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生教授课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张敏生教授课件

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
基础及启示
张敏生
浙江林学院
前言
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性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学生发展性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一 大学生心理互助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互助含义
从广义上说:泛指发生在所有大学生之间
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互相帮
助的活动。
从狭义上说:特指受过一定专业心理助人
技能培训的学生心理互助员(如班级心理
委员),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
深入同学当中开展心理帮助活动。
• 心理互助实质是一种同伴教育。
心理互助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在成
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适应性
心理问题。
•
• 心理互助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倾听与
面谈,接受宣泄,接纳与尊重,理
解与共情,支持与鼓励,解释与疏
导等等。
(二)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特点





自发性
友谊性
相互性
义务性
时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意义

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
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目标的实
现
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 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类型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小组
学生会心理健康部
班级心理委员
寝室心理联络员(观察员)
其他
(二)大学生心理互助工作的成效




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提高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敏锐性
增强了广大同学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促进了心理互助员自身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



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定位不明确,开展工作不顺
选拔不规范,基本素质不一
培训不系统,专业知识不足
活动不科学,作用发挥不够
队伍不稳定,上下联系不紧
三 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简称GS理论)
1.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Harris)于
1995年首次提出。
GS理论的核心假设
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模式。个体在家庭
内的习得行为与在家庭外的习得行为是两个独立的
系统。家庭外的系统最终超越了家庭内的系统,成
为人格永久的一部分。
GS理论认为:
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主
要场所。个体从群体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
群体文化。对那些违背了群体规则的个体,同伴
会给予严厉惩罚。个体正是在自己的群体中完成
社会化。
2.GS理论的启示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与同辈群体交流,
受同辈群体影响明显。
 大学生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
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思想
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因此容易沟通交流,
便于开展心理互助。
 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有利于大学
生顺利完成正向社会化的过程。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新思潮。
主张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
的主观性、意愿、观点和情感。心理学
家应该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
研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友爱、合作等是人类的本性。渴望得到爱,并
把爱给予别人,就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感
到集体的温暖。(罗格.梅)
 当给人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和
机会时,人能不断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的
潜能便能得以实现。(马斯洛)
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具有四个核心要素:人的责
任、此时此地、个体的现象学、人的成长。(伯
格)
 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极有利于人的正常生活,
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和发展。(罗杰斯)

2.对大学生心理互助的启示
大学生都充满友爱、富有同情心,都有帮助
别人的愿望和行为,也有得别人帮助的心理需求。
 给大学生创造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能促
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心理互助员要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和
坚定的信心,在助人中提升自己。

(三)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开始对社会
支持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70年代初,精神病
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概念。现在,社会支
持已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
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同情和资源
的给予。
根据文献研究,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分
为五种:





物质性支持
情感性支持
尊重性支持
信息性支持
同伴性支持
社会支持作用机制假设有三种:

主效应模型

缓冲作用模型

动态模型
2.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
理学理论。它由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创
立,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布劳、科尔曼、埃
默森等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命题:
• 成功命题
• 剥夺与满足命题
• 刺激命题
• 攻击与赞同命题
• 价值命题
• 理性命题
3.该理论的启示
大学阶段,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大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 大学阶段,大学生同辈群体是主要的交往对
象,也是主要的社会支持源。
 社会支持不是单方面的,它符合社会交换理
论、大学生心理互助,具有双方的互惠性,利
人利己,促进共同成长。

(四)亲社会行为理论
1.亲社会行为理论相关内容
亲社会行为一词由美国学者维斯伯格(weisberg)首次
提出。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在不同的研究
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大致有两种倾向:
• 以拉什顿(Rushton)为代表的广义界定。他们并不考
虑行为的动机,只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益,这样
行为不仅可以是纯利他的,而且行为本身也可以利己。
• 艾森伯格(Eisenberg)为代表的狭义界定。他们认为
行为的动机本身就是纯利他的,完全忽略自身利益,行
为的目的是无条件使他人受益。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三个阶段):
对他人需要的注意→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2.对大学生心理互助启示
大学生心理互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对行为
双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奉献行为。弘扬大学生亲
社会行为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校园
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营造优良校风等等具有
巨大推动作用。
 大学生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亲社会行为,
是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提高积极情感的最好方
法,是克服孤僻、自卑、害羞、嫉妒和社交恐
惧等消极情绪的有效途径。

(五)社会学习理论
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
的创造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
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榜样示范
注
意
过
程
保
持
过
程
动
作
再
现
过
程
动
机 与之匹配的行为
过
程
2.交互决定论
P
E
B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3.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
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
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
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
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
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
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
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
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5.社会学习理论的启示
观察学习在大学生的行为获得中具有极大
作用。心理委员的榜样作用,能引导和造就一
个榜样网络,加速学生之间的心理波及,促进
学生的良好心理互激。
 营造团结和谐、民主宽松、平等宽容的良
好心理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行
为。
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行为的进
程与坚持。

(六)来访者中心疗法
这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
询方法。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内容
来访者中心疗法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
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能。只要给来访者
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
他们自己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最终成为完善功能的人。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而不
是以“问题”为中心;在咨询过程中,强调咨询者与来访
者都要全然的投入,咨询者是来访者的友伴,以一种真挚、
尊重、信任、了解和温暖的态度陪伴着来访者,让他在毫
无焦虑的情况下,自由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探讨自己和
体验自己。
2.来访者中心疗法启示
• 心理委员在心理互助中要充分相信受助同学有自我发现、
自我帮助、自我完善与自我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的潜能。
• 心理委员在心理助人时,要高度重视与受助同学良好平
等关系的建立。
• 心理委员要获得心理助人的良好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
助人态度,要做到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要学会同感,
努力提高心理助人的技巧与能力。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