绘直
线可给出被测电阻R大小:
从所绘直线上读取两点 A、
B 的坐标就可求出 R 值。
I (mA)
20.00
B(7.00,18.58)
18.00
16.00
14.00
12.00
由图上A、B两点可得被测电阻R为:
U U A 7.00 1.00
R B
0.379( k)
I B I A 18.58 2.76
10.00
6.标出图名:
在图线下方或空白位
置写出图线的名称及某些
必要的说明。
8.00
6.00
4.00
2.00
0
A(1.00,2.76)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至此一张图才算完成
电阻伏安特性曲线
U (V)
§1·6·3
逐差法
两个测量值成线性关系时,利用逐差法可以方便地求得斜
率和截距。并能充分地利用测量数据。 设x、y之间有线性关系
y = a + bx ,实验数据为:x1, x2, … , xn 和 y1, y2, …, yn。
y1 a bx1
y a bx
2
2
yn a bxn
根据一般的逐项
取差法,
y1 y2
b
( x2 x1 ) ( x3 x2 )
y1 y2 y1 b x2 x1
y2 y3 y2 b x3 x 2
yn 1 yn yn 1 b xn xn 1
yn
yn y1
( xn xn1 ) xn x1
这样的计算方法是不可取的。
逐差法的基本方法是把测量数据分为前后个数相等的两组,后
面一组中各个数据减去前面一组中相应的数据,再将结果取平
均求斜率b
y1 y n 1 y1 b x n 1 x1
2
2
y y y b x x
2
n
2
n
2
2
2
2
2
y n yn y n b xn x n
2
2
2
n
2
y n i yi
i 1 2
b
n
2
x n i xi
i 1 2
求得b后,可以运用累加法求截距a
n
n
y
i 1
n
i
na b xi
i 1
a
y
i 1
i
n
b xi
i 1
n
y bx
§1·6·4
最小二乘原理与曲线拟合
图解法处理数据时,人工拟合的曲线不是最佳的。
科研工作中常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曲线。
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回归
方程,因此用实验数据寻求最佳拟合线的问题也常称
为方程的回归问题。
设两个变量x与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y a bx
设对x和y做了n次测量: x1 , x2 ,
, xn
y1 , y2 ,
, yn
考虑最简单的情况:每个测量值都是等精度的,
且x, y中,只有y有偶然误差。
y1 (a bx1 ) 1
y (a bx )
n
n
2
2
2
2
2
, 令:Q i yi a bxi
i 1
i 1
yn (a bxn ) n
最小二乘法要求Q取最小值,使其最小的条件是:
Q
Q
2Q
2Q
0,
0, 2 0, 2 0。
a
b
a
b
n
Q
a 2 yi a bxi 0
i 1
n
Q
2 yi a bxi xi 0
b
i 1
可解出最佳拟合值:bˆ
n
n
n
i 1
i 1
i 1
n xi yi xi yi
n xi2 xi
i 1
i 1
n
n
2
,
ˆ
aˆ y bx
n
相关系数:r
x x y y
i 1
n
i
xi x
i 1
i
2
n
yi y
,
2
i 1
r值越接近1,说明测量数据的线性越强。
r 0, 则表示x与y完全不相关。
1 r 1,
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课后自测练习
P33
五、七、八(1、3、5)、九
P34
十六(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