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呂傑華PPT0
TO TEACH OR NOT TO TEACH?
--教育與媒體
國立東華大學 呂傑華
[email protected]
教育是我們的志業嗎?
兼論為何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是我們在教書嗎?
Generation M.
• 媒體世代(Media Generation):8~18歲之
青少年
• M世代的青少年一天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時
間是沈浸在各種媒體(從家裡的電視、電腦,
到隨身攜帶之手機)的環境中
4
而且,孩子愈來愈離不開媒體
• 愛鄰協會白絲帶工作站2007年調查,青少年
– 週末上網的時數平均為2.6 小時
– 週間上網的時數平均為1.4 小時
– 平均一周約使用12.2小時
•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年所作的調查,青少年
– 一週使用網路時數最高,約使用16小時
– 電視則為使用時數第二高之媒體,一週平均約使用
15小時20分鐘
– 一年花在媒體約1630小時
5
1,667小時
•依《97課綱》總綱規定:
– 「全年授課日數以200天、每學期上課20週、每週授課
5天為原則 」
•School time
– 以每天在校8小時20分鐘計算,中小學學生每年在校約
1,667小時
– 以小學生每周上課25-32節課計算,每年上課只有
666.7-853.3小時
– 以國中生每周上課40節計算,每年上課約1,200小時
6
Media time vs. School time
• 學童每年待在學校裡的時間少於為1,667小時
• 但看電視加上網卻要花去至少1,630個小時
7
我們怎麼教?
大家都想利用這些工具來教書
•
•
•
•
教科書、教材、教案
黑板、白板(板書)、電子白板
Monitors(播放錄影帶、光碟、卡通、電影)
單槍投影機(PPT)
9
是教學媒體?還是媒體教育?
• 我們經常只把這些工具當成「教學媒體」
• 我們也常把monitors當成student-sitter
了
10
我們教些什麼?
20年如2日
•我們謹守《課綱》授課
– 你知道我們教的內容落伍了嗎?
– 根據近廿年的資料顯示,中小學「課程標準」或「課綱」
曾經在82, 83, 90(《暫綱》), 92(《課綱》)以及
97(《課綱》)年修訂過五次而已,但是:
• 《83課程標準》是根據《82課程標準》修正
• 《92課綱》是以《90年暫綱》為骨架
• 《97課綱》是根據《92課綱》進行「微調」(100年實施)
•照本(教科書)宣科
•你知道我們教的內容扼殺了創意嗎?
12
我們為何而教?
我們老師、教育研究生或師培生是
哪一種?
• 但真的很多老師早忘了:「傳道、授業、
解惑」的感動了
14
我們教學的問題在哪裡?
我們活在我們自己的「象牙塔」
(Campus)小圈圈中
• 缺乏對人的理解與關愛
• 缺乏對社會發展與環境的理解與關愛
• 不習慣思考、統整、解讀非自己學科、興
趣與生活外的現象
16
為何要推動媒體素養
•
•
•
不良媒體與內容充斥
媒體已成為青少兒學校以外的「第二個教育課
程」(Second Curriculum)
你能只專注在教學的「專業」嗎?
17
此外,
公民素養教育的目標這麼期待…
18
現代公民素養的特質、知能、範疇、
階段、延展與精神
特質:成為具有主動、積極及參與特質,並展現主體性
知能:面對社會形塑的複雜、風險和挑戰,需具有多樣且科際
整合的相關知識,以及思辨、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範疇:能跨越國族界限,成為網路公民、世界公民與生態公民
階段:公民學習者不侷限在成年的年齡關卡,而是強調終身學
習的公民
延展:強調以人為主體,由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群/實際
或虛擬社區,人與自然,及人與真善美的理念等,層層
外擴、形成螺旋式的發展,以激發在學術與學科主導教
育的另一種思維方式
精神:需具有開放、多元與批判的精神
19
千言萬語就是說
• 在現代社會,公民要關心人與人、人與國
家、人與科技、人與媒體、人與美之間的
調和關係
• 也就是具備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及美
學等素養
• 所以,媒體素養也是做「人」的核心要素
之一
20
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歷程
歐美媒體素養教育發展歷程
Masterman:英國媒體教育的發展:從免疫、流
行文化到再現
吳翠珍:各國推動媒體教育的四個階段:
1930-60年:建立學生免疫力的發軔期
1960-70年:強調品味區辨的挑菁去蕪期
1970-80年:反思教育實踐的理論取向期
1980年後:探尋閱聽人主體性的賦權期
我國發展媒體素養教育的歷程
一. 倡議鼓吹階段(1992年8月之前)
二. 草根行動階段(1992年8月-2002年10月)
三. 政策宣示階段(2002年10月-2008年5月)
四. 紮根啟動階段(2008年5月之後)
倡議鼓吹階段
倡議鼓吹階段(1992年8月之前)
緣起
1987年政治解嚴
1988年報禁開放
8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
三家無線電視頻道無法滿足民眾「知的權利」與娛
樂需求,全台非法有線電視台一度高達六百廿多家
為爭奪媒體收視市場,各種光怪陸離及色情內容充
斥電視,影響兒童身心發展
倡議鼓吹階段(1992年8月之前)
主要推動者
研究兒童教育與廣電媒體的學者開始倡議
民間社團及新聞自律組織扮演相重要角色
信誼文教基金會
《新聞鏡》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製播「新聞橋」節目
倡議鼓吹階段(1992年8月之前)
發展特色與成效
依據社會責任論,強調媒體自律
透過「媒體」喚起大眾對惡質媒體的省思
藉由研究、出版、翻譯來提醒媒體惡質內容對兒童
身心發展的影響
並未實際投入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工作
草根行動階段
草根行動階段(1992年8月-2002年10月)
緣起:媒體環境依然極度紊亂
《廣播電視法》、《有線電視法》相繼修正或立法
非法「第四台」於1994起進行合法化與激烈整併
陸續開放民間申設中小功率廣播頻道
草根行動階段(1992年8月-2002年10月)
主要推動者:非營利組織與學界的推動
1992/8: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國內第一個推動「媒
體素養教育」的NPO
2000/5改組為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從事教材研發與師資培
訓工作
1999:富邦文教基金會投入媒體識讀教育宣導工作
1999: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成立媒體素養研究室
2000:策辦「媒體素養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我國媒體教
育學術研究的重要起步
開設「媒體素養概論」非同步網路教學通識課程—國內首創
2001:與公共電視台製播「別小看我」節目—國內第一個媒
體素養教育常態節目
草根行動階段(1992年8月-2002年10月)
發展特色與成效
透過NPO的社會關懷與行動,監督媒體內容、訴求
內容淨化、宣揚媒體素養觀念、推動媒體改造
重要成就
NPO與學術機構出版媒體素養教材、推廣媒體素養教育
理念
傳播學生鬥陣、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閱聽人監督媒體
聯盟等陸續成立,紛紛針對不同對象推動媒改
困境
各機構力量、資源與目標分散
訴求媒體惡質內容淨化,無法獲得商業媒體的配合
未能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配合與奧援
政策宣示階段
政策宣示階段(2002年10月-2008年5月)
緣起
教育、傳播學者及媒體NPO持續推動十多年,教育部開
始進行「媒體探索終身學習」,推動媒體素養公民教育
曾任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委員的黃榮村擔任部長,委請
富邦文教基金會、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完成《媒體素養
教育政策白皮書》,於2002/10公布,2003/5成立媒
體素養教育委員會
政策宣示階段(2002年10月-2008年5月)
工作重點:研究與教學
學術研究三大取向
課程與教學類研究
評估類研究
其他類型研究
教學
2001起世新、慈濟、元智、佛光、陽明、台大、
東華、花師、國北師等校,紛紛開設相關課程,或
列為全校必修課
2005多所社區大學開設「媒體識讀」相關課程
政策宣示階段(2002年10月-2008年5月)
發展特色與成效
教育部仍僅止於象徵性的作為:
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毫無功能,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規劃在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置「媒體素養教育研究小組」,始終不
見蹤跡
各組織間大多各自為政、成效有限:
經費來源不足、籌款困難或仰賴政府委託、補助
僅有少數專職人員勉力維持運作
新媒體出現改變傳播生態而無力因應
未能連結閱聽人的需要
學校教育的貢獻僅止於大學校院及社區大學
教育學程課程至今仍未納入媒體素養教育課程
師培機構幾乎未曾投入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培訓工作
隨師資不足、政策不重視,慈濟大學等校陸續取消全校通識必修
紮根啟動階段
紮根啟動階段(2008年5月之後)
緣起
教育政策主導者關注教育政策的焦點不盡相同,傳
播學者鄭瑞城在2008/5出任教育部長,積極實踐
《白皮書》理念
2008/5:微調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增
加媒體素養基本知能,並於100學年度將媒體素養
的概念融入各學習領域
紮根啟動階段(2008年5月之後)
工作重點
世新大學媒體素養研究中心
重擬《媒體素養教育分段能力指標》
邀集教科書出版業者座談與研習
編輯《教師參考手冊》
研編媒體素養教材
建置教學資源網站
協助建立中央、縣市及特色中心學校的合作機制
在各地區進行示範教學、培訓種子教師、輔導種子學校
辦理到校巡迴講座
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將媒體素養納
入國民素養範疇
紮根啟動階段(2008年5月之後)
發展特色與成效
紮根行動多由中小學教師負責,因此
較少涉及文化研究、政治經濟學以及批判理論
偏重媒體內容產製與應用的推廣行動,關注教材教法研發
兩大困境:政策的持續性與執行力
傳播學者卸任教育部長後,教育部對媒體素養教育的重
心顯得意興闌珊,經費編列逐年減少
隨著網路深入校園,將注意力轉移到資訊教育
例如: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10《創造
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君將資訊教育與媒體素養混為一談
師培機構依然未積極關注,也仍未能納入教育學程課程
已培育大量種子教師,但未能持續推廣普及與運用
媒體素養教育相關研究
媒體素養教育相關研究
三種取向
課程與教學類研究:包含課程內涵、教學方法、實
驗教學成果等
評估類研究:包含媒體素養能力評估、需求與可行
性評估、實施管道評估等
其他類研究:包含親子共視、兒童如何解讀媒體內
容、探究推廣組織等
獨立課程教學或融入領域教學?
媒體素養教育的融入領域
Masterman:歐洲各國媒體素養教育應用在教學
現場有四種類型
專業課程
融入一個既有課程科目中
跨學科整合在各個課程中
由一組學科整合團隊進行多面向、非學科本位的主
題教學
媒體素養教育的融入領域
國內主張的兩個階段
2002前:多強調媒體素養應獨立教學
2002後:《白皮書》定調媒體素養教育融入課程,以
「各科教學,重大議題」方式進行,學者轉向融入現
有課程的主張,如:
安排在彈性課程中實施
配合各教學單元需要或重大新聞事件實施機會教育
利用晨間活動、午休時間或導師時間實施,作為生活教育
的一環
利用媒體相關社團或課外活動時間實施
融入哪一領域科目?
媒體素養教育的融入領域
國外
德國:融入電腦科技課程,藉此討論社會政治議題
美國:融入溝通技巧課程、資訊技巧課程、批判技
巧課程或健康教育課程
加拿大:納入7-12 年級的語言藝術科目或融入社
會科領域教學,以教導適應社會生活
香港:融入公民、美術、電腦、經濟及公共事務、
宗教與倫理等科目
媒體素養教育的融入領域
我國:《白皮書》建議推廣時應「配合兩性平等教
育、人權教育、資訊教育、健康與體育、鄉土教育
等,將媒體素養教育一併納入相關宣導計畫」
實施時究竟該歸屬哪個學習領域、關注哪個重大議題?
徐照麗: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或社會學習領域
張秀雄:融入公民教育
李曉媛:融入社會科教學的行動研究,顯示教學結果的
確可提升學生的媒體素養認知
黃馨慧:融入五年級國語、藝術與人文、數學三個領域,
顯示既不會增加教學進度的壓力與負擔,亦能培養學生
帶著走的分析、組織、表達、批判思考能力
鄭智仁: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媒體素養教育的教學方法
媒體素養教育的教學方法
媒體素養教育目的在啟發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所以
沒有既定的教學模式與特定教學方法
Buckingham:去迷思、非統治階級的教育學觀點,建議
教師應站在對立立場,亦即不要做「教科書」的傳遞者,
而應採平等對話的夥伴關係去教學,甚至對較高年級的
學生能讓他們成為具有反思能力、自我導向溝通的公民
徐照麗:媒體素養教學應包含批判觀點(critical viewing
skill)及文化省思(cultural reflective)兩大模式
吳翠珍:教學應避免教師主觀或主流的評估,應「認解」
(recognize)學生的文化經驗,接受學生觀看文本所產生
的愉悅或認同
吳知賢:國小階段媒體教育應盡量避免灌輸孩子知識性、
記憶性或意識型態的觀念,應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
讓兒童有所接觸,單純的讓孩子接觸媒體,引導他們對
媒體有所反應,並樂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媒體素養教育的教學方法
媒體素養教育無固定教材
雖有各推廣團體研發之教材
但也鼓勵教師依實際教學需要進行調整
相關研究多強調視教師實際需要進行
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的困境
實施困境—教學時間
既有課程太緊湊,教學時間不足,降低教師實
施意願
Buckingham:英國「現有課程已經過度飽和」,導
致上課時數從選修課程中逐漸縮減
Brown:美國「課程時數已經飽和而無法容納任何
新開領域,受到時間限制,中學教師即使認知媒體
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四成教師並不教授」
國內:雖設有彈性課程及社團活動,但經常被安排
作為課後補強之用
實施困境—課程安排和教材內容
媒體素養在課程安排和教材取得缺乏統整性
媒體素養涵蓋範圍相當廣博,課程目標訂定難有明確規範
媒體素養課程缺乏整體性規劃,主要仰賴教師個人的實踐
Koziol:美國馬里蘭州的語藝學教師雖認同媒體素養教
育的重要性,但缺乏研習訓練、授課教材、教學時間,
導致無法施教
現有媒體素養教育教材多仰賴民間媒體素養推行機構研
發,內容多半鎖定電視為主,且缺乏管控機制
教師獨立設計課程,但
教師是否能有足夠媒體素養能力及時間?
教師是否具備批判媒體內容的敏感度?
實施困境—學校設備和政策規劃
軟硬體設備與器材間接影響媒體素養教育實施
成效
Buckingham:媒體素養課程需投資高額經費購置教
學設備與資源,往往易受其他正規課程經費的排擠
Brown、Kubey、Potter:美國的媒體素養教育由於
缺乏聯邦政府的政策支持、統籌與經費支持,發展
不如預期
政策規劃:分為學校政策及教育政策兩方面
校長或其他教師不注重,難以建立教學合作網絡,
推廣上容易變成單打獨鬥難以持續
教育部2002雖公佈《白皮書》,但實施往往缺乏
依據與約束力
實施困境—教師認知
Buckingham:要求在現行環境經驗成長的年輕教師
進行傳統免疫性內涵的媒體素養教育是極其不合理
的,他們對媒體的認知往往與媒體素養教育的觀點
有所衝突
Potter:教師往往以自身接觸媒體的經驗來傳遞媒
體知識
但個人接觸媒體的時間愈長,並不會因此累積媒體素養
能力,媒體素養亦不會因為個人的年齡增長而自動成長
Buckingham & Sefton-Green、Hart & Benson:「積非
成是」的傳播經驗、行為與態度,又抱持中產階級
價值觀,使教師無法正視媒體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也無法體認學生應如何與媒體文化互動,因而對流
行大眾媒體持負面看法來教學,無法提供學生談論
所珍視能使自己開心愉悅的「自己的文化」的機會
實施困境—教師認知
國內情況:教師欠缺媒體素養知能與融入領域
教學的技能
彭雯莉:國小教師們最常選擇收視新聞節目,但收
看時間最長的節目類型則是連續劇
林愛翎:參加媒體素養課程的種子教師與媒體的關
係傾向「使用與滿足」的功能典範,即在家「無聊
有空閒時,會觀賞電視」
吳翠珍:台北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對負面節目多採
取消極拒看,同時限制子女看電視的時間與內容
實施困境—家長和學生態度
媒體素養教育要能融入生活需仰賴學生和家長配合
Richards:家庭媒體觀看的計劃實踐推動力有助於
形塑學童媒體使用行為的抉擇
Sprafkin, Gadow和Abelman:兒童低學習發展即肇
因於沒有父母監督,也沒有觀看電視的限制,親子
互動可降低兒童受到電視訊息的負面影響,亦即兒
童觀看電視的頻率、對電視訊息的認知,往往受到
家人的態度以及親子互動的影響
吳知賢:國內近年推動媒體素養的困境之一即是
「疏於和家長溝通,無法建立共識」
楊洲松:建議教師可結合家長與社區的力量共同發
展媒體素養教育
實施困境—師資培育
Brown:極少教師曾經接受相關研習課程,以致
於難以因應媒體素養教育的挑戰
國內教育機構目前在師資培育上顯然不足
缺乏足夠教授媒體素養教育的專業教師
缺乏周密的培訓課程,多仰賴民間團體舉辦相關研
習來推廣
實施困境—結語
Pungente:媒體素養教育成功的要件包括教師的教
學意願、學校行政的支援配合、培訓機構的師資設
備、常態持續的培訓、專家的支援、充分的教學資
源、教師自發性成長團體運作
Buckingham:媒體素養教育的展望繫於教育體系的
結構,如教師自主權、評量與課程安排、經費配置
吳知賢:媒體素養教育涵蓋層面廣,包含不同的媒
體形式、產物,又涉及心理學、傳播學、美學、社
會學等學科領域,如何進行系統教學,是教師挑戰
教師對傳播媒體領域普遍「陌生」,甚至恐懼與敵對
欠缺媒體素養課程意識以及融入課程的知能,常使得教
師缺乏實施媒體素養課程的動力,也無法有效實施媒體
素養教學,甚至造成教學的負面影響
教材教法的思考
釐清媒體內容產製實作與接近使
用權
媒體內容產製實作與近用權
國外媒體素養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實作課程已變
得愈來愈重要,例如
1988後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兩個發展主軸:媒體分析和
媒體實作
《白皮書》也主張國民應具備「瞭解並能應用製作技
巧與技術」的基本能力,進而可以「實踐接近與使用
媒體」
國內推廣媒體素養教育實作的誤用
影音內容競賽常成為展演媒體素養教育成效的手段
之一,但競賽具有資本主義競爭與商業化的特質
學校往往採取重點培養少數參與者來競逐獎項,形成
「學習者菁英化」現象
可能造成學生「渴望成名15分鐘」的負面效應
新聞媒體常轉載網路中學校教育各種光怪陸離的畫
面
顯示學生早已經具備「實作」的能力與「近用」的機會
但卻缺乏「素養」的認知,往往形成競爭點閱率、爭取
排行榜、渴望曝光、想出名、搞KUSO、上新聞的錯誤
價值觀
媒體內容產製實作與近用權
近用權的前提在於媒體產製的「實作」能力,但是對於不
明就裡的教師或學生而言,往往「誤用」近用權的概念,
以為只要教會學生製作影音檔案、出版報刊、製作繪本就
能「瞭解媒體訊息內容」,而可以「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實作課程目前採取「社會化的大眾媒體教育」,既偏向產
製實務,也輕忽媒體素養理論的核心意涵,
Grace & Tobin(1998)、章五奇(2010)都批評,「做中學」
常可能偏向個人主義,忽略社會層面及人類共同利益的改善,
不易達成媒體素養教育的目的
這可能與教育領域教師對於傳播媒體並不熟悉,錯誤理解以為
是教學媒體工具及應用,也不懂得媒體內容產製的選擇、控制
與商業化的過程
導致此種實作教育既不能充分體現公民權,甚至可能助長
媒體內容商業化的惡果
國內推廣媒體素養教育實作的誤用
Know why比Know how重要:教導學生從事影音或文字訊息內容產製的實作課
程時,也能檢討、省思製作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包括:
為何製作此一訊息內容?使用這種角度拍攝會不會造成意義解讀與認識社會
真實的偏差?剪輯的過程中,有什麼訊息內容被加入或刪除了呢?為什麼?
同樣的議題,該怎麼詢問才能夠比較更深入?有誰應該被訪問?有誰拒絕受
訪?他們為何拒絕受訪?拒絕受訪對訊息內容的呈現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又
該如何尊重受訪者的權益? (「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
產製意義」、「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形態」、「個人肖像權、隱私
權」 )
師長對內容取捨做些什麼樣的介入干預過程?哪些同學參與製作過程?他們
分別做些什麼工作?這些工作對於訊息內容的產出有什麼貢獻? ( 「媒體組
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
產出的訊息內容可在什麼平台播放?如何讓閱聽人回應他們對訊息內容的意
見與批評?(「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為了讓大家有機會閱聽,會怎麼進行宣傳與廣告?在播映的時候是否會陷入
「收聽/視率」迷思? ( 「收聽/收視率、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文本
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白皮書》鼓勵「將相關題材融入各科目及各
議題之教材編撰」;現已納入100年實施的中小
學課綱
融入課程的困境
融入時間、領域的作法大相逕庭
民間或個人製編的教材往往未能掌握媒體素養教育
的真正精神
教學方法也各有主張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為啟發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沒有既定的教學模式與特定教
學方法
教學實務可配合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啟發法、合作
學習法、探究法、思考教學法、專題教學、情境教學、批
判思考教學等方法。如
吳翠珍、陳世敏:介紹文本分析、脈絡分析、個案研究、改作
練習、模擬練習、與動手做等六種教學方法
吳知賢:以學生為本位,採教育心理學中建構主義學派,幫助
兒童妥善運用生活周遭的媒體資訊,並仔細思考其中的內容
李律鋒、鄧宗聖: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及知識建構的前提,提出
內容析解、環境討論、個案研析、角色模擬等教學方法,並建
議遊戲入課程的策略
徐照麗:媒體素養教學應包含批判觀點及文化省思)兩大模式
章五奇:採對話性、合作式、民主式等教學法達到融入社會學
習領域的批判教育目的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媒體素養教育鼓勵教師依實際教學需要進行調整,
諸多研究建議配合各教學單元需要或重大新聞事件
實施機會教育
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顯示,教師最常以「時事隨機教學」
進行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方式多採「討論法」及「影片
欣賞與分享」,教學材料普遍「運用網路、剪報等自編
教材」、報紙社會新聞作為課堂時事教學
隨機教學可反映時事,具立即性、機動性,主題較
易吸引學生興趣,易收到教學效果,但在教學現場
隨機教學的機會與時間均有限
時間不足導致無法充分做到共同發現問題,並分析診斷
問題,藉由問題的探討、對話,達成不斷的自我反省、
自我建構的「批判思考能力」與「釋放與賦權」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面對融入領域、自編教材、隨機教學與適切教學方
法的實施困境,在貢獻、添加、轉化與社會行動等
四個融入課程設計的策略中,「課程轉化」的策略
相對符合媒體素養教育融入教學的目標
「課程轉化」指課程發展的層層步驟中,將課程理
想逐步轉型變化,成為可供師生使用的具體教學材
料
對充斥價值意涵、世界觀與多元互動特質的學科而言,
教師對學科內容的轉化與教學極為重要
轉化取向具有解決教學時間的限制,又能追求課程統整
的理念
確立課程融入與轉化的教學策略
依據教科書轉化的觀點,坊間編製的教材提供之圖片
與授課範例,未必適合授課之時空情境,僅能作為參
考之用
教師依照課綱能力指標對媒體素養課程進行轉化,必須依
據課程能力指標內涵,將現有教材內容經由重新詮釋、轉
化、仲介、處理的過程,修正發展出最適切、最符合課程
能力指標的教材內容
依據媒體素養課程融入學習領域的原則,及僅在課綱
列入媒體素養概念的現況,採取課程轉化的方式應是
可以思考的教學策略之一
對實施媒體素養教學的教師而言,依據課程轉化原則,
解讀課綱與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加強自身課程轉
化能力、設計與課綱基本能力以及各融入領域相對應
的適切教材內容
何謂媒體素養教育
素養、媒體素養
Literacy(素養/素養能力)
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
因此是公民參與民主活動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Media Literacy(媒體素養)
指公民具有「獲取資訊、解讀資訊、使用資訊
」的能力
73
什麼是媒體素養教育?
「媒體素養教育」有別於過去培養媒
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
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
教育目標的主軸在於
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製資訊
能成為形塑國家與社區文化品味的資訊與媒體公民。
74
什麼是媒體素養教育?
核心精神:思考與辨別的解讀分析能力
目的:
培養每個公民成為耳聰目明的收訊者,能對媒體深入瞭
解,不再消極地接收媒體資訊,更可積極地「解毒」與
「解讀」媒體、「接近使用」媒體,藉由「資訊與媒體
素養教育」的「新素養」培育過程,成為主動的媒體公
民--有能力加入資訊生產、善用媒體並進行公共監督
(《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
75
76
媒體素養 VS. 資訊素養
隨著時代進步—資訊也要有素養了
但兩者的關係是甚麼?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0:《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提及
資訊素養內涵包括傳統素養、媒介素養、電腦素養、
網路素養等四種不同層次的資訊設備應用能力
換言之,媒介素養所實踐的範圍並不包括電腦、資訊
科技設備以及網路等新興媒體
2010全國教育會議,媒體素養教育納入「資訊科
技與媒體素養」中心議題
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視為同一層次的概念
所以媒體素養歸哪個領域?
很多學校將媒體素養課程視為「資訊科技」學
習領域與資訊教育重大議題
由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教師負責
亦有學校將媒體素養課程視為視覺影像製作與
藝術
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來推動
所以媒體素養歸哪個領域?
資訊教育教師該怎麼教導媒體素養呢?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如是說
將資訊教育定位為提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
的教育
將媒體視為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作為「溝通及推廣」的空間
與工具
對資訊素養的評量以資訊技術應用的「教材準備及資料蒐集、
專業成長與自我學習、教導資訊倫理及安全知識、教材製作
及硬體問題解決、規劃、教學與評量、注重健康、安全與公
平」為內涵
強調「校園資訊工具使用規範」
絕口不提媒體素養教育所強調之教育內涵,也完全忽略傳統
媒體在生活中的影響
因此許多資訊領域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偏向網路成癮、色
情、霸凌、交友等批判
媒體素養教育與社會行銷
社會行銷
應用行銷的原則與技術,影響目標對象自願接
受、拒絕、修正或放棄某項行為,進而達到促
進個人、團體或社會整體之福祉
接受一個新行為
拒絕一個習慣行為
修正一個現行的行為
放棄一個舊行為
媒體素養的理念遭遇推動困境
政府不重視
NGO有困難
媒體大抗拒
教師無意願
教育機構不配合
家長(民意)不懂得
怎麼辦?
當媒體是這樣運作的(I)
壓力團體
投資者
來源
所有者
媒介組織目標:
利潤、傳播、技巧
廣告主
閱聽眾
政府/法律
媒介組織:需求和限制的來源
(McQuail,1987)
社會/政治壓力
如果這個概念是正確的(II)
84
金融支持者
廣告代理商
收視率調查單位
立法、行政、司法
機構、教育與
民間監督團體
傳播媒體
有線電視
傳播公司…
高水準品味
中水準品味
低水準品味
環境
我們可以怎麼切入呢?
公民具備媒體素養教育就是關鍵
如何讓教師、家長關心媒體素養教育
感動大家
還要讓大家思考利弊
媒體素養教育的防弊功能
培養孩子媒體素養能力的原因
91
除了前述論述
媒體已成為青少兒學校以外的「第二個教育課程」
(Second Curriculum)
惡質媒體與不當內容充斥
教育心理學的涵化理論的觀點:
惡質媒體的潛移默化
沉迷媒體對身心靈的影響
呂傑華(C) [email protected]
媒體素養教育的興利功能
媒體素養教育的理想
93
「媒體素養教育無用論」--因為學測、指考不考
這是短視的觀點
中學的公民教育就在培養思考、批判的能力
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通常邏輯能力強,數理也好
具有經常閱讀、並且思維能力的人,通常語文表達能力
也強
懂得媒體素養能力的人未來具備收集、彙整、應用資訊
的就業能力
實施媒體素養教育在公民社會中的重要性與意義
公民社會中公民的責任與應該具備的能力
媒介素養對青少年具有「賦權」(empowers)作用,使
其理解與評判大眾文化的各種現象,也使其成為「社會
的積極貢獻者」,挑戰對社會的犬儒(cynicism)與冷漠,
擔負起會變遷的驅動者
教師成長與教育優質化
學者們:教師是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的靈魂人物,也
呼籲媒體素養教育應成為教師養成教育的重要課程
國內研究普遍發現參加媒體素養相關研習,確實有
助於教師實施教學,但是:
國內教育機構目前缺乏周密的培訓課程
教師亦認為少有機會參與相關進修與研習
《白皮書》雖明列補助師資培育體系開設媒體素養教育
相關課程,並納入教育學程必修科目,儘速展開職前培
育,但是迄今均未執行
組成教師成長團體也是教育優質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呂傑華、鍾蕙伃:透過教師「實踐社群」成長團體的運
作,可以呈現學習型組織的特性;且教師透過媒體運作
的經驗,能夠體認媒體的正向社會教育功能與媒體人應
有的社會責任
家長的支持與協力
優質教育的成功在於學校與家庭的協力,因此,在論述過程中爭
取家長的支持是重要關鍵
社會價值觀以升學為導向,教授非升學的課程常易遭到家長質疑
家長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教師課程安排與教學方
式需不斷利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與家長的溝通
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在「國小電視識讀教育座談會」指出,礙於升學
主義掛帥,難以將媒體教育納入各級學校正規教育中
依據歐用生的家長溝通觀:需使家長了解《白皮書》的目的與功能,
定期舉辦親師座談或教學觀摩,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達到
媒體素養教育的效果,才能將家長的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促進親師
合作,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相關研究均顯示,藉由媒體素養實驗教學,的確可增加學童對媒
體的理解及批判能力,使其較能夠思考媒體訊息背後的意涵,並
有助於增進各個學習領域的知能
劇終,謝謝您的陪伴!
新聞傳播講座
媒體與網路素養、成癮專題
親子與人際溝通專題
[email protected]
0932-653347