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講綱:與論與媒體(言論)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上課講綱:與論與媒體(言論)

與論與媒體─
(言論)自由權
沈宗瑞
2010/12/21
台灣「公民自由」程度

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10台灣整體排
名維持與去年一樣
「公民自由」方面,報導指出台灣的排名
降級,從第一級降到第二級,因為“在貪
污嫌疑犯的案件以及一個謀殺案裡被告的
權利保障有瑕疵,同時,因為禁止公務員
與學者參予特定政治活動,學術自由受到
侵害"
公民自由的指標

1.
2.
3.
4.
5.
6.
自由之家有關「公民自由」十三項指標前六項
是否存在自由且獨立的傳播媒體、印刷媒介或文
化傳播管道?
是否有公開或私密的討論自由?
是否有集會及遊行的自由?
是否擁有組織政治性或準政治性團體的自由?
法律是否平等地對待公民、司法機關是否獨立超
然、情治機關是否尊重公民自由?
任何團體無論對政治體系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
其是否皆能免於政治恐嚇或非法拘禁、放逐、訊
問的威脅?以及人民有無免於戰亂的自由?
限制公民自由—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
第九條(從事政治活動或行為之禁止)
公務人員不得為支持或反對特定之政黨、其他政治團體
或公職候選人,從事下列政治活動或行為:
一、動用行政資源編印製、散發、張貼文書、圖畫、其
他宣傳品或辦理相關活動。
二、在辦公場所懸掛、張貼、穿戴或標示特定政黨、其
他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之旗幟、徽章或服飾。
三、主持集會、發起遊行或領導連署活動。
四、在大眾傳播媒體具銜或具名廣告。
五、對職務相關人員或其職務對象表達指示。
六、公開為公職候選人站台、遊行或拜票。
七、其他經考試院會同行政院以命令禁止之行為。
前項第一款所稱行政資源,指行政上可支配運用之公物、
公款、場所、房舍及人力等資源。
媒體自由


媒體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受到憲法第十
一條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的保障,及司法院釋字
第三六四號、六一三號及六二三號等多號解釋。
憲法第十一條保障媒體自由的主要理由在於,通
訊傳播媒體是形成公共意見之媒介與平台,在自
由民主憲政國家,具有監督所有國家公權力機關
及政黨的公共功能。
媒體自由的意義,不僅於消極防止國家公權力的
侵害,也進一步積極課予立法者立法義務,經由
各種組織、程序與實體規範的設計,以防止資訊
壟斷,確保社會多元意見得以表達與散布,形成
公共討論之自由領域。
媒體與政府之關係(一)

1.
2.
政權無不千方百計想掌控媒體
「自由之家」說,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導
致台灣媒體接受政府的置入性行銷。
政府狀告媒體或透過法律節制(如個人資
料保護法)
限制媒體自由—個人資料保護法




2010/04/27《個人資料保護法》三讀通過
媒體的壓力下,法案納入了「大眾傳播業者基於
新聞報導之公益目的而蒐集個人資料」所謂「媒
體免責條款」。
朝野黨團在三讀時,以增訂例外規定「於公開場
所或公開活動中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未與其他
個人資料結合之影音資料」不受個資法規範。
但記協必須鄭重指出,這樣的規定還是存在許多
模糊空間,在法律實施後,勢必由主管機關解釋、
法院判決來認定,不但將衍生無窮爭議,也等於
賦予公權力過大的裁量空間。
限制媒體自由—個人資料保護法



記協必須指出,真正有能力、系統性侵犯人民隱
私的,是那些有權者,而不是處於資訊流動弱勢
者的一般人民。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是在於防止有
權者濫權侵犯人民的生命、財產、人身自由與其
他基本權利。
「個資法」所該規範的對象應該侷限於享有壟斷
權力的政府機構、政府所委託執行准公權力的法
人或自然人,以及人民因就醫、就學、工作、通
訊、金融交易、電子交易、購物、保險時,而需
向該機構或自然人交付的個人資訊。
資料來源:台灣記者協會
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8892
媒體與政府之關係(二)

1.
2.
媒體對政府施壓或揭密
自由之家點名,去年旺旺中時集團在中國
時報上以刊登廣告形式,對國家通訊傳播
委員會(NCC)及其對於跨媒體經營施
加條件限制的決定大肆抨擊,引發新聞自
由組織撻伐,結果旺旺中時對這些人寄發
存證信函,威脅將提出誹謗告訴。
監督政府
「維基揭密」(WikiLeaks)創辦人亞桑傑
(Julian Assange)
公共電視



相較於商業電視,公共電視非以營利為目的,而
是負有公共服務任務。為了維持此種任務,避免
來自於國家、財團或其他利益團體的干預,立法
者必須在法律、財務及經營上致力於維護公共電
視的獨立自主。
我國在設立公共電視時,因為國情有異,無法像
英國的BBC、德國的公廣機構或日本的NHK
等向閱聽人徵收「收視費」,因此,在財務保障
上,除公視須自籌財源之外,也需要國家提供一
定的文化補助。
這種預算補助是為了維護公視的獨立自主,履行
前述憲法義務所為的制度設計,絕對不是提供國
家或政黨干預公視節目的機會。
當代的媒體文化問題

資本主義媒體壓縮理論辯論空間
媒體延展科學主義、男性、既得利益者價
值至上與殖民視野
資訊娛樂化
政治談話節目激化政黨對立
政治風格化致使新聞貧瘠化
政治人物與宣傳商品化
公民公共議題削弱

((內容整理自,陳雪雲(2004)。新聞媒體與文化公民教育。台灣教育))
1.



2.

媒體改革困境




專業自律 淪為道德宣示
法律規範 陷入自由爭議
公民近用 媒體敷衍了事
公共媒體 無力撥亂反正

資料來源:www.ashaw.org
媒介是社會真實的一部分

媒介
事件
閱聽眾
真
實


社
會
真
實
•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
素養概論


對於具有媒體素養能力之閱聽眾
而言,新聞是選擇出來的!我們
對新聞的選擇,可以是「主觀
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
處於三種真實之間,包括了社會
真實、媒介真實與主觀真實。
社會真實:(事件)本身
媒介真實:通過媒體反映出來的
特定樣貌。
主觀真實:閱聽人會通過我們對
事件的主觀認知,進而形成屬於
我們的主觀真實。
真實不在於它自身,而是在於我
們如何相信它。
傳播公民



傳播公民:瞭解傳播過程與媒介內容產製
及了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權力在媒介建
構真實上的影響運作。不只是媒體消費者、
讀者、觀眾、聽眾,而是負有共構媒體內
容的作者、創製者。
媒體公民權包括「近用媒體、取得資訊、
表達意見、進行傳播、免受媒體侵害個人
權益,以及接受媒體素養教育」。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素養概論
媒體近用

簡單解釋:接近使用大眾媒體

背後意涵:讓自己做為一個新聞的消息來源,
或者說是新聞守門人,通過我們所看到的局
部,提供這個世界較完整的展現。因此,這
裡定義的媒體近用,是擴大新聞消息來源的
一種方式。

資料來源:吳翠珍,媒體素養概論
教育部2002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所包含的媒體素養五大核心概念
公民新聞學

九○年代美國新聞界,在媒體逐漸失去公眾信任,
甚至有近四成民眾認為新聞有害民主時,開始和
學界合作,推動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
又稱公民新聞學,civic journalism)召喚公眾投入
公共事務,逐步改良民主、重建人民對媒體的信
賴。它的理念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將人民視為公民,
即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看熱鬧的旁觀者;
協助人民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問題;改善公
共討論的環境,而非坐視其惡化。
公民新聞學



它認為媒體必須在報導事件的同時傳遞知識、探索解決問
題的策略,同時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都能在報
導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不僅是正反併陳的兩極報導),並
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對話。更重要
的,它既報導衝突,也報導共識,從強調輸贏,轉向探索
一個更基於共識、對各方都有利的解決問題途徑。
美國從一九九四年至二○○一年,有超過五分之
一報社執行了某種形式的公共新聞學,有近四成
的報導獲得讀者正面迴響,也有近四成報導對公
共政策發揮直接影響力。
資料來源:台灣日報「媒體改造論壇」專欄稿,政治和解、民主審議與公共新聞學
http://www.ashaw.org/2005/01/post_4.html
解讀媒體的方法
1.
2.
3.
勾選幾則你常看的報紙新聞,或記下幾則你感興
趣的電視新聞,然後逐一分析這些新聞真能幫你
覺察危險與機會、讓你學到經驗與智慧、給你實
用的生活指引、或當你的聊天話題嗎?
挑選一則具有爭議性的新聞,剪下至少三家報紙
的標題、內文和照片,然後比較各報的切入角度
有何異同?強調和忽略的新聞點有何異同?反映
的立場和觀點有何異同?
閱讀一家報紙的社論,看看它對特定事件有何立
場,然後分析這家報紙對此一事件的報導方向、
引述重點、用字遣詞,是否和社論立場一致?
解讀媒體的方法
4.
5.
6.

選擇你常看的一類新聞(如緋聞、車禍、民調、
體育比賽),蒐集這類新聞的標題至少二十個,
然後歸納看看這些標題有沒有共通的公式?
到圖書館找出你出生當天的報紙,以及你父親或
母親出生當天的報紙,比較這兩份報紙的報導題
材、寫作方式、編排風格有何異同?
選擇一個可能被媒體報導的事件,親自到現場作
全程的參與觀察,然後回家比較電視的報導和你
在現場的體會有何異同?第二天報紙的報導和你
的現場體會又有何異同?
資料來源:陳順孝(www.ashaw.org),解讀新聞的方法——「透視新聞:生產結構面
的剖析」閱讀資料
Mcluhan的媒介理論

1.
2.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
):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
“媒介即是訊息”,過去,人們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物質
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它並不能決定或改
變它所運載的東西。但麥氏看到媒介的決定性作用,特
別是在電子化時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積極的能動作
用。媒介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媒介
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
“媒介是人的延伸”。這是麥氏理解媒介根本的出發點,也
是他超出所有理論家的獨到之處。在麥氏的思想視野中
,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體
、精神的延伸。媒介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
感覺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度。
(引自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6%AD%87%E5%B0%94%C2%B7%E9%BA%A6%E5%85%8B%E5
%8D%A2%E6%B1%89)
新公民媒體

1.
2.
3.
4.
5.
野草莓、白玫瑰運動?如何置入下列媒體?
BBS
網站《苦勞網》
部落格
資訊平台《社區大學》
電子報《南方電子報》《四方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