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2008.1

大学物理实验
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一、测量:
测量与误差
就是借助一定的仪器或量具,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将待
测量与一个选作单位的同类量进行比,其倍数即为该待
测量的测量值。
 测量值
测量组成 

单
测量值=读数值(有效数字)+单位
位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SI制-1971)
七个基本单位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
电流强度(安培/A)、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两个辅助单位:平面角(弧度/rad)、立体角(球面度/sr)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测量的分类
1.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
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的同类物理量的标准单位相比较得到
测量值。比如用游标卡尺测量某一圆柱体的外径;用秒表测量时
间等。
间接测量:
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已知函数关系,求得该被测
物理量。例如,通过测量流过某一电阻的电流和其两端的电压而求
得的电阻值即为间接测量量,而电流和电压为直接测量量。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关系
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时,采用一种方法时,可能为直接测量
量,而采用另一种方法是由可谓间接测量量。当时用万用表测量电
阻时得到的测量值就为直接测量值,而非间接测量值了。
2.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
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 X 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一组
测量值 X1、X 2、X 3、
 X n称作等精度测量。
相同的条件:指同一时间地点、同一人、相同的测量仪器和
测量环境等条件。
非等精度测量:
在不同测量的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的
测量值的精确程度不能认为是相同的,称作非等精度测量。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三、误差及其分类
误差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误差,
误差= 测量值-真值
N  N  N0
测量误差又称绝对误差。
即
真实值无
法知晓?
1.根据误差的表示方式,误差分为:
(1)绝对误差:
(2)相对误差:把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叫相对误差,即
Er 
2008.1
N
100%
N0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三、误差及其分类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的性质分为: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3.过失误差(粗差)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1.系统误差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绝对值
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2)性质:带有系统性和方向性
(3)产生的原因:
测量仪器方面的因素。
测量方法方面的因素:
环境方面的因素。
测量人员方面的因素。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4)系统误差服从的规律
①不变的系统误差: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固定不变
②线性变化的系统误差:误差值随某些因素作线性变化的
系统误差
③周期性变化的系统误差:测量值随某些因素按周期性变
化的误差,称为周期性变化
④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误差是按确定的且复杂规律
变化
2
如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述 R  R20   (t  20)   (t  20)
0
式中,R 为温度为 t 时的电阻;R20 为温度 20 C 为时的电阻; 和  分
别为电阻的一次和二次温度系数。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5)系统误差的发现
在测量过程中形成系统误差的因素是复杂的,目前还没有能够适用于
发现各种系统误差的普遍方法,只有根据具体测量过程和测量仪器进
行全面的仔细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加以校验,
才能最终确定有无系统误差。常用方法有:
①实验对比法:
主要适用于发现固定系统误差,其基本思想是改变产生系统误差的条件,
进行不同条件的测量。
②理论分析法:
主要进行定性分析来判断是否有系统误差。如分析仪器所要求的工作条件
是否满足,实验依据的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测量过程中是否满足,如果
这些要求没有满足,则实验必有系统误差。
③数据分析法:
主要进行定量分析来判断是否有系统误差。一般可采用残余误差观察法、
残余误差校验法、不同公式计算标准差比较法、计算数据比较法、检验法、
秩和检验法等方法。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6)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
由于测量方法、测量对象、测量环境及测量人员不尽相同,因而没有一
个普遍适用的方法来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下面介绍几种减小和消除系统
误差的方法和途径。
①从产生系统误差的根源上消除
这是消除系统误差最根本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
认真仔细分析,发现产生系统误差的各种因素。
措施:
采用近似性较好又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公式,尽可能满足理论公式
所要求的实验条件;选用能满足测量误差所要求的实验仪器装置,严格
保证仪器设备所要求的测量条件;采用多人合作,重复实验的方法。
②引入修正项消除系统误差
③采用能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进行测量
对于某种固定的或有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可以采用交换法、抵消法、
补偿法、对称测量法、半周期偶数次测量法等特殊方法进行清除。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2.随机误差
(1)定义:由于感官灵敏度和仪器精密程度的限
制,周围环境的干扰以及伴随测量而来的不可预料
的随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误差。
(2)特点:大小无定值,一切都是随机发生的,因
而把它叫做随机误差(亦称作偶然误差)。
(3)规律:多次测量时,随机误差服从以下统计规
律。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①单峰性。测量值与真值相差越小,在测量中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测量值与真值相差越大,则出现的可能性越小。如图1所示,当误
差
呈现正态分布、矩形分布和三角分布时,随机误差具有单峰性。
②对称性。测量值与真值相比,大于或小于某量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③有界性。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④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小。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3.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关系
上面分别单独讨论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即在不考虑随机误差的情况下
研究系统误差,和在不考虑系统误差的情况下研究随机误差。然而在实际情况
下,对于任何一次实验,既存在着系统误差又存在着随机误差,只存在一种误
差的实验是不存在的。当然在有些实验中,以系统误差为主,有些实验中以随
机误差为主。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具有恒定性或规律性,随机误差的特点是随机性,
就其特点而言,似乎这两类误差是可绝然分开的,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比如
分析用刻度不均匀的米尺测量长度时带来的误差。对于米尺上某一确定位置的
刻度值与真值间的误差,不论测量多少次都不会改变,显然这个误差是系统误
差;但对于米尺各处来讲,每个确定位置的刻度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的大小和
方向都是不确定的,具有随机性,显然是随机误差。再比如某实验人员在读数
时总是习惯偏向一方,产生的误差是系统误差;而另一实验人员在读数时没有
偏向一边的习惯,而是有时偏左,有时偏右,产生的误差无疑是随机误差。系
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这种关系反映出这种分类方式的缺陷,实验不确定度(见
第四节)就可以克服这种缺陷。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4.过失误差
在测量中还可能出现错误,如读数错误、记录错
误、操作错误、计算错误等,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作过
失误差。这种错误已不属于正常的测量工作范畴,实
验中应当尽量避免。克服错误的方法,除端正工作态
度、保证操作方法无误外,可用与另一次测量结果相
比较的办法发现并纠正。含有过失误差的测量值往往
较大地偏离正常测量值,称作坏值,应当在数据分析
处理过程中给予剔除。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5.误差的几个相关概念
(1)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量所得的结果相互接近(或离散)的程度,精密
度的高低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即精密度越高,数据越接近,随机误差
越小;反之随机误差就越大。
(2)正确度
正确度是指测量值或实验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它的高低反映系
统误差的大小。即正确度越高,测量值越接近真值,系统误差就越小;
反之,系统误差就越大。
(3)准确度
准确度(又称精确度)是精密度
和正确度的综合反映。当随机误差小
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准确度等于正确
度;当系统误差小到可以忽略或得到
修正消除时,准确度等于精密度。两
者都高,准确度就高;两者之一低或
都低,则准确度低。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四、误差的表示形式
误差的表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 X 表示测量结果 X 与真值 X 间的相差范围,正负号
“±”
X
X
X
表示测量结果 可能比 大或者比 X 小。由测量结果及其绝对误
 X  X   X  X
X   X  X
差可以看出,真值所在的可能范围为
,或简写为
 X X
E。


 100%
r


X
X
相对误差:
表示绝对误差在所测物理量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X   ( X  X )
测量结果表示:
(单位)
X
Er 
100%
X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第二节 直接测量结果误差的估算方法
一、单次直接测量的误差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可用仪器
误差Δ仪 (仪器出厂时的检定)作为绝对误差。
1.对于连续读数仪表,误差取最小分度值的一半;
2.对于有游标的量具和非连续读数的仪表,误差Δ仪取最小分度值;
3.对于某些仪器,其不确定度限值Δ仪需要计算:
(a)指针式电表的Δ等于量程与等级的乘积
(b)电阻箱的Δ等于示值乘以等级再加上零值电阻
(c)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Δ等于各砝码不确定度之和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二、多次测量平均值
等精度测量:
是指测量条件完全相同的多次测量。相同的条件是
指相同的观测者、相同的仪器、相同的测量环境等等。
假设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 n 次等精度测量,其测量
,X i,
,X n ,则 X 的算术平均值
值分别为 X1,X 2,
1
X  ( X1  X 2 
n
1 n
 Xn )   Xi
n i 1
因真值不可知,故将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得值
的最佳估计值。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设每一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值为
X1  X =1,X 2  X = 2, ,X n  X = n,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通常采用算术平均误差作为绝对误差范围
1
( 1   2    n )
n
它表示对物理量 X 做任意一次测量,测量误差出现在  X 到
X 
 X 之间的概率为58%
X
100%
相对误差: Er 
X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三、测量列的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
当测量次数 n 无限多时,各测量值 X i 的误差
i  X i  X  平方平均值的平方根,称作标准误差,
用  表示,即
n
n

12   22  ....   2n

n
标准偏差  X :
i 1
n
2
i

(X
i 1
2
2
2
n
d
2
i
n
n
1
2
i 1

(
X

X
)
 i
n 1
n  1 i 1
di  X i  X
2008.1
i
 X )2
n
d d
d
X 

n 1
2
1
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标准偏差的物理意义
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那么任意一次测量,测量
值误差落在   X 到   X 之间的可能性为68.3%,或者说,对某
一次测量结果,真值在区间 X   X 内到 X   X 的概率为68.3%。
f (X )
68.3%
极限
误差
99.7%
3
99.7%
95.4
%
O
2008.1
X  3 X X  2 X X   X
X
X   X X  2 X
X  3 X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x
四、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经理论推导测量值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X为:
n
X 
2
(
X

X
)
 i
i 1
n(n  1)

X
n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是 n 次测量中任一次测量值标准误差的 1 n 倍。
其物理意义是,在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对多
次测量结果,真值在区间 X   X 内的概率为68.3%。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型电位差计测量某一电阻的端电压6次,测量
例1 用
数据列入下表,试表达测量结果。
UJ  31
次数
1
2
3
4
5
6
(电压)
15.526
15.529
15.530
15.528
15.527
15.528
解:其算术平均值为
1 6
1
V  Vi  (15.526  15.529  15.530  15.528  15.527  15.528)  15.528
6 i 1
6
d1  15.526  15.528  0.002;
d 2  15.529  15.528  0.001
d3  15.530  15.528  0.002;
d 4  15.528  15.528  0.000
d5  15.527  15.528  0.001;
d 6  15.528  15.528  0.000
n
平均值的标准误差为:
V

V  V   V  15.528  0.001
2008.1
 (V  V )
i 1
i
n(n  1)
Er 
V
V
2
(22  12  22  02  12  02 ) 106

 5.16 104
6(6  1)
100% 
0.001
100%  0.006%
15.528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第三节 间接测量误差的估算方法
误差传递:直接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有误差的,显然由直接测量值
经过运算而得到的间接测量值也有误差。由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估算
间接测量误差的方法叫做误差传递。
N  f ( X 1 , X 2 , X n )
设:
若各直接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分别
X 1 , X 2 ,X n
为 N
,则间接测量值
的绝对误差
N
为
,其计算方法如下:
将上式求全微分,得
f
f
f
f
dX1 
dX 2 
dX3   
dX n
X 1
X 2
X 3
X n
dN 
N 
E
f
f
f
f
X 1 
X 2 
X 3   
X n
X 1
X 2
X 3
X n
N
N

N
f ( X1, X 2 , X 3  X n )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常用运算关系的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运算关系
N  X1  X 2
 N   X2   X2
N  X1  X 2
 N   X2   X2
2
X
2
N  X1  X 2
X
N 1
X2
N  Xn
N n X
1
1
N
N
N
N
 (
 (
N
N
N
N
1
X1
X
1
X1
)2  (
 n

)2  (
X
2
X2
2
)2
)2
X
X
1 X

n X
 N  sin X  X
N  cos X
 N  cos X  X
N 
X2
X
N  sinX
N  lnX
2008.1
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X
X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标准误差的传递公式
若各直接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分别为标准误差
则间接测量值的误差估算需要用误差的方根合成,即
绝对误差
f
f
f
2
2
N  (
 X1 )  (
 X2 )  (
 X 3 )2 
X 1
X 2
X 3
相对误差 Er 
2008.1
N
N

N
f ( X1, X 2 , X 3  X n )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f
(
 X n )2
X n
例2
某一长度, L  X 1  X 2  X 3  X 4 ,其中,X 1  50.00  0.05mm
X 2  4.05  0.05mm ;X 3  12.63  0.05mm ;X 4  1.013 0.005mm
试计算其结果及误差。
解:
L  (50.00  4.05  12.63  1.003)  34.32mm
 L  0.052  0.052  0.052  0.0052 mm  0.09mm
L  L 
 (34.32  0.09)mm
L
 L 0.09
Er 

100%  0.3%
34
.
32
L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例3:
h
用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某圆柱体不同部位的直径d 和不同部位的高
8次,得到下列数据,表示出结果。
n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各
平均值
d/cm(直径) 1.6499 1.6591 1.6476 1.6586 1.6479 1.6482 1.6492 1.6489 1.6487
h / cm (高) 2.0004 1.9993 2.0000 2.0010 2.0010 2.0015 1.9995 1.9990 2.0002
解:各测量值偏差的绝对值分别为
d1  1.6499 1.6487cm  0.0012cm,d 2  1.6491 1.6487cm  0.0004cm
d 3  1.6476 1.6487cm  0.0011cm,d 4  1.6486 1.6487cm  0.0001cm
d 5  1.6479 1.6487cm  0.0008cm,d 6  1.6482 1.6487cm  0.0005cm
d 7  1.6492 1.6487cm  0.0005cm,d 8  1.6489 1.6487cm  0.0002cm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n
d 
2
(
d

d
)
 i
i 1
n 1
0.00122  0.00042  0.00112  0.00012  0.00082  0.00052  0.00052  0.00022

8 1
同理可以求出  h  0.0009cm
2
1
1
2
圆柱体的体积 V   d h  4  3.14159  (1.6487 cm )  2.0002 cm
4
 4.2702cm3
相对误差 Er 
V
V
 2    
 2  0.0008  0.0009
  d   h   
 
  0.1%
1
.
6487
2
.
0002
d
h

 


  
2
2
2
3
3
标准误差  V  Er V  4.2702 0.1%cm  0.004cm
3
测量结果为: V  V   V  (4.270 0.004)cm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2
第四节 测量不确定度及测量结果的表示
一、不确定度评定的意义
即使采用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由于测量仪器和测量者的问题,
测量结果仍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它必然有不确定的成分。实际
上,这种不确定的程度是可以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公认的方
法来表征,这就是“不确定度”的评定,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
下,不确定度愈小,表示测量结果愈可靠。
不确定度必须正确评价。评价得过大,在实验中会怀疑结果的
正确性而不能果断地作出判断,在生产中会因测量结果不能满足要
求而需再投资,造成浪费;评价得过小,在实验中可能得出错误的
结论;在生产中则产品质量不能保证,造成危害。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二、不确定度的分类和估算方法
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具有分散性的一个参数,
它是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一量值范围内的一个评定。
不确定度根据其性质和估算方法不同,可分为A类不确
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A类不确定度是被测量列能用统计
方法估算出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实验标准差表征,即
为 ;B类不确定度则是不能用统计方法估算的所有不
A
确定度分量,用 u表示。
B
A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估算,直接由测量列平均值的标
准误差公式来计算。即
n
2
1

A X 
(Xi  X ) 

n(n  1) i 1
n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是
采用近似标准差估算非统计不确定度。
当非统计不确定度相应的估计误差为高斯
分布时有:u B   3
当非统计不确定度相应的估计误差为均匀分
布(方法、环境、数字仪表等误差分布)时有:
uB   3
为非统计不确定度相应的估计误差限,通常
   仪器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二、合成不确定度
合成不确定度,即A类和B类不确定度的总和,其合
成公式为:

k
k
2


u
  j
j 1
2
j
j 1


式中, 为合成不确定度;
为任一A类不确定度分量,
为任
j
j
一B类不确定度分量。
u
上式为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它是由多个彼此间相
互独立的统计和非统计不确定度的方根和。合成不确定度
表明在测量过程中所有不确定度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合成影
响。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三、总不确定度计测量结果表示
1.总不确定度:是以确定的置信概率所给出的与合成不确定度成
正比的置信区间。即 U
 C
C
式中,U 为总不确定度;

为置信因子;
为合成不确定度。
总不确定度即在一定置信概率下所对应的置信区间的范
C
围。
C
C
当置信概率为68.3%时,置信因子
为1;当置信概率为95.4%
时,
置信因子
为2;当置信概率为99.7%时,置信因子
为3。一
般物
理实验中取与标准差相对应的置信概率68.3%,故总不确定度就
等
于合成不确定度。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2.不确定度的传递
由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引起的间接测量量的不
确定度传递公式,如同标准差传递公式一样。设间接
测量量N的函数为 f  A, B, C, ,则
f
f
f
2
2
N  (
 X1 )  (
 X2 )  (
 X 3 )2  
X 1
X 2
X 3
N 1
f
f
f

(
 X )2  (
 X )2  (
 X )2  
N
N
X 1
1
X 2
2
X 3
3
3.用总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用总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的形式为
N=( N ± U )(单位)
2008.1
(写出置信度 P 值)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当置信度 P  0.683 时,U   ,则
N  N  (单位) ( P  0.683 ,可不写)
★当置信度 P  0.954 时,U  2 ,则
N  N  2 (单位)
( P  0.954 )
★当置信度 P  0.997 时,U  3 ,则
N  N  3 (单位)
2008.1
( P  0.997 )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一、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测量数据的各数字中,既有没有误差的可靠数
字,又有含有误差的可疑数字。
我们把可靠数字和数据最末的一位可疑数字统称为
有效数字。
一般规定,数值中的可靠数字与所保留的1位(或2
位)可疑数字,统称为有效数字。测量结果用有效数字
表示,可以反映测量的准确度。
(1)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和数字的一个数有着不同的意义;
(2)对于十进制单位变换,只涉及小数点位置改变,而不允许
改变有效位数;
(3)实验结果的最后1位数字应与绝对误差对齐,绝对误差最多
写2位,相对误差也是如此。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二、关于有效数字的几点说明:
(1)非测量值(如公式中的常数,实验次数等)不是有效数字,
如π,e等不是有效数字。
(2)在测量数据中,左边第一位非零数字之前的零不是有效数
字,但数据中间和末尾的零应算为有效数字。
(3)记录数据时,不可随便增(减)零。对测量数据而言,尽
管它们在数字上相等, 8.605cm≠8.6050cm。要特别强调的是:
记录原始测量数据时,一定要反映出测量器具的测量精度。
(4)在换算单位时应保持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5)注意科学计数法的正确形式。即把数据写成小数点前只保
留一位整数,后面再乘以10的方幂的形式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6)表示测量值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尾数与不确定度的尾数
一定要取齐。同时,我们规定:普通物理实验中的最终测量量
(待测量)的不确定度取一位;相对误差取两位。
x  x  x
Ex  ? %
保留1位
尾数对齐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保留2位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
为获得实验结果,往往需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在数据运算
中,首先应保证测量的准确程度。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加减运算几个数相加减时,最后结果的可疑数字与各数值中最先
出现可疑数字对齐。
例1已知 Y  A  B  C,A  (302.3  0.5)cm, B  (23.642 0.012)cm
C  (1.564 0.005)cm 试问计算结果应保留几位数字?
解:
上例的简算方法为
2008.1
Y =302.3+23.6-1.4=324.5 (cm )
Y =(324.5±0.5) cm
Y
=0.15%
Y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2.乘除运算
几个数相乘或除,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各数值中有效
数字位数最少的一个相同(或最多再多保留一位)。
例2. 5.348  20.5  ?试问计算结果应保留几位数字?
解:用计算器计算可得5.348×20.5=109.6340
看一下具体的运算过程便一目了然。见
运算式,因为一个数字与一个可疑数字
相乘,其结果必然是可疑数字,所以,
由上面的运算过程可见,小数点前面第1
位的“9”及其以后的数字都是可疑数字。
按照保留1位可疑数字的原则,计算结果
应写成110,为3位有效数字。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 3761.3  21.7  173.332  173
可见,积或商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同上面叙述
的加减简算法则是一致,与参与运算的各量中的有
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位数相同。如4位有效数字与3位
有效数字相乘,计算结果为3位有效数字。如果计算
结果的第一位数是“1”,“2”,“3”时,则可多留
一位。
在进行乘除运算时,误差传递公式为
N A B


N
A
B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例题3.
用千分尺、游标卡尺、物理天平作为测量器件测量一小圆
柱体的物质密度。
D
游标卡
尺
H
物理天平
4m
m
m


 2
2

D
H
V
r H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 千  0.004mm
次数n
D(mm)
H(mm)
1
 游=0.02mm
2
3
4
 天=0.05g
m(g)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5
D
D
i
5
H
H 
 ....
i
5
mm
SD 
SH 
 D
 D
2
i
 ....
5 1
 H
H
 D  S D2  2千 =....
2
i
5 1
 ....
 H  S H2  2游 =....
 m   天=0.05g
保留2位
4m

 ....
D 2 H
m 2
D 2
H 2
E   (2
) (
)  ( )  ?%
D
H
m
   E    ....
2008.1
    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尾数对齐
3.乘方运算
乘方运算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其底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4.对数、三角函数和次方运算
它们的计算结果必须按照误差传递公式来决定有效数字
位数,而不可以用前面所述的简算方法。
例4.已知A=3000±2,计算
y  ln A
解:由计算器算:y  ln A=ln3000  8.0063676
按照误差传递公式可得
y 
1
2
 A 
 0.0007
A
3000
结果为 y  ln A  8.0064 0.0007
y
 0.009%
y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5.数字的截尾运算
在数据处理时,经常要截去多余的尾数,一般截尾时以
“四舍六入,逢5奇进偶不进”来定。这个原则比过去习惯规
定的四舍五入的截尾规则更合理,这可由下面的分析看出。
如按四舍五入来截尾时,数字2可能是由下面这列数1.5,1.6,
1.7,1.8,1.9,2.0,2.1,2.2,2.3,2.4截尾而得到。撇
开1.5这个数不计,其他几个数的平均正好为2,加1.5后,其
平均数就比2偏小。如按前述规定,则2可以是由1.5,1.6,
1.7,…,2.0,…,2.4,2.5截尾得到,平均正好是2。截尾
时尾数的进与舍机会均等,这就更合理了。
根据以上的截尾原则,将下列数截去尾数成4位有效
数字时,应有
2008.1
2.345 26 →2.345
2.345 50 →2.346
2.346 50 →2.346
2.347 50 →2.348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6.数字的科学记数法
在乘除和开方等运算中,对数字采用科学记数常常是比较方便的。
所谓数字的科学记数法即是将数字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示有
效数字,书写时只在小数点前保留1位数,如3.46,5.894等;第
二部分表示单位,以10的几次幂来表示,如 103,10 4 等。
0.000345  139 → 3.45 104 1.39 102  (3.45 1.39) 106
0.00173×0.000013 4
→ 1.73 103  1.34 105  1.731.34 108
2
0.000846 → 8.46104  8.46 10
7.计算公式中常数的取值

像这
类常数在参与运算时,比测量值多取一位有效数字,但
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以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为准。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8.如果在运算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则逐步
按照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处理,以决定最后结
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128.6  52.36
76.2
76.2
3



1.7

10
0.128  0.0826 0.044 4.4 102
应当注意的是,上面所讲的是有效数字的实验数据
记录和运算规则,不能替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
计算。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第六节 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数据处理:从获得原始数据到得出结论为止的数据加工过程
一、列表法
若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多次测量,或要测量几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时,一般要用列表法处理数据。
优点:
使大批数据条理化,清晰醒目,易于检查数据,发现问题,有利
于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格要求
1.表格应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分析各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各栏目都要标明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以国家标准(GB3100-3102)的规
定使用表示物理量的符号。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3.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
全、
有条理。数据要按着有效数据规则正确记录。数据书写时,要写在每
一个表格的下方,在数据的上方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数据出现错误
时留出修改余地;对错误数据不能涂抹不清,只需用一条横线划掉
即可,保持数据的原始性。
4.反映测量值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
小
的顺序排列。
5.数据表格除了列入原始测量数据外,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中
间
结果也应列入数据表格中。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二、图示法
图示法:利用测量数据将实验中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线表
示出来的方法。
优点:实验图线能够简明、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实验数据间的关系
,并且通过它可以找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同时有助于
我们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定量的函数关系式或得到所
求的参量。
作图规则:
(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要反映出测量值的有效数字
(2)标明坐标轴。坐标轴为物理参量
(3)标实验点。用“+”或“⊙”
(4)连点成线。用光滑的曲线
(5)写明图线特征。从图线上得出的某些参数
(6)写图名。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三、图解法
图解法是根据已经做好的数据图线,应用解析的方法,求出物理量
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和有关参量。
步骤如下 :
1.选点。在直线上取相距较远的两点A( x1 , y1 )、B( x2 , y2 ),用与实验数
据点不同的记号表示,在记号旁注明其坐标值。所选两点相距不能
过近 。不能在实验数据范围以外选点,因为它已无实验依据。
2.求斜率。直线方程为 y  kx  b ,将 A 和 B 两点坐标值代入
y y
k 2 1
x2  x1
3.求截距。若坐标起点为零,则可将直线用虚线延长得到与纵坐标轴
的交点,便可求出截距。若起点不为零,则可用下式计算截距。
b
2008.1
x2 y1  x1 y2
x2  x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四、逐差法
逐差法是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之一。由误差理论知道,算术平均
值最接近于真值,因此在实验中应尽可能实现多次测量。但在一些实
验中,如简单地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例如为了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K,将弹簧挂在装有竖直标尺的支架上。
先记下弹簧端点在标尺上的读数 x0,然后依次加上10N,20N,…70N
x1 , x2 , x7 ,其相应的
的力,则可读得七个标尺读数,它们分别为
N
弹簧长度变化量为:x1  x1  x0, x2  x2  x1 ,, x7  x7  x6
x 
( x1  x0 )  ( x2  x1 ) 
7
 ( x7  x6 )

x7  x0
7
中间数值全部抵消,未能起到平均的作用,只使用了始末两次的测量
值,与力一次增加70N,的单次测量等价。由此可见,不能用这样的平
均方法进行平均值的处理。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为了保持多次测量减少随机误差的优越性,通常把数据分成两组
x0 , x1 , x2 , x3;x4 , x5 , x6 , x7
x1  x4  x0 , x2  x5  x1 , x3  x6  x2 , x4  x7  x3
则平均值为
x 
x1  x2  x3  x4
( x  x0 )  ( x5  x1 )  ( x6  x2 )  ( x7  x3 )
 4
4
4
可见,在逐差法中每个数据在平均值内部都起了作用,保持多次测量的
优越性 。
五、最小二乘法:略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
2008.1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