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454882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Document 1454882

第五章
定量分析基础
§5.1 分析化学概论
§5.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5.3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5.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5.1 分析化学概论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一、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
其相互变化的一门基础学科。

分析化学: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结
构和信息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
1.物质中有哪些元素和(或)基团(定性分析)
2.每种成分的数量或物质的纯度如何(定量分
析)
3.物质中原子间彼此如何连接及在空间如何排
列(结构和立体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1. 按目的分:
结构分析——确定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成分分析——
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元素、原子团、官能团
定量分析:确定组分的含量
2. 按对象分:
无机分析—确定元素的种类、各成分含量、存在形式
等
有机分析—确定组成元素、官能团种类、基本结构等
3. 按样品量分:
方法分类
常量 major anal.
半微量 semimicro anal.
微量 micro anal.
痕量 trace anal.
样品量(重量) 样品量(体积)
>0.1 g
0.01-0.1 g
0.1-10 mg
<0.1 mg
> 10 ml
1-10 ml
0.01-1.0 ml
<10 l
4. 按组分含量分:
方法分类
major constituent anal.
semimicro constituent anal.
micro constituent anal.
trace constituent anal.
样品含量(%)
>0.1
0.01-1
10-2-10-4
10-5-10-7
5. 按方法 分——最实用的分类
(1)化学分析方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方法,属常量分析,准确度高
(RE<0.1%)
重量分析法—测物质的绝对值
容量分析法—测物质的相对量,以滴定
分析法为主要手段
(2)仪器分析方法——以被测物质的物理及物
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多属微量分
析,快速灵敏,RE较大,但绝对误差不大。
光学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电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 其他分析法
电重量法(电解) 气相色谱法
质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电容量法(电位) 液相色谱法
中子活化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伏安分析法
薄层色谱法
电子能谱分析法
荧光光度法
毛细管电泳
各种方法的联用
离子选择性电极
三、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1. 取样:所取样品必须要有代表性
2.试样预处理
(1)分解:分为干法和湿法分解;必须分解完
全
(2)分离及干扰消除:对复杂样品的必要过程
3.测定:根据样品选择合适方法;必须准确可靠
4.计算:根据测定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待测组分的
含量,必须准确无误
5. 分析结果报告:根据要求以合适形式报出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A)固体样品 :通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wB 
被测物重  克  mB
样品重  克  mS
含量低时可用其他单位 (g/g、ng/g)
1g  10 mg  10  g  10 ng  10 pg  10 fg
3
6
9
12
15
B) 液体样品:可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
等表示,通常以物质的量浓度表示(mol/L):nB
CB 
V
§5.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定义
 实验数据不仅表示数值的大小,同时也反映测量
的精确程度。例24.5mL,24.50mL
 定义:一个数据中所有的确定数字再加一位不确
定数字,例:电子天平称量0.2100g
必须按实际测量精度记录实验数据
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从第一位非“0”的数字开始推算


0.5180 g(4位,分析天平) , 25.34mL(4位,滴定管)
0.52 g (2位,台秤), 25.3mL (3位,量筒)

整数:1000 (位数不清楚),必须写成科学计数法

整倍数、分数、常数:其有效位数为任意位
说明:





小数点前“0”起定位作用,仅与所采用的单位有关,与
测量精度无关,不是有效数字
小数点后“0”表示测量的精度,是有效数字。
单位改变,有效位数不改变。例:22.00 mL和
0.02200L都为4位有效数字。
pH,lgK等对数值的有效位数仅仅取决于其小数点后数
字位数,整数部分只起定位作用,不作为有效数字
pH12.00, lgK=4.76,K=1.710-5 (2位)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
运算过程遵循“先修约后计算”的规则

数字修约依据“四舍六入五留双”

若某数字的首位数字≥8,则该有效数字
的位数可多计算一位。

在运算过程中,有效数字的位数可暂时多
保留一位,得到最后结果时再定位。
例:将下列数字修约成四位有效数字:
3.7464
3.5236
7.21550
6.53450
答案:
6.53451
3.746
3.524
7.216
6.534
6.535
运算规则

加减法——有效位数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
准,即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字为依据。
例: 50.1+1.45+0.5812=?
50.1+1.45+0.5812=50.1+1.4+0.6
=52.1
乘除法——有效位数以相对误差最大的数为准,
即有效位数最少的数字为依据。
例: 2.18790.15460.06=?
各数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 1/21879  100% =  0.005%
 1/154
 100%
 1/6006  100%
=  0.6%
=  0.02%
2.18790.15460.06=2.190.15460.1=20.3。
§5.3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一、误差分类
二、误差与准确度
三、偏差与精密度
四、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一、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由某种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特点:重复出现、正负及大小可测,具有单向性
分类:方法误差:由所选择的方法本身决定。
操作误差:操作者本人所引起的。
仪器及试剂误差:由仪器性能及所用试剂的
性质引起。
2.随机误差——又叫偶然误差,不定误差,由测量
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的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引起
的误差。
特点: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大小符合统计规律,
双向性。
3.过失误差——指明显与事实不符的误差,即异常
值,亦称“错误”。如看错砝码、读错数据等。
二、误差与准确度
1.真值(T)——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
在的真实数值。
2.平均值——n 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3.准确度——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
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绝对误差(E)=测量值(x)-真值(T)
x- T
 100%
相对误差(RE) =
T
三、偏差与精密度
1.精密度——多次重复测定某一值时所得测量结果的离散
程度,也称为再现性或重复性。


再现性—不同分析工作者在不同条件下所得数据的精密
度。
重复性—— 同一分析工作者在同样条件下所得数据的
精密度。
2.精密度表示方法——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1)绝对偏差(d)和相对偏差(d%)
d  x x
x x
d% 
 100%
x
(2)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n
[d i ]
d 
i 1 n
d
d %   100%
x
(3)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样本标准偏差
总体标准偏差
n
s
2
d
 i
i 1
n1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
s
RSD   100%
x
n
2
d
 i

i 1
n
变异系数
CV 

x
 100%
四、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A
B
C
D
A 精度高且准确度也好
B 精度不高但其平均值
的准确度仍较好
C 精度很高但明显存在
负的系统误差
D 精度很差,且准确度
也很差,不可取
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好(可能有系统误差),
而欲得高准确度,必须有高精密度。
§5.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
法
一、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对照实验、空白实验、仪器校正、
方法校正
二、减少偶然误差的方法
增加测定次数
§5.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三、测定结果离群值的弃舍
四、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报告
一、随机误差的的正态分布
高斯方程
1
y=f ( x ) 
e
 2
z=
 ( x  )
 ( x   )2
2 2
置信度
(置信水平)
68.3%
2
区间

1
y=f ( x ) 
e
 2
95.5%
 z2
2
99.7%
-3 -2 -
 2 3 z

68.3%

95.5%

99.7%
-3 -2 -
 2 3
 =0 时Y值最大。
说明大多数测量值
集中在算术平均值
附近。
值趋于+或—
时, Y值非常小,
说明小误差出现的
概率大而大误差出
现的概率小。
曲线以 =0的直
线呈轴对称分布,
即正、负误差出现
概率相等。
值越大,测量
值的分布越分
散;越小,测
量值越集中,
曲线越尖锐。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
已知其真值和标准偏差σ,便可以期望测量
值会以一定概率落在值附近的一个区间内。

将以测定结果为中心,包含值在内的可靠性
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z
 ( x  )

  x  z
n
t  ( x   )
s
s
=x  t
n
两个概念:
置信度P —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落
在(ts)范围以内的概率。
显著性水准—在某一t值时,测量值
落在(ts)范围以外的概率
(=1—P)
例:测定某作物中的含糖量,结果为15.40%,
15.44%,15.34%,15.41%,15.38%,求置信
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
解 : 首 先 求 得 平 均 值 为 15.40% , s=0.0385,
n=5, f=4, =0.05查表得到 t0.05,4 = 2.78
2.78  0.0385
  15.40 
 15.40  0.048%
5
若求置信度为99%,则t0.01,4 = 4.60
  15.40  0.079%
三、测定结果离群值的舍弃

可疑值或离群值:在定量分析中,偏差较大
的实验数据。除非确定为过失误差数据,任
一数据均不能随意地保留或舍去。

检验方法:四倍法(也称4d法)、格鲁布
斯法(Grubbs 法)和Q检验法等
Q检验法——根据统计量Q进行判断
步骤:
1. 将数据顺序排列为:x1,x2,…,xn-1,xn
2. 计算出统计量Q:
Q
可疑值-邻近值
最大值-最小值
x2  x1
Q
xn  x 1
xn  xn1
Q
xn  x 1
3.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由Q值表查
得Q表(表15-2)
4.再以计算值与表值相比较,若Q算Q表,
则该值需舍去,否则必须保留。
四、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报告
数据处理步骤:
(1) 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检验法进行检
验,决定其取舍;
(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各数据对平均值的偏
差、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
(3) 按要求的置信度求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例如测定某矿石中铁的含量(%),获得如下
数据:79.58、79.45、79.47、79.50、79.62、
79.38、79.90。
1. 用Q检验法检验并且判断有无可疑值舍弃。
从上列数据看79.90偏差较大:
79.90  79.62 0.28
Q

 0.54
79.90  79.38 0.52
现测定7次,设置信度P=90%,则 Q表
=0.51,所以Q算Q表,则79.90应该舍去。
2. 根据所有保留值,求出平均值:
x
79.58  79.45  79.47  79.50  79.62  78.38
6
 79.50%
3. 求出平均偏差:
d
0.08  0.05  0.03  0.12  0.12
6
 0.07
4. 求出标准偏差s:
S
0.08  0.05  0.03  0.12  0.12
2
2
2
6 1
2
2
 0.09
5.求出置信度为90%、n=6时,平均值的置
信区间 查表15-1得t=2.015
μ  79.50 
2.015 0.09
6
 79.50 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