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蒸气压
第八章 水溶液
基本要求:
1.掌握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描述方法.
2.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依数性)
及其有关计算。
3.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4.了解胶体的结构、制备和性质.
1
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8-1-1 溶液的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C):mol.dm-3或mol.L-1
质量摩尔浓度(m):mol.kg-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摩尔分数:xB=(nB/n总)
溶液中: ∑xB=1
2
8-1-2 溶解度
一、概念: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形
成饱和溶液时,被溶解的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
的溶解度。
溶解度常见的表示:
a、100克溶剂溶解的溶质最大克数。
b、物质的量浓度(mol.L-1)。
过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量超过其溶解
度的溶液。
3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热力学上的介稳态。
注意:
① 温度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有明显的影响,
压力几乎没有影响。讨论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时
必须标明温度。
② 气体的溶解度一般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气体溶
解的质量或物质的量表示。讨论气体溶解度时必
须注明溶液的温度和气体的压力。
气体溶解度与其分压的关系:
4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与
气体的分压呈正比。
表示为: p=Kx
或: p=K’c ;p=K’’m
K称为亨利常数。
只有当气体遵循理想气体行为时,亨利定
律才有效。
二、物质溶于溶剂的过程
以NaCl晶体溶于水为例说明。
5
1、溶解前
NaCl晶体:F=(q+q-)/r2
2、溶剂的作用:
一些水分子以其负极吸引晶体表面带正电的
Na+离子,另一些水分子以其正极吸引晶体表面带
负电的Cl-离子,从而削弱了晶体中阴、阳离子间
的吸引力:
F=(q+q-)/(εr2)
ε是介电常数,对水来说ε=80。
即阴、阳离子的吸引力在水中减小80倍。
6
3、溶解:
Na+和Cl-脱离晶体进入水中成为自由运动的
水合离子。直到达到溶解度为止。
表示成:
NaCl(s)+(m+n)H2O=Na(H2O) +m+Cl(H2O) –n
类似例子:
CO2(g)+nH2O=CO2·nH2O
溶解形成溶剂合物。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7
8-1-3 相似相溶原理
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
溶质和溶剂的结构越相似越易互溶。
狭义的描述: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
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
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
溶剂。
8
8-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性质由溶质和溶剂共同决定。
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某些性
质,不因溶质的变化而改变 。
稀溶液的通性(稀溶液的依数性):
只与溶液的浓度(即单位体积内质点的
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身无关的性质。
9
8-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
1.饱和蒸气压:
液体和固体都具有挥发性。
蒸发:液体或固体分子逸出表面变
成蒸气的过程。
蒸气压:由蒸气产生的压力。
温度越高,蒸发越显著,蒸气压越大。
凝聚:蒸气分子回到液面或固体表面
成为液体分子或固体分子的过程。
10
温度越低,凝聚越显著。
蒸发与凝聚互为可逆。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过程达到平衡:
r蒸发
=
r凝聚
平衡时蒸气浓度、压力不再改变。
饱和蒸气:与同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处
于平衡状态的蒸气。
饱和蒸气压:饱和蒸气的压力。
蒸气压与物质本性有关,与温度有关。
11
2.稀溶液蒸气压下降:
1847年,科学家巴伯(Babe, C.)和乌尔纳
(Wulner, A.)发现:
在某种纯液体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时,总是导致蒸气压的下降。
p
溶剂
溶液
T
12
定性解释: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液部分表面被溶剂化的溶
质所占据,溶剂蒸发速度降低,由于溶质难挥发,
使得溶液蒸发速度降低,蒸发与凝聚平衡被破坏。
重新达平衡时,蒸气浓度减小,蒸气压降低。
13
例如: 下图稀溶液蒸气压下降的实验说
明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14
解释实验现象
过程开始时, H2O 和糖水均以蒸发为主.
由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比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
蒸气压高,在同一温度下,罩内蒸气对纯水饱和
而对糖水过饱和,蒸气必然在糖水表面凝结成
水,故长时间放置,纯水可以完全转移到糖水
中。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溶液的饱和蒸气压下降。
15
实验测定25C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p (H2O) = 3167.7 Pa;
0.5 mol · kg-1 糖水的蒸气压为:
p (H2O) = 3135.7 Pa;
1.0 mol · kg-1 糖水的蒸气压为:
p (H2O) = 3107.7 Pa
结论: 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低,溶
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
16
定量关系:
拉乌尔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溶液
中溶剂的摩尔分数与纯溶剂蒸气压的乘积。
表达式: P=PB*×xB
式中:P是溶液蒸气压,PB*是纯溶剂蒸气
压,xB是溶剂摩尔分数。
17
变换拉乌尔定律的表达式:
由于:xA+xB= 1
则: P=PB*×xB=PB*×(1- xA)
蒸气压下降值:
△P= PB*- P= PB*- PB*×(1- xA)
得: △P= PB*×xA
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在一定温度下,稀溶
液的蒸气压下降和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18
再变换拉乌尔定律表达式:
△P= PB*×xA=PB*×nA/( nA+nB)
稀溶液近似处理:nA+nB≈nB
得:△P= PB*×nA/nB
考虑1000g的溶剂:
P p
nA
*
B 1000/ M B
=K×m
拉乌尔定律又可表述:在一定温度下,稀溶
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
浓度成正比。
19
K称为摩尔蒸气压降低常数(m=1时,△P=K),
在一定温度下溶剂的K为常数,可查表。
注意:
△P= PB*×xA;△P=K×m
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拉乌尔定律对易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也适
用。见书301页。
易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蒸气压或增高或降
低。
20
例:293K时,900g水中含有0.4mol非电解质
溶质,求溶液的蒸气压为多少?蒸气压下降
为多少?(已知p°H2O=2.34KPa)
解:
P P xB
*
B
2.34
900
18
900
18
0.4
2.321kPa
ΔP=PB*- P=2.34-2.321=0.0816KPa
21
8-2-2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一定外界压力下物质的固态的蒸气
压与液态的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P301
结论:
在纯溶剂中加入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导致蒸气压下降,
必然导致溶液的凝
固点下降。
22
定量关系: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与蒸气压下降成正比。
蒸气压下降正比于溶液的m,则溶液的凝固
点下降应与溶液的m成正比。
表示成: △Tf=Tf* -Tf
=Kf×m
式中:△Tf为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值,Kf称
为摩尔凝固点下降常数(m=1时,△Tf =Kf)。
23
凝固点下降的应用。见书302页,例8-1
例
谷氨酸分子式为
[COOHCH·NH2·(CH2)2COOH],取0.749g谷
氨酸溶于50.0g水中,测的凝固点为-0.188
ºC,试求水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kf
解:
T f T
*
f
Tf
273.15 273.15 0.188
0.188K
24
0.749
1000
T f k f m k f (
)(
)
M
50
已知:
M 147 g mol
1
0.749
1000
0.188k f (
)(
)
147
50
1
k f 1.84K Kg mol
25
8-2-3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液体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
结论:在纯溶剂中
加入难挥发的非电
解质导致蒸气压下
降,必然会导致溶
液沸点的升高。
26
定量关系: 溶液的沸点上升与蒸气压下降成正比。
蒸气压下降正比于溶液的m,则溶液的沸点上升应
与溶液的m成正比。
表示成: △Tb=Tb-Tb*
=Kb×m
式中:△Tb为溶液的沸点上升值,Kb称为摩
尔沸点上升常数(m=1时,△Tb =Kb)。
某一溶剂的Kb可查表得到。
沸点上升的应用。见书303页 ,例8-2
27
练习: 已知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尼古丁的实
验式是C5H7N,将496mg尼古丁溶于10.0g
水中,所得溶液在105Pa下沸点100.17ºC,
求尼古丁的分子式。
解:
Tb 373.17 373 0.17K
kb 0.51
Tb kb m
m 0.33mol kg
1
28
尼古丁摩尔质量为M,则
0.496
1000
49 .6
m(
)(
)
M
10
M
1
M 150g mol
分子式为 C10H14N2
29
8-2-4 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只允许某种混合物(溶液或混
合气体)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
些物质透过的薄膜叫半透膜。
实验:半透膜隔开蔗糖溶液和水
30
结果:水进入蔗糖溶液。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31
渗透平衡时,两边的液面都不再改变,单位时间内
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与离开的水分子一样多。
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边的水
位差显示的静压。
意义:为阻止渗透作用需加给溶液的压力。
32
定量关系:
浦菲弗(Pfeffer,V)的结论: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浓度,并且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范德霍夫规律: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
度和温度的乘积成正比。
表示成:ΠV=nRT 或 Π=cRT
极稀的溶液:Π=mRT。
33
例 与人体血液具有相等渗透压的葡萄糖溶
液,其凝固点降低值为0.543K,求此葡萄糖溶
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和渗透压。
(KfH2O=1.86K·Kg·mol-1血液的温度37℃)
解:
Tf K f m
m
T f
Kf
0.543K
1
1.86 K Kg mol
34
0.292mol Kg 1
1
1
0.292mol Kg 180g mol 52.56g Kg
1
1000g水中含糖52.56g
52.56
w
100% 5%
1000 52.56
35
cRT
=0.292mol·L-1×8.314kPa·L·mol-1·K1×310K
=752.6kPa
例 (1) 0.01mol·L-1
(2)0.01mol·L-1
糖水溶液
甲醇水溶液
(3)0.01mol·L-1 甲苯苯溶液
哪些有相同的沸点?相同凝固点及相同渗
透压?
36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P=K×m,△Tb=Kb×m,△Tf=Kf×m,Π=mRT
共同特点:
1、与溶质的浓度成正比。K、Kb 、Kf 与溶剂的
本性有关。
2、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由溶液中溶质的质点数
目决定(稀溶液的依数性)。
3、浓溶液的四项性质不适合上述公式。
浓溶液中的质点有较显著的相互作用。
4、对电解质溶液有明显的偏差。
37
8-3 电解质溶液
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要点:
a、电解质在溶液中自发电离成离子;
AB→A++Bb、溶液中离子能自发结合成电解质分子;
A++B- →AB
38
平衡时:AB=A++B电离度:电解质电离百分数。
表示成:α=(已电离分子数/电离前分子
总数) ×100%
分子数可由物质的量或浓度代替。
c、溶液导电是由离子迁移引起的,离
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39
根据电解质电离度的分类:
α>30% 强电解质;
α<5% 弱电解质;
5%<α<30% 中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的理论电离度:100%。
强电解质的实测电离度:<100%。
电离度的测定方法很多。
最常见的是测定电导率。
40
一、电解质溶液的特性
1.电解质溶液依数性
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比非电解质溶
液有更显著的依数性。
几种溶液的凝固点(K)
C/mol.dm-3
ᇫTf
计算值*/K
ᇫTf
实验值/K
Tf实验值/
Tf计算值
KCl
0.20
0.372
0.673
1.81
KNO3
0.20
0.372
0.664
1.78
MgCl2
0.10
0.186
0.519
2.79
Ca(NO3)2
0.10
0.186
0.461
2.48
盐
41
对于正负离子都是一价的电解质,如KNO3,
KCl,其ΔTf(实)较为接近,而且近似为计算值
ΔTf的2倍;
*计算值按Raoult定律,偏离Raoult定律原
因——由于电离,质点数上升。
例 1.对下列几种水溶液,按其蒸气压的
大小次序为:
(1)1mH2SO4
(2)1mNaCl
(3)1mC6H12O6 (4) 0.1mNaCl
(5)0.1mC6H12O6
42
(1)<(2)<(3)<(4)<(5)
例2.在下列溶液中: (1)1mol·L-1H2SO4
(2)1mol·L-1NaCl (3)1mol·L-1C6H12O6
(4)0.1mol·L-1HAc (5)0.1mol·L-1NaCl
(6)0.1mol·L-1C6H12O6 (7)0.1mol·L-1CaCl2
凝固点由低到高的顺序:
(1)<(2)<(3)<(7)<(5)<(4)<
(6)
43
2.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导电
3.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 理论上100%电离.但实际
上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小于100﹪ 。
P.306表8-7
二.强电解质溶液的异常行为
1.导电性比理论值小
2.强电解质的电离度是一种表观电离度.
44
NaCl
=
Na+ +
Cl-
0.01
0.01(1-α)
0.01α
0.01α
溶液中质点总数:0.01(1+α)mol
凝固点下降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0.01/(0.01+α)=0.0186/0.0361
得:α=0.94=94%
3、强电解质的依数性也总是小于
100﹪电离时应有的值。
45
为了解释以上异常行为,得拜和休克尔提
出了“离子氛”的概念。
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导致阴阳离子处于
异号离子的氛围中。
三.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1、Ddbye和Hückel的“离子氛”观点
(1)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
(2) 电离产生的离子不停地运动
(3)阴阳离子不是完全自由的离子 -- “离
子氛”
46
观点: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
是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受
到相反电荷离子的束缚,这种离子间的相互
作用使溶液中的离子并不完全自由,其表现
是:
溶液导电能力下降,电离度下降,依数性异
常。
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的定量描述:
2、活度
47
(1)活度:是指有效浓度,即单位体积电解质
溶液中表现出来的表观离子有效浓度,即扣除
了离子间相互作用的浓度。以a (activity)
表示。
a f c
(2)活度系数(f)的意义
主要反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相互牵制作用.
(3)影响f的因素
①溶液的浓度:一般溶液浓度越大,离子间
的相互牵制作用越大,f越小,活度与浓度相
差越大,反之亦然.
48
稀溶液中,f < 1;极稀溶液中,f→1,
ɑ≈c
②与离子电荷有关:离子电荷越大,相互作用越
强,活度系数越小。
f 越小(大)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越大(小)。
指出:活度系数
0<f<1。
阴、阳离子的f值不尽相同,取平均值:
f± =
f f
49
活度系数可以用凝固点法、蒸气压法、溶解
度法、电动势法等测定。
3、离子强度:
描述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相互牵制作用。
表达式:I=
1
2
C
i
Zi
2
例见书307。
由浓度求活度: c→I→f→a
50
Ddbye和Hückel证明:
lg f 0.509Z Z
I
1 I
故 I 越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越强,
f 越小.
当 I﹤10-4, f→1,ɑ≈c
51
补充:胶体
1、一般概念
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
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
物质。
分散介质(分散剂):分散系中另一种
物质。
52
分散体系的分类:
①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
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nm
胶体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100nm
粗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00nm
适合物质的各种存在状态(气、液、固)。
53
②按物质聚集状态分类:
气态溶液:
例:空气(g-g)(21% O2,78% N2, 1
%CO2 , CO, NOx, SOx , H2O(g) …)
云雾(l-g)、烟尘(s-g)
溶液
液态溶液 :
例:氨水(g-l),NaCl 水溶液(s-l),
乙酸水溶液(l-l)
固态溶液:s-s(合金)、l-s(凝胶)、
g-s(泡沫塑料)
54
2.胶体 :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范
围内,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称为胶态分散
系.
胶体的分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
s-l
g-s、l-s
l-g、s-g
3.胶体的制备
(1).分散法:将大颗粒的分散质与分散
剂一起在胶体磨中研磨,使它成为胶粒的
大小。
55
(2).凝聚法:借助发生化学反应或改变溶剂
(物理)的方法,使单个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
的胶体粒子.
A.化学方法:
a.水解法
b.复分解法
2H3AsO3+3H2S→As2S3+6H2O
c.氧化还原法
2HAuCl4+3HCHO+11KOH→2Au+3HCOOK+8H 2O
56
B.物理方法:
4.胶体的结构
AgI溶胶的形成:
AgNO3(过量) + KI = AgI + KNO3
Ag+ + I- = AgI
AgI + Ag+ = Ag2I+
Ag2I+ + I- = (AgI)2
(AgI)2 + Ag+ = Ag3I2+
Ag3I2+ + I- = (AgI)3
…… (AgI)m
57
胶核:一定数目的阴阳离子凝聚而形成结合体。
符号:(AgI)m (m≈103)
胶核直径约为1-100nm。
胶核面临的选择:
如果胶核定向生长:生成晶体沉淀。
如果胶核聚集生长:生成无定形沉淀。
如果胶核形成吸附层:维持其存在。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吸着现象。
胶核有很大的表面积,表现出强烈的吸附。
58
当溶液中有阴阳离子时,胶核将选择性地吸附
与它组成相类似的离子。
第一吸附层吸附规则:
a、能形成胶核的离子;
b、大小相近电荷相同的离子;
c、浓度较大的离子。
胶核将优先吸附Ag+离子,形成第一吸附层。
表示成:(AgI)m·n Ag+
(n<m)
胶核带上正电。
59
第二吸附层吸附规则:
a、有较高电荷或较大浓度的离子;
b、与胶核离子吸引力最强的离子。
胶核再吸附离子NO3-,形成第二吸附层。
表示成: (AgI)m·n Ag+·(n-x) NO3注意:胶核对第一吸附层离子的吸附强于对第
二吸附层离子的吸附。
胶核与第一、第二吸附层构成胶粒。
表示成:[(AgI)m·n Ag+·(n-x) NO3-]x+
60
胶粒与周围带相反电荷的自由离子构成胶团。
表示成:[(AgI)m·n Ag+·(n-x) NO3-]x+·x NO3-
胶粒外的一层相反电荷称为扩散层。归纳:
[(AgI)m·n Ag+·(n-x) NO3-]x+·x NO3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61
{[Fe(OH)3]m·nFeO+·(n-x)Cl-}x+·xCl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As2S3)m·nHS-· (n-x)H+]x-·xH+
62
胶核由于吸附离子生成吸附层而存在,故电
解质称为胶体的稳定剂。
胶粒属固相。
胶团的直径和质量不固定。
5、胶体的性质
a、丁铎尔效应(光学性质)
1869年Tyndall发现:
汇聚的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个发
光的圆锥体。
63
解释:
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
若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发生光的
反射或折射现象。(d>100nm)
64
若分散相粒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发生光的散
射现象。(1-100nm)
溶胶中粒子小于可见光的波长。
胶体粒子对光产生散射。
光波绕过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去(称为乳光或
散射光),光运动的路径被显示出来。
溶液中的粒子太小,散射不明显。(d<1nm)
丁铎尔效应的实质是分散相粒子对光的散射作
用。
丁铎尔效应用于鉴别溶胶。
65
b、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
c、吸附现象
d、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的现象。
图 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
电泳示意图
66
e、胶体的聚沉作用
使胶体聚集成较大的微粒而沉降的作用。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
加入少量电解质
●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
加热
67
练习:
AgNO3 KI(过量) AgI KNO3
试写出AgI胶体的结构:
x
AgI)
(
n x)K xK
m nI (
[作业] P307:3、 4、5、7、 8 、9、10、
11、 13、14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