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pt下载

第三章 血 液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
血 细 胞 生 理
§3
生 理 性 止 血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单细胞
生 物
多细胞
生 物
原始海洋
细胞外液
多系统器
官生物
组织液
血 浆
脑脊液
淋巴液
(20%)
细
胞
内
液
(40%)
血液的作用:
• 运输作用:呼吸气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
• 防御、保护功能:免疫、止血等。
• 缓冲功能:酸碱平衡、体温调节。
• 维持内环境稳态:体液调节。
临床血液检查的意义
§1 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 组成:血浆+血细胞
•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
胞的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
约5L 。
临床
血量恒定 →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失血≥2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
Blood cells
血液的化学组成
• 水:
– 血浆:93%-95%;红细胞:65-68%;全血:8186%。
• 电解质:离子状态
– Na+、K+、Ca 2+ 、Mg 2+,Cl-、HCO3-、HPO4-。
– 血浆中, Na+、 Cl-含量多,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
压的主要离子。
– 红细胞内, K+含量多,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
压的主要离子。
• 血浆蛋白:
– 白蛋白:40-48g/L,作用:胶渗压,载体运输,
酸碱缓冲。
– 球蛋白:15-30g/L,作用:参与免疫反应,载
体运输。
– 纤维蛋白原:2-4g/L,作用:参与生理止血。
• 血红蛋白(hemoglobin):
– 红细胞内,120-160g/L(男), 110-150g/L(女).
– 功能:气体运输
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
– 全血1.05-1.06, 血浆1.025-1.034, 红细胞1.09-1.092。
• 粘度:
– 粘滞性。相对黏度:血液4-5,血浆1.6-2.4。
• 血浆酸碱度(pH):
– pH 7.35-7.45
– 缓冲对:NaHCO3/HCO3,Na2HPO4/NaH2PO4,Hb/Hb钾盐等。
• 血浆渗透压: 300mmol/L(mOsm/L)
–晶体渗透压:晶体,NaCl,298.5mOsm/L,维持细
胞正常体积。
–胶体渗透压:蛋白质,白蛋白,1.5mOsm/L,调节血
管内外水的移动和分布。
肝炎、肝硬化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易发生腹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红细胞
血管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注
意
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
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 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
中即溶血,因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2. 0.85% NaCl,即是等渗又是等张溶液。
§2 血细胞
◆造血过程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 RBC, WBC 和血小板:
– Stage 1, 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
– Stage 2, 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 包括红系祖细胞、巨系祖细胞、颗粒系祖细胞、淋巴
系祖细胞。
– Stage 3, 前体细胞(precursors):
• 红系祖细胞RBC
• 巨系祖细胞platelet
• 颗粒系祖细胞颗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 淋巴系祖细胞 T and B lymphocytes.
脾
集
落
形
成
单
位
粒
红
巨
核
巨
噬
系
红系
巨核系
粒单系 粒系
巨噬系
淋
巴
系
集
落
形
成
单
位
嗜酸系
嗜碱系
B
T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Growth Factors
Function: stimulate progenitor
of the followings:
GM-CS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SF)
Granulocyte-monocyte
G-CSF (granulocyte CSF)
Granulocyte
M-CSF (macrophage CSF)
Monocyte
EPO (Erythropoietin)
Erythrocyte
IL-1,3,6 (Interleukin-3, 1, 6)
Myeloid lineage
TPO (Thrombopoietin)
Platelet
1. 红细胞 (RBC)
• 数量、形态和功能:
– 数量:5.01012/L(男), 4.21012/L(女)
– 形态:双凹碟形,无核,无线粒体。
– 功能:运输O2和CO2 (Fe 2+ );对酸碱度有缓冲作用。
• 生理特性
– 可塑变形性(deformation):
• 表面积/体积比值;胞浆粘度;膜弹性。
–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 红细胞沉降率(ESR):0-15mm/h(男),0-20mm/h(女)。
• 表面积/体积比值:叠连,血浆蛋白。
– 渗透脆性(fragility):
• 等渗溶液:0.9%NaCl,5% Glucose。
• 红细胞生成(Hemopoiesis)
珠蛋白+血红素
• 红细胞生成原料:
– 原料:铁;蛋白质
– 成熟因子:
• 叶酸:DNA合成。
• 维生素B12:钴胺素,促进叶酸利用。
–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脏产
生,可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 刺激红系祖细胞增值和分化。
• 加速前体细胞增值与分化。
• 刺激骨髓细胞释放网织红细胞。
临床
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 Lack of iron
Megaloblast anemia
2、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中性粒细胞
百分比
50~70%
主要功能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 细胞免疫
B细胞 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4~8%
吞噬、免疫
白细胞(WBC)
• 形态:
– 有核,一般呈球形
–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趋化性(Chemotaxis) :趋化因子
– 变形性:
–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2.0-7.0  109/L, 50-70%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02-0.5  109/L, 0.5-5%
嗜碱性粒细胞:0.0-1.0  109/L, 0-1%
白细胞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0.12-0.8  109/L, 3-8%
淋巴细胞:0.8-4.0  109/L, 20-40%
总数: 4-10  109/L,平均 7  109/L。
• 作用:
–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 2.0~7.0109/L, 60-70%
• 杀菌
•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
• 15~30m, 0.12 ~ 0.8109/L, 3 ~ 8%.
• 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外周血)  巨噬细胞
(组织)。
• 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
• 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 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
• 0.02~0.5 109/L, 0.5~5%. :
•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嗜碱性细胞(basophils):
• 0.0~1.0  109/L, 0~1%.
• 释放肝素、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应物质、嗜酸
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0.8~4.0109/L, 20 ~ 40%.
抗原刺激
胸腺  T淋巴细胞  致敏淋巴细胞  抗原:异体细胞、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淋巴系祖细胞
抗原刺激
骨髓  B淋巴细胞  浆细胞  特异抗体  抗原(体液免疫)
3. 血小板(platelet)
• 形态与数量
– 形态:活细胞,具新陈代谢。体积小,直径
2-4m,无核,椭圆形等。
– α-颗粒、致密体
– 数量: 正常人约为100-300  109/L。
• <50  109/L ,过少出血倾向。
• > 1000 109/L,过多 易发生血栓。
• 生理特性
– 粘附:血管壁内皮下胶原纤维、基底膜上。
– 聚集:聚集成团,ADP和血栓烷A2介导。
– 释放:ADP血小板聚集;儿茶酚胺血管收
缩;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小板因子4 
中和肝素。
• 生理作用:
–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 参与生理性止血。
• 粘附、聚集形成松软血栓。
• 释放ADP、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
• 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血栓。
Fibrinogen
GP IIb/III a
Phospholipid
Va
Ca2+
Receptor
X
GPI
vWF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ADP的作用
物质cAMP Ca2+ADP释放  ADP+
ADP-R (-)ATP酶活性
磷脂表面暴露
 粘附聚集
Ca2+搭桥
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
PGI2 、TXA2
(二)血小板与凝血
细胞膜磷脂
磷脂酶A2
临床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PGG2

前列环素合成酶
(内皮)
PGH2
血栓素合成酶
(血小板)
PGI2

6-酮-PGF1
TXA2
PGE2
TXB2
PGF2


血小板的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素(TPO)
作用:
祖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多倍体的 数
刺激巨核细胞蛋白质合成
巨核细胞总数
血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的破坏
血小板的破坏
§3 生理性止血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5-HT
血管收缩
TXA2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的形成(有效止血)
生理止血:
血管破损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挛缩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 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s:
– Disorders of platelet adhesion:
• Bernard-Soulier Syndrome: deficiency of glycoprotein
Ib/IX.
– Disorder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 Glanzmann-Thrombasthenia, deficiency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 Disorders of platelet secretion:
• Alpha or Dense Granules Deficiency.
– Disorders of platelet procoagulant activity:
• Platelets fail to promote activation of the blood clotting
proteins.
– Acquired 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s:
• Drugs like aspiri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like indomethacin, ibuprofen.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coagulation)
– 定义:流体状态变成胶冻状态的过程。是一系列
凝血因子参与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组成:14种,因子I-XIII;PK,HK。
• 特点:
– 除因子IV(Ca 2+ ),其余均为蛋白质。
– 因子II、VII、IX、XII等以酶原存在。
– 因子VII以活性形式存在,但须有因子III存在。
– 肝病变或Vit K缺乏导致部分因子合成障碍。
– 因子VIII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两条途径;三个阶段
内源性激活途径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外源性激活途径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血酶
纤维蛋白原
蛋白
凝
纤维
抗凝促凝措施
• 抗凝
草酸盐、枸橼酸盐可结合血浆中Ca2+
• 促凝
外科手术时,温热盐水纱布
抗凝系统
一、内皮的抗凝作用
1. 屏障功能,遮盖内皮下胶原组织;
2. 合成PGI2和NO,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
4. 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激活蛋白质C;
5. 分泌TFPI和抗凝血酶Ⅲ ;
6. 分泌tPA。
二、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三、体液抗凝物质
---抗凝物质
• 抗凝血酶III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分泌。丝氨酸蛋白酶抑止剂,可封闭凝血因子活性中心。
• 肝素: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分泌。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蛋白质C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
• 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凝块重新液化的生理过程。主要作用是
清除纤维蛋白凝块,清除血管内血栓。
• 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原)的激活
•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溶解
(-)
纤溶酶原激活物  PAI-1
(+)
(-)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 纤溶酶抑制物
(+)
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 血型与输血
莫里(Antoine Mauroy)1667
十二世纪的一首广泛流传的歌谣:
身体放血改新颜
提神醒脑又亮眼
思维清晰无悲愁
运动内脏益睡眠
听力敏锐精神旺
声音洪亮每一天
放血曾经是包治百病的办法……
现在的《柳叶刀》与18世纪的柳叶刀
现在的《柳叶刀》与18世纪的柳叶刀
产科医生布朗德尔博士 James Blundell的输血手术。
The Lancet, 1828-1829
总结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使用人血;2、只能使用于大失血而濒临
死亡的人
卡雷尔(右)与飞行家
林白,还有他们共同发
明的通过体外循环支持
器官的装置。
《时代》周刊,1938年6
月13日封面
1912年的诺贝尔奖
兰士台纳(Karl Landsteiner), 1901 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
输血三大障碍:输血设备、防止血液凝固(柠檬酸)、交叉配型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 )
凝集(agglutination) :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agglutinogen)
凝集素 (agglutinin)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
凝集反应: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
的现象。
例:
抗A血清
抗B血清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受试
者红
细胞
悬液
(二)Rh血型
发现:恒河猴(Rhesus monkey)
抗原与分型
40多种Rh抗原(Rh因子)
D、E、C、c、e 5种与临床关系密切。
Rh阳性 D抗原;
Rh阴性 无D抗原
特点:
中国人99%为Rh 阳性,白种人1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2-5%。
无抗Rh天然抗体,不完全抗体IgG。
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
• Clinical importance for Rh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between Rh+ and Rhpersons.
– A mother who is Rh- woman give birth a baby
who is Rh+.
– Preventive measure: given an injection of antiRh antibodies.
Mother’s antibodies attack fetal RBCs causing severe anemia
& toxic brain syndrome from excessive bilirubin in blood
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HLA(A、B、C、D)
HLA意义:移植、输血、亲子鉴定和人类学研究
四、输血的原则
1. 鉴定血型
2.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注意Rh血型
3.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
次侧
交叉配血实验
红细胞
红细胞
主
次
供血者
受血者
血清
血清
(1)主侧和次侧均无凝
集反应—配血相合
(2)主侧有凝集反应 —
配血不合
(3)主侧不凝集,次侧有
凝集反应— 输血慎重
(应急、缓慢、少量并
避免输血反应
People with blood group O are called “universal donors”.
People with blood group AB are called “universal receivers”.
输血种类
血
源:自体输血、异体输血
血液成分:输 全 血 、 成分输血
输血方式:加压输血、加氧输血、
置换输血、常规输血
Question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
D.NaCl
E.KCl
Question
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
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
C.与血浆容量有关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
Question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
D.NaCl
E.KCl
Question
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血浆白蛋白浓度
E.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Question
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
B.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红细胞脆性增大
Question
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
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
的血型为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Rh阳性
Question
局部反应的特征是 ( )
A.“全或无”的变化
B.
C.无不应期
D.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Question
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B.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
C.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
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
位却不能融合
E.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Question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 ( )
A.Rh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
B.Rh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
C.Rh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
D.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
E.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Question
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 ( )
A. B型
B. A
C. O型
D. AB
E. Rh阳性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